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世明皇-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鎏话一出,连西人党的人都不禁摇头,南人党则大喜。在这个问题上,西人党没有大义作前提,如何争得过他们!但金鎏仍出声抗辩道:

'涅盘中文论坛“百姓乃国之根本,徒损百姓何益?‘百姓为重,社稷为轻,’,‘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此亦圣人所言。”

金自点当然不能坐看自己这派的人被诘难,他也站出来解围道:“启禀大王殿下,孔圣人立儒学,以仁义礼信为本,仁者爱人,却是以仁在前边。近年来,我国虽未有战事,然丁卯胡乱致使北方各道破败严重,至今未能复原。加之各处时有灾情,国力并不宽裕。再者,北虏凶蛮恶煞,毛饮茹血,人人以劫掠为乐,微臣斗胆一问,谁敢言领兵与其对阵可赢乎?!”

金自点这话让在场所有武将都变了脸色!因为李成桂开国是以兵权夺位,李朝建立后,实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亦无定卒。太宗后更是以儒学为治国之典,重文轻武,是以朝鲜数百年来兵威不盛。而北虏之善战已经超越了蒙古人,一强一弱高下立判。让朝鲜军去跟女真人作战,那简直就是去送死。这个问题,不管再怎么顾及面子,满朝上下都有这个觉悟!

金自点见没有人搭话,便继续道:“既然如此,我军派出人马更多是维持地方,负责后勤,完全可在形势明朗之时再出兵。如此既无需担心引起北虏南侵,也不致失信于大明!”

伊昉针锋相对道:“如此首鼠两端,只怕未出兵已见罪于双边!”

金鎏还要出来驳斥,只听见李倧出言道:“罢了!这样争吵就能解决问题嘛!”

大臣们见大王发话斥责,都躬身谢罪道:“臣等惶恐!”

李倧满意的看着群臣们,他们都必恭必敬的站着等他发话。对于大明使者这件事情上,商议了这么久,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折中之法。多年来,李倧夹在两派之间,学会了如何用平衡之策协调朝内党争的关系。现在既然两派各有相反的主张,那就折中实行好了!

“孤曾命弘文馆修撰光海君实录,书成之后,孤在里边看到一句话:‘二百年忠诚事大,死生一节’。废人李珲能有这番见识,何况孤王乎?!不论两百余年来朝鲜乃大明之藩国,就以宣祖时,大明救朝鲜于水火,此兵便不可不发!忘恩负义,孤有何面目为君,尔等又有何面目立于朝堂之上!”

'涅盘中文论坛李倧这话说得斩钉截铁,西人党那边没有臣子敢出来反对!而伊昉恐夜长梦多,早站了出来道:

“大王圣明!大王既有定见,宜召大明使者共同商议,亦可早报天子知悉!”

李倧点了点头应允道:“如此甚好,来人,去请大明使者上殿议事!”

  第三十一章忧天杞人(下)

姜曰广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有了消息,按照他以前对朝鲜的了解,领议政的人选没有十天半个月都不可能有结果,而讨论方略的事也要十几天,等召他们商议方略的事至少要在一个月后。但是,就在赵翼玉来见他们三天后,朝鲜国主就派人通知他们了。鹿善继在大明时已习惯了崇祯皇帝雷厉风行的作风,对于朝鲜君臣的拖延他早就等的不耐烦了!行军打战讲究战机,半点延误不得,朝堂议政何尝不是如此!

“姜大人,此举必要将朝鲜抗虏的方略定下来,时不我待啊!”鹿善继在王宫前又一次说道。

姜曰广已经听过鹿善继说这话已经十余次,之前他甚至想过让姜曰广跟他一起拿天子诏书压迫李倧答应,姜曰广自然是拒绝了。姜曰广头也没回,边走边道:

“鹿大人,这件事本官心中已有分寸!”

“既是这样,那下官就放心了!”

