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第一太子-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也是心里不安静,早途中陛下将我叫进他的军帐中,想我说明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件事和今日陛下的人事调动有极大的关系。”

    赵匡胤也是没有说什么事情,不是他说,而是他不敢说,虽然他也听到京城有人在谣传这件事,但是他是不敢说。

    赵旭看到这里,无奈的摇头笑了笑,自己的这个老爹还真够谨慎的,不过也真是这种谨慎才让他登上了皇帝的位子。

    赵旭双手拍了两下,嗖嗖的他的身旁多了几个人,全部都是黑衣黑面的,加上此时黑夜,他们和黑夜已经融为了一体。

    赵匡胤这几天也是知道,自己的儿子暗中有个势力,好像就是以前那个叫苗训的掌管。

    虽然在自己的府中,不过赵匡胤去无法指挥他们,这不仅也让赵匡胤苦笑。

    也问过赵旭为什么要培养这些人,赵旭的理由很简单,自己屡遭刺杀,为保自己的安全,不得已而为之。

    “你们守在二十丈开外,任何人不得靠近。”随着赵旭的一句吩咐,这几人就迅速的行动起来。

    看到院子已经被严密的封锁起来,赵旭这才开口:“父亲可是说的点检做天子之事?”

    这样小心也是有原因的,历朝历代即使是再贤明的君主也是会对自己的大臣不放心。

    总会安排一个最信任的人来监视着,以防他们有什么不轨的举动,前世的时候赵旭读过许多这方面的故事。

    不论是真是假,小心总是没有错的,尤其是在这个敏感的时期,更要小心。

    赵匡胤一听这就急了:“旭儿,不可胡说,那都是谣传,不可胡说,听到没有。”

    “父亲,这里也没有外人,我不仅知道这件事是真的,还知道是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书的这几个字,是不是?”

    赵旭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这个即将成为皇帝的老爹,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成为了皇帝,这也是赵匡胤想不到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难道这是你?”老赵还以为这是自己的儿子安排的,是始作俑者。

    “哈哈,爹你想哪里去了,我怎么可可以做这样的事情,你就别管我是怎么样知道的,你就说是不是吧?”

    赵旭在心里不住的嘀咕,自己的老爹还真能联想,我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赵匡胤虽然疑惑,儿子是怎么知道的,但是还是点点头称是,当日柴荣给自己看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木板。

    “所以说爹,这件事肯定是有心人的故意之作,否则谁会跟张驸马过不去呢?这可是灭九族的大事。”

    所以这一定是跟驸马是有多大的仇才这样做的,我又跟驸马没有什么仇,为什么这样做,再说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把这东西放到皇上的奏折里的,一起带到军中是吧!

    赵旭这些话都是从人之常情方面去说的,所以也就赵匡胤也是不住的点头。

    “爹,你既然已经当上了都点检,就不要想那么多,尽力为皇帝做事,现在我还没有新的职位,不知道陛下还会为我安排新的职位吗?”

    赵旭自从回来,还真的没有新的职务,一直也没有去’“上班!”他觉得这次柴荣即使用他,也不会给他实权。

    毕竟赵匡胤已经是都点检,位高权重,对于赵旭,柴荣一定不会给他实权的。

    “旭儿,你别急,明天我就去见皇上,皇上还不知道你平安归来了,我想皇帝一定会重用你的。”

    赵匡胤看到赵旭一脸的落寞,连忙安慰道,其实他还真不知道自己儿子心中想的什么。

    赵旭的心里现在确实在想东西,他是在想怎么给老爹灌入一些大义,这样能更好的为老爹更好的登基。

    于是他一本正经的说道:“爹,我倒是不在乎这些,我在乎的是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天下太平。”

    说着他占了起来,双手靠背,一边踱着步子,一边说道:

    “公元907年,就是唐哀帝昭宣光烈孝皇帝天祐四年,存在了两百多年红极一时的大唐帝国风崩离析了,陆续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汉,还有我们大周这几个中原地区的国家。

    此外还有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北方北汉这是个小的国家。”

    年年是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百姓不该受如此的痛苦,他们应该是安居乐业。

    可是没有,这一切都是这个时代造成的。” 。

    本书来自 品&书#网 html/22/22352/

第74章 柴荣驾崩() 
大义正犹如压断骆驼的最后的一根稻草,赵匡胤这样的人就只能用大义来压住他,否则还真的没有办法。

    只有这样他才会没有取代周朝的愧疚,这也不是赵旭想当个皇太子,只有大权在握才有机会改变这个国家。

    不然,处处受到掣肘,即使按照历史上的正常发展,赵匡胤还是会当皇帝,但是后世一样会被辽、金的欺凌。

    于是赵旭就继续开始了他的天下大义:

    “这个时代不该是这么乱的,百姓更加不应该受到如此的灾难,我们的百姓应该像前朝贞观之治那样的安详富足。”

    赵旭此时手背身后,身形是那样的高大,这一刻就连赵匡胤也是被感染了。

    “好好好,我儿说的对,这正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只有这样才不负这片天地。就让我们父子一起辅助皇上,平定天下,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我赵匡胤在此发誓,此生已平定乱世为己任,终身不会……”

    “哈哈,这个赵匡胤总算开窍了,他始终是天命之人,不过他的儿子赵旭才是真正的横扫乱世之人,不过这个皇帝始终还是赵匡胤的,有时间还是再见见这个赵匡胤。”

    在华山一座道观里,那个曾经出现在苗训身边的人,在一旁自言自语,如果赵匡胤在这里一定也会认出他。

    当年赵匡胤曾将在华山和他对弈三局,均是告负,当时赵匡胤还大言不惭的说愿意讲华山作为赌注。

    恐怕赵匡胤也不会想到,他自己当年的一句,戏言竟会很快的成真。

    第二天在柴荣休息的养心殿,柴荣接见了

    “赵旭,哈哈咳咳朕就知道你没有事,果然回来就好,好了你就先好好休息一阵子,你就先全面负责那个禁军军校吧,开国侯的爵位既然封了你,朕也不会收回,好了你先下去吧!”

    柴荣还没有说几句,就咳嗽不停,看来她也是撑不了几天了,赵旭谢恩就退下了。(。 )

    赵旭心里也没有什么,这两个职位都是虚职,没有实权,开国侯只是个从三品的爵位。

    禁军军校是自己创建的,在朝廷的体制里没有这个官职,但是自己很满意。

    和自己猜想的一样,柴荣果然是不让自己在担任都虞侯了,不然殿前司都快成为赵家的了,不过无所谓自己有个更好的职位。

    赵旭不知道柴荣一直早背后看着他眼神是那么的复杂,柴荣心里也是不平静。

    其实他是极其喜欢这个赵旭的,年轻不说,有头脑有能力,日后一定是国之柱石。

    但是他的父亲赵匡胤刚刚被自己任命为殿前都点检,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最为重要的是,都点检还掌握这军权,此时如果还是再让赵旭担任都虞侯,难保赵家以后不会造反。

    赵匡胤为人忠厚自己是放心的,所以让他顶替了张永德,他的功劳和能力也配得上这个职位。

    位高权重的人,功高震主的人不是被皇帝所杀就是造反,为了自己百年之后大周的江山永固还是不然赵旭再掌军权了。

    即使他们父子是忠心耿耿,殊不知人言可畏,到时候他们父子两个该如何的选择,还是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随后他找来了范质和王浦,当着他们的面,下了也该密旨:

    “凡朕后世子孙切记不准赵匡胤父子两人同时掌兵,后世也不准出现一们父子同时掌军的情况,后继之君务必遵守,违者真必不佑reads;。”

    旨意一下两位宰相都是疑惑不解,但是还是老老实实的遵旨而行,他们都不知道柴荣前脚刚刚下旨,就有小太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赵旭。( )

    等到范质等人退出去之后,柴荣又招了赵匡胤前来觐见,此时的赵匡胤一身戎装,意气风发。

    赵匡胤和平常一样,跪下行礼,不过这次蔡荣并没有,让他平身起来,而是一直盯着地上的赵匡胤看着。

    赵匡胤也是纳闷,陛下今天是怎么了,难道是陛下没有听到我说的话。

    于是赵匡胤又来了一次:“微臣赵匡胤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可是躺在龙塌上的柴荣却也只是,斜着身子双眼有神的看着跪在地上的赵匡胤,自己这个意气风发的义弟。

    赵匡胤不知道今天柴荣怎么了,不过虽然有疑问,但是他也是不敢去问。

    “赵匡胤你可知罪?”一反常态的柴荣突然说出了这么一句话。赵匡胤心里也是大惊,自己没有犯法呀?

    不过这个时候最为明智的选择,还是老老实实的承认的好,否则又不知道要受什么样的罪呢?

