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7年
共发生恐怖活动304起,221人死亡,693人受伤。其中美国人死亡23人;
1998年
恐怖主义,令人窒息的死亡阴影正慢慢膨胀,悄无声息地逼近我们的生活。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恐怖事件中,我们穿过那些纷繁复杂的表象和线索,常常可以看到拉登的影子。
拉登来了!这句话几乎可以等同于死亡。
极端的伊斯兰组织是恐怖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极端穆斯林信徒把西方看成是敌人,不仅仅是因为宗教的原因,也有着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因素。
问题的症结可追溯到各个方面:对富裕的西方国家与日俱增的憎恨,社会不同派系之间日益加剧的排斥和疏远,苏联解体后民族主义争端和公开冲突的爆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加剧了西方世界的唯一领袖——美国与第三世界以及其他地区的文化冲突。
从西方的角度看,西方同样也需要一个敌人。苏联作为西方国家竞争对手的解体似乎加剧了这一问题。现在,西方社会再一次——尽管不一定要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对立的目标——体现所谓的“上帝和魔鬼、善和恶”之间的永恒斗争。恐怖主义正好担任了这一角色,而拉登,恰恰充当了恐怖团体的代言人。他以一系列震惊世界的恐怖活动“荣登”全球恐怖分子的榜首,并且还跃跃欲试,酝酿着更大的事件,向全球张开自己的恐怖网络。
因此,西方国家认为,“正是他们威胁到了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和平与安全。
“伊斯兰信徒——不管他们是受穆斯林兄弟会基本教义的统治,还是受一些现代吉哈得集团之父塞伊德·魁特提出的意识形态的统治——一直追求着全球性的使命:复兴前穆斯林帝国,把穆斯林世界统一成一个国家,恢复穆斯林的光荣。拉登预言:‘在真主的恩泽下,穆斯林将在阿拉伯半岛取得胜利,真主的宗教也当然要在整个半岛占优势。穆罕默德的神喻如果用来统治国家将是一种巨大的荣誉和希望。当我们跟从着穆罕默德的神喻时,我们生活在无比的幸福和尊严中。’
‘在我们的宗教里,我们相信真主缔造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去信仰她。真主缔造我们并以这个宗教赐福我们,她命令我们去执行圣战是为了把真主的神喻传递给那些不信的人。
“所有这些使命都是建立在一个基本观念上的,这个观念对伊斯兰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即宗教是政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反过来也是如此。这些伊斯兰信徒认为,这是一场同巨人的斗争,而真主注定要让伊斯兰或穆斯林世界获胜’。”
从恐怖主义组织活动的地域看,恐怖主义作为政治和种族冲突的工具,迅速扩展到中东和南美以外的其他地区,特别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许多阿拉伯与穆斯林国家,内部恐怖主义活动也急剧增加。
90年代以来,美国成为恐怖主义攻击的主要对象。如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俄克拉荷马爆炸案等都发生在美国,针对美国驻海外机构的恐怖活动更是不计其数。
这些数字触目惊心,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横七竖八的尸体和惨无人道的屠杀。向来喜欢推行霸权主义的美国饱尝苦果,成为恐怖分子进攻的首选对象。在70、80年代存在于南美和欧洲的激进左翼恐怖活动几乎完全消失。在欧洲,只有为数极少的涉嫌右翼极端分子的恐怖活动。
90年代,恐怖分子在恐怖攻击中还首次使用了非常规武器。1995年3月,日本奥姆真理教教徒在东京地铁施放神经性毒气沙林(Sarin,即氟膦酸异丙脂)。这一举动违反了国际上关于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规定,同时也开了恐怖分子使用非常规武器之先例。在1998年拉登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我将寻找这些武器(生化武器和核武器),至于如何使用它们,那是我的事。”这样杀机毕现的话令美国人如坐针毡。
我们不难预测到恐怖——反恐怖战争的前景:肆虐的飞机,呼啸的导弹,枪林弹雨,血肉横飞,一栋栋高楼大厦被夷为平地,一批批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在流血、死去……
这决非危言耸听,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这幅图景中的绝大部分已成为血的事实。尽管双方都以自己为正义,而这“正义”却给无辜的平民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就是恐怖,这就是人人谈虎色变,思之胆寒的恐怖。
再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说明用以注释恐怖主义了,拉登本人就是最恰如其分的范本。他前进的每一步都践踏着尸体,他每一次行动都与死亡结伴。他说:
“如果以色列人杀死巴基斯坦的孩子,如果美国人杀死伊拉克的无辜人民,如果大多数美国人支持他们放荡的总统,这就意味着美国在向我们开战,我们就有权进攻他们。”
“我们向美国发起了圣战,因为美国政府是不公正、可耻和残暴的政府。不论它是直接或间接支持以色列占领先知黑夜旅行的道路,它都做了特别不公正、邪恶和可耻的事情。”
“我们认为美国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窃贼和恐怖分子。唯一防范他们进攻的方法就是采用与他们类似的手段厂
“你可以在青年时送自己一个木匣子或棺材,你自己带着美国士兵和公民的尸体离开!穆斯林正在向着解放穆斯林世界的目标而前进。这是真主的意愿,我们必将胜利!”