鹿善继提醒后似乎才放心下来跟在后边,走在前面的姜曰广忍不住微皱了下眉头。顺着台阶,他们跟着内侍官到了仁政殿,殿中的人目光都集中到他们身上。

“大明使者姜曰广(鹿善继)拜见国主!”

李倧虽然是国主,但也是大明的属臣,礼仪上,姜曰广他们见驾不需叩首,只要以上下级之礼拜见便可!

李倧和声悦色道:“两位上使免礼,上使所提方略,经孤王与大臣们商议,已经有了结果!”

“大王请说!”

“朝鲜将同意使者的方略,实行坚壁清野,开发南方三道!如有需要,朝鲜亦可派兵协助大明平辽!”

听了李倧这话,姜曰广跟鹿善继都是心中一宽,总算不辱使命可以向皇上交差了!如果朝鲜体恤民力,以此为借口,姜曰广他们还真没办法逼迫李倧。若是回头请旨,结果也是口水战。现在没有什么阻碍就定下来,姜曰广面带喜色道:

“大王忠义,此乃两国之福!朝鲜行抗虏之策,我大明亦不会坐视不理。本使来朝前,皇上曾言,若大王愿意坚壁清野,大明将不会亏待朝鲜。”

李倧似乎没有将姜曰广说的‘亏待’放在心上,而是继续道:

“天子仁德,朝鲜地处偏远亦能沐及,合朝上下皆感大明之恩!不过在实施方略的具体事情上,孤还要跟上使商量一下。”

姜曰广虽然稍觉有点意外,但还是礼貌的回应道:“哦,愿闻其详!”

“此时已入冬季,朝鲜各道都上报大雪,有的地方达二尺厚,压塌民房无数。无论修建城墙,还是在南方另辟荒地都不合时宜。是以,为了妥善安置百姓,又使民不受其苦,孤王打算待明年立春后,才陆续分批迁民至南方!”

“这个。。。”

金鎏出声道:“还望上使大人体恤百姓之苦!”

既然朝鲜国主答应,姜曰广对于执行方式上倒没有什么意见。毕竟现在天冷时节,让百姓搬家是不可能的。否则激起民变,那更加不利于他们在朝鲜推行抗虏的方略。姜曰广稍微一思虑,便点头道:

“这个本使理会得!”

“下官代百姓谢过姜大人!”金鎏对着姜曰广行了一礼。

姜曰广也躬身回礼,事情彷佛在愉快中商议下来。但旁边的鹿善继忍不住出声问道:“不知大王准备何时调人员修缮城墙,整理战备?”

李倧闻言一愣后,微笑道:“非孤敷衍鹿大人,如今天寒地冻不利征调民夫,亦不利于修筑城墙,一切只能等到开春之后!”

鹿善继一听仍要发话,姜曰广却抢在他前面道:“大王爱惜子民,那就等到明年春天再说吧!”

“好,好,好!”李倧见这阵子让他烦心的事情都解决掉了,高兴得大声道:“今日国事商议已定,孤大宴群臣庆祝!”

大臣们都齐声道:“臣等谢过大王!”

殿中唯有鹿善继郁闷不已,他原想着就算李倧现在不将平原一带的百姓迁往南方,至少也要修缮城墙备战吧!姜曰广的一句话,就把备战的时间拖到了明年立春。这跟他方略中的计划是不一致的,在鹿善继的想法中,应该将京畿一带的城外百姓迁入各大城中,同时征调他们修善工事。现在,作为正使的姜曰广已经跟国主李倧定下协议,他这个副使也就无权再说什么!

。。。。。。。。。

一回到驿馆后,鹿善继就忍不住对姜曰广道:“姜大人,咱们不是商议好了,至少是要朝鲜今年内修整备战嘛?!”

姜曰广呵呵笑道:“鹿大人怎么这么心急呢?朝鲜国主不是答应了嘛!”

“可要等到明年春天!”

