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折锦春-第2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先生却一把拦住了他,低声道:“主公且候一候。”

    范大郎停下了动作,不解地看着他,却见冯先生面色泛白,神情也显得相当不安。

    “出了何事?”范大郎的脸色立刻沉了下去。

    冯先生舔了一下嘴唇,神情紧张地往四下里看了看,方以极低的声音道:“主公,外头有金御卫。”

    “什么?”范大郎立刻倒吸了一口冷气。

    金御卫,那可是大陈皇朝禁军中的精锐,好端端地,金御卫跑来青州作甚?莫非……

    他一把揪住了冯先生的衣襟,鹰目死死地盯着他,沉声问道:“你确定?你没看错?”

    “我确定。”冯先生再度舔了下嘴唇,只觉得喉头发紧,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是前哨来报的消息,我还跟过去看了,确实是金御卫的旗号。”

    范大郎的后心刹时激出了一层冷汗。

    那个瞬间他最先想到的,是他们范家暗地里的那些事。

    范氏暗中所谋之事,难道已经叫朝廷察知了?

    “他们瞧见我们了么?”范大郎的语声含了肃杀,平素总是漫不经心的脸上,此刻竟显得格外凝重。

    冯先生抬手擦了擦汗,干巴巴地道:“瞧见了。就因为两下里打了个照面儿,所以我没敢叫车马掉头,只叫大家原地待命。”

    见了金御卫掉头就跑,就算是没事,也会让人觉得有事。

    范先生的应对方式,堪称稳健。

    范大郎的心往下落了一些,皱眉沉吟了片刻后,问道:“此处是何处?到九浮山了么?”

    “快到了,我们离着九浮山只有一里路,金御卫的人便在山下。”冯先生回道。

    范大郎抬手摸了摸下巴。

    金御卫跑到九浮山来做什么?

    这些人可是天子近卫,没事绝不会离开大都,难道说,这是哪位皇子微服来到青州,去九浮山瞧瀑布观景,就像前些时候悄悄来避暑的那个大都贵族一般?

    这念头才一生出,便被范大郎否决了。

    如今朝堂动荡,桓氏回归已成定局,太子与中元帝之间的关系越发微妙,这种关键时刻,皇子们又怎么可能离开大都?

    可是,若不是皇子驾临,那么这些金御来此的目的,又是什么?

    范大郎眯起的眼睛里,有精光一闪而过。

    无论如何,这都是个探听消息的好时机,就算冒险,也值得一试。

    心中思忖已定,范大郎便将身上的衣衫整了整,随后才发觉,他身上的蓝袍上还有血渍。

    他一把便将袍子扯开扔到了旁边,冯先生见状,连忙从车底暗格中寻出新衣,双手呈上。

    “我还是需得下去瞧瞧,毕竟那是金御卫,若是装作没看见,也说不过去。”范大郎一面着衣一面说道,面上恢复了最初的镇定。

    冯先生似乎也赞同他的做法,低声道:“主公小心些,我看那些金御卫不像有恶意。”

    范大郎此时已经迅速换上了干净的衣衫,想了想,回头对冯先生道:“你留在原地等我消息,我带侍卫过去。”

    这种时候就要做万全的准备,冯先生只是谋士,不会武技,万一这些金御卫是冲着范家来的,那些侍卫至少还能护着范大郎周全,而文弱的谋士则只会拖后腿。

    对于范大郎的安排,冯先生自是毫无异议,送范大郎下车之后,他便一直守在车旁静等消息。

    原以为范大郎这一去,至少也要半个时辰才得回转,可是,还没半炷香的功夫,他便瞧见远处数骑飞驰而来,当先的锦袍男子,正是范大郎。

    冯先生极目远眺,见范大郎的身后除了侍卫,便再无旁的人影,他的心当先就放下了一半儿。

    人回来了,且金御卫的人也没跟着,那就多半不是什么大事。

    果然,待范大郎驰近之后,范先生便发现,他家主公的脸上并无惊慌之色,也没显示出不安,只是神情有些古怪而已。

    “主公。”冯先生迎上前去行了个礼。

    此时范大郎已然行至马车前方,他利落地翻身下马,将马鞭扔给了旁边的侍卫,便对冯先生:“进车里再说。”又回头吩咐:“去别庄,在别庄休整休整,半个时辰后回府。”

    侍卫们轰然应诺,各自上马,而范大郎则与冯先生一同上了车,车队也不曾改换方向,仍旧驶往九浮山。

    范府别庄便在九浮山的山脚处,他们回自己的庄子,自是顺理成章。

    待上车之后,冯先生方低声问道:“主公,金御卫来此为了何事?”

