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肖逸飞参观过他们的生产过程,其中大量的都是人力劳动,而且还要熟手才能独立完成。难怪橡木桶价格非常高,一个美国橡木的就要300美元,木材更好的东欧木桶要450美元,而法国橡木的木桶要600美元。
这种价格差异,主要是橡木和橡木能赋予葡萄酒的味道差异决定的。他们说,美国木材的香气浓烈,但橡木的味道在葡萄酒的果香和酒香之上,而法国的木材,则味道清幽,果香、酒香和橡木的香味缠绕在一起,相互交融为一体,更为幽雅。另外常用的东欧的橡木在这两者之间。
以前美国一般常用的是美国自己的橡木桶。当时美国橡木桶的处理工艺还不先进,因此美国葡萄酒有时候显得橡木味道太重,被傲慢的法国人讥笑诟病为“美国橡木酒”。后来美国葡萄酒发展起来后,橡木桶的处理工艺跟上,再加上到处购买橡木制桶,于是法国人再也无法嘲笑美国酒。
酒庄所有的橡木桶基本都是法国橡木,这次也不例外。因为使用的是进口原料,在木料送到拉达列木桶厂手中之前,这批木料已经被弄一块块的木板,又日晒雨淋了2年,早就去掉了木材中的异味。并且这两年实际也将木材中的所有应力和变形都进行了消除,这样以后的橡木桶不论是有酒还是没酒都不会变形。
木板运到他们手中后,他们会按照早就制定好的尺寸进行裁切,变成一根根的四四方方的木条。这样形状整齐的木条是不能拿来做木桶的,它们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塑性,这样才能保证做出来的橡木桶严丝合缝,一旦出现裂缝,那么里面的葡萄酒就会泄露出来。
其实塑型很简单,就跟外面配钥匙一样,将木头放在机器上,固定好,接着机器就自动将木条弄成不同的形状,然后将一个桶所需要的木条弄完后,就被捆在一起,送到下一个工序。
接下来就靠熟练工纯手工作业了。
一个头发花白、胡子老长的工人将这些木条摆在地上,就形成了一个木桶的展开图,接着他要仔细测量这个图形的各个尺寸,还不时拿起一根木条到旁边机器上进行进一步的修整。检查合格,这些木条才能送去制作木桶。
接下来就是年轻人干力气活了,不过这些年轻人也都是至少在这个厂干了两年。只有足够的经验的人,才能保证木桶的质量。
地面上有一个圆形的坑槽,里面有一个铁圈,将一根根条插入其中,最后一根用榔头敲进去,木头自然就组成了一个圆。翻过来后,敲入另外两个大一些的铁圈,木桶的一端就完成了。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这工作还是要经验的,铁圈不厚,敲的时候用力必须均匀,而且还要保证敲入的三个铁圈平行。
接着这个一边是木桶,一边完全叉开的玩意就被送到下面烘烤阶段,这个阶段对经验要求更高,工人必须知道烘烤的火力,烘烤的时间,用水蒸气的时间等等。烘烤可是关系后木桶赋予葡萄酒味道的关键步骤,葡萄酒的橡木桶不能使用重度烘烤,那是给威士忌加入烟熏味的方法,但烘烤不够,橡木的味道又出不来,因此这里经验非常关键。
地上一个个炉子,炉子里面不时要添加些前面工序弄出来的橡木块,锯末。一个个半成品橡木桶就叉开围着炉子。一股浓郁的橡木味道弥漫在整个车间中。
在烘烤的同时,也要进行橡木桶另外一端的成型工作。
一个钢索被套在木桶上,旁边一个收紧装置,负责将木板趁热收紧成型,工人乒乒乓乓的将铁圈敲上去,接着又是两道铁圈。这样木桶的形状就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给木桶的加装圆顶和圆底。
最后就是钻孔,葡萄酒桶在腰部有一个孔,这个孔的作用是发酵或者是陈酿阶段用于取酒液监控酒的质量。以及通过它补充挥发掉的葡萄酒的,让酒保持满桶状态,避免接触空气。
