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心 张素珍著(散文集)-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年之后,小王、小梁突然收到一封充溢着激情的感谢信:尊敬的王、梁武警同志:“舍身岩”缘的一幕。我们铭刻于心,终身不忘。正当我们万念俱灰,即将掐断生命之弦时,是你们伸出了温暖的手,不仅使我们未能“舍生”,更以你火热的心和一片真诚挽救了我们的灵魂。使我重新认识了人生。由于我们多方努力,终于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已于近期喜结良缘。
  我们将用我们的智慧、勤劳、社会成效体现对生命的珍惜,才不辜负你们对我们的挽救和帮助。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一位江西游客,独自来到峨眉山金顶。脸上愁云密布,时儿低头啜泣、呢喃:“我的妻、儿。”时儿俯瞰舍身岩,时儿仰望天空,悲戚戚,苦难言,泪满面,痛断肠。王建、解利荣以他们武警特有的敏锐目光注意到了他的反常状态。王建说:“喂,我们注意那人的情绪。”他俩迅即凑上去:“同志,你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帮助吗?”他见解放军如此关心他,蓦地悲喜交集,声泪俱下地诉说起他的不幸遭遇:不久前,因车祸妻子和三岁儿子双亡,又无其他亲人,想游峨眉山后跳舍身岩去“西天”寻觅妻儿。小王、小解以非常同情的言辞左劝慰,右开导,说明社会主义大家庭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关心他,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会有柴烧,希他珍惜宝贵生命,扬起生命的帆,好好生活,失去的就会再来。他们一边为他拭干泪水,一边苦口婆心地开导,春风化雨润心田,冰凉的心得到温暖,低垂的头渐渐昂起来说:“武警兄弟,你们给了我生活的勇气,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决不再胡思乱想。把沉重的思想包袱扔下舍身岩,回去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幸福的未来。”他启身下山,小王、小解还送他一程。
  夜幕降临,幽幽峨山尤为静谧。洪春坪执勤点附近蟋蟀嘶嘶,沟涧不时传出几声弹琴蛙声,如弹似奏,优雅动听。表上时针已过21点半,巡逻劳累一天的杨德华、王伟、杨顺超已疲惫不堪,为迎接次日黎明和新任务,正解衣欲睡,忽闻隐隐求救声救命啊,救命啊他们三人再侧耳静听,呼声带有几分稚嫩,越叫越凄厉,越微弱。“有情况,快!救人!”是游人被兽困袭?被坏人伤害?还是迷途惊骇?他们火速拿了手电与防卫器械询声冲去。为尽快找到求救者来不及绕山道而去。他们攀悬崖,涉山涧,一身汗,浑身泥,披荆斩棘,手脸被刺破顾不上包扎。由于流汗过多,口渴舌燥,也顾不上喝一口溪水。
  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他们边奔边给呼救者以力量:
