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船主没有想到黄宗羲会过来跟他说话,有些慌乱的回道:“啊,是,公子,我的船也搭客,价格很便宜。”
还未等黄宗羲搭话,其他的船主又围了过来道:“公子,还是别搭他的船,您看,他的船都不是用来搭客的,是原先运盐的船,又脏又破,不合公子的身份啊!”
听到是运盐船,黄宗羲心中一动,便对那位大叔道:“我要去淮安,你的船能不能去?”
“能,我对那的水道很熟悉!”那位船主大叔连忙答道。
“大叔,就我们主仆两个你看要多少银子?”黄安首先问道,现在两人的钱都归他管着,提到银子他自然关心。
“五钱银子的船费,再加上一钱的过河费,就收您六钱银子。”
黄安还想讲价却给黄宗羲打断道:“好,那就一言为定!黄安,上船!”说着大步跨过舢板。
黄安翻了翻白眼,一副肉痛的样子跟了上去。
小船很快就出发了,船上确实很简陋,只有船舱搭了个竹棚,放置了几个供客人坐的位子,从宽敞的船头可以看得出来,这艘船更适合用来运货物。黄宗羲欣赏完两岸的景色后,挑了个时间道:
“大叔,我看你这船以前是用来运货物的吧?”
那船主一边划船一边笑着道:“公子叫小人大叔,小人可担当不起,这里的人都叫我老张,公子就叫小人老张吧。”
“哦,老张啊,刚才听那些船主说,你以前是运盐的,运盐可是一个赚大钱的买卖,怎么会来运客呢?”黄安直接问道。
听到这,老张原来的笑脸变得黯然起来,过了一会才道:“不瞒公子,小人的船以前确实是运盐的,就是在淮安那运盐到湖广。后来没有了盐引,这盐就运不成了!小人没了生计,只要在运河附近运货搭客为生。”
盐引就是朝廷批给商人买盐的凭证,在大明开国之初,大明的盐政都归官府管理,煮盐的灶户所产的盐都归朝廷所有,然后再由朝廷组织到大明各地方贩卖。但由于备受剥削的灶户对此制度不满,发生大规模的逃亡,盐法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九边军粮空缺,于是有了开中法,商人运粮到边关便可获得盐引用来购买食盐贩卖,每一盐引四百斤。其后,嘉靖年间叶淇变法盐政,商人只需缴纳一定银子便可获得盐引。贩盐逐渐从官府里剥离出来,除了正课的实物盐外,其余的都直接承包给商家。
黄宗羲奇道:“这盐日日都要吃,断没有卖不出去的,怎么会没了盐引?”
老张叹了口气道:“转运司的官老爷没有发下盐引,即便有处卖也没有处买。”
“你们不是世袭运盐嘛?转运司的人怎么会不发盐引的?”
此时小船已经进入直线航道,可以顺着江水直下。老张把好船舵后,坐近黄宗羲他们道:
“听公子的口音,你们也是江南这一带的人吧。现在反正也是空闲,既然公子有兴趣知道,小人就唠叨几句。”
黄安插话道:“老张你猜得真对,我们是浙江余姚人氏,你到过很多地方嘛?你家怎么作上盐商的?”
老张似乎回忆了会才道:“这就说来话长了,我们原本就是淮安府的渔民,世代都在江边讨生活。后来在小人曾祖父的时候,我们三乡八里的三十六家渔民一起凑钱接了朝廷的盐引,然后再分批运往指定的府县贩卖,已经有百余年了。我老张原以为自己会干一辈子,然后再传给儿子。没想到今年我们领出盐后,在港口装运时被转运司查出我们的船里带了私盐,司里的老爷马上就取消了我们承运的凭证。”
“原来是带了私盐被惩治!”黄宗羲知道江南这边的小商民为了能够作大生意,往往会几家联合起来推举一人出面成立商行,赚取的钱财就按约定分配。
“不,不,”老张分辩道:“不是啊,当时我一直陪着老会长去领的盐,那都是验检所称过的,上头标着秤重、日期。老会长怕有什么意外,每年都会留在盐场码头亲自看着。我们的盐袋根本就没有人作手脚,可是官爷巡查的时候,却秤出我们的盐比朝廷定制的重了,说我们夹带私盐。”
事情出乎了黄宗羲的意料,他不由道:“有这样的事?你们可以到他们说清楚啊?”