姜曰广不以为然的答道:“现在已是十月,立春也是辗转便至!”

“可姜大人,如立春再修,需何时方能完工,若女真人来犯又当如何?”鹿善继不由得抬高了几分声调。

“现在女真人不是还没动向嘛!”

“可这万一。。。”

姜曰广截断他的话道:“没有什么万一的,圣人所教,仁义为先!岂可为了那毫无根据的猜测就让朝鲜的子民在冬季修筑工事。本官既然已经跟国主约定,你就无需再多言!”

姜曰广在这件事情上独自作主,究其原因是,来朝后很多事情彷佛都是鹿善继在拿主意,无论是在曹文诏,还是在跟赵翼玉谈条件上。鹿善继竟然无视他这个正使的看法,所以他必须作出姿态表明他的地位,让鹿善继知道谁才是主事之人。至于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姜曰广在朝鲜名声极好,如果他们逼迫李倧征集民夫,则不仅现在百姓咒骂,将来朝鲜史书上也少不得留一笔。反之,让百姓安然过冬,他姜曰广在朝鲜的声名将达到一个新的顶峰。皇上任命他作为使团的正使,成为皇上信任的人,原因不就是因为他的名声嘛?!女真人又三年未曾兴兵,他不相信皇太极会来打朝鲜。是以李倧答应之后,姜曰广也就没有再坚持什么!

“大人,”鹿善继并没有打算结束这段对话,尽管姜曰广已经不想跟他就这个问题再讲下去!

“仁义一事,我等未来朝前便有了结论,皇上教诲犹如在耳,姜大人难道忘了嘛?!”

“皇上的圣喻本官并未忘却,但皇上也没说要朝鲜现在就坚壁清野!鹿大人,你别忘了,皇上也说我军是仁义之师!仁义之师就当行仁义之事!”

“姜大人,你这是妇人之仁!”鹿善继讲得有些脸红脖子粗了。

讲到这,姜曰广也不禁动了气,他冷声道:“鹿大人,本官知道你是因为孙阁老推荐,方起复到辽东一线来。但,你也不能为了邀功而不顾百姓的性命!本官并未违了皇上旨意,又是皇上钦命正使,本官有权决定何时动工!”

“你。。。”鹿善继给气得说不出话来,没有想到两个人原本好好的,居然到了最后还闹别扭!官大一级压死人,他意识到现在他无法跟姜曰广抗衡!他拱手道:

“大人既然这么说,那下官只好写奏折请旨!”

姜曰广一摔衣袖便走,出了两步只听见他道:“鹿大人请便,下官也会如实禀报给皇上!”

鹿善继呆立在堂上,使团在外,正副失和本就是大忌,而且奏折一上,自己跟姜曰广则无回旋的余地。但是,以他对女真人的了解,他认为就目前的情报了解来看,女真人攻击朝鲜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蒙古那边虽然也可以用兵,但是锦州方向上驻扎着数万辽东军,皇太极跟在那边动武嘛?!相反,朝鲜除了皮岛的两万人马,王京的五千神机营士兵,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战的人马。打下朝鲜,对于皇太极是极为有利的!女真人出兵是按照三丁出一兵,如果有了朝鲜提供粮食,他们完全可以两丁出一丁,甚至全民为军。现在十月到明年三月,都是女真人出兵作战的时机,他不能不防。皇上启用他,不就是为了在朝鲜一线对付女真人嘛!

过了一会,他才下定决心,回到房间后拿出笔墨纸砚,洋洋洒洒的将自己对朝鲜一线的见解写了下来,然后委婉请求皇上下旨,让朝鲜在今年内做好战前准备!

