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里湾 作者:赵树理-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去照料一下吗?”登高说:“打谷子有你们互助组替你照料!打多少是多少吧,难道他们还要赚你的吗?要说照顾的话,我不能算不照顾你——一月二十万工资,还有提奖,难道还不算很大的照顾吗?偏在能赚钱的时候误我的工,你可也太不照顾我了!”小聚说:“工资、提奖是我劳力劳心换来的,说不上是你的照顾!”“就不要说是照顾,你既然拿我的钱,总得也为我打算一下吧!难道我是光为了出钱才找你来吗?”“难道我光使你的钱没有给你赶骡子吗?”“要顾家你就在家,在外边赚着钱,不能在别人正要用人时候你抽工!一个人不能两头都占了!”“可是我也不能死卖给你!今天说什么我也得回去!不愿意用我的话,咱们算了账走开!”“算账就算账!该谁找谁当面找清!”“长支你的工资只能等我到别处慢慢赚着钱还你!用你那二三十万块钱霸占不住我!”……两个人越吵理由越多,谁也不让谁一句。在登高知道小聚长支的钱马上拿不出来,所以说话很硬;在小聚知道登高这位雇主的身份见不得人,不敢到任何公共场面上说理去,所以一点也不让步。要不是金生到那里去,他们两个真不知道要吵出个什么结果来。

  登高见金生猜透了他和小聚的真实关系,赶紧分辩说:“唉!跟你说真话你不信,我有什么法子?”金生说:“不只我不信,任是谁都不信!好吧!这些事还是留在以后支部会上谈吧!现在我先跟你谈个别的小事!”接着就提出要用玉梅换灵芝当会计的计划。登高见他暂不追究雇工的事,好像遇上了大赦;后来听到自己女儿的能力,已经被支部书记和社长这些主要干部尊重起来,自己也觉得很光荣,便很顺利地答应说:“只要她干得了,那不很好吗?”

  这时候,金生的女儿青苗跑进来喊:“爹!何科长和张副区长找你哩!”金生向范登高说:“我得回去了!那事就那样决定了吧?”登高说:“可以!”金生便跟青苗回去了。 


12 船 头 起
 
  金生回到家,何科长先和他谈了一下糊涂涂老婆常有理告状的事,然后提出要全面看一下三里湾的生产建设情况,让他给想一个最省工又最全面的计划。金生说:“计划路线倒很容易,只是找个向导很困难——主要干部顾不上去,一般社员说不明问题。”副区长张信说:“向导不用找,我去就行了!”金生说:“你要去的话,就连计划也不用订了。一切情况你尽了解。”张信说:“可是何科长只打算参观一天,想连地里的生产建设、内部的经营管理全面了解一下,所以就得先好好计划一下了。”三个人商量的结果是:上午跑野外,下午看分配,夜里谈组织和经营。谈了个差不多,管饭的户就打发小孩来叫何科长和张副区长吃饭来了。

  吃过早饭,张信同志便带领着何科长出发。他们过了黄沙沟,沿着河边石堰上向南走。张信同志一边走着一边向何科长介绍情况说:“这黄沙沟往北叫上滩,往南叫下滩。社里的地大部分在下滩,小部分在山上,上滩也还有几块。社里的劳动力,除了喂骡驴的、放牛的、磨粉、喂猪的几个人以外,其余共分为四个劳动组。三里湾人好给人起外号,连这些组也有外号:咱们现在就要去的这个组是第三组,任务是种园卖菜,组长是金生的父亲王宝全,因为和各组比起来技术最高,所以外号叫‘技术组’。打这里往西,那个安水车的地方叫‘老五园’。在那里割谷的那一组是第二组,组长是副村长张永清,因为他爱讲政治——虽说有时候讲得冒失一点,不过很好讲,好像总不愿意让嘴闲着——外号叫‘政治组’。靠黄沙沟口那一片柳树林南边那一组捆谷的,连那在靠近他们的另一块地里割谷的妇女们是第一组,因为他们大部分是民兵——民兵的组织性、纪律性强一点,他们愿意在一处保留这个特点,社里批准他们的要求——外号叫‘武装组’。社里起先本来想让他们分散到各组里,在组织性、纪律性方面起模范作用,后来因为要在那一片几年前被黄沙沟的山洪冲坏了的地里,起沙搬石头恢复地形,都需要强劳力,才批准了他们的要求。第四组今天在黄沙沟做活,我们现在还看不见,组长叫牛旺子,因为河滩以外山上的地都归他们负责,所以外号叫‘山地组’。”

