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衣扬明-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玉璇噗嗤一笑:“相公取名都这么直白呢……”
  杨明笑道:“嫌我没有学问是吧?相公我好歹也是绍兴院试案首,大才子来的,陛下都御赐同进士出身。”
  玉璇笑得愈发开怀,嗔道:“相公,你自己为人行事哪有半分读书人的影子,若是女儿跟你一样不受拘束,以后有了娘家,被欺负了可如何是好……”
  杨明哈哈一笑,蛮横地一挥手:“谁敢欺负我女儿只管欺负回来就是了,我管埋……”
  话声一顿,连杨明自己也觉得感动了。
  这大概就是天下所有父亲的心理吧,孩子得到的荣耀也好,孩子闯出的祸事也好,父亲无怨无悔,一力帮孩子承担,孩子人生里的任何一小步,都是父亲小心搀扶着走出去的,一直到父亲老迈得再也无力搀扶……
  产房外,朱见深大呼小叫的声音传来。
  “杨爱卿,快抱你女儿出来!朕要瞧瞧朕的未来儿媳长什么模样……”
  杨明和玉璇相视一笑,玉璇怜惜地逗弄了一下杨乐粉嫩的小脸,笑道:“咱们的雪儿一定是富贵命,生下来除了爹娘,第一个见到的竟是当今皇上,这样的际遇怎能不富贵?”
  杨明有些脸抽抽,陛下至今没有后代,好像对小孩子格外的喜爱,来的路上就不断的叫嚣要预定好自己未来的媳妇儿云云。
  杨明听罢此言,不由得欣慰的一笑,这才是真正的陛下,整天板着脸多累啊,乐一乐,扯扯蛋,笑看世间,才是完美的人生啊……
  小肉团似的杨雪不耐烦地张开小嘴打了个呵欠,小嘴吧嗒几下,竟露出几分不屑的神色,杨明乐坏了,出生的第一天竟已有一种“傲公卿,蔑王侯”的气势,女儿长大后必非凡人。
  朱见深对杨雪的宠爱程度超出了杨明的想象,杨明刚把杨雪抱出产房,杨雪便被朱见深小心地接手,然后抱在怀里死活不肯撒手,朱见深的性格很好,喜欢一个人就恨不得把全天下最好的东西给他,抱着杨乐没多久,这昏君便嚷嚷着要封杨雪为异姓公主,吓得张敏在旁边不住地劝,朱见深下荒唐旨意容易,却没想过封异姓公主之事多么艰难,且不说满朝文武认不认同,仅宗人府那一关就不可能过得去。
  认清事实的朱见深又气又怒,在杨府逗弄了半晌杨雪,这才依依不舍地回了宫,瞧朱见深坚决的样子,“未来儿媳”的玩笑话恐怕已成真了,杨明可以预见,朱见深今晚回去定会向奸宦梁芳要几颗春药,寻几本春宫图,和万贞儿万贵妃一起进行漫长的造人计划,朱见深可谓是明朝皇帝之中最喜房事的一位皇帝,最后甚至出现了朝中大臣以求进幸,向成化皇帝进献春宫画册的情况,他的儿子弘治皇帝后来登基之后翻出了不少大臣进献自己的老爹生前的春宫图,为此还罢免了一大批官员。
  大明的规矩,为防外戚弄权坐大,皇族通常不能与权贵通婚,将来若朱见深铁了心要将杨雪指婚给他未来的儿子甚至是太子,朝堂里恐怕又是一场滔天的风波。
  不过这只是一桩八字没一撇的事儿,将来杨雪长大后若不喜欢朱见深的儿子,杨明哪怕跟朱见深闹个脸红脖子粗,也要将这门亲事退了,虽然朱见深现在没后代,但是杨明知道朱见深后来是会有儿子的,而且有好几个,对了,历史上的一代中兴之主弘治皇帝不就是应该在这两年出生吗,怎么后宫之中一点动静都没有。
  杨明很疑惑,他不知道的是,让他都敬佩不已的一代奇女子纪姑娘此刻已是身怀六甲,所怀者正是未来的弘治皇帝。
  …………
  杨帅喜添千金。
  这个消息在杨雪出生的当天便飞快传播到京师的每一个角落。
  京师大臣权贵家里有人欢喜有人愁。
  欢喜的自然是视杨明为国贼的大部分文官士子,愁的却是杨明的朋友或政治盟友。
  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和杨明一样豁达,这个年代的人绝大部分还是重男轻女的,如今的朝堂布局里,早已形成了一个以杨明为核心的政治利益圈子,如马文升,王恕,项忠,以及很大一部分锦衣卫高层,都已成为杨明这个圈子里的成员,甚至连内阁大学士商辂如今都有隐隐朝这个圈子靠拢的势头,杨明的利益决定着许多人的利益,杨家第一个孩子的性别也决定着这个圈子的人心凝聚力,如今杨明添的只是个女儿,不得不说,这令许多人失望万分。
  失望归失望,上门道贺却必不能少,尤其是杨雪儿出生的第一刻,皇帝亲自前来抱了抱,这是多大的荣耀,皇上都来了,做臣子的怎能不来?
