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画-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也越来越多,这都大量挤占了水稻等传统粮食种植的空间。而近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棉纺织业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相较于可以种植在池边丘旁的桑树,无疑棉花更加挤占耕地。

    若是换做以前,无论是棉布还是丝绸都不会太过影响粮食生产,毕竟不能当饭吃,种不出粮食钱再多也得饿死。可现在不同往日,随着两湖两广土地的开发成熟,越来越多的粮食出产和方便的水路运输让苏松杭一带即便不种粮食也可以非常方便的花钱购买到低价的粮食。

    于是,在两湖两广粮食的支援之下,苏松杭摆脱了粮食种植的枷锁,在远洋贸易的巨额利润诱惑下纺织业发展极为迅速,如果继续这么下去,毫无疑问,只要再过个十来年,当年的鱼米之乡估计就得向外面买米才能填饱肚子了。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了,只要有心人都能看得出来。

    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如此,苏松杭一带在万历中后期已经到了田地十亩,棉豆占其九的地步!除了自家吃的口粮之外几乎没有人再种粮!到了晚明时期已经从全国数一数二的粮食输出地一举超越京畿成为第一大粮食输入地!

    没错!当年的粮食主产地已经必须要大量外购粮食才能够保证不闹饥荒了!

    因为这边的土地大量改种经济作物,大量的人力抛弃了种粮而选择更赚钱的行当,而繁华和工作机会又吸引了更多的移民到来,当地出产的粮食已经无法保证当地所需了。

    应天府和顺天府两个最大的粮食消费地都分布在长江…运河一线上,对于两湖来说运输极为方便,自然的,两湖往西北输出的粮食就要砍掉一大部分!

    而等到日后小冰河期到来,西北地区天灾**不断,两湖粮食向北运输本就不便,再加上乱局一起更要平白增添大量的护卫和关卡打点成本,哪怕西北粮价高企也赚不太多钱,况且等多折腾几年之后,西北普通人家的积蓄大都被掏空,有粮食也买不起了,自然更没人往那运粮。相较于西北,需求量又大又稳定,关键还人人都有点闲钱的苏松杭一带就是最理想不过的交易目标了。

    想象一下,如果苏松杭不发展纺织业专门种粮食的话,两湖地区的粮食除了往北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有了两湖供给的粮食,未来小冰河期的西北哪怕困难了一些,终究还是时不时能奶上一口的,说不定农民军也就没当年那么难以剿灭。没了农民军在明朝背后捅刀子,光凭满清那帮人打个草谷还行,入主中原那是想也别想!

    苏松杭一带棉纺织业大发展幸福了当地的布商,甚至是当地的粮商只要转移一下经营重点,将收购外销转为外购内销一样可以在其中获利颇丰。只是苦了西北地区的百姓和财政

    破产的崇祯。

    这些事情,两人聊了一番之后关老爷子也大致上想通了其中的道理,不过他却是拍着关坤瑜的肩膀说道:

    “小呆呆你也别想这么多了,你看看咱们这边,只是台风这么一吹而已,就毁了多少人家?若是接连灾上三四年,什么地方都活不了人了,那不是你的错。”

    关坤瑜点了点头,心里好受了一些,不过他还是决定要尽量想办法把地瓜土豆玉米什么的都给弄过来,但求一个心安。

    从石家回来之后,四爷有事没事就往关家跑,天天盯着关坤瑜看珍妮机的进度,关坤瑜也不怕别人看,这种东西其实说白了也没什么保密性可言,等造出来之后让老师傅瞅两眼就能看出来个**不离十。

    说白了就是个创意问题。

    照着自己藏书阁楼里的书籍依葫芦画瓢弄出来了个初级版本珍妮机试了试之后,四爷大喜过望,赶紧张罗着去献宝了。

    这一走,四爷足足走了半个月,然后关坤瑜便收到了消息,邀请他去赴宴。早就等着这一天的关坤瑜自然没有推脱,随着四爷上了马车。

    昔日肆虐的洪水此时已经褪去,狼藉的土地也恢复了不少生气,街上无家可归的难民尚未离开松江城里的青楼便一个个亟不可待的打开了大门做生意迎客了。

    尽管难免少不了一些愤世嫉俗的卫道士们的冷嘲热讽,可经过这么一场洪水和高粮价的洗礼之后地主家都没余粮,更别提他们这些青楼姑娘了,再不开门做点生意饿死算谁的?

    进了青楼入了雅间,关坤瑜这才见到了今日的正主,只可惜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样,坐在他面前的并非是什么不怒自威的成功人士,而是一个大不了自己几岁的白衣少年!

