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之主-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开,放这个重骑兵联队冲破了城卫军的重围,杀了个对穿。

    “冲出来了!”

    没有了阻碍,凿穿了最后一层的燕云重骑兵只觉得压力骤然一轻,开始加速往前冲。在他们后面,大批燕云军的轻骑兵紧随而至,企图跟随己方重骑兵打开的通道杀出重围。

    然而,这注定是一个幻想。

    城卫军放这个重骑兵联队闯出去,只不希望把他们逼得太狠,最后拼得两败俱伤。相反,放这个重骑兵联队离开后,剩下的燕云军团轻骑兵就再没有了突围的可能。

    “拦住他们!”

    就在城卫军骑兵的后方,一支预备队及时赶了上来。恰好在重骑兵联队突围,后面的轻骑兵跟随上来的时候,以垂直的角度入场,切断了燕云军逃亡的道路,及时将燕云军团重骑兵打开的缺口重新封住。

    一些本已经看到希望的燕云骑兵,在距离突围只有咫尺之遥的时候,被硬生生的卡在了门外。

    绝望随之降临。

    ………

    这场骑兵大战,最终以燕云军团骑兵被重创而告终。

    这期间,随着交战的持续,城卫军重步兵旅团姗姗来迟的入场,让城卫军在人数上占了绝对的上风。燕云军突围的重骑兵联队尽管调整了方向,想要重新杀回来接应同袍,但城卫军骑兵同样也有一队重骑兵。而且这一次,城卫军死守的态度极为坚定,让他们最终放弃了打算。

    随着战果统计出来,这一战中起码有超过四千名燕云骑兵死伤,更有不下三千骑兵在精疲力尽后选择投降。除了那个重骑兵联队外,其他仅仅只有两三千骑兵跟随陈谷洲一起突围。虽然最终避免了被全歼的命运,但这个骑兵师团的力量已经连一个旅团都不如了。

    即便逃回潼山关,等待他们的也必然是打乱番号重新整编。

    当然,燕云骑兵的反扑,也让城卫军骑兵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除去俘虏的三千燕云骑兵外,单论伤亡,他们其实不比燕云军少很多,但这场胜利的意义却非同一般。

    不仅仅让放弃潼山关的阴影消去了不少,更狠狠打击了燕云军的气焰,并让燕云军团沿途追杀城卫军的想法彻底落空。

第431章 临阵换将的忌讳() 
中州。

    自从三日之前,一封加急奏报从帝都东门传进来,整个朝堂就陷入了动荡和不安中。来自潼山关守关大将汤明哲的奏报,让群臣得知了潼山关战事危急的同时,也在朝堂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论。

    这位城卫军的军团长,竟然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玩了一出先斩后奏,主动放弃了原山郡和安庆郡边界处的核心屏障潼山关,进而退守许都。

    但凡是对帝国版图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安庆郡的东半部,自此拱手让给了燕云军!

    事关整个天下的争端,半郡得失似乎并不算太关键。但潼山关毕竟是中路战线的核心支撑点,意义非凡。就这么放弃,对于军心士气乃至天下对乾明昊陛下的信心,都会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消息传来的当天,几乎立刻就有大臣攻讦汤明哲懦弱畏战,直接导致了潼山关的未破先败。

    更有大臣认为汤明哲极有可能里通伪帝,故意放开潼山关让燕云军西进。并要求惩办汤明哲,第一时间派大臣接替城卫军军团长职务,以防战事进一步糜烂。

    面对着群情激奋,御案之后的乾明昊脸色有些难看。

    倒不是说被汤明哲主动放弃潼山关的决定气得,尽管最初的时候他的确很愤怒,但能被老皇帝看中,显然不仅仅是因为珍妃缘故,五皇子自身也是相当出色的。他很快就想明白,若潼山关的形势真如汤明哲所言,那主动撤退其实是最好的选择。或许短时间内影响不好,但就长远来看,放燕云军长驱直入、拉长他们战线,绝对不失为一步妙棋。

    他真正气恼的,是群臣们的表现。

    老皇帝乾元基在的时候,朝议时类似的争吵并不少见。但那样的争吵,跟眼下他遭遇的局面却大有不同。五皇子很清楚,乾元基时代的群臣,即便是因为政见不同争吵,也会时刻注意老皇帝、以乾元基的意志为转移。可眼下太极殿上的文武百官,除了几位重臣表现的老成持重外,大部分官员都过于主动和轻浮,甚至有隐隐联合起来逼迫他做决断的意味。

