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召虎-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百零一章 名士恶风() 
太史慈归顺之后,二人的关系立时亲近了许多,张辽问了一些东莱郡的情况,突然又问道:“子义,孔文举其人如何?”

    太史慈肃然道:“慈与孔北海素未谋面,今方从辽东归来,老母便云,自我离家之后,孔北海赡恤殷勤,对老母比故人旧亲有过之而无不及,故而慈身入都昌,为求援兵。”

    张辽点了点头,他也听过孔融进贤好士之名,恰在这时,鲍信过来,张辽便又问鲍信:“允诚,汝曾与孔文举同被大将军召辟,想必认识,其人如何?”

    鲍信沉吟了下,道:“孔文举才高当世,好结交奇异之士,却是看不起我等之辈。其在北海,自负才气,志在靖难,但高谈清教,辞气清雅,论事考实,却难以悉行。”

    “嗯……”张辽明白了,孔融是典型的眼高手低,擅长高论,也喜欢结交人才,但不会用人,更不会干事。

    鲍信又道:“孔文举在北海,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邴原等名士,其余人但有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具而敛葬之,是以百姓归附,人称孔北海。”

    “唔?他的文教做的不错。”张辽露出赞许之色,他也很重视教育之事,这是培养人才、不断强大的根本。

    鲍信却嗤笑道:“他好交接举荐奇异之士,却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其所任用,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只与论文,不与论事也。其文学邈俗,却不达治务,所在败绩,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是以一时能得人心,久之人必去之矣。自负才高,而不能务实,只堪为御史、博士,行弹劾与教化之事,而不能为郡守,安定一方,智有余而力不足也。”

    “哦……”张辽皱起眉头。

    说实在的,他最喜欢的是如荀彧、张既、杜畿那般实干的人才,荀彧不必说,张既在历史上初任新丰县令,政绩就是三辅第一,如今在张辽手下干的也很好,杜畿任河东太守数年,曹操征战马腾韩遂时,河东一郡之粮就足以供应全军,而杜畿也被誉为最好的河东太守,任职河东太守十六年,政绩常为天下最,后世河东的文化传承便始于杜畿的教化。

    如这般人才,实干、谦虚、正直,正是张辽最喜欢的人才,反之,张辽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空谈高论、自负才气、目空一切的名士了。

    他一直认为,自负才气、目空一切是一种缺陷,尤其在为官之上,自负才气,连一般人才都看不起,何况是治下百姓,这样的官员又怎能真正为百姓做些实事,所做作为,也不过是得了些虚名,因为他们看得太高,扑不下身子,所以看不到百姓的疾苦,看不到治下真正存在的问题,又怎能解决问题?

    他还记得前世看三国时,看到庞统刚投靠刘备时不得重用,守耒阳县令,在任期间不理县务,被张飞责问,而后一日间处理白日事务,足见其能,但也看出他行事比荀彧和诸葛差了。

    张辽曾在县府呆过,知道一县之时虽小,但真正做起来却是没有穷尽的,庞统能一日处置百日事务,但那只是下面报上来的,真正的民情如何,真正的问题能不能解决,绝不是坐在县府中就能完成的,至于喝酒怠政,换作张辽,先收拾他一番,而后再重用其谋划才能也不迟。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这是张辽一向提倡的,如果换做荀彧、杜畿,便是做县令,也会尽心做好。

    所以,张辽用人最重实干能力,对于自负才能、而且确实有真材实料的,先拉下去基层磨练一番再说,他将徐庶、石韬、司马懿、法正等年轻人先下放县里,便是这个打算,只有在基层县里干过,懂得百姓疾苦,将来才能大用,而且他们的成就会比历史上更大。

    至于孔融这类名士,已经成型,很难改变其性格,那就只能将他放到合适的位置,恩威并施了。

    不过对于这类名士,有余其名望太高,也最难处置,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的名士之风盛行。

    汉末的这股名士之风,起初应该是党人用来应对桓灵党锢之祸的手段,党人被罢免政治权力,只能彼此相互提携,令名声大起,从而不惧被宦官加害。

    这本是好手段,可惜渐渐的走样了,连这些名士自己也忘了本心,只要有名士捧起一人,这人又有些料子,那么就是他坐在家中,也有无数人哭着求着来拜访,一来或许真的是为了瞻仰名士,二来多半也是为了混入这个名流圈子。