  “你们挺住,我们武警来啦。”当他们历尽艰辛奔到求救者跟前已是午夜时分,手电一照,原来是四个十七、八岁的男青年卷缩依偎成一团,冷得直打哆嗦。再看其身上证件,方知是四川峨眉技术监督学校学生,利用假日上峨眉山旅游。由于没沿游道上行,想钻原林,攀悬崖,越沟涧,猎奇,揽胜以示浪漫和满足好奇心——他们想:峨眉山酷似一本百科全书,想好好读读,更多地认识峨眉山,了解峨眉山,然后再沿道返校。谁知钻到仙峰寺下山岩丛林中迷失了方向,黑幕降临,他们饥饿、寂恐、困顿,象迷途的羔羊,只得呐喊求救。他们时而四人齐呼“救命”,时儿轮流呼喊。所得到的只有山谷回音,松涛阵阵,这出生的牛犊、刚离巢的小鸟,何时能熬到天明,即使天明,能否盼来救命恩人呢?绝望、软弱不断袭击着他们。绝望中,突然升起了太阳,闪闪红星,鲜红的“旗帜”映脸庞,峨眉山的橄榄绿守护神,向四位学子伸出温暖的手。他们顿时感激涕零。三位武警同志,扶着四个学生到了执勤点,已是凌晨两点过,他们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精神,为他们烧水做饭,让他们吃、喝、休息好,通宵达旦劳累。次日,一人送学生回校,二人又巡逻在峨眉山游道上。
  1998年7月的一天下午,一位男子躺在报国寺附近公路上。额伤、冒血、昏迷,因车祸。围观的人们束手无策。峨眉山景区武警军官胥朝彪路过此处,上前一看,他心急如焚,拔开人群抱起伤者拦车求援,有的围观者深受感动,亦协助拦车。
  胥朝彪随车送到市医院后,一方面掏出军人证作担保,让伤者顺利住院抢救,然后设法找到他的亲人,等到脱险后,朝彪空着肚,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已是凌晨两点过。
  一月之后,伤愈者雷贵伦,将一面贴有“救死扶伤,英雄无悔”大字的光彩夺目锦旗送到了峨眉山景区武警中队。
  1998年春,司务长罗良华出差眉山。一上车就听到一位小女孩儿呜呜地哭,人们,只向她投以怜悯目光;罗良华径去她面前,弓下腰亲切地问:“小姑娘怎么啦?到哪儿去啦?爸妈呢?”此时此刻小姑娘越发伤心了。“说吧,有什么事儿,叔叔能解决。别哭、别哭”车上人亦纷纷鼓励:“解放军是亲人,这么关心你,说吧!”姑娘渐止哭泣道出真情:父母长期不和,最近竟离了婚。面对不幸,她要去成都找奶奶。可身带的仅有的一点路费又被扒手偷去了,不知如何是好,伤心极了。罗良华听后慷慨解襄为她买了去成都车票又给她30元。快到眉山了,罗良华对小女孩李兰说:“我不能送你了,抄给传呼号码,万一没找到奶奶,就告诉我,以便我托成都的熟人朋友为你排忧解难,千万别再哭啊!”尽管这样罗良华还怕不稳妥,再三托咐售票员同志多多关照李兰。
  面对这位雷锋式的解放军,车上众人都深受感动,正当他们啧啧称赞时,李兰向罗良华深深的一鞠躬并把她手中刚用书包内作业本纸褶成的一栩栩如生的鸽子递给他,说:“解放军叔叔,你真好,我没什么表示对你的谢意,就请你收下这只纸鸽作纪念吧。”车上这生动的一幕,一时间被广为传扬、赞颂。
  罗良华深有感触地说:李兰真聪明,竟想到了以“鸽”作礼物。这不是一般的纸鸽,她把我们军人和祖国的安宁、世界的和平联系起来了。我一定永远珍存着它,让它激励我多做一些中国军人应做的事,才不辜负下一代的信任与希望。
  峨眉山以它特有的魅力,给多少中外游客增添了欢悦。然而,由于山形复杂,云雾多,光照少,雨量充沛,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环境,对于分布在九个执勤点的80余名武警官兵,不免也有不少艰难困苦。