  于是得知消息后的第一时间,马文升等人纷纷亲自登门。
  至于那些交情普通的大臣和权贵,也纷纷上门道贺,其中更不乏巴结攀附者,毕竟杨明如今是锦衣卫指挥使了,锦衣卫的权势是有目共睹的,天下能与锦衣卫分庭抗礼者能有几人?
  见上门道贺的大臣们越来越多,朱见深逗弄了一会儿杨雪后,依依不舍地摆驾回宫,张敏跟在朱见深的车辇旁亦步亦。
  送走朱见深之后,登门的宾客更多了,杨大人大手一挥,设宴款待。
  大户人家若生了女儿,很少有大肆庆贺的,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女儿等同于商业或政治资源,甚少有大户人家特意为生女儿而大宴宾客的。
  杨大人却再次出人意料,杨乐出生的当天,杨府大摆宴席,四方宾客来贺,杨明抱着女儿登场亮相,眼中极度的宠溺之色连瞎子都看得清楚。
  看杨明对杨雪的宠爱眼神,不少前来道贺的大臣们顿时动起了心思,这位杨家的长女似乎地位不一般,宠爱到如此地步,若能跟杨大人结个儿女亲家,攀附上这位当朝最炙手可热的权贵,将来自己和家族的前程何愁不平步青云?
  于是道贺的宾客开始琢磨自己家里哪个儿子或孙子与杨雪年岁相仿,怎样与杨大人开口结这门亲事。
  十几个道贺的大臣围住杨明,或直白或隐晦地提出了希望结亲的想法,杨明云淡风轻地拒绝了,不论将来杨家是继续风光还是逐渐落魄,他都没有拿女儿的幸福去交换政治利益的想法,杨大人到了今日这般地步,已完全没有必要再靠政治联姻来获取权势了。
  至于朱见深说过的“未来儿媳”的话,不管他是开玩笑还是认真的,杨明都没有正面答应,女儿将来的如意郎君,只能由她自己去找,万一将来女儿长大后越长越丑,长成了歪瓜裂枣,实在找不到婆家了,那时他这个当爹的可以考虑把她许配给未来的太子……
  结亲家的想法被杨明拒绝,大臣们多少有些不满,却也知道招惹不起锦衣卫,于是悻悻作罢。京师沸沸扬扬之时,内阁大学士商辂登了杨指挥使的家门。
  杨明也不避讳,抱着女儿杨雪悠悠地踱到了前堂,然后朝商辂露出一个抱歉的笑容,示意自己上抱着女儿无法行礼。
  李东阳见到杨雪也高兴坏了,小心抱在怀里逗弄了一会儿,又从怀里摸出一个二两重的小银锁戴在杨雪粉嫩的脖颈上。
  此举引来杨明深深的鄙视。
  锦衣卫最擅长的就是打探各种京城信息,这老家伙的身家杨明知道得清清楚楚,虽平日从不贪墨,但好歹也当了这么多年的内阁大学士,每年京官和外官的冰炭两敬他可从来没拒绝过。
  家底如此丰厚,居然只送个二两重的小银锁……
  杨明很想当着商辂的面把银锁托在心,然后一口气将银锁吹得飘起来,狠狠羞辱一下商大学士,后来一想自己如今的处境不算太妙,实在不宜再把商辂得罪了。

  ☆、第一百三十章 京师趣事

  杨明吩咐丫鬟将女儿抱进内院,前堂内只剩下杨明和商辂二人以及两名侍侯的丫鬟。
  见杨明翘着腿一派悠闲地品着茶水,商辂也坐下来端起茶盏喝了一口,第一口茶水刚入口,商辂忽然“噗”地一声喷了出来,接着抖索着白胡子哈哈大笑,一边笑一边指颤颤指着杨明。
