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召虎-第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只冲出了十几步,最前面就传来大喊声:“大门处有埋伏……啊!”

    伴随着几声惨叫,又是一道霹雳闪耀,入眼所见,大门处不知何时已经阵列着一道道铁甲兵!

    董超几乎晕厥,心下绝望,只能再改命令:“固守廊道!”

    那些冲向大门的士兵又慌忙退回了廊道里。

    董超看着一众惊恐的手下,正不知进退,就在此时,更令他惊恐的事情发生了!

    一支弩箭从他耳边穿过,身后陡然传来一声惨叫,慌忙回头看去,就见一个士兵倒在地上。

    这绝对不是羽箭,而是弩矢,又疾又快。

    还有弓弩手!

    董超脑海里只闪过一个念头,弩矢已从黑暗的暴雨中一支支射过来。

    每一支都带来一声惨叫,近在耳边!

    而他们却看不到暗中的敌人!

    董超突然反应过来,他们这边点着火把,在黑夜就像指路的明灯一样闪耀,让他们成为了一个个目标靶子。

    “快灭了火把!”董超躲在一根柱子后嘶声大吼。

    看到那些手下慌乱的将火把丢在地上乱踩却怎么也踩不灭,董超气的大吼:“蠢材!将火把丢入廊外雨中!”

    那些人这才反应过来,急忙将火把抛入雨中,雨水很大,抛出去的火把瞬间就被浇灭。

    廊道中暗了下来,董超微微松了口气,一颗心还在狂跳,他再次认识到,选择暴雨夜行动就是一个错误!

    而选择对张辽动手更是一个错误!

    因为从大将军府的情形看,张辽分明是早有准备了,以张辽的势力,如果他早有准备,那董将军和天子的谋算会是什么结果?

    他不敢想下去。

    当务之急,是必须逃出去将这个消息报知董将军,还能将功赎罪。

    董超转出柱子正要查看敌情,迷茫的夜雨中一道剑光倏然而来。

    “唔……”董超喉咙里只发出半声咕哝,那道剑光已经撤回,一道鲜血从董超喉咙激射而出。

    迷蒙中,董超只看到一个人影进入了廊道,那对眼中透出的目光冰冷无比,然后他看到了带血的剑刃。

    他甚至来不及感到疼痛,只是下意识的伸手去捂喉咙,身子却越来越软,喉咙也被一股热流堵塞,又从嘴巴和鼻腔里涌出。

    “快……”

    董超瞳孔渐渐扩散,软倒在地。

    冲进来的史阿一剑刺穿敌将喉咙,只扫了一眼,便又冲向其他人。

    他整个人犹如穿花蛱蝶,灵妙无比,一剑刺出,一人倒下,是真正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紧跟在他身后的是最精锐的暗影卫,而后是铁甲猛虎卫,董超一死,他那些手下早已乱成一团,失去了抵抗之力。

    整个大将军府,前院后院,入侵的董承兵马皆在被屠戮,无论是战力还是装备,他们完全被碾压。

    还在左将军府静候佳音的董承丝毫不知道,他自谓勇猛凶悍引以为依仗的精锐,在张辽的暗影卫和猛虎卫手下,不堪一击。

    不到半个时辰,大将军府中再次静了下来,闪电照耀之下,只见一地尸体。

    纵然有侥幸借助夜雨逃脱躲在暗处的董承手下,也不敢去冲击大门。

    只是这样一来,天亮之后,等待他们的还是死亡。

    作为入侵者,他们只能在绝望中煎熬的等待着即将袭来的命运。

第六百四十四章 叹息() 
电光之下,史阿杀气如虹,一个纵跃,剑光横空,又一个躲藏的入侵者喉咙鲜血喷出,倒地身亡。 .更新最快

    史阿没有披铁甲,他的剑术在于灵巧,故而只戴了一顶竹笠,让自己的眼睛不被雨水迷住就行。

    今夜在大将军府设伏,他是将领,下令一个不留!

    史阿出身平民,深深尊敬张辽这个爱民为民之主,对于敢于谋害张辽的,他绝不留情,无论是谁。

    史阿心中怒意如火,而留守大将军府的铁甲兵也是如此,他们都是对张辽最忠心的亲卫,他们曾听张辽交代过,雷雨天勿要动用铁甲与兵器,但遇到敌人入侵时,他们义无反顾,只求以最凌厉的手段一举斩杀全部入侵者,避免对大将军府造成破坏。

    在他们心中,损坏了大将军府,就是损害了被他们视为天人的大将军张辽的威严,罪不可赦!