气密性检查之后,就是打磨,将橡木桶的四周和顶部底部打磨光滑,最后印上橡木桶厂的商标,再印上蒙特雷纳酒庄的名字和编号,这样一个桶才算是完成。才能送到酒庄来。
新橡木桶到了酒庄后,酒庄要先灌入清洗和消毒的水,静止两天检查密闭性,再次清洗,然后用水冲洗,阴干,再冲洗、阴干,这样才算是完成了准备工作。
现在酒庄需要的橡木桶才第一次清洗完成,正在阴干中。
悲催的马丁只能一个桶一个桶的用手电筒照着,查看桶内是否有积水,检查外面是否干净。这些桶是一层层码放的,他和几个工人必须搬下来,检查后,再运到另外一边重新码放好。这就跟有人说的,消耗士兵的精力,让他们把一堆砖今天搬个地方,明天搬另外一个地方一样,消磨马丁的焦躁情绪。
现在别人的长相思已经开始采摘了,可酒庄却没有种植这种白葡萄,大家只能继续焦躁的等待。
000090 讲古(上)()
娜拉正好在这个时候带着拍摄团队回到酒庄。访谈的主持人娜拉找了旧金山地方台的一只主持人,是个30多岁的女性,叫米娅。米娅一头金色的大波浪,显得脑袋异常的大,不过人看着倒很是知性。
为了拍摄访谈,吉米的妻子开车载着吉米回到了酒庄。第一天主持人米娅和两任庄主进行沟通,对台本和增加默契度。
而摄影师加比显然被酒庄的秋景迷住了,他和助手扛着三脚架,背着摄像机,一会儿爬上元宝丘,一会儿爬上水库,一会儿拍摄远景,一会儿凑到葡萄行间,对着葡萄树葡萄串猛拍。肖逸飞很对他们的东西很感兴趣。
“你们这个就是数字摄影机?”
“对,这是我们租的redone摄像机,加州瑞德公司出的。”
“这玩意很好么?”
加比看来也是个好为人师的家伙,马上开始滔滔不绝的夸奖起这部机器。什么1200万像素的cmos感应器,raw编码。。。介绍了半天,肖逸飞知道了,这摄像机支持的分辨率很多,最高可以到4k,编辑、剪切后完全就是数字电影的质量,拿到大银幕上去放都没问题。
看了一下加比拍摄的,感觉非常不错。他好奇的问道:
“这红一国内一般就是这样翻译的一部多少钱?”
“说来也不贵,主机1万7,全套基本配置3万。”
肖逸飞不知道和其他公司的电影摄像机比较价格如何,眼前这位应该知道。结果一问之下,才知道其他的比如sony的基本型是它的5倍,而且有些高档摄影机还只租不卖,一打听,一周多的租金就够买一台红一了。
“价格这么便宜,性能和他们比怎么样?”
加比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问道:
“你看过《先知》没有?”
他说的《先知》就是今年3月上映的,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影片,又被翻译为《末日预言》、《神秘代码》等。3月的时候肖逸飞还在国内,国内当时没有上映,等他到美国又已经上映过了。
见肖逸飞摇头,加比很遗憾的叹了口气。
“这部电影就是用红一拍摄的。”
既然它拍的电影都能上映,那肖逸飞就放心质量问题。肖逸飞好奇的拧了一下机器,沉甸甸的的,至少有30斤,难怪要用那么粗一个三脚架。
接下来肖逸飞又观察了一会儿,发现机器还是有缺点。首先就是开机时间太慢,足足要1分钟。其次是使用的c卡作为存储介质,每张卡只能用4分半,加比需要频繁的换卡。肖逸飞也尝试了一把,发现对焦的话有些麻烦,需要专门练习,不如家用数码录像机那么简单。不过想想这毕竟是专业的摄影机,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肯定没有问题。
第二天,访谈正式开始。首先拍摄酒庄的城堡做背景,在发酵车间的门前老吉米第一个上场。
主持人先噼里啪啦简单介绍了下酒庄,然后介绍了下老吉米,接着摄影师加比将老吉米套入镜头中。
“吉米先生,你能说说蒙特雷纳酒庄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么?”