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共戴天的仇恨,不可思议的残酷。
拉登,谜一样扑朔迷离的人物,他究竟是圣战英雄还是恐怖魔鬼,是正义使者还是邪恶化身……
2流亡大亨
来自富豪之家的拉登,曾是沙特阿拉伯建筑业巨子,名下资产达数亿美元之多,但为“圣战”事业,隐身深山,扬言要把美国人装进棺材里送回老家!
在西方记者眼里,拉登是一个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恐怖分子,是一个身材瘦削、留有浓密络腮胡子的文弱书生,平时总爱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传统长袍,讲起话来轻言轻语,极有礼貌。但在另一些人眼里,拉登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圣战英雄……
奥萨马·本·拉登1955年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父亲是沙特最富有的建筑业大亨穆罕默德·阿瓦得·本·拉登。他在5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17。
老拉登早在幼年时期,即率整个家庭从也门移居沙特阿拉伯从事建筑业,由于得到了沙特国王的信任,本·拉登家族的事业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展神速,赢得了如今的万贯家财钟会著《四本论》,阐述有关才性之辨的四派观点。《世说新,拉登家族的大多数财富来自于建筑行业。如今,本·拉登家族的财产据估计有50亿美元,属于奥萨马·本·拉登名下的约有3亿美元。
拉登的母亲据报道是个巴基斯坦人,同时也是他父亲10个妻子中最不得宠的女人。
拉登是这个大家庭的20个儿子之一,长大成人的拉登在兄弟中间无论是才学或是相貌都很一般,未受到父亲的器重,逐渐形成沉默寡言甚至带有几分腼腆的性格。拉登在吉达接受了中小学教育,之后进入在吉达的阿布都尔·阿济兹国王大学经济管理系学习,并获得学位。他自己当过工程师,从石油及建筑业赚取了庞大的家产。本·拉登在沙特阿拉伯和西方国家拥有觎家公司,涉及建筑、石油、制造和宝石等诸多行业,传说还有贩毒、偷运核材料、化学武器和军火买卖等。这些五花八门的行当为他带来了滚滚财源,其个人财产估计达数十亿美元。
据另一种说法,本世纪70年代,本·拉登曾赴英国学习工程学,完成学业后他回国一度接手了家族的生意,并获得相当的成功。
在拉登家族下属的建筑公司承揽了圣城麦加和麦地那伊斯兰清真寺的重建和修复工程后,拉登开始对这些建筑和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注意到,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地位无上。但许多国家情形却并非如此,阿拉伯国家要么成为美苏争霸的一张牌,要么成为美国压制的目标。拉登对此极为反感,决定凭自己的巨额财产,为阿拉伯人讨回公道。他很推崇暴力恐怖手段,对此进行了精心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狂热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
随后,他发誓要用暴力手段报复对伊斯兰教不敬的外国人,用炸弹和火箭把对伊斯兰世界构成威胁的外国人和外国军队赶出“伊斯兰圣地”。圣战之路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年轻的拉登离开自己在沙特阿拉伯舒适的家庭,辗转进入兴都库什山脉,参加了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并聚众树旗,展开了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斗争,从此步人“圣战”的道路。
他先是加入了美国支持的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展开了反苏联入侵阿富汗行动。拉登为自由战士提供食物和武器,帮助招募了数千名阿拉伯人到阿富汗与苏联军队作战。在阿富汗战争初期,许多穆斯林联盟的武装补给人员经常在穿越阿富汗北部山区的时候遭苏军武装直升机的袭击。天不怕地不怕的本·拉登自告奋勇,带着自己的建筑队伍为阿富汗的自由战士们在山间开出新的道路来。