    在此情形下,董超带来的那些“精锐”哪能有一丝机会,一个也没有逃走,连为董承报信的也没有。

    在这场雷雨的掩盖下,没有其他人知道发生在大将军府中的这场厮杀。

    ……

    上东门,荀府书房之中。

    灯烛摇曳哔啵,尚书令荀默然坐在那里,奋笔疾书。

    直到妻子唐氏敲门送来热茶,荀才抬起头来,儒雅的面容满是疲惫,一向明亮的眼睛布满了血丝。

    “夫君……”

    唐氏看到一向儒雅沉稳的丈夫如此憔悴模样,忍不住心酸落泪,哽咽的呼唤了一声,却不知说什么。

    荀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声音沙哑:“夫人怎么还不休息?”

    唐氏将茶水放在丈夫面前,声音轻柔:“夫君,雷雨湿寒,早些休息吧。”

    荀摇摇头:“夫人且先休息罢,我再看会文书,写份奏表。”

    唐氏目光落在案台上,丈夫左右搁着一份写好的奏表,赫然是请辞尚书令之职。

    而丈夫此时在纸上书写的哪里是什么行文,分明是乱字。

    民、君、主、社稷、大汉、兴、亡、忠、进、退……

    荀看到夫人目光落在纸上,他不由回过神来,微微一叹,看着自己方才在纸上胡乱写下的一个个杂乱的字,复杂的涵义,将他此时心中复杂混乱的思绪显现了出来。

    按制,凡下达诏书,须要由天子和尚书令共同加盖天子印玺和尚书令印才能生效,此番天子刘协违制下密诏,避过了他这个尚书令,但他身为实际的百官之首,王佐之才,对天子和董承谋算大将军张辽的那些动作岂能没有丝毫察觉?

    只是一边是大汉天子,一边是他认可的明主,他期待的是君臣相得,而不是狡兔死走狗烹,尤其是在天下还未平定之际!

    刘协做出的这个决定,让一向认为刘协还是明君的荀心中极为震惊,又大为愤懑,这个昏招几乎是将目前逐渐向好的大局毁于一旦,无论刘协是成是败,天下必将再陷入烽火与混乱!

    荀身为尚书令,实际的百官之首,几次私下向天子隐晦进言,但皆是无用,反而是天子刘协借机拉拢于他。

    这让志在辅佐明主安定天下的荀心中倍感无奈和痛苦。

    荀不同于高顺、典韦这些武将,他出身世家,追随张辽,却有自己的坚持和操守,忠贞在心,这也是百官之首应当具备的品格,是张辽欣赏荀的地方。

    此番事件,从大义上讲,朝廷为尊,天子为主,名正言顺,荀应当遵从天子之诏,但实际上荀心中更倾向于张辽的执政理念,何况正是张辽擢拔他,任以重职,是他的主公。

    此次张辽离京前,曾暗中交代他,万一朝廷有变,只让他维护好众臣,也就是维护好张辽这一系臣子就行,其他不要有任何动作,不必明着与天子和董承对峙。

    荀心知,这是张辽体谅和尊重他,不教他夹在中间为难,免得素来以忠贞自守的他落个逆贼的恶名,张辽这个主公如此气度和胸襟,直把他当作兄长一般看待,怎能不让荀感激和敬服。

    相比之下,天子刘协几番咄咄逼迫,高下远近立见,让荀心灰心寒之余,反而坚定了心中的抉择。

    案台上的请辞表,代表着他心中已有抉择。

    事实上这几年他跟随张辽,很多理念都在不知不觉变化着,比如民本思想,是为天子还是为了天下?施政在君还是在民?

    这些问题荀已经多次思考过,尤其是张辽的一句话让他触动很深,为官者,权力与责任不可分,权力越重,责任越重。这与董卓、李乃至袁绍、袁术那些热衷权势的权臣截然不同。

    在荀看来,张辽虽然年轻,但他近乎那种生而知之的贤人,他的襟怀、才识和眼界是前所未有的,他的很多理念堪比圣贤,启人奋发,他对待天子同样尊敬,这样的人也被天子那般不公正的对待,荀心中绝不认同。

    只是站在张辽一方,就意味着与天子对立。

    要背离一向坚守的立场,尤其是对于他这般严于律己之人,哪有那般轻松,所以他心中倍感煎熬。

    唐氏看丈夫忧思难解,犹豫了下,问道:“此番有性命之忧麽?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夫君该躲避才是。”

    荀摇了摇头:“哪能躲避,再说大将军早已安排,并无危险。”

    十常侍为祸时,他是个守宫令,那时候他还年轻,所以遵从叔父荀爽之言,抛弃官职回了家乡躲避,如今他却是朝廷尚书令,实际权力比三公还要大,在张辽麾下是文臣之首,他可以辞去朝廷的尚书令,但却不能推卸张辽交给他的责任。

    对于他这样的人而言,已经逃避过一次,如今绝不想再逃避一次。

    唐氏忍不住又问了一句:“那夫君是在为大将军担忧麽?”