  他们说着话已走近了菜园。

  这菜园的小地名叫“船头起”,东边是用大石头修成的防河堰,堰外的地势比里边低五六尺,长着一排柳树,从柳树底再往东走,地势越来越低,大约还有一百来步远,才是水边拴船的地方。大堰外边,有用石头垫成的一道斜坡,可以走到园里来,便是从河东岸来了买菜的走的路。靠着大堰,有用柳枝搭的一长溜子扁豆架,白肚子的扁豆荚长得像皂荚。园里分成了若干片,一片一个样子,长着瓠子、丝瓜、茄子、辣子、白菜、白红萝卜等等杂色蔬菜,马上也判断不清还长着些什么别的东西。园子的东南角上有一座小孤房子,是卖菜的柜房,也是晚上看园人的宿舍。

  这时候,水车上已经驾起骡子车水,有几个社员在种白菜那一片里拨水、灌粪,另一个社员拿着个筐子摘茄子。

  副组长王兴老汉,正提着个篮子摘垄道两旁的金针花苞,因为摘得迟了一点,有好多已开了花(金针是快要开花时候就应摘的,开了花就不太好了),一边摘着一边给那个摘茄子的人讲做活应懂得先后,说茄子后一会摘不要紧,应该先摘金针。他正讲着话,看见张信领着一个人走到园子里来,便把手里的篮子递给那个摘茄子的说:“副区长领了个参观的人来了。你且不要摘茄子,先给咱们摘金针,让我迎接人家去。”

  王兴老汉迎到跟前,张信给他介绍过何科长,他握着何科长的手说:“就在石堰上休息一下吧!”他领着他们两个人走到石堰上一棵柳树荫下坐下。这里放着个向过路客人卖甜瓜用的木盘。王兴老汉说:“副区长你且陪何科长坐着,让我给你们先摘几个甜瓜吃!”何科长辞了一会,王兴老汉一定要让他们吃。张信说:“在老西北角上哩!你喊他们一个年轻人去吧!”王兴老汉说:“他们都是今年才学着种,认不得好坏!”

  说着自己就去了。

  张信指着老汉向何科长说:“这老人家就是女副社长秦小凤的公公,今年六十五岁了,出身和王宝全老汉差不多,也给刘家种过园。”何科长指着园里那些豆棚、瓠架、白菜畦里的行列说:“怪不得活儿做得跟绣花一样哩!原来是这么两个老把式领导的!不错!称得起‘技术组’!”

  一会,王兴老汉摘了些甜瓜来放在盘里说:“哪一个不熟、不脆、不甜、不香都管换!”又向柳树上喊:“老梁同志!下来吃个甜瓜再画!”何科长和张信都抬头向上看着说:“树上还有人哩!”老梁在树上说:“谢谢你!我就下去!”又向何科长和张信说:“对不起!我没有和你们打招呼!”何科长笑着说:“没有什么!倒是我们打扰了你!你们艺术家们是怕人打扰的!”

  大家坐下了,老梁也下来了,四个人围着盘子,一边吃甜瓜一边谈情况。何科长问起园里收入的情况,张信说:“按原来的预算是一千五百万,现在听说超过,可不知道超过了多少。”又问王兴老汉说:“大概可能卖到两千万吧?”王兴老汉说:“在造预算时候我就说过对园里的估计不正确。现在已经卖够一千五百万了,将来连萝卜白菜卖完了,至少也还卖一千五百万!”何科长说:“这是几亩?”王兴老汉说:“一共二十亩还有二亩种的是谷子。园地不费地盘,就是误的人工多。常说‘一亩园十亩田’哩!”何科长说:“照现在这样是不是能抵住十亩田?”王兴老汉说:“按现在增了产的田算抵不住,要按从前的老产量说可以抵住。像这地,从前的产量是两石谷子,二十亩是四十石,按现在的谷价合,八万一石,四八合三百二十万。现在光种菜这十八亩就能卖三千万,粗说一亩还不是抵十亩的收入吗?”何科长说:“那二亩为什么不也种菜?”张信说:“那二亩是社的试验地,由玉生掌握,一会咱们可以去看看!”老梁问:“你们的社扩大以后,是不是可以种它五十亩呢?”王兴说:“不行!这里离镇上远一点,只能卖到东西山上没有水地的山庄上,再多种就卖不出去了。”

  算了一会收入账,何科长又问了几种种菜的技术,就有个买菜的小贩挑着筐子走上石坡来。张信向何科长说:“咱们到各处走走吧!老汉要去给人家称菜了!”说着就站起来。接着大家就都站起来。王兴老汉说:“副区长!你就陪着何科长游一游,要是还有要问我的事,等我把这个客打发走了再谈!”说罢就分头走开——张信同何科长游园,王兴老汉去卖菜,老梁仍回到柳树杈上去画画。