    说穿了,他们还没把乾明昊放到跟乾元基一个地位上。虽说承认他是天子,但这位才登基没几个月的皇帝,显然还没有立下自己的威严。

    或许,自己要找机会收拾几个不开眼的家伙,也好让这些官员们明白什么叫天威难测、什么叫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陛下,城卫军撤退毕竟需要时间。事不宜迟,现在应立即派出特使,携圣旨前往潼山关,拿下汤明哲并押解回京,并另觅大将严守雄关,或许还可挽回局面。即便来不及挽回,也可命撤出来的城卫军在潼山关后的铜卢府层层设防,以阻挡伪帝军队西进,给我方调兵遣将争取更多时间。”

    又有官员从朝臣中出列,陈述着先前文武们已经说了的方案。除了换了套说辞外,真正的动作几乎没有任何变动。

    翻来覆去一连听了七八遍,让乾明昊心中说不出的腻歪。

    他终于忍不住猛的一拍御案,冷哼道:“够了!”

    天子发威,终究还是有森然气度。被他一声怒喝,太极殿中低低的喧哗戛然而止,骤然变得安静下来,殿中的温度也仿佛迅速下降了好几度。还在说个不停的那名老倌被吓了一跳,不明白一言不发的陛下怎么突然间就怒了。但他的反应倒是很快,虽然不清楚为什么,但立即就开始称错请罪。

    半响的沉默。

    关键时刻,还是内政大臣陈三生站出来解了围。这位先皇留下来、隐隐充当了顾命大臣的重臣,同样看出来汤明哲此举的用意,也清楚乾明昊的态度,道:“潼山关下,汤将军要面对的毕竟是燕云军和松江军的联军,又有新型的抛石机。死守潼山关未必是最好的选择,我相信汤将军这么决断必然有他的用意。”

    说到这里,他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何况,自古兵书有言,临阵换将乃是大忌。我虽不通兵事,但也知道这句话。即便真要追究潼山关失守责任,也应等城卫军集体撤回许都、战线基本稳定下来再说。”

    临阵换将这个忌讳,但凡稍微读过一点兵书的人应该都知道,说服了一些官员的同时,也让乾明昊暗暗点头。

    接替了封武担任军务大臣的霍韬略,看到陈三生出面,自己也随后站了出来。

    就潼山关的战事而言,满朝的文武中没有几个能比他看的更透彻的:“臣亦有话要说!两军交战,以保存力量、杀伤敌人为上,不应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何况,汤明哲奏报上讲的清清楚楚,并非畏战而逃,而是有序撤退,并伺机引诱、追杀燕云军团追杀的部队。或许,要不了几天咱们就能等到捷报了。”

    两位最有分量的重臣相继开口,让其他众臣从中揣摩到了不少。

    聪明人都已经意识到,陛下似乎没有想要严惩汤明哲的意思。有那见风使舵、先前又没开过口的,开始纷纷改口,替汤明哲开脱。即便仍有执拗的,也不敢再坚持撤换、查办汤明哲,改口小惩大诫,以便让其戴罪立功。

    一场朝堂风波,短暂的平息下来。

    不过,潼山关失守的影响,却没那么容易就此平息下来,反而开始不断发酵。短短两天时间,中路战事不利的消息就从朝堂扩散开来,传遍了整个中州。上到贵族富商,下到走卒马夫,都知道了城卫军溃败、潼山关失守的消息。一时间,谣言四散,人心惶惶。

    这个时候,就突显出了控制舆论的重要性了。

    如果帝都能有一份类似《松江官报》的权威报纸,并且积极主动的进行宣传,民间的舆论绝对会朝正面引导。只是,军情局虽然弄到了松江军的报纸,也一度准备模仿,但随着老皇帝的驾崩、新皇登基引发内战,报纸的事便被耽搁下来。

    而且,这个时代的朝臣对于舆论的重要性也没有足够的认识,更认为失败是一种耻辱,不屑于提及,只一味的封锁消息,结果只会变相纵容了流言的传播。

    这其中,更有燕云军的暗探推波助澜,在各大酒楼茶馆主动造谣,夸大潼山关的失利。一时间,中州陷入了风云激荡中。哪怕乾明昊居于皇城深宫之中,都感觉到了那种不安和动荡的氛围,可想而知潼山关失守带来的影响。

    万幸的是,今日又一封从东面传回来的加急奏报,犹如久旱甘露、雪中送炭一般,化解了这场被突然引爆的信任危机,让动荡的中州局势重新稳定了不少。

    城卫军骑兵撤退时设伏,引诱燕云军的骑兵孤军深入,跟后方追击部队脱节,结果被重创!

    不仅阵斩了八千敌方骑兵(夸大了战果),更俘获了不下三千多的俘虏,外加大批的盔甲武器和战马!