    此刻,这白衣少年身边正有五个莺莺燕燕任其上下其手,显然,这白衣少年乃是个中老手。

    关坤瑜不禁叹了口气,这小子不按规矩出牌啊!说好的来谈判你改虐狗!?小心纵欲过度英年早逝啊骚年!

第127幕 值得合作() 
白衣少年见关坤瑜来了,挥挥手让黏在自己身边的莺莺燕燕都散开。

    “在下邱一龙,你的事情我都听四叔说过了,东西的确是个好东西,关公子便直说想要多少银子吧。”

    关坤瑜非常惊讶。

    一是惊讶邱一龙的年纪,二是惊讶他的直白。

    惊讶过后,关坤瑜道:“银子么我倒是不缺,能不能换成别的什么?”

    邱一龙一拍脑袋:“怪我!差点忘了,关公子这一次狠狠赚了一笔,些许小钱的确是不放在眼里了。既然如此那关公子到底想要什么便直说好了。”

    关坤瑜道:“这个先不急,我想要问问邱公子,您拿到了我的十六锭纺纱机之后打算怎么使用呢?”

    “这很重要么?”

    “也算是重要吧。”

    关坤瑜之所以提着个问题并不是想要干涉对方,只是想要借机考察一番看看对方是不是一个值的合作的聪明人。

    爬楼总得有梯子,自己做固然省钱,可太麻烦又浪费时间,若是有人卖现成的不妨舍点钱买下来,不为别的,就图个方便。可若是找了个腐朽掉的坏梯子那就不美了,所以还是事先挑选一番的好,毕竟他现在已经不是手里没牌饥不择食的状态了。

    邱一龙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

    “若是寻常人,估计会藏着捂着自己用吧,不过我觉得这么干很傻!机器毕竟不是什么可以藏着掖着的独门绝活,更何况关公子的纺纱机明眼人一看就能明白其中关节。别人想要知道,只要买通几个工人就成了,藏是藏不住的。所以我打算把你的纺纱机拿出来做个人情。”

    “做个人情?”

    关坤瑜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

    “没错,银子是有价的,可人情却是无价的。平时想要让那帮老东西欠人情的机会可不多,如今好不容易送上门来了一个,我怎么能放着不管?”邱一龙笑着说道,“我啊,会把那些老头子都请到一起,然后当着他们的面把你的纺纱机亮出来!”

    关坤瑜竖起拇指来道:“呵呵,如此大大方方的亮出来在明处,他们反倒是拉不下脸来去仿了,等他们眼馋馋的难受的时候,再告诉他们这东西你们随便用!这人情自然也就落下了!”

    邱一龙笑着一拍手:“没错!这帮老家伙仗着自己年岁大,一个个都跟我倚老卖老,生生占去了我们邱家不少便宜,这一次之后我倒要看看他们还能不能拉的下老脸来再从我的碗里抢食!”

    对邱一龙的打算关坤瑜还是比较满意的,对方至少不是个继承了家业之后却不学无术的蠢笨之徒,再加上他们对石家至少没有卸磨杀驴,这种人还是值得合作一番的。

    关坤瑜也是笑了起来:“是啊,邱少爷当真好算计!这么好的事情能不能带着我也掺一脚?”

    不过,关坤瑜想要合作的对象却并不仅仅只打算限于邱家一家,他更希望和整个布商圈子都建立联系,哪怕只是混个脸熟也行,虽然这么一来依照关家的小身板很可能会被对方当成棋子使唤,可毕竟日后松江乃至南直隶一带布商都是最顶尖的一股势力,背靠着他们可以让关家没有后顾之忧的发展。

    而更为关键的是,根据后世的资料来看,松江布商的行事风格和他关坤瑜颇为合得来!

    日后司礼监太监孙隆督税浙直时,驻苏州,任意横征暴敛,增加苛捐杂税,致使广大机户关厂停产,严重损害了布商们的利益,于是一帮人合计了一番,得给孙隆点教训,让他知道知道规矩!

    于是便有了万历二十九年六月初六日的,“苏州民变”,一帮子失业织工将将孙隆的随员、税官黄建节六七人投入河中,打死了税吏,放火焚烧税棍汤莘等人的住宅,包围税监衙门!幸亏孙隆逃得快,不然少说得去半条命!最后这官司直接打到了万历皇帝那边!

    结果呢,在一众布商的活动干扰下,只抓了一个“匪首”葛成!其他人全部回家睡觉!

