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人都能成功-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迭遭厄运的他再度出击,选择律师为业,却因不善争辩及交际,而再次步人败途。之后,他注政治方面重振旗鼓,同样遭遇数次竞选失败的挫折,终于在坚韧不屈的毅力支撑下当选总统。这样的结果真是事前所无法预料吗?其实并不尽然,如果他在遭遇一连串的挫折后,像戴着脚镣的囚犯般,让失败和绝望充斥内心,事业受其牵绊,毫无发展生机,则可能一生都无法当选总统。有许多人经常缅怀过去的成功与失败,实如为过去的灵魂所控制的囚犯,永远不能跳脱时空所限,而生活于失败的阴影下。
  相反地,这个人却把失败切切实实地抛弃,同时不再留恋回顾,所以他的成功并非奇迹或偶然,而这也是任何人都可获得的特权。这个当选总统的人,只不过善于利用罢了。若他没有运用此项特权,相信也绝无法完成留芳千古的伟业。至此想必你已猜出他是何许人,是的,他就叫作阿伯拉罕·林肯。
  尽管人类无法完全看透生命之理,却也勿需过度悲观;每遇痛苦与挫折时,请牢记“塞翁失马”的故事,上天必定为你敞开另一条道路,由积极的态度收拾破败的残局,视其为经验之一,日后必有成功之时。
  在此,给你一个建议:
  “人生际遇变化莫测,应尽可能多加把握。”
  你是否尝过失恋的滋味?它带给你心碎不已的感觉吗?当你觉得世间毫无意义可言,有没有想过吞服大量安眠药把一切结束?这个世上再没有足以替代的人吗?内心深处的“主堡”中,是否认为这些事情绝无可能?
  我个人也有这方面的经验,如今回忆仍觉心痛。相识之初,或许是因“爱之深,责之切”的缘故,我经常和她发生争执。某日,在一次激烈争吵后,她愤而离去,不久便传来她与旁人结婚的消息。5年后,她的丈夫自杀身亡,看来夫妻关系并不圆满。后来间接得知,原来是丈夫不堪与太太之间长期不断的精神摩擦,以致选择自杀一途寻求解脱。
  而我在经过那一次痛苦失恋的创伤之后,终于遇到心目中理想的对象,也就是我目前的太太。当我获悉其遭遇后,不禁想道:“如果当初我和那名女子结婚,那么现在的我又将如何呢?”想必也可能是受尽析磨之余选择死亡吧!
  “逆境中应含有与逆境旗鼓相当或更大利益的种子。”
  你一定要记住一点——即使具有被一般人视为“不利”的条件,也必然可使此不利条件逆转为造就你成功的“恩惠”,且实际上,更能以具体方式实现恩惠。
  前面我曾说过,爱迪生几乎没有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设立保险公司而扬名的克里曼特·斯通也只是高中肄业。由此可知,有许多人从来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依旧可获得成功。就此点来说,没有接受教育并不见得为不利条件,换言之,主要是看个人是否肯发奋努力。
  少年时期的爱迪生,曾因家境穷困而在火车上兜售商品。某日,同行一位少年见其瘦弱可欺,便拿起糖果、商品往他头上丢去,不巧砸伤爱迪生的耳朵。自此,他再也听不到人世的嘈杂,成为一个失聪的孩子。或许,爱迪生可以嗟叹造物弄人,背负失去听觉的痛苦终其一生。然而他却未向命运低头,另行开创绚丽的人生。
  在我拜访爱迪生时,发现他依赖一个相当老旧的助听器与我交谈。当两人谈话渐人佳境后,我冒昧地问道:
  “你是否觉得听力障碍对你的人生过程而言,是一个极为不利的条件?”