    消息传来,不仅朝堂上的官员安心了很多,就连心里多少有些没底的乾明昊也长出了一口气。他当即命令各级官员将消息传喻各地,务必要大张旗鼓宣传,让各州郡治下都知道这场难得的大胜,以稳定军心。

    至于战报的真实性,并没有多少人怀疑。

    原因很简单,如果只报了杀伤数字,那以潼山关失守的结果为前提,肯定有很多人会怀疑造假。但有三千俘虏在,那就基本不可能出错了。是否是真的,只要派人勘验一下俘虏人数,自然就能拆穿。汤明哲只要不是蠢到了家,就绝不会在这个数目上动任何手脚。

    几乎可以确定,城卫军的确打赢了一场伏击战!

    有这个捷报在,无疑证实了汤明哲先前奏报所言的真实,也顺带堵住了所有怀疑城卫军畏战逃亡的官员的嘴,让他们无话可说

    既然确定了汤明哲的决定是有意义的,而非畏战,那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法。奏报传来的当天朝会后,乾明昊就已经命人筹备新的粮饷辎重,并且让招募的一批新兵做好开赴准备了。几天来,基本已经组织完毕,即日即可赶往许都,增援城卫军。

    同一时间,对汤明哲的处理结果也随着圣旨一并下达。

    不出其他大臣们预料,只不痛不痒的斥责了几句,旋即就是让汤明哲和城卫军戴罪立功。不过,放弃潼山关情有可原,毕竟两军已经在那里交战很久,但安庆郡的郡城许都却是中线的重中之重,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了。许都一旦失守,整个安庆郡将会彻底沦陷。接下来,燕云军不管是进军清河还是进军芜湖,都能给帝都中州带来巨大的威胁。

    所以,乾明昊明确在圣旨中要求,汤明哲接下来必须死守许都,不可再后退一步,否则无论任何原因均定斩不饶!

    这涉及中整个中线战事的成败,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

    这份圣旨,连带着粮饷辎重和新兵补充的公文,差不多在城卫军退回许都的同时,一前一后传进了这座有千年历史的三朝古城!

第432章 火炮的研发进度() 
身为城卫军的军团长,汤明哲在中州自然有自己的一批关系和人脉。在朝议中帮忙说话后,也第一时间将乾明昊的处置结果传了过来,其速度甚至比携带圣旨的特使还要快。

    得知圣上并没有责难、撤换自己,几位重臣也帮自己说话,算是扛过这一次擅自行动的后果,汤明哲心里松了口气。尽管他知道,许都一战极有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场机会,但主动后撤了几百里后,坐拥许都重城的他对守住这里有强烈的信心。

    甚至,若是那燕云军的统军大将着急之下犯了什么失误,城卫军甚至可以趁机反攻,将战线重新打回去,更进一步也不是不可能!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开始精心筹备起许都的防御战。

    不过在那之前,他首先需要拜会那些盘踞在许都的名门世家。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守住许都无疑会容易很多!

    ………

    燕云郡。

    潼山关告破消息刚传来的时候,大喜过望的乾明德便立即命人将消息传播开来。短短时间,整个皇宫内外包括宋家人都喜气洋洋。在先前南路军战事不利、中线也僵持良久徒费钱粮的情况下,突然赢得这样一场大胜,实在是太重要了。

    谁都清楚,潼山关的攻陷究竟意味着什么,至少半个安庆郡随之落入他们手上。

    要知道,原本整个安庆都是中州乾明昊的地盘。现在此消彼长之下,间接可以看成拉开了一郡的差距!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帝国一共也才二十郡而已,何况还被松江军硬生生划去了四郡。刨除这名义上统一、实际上割据的东南四郡外,剩下两位皇帝也不过共分十六郡。这样的胜利不需要多,只要再来个两三次,怕是就足以将现有的均势变成优势了,而且还是大优!

    一时间,各方燕云势力都在向乾明德祝贺,阿谀之词如潮涌来。对统军大将宋无缺,众人也一改先前对战事胶着的不满和指责,开始狂拍这位大将的马屁,俨然有将其推崇为一代名将、当代军神的势头。

    种种说辞,就连宋无缺自己听了只怕都会羞愧脸红。

    不过,乾明德心情大好之下,也浑然没将这些放在心情。能帮他打开局面,证明当时拜将果然没有看错人。听说,城卫军的余部已经撤向了许都,而燕云军正在设法追击。若是能够将溃逃的城卫军绞杀,再顺势夺下许都,那中路军的局面就彻底打开了,整个安庆都会随之落入他的手中。

    有那么少许时间,乾明德甚至幻想起了中路军连战连胜、一路杀到帝都中州城外的局面。

    只可惜,这场美梦终究只是一枕黄粱。

    仅仅两三天之后,噩耗就随之而来。负责追杀的燕云骑兵孤军深入,被人引诱进伏击点而不知自。奸诈的城卫军连夜完成了布置,利用隐藏的部队将燕云骑兵师团合围,一战重创,死伤无数。

    能逃回来的骑兵,数目甚至不足一个旅团!