于此同时,姜曰广也写了一封奏折详细禀报了朝鲜的情况,并对为何在立春后才动工修战备作了详细解释。

两人的奏折一先一后,经辽东递往京师!虽然两份奏折中都没有讲到正副使者间的矛盾,甚至连对方的意见都没有写出来,但本身两人分别上奏这件事就已经表明了许多东西。

奏折递了上去,因为没有皇上的旨意,他们这个使团还不能回去。姜曰广跟鹿善继争执过后,两人虽未再有口角,但彼此的关系淡漠了许多。几乎两人不再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朝鲜君臣明里暗里也渐渐发现,两位大明使者在闹矛盾。但没有人敢去揭破,南人党也不敢去做这个和事佬,都是小心翼翼的招呼他们,免得两边得罪。

十数天后,朝鲜方面带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

“女真人出兵锦州了!”

姜曰广一阵得意,皇上给他配鹿善继这个副手,就是因为他不懂军事。现在他这个不懂军事的人却比这个懂军事的看得准的多。所谓边才就不过如此嘛?!

他将皮岛何可纲送来的军报递给了鹿善继,仿佛对两人原先的争执丝毫没有芥蒂,他一脸笑容道:

“有了这份战报,鹿大人可放心了!北虏终于按捺不住了,居然妄想去锦州讨便宜。袁督师在那,我等可以高枕无忧了!待明年立春之后,修缮城墙,或许北虏从锦州溃败后会拿朝鲜出气也未定啊!”

鹿善继看着这份从辽东发给皮岛,再由皮岛转过来给汉城的军报,心中万分不解!姜曰广的话他根本就没有听进去,鹿善继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再问:

“皇太极怎么会打锦州呢?!怎么会是锦州呢?!”

  第三十二章初闻战报

大明,乾清宫

下边坐着成基命、孙承宗、傅宗龙、贺逢圣四个内阁大臣。

当手里拿着袁崇焕发来的八百里加急奏折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我若是不实行三边压缩辽东空间的计划,皇太极根本就不会出兵锦州。事实上,我没有想到他会进攻锦州,朝着三个方向中防御能力最强的大明进军。我内心跟倾向于皇太极跟大明在蒙古、朝鲜打游击战,而不是现在就主力对决。尽管辽东军在袁崇焕的训练下已经过了七年时间,关宁铁骑也恢复到了三万的规模,但面对同样休养生息的八旗骑兵,能有怎样的胜率还是未知之数。

“各位爱卿怎么看?”

突然来了紧急军报,怎么也要跟大臣们商量下。成基命他们几个大臣在场倒很正常,贺逢圣之所以在,是因为这内阁、六部大臣里边他最年轻,我总想让他多学着点,以后也好有人能够替我挑起朝中的担子!

这里边最有发言权的是孙承宗,但首辅是成基命,皇上没点名问话,他也不好擅自越了规矩回奏。成基命自然知道皇上实际问的是孙承宗,他本文官出身,一直来管的又是吏部,对兵事的见识要差些。他稍稍低头想了会便躬身道:

“回禀皇上,微臣不善边事,就抛砖引玉说下微臣的浅见!女真人直犯锦州,从袁大人的奏折中来看,北虏虽号称二十万来田猎,但实际上来讲,他们最多不过十万人马,甚至更少。袁大人数次在锦宁一线阻击女真人,微臣以为此番亦可,只要坚城固守,不出今年,女真人伤亡一大便会主动撤去。”

成基命所说的具有一定的道理,也代表了朝内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可能是因为袁崇焕在辽西守了十年,女真人一直攻不破锦州、宁远的防线。京师以及朝内的大臣对女真再无万历、天启年间那么恐惧。根据高起潜的回报,京中的百姓也是毫无惊惶,只是当作一件饭后的谈资罢了。

“孙爱卿,这里边你在辽东最久,又亲一步道:“回禀皇上,首辅大人的估计倒极为中肯,女真这几年被大明击败数次,兵力损失严重,即便敌酋皇太极四处征兵,讨伐黑龙江流域的野人部落,只怕增长也有限。当然,如果他不顾一切后果,全族一战又另当别论!微臣以为这种可能性极小,若其元气一伤,女真便有灭族之祸。锦州坚守十余年,城墙不断加固完善,微臣在锦州城墙布防大量火炮,内储粮食,故皇太极即以十万之众而来,也无法攻下锦州城。微臣担心不在锦州,而是在锦州的前沿大凌河城!皇上请看,”