  爱迪生却缓缓答道:
  “听力障碍非但没有对我不利,反倒为我带来更大的好处。因为我听不到外界的干扰与纷争,结果反能静听‘内在的声音’。。”
  听完他的话,令我感慨万千。建议追求心境平安者要谨记他所说的“听内在声音”这句话,仔细咀嚼并用心体会。
  原来,他体悟到化残为美的优点,配合蕴藏内心的一股神秘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他觉得能从自己内心听到“无穷睿智”的声音,确实他也由此获得许多旁人所无法意料的事物。
  为提高你的斗志,再一次提醒你莫忘“逆境中应含有与逆境旗鼓相当或更大利益的种子”这句话。
  谈失败则会遭来失败,说成功即会获得成功有一次,我曾对3万名男女做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其面对失败的承受力。
  从这次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人仅因一次的挫折而失去重新出发的勇气。
  此外,有许多人在尚未了解得失之前,即因惧怕遭受失败而半途而废。
  这种人尽管拥有高度的理想与目标,却极易受到细微因素之影响,以致轻易地放弃成功的机会。这使我明白失败并非环境所造成,乃是由人们过去长期背负的挫折所形成。人们并未关闭记忆的门扉,反而一有机会就由此退缩,自然再次品尝挫败的滋味。在这些人中,理所当然的不可能有福特、爱迪生一般的成就。
  有些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想起亚瑟·德西欧。他虽是富家子弟,却以散尽家财而失败的德奇奥佳为戒,致力护卫父亲遗产,进而建立举世闻名的声誉与地位。亚瑟的父亲从事移动房屋促销工作,事业起步未久即因故死亡,当时亚瑟仅20余岁,尚未经历商场风浪,如此继承父志当然遭遇重重难题,相信普通人遇此情况必然弃械投降,草草结束刚奠下基础的事业,另谋高就及发展。
  但是亚瑟却毫不气馁,在印第安那州爱尔科哈特市的汽车房内,日以继夜地努力,开始拓展他的事业。亚瑟陆续设计许多小型、简便的移动房屋,适用于运输一途。当然,他事先曾对市场做过调查,发现人口结构以新婚夫妻及退休夫妻所组成的家庭比例最高,而这两类家庭恰是购卖移动房屋的顾客层。于是亚瑟紧紧掌握这个方向,针对市场需要,精心设计适合此二类家庭的移动屋,因此奠定成功基石。
  另一方面,亚瑟对经营与行销两方面进行改善,他采用美国“通用”汽车一贯的经营方式,依循市场频频变更、设计移动屋的型式,同时建立严密的销售网络,规定各代理商必须陈设4种不同型式的移动屋,鼓励彼此竞争,借以提高销售业绩。因此在4年之内,其营业额增长率提高了15%,4年间获利远超过500万元美金,使亚瑟摆脱困境,重登成功之阶。
  数年前,我从某项调查中发现人生与失败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这项调查的对象并非仅止于失败,乃是和失败共同生活的人。他们经常谈论失败,即使话题改变但其本质仍离不开这个主题,他们的生活是属于“过去式”,并且随时想通过故事来缓和伤口的痛楚。相反地,成功者谈话时多使用“未来式”,他们的眼睛经常对准未来而非过去,同时对准大的愿望和目标。
  昔日我在卡内基指示下,与500名成功者探讨成功法则时,即可印证上述观点。
  关于成功与失败,我又发现与心绪平静有莫大关系的另一特征——倘若内心充满敌意和嫉妒,势必无法保持平静,且使人生走向痛苦、败亡之路。
  观察失败者心态往往会发觉一股恨意,他们不断找寻他人的缺失,拼命打击成功者,无意间仇恨心完全暴露于外,而这样刻意寻衅,又怎能使心绪安宁呢?反观事业成功者,与之谈话可深切体会到和善亲切的气氛,且常以谦虚的态度求救于人,全无失败者狭隘的心胸。由此可知,若要达成心境平和、获得财富成就,还要有宽阔的胸襟。
  富裕与心境宁静之间的关系物质上的丰富和心的宁静之间是否有关系呢?其实二者之间虽然有关,却不是绝对。有人尽管贫穷却还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过这种人为数甚微。
  事实上,尽管我们无需过于急功近利,一心想成为千万富翁,但若无充分的财力,许多生活上的基本问题便很难解决。例如,下一餐要如何解决呢?鞋子要到哪里修理较为便宜呢?牙科医生的帐单该如何结算?在没有冷气设备的情况下,又能承受几年炽热的夜晚呢?毕竟,人生中如果经常需要为这些事情桂虑着,自然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
  再如,假若由于经济状况欠佳,须居住于环境恶劣、但却较便宜的地区,以致经常担心对小孩产生不良的影响,此时又如何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此外,如果你偶尔想要拥有真正的休假,或为了获取某些精神食粮——如欣赏一场颇具价值的电影或音乐会,却又得为了省钱而终告放弃!