本·拉登过去的一位盟友哈立德·福阿瓦兹说:“本·拉登带去了巨型推土机。由于害怕苏军武装直升机的攻击而找不到驾驶员,他就亲自上阵,并因此而负了伤。后来,本·拉登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干脆亲自率领一支阿拉伯志愿军与苏军作战,并且在1986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中取得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拉登显露了他的战略天才。他意识到,阿富汗既缺乏设备,又没有人力来应付这场持久的战争,于是他立即行动起来,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拉登的第一步便是建立一个有系统的征兵计划。拉登组织了一批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志愿者前往阿富汗参加圣战。他向全阿拉伯世界的人宣传,希望年轻人来为阿富汗而战,为穆斯林而战,而拉登则负责提供他们来阿富汗的路费。
拉登还建设了一些供这些志愿人士训练的设施,阿富汗政府则提供了场地和资源。同时,拉登还把世界各地的游击战、破坏和隐匿专家聚集在一起。
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拉登的私人步兵营里就汇集了数以千计的志愿者。
很快,拉登便成为在阿富汗参加战斗的阿拉伯人领袖,他领导的军队被称作“阿拉伯阿富汗人”。
80年代上半期,年轻的信奉伊斯兰圣战主义的沙特亿万富豪奥萨马·本·拉登与一名巴基斯坦兄弟会成员阿布达拉·阿扎姆共同创办了一个名为马克太布·阿尔—基达迈特的组织(或称服务办公室),为阿富汗抵抗组织提供兵源和资金。该组织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国、埃及、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等)建立了征兵中心,最终从约50个国家征募、输送了数万名战士参加抵抗苏联的战争。该组织也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准军事训练营地。
当时,在“伊斯兰圣战”和抵御苏联入侵的旗号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沙特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青年来到阿富汗,加入到拉登经营的霍斯特、坎大哈、贝特安萨尔、贾拉拉巴德的训练营地进行训练。
拉登在许多阿拉伯国家开设的公司为这些“志愿者”提供路费。当这些准备献身圣战的年轻人登上飞机之前,已经有一大把令他们心满意足的钞票拿在手里了。
80年代未,本·拉登与阿扎姆分手,开始把触角伸向全球每一个角落。阿扎姆则主要从事支持穆斯林极端分子发动军事作战的恐怖活动。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本·拉登回到了老家。他认为任何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都是对穆斯林的威胁。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沙特怕自己成为伊拉克的囊中之物,便邀请美国军队驻扎在这个王国。本·拉登闻讯后,请求与沙特阿拉伯国防部长会面,为保卫沙特的国家安全献计献策,表示可以不用美国人的帮助击败伊拉克。他在国防部长面前摊开地图,讲述如何不靠美国人帮助打败伊拉克的计划。当国防部长问他如何对付伊拉克的飞机。坦克和生化武器的时候,本·拉登一本正经他说:“我们用信仰来打败他们。”沙特政府自然拒绝了他的极为荒唐的建议。本。拉登对此很是恼火,一气之下移居也门,在那里过了大约一年的流亡生活。
1988年,本·拉登选择阿富汗为阿拉伯的圣战者们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名为“阿尔·伊达”(意为“基地”)的军事大本营,专门训练“圣战者”。
用拉登的话说,“阿尔·伊达”的目标就是“统一所有的穆斯林,建立按照伊斯兰教戒律统治的政府。”拉登认为,建立伊斯兰教国家的唯一途径是通过暴力。因此,“阿尔·伊达”的目的就是推翻几乎所有的在拉登眼中看来是“腐败无能”的穆斯林政府,驱逐这些国家的西方势力,最终废除国家的疆界。
1989年末,阿扎姆在汽车爆炸中被杀,马克太布·阿尔一基达迈特组织分裂,而组织中的极端主义分子则加入到拉登旗下。
据国际反恐怖专家估计,从80年代上半期到1995年之间,在阿富汗拉登大本营接受过训练的人有3万之众。这些人分别来自埃及、沙特阿拉伯、黎巴嫩、也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苏丹和巴基斯坦等国家,这些训练有素的圣战者当时为阿富汗抗苏战争出了大力。
那些年间,每一个月就有80人到拉登营地受训。在这些受训者中,有各式各样的危险人物,例如被埃及政府于1983年判处死刑的埃及伊斯兰极端组织头目穆罕默德·绍基等。这些“英雄豪杰”时常与拉登会面密谈。