    荀嘴角露出苦涩,摇了摇头,话没有说出来,实际上他是为天子而叹息。

    天子刘协聪慧,但毕竟年轻,眼界不足,为董承蛊惑而谋算大将军,却根本看不清形势

    事实上从天子执意从长安回都雒阳后,放弃了关中,交由张辽掌控,加上张辽原本掌控的并州与河东,可以说,整个雒阳的安危和朝廷的存亡都在张辽一念之间。

    如此情形下,张辽没有任何逾越,反倒是刘协和董承反过来算计张辽,荀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是谁给了他们信心?

    如果他们把张辽当作董卓之流看待,以为除掉张辽就能万事大吉的话,那他们就想错了。

    荀深知,张辽对手下将领和兵马的掌控远远不是董卓、李之流可比的,高顺、典韦、赵云无不为张辽效死,那些兵马更不是乌合之众,一旦张辽出了任何差错,朝廷的麻烦就大了,雒阳很可能被愤怒的将士移为平地!谋算他的人更是绝无生路!

    而且张辽在朝臣中威望很高,他身边有一大批跟从的能臣,朝廷若害张辽,即便那些兵马被掌控,朝臣也会有大半离心。

    想到这里,荀忽然又有些明白了,或许正是因为张辽权势和影响力如此之大,才令天子和董承寝食不安,亟不可待的谋算张辽。

    对此荀只能叹息,如果天子有光武皇帝的襟怀和气度,与张辽君臣相得,必然能开辟一个盛世,得一千古佳话。

    荀能肯定这一点,是因为他了解张辽,如果刘协不负张辽,那么张辽就绝不会负了刘协,肯定尽心辅佐,因为张辽对权势并不是那么看重,对皇权也不会觊觎。

    可惜没有如果。

    可惜,可叹。

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儒() 
雒阳,西园,以灵帝之时在这里组建西园大军而知名。【。m】

    如今曾经短暂登上大汉舞台的八支军队已经烟消云散,曾经的西园八校尉已经各奔东西,这里是张辽的起家之地,也是如今中护军韩浩三千精兵的驻军所在。

    在雒阳城,羽林、虎贲、北军五营、城门守卫这几支兵马还夹杂着段煨、张杨、刘备、曹操等诸侯和朝廷原本的旧部人马,唯独韩浩这支兵马完全是张辽的旧部,与羽林、虎贲、北军五营和城门守卫独立分开,与臧霸分驻在四面八关的兵马相合,一内一外,拱卫京师,是对心怀不轨者最大的震慑。

    此番张辽讨伐袁术之战,调臧霸主力南下,只余下韩浩兵马,成为天子刘协和左将军董承谋算张辽的最大阻力。

    雨夜下,一支人马直奔西园,正是董承派遣的越骑校尉王服和宋果、李赫两个副将,带着四五千兵马,准备夜袭西园,拿下韩浩的三千兵马。

    西园本是皇家林苑,后来改建成军营,只是作为驻军之地,并没有坚固的防御,但即便如此,董承仍不敢大意,派遣过来的军队除了他嫡系三千人马外,又凭天子诏书从羽林、虎贲、北军和城门守卫东拼西凑调拨了两千兵马协同作战。

    当然,董承只是从几支军队中调拨寻常士兵,却不敢让刘备、关羽、张飞、鲍信、段煨这些将领过来,唯恐出了变故,毕竟张辽的影响太大了,董承并不完全信任这些遵从天子诏令的将领,而从他们手下调拨兵马,一来是协同作战,二来不无绝了这些将领退路,让他们递投名状之意。

    西园距离雒阳不过二十里地,但在这暴雨夜里,五千兵马踩着泥泞行军极为艰难,又没有火把照明,走了两个半时辰,直到后半夜才抵达西园,此时雨势已经小了很多,但一众将士又冷又累,士气低落之极。

    正是上头一句话,下面跑断腿,董承认为雨夜适合掩人耳目突袭,他一个命令,却苦了将士,冒雨夜行十余里,自己人先垮了下来,哪还有精力作战!

    这不是帮着敌人以逸待劳吗?下令的该不是敌将吧?该不是让我们故意去送死吧?将士无不在心中大骂。

    王服、宋果、李赫几个将领也察觉到了问题,宋果抹着脸上雨水向领头的王服道:“王校尉,连夜冒雨行军,将士们又疲又累,还有不少落伍的,要休息半个时辰,否则攻进西园也是必败。”

    王服沉声道:“我等疲累,那些西园守军却犹在睡梦之中,比之我等更是不如,这雨不知何时能停,休息下来只会更累,须要立时行动,李将军,宋将军,攻入西园后,汝二人带兵速速掌控军营,缴械,反抗者斩,吾自带本部兵马去见韩浩,传天子诏书。”

    这是董承早就谋划好的,先假传张辽战死消息,而后以诏书解除韩浩兵权,若是韩浩奉诏,就能轻而易举掌控这支兵马,若是韩浩不奉诏,那就以诛杀逆贼的名义诛杀韩浩,掌控甚至血洗西园。

    一炷香后,大军抵达西园门口,西园门口没有守卫,王服气势汹汹,一声令下,大军破了大门,冲入西园,宋果与李赫带兵直奔西园军营,王服则直接奔向中护军韩浩住处。

    一个时辰后,王服、宋果与李赫三人坐在西园帅帐之中,面面相觑,从他们冲进来到现在,没有发生任何战斗,关键是西园中没有一个人!