  由此可见,财富可带给人生许多高度享受的东西,尤其对于你脑中期待出现的各种感觉,财富正是促使这些感觉表现出来的营养索,且通常是唯一的营养素。
  当然,即使过着平凡踏实的生活,也能得到生命中的乐趣,但却无法达到如同以上所述更高的感觉境界。有关这点,我们只需从远离现代文明、投身于大自然中的人身上即可获得印证。譬如,现在社会中人若与居住于穷山僻壤的土着居民交换居住环境,将会产生何种情况呢?相信最初双方都会由于好奇而获得新鲜感,并自认为日子过得非常美好。但是,经过一段时日后,双方必然都会如此表示:“我再也不住这种地方了!”相信至少95%以上的人会回到原来的住处。其中的原因何在呢?主要关键在于人类(甚至包括所有的动物)往往无法适应骤然而来的巨大变化。可见物质的丰富与心灵的宁静并非绝对相关。
  因此,若你发现有许多所谓的千万富翁仍然无法享有心境的宁静,切莫感到惊讶。毕竟,时时担心自己的财产不知何时会被侵夺的大富翁仍占绝大多数,在这种人的内心中,除了焦虑难安外,似乎从未享有安宁的时刻。
  现在不妨让我就亲身经历的某一次失败事例加以说明。这件事例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也改变了我对人生的价值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失败乃是在我获取了相当多的财富之后才发生的。
  我因活用了由自己加以体系化的成功秘诀而取得庞大的资产,并得以居住于宽敞豪华的房子,同时拥有大型汽车以及许多足以象征财富的东西。
  或许当时我只不过是在模仿同一时代的所谓富人而已,因为那时的有钱人往往必须夸耀自己拥有的财富,严然成为一种风尚。
  当时我以培训推销员(包括男性及女性)而知名,且因在其它事业上也持续获得为数可观的利益,因此,我即被列入所谓的“大富翁”之林。于是在我的观念中总觉得拥有劳斯莱斯此等名贵车辆是应该的。所以,不久我就购买了两部劳斯莱斯,并将车子放置于纽约市北部一座城堡的豪华住宅中的车库里,这住宅可说是我成功的纪念碑。
  为了实际需要,我雇用许多佣人、管理维护人员、管家及厨师,整座住宅显得气派、辉煌,其豪华之程度即使是洛克菲勒也会叹为观止。
  某次,我邀请了许多人参加烤肉晚餐,依据我的初步估计大约有100人到会,但出乎意料地,前来者竟接近3000人,邻近的高速公路上不管是哪一个方向,皆发生蔓延三四公里的堵车现象,此事让指挥交通的警察们久久难以忘怀。
  另外,房子内的房间平常可轻松地住宿40个人,但却经常住满客人。有一次,睡不下者甚至住进我的寝室,我返家时发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竟然睡在我床上,同时那个男人还穿着我唯一的一件睡衣。
  有关山岗上“美丽的住宅”故事就叙述到此。因为这间房子在1929年经济大恐慌之后,即以廉价让售,这是我所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那一次的大恐慌不但让我造成重大损失,我的三位朋友也受到严重的打击。但若将他们全数的负债额加起来也比不上我所让售的那栋巨宅的金额。
  换言之,他们的债务并非已到无可挽回的境地,然而,他们却不相信“一切逆境中应含有与逆境旗鼓相当或利益更大的种子”的法则。
  最后,其中一人从华尔街的高楼跳下死亡;另一个举起手枪朝自己的头部发射子弹;第三个则投入哈德逊河,尸休在6星期后才被捞起。
  而当我由此次的打击中重新恢复时,我确实大大地宽慰了一阵子。原本愁闷、沉淀心事的内心终于获得了宁静,并且再次充满新的力量和希望。
  理所当然的,我又一次地创造我的财富。这全是因为得之于“PMA计划”
  的帮助。虽然我失去了房子,但却没有失去智慧;亦即只要拥有“PMA计划”,则一定能够达成人类所设定的任何目标与愿望。
  从那一次以后,我就生活得非常惬意,也不再显耀自己的财富。并且体悟到,如果金钱的用途只是用以引人瞩目的虚饰,则已失去其实质上的意义。
  应将自己的工作与钱财贡献于目己以外的人城堡的经验使我获得了深刻反省的机会,此经验为我带来几个可称之为“积极的人生果实”一类的东西,其中一个如下:
  我有更多的时间写书,在完成这些书的过程中,不仅使我更认识自己的内心,也结识了其他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书,给我带来了远超出财富所能给予的无形资财。
  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可以说明:财富的增加,心的平静也会随之增加。
  安德烈·卡内基决定把他庞大的财产捐给图书馆时,据说他的心境变得更为宁静。
  切勿为造就自己的成功而伤害别人我非常欣喜在人生的早期即学到这件事情。人在发现自己具有无穷的潜能,并通过这种潜能找出许多可能获得财富的方法时,有时候也会运用让自己更易得到的方式。就如同狡猾的肉店老板,会将磅秤上的碎肉抓走一小撮的情形一样。