事实上,“阿尔·伊达”已成为一些阿拉伯国家里那些鼓吹原教旨主义的极端组织的领导中心。
阿富汗的战争并不只是种族的仇恨,它是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长期对抗和全球争霸的一个部分。当时,美国人和本·拉登的游击队员一样怀着共同的目的:把苏联军队从阿富汗赶出去。
因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的本·拉登不仅得到了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盟友,甚至还有人将其称为“英雄”。而拉登的许多阴谋诡计和暴力手法就是从中央情报局人员那里学来的。
如今中央情报局就奥萨马·本·拉登是否曾作为当年选中的对象培养的事情闪烁其辞。从80年代初至1985、1986年间,美国给了这些抗苏斗士们大量的援助,其中包括专门对付直升机的“毒刺”便携式导弹等尖端武器。
在那时被吹捧为最成功的秘密行动中,美国中央情报局每年拨出5亿美元的军费来武装和训练贫穷且手无寸铁的游击队员,那些当时最有前途的领袖就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看中并予以扶持的。
本·拉登的组织是当时7个主要游击队派别中的一派。美国高科技武器中的不少尖端产品,包括防空导弹等,都陆续进入了拉登的兵器库。现在大部分武器仍在那里。据估计,拉登的组织在阿富汗战争期间获得的美国军事援助高达2.5亿美元之巨。
当然,中央情报局的计划也是成功的。经过10年的残酷战争,游击队员战胜了苏联军队。当初军容不整的游击队员变成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他们甚至打败了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尽管如此,在反对苏联军队的战斗过程中,拉登仍一直有意使自己远离美国的影响,这场战争使拉登成为阿富汗家喻户晓的人物。流亡大亨
1989年苏联撤军后,阿富汗陷入派别之战。拉登似乎无意于这种权力之争,带着他的“弟兄们”重返沙特阿拉伯,从事建筑业务。
在沙特阿拉伯,本·拉登及其追随者们开始致力建立一个极端的宗教帝国。苏联部队的撤离也给阿富汗和游击队留下了一大批装备精良的武器,以及数以千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战士。
拉登利用自己强大的经济力量和武装力量做后盾,发起了一起针对西方的新“圣战”,并将矛头直接指向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一些亲西方的伊斯兰国家。
阿富汗战争后,拉登发表声明,对沙特王族进行了严厉批评,他指出,沙特王族允许美国军队驻扎在沙特的基地,对穆斯林来说是一种犯罪行为。
拉登频频向广大教徒发出号召,使用暴力手段将美国军队赶出去,将沙特王室推翻。他领导的游击队也屡屡发起攻击政府和美军的活动。
拉登的极端主义倾向,引起了亲西方沙特王室的不满。沙特政府不能忍受他过分的要求,很快作出反应。1994年4月,拉登的沙特国籍因为其“不负责任的行为”而被取消,沙特政府将拉登驱逐出境,并冻结了拉登在沙特的财产,同时在国内外诋毁拉登的声誉。
打那以后,拉登便四处漂泊。靠着他在建筑业经营中所积累下来的数十亿美元的家财,开始了他的活动。无论地球上哪一地区的穆斯林陷入争端,他都会慷慨解囊帮着招兵买马,甚至带兵征战。
拉登先是流亡到也门,后来带着他的家人和一大帮的追随者,迁入了苏丹的喀土穆。据说,拉登与苏丹领导人过从甚密。在苏丹,拉登开设了工厂,也建立了农庄,为没有工作的游击队员解决生计。
对外,他声称自己承建了一条由喀土穆通往苏丹港的高速公路工程。但西方情报机构却称,他在苏丹、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建立了营地,招募并训练恐怖分子。
对于阿富汗退役兵,他替他们建了训练营地。他还为苏丹政府修公路,建基础设施。拉登众多的苏丹商业利益包括:加工山羊皮的工厂,一家建筑公司,一家银行,一个向日葵种植厂和进出口公司。
他的建筑公司——“流亡建筑和发展有限公司”是与国家伊斯兰阵线以及苏丹军方合作的。他们修了苏丹港的新机场和1200公里长的从喀土穆至苏丹港的高速公路。
另一家拉登的著名公司是“绿洲与水”公司。这是一家进出口公司。他同时还经营着“塔巴投资有限公司”、喀土穆的“西北伊斯兰银行”,这家银行是与国家伊斯兰阵线合作的,其中拉登至少有5000万美元的投资。
几年来,本·拉登都居住在喀土穆一处由当地保安部队驻守的居所,同时他安排了许多阿富汗退役兵迁入苏丹。
在那些阿富汗退役兵中,有些已经回到了他们的国家,并重新开始了他们的生活。而另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