“蒙特雷纳酒庄的历史非常悠久,在1882年,新英格兰移民阿弗雷德。塔布斯先生在这里买下了322亩土地,作为牧场和农场。。。”
阿弗雷德和他的兄弟希南来到加州,开始从事绳索的生意。不久布兰奇先生,加州第一个百万富翁、第一个命名了卡利斯托加的人,公布在加州发现了黄金,于是迎来了著名的加州淘金热。随着金矿的增多,阿弗雷德兄弟的生意越来越大,赚到了很多钱。还开了一家著名的酒店。
布兰奇很喜欢卡利斯托加,因为这里有温泉,于是布兰奇在卡利斯托加开办了第一个温泉度假村,就是肖逸飞去过的印第安温泉度假村。
阿弗雷德老了后,也将卡利斯托加作为了养老之地,购买了农场,并在1882年开始种植葡萄、开办酒厂。这就是蒙特雷纳酒庄的由来。
蒙特雷纳酒庄在阿弗雷德。塔布斯手中发展很快,1896年就成为了纳帕第7大酒庄。同年,阿弗雷德去世,为了纪念他,酒庄门前这条道路被命名为塔布斯街。
酒庄连同322亩葡萄园和农场作为遗产,被阿弗雷德后人继承下来。可惜随着禁酒令的颁布,酒庄没落了。
1958年,酒庄被卖给了大陆出生,解放时逃到台湾,退休后来到美国的电气工程师yortwingrank夫妇。他们买下这里后,没有用心经营葡萄园,只是将它作为养老之地。在酒厂后院,规划兴建一座中国式庭园来怀念故乡。他们开挖了一个占地五英亩的玉湖。湖中设有小岛,岛上建有息肩亭。并从花园兴建曲桥来和小岛相连接,在曲桥的一端,还有一块石头,上面有个铜质的牌子,上面刻着“琼园风貌,与日俱新,容光焕发,遗惠后人。”。
只是玉湖上的小岛和息肩亭现在变成一般人进不去,只有蒙特雷纳酒庄俱乐部的高级会员才能来到这里进行野外品酒活动。
这对华人夫妇给酒庄留下的不只是玉湖,他们还在半山腰还修建了一座日式茶屋。现在也是另外一个等级的俱乐部的品酒室。
1968年酒庄被卖给了李。巴士奇,他很快找到了两个合作伙伴,一个是当时还是律师的吉米,另外一个是南加州经营超市和购物中心的汉恩。他们共同投资,买回了100多英亩的土地,重新种植了葡萄树,让酒庄有了复兴的基础。
1972年,吉米买下了酒庄和葡萄园,当时博还小,还不是酿酒师,吉米聘请了麦克。格吉茨担任酿酒师。
麦克格吉茨1954年从南斯拉夫逃到西德学习酿酒,接着又来到加拿大,1968年又到加州的蒙大维酒庄工作,据说曾经是蒙大维的助手。
1976年,在美国建国200年之际,对蒙特雷纳酒庄和纳帕葡萄酒甚至美国葡萄酒具有重大意义的巴黎评判在巴黎洲际酒店举行,在首先举行的白葡萄酒盲品中,蒙特雷纳酒庄的白葡萄酒战胜了当时世界最好的勃艮第白葡萄酒。一夜之间,蒙特雷纳酒庄在美国家喻户晓,各个报纸电视台电台都在报道这个消息,连《时代》杂志都报道了蒙特雷纳酒庄。
这个时候,吉米却惨遭挖角。麦克格吉茨离开了酒庄,在酒庄南边,同是纳帕产区,位于卢瑟福分产区,与人合股建立了格吉茨山酒庄grgichhillsestate,这个酒庄现在有366多英亩的葡萄园,年产6万多箱葡萄酒。
之后蒙特雷纳酒庄发展迅速,葡萄园面积不断扩大,著名品酒师帕克每年给蒙特雷纳酒庄所产葡萄酒的评分都在90分以上,哪怕年份再差,在博的控制之下,酒庄的就品质始终如一,为酒庄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拥趸。
结束了吉米在酒庄门口的拍摄,博又上场了。