  何科长对每一种菜都要走到近处看看。他一边看,一边称赞他们的种植技术:菜苗的间隔、距离匀整,菜架子的整齐统一,好像都是量着尺寸安排的;松软平整的地面上,不止干净得没有一苗草,仿佛连一苗茄子几片叶子都是有数目规定的。他问张信说:“他们组里几个人?”张信说:“连在河边撑船摆渡的两个人一共十二个人——摆渡也是他们的副业收入,不止渡买菜的。”何科长说:“说起地面来,一个人平均种不到二亩,种的也确实不多,可是要把地种成这个样子,就是种一亩也不太容易!一家人在院子里只种几盆花,也不见得像人家这块地里的东西抚弄得整齐、茂盛。怪不得人家十八亩地就要收入三千万!人家真把工夫用到了!”

  他们欣赏着各种蔬菜的种植技术,已经走到玉生经营的二亩试验地边。这二亩地没有垄道,又分成两块:靠园的一块种着颜色、高低各不相同的六种谷子,往外面一点的一块,种的是一色狼尾谷。何科长问:“园里的水走不到这里吗?怎么连垄道也不打?”张信说:“他们的谷子都种在旱地里。他们怕水地的经验到了旱地不能用,所以故意不浇水。”接着他又把这二亩谷子试验的目的向何科长介绍说:“靠园的这块是试验谷种的。这地方的谷子的种类很多,这六种都是产量最大的,可是六种自己比起来究竟哪一种更合适些,大家的说法不统一。玉生说就把这六种谷子种成六小片,每片都只种一分地,上一样粪,留一样稠的苗,犁锄的遍数、时期都弄得一样了,看看哪一块收得多。靠边的这一块是一亩四分,是试验留苗稀密的。去年省里推广密垄密植的经验,叫每亩地留一万二千苗,我们社里照那数目留下了,果然增了产。玉生说在咱们这地方留一万二千苗是不是最合适的还不知道。他说也可以试验一下,也可以分成好多小块,种同一种谷子、上一样粪、犁锄的遍数、时候也都弄一样了,只是把每一小块种成八寸垄、九寸垄、十寸垄,每分九百苗,一千苗、一千一、一千二、一千三、一千四都有,看哪块收得多。大家同意他试验二亩,所以就种了这二亩试验地。”何科长问谁给他出的主意,张信说是他自己想的。何科长说:“这个青年的脑筋真管用,好多地方暗合科学道理!以后可以派县农场的同志们帮他每年都作一点这种试验,慢慢就可以把哪一个谷种,最适宜种在什么土壤上、用什么肥料、留多少苗、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施哪一种追肥……都摸一下底。农业专家作试验也常要用这种办法,不过他们的知识和仪器都更精密一点罢了。”

  他们看罢了试验地,便要往“政治组”去,临去向老王兴招手说:“王老人!你忙着吧!我们去了!”王兴老汉身边正围着三四担菜筐子等他称菜,顾不上来送他两个,只高举着秤杆子招呼他们说:“再见,再见!我顾不上送你们了!明天有工夫再来玩吧!” 


13 老 五 园
 
  张信领着何科长离了船头起菜园,通过了几块棉花地,就钻进了一丈多高高秆的玉蜀黍地中间的小路上。张信介绍说:“这也是‘政治组’种的地。”伸起手还探不着的玉蜀黍穗儿长得像一排一排的棒槌,有些过重的离开秆儿,好像横插在秆上,偶然有一两个早熟的已经倒垂下来。这些棒槌虽说和秆儿连接得很保险,可是在你不继续考虑这个关系的时候,总怕它会掉下来砸破你的头。他两个在走这一段路的时候,谁也不想多说话,只想早一点通过这个闷人的地方。

  穿过了这段玉蜀黍地,便看见老五园。三里湾自古就向东西两边的山庄上卖菜,不过菜园子是汉奸刘老五家开的,就在这块地方。那时候,刘家用自己的威风,压着大家给他让一条卖菜的路,从船头起通到这里,贩菜的人和牲口每天踩踏着路旁的庄稼,大家也只好忍气吞声,直到刘老五犯了罪,这园被没收了分配给群众以后,才把这条路改小了。得地的人,都是些缺粮的小户,所以大家都不种菜而改种粮食,虽说后来在水井的两旁成立了两个互助组,又把辘轳换成水车,可是仍然不再种菜。在头一年(一九五一年)建社时候,井北边的一个组入了社,井南边的仍旧还是互助组。

