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造共和-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锦州两处秘密训练场几天以来,热闹异常,全军上下自演习归来,士气更加高昂,各级指挥员针对演习中暴露出的技战术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并针对性的展开训练,强化部队各兵种之间紧密配合。

    随着方面军总政委的到来,部队又展开了深入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广大官兵就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整顿,全军上下迅速统一了思想,认识到自己未来所担负的重任。同时一个小道消息也开始流传开来,部队可能就要拉上前线了,这可是第一次真刀实枪的较量,尽管还没有得到正式的命令,但是人们都坚信,装甲军大显身手的日子即将到来了。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1947年的6月份。自国共开战以来已经过去八个月,战事一直处于胶着局面。从总体来看,双方势均力敌,还没有哪一方具备绝对的实力,一举取得压倒性优势。国内许多中间派势力还在摇摆不定,不知道应该站在那一边才好,毕竟这是决定未来命运、前途的大事,马虎不得。

    为了显示力量也为了鼓舞士气,国共两方不约而同的对外公布了八个月的战果。

    国民党中央各大报社大篇幅集中刊登统计战果:自戡乱作战以来,共收复大中城市六十二座,扩大国统区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击毙共匪五万多人,伤、俘十五万余人,国府剿匪大业取得初步胜利。同时,江总统代表国民党中央,号召全国民众继续大力支持中央政府,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国际盟友的大力支援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奋勇作战,彻底剿灭共匪,为完成“先父”未竟之遗愿而奋斗!

    同时还对作战有功人员大力褒奖,像华北的傅重义、孙树人,中原的胡杰、范汉联,山东的张辅臣、黄佰涛,华中的廖耀辉、邱惠泉等都进行大幅的事迹报道,树立起国军精英的形象。

    虽然这样的统计数字掺杂着许多的水分,但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还是非常具有迷惑性和鼓动性的,一时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国民党的各种报道、宣传铺天盖地,尘嚣至上。

    (本章完)

第176章 鏖战华北(二十五)() 
第一百七十九章鏖战华北(二十五)

    为了有效的反击国民党的宣传攻势,中党中央也迅速发布消息,公布前一段时间的总体战果:历经八个月的艰苦作战,人民解放军各部英勇作战,在关外和关内两个主要战场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嚣张气焰,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收复锦州、葫芦岛、秦皇岛、承德等地,使得整个东北解放区全境解放。

    从此,在东北广大地区,国民党反动派再无一兵一卒;关内各部解放军进行了有效的自卫作战,歼灭大量敌军有生力量。从1946年10月底到1947年6月初,人民解放军总共消灭敌人三十一万人,其中全歼敌“东北剿匪总部”所辖的六个军和华北一个军,其他师级以下单位十六个,俘敌中将以下高级军官二十八人,其他各级军官五百多人。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人民掀起了反对国民党残暴、腐败统治的斗争浪潮,各大中城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等斗争风起云涌;农村广大百姓也掀起反对地主、劣绅的减租减息斗争。这一切都说明国民党政府已经腐败透顶,反动透顶,彻底站在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反面,是一个彻头彻尾反动政府。

    同时,中党郑重声明:在广大的东北,已经建立起巩固、强大的革命根据地,各种民生设施、军事设施已经完全建立健全起来,这里的民众生活在和平、安定、和谐的环境中,东北的三千里江山、三千万民众将万众一心、同心同德,为解放全中国奋斗不止!

    在控制舆论上,双方显然都不甘落后。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国统区的情况的确有些糟糕,随着战局的不断扩大,国民党拼命扩充军队,军费开支直线上升,已经占到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整个政府的运转开始出现问题。

    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只能大量增发货币,这样直接导致物价飞涨,法币快速贬值,信用急剧下降,虽然有美元的支持,但对于庞大的中国市场、四亿多人的消费,几亿、十几亿美元的投入还是显得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整个国统区经济体系出现严重不稳的苗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党控制的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依靠东北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再加上苏联的技术支持,各种现代化工矿企业拔地而起,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农业体系。

    除了大规模的军工企业,从钢铁、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到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一应俱全,放眼整个中国,东北地区已然成为全国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庞大、部门最齐全的经济活跃区、发展区,其工农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强,有些部门甚至在亚洲都达到了领先的水平。