“公子,这样的事情怎么说得清楚。老会长没办法,想找司里的老爷说情,可他们连们都不给我们进。老会长觉得对不起大伙,断了几十户人家的生计,结果一病不起就这么去了。”
黄安却是个鬼灵精,想了想便道:“我看啊,肯定是那些官老爷们想讹你们的钱,要你们去送礼。你们这么多人,凑份子送礼不就行了。。。”黄安还没说完就给黄宗羲瞪了一眼,剩下的话顿时吞回到肚子里去了。
“啊,我们都是小本的买卖,每年要交盐引的钱,路上过河进城的都要给银子,一趟走下来,也赚不到很多钱,勉强养活一家老小。今年也不止我一家被罚,也有的人去送礼,全给轰了出来,钱没了,还坐实了运私盐的罪。”
黄宗羲又道:“既然不是你们一家被冤枉,那为何不一齐去扬州两淮都转运司那上告呢?”
“民告官,哪有赢的!何况这么多家运盐的难保就有人运私盐,运私盐本就是大罪,转运分司的人说放我们一回,吊销了凭证,若是闹到上边去,各个都要抄家发配。这样,谁人还敢出声。”老张搓着手掌,神情已是认命。
黄宗羲听了心里满不是滋味,可又不知怎么说,只好问道:“你们没有运盐后,那官府将盐引交给哪家商行了?”
“听说所有的盐引都交给了江南商行!”
“江南商行?!”黄宗羲心中隐约有印象,当年他在南京的时候也听闻这个商行的名声,应该是一个以出海到南疆海域贸易的商行。“他们不是出海跟红毛人互市嘛,怎么会牵扯上贩盐呢?”
“现在江南商行越做越大,能赚银子的自然会加进来。听他们商行的伙计传出来说,因为他们的东家跟管盐政的老爷们关系很好,有交情,所以才将盐引给了他们。”
“是这样!江南商行的东家是何人?”
老张道:“这个小的就不知道了!江南商行分铺极多,听说都是些管家在打理,东家很少出面。”
“是吗?!”黄宗羲想不到大明除了田家,还有一个江南商行如此大规模。这江南商行的幕后东家倒也可疑,居然能让盐官把盐引改到他名下,难道是朝中的大臣?此刻这个问题老张也答不上来,索性问些别的:
“老张,方才听你说运私盐的事,难道有商家敢运私盐嘛?”
“这个嘛。。。”老张有些吞吞吐吐了,毕竟这些是牵连甚广,虽然自己现在不贩盐了,但也不能乱说。
黄安哪有不明白,笑道:“老张,你不用怕,我家少爷可是。。。”
“黄安,你要说什么!”黄宗羲不由喝道,既然是去私访,哪有将自己身份暴露出来的。
黄安吐了吐舌头道:“我家少爷就对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有兴趣,老张,你也讲讲看,让我们这些外行人知道点。”
老张打量了他主仆二人一会,以为大概是这公子哥儿听着有趣才问,他们是自己的船客也不好拒绝,便道:“好啊,既然公子想知道,那我就说说。这盐在我们淮安不值钱,但要是运到内地那可是贵上几倍,如果是私盐不用交税那可就赚得多了。我们老会长最忌讳这件事,说做人要踏实,所以我们商行从没做过这些事。这运私盐啊,听老一辈人讲。。。”
老张大概是说话多了,有些口渴,从船舷边拿起个碗就在江里舀了碗水,咕噜咕噜的喝了几口才道:“听老一辈人讲,运私盐,首先就要找到相熟的灶户,私底下买来他们的余盐。有的是藏着掩着,躲过搜寻运过去;有的就是找来手艺人,悄悄将封好的袋子挑开,将多余的盐装好;当然你要是有钱,也可以给老爷们送点礼,多拿几张盐引,过秤的时候多加一点;要是商行有官老爷们的名剌,甚至可以不用检查就可以过关。这些都是小人听人讲的,真不真就没见过。”
黄宗羲自然知道老张所谓的听老一辈人讲是托词而已,但他所说的却是实话。老张他们的商行被封,明显就是内有隐情,看来这个淮安分司可不太干净。江南商行能拿到盐引就有官商勾结的嫌疑,还有盐商们是不是贩运私盐呢?!