    这个消息是如此的糟糕,又如此的突兀,以至于还沉浸在攻破潼山关喜悦中的燕云势力还没回过神来,转眼间就发现情况不同了。不仅追杀城卫军残部的想法完全落空了,耗费无数人力物力组建的骑兵师团都被重创。攻破潼山关带来的优势,伴随着这个不和时宜的消息,一夜之间烟消云散。

    身为攻城的一方,燕云军团的损失本就比城卫军大,若不是有松江军的配重抛石机,只怕损失会更惊人。若是算上这个骑兵师团,燕云这一战可以说没有取得像样的便宜,反而因为战线拉长的缘故,给自己后续的战斗增添了几分隐忧这一点,乾明昊能看清,乾明德当然也知道,但身为主攻一方的他别无选择。

    尽管十分郁闷,也一度抓狂到想要砍人,但乾明德最终还是压下了火气,只是给宋无缺发了一封斥责和安抚并存的公文,随后要求部队继续西进。

    他希望在经历一个冒进的失败后,宋无缺能够知耻后勇,给他带来第二个堪比潼山关的胜利夺下许都、席卷安庆全郡!

    为此,乾明德不惜一切代价。

    ………

    登州。

    潼山关的中线战争,直接干系到帝国内战的走向。松江军虽然在其中处于偷懒划水的状态,但对这场战事本身还是非常关注的。所有重要的消息,都会第一时间用加急奏报送到陈武的案头上。

    先前潼山关告破就不用说了,典勇亲自写了一份报告递了上来。但随后不久传来燕云军团骑兵被伏击的消息,就着实让陈武有些意外了。

    不得不说,城卫军干得比他预想的还漂亮。

    他本以为,城卫军主动放弃潼山关后,能顺利摆脱追兵撤退许都就很不错了。没想到,城卫军不仅做到了这点,还反手给燕云军下了套。这样一来,燕云军团想要拿下许都的难度和承受的压力都会大增。

    或许,燕云军真的要在许都城下铩羽而归、损兵折将。

    不过那样也好,燕云军在中路战败后,松江军的重要性无疑会更加凸显。陈武可不会满足仅仅占领东南四郡和北吕宋,他想要的很多!

    当然,以松江军现在的实力,想要参与争霸天下还是稍微勉强了些。但超越时代的眼界和知识,让他有了追平甚至反超实力差距的可能。早在673年入主松江的时候,他就有了一套自己的计划,随后的行政改革更是专门创立了八部门之一的工部。

    这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研究,就是改良并制造高性能的炸药和火炮!

    如果是一样从无到有的研究,或许会非常耗时间,十年二十年才出成果都有可能。但若是在已有的情况下进行改良,甚至还有陈武这个穿越者帮忙指引大体方向,并且不惜重金投入,那大大加快这个过程就并非不可能了。

    早在一年前进攻吕宋王都的时候,第一批试制的黑火药就已经投入了实战,而且效果还相当不错。

    之后的试用和改进后,也证明了这种东大陆曾经被用来制作节日花炮的可怕威力。

    将炸药的发展催生到这一步后,他有限的知识已经无法继续帮忙,只能维持稳定的资金投入,继续让以曾四物为首的科研员自行研究、改良。工部的主要精力,随之侧重到了火炮的研发上。

    这几年下来,陈武召集的大批铁匠,终于拿出了一个勉强可堪一用的成果。

    或许是觉得终于有成就,可以对得起陈武几年如一日的投资了,新的火炮铸成后,铁匠们第一时间向上面打出了邀请,希望陈武能够亲临登州城外秘密营地的试验场,观看新火炮的试射。

    对这个邀请,陈武自然是欣然而往。

    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人比他更清楚火炮的威力了。若是能够实战的火炮出现,必然将会引发划时代的改革。传统的封建军队,在火炮面前威力大减。骑兵倒还好,由于早期的火炮精度、射程和射速都不足,仍旧能对火炮阵地造成威胁,步兵和固定的城池完全就是靶子!

    陈武现在的二十万部队,不管是精锐的陆军还是东海、宁海水师,若是能各自配上百门大炮,那足以轻松应对数目远超自己的敌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