  杨明被商辂的反应吓到了,有些莫名其貌的静静瞧了半晌,苦笑道:“商老大人的反应有些别致啊……难道中了含笑半步癫……”
  商辂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指着杨明道:“老夫这是在笑你这势利性子,老夫登门时你一脸喜意,直到老夫拿出一个二两重的小银锁,你的脸色比茅坑的石头还臭,杨明啊杨明,朝臣人人皆谓你为斯文败类,不折不扣的伪君子,老夫看来,你倒是个真小人。”
  伪君子和真小人自然都不是什么好话,杨明难得地老脸一红,揉了揉脸喃喃道:“难道我真的表现得这么明显吗?”
  商辂仍在大笑:“若非老夫是当朝大学士,恐怕你早已端茶送客了吧?”
  杨明斜睨了他一眼,他发现跟商辂越熟悉,老头儿看起来就越不像好人。
  杨明叹了口气,道:“据说唐朝时有个很出名的典故,有位云南的使节奉当地国王之命送一只天鹅入长安送给唐皇,半路上天鹅飞了,使节又气又怕,最后没办法,只送了几根鹅毛给唐皇,另外还题了一首歪诗,诗的最后一句是‘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商辂笑道:“哦?你的意思是,老夫送个小银锁也算是礼轻情意重?”
  杨明叹道:“老大人误会了,我的意思是,那送礼的真不要脸……”
  商辂又哈哈大笑起来,顺手从怀里又摸出个分量不小的金锁递给杨明,道:“拿去,给孩子戴上,老夫再不拿出来,不知会被你损得何等不堪了。”
  杨明飞快接过金锁,放在手里掂了掂,顿时眉开眼笑,朝堂外扬声道:“来人,把老大人的茶水换了,换龙井贡茶!”
  …………
  待遇提高了,连茶都香浓了许多。
  商辂慢慢啜了口茶水,目注杨明道:“外面谣言传得沸沸扬扬,你好像一点都不急?”
  杨明叹道:“急有什么用?如今京师的事态不算我所能无法掌控了。”
  商辂一双睿智的双眼仿佛看穿了迷雾:“此案的背后,是你和汪直之争吧?”
  “对。”
  商辂有些激动:“老夫听说了,荆襄剿匪这汪直纯粹是瞎指挥,闹到如此严重,后来你指挥了战事,虽然是打胜了,可是却让汪直颜面扫地,如今老夫已经接到风声,汪直决议插手厂卫的争斗之中,与你斗斗法了,事情已是图穷匕见之际了,你可知道?”
  “这汪直行事,简直是步步杀机。”目光一转,商辂期待地看着杨明:“你待如何应对?”
  杨明淡淡道:“诛除汪直,危局自解。”
  商辂两眼一亮,神情激动起来:“好小子,你果然要诛汪直!”
  说着商辂站起身,在前堂内搓着手兴奋地来回踱步,随即身形一定,压低了声音道:“汪直也深得陛下信任,我们自然是不希望再多出来一个厂卫,事关许多人的身家性命,你可有把握?”
  “没把握。”
  “你是如何谋划的?说出来老夫给你参详一二。”
  “找个高手一刀捅死汪直,然后跑路。”
  商辂:“……”
  杨明眨眨眼:“是不是有点粗糙?”