老张见黄宗羲想的入神,不知这位公子待会还要问些什么,便起身道:“前边就快到运河口了,我去掌舵,很快就到扬州境内了。”
说着,老张回到了船尾,黄宗羲看着滚滚而去的江水,若有所思!
第十一章 应对计策
刚查完粮库回来的沈缜今日也累得不轻,好容易回到堂部休息,刚跨入大门却被一人当头撞上。沈缜正要开口喝斥,却发现此人正是自己的亲信南京工部郎中唐世济。他不禁皱眉道:
“慌张什么!”
唐世济见到是沈缜,连忙行礼道:“下官一时着急冲撞了大人,还请大人恕罪。下官急着找大人是因为打探到个消息前来禀告!”
“什么事?”沈缜整了整官服,进了部院大堂,小吏们见堂官回来忙端茶倒水。
唐世济跟在后头道:“大人,是这样的,下官听到手下人来禀报,说这几天他们在陈文一的府邸认出一个人来。”
沈缜一边拿着手帕抹脸,一边道:“看到个人?那有什么稀奇的?我这两天可真累透了。”
唐世济见沈缜没有在意又再道:“他们说看到的那个人就是以前在南京搞复社的黄宗羲!”
“黄宗羲?”听到人名,沈缜停了下来,他将手帕丢回木盆道:“是他!”继而神情一动,对在旁伺候的小吏道:“你们下去吧!”
“是!”
待没了闲杂人,沈缜才道:“就是那个去了京师铭心堂,如今新任的巡盐御史黄宗羲!”
“大人,正是他!有人看到他去了陈文一的家中,前儿一早又走了。”
“他去陈文一那里做什么?”沈缜不禁疑惑道。
唐世济担心道:“大人,您说会不会陈文一那小子知道了点什么,特地将这黄宗羲调来跟我们作对啊!”
“有这个可能!”蓦然醒悟过来的沈缜并没有表现得太惊惶,他思虑了一会后道:“你让人告诉老阮,叫他最近小心点,不要露了底细。”
“大人,那黄宗羲怎么处置?”
沈缜笑了笑道:“不用担心,黄宗羲不过一介书生罢了,闹不出什么事情来,就让转运司的人自己解决好了。陈文一吃过一次亏,难道他还想重蹈覆辙!?我看他也没有这个胆量,皇上用他在南京,不过是为了南方的议罪银罢了。”
“可是大人。。。”唐世济心中惴惴,他可做不到如沈缜般镇定。
沈缜看到唐世济这般模样不由笑道:“难道这你都想不明白嘛?”
“下官愚钝,还请大人示下!”
“转运司里都是自己的人,他们带着黄宗羲去查,那能查得出什么!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陈文一还是黄宗羲,他们都孤身一人,无人手可调就不能强来。他们不可能从帐目上查出东西。”
“那要是黄宗羲跟转运司的人闹了起来,把事情搞大了,引起那些对商行不满的破落户们上告可就不好收拾了,大人不可不防啊!”