    范大郎闻言,面上便又显出了那种古怪的神情。

    他抬头看着车顶处雕镂的花纹,似是有些出神,好一会后,方才突兀地道:“本朝尚主,依何等例?”

    冯先生被他问得呆住了。

    尚主?

    范大郎问这个做什么,本朝根本就没公主啊。中元帝膝下儿子一大堆,却连半个公主都没有,哪来的主给人尚?

    冯先生都有些糊涂了,呆呆地看着范大郎,半晌没出声。

    范大郎等了一会,没等到预想中的回答,他便垂眸看了冯先生一眼,竟然心情颇好地笑了起来:“先生怎么了?怕了?”

    冯先生惊醒过来,连忙摇头陪笑道:“不敢,不敢,属下一时没回神,让主公见笑了,主公恕罪。”

第612章 遗珠还

    “无罪,无罪。”范大郎挥了挥手,看着似是极为欢愉,又问起了方才的问题:“本朝尚主依何例,先生可知?”

    被他这样和颜悦色地问过来,冯先生简直受宠若惊。

    他仔细地想了好一会,方回道:“回主公,本朝尚主依前秦例,这还是先帝爷定下的:尚主之帝婿赐三品爵位,可领五色府军各两千,秩万石。”

    “哦,居然这样好么?”范大郎的整张脸上都漾着笑意,就像是想起了什么极美之事,到最后直是仰天大笑起来:“好,好,好。”他一连说了几个好字,复又止住笑声,向冯先生招了招手,一脸神秘地道:“先生可知,我为何有此一问?”

    冯先生早就觉得奇怪了,此时便摇头道:“主公明见,我愚钝,不知主公深意,还请主公解惑。”

    一连串不大高明的马屁拍过来,范大郎倒是颇为受用,笑道:“先生可知金御卫为何而来?”

    冯先生当然不知道,闻言便摇头。

    范大郎便将他拉近了些,压低语声故作神秘的道:“金御卫来此是来接人的,他们接的人便是当今公主。”

    “公主!?”冯先生轻呼出声,一双突起的眼睛张得极大,目中满是震惊:“主公,本朝并无公主啊,陛下膝下唯有诸皇子,哪里来的公主?”

    范大郎闻言,面上便露出了志得意满的神情,漫声吟道:“沧海遗珠终可寻。”语罢,意味深长地看着冯先生。

    冯先生先还是满脸迷惑,不过很快地,他的面上便地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他捻着颌下稀疏的胡须,摇头晃脑地道:“那属下就大胆地猜一猜,这颗明珠,莫非竟是遗在了青州不成?”

    “正是。”范大郎满面欣然,在他肩膀上用力一拍:“先生且再猜一猜,这明珠又会是谁?”

    冯先生怔怔地看着他。

    范大郎此刻的神情,简直可以用空前地欢喜来形容。

    看着这样的他,冯先生的心里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

    一个大胆而又匪夷所思的念头。

    他的呼吸一下子急促了起来。

    “莫非是……”冯先生的喉咙居然有点发紧,咽了口唾沫,颤着声音道:“莫非是……”

    “哈哈哈,先生果然猜对了。”不待冯先生说出答案,范大郎便再度笑了起来。

    那一刻,他的眼中精光闪动,鼻孔翕动着,如同嗅到了猎物气味的野兽,一脸的兴奋与垂涎欲滴。

    “这颗明珠,便在九霄宫。”他一脸深意地看向冯先生,一字一句都说得异常缓慢:“她,正是我们原本要找的那个人。”

    秦六娘?!

    这个秦府出身最为低贱的外室女,居然是当朝公主?!

    冯先生几乎被这个想法击倒,满脸的不敢置信。

    秦六娘居然是当朝公主殿下,是中元帝的沧海遗珠?!

    这怎么可能呢?

    可是,再一转念,这也未必不可能。因为这个秦六娘是外室女,她初回秦府时已经两岁多了,她的生母似乎……颇为神秘。

    冯先生的两只手都颤抖了起来。

    方才范大郎说要尚主,难道他竟是要将这位秦六娘迎娶回府么?

    可是,范大郎早有婚配,大房夫人端庄娴雅,亦是临郡名门之女,范大郎难道还要停妻再娶?又或者,休妻再娶?

    冯先生眼神闪烁,鼻头上冒出了汗珠。

    范大郎此时却是满心的谋划,根本就没去管冯先生的表情。

    他正在想的是,他们范家到底有没有这个可能,抢在所有人的前头,把秦六娘……不对,应该是公主殿下,娶进府中?

    “稍候回府后,再商量此事。”范大郎说道,面上的笑意陡然一落,再不似方才愉悦。

    他忽然便记起,他今天才杀了秦家三娘子,又砍断了秦三郎的手臂。

    纵然这兄妹二人对公主殿下多有冒犯,但很难说公主殿下会不会在意。

    他似乎太急躁了些。

    如果晚一些动手,或者是拿这个做借口,把这两个意图载赃公主殿下的罪人交给公主亲手处置,岂不为美?岂不是能得到一亲芳泽的机会?