    到了而今,名士不出仕,不为官,不造福百姓,只是躲在家中读读书,教几个弟子,培养些门生,再处好邻里关系,就能被人大书特书、大肆宣扬了。

    如兖州名士边让,如果不是因为曹操杀了他,后世谁知道他是哪根葱,此人在陈留颇有名气,擅长占射和辞对,连蔡邕也推崇他,中平元年何进召他为令史,公务未必处理的怎样,但宾客每日满堂,到了中平九年,朝廷任命他为九江太守,本来是大展抱负的机会,不想这厮认为自己做不了太守,天下一乱,他就弃官回家,曹操担任兖州牧后,此人又仗着名声和才气,看不起曹操,多次贬斥他,曹操可不是何进,惹毛了曹操,直接将他满门处斩。

    这也造成了兖州之变,陈宫、张邈等人在曹操出征徐州时直接叛变,迎了吕布做兖州牧,几乎让曹操无家可归。

    杀一个全无作为、只知道发牢骚的名士,下场就如此悲催,可见这个时代名士的麻烦。

    张辽对边让这种人就最为不耻,你喜欢求学,不喜欢做官,丢了太守不做,这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既然不参政,那就一心读书教化罢了,偏偏还要诽谤曹操,行干政之事,自己不做事,还干扰别人做事,实在恶心。

    这种人还说什么名士,要是张辽,见一次打一次。

第五百零二章 打草惊蛇() 
当然,名士之中也有很多志虑淳朴、一心向学之人,如郑玄、卢植、蔡邕等人,学识渊博,节操高雅,为人谦逊,受人敬仰,要么一心为国,行忠义之事,要么一心向学,只教授弟子,研究询问,而绝不问政。

    这类名士张辽是很佩服很喜欢的。

    但眼下的沽名钓誉之辈太多,而且这股名士这风越刮越歪,乃至到了魏晋南北朝之时,所谓的名士几乎全成了蠹虫,散漫放任,自甘懒惰,甚至以捉身上的虱子为风,如此恶心的事成了美事,风气扭曲至此,士人再无积极向上的本心。

    主导天下之人若是再无上进之心,那样的结果是极为可怕的,两晋的窝囊便是结果。

    事实上名士之风不是坏事,积极向上的名士之风可以导善去恶,引领风尚,这也是张辽在河东所施行的,河东书院行的就是这个理念。

    但名士之风是一柄双刃剑,关键是需要引导,不能走偏,也不能没有任何制约。如平原陶丘洪,与边让齐名的当世名士,手下毛也没有一根,就想着与八厨之一的王芬谋划废除汉灵帝,最终被华歆阻止而罢,与其说是胆大,不如说是幼稚无脑,终究是被名望冲昏了头脑。

    所以张辽提起这类名士也颇是头疼,如果相处不好,就时时给你发几句牢骚,不会造成伤害,但很恶心人,而且他们的名望摆在那里,三人成虎,会造成很恶劣的影响,但偏偏又杀不得,曹操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真论对天下的贡献,曹操比边让多得多,但杀了曹操众人会拍手称呼,杀了边让就让天下人指骂了。

    归根结底,还是曹操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得罪了许多既得利益集团,也树立了很多敌人,骂曹操国贼的多半都是他的对手,也就是在野党,曹操手下那么多名臣名将不也混得滋滋有味,至于在朝骂曹操的也不过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已,如董承之流,真正为了大义的不是没有,但不见得有那么多。

    张辽在平定州郡的过程中,得罪过的既得利益者比曹操更多,所以他早就做好了像曹操一样被骂的准备,这几乎是迟早的事,不同的是,他会通过科举扶持出自己的一批势力,与那些反对者对骂。

    当然,在张辽看来,边让等名士固然自负不逊,但也不至于满门抄斩,而孔融比之边让之流还要强很多倍,毕竟孔融在北海国是真正为百姓做了事的,只是有些地方做的不好而已。

    至于鲍信说的孔融不会用人才,那倒不算什么,毕竟天底下不会用人的人多了,只能说他不能做一方诸侯。如今张辽占据东莱郡,与北海国毗邻,他更是青州牧,孔融不会用人,对他而言反倒是件好事,正好挖墙脚。

    不过如何处置好与孔融的关系,也需要斟酌一番。

    恰在这时,关羽过来问道:“四弟,管亥已死,堡坞也破,可要去见孔融?”