沈缜对唐世济的担心并没有在意,他喝了口茶道:“他们闹不成什么气候,黄宗羲奉圣命而来,最终决定如何的仍旧是皇上。盐政已经由官府托与了商家,自然都是要商家去卖。至于这里头运私盐的,我大明六处都转运盐司哪个没有?!皇上要是查起来,估计所有转运司的人都要到菜市口报到了。杀几个人也没什么,不过要是盐政乱了,那就不是小事情,当今圣上不会如此莽撞。”
“下官是怕圣意难测,大人你看河南这几年被黄道周折腾的,那的富户都往江南跑啊!”唐世济仍旧不放心。
沈缜又道:“河南不比江南,江南是大明主要的税区,现在又是铁板一块,皇上也未必敢轻动。江南乱,大明也就跟着乱了。许誉卿在浙江几年,面江南的富户仍旧使不出办法,也没见皇上有什么举动。我们不过是从中取利,只要不去学那张惟贤,自然没有什么好怕的。江南商行是从张惟贤那里接过手,张家倒了,却给我们拣了个便宜。以后你也尽量不要去商行那里,官商来往毕竟会落人口实。这次黄宗羲要真闹出事来,也许杀鸡儆猴是难免的。为防万一,你派人去告诉老阮,叫他不要作这个出头鸟,近期内老实点。”
唐世济听了沈缜的分析,一个心落回了肚里,忙拍着马屁道:“高,大人实在是高啊!作足了两手准备,不管黄宗羲这小子再怎么搞,也闹不到我们身上。下官这就去办!”
唐世济走后,沈缜终于可以躺到椅上休息,想着这几年江南的变化,他突然有种不好的感觉,但至于是什么又琢磨不出来。在空荡的户部大堂内,沈缜不由得自言自语道:
“难道是因为李原吉、许誉卿、陈文一、李邦华、黄宗羲,还有一个郑三俊都到了江南嘛?!”
整个淮安数城西北关厢最为热闹,因运河绕城西而过,批验所又离此不远,从而吸引了大量的盐商在此聚集。他们每年带着大量的银钱等待购买盐引,然后又在此装上漕船运往别处贩卖。为了方便,越来越多的盐商都在城西附近定居下来,曾有人作出“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的诗句来将淮安城西跟扬州作比较,这西湖嘴便是在城西运河的东岸,可见淮安运河两岸的繁华程度。
此时黄宗羲就在城西运河边的小船上,不过他无心去浏览两岸的风光,而是盯着来往关口的商船,同时一边记录着什么。也在船头的黄安百无聊赖的打着水,有气无力的望着少爷道:
“少爷,我们不去城里,在这里作什么?”
“自然是看船了!”
黄安不解道:“船有什么好看的,而且还要一看好几天!”
黄宗羲似乎觉得看够了,收拾好笔录,笑道:“不是好看,而是有用!你去叫醒老张,让他载我们到就近的一个港口上岸,咱们找家客栈好好洗刷一番。”
“好啊!”黄安一听要上岸进城,顿时来了精神,忙呼喝道:“老张,你别睡了,快点起来靠岸!”
在船尾的老张睁着惺忪的眼睛撑起船来,他们很快就在运河东岸的一个港口靠了岸。
黄宗羲对老张拱了拱手道:“老张,这几日麻烦你了。黄安,拿五两银子给老张作船费。”
老张回礼道:“公子爷,小的可担当不起。这几日小人也看出来了,公子爷不是寻常的人,来淮安也不是为了访亲。五两银子太多,小的不敢收。”
老张的厚道更让黄宗羲欣喜,身份被老张怀疑那是迟早的事,毕竟他们说是去淮安访亲,但哪有在城外逗留几天都不进城的。此时上岸在即,已无需隐瞒。黄宗羲道:
“那就不瞒老张,我是新任的两淮巡盐御史,此番来淮安就是为了巡查盐政!”