    “微臣知罪,还请陛下明示。”赵匡胤立刻就磕头请罪,不过说的很有技巧。

    既然皇上你说我有罪,我就老实的承认我有罪,你说你没有罪,还不是跟皇上对着干,那能有好果子吃吗?

    所以我承认自己有罪,但是我又不知道自己身犯何罪,还请陛下你明示,这就说自己没有罪。

    “你还不知罪,朕听说你不支持朕准备立的太子?是也不是?”柴荣虽然是一脸的病态,但是多年皇帝的威势还是有的。

    并且柴荣突然从龙塌上走了下来,手持一把宝剑,将锋利的宝剑放在赵匡胤的脖子上。

    赵匡胤心里就纳闷了:“皇上立太子,我不知道呀,我什么时候不支持了?恩,明白了看来陛下是想册立太子了。”

    既然自己都不知道皇帝立太子的事情,那么陛下还说,这说明陛下想让我知道他想立太子。

    陛下才三十多岁,怎么这么急着册立太子,以前都没有过这种念头,难道真的想旭儿说的那样,陛下这次真的是?

    对了前日陛下刚刚便册宣懿皇后胞妹符氏为继后,长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为梁王,次子宗让为燕国公。看来应该是准备想立太子了。

    今天来到这里陛下有一反常态,难道是让我保护太子,可能就是这样。

    “陛下,臣之心可照日月,臣有生之年就是等得遇陛下,这是臣的荣幸,臣的一切都是陛下给的,臣一辈子都忠于陛下,陛下的一切决定臣都是照办。”

    赵匡胤跪在地上,表明心迹。

    柴荣听着也是内心十分赞同,对于这个自己没有发迹的时候就认识的兄弟,他是了解的。

    “既然如此,如果有人对国家的太子不满怎么办?”柴荣将手中剑收回。

    看来子级猜对了,陛下果然是想让我给太子保驾护航,现在正是表明心迹的时候。

    “臣在此立誓,有谁敢非议官家太子者,臣赵匡胤就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护太子,以报答陛下。”

    说着赵匡胤又用双膝向前移动了几步,来到柴荣的榻前,一脸的决绝。

    官家就是皇帝的意思,是臣下对皇帝的尊称,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因为皇帝要至公无私,所以才称为官家。

    再者在西汉的时候也称过皇帝为县官,治理天下,官家称呼皇帝在五代的时候开始流行起来。

    “好的朕相信你,匡胤你起来吧,你是朕的兄弟,朕的太子就是你的子侄,你要好好的辅佐他,朕就看你的表现了,你先下去吧。”

    柴荣看起来很疲惫,苍白的吓人,本来还有好多的事情要吩咐赵匡胤的可是,自己的身体撑不住了。

    赵匡胤很是理智的没有问及柴荣身体状况,也没有问及谁将是太子,这些都不是他该问的。

    赵匡胤离去的时候,还能听到柴荣的咳嗽声传来。赵匡胤和迎面而来的范质打了一声招呼就履行自己的指责了。

    殿前司的指挥所内,一众高级的指挥军官正在里面闲聊,声音老早都能听到。

    “你们不去当值,都在这里干什么呢?”赵匡胤一进来都皱着眉头说道。

    “大哥来了,都安静点。”说话的就是赵匡胤的副手,殿前副都点检,赵匡胤的兄弟慕容延钊。

    他目前是殿前司的二把手,在他的提醒下,大家纷纷停止了讨论,大家看到赵匡胤的脸色不好,一时间气氛相当的紧张。

    看到这里立刻有人站了出来,看着他的服侍也是一个高级军官,他也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

    石守信,也是和赵匡胤关系比较铁的哪一种,这个时候他站出来是最好的。

    “大哥,看你脸色不对,除了什么事情,陛下召见你什么事情,陛下已经好久没有上朝了?”

    大家都是眼巴巴的望着赵匡胤,活像渴望得到一块骨头的小狗,可怜兮兮的,其实是渴望得到一些消息。

    “守信,没事的,可能是这两天休息的不够,你们快去当值吧,记住这几天要当心,任何人不准带武器接近禁宫,都去吧!”