    张辽呵呵笑道:“二哥,我是青州牧,要见也是他该来见我,而非我去见他。”

    如果孔融是寻常名士,白身一介,他去见孔融能得爱士之名,与经营青州有利,但如今孔融是北海相,是他的下属,有着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一个上司上任后主动去拜访下属,这就不是礼贤下士了,而是全无政治头脑,只会让人嗤笑,更失了声望。

    何况孔融的才能也没那么突出,而张辽如今的身份也着实不一般,四征将军,位在九卿之上,孔融与他相比还不够格。

    关羽却没想这么多,但也不再多说,他本来对孔融这种名士也不怎么感冒,只是想着刘备还在孔融处,随口问了一句。

    张辽既然决定暂时不去北海见孔融,便不再想孔融的事,而是转到了安定东莱郡之事上,东莱郡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平道了,而且必须尽快处理,一来他要尽早立足发展,二来鲍信和关羽、张飞也不会留在东莱太久,眼下最好趁着他们在的机会搞定一切。

    “太平道……”

    张辽沉吟着,问太史慈:“子义可知太平道老巢在何处?”

    太史慈摇头道:“太平道的老巢非常隐秘,他们在东莱郡各处都有神坛,却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老巢究竟在什么地方?”

    “这么说来,太平道的老巢非常隐秘了?”张辽若有所思的问道。

    “不错,非常隐秘。”太史慈肯定地道。

    张辽心里有了几分算计,他看向鲍信、关羽和张飞:“允诚,二哥,三哥,汝三人这几日便各领兵马,分为三路突袭太平道在东莱各县的神坛和黄巾残部,记得寻些向导,会更加快捷。”

    鲍信和关羽、张飞领命。

    张辽看向太史慈:“子义,汝便先在我手下任个行军司马吧,统领亲卫营五百兵马。”

    太史慈不想张辽一上来便如此重用他,要知道张辽手下如今总共也不过一千五百人,就交给了他三分之一,足见信任了,他忙躬身拜道:“慈誓死效命,以报主公知遇之恩。”

    张辽点头道:“汝熟识东莱路途,此番与史阿一道去崂山。”

    他又吩咐史阿:“阿衡,汝带三百击刹,与子义同去崂山打探情况,嗯……着重在崂顶之南,道观之后,那道观只是掩饰,太平道的老巢应该在山穴中。记住,一定要小心,多打探情况,不要轻举妄动。此计为打草惊蛇,允诚他们在各处突袭神坛,正是令太平道陷入慌张,各路头领退回老巢求助,汝与子义便守在崂山,他们回来一个,汝等便捉拿一个,而后将他们老巢看好,务要一网打尽!”

    “喏!”史阿领命。

    张飞诧异的问道:“四弟果真知道太平道老巢?”

    张辽呵呵笑了笑,这个消息还是他从左慈那里打探来的,寻常人还真不知道。

    而且他先前问过太史慈,连东莱郡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太平道的老巢,正因为如此,太平道的警惕性就会相对差一些,自己的打草惊蛇、以逸待劳、直捣黄龙之计成功的几率会很大。

第五百零三章 分合乱世() 
在接下来的数日里,整个东莱郡震动了。

    先是东莱郡最强大的势力之一管亥被灭了,万数兵马突然出现在东莱郡境内,纵横诸县。

    很快,所有的东莱人都知道了,朝廷新任的青州牧张辽抵达青州,以东莱郡为治所,强势横扫了境内所有的黄巾和贼寇,捣毁了各处太平道神坛,没有任何姑息,有妄图顽抗的全部被斩杀!

    整个东莱郡的贼寇和黄巾懵了,根本没有想到这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往日里嚣张劫掠的东莱郡贼寇要么被捕杀俘虏,要么逃到了大海之上或深山之中,在数日之内销声匿迹。

    而东莱的百姓也一片哗然,如果说他们对新任青州牧剿灭贼寇拍手称快的话,那对捣毁太平道神坛就褒贬不一了。

    广平县,管氏坞中,张辽看着从各县传来的战报,旁边是青州地形图。

    这几日里,鲍信、关羽和张飞展开大扫荡,鲍信兵强马壮,关羽和张飞勇猛无匹,张辽将自己的亲卫也给他们配了一些,加上连弩和陌刀进攻,威力更增。

    与此同时,他的斥候和暗影也全部配合打探和传递情报,使行动更加顺利,貂蝉女扮男装,在一旁帮他整理情报。

    这时,别驾赵戬疾步进来,抱拳作礼:“使君。”

    赵戬是张辽此次来青州带的唯一文臣,这几日一直带着人在下面县乡暗中查访,了解东莱的民风,以及张辽捣毁神坛所造成的影响。

    他少年时曾与叔父避难青州北海七八年,青州可以说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对这一带的情况很是了解,也认得一些人,这几日寻找了一些故友乡亲,行事比较方便。

    张辽看了一眼赵戬,发现他面带忧色,不由笑道:“叔茂,情况如何?”