  自1994年组建峨眉山景区武警中队以来,他们分片巡逻在150里的游山道上。正常情况下,每天也是要往返三十多华里,如遇紧急特殊任务就不是几十里的问题,加上一些勤杂生活事务,一天下来,往往有腰酸腿疼之感。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雷电交加,从未间断过。若不特别小心,还有摔倒、扭伤、甚至跌下岩之险。但为了游客,他们从不考虑自己。1997年10月的一天,洪椿坪执勤点战士杨德华冒大雨为一位云南游客寻觅丢失的旅行提包而患重感冒,高烧不退,宏祥法师上山为他扯草药煎服治愈。体现了军僧真挚情。除工作上困难外,生活上也有许多不便,但他们发扬“中国军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坚持“依法执勤,文明执勤”为维护景区正常旅游秩序,保卫中外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给“世界遗产”添彩增辉。仅1997年,就协助景区各管理处、派出所完成一级警务两次,破获违法、犯罪案件近两百次,调解纠纷、制止殴斗事件近百件,为中外游客排忧解难两百余件,解救失散儿童13人,拾物、拾金不昧38次,折合人民币数万元。
  武警乐山支队峨眉山景区中队官兵,无私、无畏,不怕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受到各级领导和中外游客的高度赞扬。收到表扬、锦旗十余次,59名战士评为优秀士兵,立功受奖者三人,33人入党。1998年10月18日团省委、省旅游局向中队授予“青年文明号”单位吊版牌。一件件,一桩桩感人事迹,一封封充溢激情的感谢信,一面面赞誉的锦旗,一张张奖状,光彩夺目的吊牌,象征着峨眉山景区武警官兵卓有成效的拼搏,凝聚着他们的多少血汗,展示着峨眉山“橄榄绿”卫士的特殊风格,特殊奉献。他们不愧为峨眉山上的文明之师。
  峨眉山上的“橄榄绿”,就是峨眉山的形象,就是峨眉山人的形象,就是中国军人的形象。
  田间飘着一朵云
  我和峨眉山市峨山镇妇女主任陈桂莲于1996年9月21日来到峨山镇冠峨村参观刘秀芳的养猪场。
  我曾看见过许多猪圈,阴暗、潮湿、邋邋遢遢、臭气熏天,不得不屏息掩鼻,而刘秀芳的养猪场却是另一番景象,占地面积2亩余,有围墙,新修的八个大猪圈在过道两边平行地一字儿摆开,光滑洁净,几乎无臭味,白花花200头猪娃分养于8个圈内,一个个油光水滑,相互嘴拱脚蹬嬉戏追逐,十分可爱。
  “猪槽里为何无残物剩汤,光洁如洗?”我诧异地问。“主要是科学喂养,先喂精饲料吃到半饱喂青饲料,最后给少许豆粉汤,这好比人饭后吃点水果茶水。拉撒亦基本定时定点,长势良好,春节期间将有三万余斤猪肉投放市场。”她说。当天接待我们的是刘秀芳的丈夫雷泽轩。从征用土地到建成猪场以及到外地买小猪等都是雷泽轩一人跌打滚爬,胶鞋磨破几双,自行车轮胎磨破,真是为猪消得人憔悴,创业艰难啦。他说:“要打三番鼓,少不了帮手二、三、五,要不是妻子一人当几把手在家顶着半边天,我怎能丢得开手办这养猪场呢。”
  从养猪场出来,踩着泥泞村道涉水过河20分钟以后找到刘秀芳的家,一打听,刘秀芳到田间秋播去了,沿着乡亲们指引的方向到纵横交错的田野探寻,一位村民指着远远的穿红衣服的少妇喊:“刘秀芳,有人找你!”她抬头朝我张望一下之后像一朵红云向我飘过来。她年近不惑,中等身材,着一件大红间有黑色细纹的海魂衫下脚边抄进裤腰,系一根宽宽的皮带,肩宽厚,腰粗圆,裤腿绾至额膝上,赤脚丫上粘着熙熙攘攘的黄黑泥土,粗壮结实,要不是头上的褐红色发夹,后脑勺上系着个小圆髻、胸脯丰腴,语声脆尖,还以为他是个标准男子汉哩。
  也许你要说她不窈窕,不秀颀,不像城里的妇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不是花,她不愿作花,花纤弱,生命力不强旺,她是云,云飘洒自如,挺拔坚毅,从不屈服于烈日,冰霜以至霹雳雷电,就那样背负天,面朝地地劳动创造着,家里还养鸡、鹅、鸭、猪、兔几大群,种而收,收而种,一个人耕耘着六亩田和地;只有农忙,丈夫才回家帮几次;女儿读书,基本不能助她一臂之力。她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在田间飘来飘去,然后以浩瀚的麦浪,金黄的稻谷,碧绿菜畦连同她一起配制成装帧美丽的风景。但“云”并不在乎你对她的忽略,甚至轻视,她自认为民以食为天,她的存在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价值,也就够了。
