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召虎-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咳咳!”

    正在父女二人落泪之时,一个声音不合时宜的响起:“老大人,昭姬,有话还是出去慢慢说吧。”

    蔡琰这才回过神来,嗔怪的白了张辽一眼,搀着父亲道:“阿翁,文远来救你呐。”

    张辽忙过来搀起蔡邕另一只胳膊,呵呵笑道:“不错,有张辽在,又岂能让老大人被王允那老小子陷害,这便随我出狱。”

    蔡邕看着左边女儿,右边张辽,眼睛有些发晕,好一会才反应过来,愕然道:“劫……劫狱?”

    张辽咧嘴笑道:“说什么劫狱,太难听,是迎接。”

    “还是劫狱……”蔡邕喃喃道了一句,不过能活着,谁愿意死,何况他心中还有续史的愿望没完成,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未曾成家,自然更不愿意死了,不过看了看四周,他忍不住问道:“大狱守备森严,长安城更有禁军把守,如隔刀山火海,却怎么出去?”

    张辽眉头一扬:“老大人尽可放心,要出长安城,轻而易举。”

    蔡邕这才想起来,张辽可不是什么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曾为执金吾、司隶校尉,更曾是战功赫赫的中郎将,要出一个长安城还是不难的。

    他此时倒不由有些庆幸了,他平日结交的都是一些文士,关键时候根本帮不上什么,倒是女儿看中的这个心上人最是得力。

    一念及此,他心中不由暗叹,经此一事,他算是一下子看明白了,如今的世道不比从前,经学和大儒尊贵无上,在这个越来越乱的世道里,什么经学,什么名望,终究都起不到什么大用,生死难以自主,关键时候还需要有武力才行。或许,女儿这个文武皆能的心上人将来反而会走的更远。

    蔡邕在思考,张辽却看向那个牢头,和声道:“公道,今日便随我一道离开吧,以后也不会再到这里了。”

    那牢头正是张辽前番便安排在这里的祝平祝公道,听了张辽的吩咐,忙抱拳道:“喏。”

    “文远,他……他竟是汝安排的?”蔡邕这才明白,原来这个暗中照顾自己的牢头竟是张辽安排的,一时间大为震惊!

    张辽看到蔡邕震惊的神色,呵呵笑道:“无他,前番下了一次狱,未雨绸缪尔。”

    他却没说,他出狱之后,让祝平继续留下来,就是为了蔡邕,因为他知道蔡邕多半会有一次牢狱之灾,需要暗中照顾,并掌握先手,当然这个他却是不会对蔡邕和蔡琰说了。

    蔡邕对张辽的说法有些无言,一路走出大狱,只看到竟然无人阻拦,更是震惊。

    直到出了大狱,蔡邕还如同身在梦中,喃喃道:“这就出来了?”

    “不错,不过我们要尽快离开长安是非之地。”张辽沉声道。

    蔡邕突然想起了什么,忙道:“这……那阿璎和从弟一家岂非要受牵连。”

    蔡琰忙道:“阿翁,阿璎和叔父一家已经出了长安城。”

    蔡邕眼睛一亮:“离开了长安,可是回兖州?”

    “回兖州做什么,”张辽摇头道:“兖州如今到处都是战乱,黑山、黄巾横行,袁绍、袁术、曹操也打得火热。”

    “啊?兖州竟如此之乱?”蔡邕一惊。

    张辽叹道:“非止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荆州、扬州,无不如此。”

    蔡邕失神道:“天下竟如此之乱了吗?大汉要亡了吗?不成,我要去上报天子与众臣。”

    “关东之乱,早有传言,无奈王允与天子皆不相信,只以为是凉州人的阴谋。”张辽淡淡的道:“老大人去了,只会被王允以妖言惑众、附逆祸国的罪名诛杀。”

    蔡邕不由一呆,想起王允此前为自己定罪的情形,一时间竟然无从反驳张辽,只能喃喃道:“王子师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张辽淡淡的道:“董卓以强权震慑朝臣,唯我独尊,行一言之事,王允以大义统领朝臣,亦行一言之事,董卓诛杀士人,王允亦同,又有何分别。”

    蔡邕听了张辽所说,更是深思叹息。

    张辽却没有再多说什么,事实上在这乱世之中,统领朝臣就需要强势,王允的做法也没错,换作自己多半也如此,关键是王允立场太强,没有能力平衡各方势力,更没有实力驾驭乱世。

    “然则,我们该去何方?”蔡邕本就不长于谋略,不去多想了。

    张辽还没有说话,蔡琰便轻声道:“我们去河东,河东最安定。”

    “河东?”蔡邕一怔,眼里突然露出惊喜之色,看向张辽:“文远,听说河东有一座书院,存放着万卷典籍……”

    “不错。”张辽呵呵笑道:“老大人到了那里,无人打扰,正好安心续写汉史,以成一家之言。”

    听到能专心续写汉史,蔡邕不由神情振奋,脸上颓唐登时消失不见。

    蔡琰却神色复杂的看了张辽一眼,到了那里,她就要见到张辽的嫡妻唐婉了,她性情恬淡,从来不争什么,但却怕唐婉不容她。

    张辽似乎察觉到了蔡琰的担忧,拉住了她的素手。

    ……

    未央宫,尚书台中。

    王允看着来人,面色铁青:“汝说张辽未死,去郿坞救了董卓亲族,又袭击右扶风?”