    赵戬忧虑道:“剿灭贼寇,人心大快,但捣毁太平道神坛,令很多百姓痛哭流涕,暗中也有人诋毁使君,鼓动百姓,戬恐如此下去,会生乱子。”

    “哦?果然有人暗中生乱。”张辽眼里闪过厉色:“凡是蛊惑百姓作乱的,绝不姑息,告知祝平,全部捉住,反抗者杀,必须刹住东莱这股邪风!”

    “使君三思。”赵戬忙道:“东莱郡信奉太平道的百姓太多了,只恐杀之不绝,引起大乱哪。”

    张辽摇摇头:“叔茂不必担忧,我自有办法。”

    赵戬道:“此事不宜拖延,迟则出乱,使君在东莱将……”

    “我在等不其山的消息。”张辽看向东南的不其山方向,那里是青州东部的最高山,也是未来被道教誉为洞天福地的崂山。

    赵戬点了点头,又叹了口气:“天下自中平元年以来,已乱有十年,而今却不见靖平,反而四方日乱,有秦末逐鹿之势,却不知何时是头。”

    张辽来到窗前,感受着吹来的寒风,慨然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如此,大汉虽强盛四百年,却也难逃衰亡之劫。”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赵戬玩味着这句话,喃喃道:“使君此言大有道理,细思之,自商周春秋战国以来,大势俱不离此言也。”

    他看向张辽:“却不知因何而如此分分合合?”

    “势因利分,一个利字而已。”张辽道。

    “利?”赵戬有些不解。

    人都有长短,赵戬为人正直,处理政事游刃有余,但在远见卓识方面却差了些。

    张辽解释道:“此利非小利,乃群体之利,或为士大夫之利,或为豪族之利,或为庶民之利,所谓分有分利,合有合利,分利大则人心思分,合利大则人心思合。寻常百姓因小利而争,天下大势因大利而分,如此而已。”

    赵戬凝眉沉思。

    张辽手指轻敲着窗棂:“以当世言之,大汉数百年太平治世,世家门阀鼎盛已极,内掌控官吏察举,外掌控盐铁命脉乃至赋税、土地与佃户,利益层层密密难以打破,不过从来都是此消彼长,与世家豪强崛起相对的,则是中央皇权的衰落。当此之时,天子要维护权柄,故而结内宦而行党锢之禁,本在制约士大夫,但宦官不堪任用,反而更乱。士大夫鄙弃宦官残暴,故而结外戚而诛之,此乱之始也。

    张辽声音平淡,却让赵戬如闻雷霆:“乱局一开,从上到下,人心皆思分,皆思乱。

    世家诸侯凡有野心者,无不窥视神器,欲夺取天下,更进一步,此世家思乱!

    寒门与商贾小势力者,久为世家压制,乱世征兆既显,寒门诸小势力者逐高低,角逐朝堂,取世家而代之,此寒门思乱!

    百姓经历数百年太平,久忘乱世之害,易为蛊惑,遇逢灾年或压迫,则为黄巾之流,至于安定郡县,宗族乡亲、草莽市井,则易为州郡守牧所用,此百姓助乱!”

    张辽的这番话听得赵戬神色变幻不定,只感到匪夷所思,但心底又不得不承认张辽说的很有道理,一针见血,振聋发聩。他本以为只要诛灭权臣,平定叛乱,天下就能安定,如今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

    他神色沉重:“使君,这乱世又该如何平定?”

    “自然是要重新划分天下利益,有两条道路。”张辽伸出两根手指:“一条路如同秦末,项羽聚六国贵族,高祖以白身相争,最终高祖胜出,贵族败退,天下土地与权力重分,利益均衡,是以安定四百年;另一条道路便是世家胜出,继续掌控土地与权柄,盛极一时,不过利益更加偏斜,盛不可久,祸根深伏,迟早会酿成更大祸患。”

    赵戬神色更加沉重。

    张辽声音坚定:“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击败袁绍、袁术这些野心勃勃的世家势力,打破世家对于朝堂的垄断,给予寒门兴起之机,更要度田编户,重新划分田地,为百姓谋一条生路,如此天下才能真正安定数百年。”

    “原来如此。”赵戬长舒了口气,恭谨的拜道:“属下定当竭诚倾力,以助主公安定天下。”

    张辽露出笑意,不说赵戬能力很强,而他更代表着关中的部分群体,他的真正效忠,必然会为自己带来很大助力。

    他又道:“权力的更替、利益的划分,不是一时之功,需要时日,需要我们去杀开一条血路,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还是要定人心,人心定才能天下定,人心思安才能天下安,否则若人心思乱,天下难安。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