    不管国民党如何拼命宣传,双方鲜明的差别都是不争的事实,无法回避。许多国统区的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东北的巨大变化,纷纷想办法到东北解放区实地考察,更有热血青年、向往和平自由之士躲开一切干扰,奔赴心中的圣地,如同抗战时期,人们向往延安一样,东北这块神奇、广袤、富饶的土地,再次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再次成为未来中国的希望所在。她的发展模式,她的组织体系都将为今后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面舆论上互不相让,双方都知道决定最终命运的较量还是在战场上,国共两军无时无刻不在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华北战场的休战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战士们似乎已经嗅到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一场更为残酷的战斗即将开始……

    现在关内国民党军加紧围剿,发动了对各解放区一次次残酷的进攻,虽然各解放区首长没有一个叫苦抱怨,但是非常明显,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此情况下,中央决定在华北率先发起进攻,一方面以求迅速打开华北方面的僵局。另一方面也能牵制关内敌人,减轻关内各部的压力。

    东北方面军调兵遣将,按照早已制定好的计划,开始了大规模的行动。

    第一集团军附第二装甲军从锦州出发,经秦皇岛直扑唐山,以四个军的绝对优势兵力攻取唐山,并歼灭可能增援之敌;

    第三、第四集团军再次对敌人之盘龙岭、卧虎山一线阵地展开进攻;同时第一装甲军秘密出动,从锦州出发,实施大迂回战略,从侧翼远程奔袭敌人盘龙岭、卧虎山一线阵地后方。

    三路大军齐下,林虎就是要摆出一个势在必得的架势,让傅重义无法判断出我军的真实意图。这次作战,唐山方向、盘龙岭方向其实都是佯攻,主要突击力量就是第一装甲军,只要迂回到敌人后方,就等于掐断了正面敌人的退路,四个军近十五万敌人的重兵集团就将被彻底全歼。这是一个空前大胆的计划,也是经过林虎反复思考并经中央军委同意的方案,其基本思想仍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

    1947年6月6日开始,盘龙岭、卧虎山方向率先开战。我军强大的地面火力在空中火力的有效配合下,向敌人的坚固设防阵地展开大规模进攻,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双方近四十万人马在长达二十余公里的战线上搅斗在一起。

    我军的进攻,果然引起了国民党上下的高度关注,老江连电傅重义,要他坚决守住所有阵地,绝不能再轻易后退,同时也命令中原的的空军为华北提供有效的支援,海军也开始集结于塘沽军港,准备随时出动。

    傅重义倒是没有被眼前林虎搞的大阵势所迷惑,他一直密切关注着两翼方向的情况,他清楚,林虎绝不可能在正面和他死打硬拼,一定会在两翼大做文章,到底在南面的还是北面呢?他还拿不定主意,只能一方面命令盘龙岭方面的守军死守,另一方面派出大量谍报人员搜集情报,密切注意两侧的动向。

    第一集团军在锦州战役结束后,一直处于休整之中。在华北战役开始阶段,处于待命状态,主要原因在于长达六个月的锦州战役中,第一集团军始终战斗在第一线,没有得到过较充足的休整,部队确实有些疲劳,再加上战斗中人员损伤、物资消耗实在太大,部队整体实力有所下降。为了保证部队恢复充足的实力,所以中央军委给予较长时间的休整。这一段时间以来,大量的物资、兵员源源不断接济过来,其中大部分都是刚刚从各兵工厂生产出来的全新装备,还有一部分则是直接由苏联援助而来。

    (本章完)

第177章 鏖战华北(二十六)() 
第一百八十章鏖战华北(二十六)

    虽然现在东北兵工厂生产的武器装备与苏联原产的装备在质量上还有一些差距,但是这其中的差距已经在逐渐缩小。更重要的是,东北方面自己的生产规模已经不断扩大,产量也是逐渐增加,不仅能够满足东北方面军的需要,而且还能对关内其他地区的解放军进行有效的补给。

    虽然现在因为距离问题、交通问题还不能对中原、华东、华中等地接济物资,但是一旦华北拿下来,接下来的一切都不成问题,到时不管是路上还是海上,都将畅通无阻,这对整个战争的形势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唐山,因位于中部的大城山(原名唐山)而得名。唐朝时,李世民两次东征,均屯兵现在市区的大城山,山赐唐姓,唐山由此而得名。唐山历史悠久,早在4万年前就有人类劳作生息。商代属孤竹国,战国为燕地,汉代属幽州,清代分属直隶省永平府和遵化直隶州。