  何科长和张信快要走近这老五园的时候,正赶上这里的小休息。社里的“政治组”和井南边的互助组共同休息在井台附近。社里的组长就是前边提过的副村长张永清,互助组的组长是和王宝全打铁那个王申的孩子王接喜。两个组长好像正谈论着什么事,张永清拿着两柄镰刀不知道表演什么,引得大家大笑了一阵。有个老社员看见了何科长和张信,喊着说:“张信同志!你和何科长正赶上给我们修理机器。”张永清回头一看,见是何科长和张信来了,就弯腰拾起了两个谷穗子然后迎上去。

  大家把何科长和张信让到井台的一角上坐下了。何科长问:“修理什么机器?”问得大家又笑起来,比刚才笑得更响亮,更长久。原来当他们两个人还没有走近这里的时候,张永清正介绍他在省里国营农场参观过的一架“康拜因”收割机割麦子。这事情他本来已经作过报告,可是大家想知道得更详细一点,所以要让他一个部分一个部分谈。这个机器一共有多少部分,哪一部分管做什么,连他自己也没有记住,所以只好表演。他说那家伙好像个小楼房,开过去一趟就能割四五耙宽,割下来就带到一层层的小屋子里去,把麦子打下来、扬簸得干干净净,装到接麦子的大汽车上……他正用两只手指指划划叙述着,接喜问他:“机器怎么会把四五耙宽的麦子捉住呢?”他说:“是用很长的一个轮子,跟咱们风车里的风轮一样,那轮上的板把上半截麦子打在个槽里……”说着便旋着两根镰柄在谷地做样子,可是一用力就把两个谷穗子打掉了。有人说“这部机器还得修理修理”,说得大家“轰隆”一声都笑起来。那个老社员请何科长和张信修理机器,就指的是这个机器。何科长和张信问明了原因,也随着他们笑了一阵。

  张永清看着何科长便想起了糊涂涂老婆常有理。他想何科长既然住在他们家,常有理一定要告自己的状——因为自从他顶撞了常有理的几个月以来,每逢新到村里来一个干部,常有理就要告一次状,连看牲口的兽医来了,她都向人家告。他试探着问何科长说:“你住的那一家的老太太向你告过状了没有?”还没等何科长回答,大家几乎是一齐说:“那还用问?”何科长说:“要不是她告状的话,我还不能一直睡到快吃饭才起来呢!”王接喜替张永清问:“告得一定很恶吧?”何科长说:“那老太太固然糊涂一点,可是张永清同志说话的态度恐怕也不太对头。”又向张永清说:“人家说你说过:‘在刀把地上开渠是一定得开的,不论你的思想通不通——通也得开,不通也得开!告状也没有用!我们一边开渠一边和你打官司!告到毛主席那里也挡不住!’这话如果是真的,那就难怪人家告你的状了!”何科长说到这里,别的人都看着张永清笑了。张永清说:“这几句话我说过,可是她就没有说我们是不是也向她说过好的?”何科长说:“只要说过这几句话,任你再说多少好的也没有作用了。”王接喜组里一个组员说:“何科长还不了解前边的事,依我看不能怨永清的态度不好。在永清没有说那几句话以前,大家把什么好话都给她说尽了——她要地给她换地、要租给她出租、要产量包她产量——可是她什么都不要,就是不让开渠,你说气人不?都要像她那样,国家的铁路、公路就都开不成了。依我说她那种像茅厕里的石头一样的又臭又硬的脑子,只有拿永清那个大炮才崩得开!”何科长说:“问题是崩了一阵除没有崩开,反把人家崩得越硬了!要是已经崩开了的话,人家还告他的状吗?为了公共事业征购私人的土地是可以的,但是在一个村子里过日子,如果不把思想打通,以后的麻烦就更多了。她是干属,是军属——是县级干部和志愿军的妈妈,难道不能和我们一道走向社会主义吗?大家要和他对立起来,将来准备把她怎么样?渠可以开,但是说服工作一定还得做!再不要用大炮崩!”张永清说:“对对对!我以后再不崩了!”一开头请何科长修理机器的那个老社员说:“以前崩的那几炮算是走了火了!”大炮能走火的事以前还没有听说过,所以又都笑了。

  一个和王接喜年纪差不多的青年组员说:“接喜!你爹那脑子,依我看也得拿永清老叔的大炮崩一崩!”另一个组员纠正他说:“连‘常有理’都不准崩了,怎么还可以去崩‘使不得’?”

  何科长见他们这一组热闹得很,数了数人也没有数清,好像大小有二十来个,便问他们说:“你们这一组不觉着太大吗?”张信向他解释说:“这是两个组。一个是社里的,另一个是互助组。”互助组一个组员说:“我们明年就一同入社!”何科长说:“全组都愿意吗?”“都愿意,就是剩组长他爹不愿意了。”何科长又问到组长他爹是个什么想法,张信便把王申那股“使不得”的劲儿向他介绍了一番。以前说要拿大炮崩的那青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