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原帝国 (草原帝国史)-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甓崛×酥泄铣蟪鞘新逖艏捌淞ナ舻暮幽洗蟛糠至焱痢M匕响猓ḿ次禾涞郏�424~452年在位)继承其父亲拓跋嗣的王位,在受到柔然人威胁的时候立刻出兵将他们击退(公元424年)。公元425年,拓跋焘指挥反侵略战争,用骑兵由南向北深入戈壁滩(柔然族可汗的营帐无疑是在鄂尔浑河沿岸)。此后,他又攻击另一个蛮族王国夏国(由赫连氏匈奴族在陕西建立),将其国都(陕西北部保安附近)占领(公元427年)。与此同时,他的副将向长安逼近(公元426年)。公元431年,赫连族被消灭,拓跋王国吞并了陕西。公元436年,拓跋焘的军队侵入慕容氏的最后巢穴北燕(现代的热河),将其吞并。公元439年,拓跋焘征服了甘肃的北凉(甘州)。匈奴族的北凉始建于公元397年,属于沮渠氏族,后逃至吐鲁番。公元442~460年,该城就由拓跋焘占领。 

北凉被吞并,使拓跋族完成了对华北其他突厥-蒙古王国的征服。由此,不再有人对这个以中国方式建立的突厥-拓跋王国形成威胁。至于那个南京的中华帝国,会使我们想起拜占廷,因为公元8世纪时罗马被法兰克人和拜占廷帝国瓜分了,它们分别成为了东西方的霸主。 

拓跋人的征服对中亚诸民族的影响很大,以致华北从此被他们称作拓跋国,而拜占廷人又仿效他们称拓跋。突厥语、阿拉伯语,以及中世纪的希腊语都分别有相似的音译。 

429年,统一了华北之后,拓跋焘在戈壁滩向柔然人进行了一次大讨伐。443年,他再战再胜,445年,以鄯善国截断通往西方的大路为由,拓跋氏对鄯善国(罗布诺尔)进行讨伐。448年,拓跋国将领万度迫使喀喇沙尔与库车称臣纳贡。449年,拓跋焘在戈壁进行第三次远征,将柔然人赶走。 

统治着华北地区的拓跋-蒙古游牧部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他们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的强悍,又不失汉人的多谋。公元429年,拓跋焘在东戈壁与柔然人进行战斗时,他的部下认为汉族人可能会乘机对他们进行袭击,而他却不慌不忙地对形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汉族人都是步兵,不可能轻易地打败他们,而柔然人与他们一样是游牧民族,只要抓住他们的弱点,在他们忙于繁殖马匹的时候乘虚而入,便可以将他们一举歼灭。满族人和蒙古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对付汉族人以及其他游牧民族,正是因为他们集两个民族的优势为一身,巧妙地攻击对手的弱点,才得以克敌致胜。但是好景不长,很快,拓跋族和满族人便也被汉化了。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拓跋焘是突厥王室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曾勇敢地捍卫中国古代文明而反对仍处于游牧状态的其他民族。他那非凡的勇敢曾给柔然人以最大的震慑,那么面对衰弱的中国皇朝,他是不会按兵不动的。然而,一旦汉族人对他们进行抵抗,柔然人就会乘机进攻他们,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未再大举入侵,正如克洛维为了高卢的利益,在托尔比阿克所做的一样。不过他并没有离开大同附近的平城,对于被他征服了的古老中国他还不十分熟悉。他仍然保留着突厥-蒙古人一种深谋远虑的习俗,在新的拓跋国王登基之前,总要将新王的母亲处死,以除后患。他的这种心理无疑会导致对佛教的反感,这种野蛮的行为正好与佛教的教义相违背,从而引起佛教徒们激烈的反抗。于是,公元438年,他命令佛教的和尚还俗;公元446年,他还颁布了一道取缔佛寺的谕旨。 