    唐山位于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河北省东部,东隔滦河与秦皇岛市相望,西与天津市毗邻,南临渤海,北依燕山隔长城与承德市相望。

    唐山位居燕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自西、西北向东及东南趋向平缓,直至沿海。北部和东北部多山,海拔在300…600米之间;中部为燕山山前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南部和西部为滨海盐碱地和洼地草泊,海拔在15米至10米以下。唐山境内最高峰是青山关八面峰,海拔842米,此峰山势险峻陡峭,主峰突出,还有建筑独特的监狱楼、造型独特的七十二券楼。

    唐山的地形与秦皇岛大体相似,对攻守双方来说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唐山北面和东面是全城制高点,也是防守的重中之重,进攻者也必须首先攻克这里才能一举拿下唐山,这一点,大家都看得非常清楚。

    唐山守军为国军八十六军全部外加华北国民党总部直属装甲、炮兵等部分部队。由于距离北平、天津都非常近,交通也便利,随时可以得到强大的支援,所以八十六军上下非常乐观。

    自进驻唐山以来,积极整军备战,大力抢修工事,并将防御圈极力扩大到更远的地区,北部战线推至党峪镇、火石营镇地区,东部则一直抵达滦县、沙河驿一线。城内更是戒备森严,如临大敌,晚上一律戒严,空荡荡的大街上,除了疾驰而过的军车,再无任何生机。

    八十六军军长刘云瀚是刚刚由另一军的副军长提升为军长,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刘云瀚是正宗的“天子门生”,黄埔五期毕业还进过国防部将官集训班。这次提升也是在老江亲自过问的结果。

    刘云瀚自然是心知肚明,对江总统自是感恩戴德,暗下决心,一定在唐山打个漂亮的胜仗,上报总统知遇之恩,也让自己扬名内外。孙树人、郭震云能做到的他也能。对此,他非常自信,自己一身抱负只是机遇不到,一直以来难以得到施展,现在正是大展身手的好机会。无论是守住唐山还是重创共军主力部队,他都将一战成名,跻身于国军名将行列,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绝不会放过。

    尽管自己手里的部队只有一个军,但是他坚信“兵不在多而在精”的道理,以多胜少那叫欺负人,不是真正的本事。自古名垂青史者哪一个不是靠“运筹帷幄、精于谋划才能决胜千里”的。

    “赤壁一战”造就了周瑜、诸葛亮后人难以企及的形象。“淝水之战”成就了谢安的千古美名,这些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刘云瀚早已烂熟在胸。自从军的那一天来,他就雄心勃勃,立志要做出一番不俗的事业,“光宗耀祖”也好“扬名立万”也罢,作为一名军人不能做到这些,枉为军人!

    人哪,与其“如蝼蚁般默默无闻一生”,倒不如像“流星般闪耀苍穹一刻”。

    第一集团军经过一天两夜的紧急行军,全部到达指定位置,战斗首先在外围展开。现在的第一集团军经过不断补充,已经是整个方面军中建成最早、实力最强的集团军,总兵员达到惊人的十五万人,并且装备也都是最新、最强的。

    第一集团军自成军以来历经剿匪作战、锦州大战的残酷考验,虽然伤亡较大,但是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各基层连队中都拥有不少久经战火考验、作战经验丰富、技战术娴熟的优秀指战员,这是部队始终能够保持强大战斗力的最可靠保证。

    外围战的激烈程度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八十六军在刘云翰的强令下拼死抵抗,国军占据有利地形,依托坚固的工事做垂死挣扎,许多阵地必须经过双方反复争夺、几易其手,最后往往是守军全部伤亡殆尽,我军才能占领。敌人的战斗意志非常顽强。

    第一集团军上下打得非常耐心,并没有急于攻破敌人所有阵地,而是不断投入适当兵力,逐点与敌争夺。这样强度的作战对久经战阵的我军来说算不得什么。

    现在的第一集团军火力非常强大,一般来说,一次营级的作战行动,指挥员可以调动的支援火炮可以达到三十门以上,其中重型火炮就有一个连的规模,这样的火力强度是非常惊人地。往往是我军在进攻以前,首先以强大的炮火进行最大密度的饱和轰击,被攻击的敌人阵地顿时天崩地裂,被打成一片火海,在这样恐怖的火力打击下,表面阵地上所有的生命几乎没有任何生存的可能,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头,一顿炮火过后,完全变成焦土一片,寸草不留。