    “正是。”来报之人面色肃然,正是王宏派来的信使。

    “张辽!”王允目若喷火:“汝莫非要附逆乎!”

    不成想他话音刚落,廷尉宣Т掖腋侠矗溃骸八就剑嚏弑蝗舜哟笥薪僮吡恕!

    “蔡邕被劫?!”王允不由站起身来,结合郿坞之事,他想也不用想,立时就知道此事依旧是张辽所为,也只有张辽有那么大的胆子,他厉声道:“立时召吕布前来!”

    台阁之中,尚书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等人在一旁面面相觑,张辽居然还活着?而且还救了董卓的亲眷?这是怎么回事?张辽不是反了董卓吗?至于张辽就蔡邕之事他们反而能理解,毕竟张辽与蔡邕之女关系亲近,以张辽的性子,还真做得出劫狱的举动。

    他们心底下并不如王允那般愤怒,毕竟他们都对王允将蔡邕下狱之事皆是反对,深是同情蔡邕,如今听闻蔡邕得救,反而暗中松了口气。

    不多时,吕布进来,王允厉声道:“奉先,速速带兵,截杀逆贼张辽!”

    “啊?”吕布一头雾水,诧异的看着王允:“司徒,文远已经被董卓害死,让我去何处截杀他?又为何要截杀他?”

    王允哼道:“张辽未死,非但都郿坞救了董贼亲族,而后又在长安劫狱,带走了逆贼蔡邕!”

    “文远没死?!”吕布脸上露出大喜之色:“某就知道文远命大。”

    “吕将军!”王允看到吕布的神情,脸一下子更黑了:“汝为朝廷大将,张辽为逆贼,纵是昔日有交情,而今也是水火难容!”

    吕布忙道:“司徒,想必文远并无谋反之意,他救蔡邕,是因为蔡邕是他外舅大人哪。”

    士孙瑞见状,也趁机进言道:“司徒,张文远素来重情义,当初丁宫害他,董卓要诛杀丁宫三族,他仍是放过了丁宫族人,如今救董卓族人,想必也是如此。”

第四百零五章 荀攸之言() 
王允没想到士孙瑞也开了口,怒道:“何谓重情义?岂能与国贼讲情义!张辽此贼,素来胆大妄为,初为河东太守,便擅杀县令,几番违命,殴打上司,袭击重臣,目无尊卑,恣意妄为,更娶贵人,有违伦常,实祸乱之主也。又曾助卓为虐,屡败关东,戕害义士,阻拦勤王,而今复念逆贼董卓,救其眷属与党羽,怙恶不悛,实属不赦之徒!”

    士孙瑞皱了皱眉,没有说话,如今他的话在王允面前根本无用。说来谋划董卓之事,除了王允,还有自己和杨瓒、黄琬等人,尤其是自己站在前面,但诛杀董卓之后,王允与吕布独占杀董之功,对他们的谋划一字未提,士孙瑞性格低调,倒不喜欢争功,但明显感到了王允对关中人的排斥,而且如今很多人都暗中对王允的偏颇和刚愎自用不满,尤其是关中之人。

    王允自然不知道底下人对他的离心,他面色凛然有威,厉声道:“吾今有一令,董贼麾旧部,凉州、并州之将皆可赦,独不赦张辽!”

    他看向吕布:“吕奉先,速速领兵擒之!”

    “司徒!”吕布不满的道:“文远毕竟是我并州之人,汝赦凉州而杀并州,此举不妥。”

    “汝敢干预朝事,抗命不成!”王允看到吕布几番反驳他的命令,更是大怒:“汝不愿捉张辽也罢,吾派李肃前往。”

    吕布面色难看,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王允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吕布背影:“真是不通大义!”

    ……

    长安城一处宅院之中,张辽看着对面的荀攸,道:“以公达之见,如今我该留在长安,还是离开长安,先安定河东与并州?”