同样请他简单介绍了下酒庄的历史,接着又由博讲述了他担任酒庄酿酒师后的工作等,博还打开了城堡大门,带领大家参观了城堡1楼的发酵车间,给大家讲述了酒庄的现代化改造。
这样结束了城堡部分的访谈。大家移师玉湖中的息肩亭,照例是老吉米上场,给大家对照这景物讲述了他接手酒庄之后的酒庄状况,讲了些趣事。接着博上场,博在这里接受的除了重新讲述酒庄历史,另外主要重点是当初2004年和葡萄酒观察家wior也就是在葡萄酒界著名的ws杂志,关于葡萄酒中tca含量的纠纷。
tca就是三**,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最常用的就是杀虫剂。并且在自然界中也可能因为霉变而少量产生。tca的可察觉性非常高,葡萄酒中只要含有10ppm的浓度,也就是十万分之一的浓度,就能让人觉得葡萄酒好像有股发霉报纸的味道。因此tca可以说是葡萄酒杀手,属于各个酒庄的最高规格对待的敌人。
2004年的时候,ws杂志爆料说蒙特雷纳酒庄的葡萄酒中含有超量的tca。ws作为畅销的专业葡萄酒杂志,说某个酒好,就能引起那个品牌的葡萄酒畅销,价格提升。现在说蒙特雷纳酒差,当然极大损害了蒙特雷纳酒的声誉。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渲染大波,ws杂志的编辑硬说蒙特雷纳酒庄的酒窖被污染。要知道,酒窖中一般藏有最近2年的全部葡萄酒和大量的第3年的葡萄酒,可以说是酒庄最重要的地方。一旦酒窖被污染,就意味着酒窖中的葡萄酒有全部报销的危险。这简直就是想掘了蒙特雷纳的根,让博他们破产。
这件事真的是蒙特雷纳的酒有tca么?还真有。
ws杂志拿了7瓶蒙特雷纳酒庄的葡萄酒去专业的实验室检测,可是结果显示2只葡萄酒的tca含量在1ppm以下,另外5瓶的tca浓度在1。1到1。7ppm。如果真的是葡萄酒被tca污染,那么这个浓度肯定会超过10ppm,酒庄的就根本没有达到这个浓度,也根本无法让人察觉到葡萄酒中有tca,因此只能说,ws杂志的编辑们都有一个“特异功能”的鼻子。
估计有人不喜欢看这些历史,但仔细思考后,觉得还是保留,毕竟这是酒庄的历史。因此这章和下章不敢兴趣的可以跳过。
000091 讲古(下)()
tca既然是葡萄酒杀手,那为什么蒙特雷纳的葡萄酒中会含有tca呢?这就要提到葡萄酒包装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那就是瓶塞。讲瓶塞,就能讲好几大章,这里简单说下。
现在葡萄酒的瓶塞有3种,一种是用了几千年的软木瓶塞,一种是发明了10多年的塑料瓶塞,最后一种是最近几年才发明的金属瓶塞。
这三种瓶塞中,最廉价的肯定是塑料瓶塞,最贵的却不是软木瓶塞,而是金属瓶塞。想想软木瓶塞的厚度,要想用一层薄金属瓶盖达到那样的效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对葡萄酒而言,最差的肯定是塑料瓶塞,因为他们根本不透气,并且大家都还不知道塑料和酒接触会不会生成其他不好的物资。当然,这是大家的印象,实际上塑料瓶塞也没那么差。最好的也不是用了几千年的软木瓶塞,而是新发明的金属瓶塞。因为软木瓶塞非常容易给葡萄酒带来霉菌和tca。