    那个瞬间,范大郎直是后悔不迭,却又悔之晚矣。

    便在他时而狂喜、时而后悔的心境中,范府车马已然拐去了九浮山的东侧,驶入范家别庄,渐渐偏离了上山的大路。

    而就在范家车队离开的那个岔路口的另一侧,在九浮山南麓的山脚下,金御卫的旗帜正迎风招展,那金黄色的龙旗上方,是一面象征着皇族尊严的华盖。

    华盖之下,必为皇族。

    此刻的这顶华盖,便是为一位即将步入皇族的女郎准备的。

    纵然各方面得来的消息还不曾得到最终的确证,然而,心急的中元帝却已经迫不及待了。这位大陈皇帝派人飞马传书,给这队金御卫带来了一纸诏书,而这顶华盖,便是随诏书一同颁下的。

    “檀印无异,迎公主归。”

    这便是那纸诏书上最主要的内容。

    大陈,将要有一位公主殿下了。

    而这位公主殿下露面的最初,中元帝已然按捺不住满心的欢喜,竟是在还没有十成把握的情况下,便派下了华盖。

    这便是龙心大悦啊。

    微明的天光下,九浮山上下一片肃静,金御卫的旌旗在山下翻卷着,那一刻的青州城鲜少有人知晓,一件堪称传奇的大事,已然在这座南方的小城里,悄然地发生了……

    中元十四年的夏末,大陈各地都经历了长时间的雨季,便连地处北方的大都也不例外,老天似乎是想要补偿去年久旱给这个国家带来的灾难,今年的大陈可谓风调雨顺,丰沛的雨水滋润着大地,昭示着今年会是个好年景。

    丰年遇盛事,好雨润都城。

    断断续续的雨,并不曾浇灭大陈百姓心中的热情,而由夏末至秋初,大陈的都城大都也经历了不少热闹,直叫百姓们深觉这一年没白过。而这几桩热闹事,也扫去了中元十三年大旱残余的颓丧之气,令整个大陈都有了活气。

第613章 青桓返

    这第一桩热闹,便是流配西北的大都冠族桓氏,终于在今年盛夏时节回归京城。

    据传,那桓氏回京之日,直是盛况空前,车队马队衔头连尾直有三四里地,而在车队之中,骑着青骢马、一身广袖青衫,缓缓行进于前方的桓氏大郎君桓子澄,高洁如冰雪、俊美若谪仙,直叫全大都的小娘子、中娘子和老娘子们都看直了眼,不消半日,那“青桓”的美名当即传遍了都城。

    除此之外,另一桩热闹虽然目前看来并无排场可看,可是,这桩热闹的种种传奇之处,却显然更符合市井百姓的口味。也正因为有了这件事,从六月中旬直至立秋之后,整个大陈都是热热闹闹地,众百姓议论此事时的劲头,完全将桓氏回京的热闹给盖了下去。

    这第二件大事,便是咱们的皇帝陛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女儿。

    公主殿下流落民间、受尽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得见天颜,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传奇故事,就算是话本子里也不敢这样写。于是,此事方一传出,便立刻举国皆知,无数人或扼腕叹息、或笑中带泪,为着这传奇中的人而感慨,而欢喜。

    大陈有公主了!

    且还是一位充满传奇、几乎可以载入史册的公主。

    这位公主的出现,弥补了中元帝的缺憾,为大陈单调的皇族增添了一抹亮色,且更有甚者,中元帝因对这位公主极是宠爱,已经提前发了话,要在今年岁暮之前,举办一个隆重的册封仪式。

    如今,大陈的客曹部各位官员正忙着商议,要为这位公主选择一个合适的封号。按照中元帝的意思,这个封号是要与封地连在一处的,亦即是说,这位公主的封号,便将是她的封地所在。

    可千万莫要小瞧这带封地的封号,在当今的大陈,诸皇子可还都还不曾讨得半寸封地,这位公主殿下却率诸皇子之先,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封地。由此可知,中元帝对这位公主有多么地宠爱。

    来自于帝王的宠爱、以及本就极具传奇色彩的经历,让这位公主迅速成为整个大陈最出名的人物。庶民们热衷于谈论她,贵族们小聚时的话题,也总少不了她。

    虽然尚未册封,这位公主已然成为了全大陈瞩目的焦点,而关于她的传奇经历,也演绎出了无数个或喜或悲的话本子,在大陈各地散布。

    其中最近流传的一个话本子,说的是中元帝早年在潜邸时,曾与一位美貌的女郎相知相恋、耳鬓厮磨,后因为种种因由,痴恋的两个人却是天各一方。分别时,那女郎已是珠胎暗结,而中元帝本想着安排好诸事后再回去寻找爱侣,却不料这一去变故突生,爱侣家中遭难,流落民间不复可寻,而中元帝登基为帝,困于深宫,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竟也再没了闲暇去寻找当年深爱的女郎。