  红霞半边天
  桃花红而不艳,素而不俗,浓装淡抹迎春风。难怪古今文人墨客将它入诗入画,寄情抒怀。《桃花源记》千古流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以桃花衬托出了一幅美丽春景图;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出了一腔乡情与爱国情,感人肺腑;也有将桃花喻美人:“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还有将桃花喻良辰美景,如说某人交“桃花运”等。这一切,无不充溢着对桃花喜爱之情。沐浴着和煦春光步入峨眉城北符北村桃花山,三百余亩连绵起伏的桃花彩锦展现眼前,中无杂树,顿有“红霞半边天”之感。只有当观赏者们身临其中,那赤橙黄绿,青兰紫的衣衫和点点黑发,才把粉红艳丽桃花镶嵌成斑斓多彩的画图。
  峨眉符北村桃花山,荡漾着符北村人的笑声,映出了峨眉人的面庞,是峨眉山麓一道绚丽的风景。让人一饱眼福。
  蔷薇花可与桃花比美,鲜花盛开的时候,令人景仰依恋,可凋谢之后,仅留下根根秃藤懒懒的倚墙而立;桃花却不同,花凋谢飘落似红雨之时,已悄悄孕育上了果胚。春末夏初,一颗颗,一簇簇蜜桃压弯了枝条,继后就展现于市场,走进千家万户,又让人一饱口福。
  如果说鲜花盛开美化环境为人们创造了精神文明,那么它甜美的果实则为社会创造了物资文明。这使我想起了泰戈:“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尔关于花与果的哲理名言“我藏
  在你心里呢,花呀!”人生不应只开一次花,而应象桃一样结满丰硕的果实奉献于人类桃李满天下!
  不过,桃也有它的个性与需求。它喜中性土壤、钾、磷、钙等养料。需求人的并不多,只要象对孩子一样呵护、培育它,它就会十倍、百倍地回报于你;如欺它,哄它,定让你失望。峨眉符北桃花山,原属集体所有制,成为草盛树衰,稀疏干瘪的果子,不是随风雨堕落,就是半生不熟就被偷摘。
  一九九二年的春天很不平凡,神州展开了腾飞的翅膀,大江南北荡起滚滚春潮,峨眉符北村桃花山也来了好运。它选择了年仅二十二岁,血气方刚,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袁维祥。袁维祥也深深地爱上了桃花山,不管有多大困难,他要背水一战朝前闯。以他的话说:“人生能有几回搏,要干就大干一场;该干不干,畏首畏尾,不会有出息。”可一万元的家底,要交齐承包金尚差一大截。朝思暮想展转反侧,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为难之时,峨眉山市农业局为他排忧解难,解决资金,高级农艺师熊杏林不仅从思想上鼓励帮助他,还经常年不辞劳苦,亲临桃花山进行技术指导,更坚定了他必胜信念。
  袁维祥为取经、引良种,跑遍雅安、成都、重庆。住草棚、吃炒面,竟伸手向娘要烟钱。道路艰,创业难,没有苦,哪有甜。岁月匆匆过了1995年,桃花山面貌巨变,甜香桃果堆成山,一年纯收入十余万元。还清债务和上缴之后,犹有余款,桃花山成了良性循环。一九九九年就更可观。领导、乡亲们把维祥“啧啧”称赞;维祥春风满面心里甜。
  “饮水思源”,袁维祥富裕不忘为国分忧,为乡亲们解难。