“啊~”累世为盐贩的老张自然知道巡盐御史是个什么官,也不顾是在小船上,忙跪下道:“小人见过官老爷!”
“老张不必多礼,我们现在要去转运司衙门了,银子你收下。”
老张唯唯诺诺,自己的破船载了个老爷,他激动得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待他清醒过来,黄宗羲他们已经走远了。
“少爷,您已经查出那些盐官不法的勾当了?”黄安跟在后头问道。
“什么盐官不法?”
“少爷,你没有听老张说嘛?!小的敢肯定是转运司的那些贪官做了手脚!”黄安说得理直气壮。
“你只是听了一面之词,哪有这样就把大明的朝廷命官当作贪官墨吏的!本少爷身为御史,自然要秉公办理,查有实证了才能下判定!好了,你不要乱嚼舌头了,快点去找家客栈,你可别把你家少爷的官服跟印信给掉了。”
黄安拍了拍包袱道:“我黄安虽然读书不多,但办事情少爷你放心,绝对丢不了!”
很快,黄宗羲他们寻了一家客栈落脚。第二日一早黄宗羲让黄安雇了顶轿子,然后施施然的来到淮安城内的转运司衙门。衙门的衙差见到黄宗羲穿着崭新的官服,虽不知是何处的官员,但都忙上前打拱请安。
走在前头的黄安捧着印信道:“我家大人是新任的巡盐御史,特来巡检各分司衙门!”
那些衙役一听是巡盐御史,慌的跑进衙门。没到一会功夫,淮安转运司的同知领着知事、库大使等一干分司的官吏拥出到衙门口,当下热情的见礼道:
“御史大人前来巡视怎么不说一声,也好让本官派人去迎接!”
巡盐御史虽然只是七品的官员,但毕竟是奉圣命到地方巡查,是以分司同知是从四品的官员比黄宗羲高了数级,仍旧是以平礼见之。
黄宗羲面带微笑,打量着眼前这一干官吏,发现几乎没有哪个官吏是官服齐整的,彷佛是为了迎接他这个巡盐御史而匆匆忙忙换上的。不过这大热天的,黄宗羲也不拘小节,笑呵呵道:
“本官奉圣命巡查盐政,第一站自然要来拜会淮安分司了,人家都说大明产盐一半在两淮,两淮一半在淮安。”
淮安分司同知柴潭抖着一身的肥肉道:“那是,那是。淮安产什么,产的就是盐啊!来,大人里边请。大人一路辛苦,先到里边雅间休息,今晚本官为大人接风洗尘!”
黄宗羲摆手道:“本御史既是为了巡盐而来,还是先查查盐政得好,不然各位上折子弹劾本官懈怠办差就不好了!”
柴潭顿时愕然,继而知道那是开玩笑的话儿,便笑道:“不敢,本官怎么会去弹劾大人呢!不过黄大人也说得是,既然来了,就先查下账本。先公后私,难怪黄大人年纪轻轻就受皇上重用!”
面对柴潭的小小拍马,黄宗羲只是微微一笑。
随着柴潭他们进了衙门,黄宗羲在正厅上却看到一副马吊,估计自己来的时候,他们几个官吏正在打马吊。柴潭有些尴尬的打眼色让人撤去,看到黄宗羲并没有在意,便忙引着他去了帐房,很快知事、副使们很快将这几年的盐政账本找了出来,满满的堆了好几摞,看完这些,恐怕不是十天半个月的事情。但黄宗羲却拿起一本就看了起来,这本看了不久又看另外一本。
“黄大人,你看账本这么多,今日一时也查不完,不如先休息,明日有空再查!”柴潭没有想到黄宗羲马上就要查账,忙劝道。
黄宗羲回绝道:“各位大人不必在这陪本官,该做什么便做什么吧!其它分司本官还尚未去过,时间紧迫,本官再查一阵。”
既然黄宗羲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