    按理说出了这么大一件事情还死了人,都惊动皇帝了,毕竟对付的不是别人,正是皇帝的家奴啊,别人都放了,那怎么也得诛个首恶才行吧!?

    可实际上呢,人家葛成好吃好喝度假一般的在牢里关了十年,然后就给放了!

    没错,就是给放了!就是十年有期徒刑!

    杀人放火,古代除了谋反之类的罕见罪名之外,最严重的两项罪名他葛成全干了,可愣是屁事没有!

    虽说当时舆论都把握在文人士子手中,向来和太监税监不对付,可若说这背后没有布商们的影子那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对敌人狠,对卖命的自己人又懂得护短邀买人心,这种做法已经算是相当地道了,换做其他一些做事薄凉的,说不定就把葛成推出去当替死鬼了。

    真以为营救一个在皇帝面前挂了号的人很容易么!?不甩出去海量的银子,不卖出去无数的人情,人是随随便便就能救的出来的么!?

    所以说,这些布商不管是不是出于自己名声考虑,总归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对自己人极其讲义气!

    这的确是很让人安心的一点。

    听到关坤瑜的话,邱一龙的脸瞬时拉了下来。

    “你这是想要什么?”

    “邱公子想要人情,我想要人脉,只是借这个机会跟诸位结个善缘罢了。说起来我把纺纱机赠与邱公子的条件便是想要借一借您的人脉。”

    “借我的人脉?”邱一龙盯着关坤瑜上上下下打量了许久,突然笑道,“没想到咱们还是同道中人,不过你可是比我要价黑多了!我不过只是想要让几个老东西欠个人情罢了,你确实直接想要借我的手搭人脉!你可要知道,我这些人脉寻常人别说碰不到摸不着,就是听恐怕都没听说过!”

    关坤瑜笑道:“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想要啊,能有邱公子拉上一把的确能省我不少事情,若是不然我恐怕得多费上几年才能搭建起这些人脉来,确实等的人心急。”

    邱一龙神色古怪:“你说的人脉到底是指什么,一县的人脉,一府的人脉,还是更高的?你居然觉得自己花上几年就能有,该不会只是想要一县的人脉吧?你觉得自己的机器就只值这么点东西?”

    “呵呵,邱公子误会了,我说的是邱公子全部的人脉,我想以我的本事,用不了多少年就可以有邱公子一般的身家了,自然人脉也要相称是不是?当然了,就目前而言我想要让邱公子帮忙的是——考秀才!”

    “只要几年就能有我们邱家的身家!?你这小子还真敢说!”邱公子大笑道,“不过,平日总是跟那些死气沉沉的糟老头子打交道,实在无趣的紧,能见到你这种人物倒也有趣,好吧,我就帮你弄个秀才当当。”

第128幕 举神童之试() 
关坤瑜满意的笑了,在明朝身上能有个功名好处不言自明。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对考试没有谱!

    松江一带文峰鼎盛竞争激烈,而童子试因为随意性很大,考试题目大都是主考官随意拟的截搭题。立意如果偏了主考官的心思,那就算说得再如何花团锦簇也难说能取;反过来,只要有一句说得主考官心有戚戚焉,哪怕文章其他部分毫无出彩可言,一样照取不误!

    说白了,考得上考不上全凭主考官心情!

    所以说,在童子试阶段如果能和知县知府等人混个脸熟,好处还是很大的——童子试不但不糊名,而且有些考官还喜欢玩面试!人情分影响极大!

    除非真的是那种文采飞扬的天才,剩下文笔说得过去取与不取都行的人,拼的也不过是个人情罢了。

    父母官也是需要辖地大户配合才能治理好地方的,他们并不介意拿出些功名好处来拉拢这些地头蛇,这也是官场的潜规则。

    现在的关家尚且没有让人潜规则的本钱,所以关坤瑜只能借助邱家帮忙。

    说起来,只要有了门路,活动个秀才几百两顶天,关键就看你找不找得到门路了。

    邱一龙想了想,道:“不知道关兄弟的文章如何?”

    关坤瑜道:“文笔尚可,但并不擅八股,若要取中估计也是孙山之列。”

    邱一龙点了点头,大概知道关坤瑜是什么水准了——徘徊在本科线边缘的同学说的便是他了。

    “关兄弟现在年纪尚小,不知愿不愿意多等两年精进一下学业呢?若是稍微能再往上提那么一点,到时候我在帮你关说一二便绝无问题了。”

    关坤瑜摇头,他这个人很懒又贪图享乐,再加上手头上又有一堆赚钱的买卖等着他去做,真想要静下心去死扣那毫无乐趣可言的八股文章真真不是他的性格!