在一次宫廷政变之后,拓跋睿继承他的祖父作了皇帝,即文成帝(公元452~465年在位),他们对佛教的攻击才就此停止。公元414~529年,在大同附近修建了著名的云岗石窟,那里的雕像给魏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拓跋睿也因此而成为重视艺术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从犍陀罗经塔里木盆地传入了这种近乎罗曼蒂克式的雕塑,它们做工的精细以及内容的深邃都令人叹为观止。就连真正的汉族人恐怕都无法做到如此的精准,也无法对佛教的教义理解得如此的深刻,在南京发现的与这种雕刻同一时期的梁朝的作品,都无法它相媲美。这种石雕先后在云岗和龙门被发现,与兰斯的石窟一样,这是拓跋人征服了文明社会之后的产物,是草原文化与中国古文化的结晶。后来,这些蛮族又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这是他们大举入侵欧洲的结果。公元4世纪时,他们对亚洲的侵略也产生了类似的效果,这正是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就接受了佛教,从而产生了云岗和龙门石窟的原因。 

在此后的一段时期里,拓跋人并没有受汉化与佛教的影响而丧失强悍。在拓跋睿(即魏文成帝,公元452~465年在位)统治时期,拓跋人于公元456年占领了哈密。公元458年,他们在戈壁地区对柔然人进行了一次反击。当时,柔然人占据了吐鲁番,推翻了该地的沮渠王朝,建立了一个臣属王朝(公元460年)。在拓跋弘(即魏献文帝,公元466~470年在位)统治时期,放弃了对华南的进攻,转而攻打其他地方。公元466年,他们占领彭城(现在的江苏徐州);公元467年,占领淮河盆地;公元469年,占领山东。公元470年,拓跋族又进攻青海的鲜卑族,即蒙族吐谷浑游牧部落,结果也取得了成功。 

拓跋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公元471年,他竟然把王位让给了儿子,自己却出家去当和尚。他的儿子名叫拓跋宏(即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成年之后也对佛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在佛教的影响下改良了法制。他完成了拓跋族的汉化,于公元494年从平城迁都至洛阳。在这个时候,他命令将洛阳以南著名的龙门石窟进行整修,其中的雕像是在公元494~759年建造完成的。但就在拓跋族全部采用了中国文化与佛教的时候,他们丧失了突厥祖先们遗留下的军事方面的优势。为此,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他们企图征服华南从而统一中国的时候,遭到了失败。国王拓跋恪(即魏宣武帝,公元499~515年在位)作了最后的努力,但他的将领们还是没有能够突破淮河防线,这条防线背后的重镇钟离(现在的安徽凤阳)阻挡了他们的去路(公元507年)。 

拓跋恪死后,他的妻子胡后在公元515~528年时掌握政权。她是古老的拓跋王室的最后一个继承人,虽然是一位女性,但她仍然能够显示出突厥人的力量。她具有特殊的毅力,在必要时不惜采取杀戮的手段,对政权抱有野心,但却能优待佛教。她使龙门圣地添色不少。并于公元518~521年派遣了一个朝圣者宋云出使到印度西北部。宋云给我们留下了关于这个时代中亚细亚国家的有趣传说。他经过鄯善(罗布泊)、于阗、帕米尔,并且在巴达克山见到了匈奴厌哒的可汗。随后,他进入到犍陀罗(喀布尔河下游),从那里弄到了女皇帝喜爱的佛教经典。当时的拓跋人已经完全地汉化了,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宫廷革命、王室分裂以及内战。公元534年,拓跋人分为两派,东魏占据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以今日的彰德为首都(公元534~550年),西魏据有陕西与甘肃,以长安为首都(公元534~557年)。后来,二者皆被其大臣们所推翻,在东魏的彰德建立了北齐(公元550~577年),在西魏的长安兴起了北周(公元557~581年),但这些王室已被汉族人所控制,与草原历史脱离了关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突厥力量在拓跋王室最初的几位国王身上体现得是那么充分,而在被汉化之后却渐渐地被瓦解和淹没了。这样的历史将会在以后的契丹、女真、成吉思汗族、满族人当中重现。我们注意到,佛教对拓跋族的演变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同对若干年后的成吉思汗族人,对今天的喀尔喀人一样,称得上是一种催化剂。这些可怕的大小兵士对于“沙门”的人道主义的宣教十分敏感,他们只要感受一次菩萨的恩惠,就会忘记草原牧民的野性,从而忘记进行自我保护。 