    疯狂的炮火过后,步兵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展开凌厉的攻势。残留的守军刚一露头,立即被密集的弹雨夺去生命,虽然国军士兵也是拼死抗击,援兵不断涌来,甚至发起决死的反击,试图夺回丢失的阵地,可是架不住我军猛烈炮火的反复打击,大部分的有生力量就在这无情的炮火中灰飞烟灭……

    这样的战斗虽然过瘾,但是让我军许多指战员也感到心痛不已。毕竟都过惯了穷日子,为了一个小小的山头,竟生生砸进上千发炮弹,扔颗炮弹就像丢棵白菜一样毫不心疼,炮兵这帮家伙都是不折不扣的败家子,许多从关内来的老兵忍不住恨恨地骂。但是他们心里清楚,打仗如果没有火力优势,就等于要牺牲更多的生命为代价。长期以来我军总在劣势火力下作战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这不正是几十年来我军无数先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所追求的结果吗?

    遇到敌人特别坚固的阵地,我军则不惜动用远程重炮火力甚至空军进行有效打击。仅仅一个白天,唐山所有外围阵地全部失守,八十六军损失近两个团的兵力。我军前锋部队已经抵达城下。

    刘云瀚第一次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虽然还能够保持镇静,但是战前满满的自信,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面对外围作战的惨痛损失,他被共军异乎寻常的炮火威力所震动。前线求援电报雪片般飞来,他只能强装镇定,一面把所有勤杂人员武装起来,派往紧要地区协助防守;另一方面紧急向傅作义求援。

    (本章完)

第178章 鏖战华北(二十七)() 
第一百八十一章鏖战华北(二十七)

    对唐山的战况,傅重义始终密切注意着,是继续固守还是赶紧撤退还是派出援兵,他还没有拿定主意。从本心里,他不主张死守城池,但是他也清楚,唐山不同于秦皇岛和承德,作为整个华北的东北大门,一旦丢失,后果不堪设想。就是自己想放弃,老江那里也不一定能通得过。

    可是如果死守,结局就是城破人亡,出动援兵,极易被共军来个“围点打援”,为此他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纠结,好像走到了一条死胡同,左右为难、无能为力。

    紧急军事会议连续召开了整整一天,与会的各高级将领,各抒己见,很难达成一致。主要意见无非两种,江系的都主张立即救援;而傅系军官则力主撤退;还有一部分主张死守。

    大家吵吵嚷嚷,挣得面红耳赤,互不服气。傅重义知道这样争论下去,不会有个结果,果断下达命令:八十六军一面积极备战,一面做好撤退准备,一旦接到命令,立即放弃唐山。对这样的命令,大家都还能够接受,至少没有立即撤退,一切还有回旋的余地。不管怎么说,傅重义是事实上的最高长官,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最后的裁决权。

    但是远在南京的老江闻听此讯,大为光火。唐山绝对不能再丢弃,唐山一旦有失,共军就会长驱直入,直捣华北腹地,北平、天津、塘沽都将不保,这个傅宜生到底怎么想的,究竟想干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难道他有二心?

    老江不敢再往下想,立即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商讨华北战局。与会的各高级将领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老江的想法,陈峰更是不遗余力的大放厥词,含沙射影的抨击傅重义的军事部署。在老江面前侃侃而谈,好像他是最明白老江心思的人,只有他才能力挽狂澜。在座的许多人都明白,陈峰一直妒忌傅重义的军功。虽身为参谋总长,但是却一直惦记着要做一方军政大员,毕竟只有手握军权才是真正的实力,所以现在选择这个时机攻击傅重义,无非想取而代之。

    老江也是个明白人,陈峰的这点小把戏岂能瞒过他的眼睛。不过说心里话,陈峰虽然对自己是绝对的忠诚,但是才能上却有些让人不放心。华北重地、几十万大军,交给陈峰还真不行。当然他更清楚“大敌当前,临阵换将”绝对是大忌,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行此下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