  “太粗糙了……”商辂叹道:“还有更精致一点的法子吗?”
  “先下毒,然后再一刀捅死他?”
  商辂指着杨明,气道:“老夫能从你这里听到一句实话吗?对老夫你还提防,果然是个混帐东西!”
  “静观其变,见招拆招。”
  商辂忽然冷静下来,目光深深地注视着杨明,良久,捋须缓缓点头:“老夫懂了……”
  杨明笑道:“老大人,放心,我锦衣卫不会和汪直沆瀣一气的,甚至,还可以从中暗中相助大人,今日,这金锁没白送吧?”
  “没白送。”
  杨明的笑容渐渐带了几分邪味儿:“老大人若再送几个金锁,晚辈这里还有更劲爆更开心的消息相告……”
  商辂又不冷静了,急切道:“你这小子好歹也是堂堂三品大员,怎地如此钟爱黄白之物,还有什么消息速速说来!”
  “据潜伏在你家的锦衣卫密探禀报,你家的公子商良臣今年上元节晚上出游赏灯,认识了抚宁侯朱永家的小女儿,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生,如今朱侯爷的小女儿珠胎暗结两个月,两位年轻人又不敢告诉双方长辈,每日以泪洗面惶惶不可终日,连跟踪他的锦衣卫密探都忍不住为这对痴情的苦命鸳鸯掬一把同情的眼泪……这个消息劲爆不劲爆?开心不开心?说到这里,晚辈必须向老大人贺喜,恭喜老大人喜添孙儿……十五岁的小姑娘令公子也忍心下手,禽兽啊,艺高人胆大啊……”
  商辂被雷劈过似的,呆呆坐在椅子上半晌没回过神。
  京师最近很热闹,又出了一件事,一件跟风流有关的事。
  事情不大,但闹得很大,因为这件风流事跟两位朝堂大佬有关系,一是商辂,二是抚宁侯朱永。
  事实证明杨明并没有胡说八道,商辂从杨府怒气冲冲离开后,回到家中立马命家仆将儿子商良臣找来,恐吓,怒斥再加一根儿臂粗的木棍,吓得失魂落魄的商良臣终于说了实话。
  果如杨明所言,上元节时商良臣与抚宁侯朱永的小女在京师街头赏灯,两人相遇相识,商良臣年约二十四五岁,面貌生得俊朗风流,一双电眼勾魂夺魄,上青楼绝对有不付钱的实力,如此英俊风流人物,又是刻意勾搭撩拨,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怎能抵挡得住?
  于是二人一见钟情,两三个月过去,在商良臣的花言巧语下,抚宁侯的小女糊里糊涂便献了身,谁知商良臣枪法太好,一击而中,就那一次便令小姑娘怀了孕。
  怀孕本是件喜事,商辂和抚宁侯朱永也是门当户对,事情虽说传出去令两家颜面扫地,毕竟也勉强算是一桩良缘佳姻,然而事情坏就坏在,商良臣不仅早已成亲,而且已生儿育女,堂堂抚宁侯的女儿,怎么可能嫁到商家给人当小妾?