草原上的古代史

欧洲的匈奴人 (2)

米努辛斯克的末期文化 

我们不去管这些完全汉化了的突厥人的遭遇,回过头来再看一看亚洲高原上的游牧部落。在谈到拓跋族时,我们曾经谈到被假设是蒙古部落的柔然人,他们于公元5~6世纪统治着外蒙古。我们所了解的关于他们的政治历史都是从魏朝和隋朝的中国史书中找到的。如果要正确地讲述他们的文明,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发掘。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这一领域的西北部,有一种新的文化曾经繁盛于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沿岸的米努辛斯克。这种“游牧骑士”的文化遗产包括装饰品、腰带、金属牌、铜环子,还有马辔、马镫、刀子、匕首、剑、矛、马鞍等,这些珍贵的东西全部被陈列在米努辛斯克的博物馆,在赫尔辛基的托沃斯丁古物陈列室也是一样。这种文化与柔然人的文化处于同一时代,并且一直延续下去。在梯乌直达村曾经发现过与中国唐朝初年(公元7世纪)的铸币有关的遗物,这种铸币一直被使用到公元9世纪。费提什先生指出,这些铸币所处的时代与公元6~8世纪时匈牙利的阿瓦尔文化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同,与9世纪的所谓列拜地亚原始匈牙利文化所处的时代也十分相似,因此,它在考古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以此来证明柔然人是欧洲阿瓦尔人的祖先,理由并不十分充分,但它至少说明这两种文化曾经处于相近的地区。 

在柔然人之后,值得一提的是与他们同血统的游牧部落——厌哒人,他们在这一时代是西突厥斯坦的主人。 

匈奴哒族 

匈奴哒族是一个突厥-蒙古游牧民族,从人种学上看,他们似乎是蒙古人而非突厥人。根据宋云的记载,匈奴哒族的原籍在金山(阿尔泰山),后来迁到今天俄罗斯境内的突厥斯坦草原上。他们被拜占廷史学家们称作“赫夫达勒特”,波斯史学家述儿浑称作“哈亚蒂拉陀”,中国史学家们则称作“哒”。“赫夫达勒特”或“哒”大概是来自部落王室的名字,而拜占廷史学家们则很不恰当地把他们称作“白匈奴”。 

公元5世纪初,哒不过是一个次等游牧部落,是柔然人(同样是蒙古人)的臣属。当时柔然人正统治着蒙古。在公元5世纪的上半叶,哒人向西方扩展势力,提高了自身的地位。他们在东面从裕勒都斯河上游、喀喇沙尔西北,扩展到伊犁盆地,直至巴尔喀什湖、伊塞克湖盆地、楚河与塔拉斯河草原,包括锡尔河流域,直至咸海的广大地区。根据某些史料,他们的汗王,即现在的阿兀烈-阿达,居住在塔拉斯城地区。此外,公元440年前后,他们占据了索格底安那和阿姆河地区(撒马尔罕),并且将势力扩大到巴里赫。 

东方学者诺埃尔底克认为,哒人进入巴克特里亚是在波斯君主巴赫尔·阔儿统治时期(公元420~438年)。他们还侵入了萨珊王朝的呼罗珊省。巴赫尔·阔儿王子在马鲁(现在的莫夫)附近的古斯迈罕战役中把他们击退了。马伽特则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巴赫尔·阔儿与其继承人伊嗣侯二世(公元438~457年在位)抵御的并不是哒人的侵略,而是乌鲁北部的另外一个匈奴部落匈尼惕的侵略。但无论如何,确实是哒人在萨珊国王卑路支统治年代(公元459~484年)进攻了呼罗珊,并杀死了该国的国王。获得这次胜利的哒族首领被阿拉伯-波斯史学家称作“阿克顺瓦尔”或“阿克顺瓦思”,即国王的意思。 