    他与董卓决裂后,将杜畿等人都送到了河东,荀攸却留了下来。

    荀攸行事严谨,品性也完全可靠,眼光更是敏锐,观察深入而精准,故而张辽对自己的志向和谋划并未隐瞒他,此时他心中对两条路还有些犹豫不决,便向荀攸请教。

    如果换做荀彧,他不用请教也知道,荀彧必然是建议他留在长安扶助天子,这是理想观念所决定的,而荀攸不同,他性格旷达、孤僻,严谨之下又有勇猛激进之心,他谋诛董卓之时便曾提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行齐桓、晋文霸王之举,足见他对汉室的态度与荀彧还是有差别的,并不是那种愚忠。

    这一点,张辽在几次与荀攸的交谈之中便敏锐的察觉到了,所以他才会问荀攸这个问题。

    果然,荀攸看了一眼张辽,沉吟片刻,道:“王子师有治国之才,却非定乱之人,虽能诛董卓,却不能抚关凉,是以不久之后,长安必生大乱,攸以为,将军还是先退出长安的好。”

    “王允必然会败吗?若是处置好了凉州人又如何?”张辽看着荀攸,想知道他的见解。要知道从后世人来看,王允中兴汉室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荀攸摇头道:“王允只凭名望统摄朝政,又隐为袁氏门生之首,岂能安抚关凉?”

    荀攸这句看似模糊而武断的话,却霎时间令张辽恍然开悟,尤其是那句袁氏门生之首,让他一下子明白了。

    前世看三国,张辽只觉得王允刚愎自用导致大败,但如今经荀攸一点拨,他才明白,王允之败,几乎是必然的,这其实是观念和体制的局限性。想王允也曾为豫州刺史,身先士卒,平定平黄巾,而后隐忍诛杀董卓,真可谓文韬武略兼备,却最终败于长安。

    观王允变化,诛杀董卓之前,何其明智,诛杀董卓之后,却何其昏庸。经荀攸一点拨,张辽才明白,王允并不昏庸,也没有被骄傲掩盖理智,刚愎自用只是他失败的一个小原因,其根本原因还是败在他所维护的理想和群体上。

    当今天下的士人已经分作三类,一类是无力应对,消极避世,专心研究学术,如郑玄、管宁等大儒。一类如袁绍、袁术、张邈之辈,通过武力割据,另起山头,打破固有束缚,但他们走的还是不远,没有寻到出路,看似另立山头,却仍是在走老路。另一类则如王允这般,坚持以德治国,以德教化,重文轻武,他对兵权的掌控紧紧是通过吕布,自己丝毫不沾,足见其文治理念,只是这种理念在盛世可以,在乱世却是无力。

    没有了武力,加上理念决定,王允维护朝廷,便不是像董卓那般以武力震慑一切,他靠的是名望。

    什么是名望,就是为人称道,令人信服和跟随。

    但名望这东西,也是一把双刃剑,从好的方面来讲可以聚人,而从劣的方面来讲,就是必须站队,即成为一方利益集团的代表,大家才会维护你,看重你的名望,否则利益冲突,立场相对,大家凭什么维护你?

    而大汉朝廷立国百年,早已形成固有的利益集团,从大的方面论就是关东集团和关凉集团,百年来关东集团完全占据上风。

    王允凭名望摄政,不凭武力震慑朝臣,他就必须选择成为一方利益的代表,否则首鼠两端,谁都不会支持他,他选择的是荀攸所说的袁氏门生故吏一方,更广一点,就是关东士人集团。

    他亲关东而斥关凉,一心想着回都雒阳,拒绝任用皇甫嵩等关凉势力,掌权之后所任命的重臣也大多都是关东之人,使关凉士人对他失望离心。

    作为一个掌权者,尤其是乱世之中的接棒者,王允该做的第一件事是掌控兵权,第二件事就是平衡关东与关凉势力。但王允第一件事做的不彻底,第二件事更是失去公心。

    搞不好平衡就是大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朝廷立在关中,更接近关凉,他此举完全是舍近求远,而且由于路途闭塞,他更不知道关东诸侯早已野心勃勃,各自争雄,根本无心迎接天子,所以他永远等不来关东,等来的只是凉州人的叛乱。

    所以他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无关历史上贾诩鼓动凉州人进攻长安,事实上只要王允处理不好凉州人,无论贾诩是否鼓动,凉州人的叛乱是迟早的,除了关东的李傕、郭汜等董卓旧部,还有凉州的马腾韩遂在西侧虎视眈眈。

    不过即便王允反过来选择关凉而弃关东,同样会有大问题,一是王允能否平定羌乱?二是选择关凉,则朝廷将永远失去关东,除非王允能以武力平定,这一点却是与他理念违背的,他更没有这个魄力。三是选择关凉,朝廷之中会有大半关东朝臣对王允离心,政令能否畅通?他是否会众叛亲离?四是选择关凉,董卓的旧部是否就此归心,不再叛乱?