  近年来,他带领村里二十余户办起了桃园。走共同富裕道路上与乡亲们结下深厚情谊。维祥的桃花山硕果累累,无围墙、篱笆寨,伸手可摘,张口可衔,却无人伸手攀。袁维祥承包的桃花山,已成为峨眉山市果园示范场,参观取经者纷至踏来。他被评为省、地、市先进,峨眉山市首届十佳青年之一,评为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
  当问及袁维祥如何再展宏图时,他胸有成竹地说:“开拓发展。以淘汰法完善现有三百亩桃山,再扩展一百亩种植面积,作为综合利用,即不仅种桃,还种李、梨、枇杷、柑桔等,树间套种瓜菜,豆、薯,供应市场。将来走农、工、商贸滚式大农业道路。”
  为向高新农技发展,袁维祥还赴日本考察学习半年之久。
  让我们祝福他在前进路上再创辉煌。红霞半边天般的桃花,透射着袁维祥青春美艳,累累桃果展示着袁维祥人生价值。红霞是他人生的朝霞,是祖国改革开放春之朝霞。温暖夕阳的孤独
  人,在生死交关弥留之际,若是神智还清醒,总是要留恋着他最钟爱的人,呼唤他,给他说话。即使不能交谈,也希望最钟爱的人亲切地呼他几声,或轻轻把握着他的手,或凝视他的眼,或吻吻他的脸、嘴唇,才满意地离去。
  一位80余岁的老者,临终,握着一位年轻妇女的手说,“大姑娘,你真好哇!”
  他又哽哽咽咽地说“大姑娘,你比亲闺女还好哇!”然后满意地走了。
  这姑娘是谁?这老者是谁?老人临终为何呼唤她,赞美她,感情为何如此深厚?
  峨眉山市的龙门乡,处于峨眉山西南六十余公里的深山、浩荡的大渡河畔,背山面水,全乡居民散居于崇山峻岭的贫脊山坡上,世世代代上坡下坎,肩挑背磨,有的饮水也要到山下挑或背,艰难地生活着。而六位六十岁以上的孤独老人就更艰难了。他们生在大山,长在大山,大山哺育了他们,他们为大山洒下了多少艰辛汗滴!留下了多少深深脚印!而今老了,他们孤苦伶仃,不仅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走上黄昏路病痛多起来,谁照管他们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等原因,人口老龄化程度日渐增加,党和政府把老年工作作为一种新兴事业,建立了老年工作部等老年工作体系。各级老龄委、老年大学、老年学校、老年乐园,退休协会如雨后春笋。
  尤令人注目的,各地办起了“敬老院”、“养老院”,解决孤独老人的后顾之忧。
  发扬尊老、爱老传统美德,发展新兴老年事业,需要一批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的热心人。
  龙门“敬老院”诞生于是1988年,服务员待遇是每月光60元,自带伙食。敬老院工作,不比幼儿园,哄得孩子不哭就行,也不比老年大学、老年乐园等组织工作那样规律化、系统化,特别是龙门乡敬老院里的六位老人,只配备一个服务员,担负全部工作,从院长到勤杂员、采购员、保管员以及挑水煮饭、护理、送终。这样艰苦的工作找谁呢?
  乡领导左思右想,锁住眉头展不开。有人建议找万淑枝,她性情好、能吃苦耐劳。可她娘婆二家都有老人需要照顾,又是有两个孩子的妈妈,丈夫是乡治安员,家务、农活都要她,她愿来吗?谁料,当领导说敬老院需要她时,她欣然允诺,愿为老人们服务,丈夫也支持。
  万淑技来到敬老院工作七个年头,没有休息过一天,吃尽苦,操碎心,对老人们笑颜相待,还经常征求老人们的意见。六位老人开始是统一进餐,过后发觉老人们各自口味不同,爱好各异,有的老人们亲戚送东西来也不好统一处理,但他们不好说。万淑枝很理解他们,就主动提出:饭统一煮,菜照你们的吩咐逐个做,各自的伙食钱自管,买菜后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