在打败了卑路支国王之后,匈奴哒人不但占据了萨珊朝帝国东北国界附近的塔里寒(即西塔里寒,在巴里赫与马鲁之间),而且占据了马鲁与也里。此外,我们还看到,他们以保护者自居,干涉波斯萨珊朝王室内部的纠纷。所以,当萨珊国王喀瓦德从忒息丰的王位上被驱逐之后,就逃到哒人那里避难,并与哒汗王的侄女结了婚,公元498年或公元499年,在汗王军队的帮助下恢复了他的王位。当时,哒人成为亚洲中部的一个令人生畏的强国。《梁书》记载说,公元516年,他们的国王曾派遣使节到中国的南京。 

#奇#尽管波斯国王卑路支战败了,但是他们仍然保持着良好的防御措施,使得哒人根本不能够突破他们的防线,哒人征服他们的计划也就只有落空了。哒人又回过头来把目光转向了东南部的喀布尔。在那里,公元5世纪中叶,贵霜王朝的统治被来自巴克特里亚的与月氏或吐火罗属同族的另外一个王室所代替。因此,伊朗的史料上记载着,在阿姆河以南,巴里赫与马鲁之间建立了一个寄多罗王朝,当时这个王朝正在与萨珊王朝作战。根据同一史料,萨珊王朝的卑路支国王(公元459~484年在位)曾经先后向寄多罗王朝的统治者提出过挑战,先是向寄多罗,后来又向寄多罗的儿子昆葛思。但卑路支国王最终被哒人所杀。被卑路支击败之后,昆葛思离开了巴克特里亚,哒人随即占领了该地。昆葛思则越过兴都库什山,移居至喀布尔。在那里,他取代了最后的贵霜统治者。这段历史被中国人所证实,但在年代上要提前一些,对事发的原因也有所更改。中国史料将事发日期上溯至公元436~451年,指出,在薄罗的月氏人(此处指巴里赫的吐火罗国王),被哒人所逼,迁移至犍陀罗,将其堂兄弟(喀布尔的月氏人,即贵霜王朝的最后统治者)降服,之后定居在白沙瓦尔。中国人把这个国王叫作寄多罗。正是因为受了哒人,而不是萨珊人的压迫,寄多罗离开了巴克特里亚,到喀布尔地区避难。沿着他们的足迹,哒人横穿了兴都库什山,很快追上了他们。所以,整个古代月氏人的地盘(巴克特里亚、喀布尔与坎大哈),都落入哒人之手。更为重要的是,哒人的先锋从喀布尔山谷的高地出发去征服印度,这种做法很像昔日的贵霜统治者的做法。 

#书#那时,印度的一大部分——恒河盆地、摩尔瓦瞿折罗以及德干北部地区组成了一个大帝国,由笈多王朝进行统治。这个王朝在鸠摩罗笈多王统治时代(公元414~455年)达到鼎盛。后来,他的儿子斯干达笈多继了位(公元455~470年在位)。在鸠摩罗笈多王统治末年直至斯干达笈多在位初年,匈奴哒人,即印度人用梵文译作“胡那”的民族,在征服喀布尔之后来到旁遮普,在马尔瓦地区的笈多帝国边界与之开战,最终被斯干达笈多皇帝击退。当时斯干达笈多皇帝即位不久,可能还有第二次胡那人的入侵,但同样被再一次击退。所以,根据公元460年的一个石雕的记载,这个国家重新恢复了平静。 