    按理说他有前世应试教育的底子在,又跟着徐光启学了两年,换成贫困边远地区别说考秀才了,就是乡试弄个举人都可以试试,但现在不行啊!想要在松江这种文人多如狗,秀才遍地走的地方混出头,六十分的水平根本不够,非得九十分往上才行!

    这就让关坤瑜免不得心里打鼓,花个七八年去考个秀才举人什么的到底值不值?有这些时间自己专心干买卖肯定都能富可敌国了!比科举,那是拿穿越者的劣势去拼明朝人的优势啊!

    所以,既然有盘外招可用,那他也就懒得多在这世所公认的“敲门砖”上破费功夫了。

    邱一龙沉思了片刻,道:“既然如此那县试府试一关关的弄下去就太费事了。我倒是有个快些的法子,不知道关兄弟愿不愿意一试。”

    “快些的法子?”关坤瑜有些疑惑,不知道邱一龙到底说的是什么。

    “说起来,这童子三试虽然是朝廷的规矩,但终究还算不得是真正的抡才大典,考官多有便宜行事的权力。其实只要能让督学大人点头说个好字,这身生员服你便算披上了!童子三试考与不考随意便可。”

    关坤瑜点了点头,这倒是事实。督学乃是一省掌管文教的最高官员,人家都点头了,你知府知县的下级官员难道还能给他找别扭么?

    “关兄弟,你可知举神童之试?”

    “举神童?这我倒是真未曾听说过。”

    邱一龙道:“其实我朝一直便有个规矩,但凡十岁左右的童子应试,可予便宜,只要督学认为其有才,八股文章便可不作详求,通顺即可为廪生,入学拿廪银食廪米。”

    关坤瑜顿时瞪大了眼睛:“还有这种事情,为什么我不知道!?”

    他可从来没想过年纪小居然还能有这等好处!那可是廪生啊!

    明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为廪膳生,简称“廪生”。明初生员的人数是有定额的,全部为廪生。后来生员的名额增多,所以称呼最初设立的国家供养者为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再后来,生员队伍进一步扩大,又于增生之外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简称“附生”。

    除了廪生之外,其他增生和附生两种都属于扩招生,国家并不提供供养。所以,廪生在生员中属于妥妥的高等阶级!而且,廪生如果当得时间长了又没能考取举人,按规矩就会被选为贡生,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然后便有机会出去当官!

    其实关坤瑜并不知道,比他大四岁,日后写出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冯梦龙便是走的举神童——成廪生——考举不成——当贡生——受官的道路,直到最后都没考取过举人。

    邱一龙给他的建议便是走冯梦龙这条路!当然,关坤瑜还是打算试试考举的。

    “呵呵,关兄弟不知道的事多着呢。这条规矩因为能用到的人不多,所以坊间流传不广,但恰巧我是知道的,若是关兄弟愿意,我这便帮你联系。”

    “那边劳烦邱公子了。”

    “呵呵,举手之劳而已。”

    对于这一次会谈的结果双方可以说都非常的满意。

    以邱一龙的能量想要见到督学并不是难事,那么剩下的问题就关坤瑜的才学能不能打动人家了,举神童举神童,若是没有点真本事也不好让人家松口啊。

    若是说文章,关坤瑜能想的法子不多,所以他打算在画上多下点功夫,所谓书画不分家,此时的文人们对于高水平画家的认可程度还是相当高的。

    画点什么东西好呢?

    关坤瑜数了数自己手头上能拿得出手的东西——马,素描以及***

    ***这东西虽说关坤瑜可以保证对方喜欢,但他要是真敢送,对方恐怕也真的敢把他揍出去

    所以说剩下两样关坤瑜觉得还是都送保险一点,素描画像可以当场作画。至于马么,他准备临摹一幅徐悲鸿的画作。

    若是这么两样东西再加上邱一龙的面子都没法让督学点头,那他也就只能老老实实回去考场准备考试了。

129 《春秋》和《礼记》() 
关坤瑜的想法是好的,可偏偏有想法的人往往却做不了主,而且他也低估了邱一龙雷厉风行的程度。

    因为会面结束的时候已经不早了,所以关坤瑜就在松江城住了一天,准备第二天再动身回去,可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邱一龙派人送的消息。

    事情办妥了!

    居然办妥了!

    惊得关坤瑜半天没能说出话来!这里可是松江不是应天府!提学御史衙门在这里可没驻地!光是派人送信一个晚上都没可能到得了吧!?

    一问送信人才知道,原来发洪水的时间正值乡试,南直隶提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