    他们本来以为有埋伏,但分兵小心翼翼的查探了一个时辰,搜遍了整个西园,仍是不见一个人影,韩浩与他的三千兵马完全消失不见!

    他们竟然扑了个空,仿佛鼓足了力气的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让王服、宋果与李赫三人分外难受。

    如此一来,他们连夜顶风冒雨辛辛苦苦急行军而来,何苦来哉!

    王服气的只想大骂,但他更关心的是韩浩的兵马究竟去了哪里?

    该不会是区攻打皇宫吧?还是去攻打董府了?

    王服一念及此,心中不由骇然,想要派人去雒阳城传信或是分兵去雒阳,又怕半路中了埋伏被截杀,坏了大事,当即只能再次下令,命五千兵马全军立时返回雒阳!

    五千士兵几乎疯了!

    他们这一夜是在干什么?欢庆老天下暴雨吗?

    这是折腾人吧?各种骂词在他们心中吼了无数遍。

    ……

    事实证明王服想多了,张辽不会下达攻打皇城的命令,没有张辽的命令,韩浩哪会去攻打皇城,那可就是真正的造反了。

    但如今的韩浩在哪里呢?

    时间回到前半夜,就在王服带兵冒雨辛苦赶向西园之时,雒阳城一处府邸之中,前军师李儒一副优哉游哉的神情,有滋有味的在和中护军韩浩在喝茶。

    李儒笑眯眯的端着茶杯细品了一口,神情满是享受,啧啧赞道:“主公真天纵之才也,不论纵横沙场与朝堂,单只这炒制的茶叶,真清香无穷,余味绕舌,令无数文人大儒爱之如命、珍之如宝啊。”

    韩浩神情却没那么轻松,神情颇是沉重,又带着几分怒气:“大将军于朝廷有大功,乃社稷栋梁之臣,不想陛下竟然……此番放弃西园,避而不战,是妙策也,然亦某之失职也,有愧大将军托付。”

    天子和董承如此急切的对付大将军,更是枉顾讨前线伐袁术之战事,确实出乎了他们的意料,至少韩浩是有几分措手不及的,收到李儒消息时,他心中还有几分不信,但张辽离京前早有交代,让他听从李儒安排,是以在暴雨之前,他的三千兵马就已经退到了北面靠近邙山修建的秘密军营。

    看到韩浩心中郁结,李儒摇摇头:“非是失职,而是尽职也,不弃西园,难道要接诏不成,接诏则丢了兵马,不接招则是叛逆,更会坏了大将军名声,是以避而不战,乃上上之选也,不但将军保全了兵马,而且……呵呵,吾料董承不见韩将军兵马,必然心神难定,寝食难安。”

    韩浩点了点头,他心中也颇是佩服李儒提出的退避之策,果然是智谋多端的军师,只这一个计策,便是一举数得,不但保全了兵马,避开了奉不奉诏的麻烦问题,而且此举必然会令天子与董承乱了阵脚,更不必说那五千兵马在暴雨夜里可怜奔走了,连他都有些同情那些家伙。

    如此一来,虽然失职,但总比直接开战要好,在韩浩眼中,董承那点兵马不值一提,关键是天子站在董承一边,如果开战,那后果是所有人都无法预料的,只是他还有几分担忧,道:“退避也罢,只恐落了大将军名声,失去震慑,乃致雒阳生乱。”

    李儒嘿然道:“难道如今雒阳还不够乱吗?”

    “不错。”韩浩猛饮了一杯茶:“不想安定了两年,又生祸乱,不知大将军在豫州战事如何?能否及时赶回?”

    “袁术兵马众多,大将军深入敌后,徐州、江东也生变故,战事必然艰难,大将军无法赶回。”李儒摇摇头,眯起了眼睛:“当此之时,大将军不在京师,或许是好事,若在京师,反而为难,于日后不利。”

    韩浩皱起眉头,有几分不解,当此危急之时,难道不需要大将军回京应变吗?再问李儒,李儒却笑而不答。

    韩浩哼道:“若是被董承掌控了朝廷,于大将军何?”

    李儒嗤笑道:“一群乌合之众,短视之徒,土鸡瓦狗之辈,实不足为虑,吾自有计策应对,此番定要为大将军消了后顾之忧、他日之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