  商辂从儿子口中得知了这段孽缘的起末后,气得白须一翘,徒呀呀挥舞着棍子满院子追杀商良臣,这可是真正的下死手。商辂的老妻急得在旁边频频抹泪哀告。商辂却浑然不理,打得儿子奄奄一息才罢手。
  不能怪商辂小题大做,他是当世大儒,又是内阁大学士。无论在士林还是在学术界皆享有极高的名望,谁知儿子却干出如此败坏门风的事,商辂杀了他的心都有了。
  儿子也打了,气也出了。商辂坐在府里想了想,抚宁侯的女儿肚子渐渐大了,事情不可能瞒得下去,错事已然做下,只能舍了这张老脸去侯爷府给朱永赔罪。
  揪着鼻青脸肿的商良臣刚出门,谁知商府外静悄悄的围了一标兵马,定睛一看,竟是抚宁侯上的侍卫,抚宁侯朱永赫然站在李府门外,正打算下令侍卫破门。
  商大学士被抚宁侯结结实实堵在大门外,事情巧得很,巧得令人不敢想象,刚刚准备上门赔罪,人家就打到家门口,看样子似乎也刚得知了这件令两家蒙羞的丑事。
  商辂是当朝大学兼执文坛牛耳,朱永是数代传下来的大明勋贵,平日里二人见了面客客气气,兄长来贤弟去,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然而今日真正成了一家人,朱永的脸色可就很难看了,商辂苦笑着还没来得及拱手赔礼,朱永二话不说,一拳狠狠揍在商辂脸上,商府家仆护院见老爷竟被人打了,喝骂着纷纷拎着棍棒跑出来,跟朱永的侍卫战成一团,商府门前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道理上没站住脚,论武力又远远不及统领京师十二团营的朱永老爷子,商辂吃了大亏,鼻青脸肿地被朱永拎住衣领,怒冲冲欲进宫告御状,各自的两拨人马一边走一边打,一直打到承天门前,承天门前正候着一批求见陛下的大臣,一见两位大佬这般架势,大臣们一时全楞住了。
  宫门本已被朱见深下令关闭,不准任何人进出,可是商辂和朱永的身份不一样,又听内侍宦官说二人扭打起来,当朝侯爷揍当朝大学士,多么稀奇的场景,若不见识一下岂不后悔终生?当下朱见深立马乐不可支地下旨打开宫门。
  商辂和朱永一路扭打喝骂进了宫,宫门又砰地一声紧紧关闭,候在承天门外的大臣们面面相觑,满头雾水。
  八卦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更何况承天门外朱家和商家的侍卫和护院鏖战仍酣呢,很快大臣们便知道了事情的始末。

  ☆、第一百三十一章 文武掐架

  抚宁侯朱永属于武将勋贵出身,明朝开国时的勋贵子弟和永乐靖难时的勋贵子弟在那时候在朝堂都有话语权,那时候在朝堂并不是文官独大,武将一样有地位,而且也不低,是可以和文官分庭抗礼的存在,甚至地位更高。
  因为武将大多数是贵族,俸禄也比文官高很多,就比如说徐达吧,年薪高达一万石,比一品文官高近十倍,这些开国勋贵和靖难时的勋贵子弟代表的就是武将勋贵集团,朱元璋、朱棣扶持并依靠他们制衡文官集团。
  朱元璋可能是汲取宋朝武将地位低下的教训,特意建立了一批勋贵武将,但是土木堡之变把那些勋贵子弟都葬送了,特别是那些在朝堂有话语权的勋贵子弟,关键是这一死就给蒙古人一窝端了,剩下的传人要不是那些年龄还小的,就是一些没权力没才识的。
  这是因如此,才造成朝堂上逐渐给文官打压得永不翻身,要知道那些勋贵子弟都是朱元璋和朱棣时的有军事常识和有才华的老人后代,而且那些人因为立功多,地位也高,在朝堂上说话也硬气成国公朱能是“靖难”武臣之首,朱棣藩封燕王时,与张玉共为王府指挥使,自东昌之役中张玉阵亡以来,朱能一直是朱棣的头号股肱之臣。朱勇为朱能子,张玉死于靖难中,朱棣即位后称其为靖难第一功臣,长子张辅册封为英国公,世袭罔替,曾率数万军队平定安南叛乱,功勋彪炳,土木堡之变中也死于乱军。
  张、朱两门,自永乐以来,深受皇室信任,又有其他靖难功臣子弟,互相联姻,尽掌都督府,而此时“初间以公、侯、伯为之,兵部掌兵政,而军旅征伐则归五军都督府”,文官很难插手军旅征伐,兵权归皇帝和武将勋贵集团掌握,文官不掌军事,但在土木堡之变后,勋贵散尽,则兵权归于兵部文官之手,类似现代国防部,兵部堂官均为文职,五军都督府不过守空名与虚数而已。
  他们那些勋贵子弟可都是家景富实的人,子孙都是要读书的。他们一死武将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