孙承宗走到宫殿侧边挂着的《大明皇舆图》前,指着锦州一带的地图道:“这里是锦州,后边有松山、杏山、塔山作为依托,连连相扣,互为支援。但在锦州以东的大凌河城,却是孤立无援。其东南的小凌河城因不便防守,微臣旧年守辽之时全面收缩阵地,便废弃了小凌河城及大凌河东的右屯城。这些山城原本可以作为驻守之所,但女真人有火炮之后,小城易被轰塌城墙。锦州以东只有大凌河一个据点,皇太极在进军锦州前,必会先攻大凌河,是以微臣最为担心大凌河不可守!”

听着孙承宗的解说,我不由皱起了眉头,在原先的历史记载中,在崇祯四年大明修筑大凌河城,皇太极亲率两余万人马将其团团围困。朝廷派出的四路援军都给击溃,大凌河城也因为弹尽粮绝,最终开城投降。此役大明损失诸多战将,其中拒不投降的何可刚死于祖大寿后之手(祖大寿骗得皇太极信任后逃归又坚守了锦州十年)。而后金则恰恰相反,因为汉人将领的大规模投降,使得后金的实力得到了提升。

大凌河之败可以说是一个划分点,大明至此再不曾有人敢提出恢复辽东的计划,辽蓟督师孙承宗也因此受累下台。此后辽东在被动挨打中,逐渐丢失一个又一个的据点,最终一直退回到了宁远。

这段历史我记得相当清楚,就算是我统治的这个时代,大凌河城这一战关系也仍旧重大。因为大明跟女真上一次作战失利了,要是丢失了大凌河,大明要想恢复辽东,就得重新开始布置据点。

我看着地图问道:“现如今大凌河守将何人?”

傅宗龙欠身回答道:“禀陛下,现任大凌河守将是总兵官祖大寿!”

“又是他?!”我不由失声道。

孙承宗跟傅宗龙面面相觑,不知皇上指的是什么!难道皇上对祖大寿有什么看法嘛?!不过,上一回祖大寿平山东之乱,皇上对其赞赏有嘉!广宁之役中祖大寿死战不退,虽然最后丢了广宁城,各路将领都降了一级,但是应有的赏赐一点都没有少。皇上突然说这么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摸不着头脑的孙承宗还是问道:

“皇上,祖大寿驻守大凌河有什么不妥嘛?!”

我连连摇头道:“不,不,朕只是没想到会是他守那里!”我暗暗否认自己心中荒唐的想法,虽然此时跟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何其相似,但祖大寿必会坚守无疑。有了袁崇焕主持,大凌城就不会孤立无援,也决不至于给皇太极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历史绝对不会重演!

“皇上,微臣也以为锦州坚守必无问题,只是在于大凌河如何确保?!是否需要从山海关调兵救援?”傅宗龙是兵部尚书,这是当任此职来第一次面临大战,所以他不能不谨慎其事。

“派兵救援?!”

历来辽西告急,山海关一带就会戒备,必要的时候就带兵出关救援。这一次需不需要呢?大凌河有三万人马,加上山城里的居民,至少可以征调四万的壮丁。而在锦州驻有四万人,周边的松山、杏山、塔山三个据点分别驻守着一万人。除了皮岛的两万兵额,宁远因为是重镇,相对而言所需兵力极少,只留了两万作为策应。山海关则驻有马世龙率领的四万兵马,山海关虽然在内地,但是离山海关不远就是九边之一的蓟州镇,山海关的驻兵不仅随时出关,但也随时准备进关支援北面长城一带。也就是说在不救援的情况下,锦州防线上,明军跟女真人都是十万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