#网#但是,哒人已经在兴都库什山麓的巴克特里亚和喀布尔定居下来。公元520年,宋云去朝圣的时候,他们的汗王就居住在兴都库什山以北。汗王在冬季时移居到巴克特里亚,夏季则停留在巴达克山的营帐里。在喀布尔地区,一个并不十分重要的哒首领驻扎在古老的希腊佛教省份迦毕试与犍陀罗,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王朝,公元520年这个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即位。在犍陀罗高度发展的文化领域中,希腊文明与佛教文化的结合曾经创造出一个新的“希腊”与一个新的佛教圣地。但是哒人很野蛮,他们屠杀居民,专门破坏佛教组织,焚毁寺庙和艺术品,将已有五百年历史的灿烂佛教文明毁于一旦。波斯文与汉文都记载了这个游牧部落的残暴。 

据《北史》与宋云的游记记载,公元520年夏季,宋云在巴达克山的营帐里访问了哒汗王和犍陀罗的首领(称作“特勤”)。他把这些匈奴人描写成纯粹的游牧人。宋云写道:“……居无城郭,游军而治。以毡为屋,随逐水草,夏则随凉,冬则就温。……王居大毡帐,方四十步,周回以氍毹为壁。王著锦衣,坐金床,以四金凤凰为床脚。……哒国王妃亦著锦衣,垂地三尺,使人擎之。头戴一角长八尺,奇长三尺,以玫瑰五色装饰其上。”宋云还指出,哒人中间流行着兄弟同妻的风俗。最后,他注意到了他们对佛教的仇视。“……不信佛法,多事外神,杀生血食。”玄奘证明,哒人在犍陀罗屠杀了三分之二的居民,将其余的当作奴隶,破坏了大部分的寺庙与佛塔。 

在喀布尔地区,哒人窥视着印度的财富。他们曾被印度皇帝斯干达笈多所击退,但他们一直在等待时机。公元470年左右,当斯干达笈多去世时,印度帝国开始衰弱了。这是由于国家分裂为笈多王朝的两个小王室的结果,一个小王室统治着摩尔瓦,其国王为佛陀笈多(公元476~494年左右)与巴奴笈多(公元499~543年左右);另一个小王室统治着比哈尔与孟加拉,其国王为补罗笈多与那罗僧诃笈多。趁笈多王朝衰落之际,匈奴人又重新在印度的开始了侵略。当时这些匈奴人的首领在印度史书上被称作吐罗摩那(死于公元502年)。他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居住于兴都库什山以北的巴克特里亚与巴达克山的哒汗王,而是一个次要的喀布尔的首领。根据在旁遮普西北的库拉、瓜廖尔与额兰发现的三个碑文,可以证实他征服的不只是印度河盆地,还有摩尔瓦。他摹仿他同时代的印度皇帝佛陀笈多(公元476~494年)的钱币来铸造自己的钱币。吐罗摩那的儿子和继承人是弥于罗库腊(古代梵文的意思为“太阳种族”)。他在公元502~530年间统治着游牧部落,是印度的阿提拉。他在东旁遮普的奢羯罗安营扎寨。他无疑就是宋云于公元520年遇见的犍陀罗的那位首领特勤。是他在征服了克什米尔后再回到犍陀罗,在那里进行了可怕的屠杀。所以佛教作家们把他说成是宗教的毁灭者。玄奘说过,摩揭陀或比哈尔的笈多君主婆罗迭多是惟一敢于抗拒他的人。这时,弥于罗库腊已进入印度恒河流域,婆罗迭多则先后退,然后再骤不及防地进攻,将弥于罗库腊击败并俘虏。这段历史最后变成了含有宗教戒律的童话。另外,在马尔瓦地区,额兰于公元510年的石刻上写到另一个笈多王子巴奴笈多的几次胜利,令人推想到反对哒侵略者的胜利。最后,公元533年,印度的第三个王子,即被耶输达摩人当作摩尔瓦的曼达索尔王朝的国王,在他的碑文上吹嘘说曾经击败了胡那人,并迫使弥于罗库腊向他朝觐。经过这次失败之后,弥于罗库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