    大家从来没有见过赵匡胤这么严肃过,以前他下命令也没有见过这么严肃,所以大家猜测肯定是除了什么事情。

    于是大家都很快去吩咐各自的手下严格的巡逻,严查每一个带武器的人。

    没过几天,柴荣的病情更加的严重,终于在显德六年六月二十九日五代第一明君柴荣驾崩。 。

    本书来自 品&书#网 html/22/22352/

第75章 梦() 
柴荣的死,让整个大周蒙上了一层阴影,全国缟素万民痛哭,这是真心实意的,百姓是发自内心的对柴荣爱戴。( )

    赵旭和苗训走在街上看到接到两边的百姓都是自发的在自己门前焚香祭拜,赵旭也是深深的震撼。

    柴荣你如果想到你要是知道你死后能得到百姓的如此的爱戴,你也应该感到欣慰吧。

    “公子,看来世宗皇帝很手百姓的爱戴呀。”苗训也是看到了街道两旁的景象。

    上一次,赵旭说不让苗训在外边喊他主公,这样很容易让人认为他有什么图谋不轨,还是喊公子吧,苗训也是答应了。

    “世宗如此的受人爱戴,也是有原因的,他是一个明君其实我倒是很佩服的。”赵旭和苗训一边走一边说道。

    佩服柴荣是应该的,这个英年早逝的君主,也是在后世不多为人所称赞的皇帝。

    他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利于休养生息增强了后周的实力。

    在文化上,实行考试制度,选拔有能力的文化人,提高了文人的位。

    更为重要的柴荣虽然是行伍出身,但是对一些典籍却是十分的珍惜。

    一次他见到国家的馆藏库里的典籍十分的稀少,于是就下令,凡有向官府自愿贡献孤本典籍的,给予重赏。

    对于献上来的书,他召集众多的翰林学士进行校对,然后抄录副本,将原本珍藏,开创了国家馆藏的先河。

    世宗办事谨慎,虚心求谏,从未因言论而杀一人。赵旭想大宋宋太祖是不是受到了这影响。

    在位期间,曾多次鼓励大臣上书言事,畅所欲言,于是才有了名传后世的《平边策》。

    赵旭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但是苗训却听得十分认真,还不时的点头。( )

    “公子说的《平边策》是不是王朴大人写的那份,周国的统一策略就是按这个来的?”苗训是知道这个王朴的。

    “对,正是他,很有能力和远见的一个大臣,可是早早的过世了,国家的一大损失呀!”赵旭对王朴此人是极其佩服的,一个富有远略的大臣。

    可是竟然也是在显德六年去世了,这样的人是是一个少一个,还真是国家的损失。

    赵旭站在城墙上,看着汴京的情景,此时他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柴荣。

    他在位短短的5年间,他清吏治,选人才,使国家的吏治为之一清。

    同时他还丈量田亩,制定合理的赋税,让百姓的负担极大的减轻了,能不瘦百姓的爱戴吗!

    整顿禁军,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兴修水利,修订刑律和历法,还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佚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

    这些无一不说明他是一个伟大的明君,如果你不会是英年早逝,我一定辅助你统一天下,可是,唉……

    正在赵旭在远处感慨柴荣的早逝的时候,皇宫内气氛是十分的压抑,因为皇帝新死,大家都很悲伤,但是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册立新的皇帝。

    话说国不可一日无主,既然世宗驾崩,一定要选出新的皇位继承人,其实生前柴荣已经定好了。

    按理说,皇帝驾崩之后都是应该新皇帝即位之后,才宣布皇帝驾崩,才给大行皇帝谥号庙号。

    这都是历史上的惯例,可是后周却和以往不同,早早的就宣布皇帝驾崩了。也不知道是谁敢做这样的决定。

    好多人都是捏了一把冷汗,担心这样做会引起恐慌,没有想到并没有出现像预想中的恐慌。

    在崇元殿,六岁的孩童正在接受百官的朝拜,这是柴荣生前定好的接班人,柴宗训。

    柴荣也是没有办法,柴宗训是他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死在了郭威的那场政变中,柴宗训是他目前的长子,是他和符皇后所生。

    柴宗训即位成为大周的第三位皇帝,刚刚被被封为皇后的符氏也升了一级,成为皇太后。

    这个皇太后才二十多岁,很是年轻,她是已经故去的符皇后的胞妹,现在有她主政。

    不过一个二十来岁的女流之辈又有什么政治头脑呢,所以的政事都交予范质、王浦和魏仁浦三位宰相担任。

    新皇登基朝右大臣,也有一番升迁,用来表示新皇的皇恩浩荡。其中宋州节度使兼检校太尉韩通,调任郓州节度使,仍充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

    改许州节度使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仍充殿前都点检,兼检校太傅。封晋国长公主张氏,即张永德妻。为大长公主,令驸马都尉兼检校太尉张永德,为许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

    一番封赏大家均是满意,国丧期间一切如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