tca被广泛用于杀虫剂和农药中,而软木瓶塞是使用树皮制成,因此它必然就带有tca,并且橡木瓶塞在生产中,要经过浸泡晾干等工序,也非常有可能霉变产生tca。
但是,最好的金属瓶盖却因为偏见而让人举得不够高贵。想想橡木瓶塞的开瓶步骤吧,麻烦异常。而金属瓶盖只需要用手就能拧开,于是在蛋疼人士看来,金属瓶盖一点都没有高贵气息。
因此,绝大多数的葡萄酒中都含有tca,只要浓度在几ppm以下,让人察觉不到就行了。蒙特雷纳的酒含量没有超过2ppm,是完成没有问题的。但在ws杂志编辑的“超级鼻子”下,这事被曝光了。
ws杂志号称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葡萄酒专业杂志,和著名品酒师罗伯特帕克的《葡萄酒倡导家》wineadvocate是竞争对手。在他们自己将葡萄酒送实验室检测后,面对明显没有问题的tca浓度,他们根本不改口。于是双方就开始扯皮,作为酒庄,当然不是他们的对手,最后还是博发表声明说会严格对酒窖进行消毒和清理,才了结此事。
从此,蒙特雷纳酒庄的所有人都不待见ws杂志。这也为以后博向法国人出售酒庄埋下伏笔。要是阴谋论一点,很可能这次事件就是法国人的阴谋,事先造出不好的事件,将蒙特雷纳的品牌价值降低,为收购砍价做准备。
也就是这件事,让博在《瓶击》找上门的时候,看到了这是跟新生代美国人宣传加州酒辉煌历史的好机会,也是扩大蒙特雷纳酒庄知名度的好机会,更是重塑蒙特雷纳形象的好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就投资并提供拍摄场地。
电影投资并没有带来多高的利润,但也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博期望的宣传目的,但这还不够,所以博最后出手了酒庄,与法国爱士图尔酒庄达成了销售协议。
接着博仔细讲述了他和爱士图尔的纠葛,就结束了息肩亭的拍摄。
第二天,大家移师第三个拍摄场地,葡萄园。照样是吉米开始出场。老吉米作为蒙特雷纳酒庄再次复兴的当事人,讲述了当购买葡萄园、重新种植葡萄树,复兴酒庄中的艰辛和喜怒哀乐。博也讲述了当时的情况,讲述了他艰苦奋斗、扩大葡萄园等奋斗历程。访谈中,肖逸飞偶尔也露一小脸,大多留下他和两位老庄子的合影。经过两天的拍摄,访谈终于结束了。
访谈结束,主持人可以离开,但摄影师波比却不能离开,他还需要拍摄接下来的收获过程。肖逸飞尽管已经决定自己去买一台“红一”摄影机,拍摄酒庄的日常工作,但现在收获还是交给专业人士,他也可以从旁边偷师。
时间来到了9月22日,终于能采摘霞多丽了。
终于等到这一天,现在采收战役正式打响。采摘时间对霞多丽来说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成熟晚期;霞多丽至关重要的酸度会马上消失。因此这第一场战役就是一场必须抢时间的硬仗。
蒙特雷纳酒庄种植霞多丽的葡萄园就位于纳帕县的边上,在纳帕谷刚刚进入谷口的位置,离酒庄足足有35公里远。这里位于橡木丘分区,包括15英亩的hanna地块和租借的55英亩drycreek地块。
这个地块岳妃问过地的主人高桥先生。这位已经91岁的名叫弗兰克。高桥的日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