  我常常遇到以不诚实的手法增加财富的人。在我认为,我若利用此种方式赚取利益,纵然是累积了千万财富,我的内心也难以得到平静。
  在接受安德烈·卡内基的委托,由我访问的人们中,有不少是被称为“企业界海盗”的人(当时并不知道)。后来方知,这些以抢夺他人或牺牲别人来获取财富者,终究未能逃脱报应的事实。
  他们最后皆陷入必须放弃以这个方式所取得的财富的困境。有人服了刑,有人为了避免坐牢而花费巨资聘请律师。如果我们不与诚实的人交往,那么内心的宁静就会消失,即使一切事物都可用金钱买到——但心将会被固定下来,而落得比乞讨者更不幸的悲惨结局。
  此外,在参加我所主持的研习会的人里,曾有少数做过几次不能称为诚实的行为或缺乏生意道德的人,我常和他们谈话,从交谈中发现,他们都希望人生能够重新来一次。据他们说:要是自己能真正以正当行为获得财富,则就不至于内心产生育强烈的内疚感,也不至于终日因此而情绪恶劣。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又烦恼果真一切重来,其时是否能按目前之想法真正彻底实行。
  我告诉他们:只要把不诚实视为一种过失,或是一种灾难,且是属于过去的灾难,将造成此错误的“门扉”加以关闭即可。
  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可运用于过去所发生的其它任何事情之上。
  我又告诉这些人,他们已经发觉了“新的自己”,过去的种种将不会再成为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是从自己的痛苦经验中学习到欺骗他人是不值得的,我也相信这些人已得到很好的教训。另外我们必须有一种认识,即每一个人几乎都有再一次奠立辉煌未来所需要的时间及充分的世界。
  但是,我现在举出的亚尔·卡普立却是一个例外。在经济大恐慌时代,这位恶名昭彰的歹徒设置了免费的菜汤供应站,让许多失业者裹腹,他似乎有意以此作为犯罪的释免符及善行的证据而向人夸耀。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在赞扬他的此种行为。因为以下即有一位犯罪服刑者——欧·亨利,为美国的短篇作家。当他服务于银行时,因侵占公款被举发而逃亡,后来由于探视其病重的太太而被逮捕,坐牢3年出狱后,写了多篇作品。在我认为,他必然是根据此种经验寻回自我,因不久之后,他对人类本质做了高度阐释的优秀作品,使他成为一名广为世人熟知的作家。
  关闭过去的门扉,并不再打开我曾经听到有人说,爱人之死是绝对无法避免的。此乃因人生中的任何环境、任何喜悦乃至于任何悲伤,与形成目前的自己皆具有深切的影响之故。
  然而,莫忘你仍有可控制、形成自我的方法。
  我并非指所爱之人死亡时不必感到哀伤,泪水与伤情原是上天赋予人类对感情表达的一种保护伞。但我却觉得,许多人用在关闭悲伤之门的时间太过了,甚至可说根本不想关上此扇门扉。
  我们经常说:“焦虑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是无济于事的。”尽管如此,大多数人依旧长期地悲叹亲人的去世,同时任情感不断地宣泄。
  人体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子所构成,而最后也终会回复至原来状态,甚至很可能连精神部分、生命中的某种神秘部分,也会回复到我们可以感觉却看不到的地方。
  如果真是这样,就让它发生吧!但是,所爱的人死亡时的痛苦心情则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应积极、努力地搜寻能够令人振奋的回忆,将自己由悲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有人认为,人生最大的爱只有一次,亦即结婚。换言之,结婚就是象征一生中所能展现最伟大的爱。我也相信,婚姻是一种爱心的表现,但我却认为这未必是代表幸福的同义词。
  不可讳言,人都拥有获得幸福的权利,目前所过的人生也是属于自己。
  然若发现自己的婚姻有失败之虞,原本也可加以破坏,却又碍于某些外在因素而迟迟不予割舍,那么失败就会如影随行,则你的人生以后即难以脱离黑暗的阴影。因此,有时候对于婚姻也有舍弃昔日不好记忆的必要,所以唯有双方当事者为了每一次追求人生中的无限成功而迈步,方能创造幸福美满的生命春天。
  此外,养成关上“过去门扉”的习惯,与其它的各种习惯相较,可说是最难能可贵的。因为此种习惯可使自己变得更加活跃,充满希望,在此情况下,不管是定下何种人生愿望与目标,皆能巧妙地调整心态朝前迈步完成。
  稍微多做一点经常有人问我说:要把发怒的情绪留在过去,有何好方法?尤其问到与工作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