    那女郎因并不知中元帝的真实身份,一路辗转流落异乡,生下了一位小公主,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幸得她被一位好心的郎君收留,母女二人这才有了存身之地。

    只是,那女郎生孩子时身子亏损得厉害,没多久便撒手尘寰,而没有了母亲护佑的小公主,便被那个郎君领回家中,谎称是他在外头养的外室所出,认在了自己名下,并改姓了他的姓氏,成为了家族中的外室女。

    从此后,这个可怜小公主便寄身于这户不知是经几流的士族,日子过得很是凄惨。那户人家根本就不知道她的身世,一直以为她只是个卑贱的外室女,而她的养父也只知她是遗腹女,并不知她的真实身份,出于想要让她过好一些的因由,也不曾说她是收养来的。

    于是,小公主从小到大尝尽了人情冷暖,因出身太低,几次被家族驱逐,还险些丧命。

    幸运的是,当今大陈歌舞升平、国泰民安,而日夜受相思之苦的中元帝,也终于有了闲暇寻找当年失散的情人,于是,陛下派出人手四处查访,几乎跑遍了大陈的每个角落。

    天佑圣君,中元帝的痴情终是感动了上苍,竟叫他真的查出了小公主的下落,而小公主的手上更是留着当年中元帝赐予其母的信物,她高贵的血统无人能够置疑,就此昭然于天下。而当今圣上膝下的第一位公主、全大陈最尊贵的女郎,终是得以恢复身份。曾经卑微的外室女,如今也一跃成为整个大陈都需仰视的存在。

    “……这是大都这边传的故事,秦家的姓氏虽然隐去了,但名声可臭得很呢,女郎……哦不,殿下,殿下还要不要听上京那边的故事呢?”位于大都皇宫的某所殿宇中,有女子柔细的语声响起,却是正说着这些闲话儿。

    这所殿宇位于皇宫的东北角,占地不广,却修建得极其精雅,飞檐似可勾月、斗拱如玉雕成,更兼有一所不小的花园,园中枫林如醉,如今正是染霜绝艳之时。

    那传出声音之处,便在寝殿。

    此刻,寝殿里高悬着轻粉纱帐,帐上的四季锦纹样乃是宫中顶尖绣娘的手艺,三屏绿沉漆的榻上描着百鸟朝凤的金漆,榻顶两头儿挂角的羊脂玉灵芝卷草帐钩通体莹白,那灵芝下头的草叶儿弯成了钩状,钩住半幅纱帐,露出了帐中侧卧的一个美人儿。

    这美人儿生得一张绝艳的芳容,肤白如凝脂、眸润若湖烟,嫣红的菱唇好似点染了那窗外红枫的颜色,鲜嫩欲滴,似诱着人品尝。

    此刻,这美人儿玉体横陈,身上的轻罗小衫半垂着,宽大的衣袖落在手肘处,露出半截粉藕,真是白嫩得如雪堆出来的一般,衬着那水葱般的手指,越显娇嫩。便是五柳先生在此,只怕也画不出如此生动艳丽的美人儿出来。

    这位美人儿,便是那位传说中的公主殿下,亦是曾经的秦府六娘子秦素。

第614章 弄樱桃

    中元十四年的九月金秋,满载着整个大陈百姓的期盼与热望,秦素这位流落民间的公主殿下,终是明珠得还,重返皇宫。

    自然,此事在秦素这里,便是她夙愿得偿,进入了她筹谋已久的后宫而已。

    至于什么明珠啊、真凤啊之类的话,她也就听听罢了,根本就没当回事儿。

    此时正值午后,秦素小睡方醒,遂唤了阿栗进来说话解闷,阿栗便将如今大都的那些传闻给她说了一遍,听来倒也有那么几分真。

    说完了大都这边的故事,阿栗便暂歇话声,笑眯眯地自那青玉果盘里拣起了一颗拇指大的樱桃,以小银勺挖去果核,将果肉放在一旁的莲纹官窑白瓷碟子里,这才又续道:“这大都的故事倒也有些影儿,殿下是没听过上京那边儿的,那故事才叫悲苦呢,我头一次听的时候还哭了,故事里说殿下饿得没饭吃,跑去厨房拣仆役的剩饭,还吃得险些噎着了,真真是好不可怜,殿下要不要……”

    “罢了罢了,谁耐烦听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