    正是这一系列的问题,让王允不得不选择关东,从两条必败之路上选择一条稍微好一些的。

    后世很多人认为王允有中兴朝廷的机会,但实际上这个看似很大的机会却是遥不可及,失败几乎是必然的,无论王允作出何种选择,他都无力拯救朝廷,王允是有大才之人,错不在他,而在他所维护的朝廷实则已无可拯救。

    除非他像董卓那般,完全掌控兵权,立足关中,潜心发展,而后以军事横扫关东。

    但这却是王允永远也干不出来的,因为在朝廷动用军事,会招骂名,如董卓,如曹操,似王允这般重名之人,走不出这一步,没有这种魄力,也没有根基。

    而张辽自己如今如果留在长安,先进入朝廷,则一是影响力不够,二是时机也不对,只要有王允这般名望颇高的人在,自己必然会受到各方利益的诸多掣肘,最终也会像王允一样失败。

    索性倒不如让天子和朝臣先在凉州人的肆虐下承受一番摧残,将两个集团的利益纠葛和朝臣的小心思打消殆尽,而自己则暗中发展,实力和根基足够强大之后,而后在关键时刻以救天子之名出现,那时候朝廷更需要自己,挟天子的弊端会大大削弱,自己便足以掌控朝廷,占据主动性。

    抛弃一时仁慈,而谋划长远之计,这才是他所该为的。

    绝不能陷入朝廷的势力争斗之中,除非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凌驾两大势力之上,震慑他们,才是最好的机会。

    “多谢公达。”张辽起身朝荀攸躬身一礼,很多事情虽然是他想到的,但他知道,这也正是荀攸那句话要告诉他的。

    荀攸性格谨慎,而且与自己关系还不到位,不像郭嘉那般直爽而言,只能自己心领神会了。

    荀攸一直观察着张辽的神情,看到自己只一句话,张辽便已完全理解,不由暗自点头,颇有知己之感,又道:“凉州人作乱,将军可从河东出兵,占据左冯翊,制衡凉州人,更收拢受难百姓。”

    张辽闻言,不由大喜,抱拳道:“多谢公达,张辽受教。”

    荀攸这句话同样另有深意,凉州人作乱之时,正是他趁火打劫之时,一方面可以夺取左冯翊,这一点他早有考虑,而且也是郭嘉提过的,但另一方面,自己还可以趁机营救和收拢百姓,获得民心,增强实力。在这个时代,地盘反而是其次,人口才是根本。

    张辽看着荀攸,肃声道:“荀氏满门皆在河东,我已邀请荀棐兄去河东,缉儿也已随行,公达便与我一道如何,更要请公达助我,抚恤百姓,平定乱世。”

    荀攸沉吟片刻,躬身抱拳:“主公。”

    张辽闻言,不由大喜,一把拉住荀攸的胳膊,哈哈大笑:“公达,日后我们便要同舟共济了。”

    荀攸看到张辽欣喜的样子,也露出微笑,他应允张辽,并不是一时冲动,事实上在牢狱之中,二人早已进行过深谈,他对张辽的手段、志向、胸襟和远见都极为佩服,颇有知己之感,仁而不迂,智而不奸,也符合他心中的主公要求,而且张辽如今的势力已然不小,早已是一方诸侯了。

    何况张辽对他的儿子有救命大恩,而他的儿子荀缉更是对张辽敬服的不行,更是拜了张辽为师,荀氏满门、郭嘉等好友也在张辽治下,跟随张辽也是他最好的选择了。

    张辽正自欢喜,这时史阿却匆匆进来,道:“主公,王允下了命令,董卓旧部皆可赦,独不赦主公,更命李肃带兵追杀主公。”

    张辽脸一下子黑了起来,这王允还真是不给人留活路,从某一方面讲,还不如当初的董卓有人情味,亏得还是老乡,虽然忠心为国,但每天就自恃那点狭隘的大义,戕害忠良,实在可恨!

    娘的,乃公怕你不成!

    “主公,当速速离开长安。”荀攸已为张辽麾下,自然一心为他着想。

    张辽点了点头,转头吩咐史阿:“命暗影传出消息,他王允还欠我个女儿做妾,哼,当初亲口许诺,后来却装作没事一般,真当我好欺不成!”

    史阿嘴角抽搐了下,他可是知道,张辽早已将王允的女儿貂蝉抢走了,如今又堂而皇之的讨要,到底是谁无耻,谁好欺……

    张辽却不管这些,又吩咐道:“命皇甫郦行动,带着缇骑和持戟出城!”

    他在长安先后担任执金吾和司隶校尉,担任司隶校尉的时间更长一些,但反倒是执金吾麾下的缇骑和持戟对他更有归附感。

    一则他亲自操练缇骑和持戟,并带着他们走出了低潮,二则他曾在董卓面前回护缇骑和持戟,三则他总不忘给缇骑和持戟分些粮米之类的,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