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着郑子文的解释,看着纸上的数字,李世民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此言当真?”
郑子文顿时耸了耸肩膀。
“能不能当真我是不知道,不过如果他们做不到,留着也就没什么用了。”
说着,郑子文又转过头来,然后朝着身后的贪官们微微一笑。
“你们说本官说的对不对?”
原本一直都处在提心吊胆情况下的贪官们,听到郑子文的话哪敢反驳,连忙起身应道:“太师大人说的对,如有差池,任凭太师大人处置。”
郑子文一听,笑容顿时更盛了。
“不,你们又说错了,我不会处置你们的,因为我们英明的陛下会派出我们大唐最精锐的千牛卫士兵,这些士兵会陪你们去西域上任,他们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你们在西域的安全,但是如果你们完不成任务或者想跑的话……”
接下来的话郑子文没有再说下去,但是跪在地上的这群人却忍不住齐齐打了一个寒碜。
他们心里很清楚,如果他们完不成任何或者逃跑,恐怕那群千牛卫士兵会毫不犹豫的砍下他们的脑袋吧?
看着他们诚惶诚恐的样子,李世民顿时也感到很满意,于是他微微点了点头。
“行了,只要你们好好办事,朕也不吝啬赏赐,如果你们能按照你们所写的,把钱如期运到长安,朕会让人把你们的妻女从教坊司带出来,然后让你们一家团聚。”
李世民此话一出,顿时跪在地上的贪官们一齐高呼“万岁”,那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让郑子文都感到一阵恶寒。
妈蛋,你们的老婆闺女都被老李送教坊司让人玩了快一年了,而且还要等下一年才还给你们,你们还这么感激他,是不是脑子抽了?
这个念头只是在郑子文脑海里一闪就过去了,毕竟人心隔肚皮,人家脸上表现出来的不一定是他们心里想的,反正这些都不重要了。
显然,李世民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才刚把他们上任的地方安排好,就立刻招来了千牛卫,按照百人一队的方式把人安排了下去,然后就让他们护送这这群家伙去西域上任了。
其实与其说是护送,倒不如说是押送,不然也不会连他们身上那套囚服都没给他们换,就让他们出发了。
不过这些都是旁枝末节,所以李世民倒却也没有过于去关注,毕竟这群家伙也不可能傻到真的穿着囚服去上任,到了半路坑定会自己想办法的,活人总不可能被尿憋死。
看着千牛卫押送着贪官们离开了,李世民再次把目光转向郑子文,然后似笑非笑的看着他。
“你怎么突然想到要用这些人?”
郑子文一听,顿时耸了耸肩膀,露出一脸的无奈。
“谁让咱们大唐的朝堂里都是些思想僵化的穷酸腐儒,咱们是要让人去刮地皮赚钱的,又不是要让人去教化万民的,要说捞钱,朝堂里的人还不如这些贪官污吏。”
李世民顿时情不自禁的点了点头,但转瞬之间就发现了郑子文话中的意思,顿时又对他怒目而视。
“你是怎么说话的?”
看着李世民不高兴了,郑子文也只好换一种说法。
“好吧,其实我也是为了那些大臣们好,这刮地皮的事可是极其危险的,就算咱们朝堂里的栋梁们能干得好,万一西域的那群胡人造反怎么办?”
说道这里,郑子文再次耸了耸肩,然后摊开了双手。
“所以,让这群贪官污吏去就行了,就算引起了当地的民变,大不了陛下就让人把他们咔擦了,不但赚到起钱了,还能平息民愤,何乐而不为呢?”
李世民一听,顿时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要是杀了他们,谁来帮朕继续管理西域的那些殖民地呢?”
“哈哈,这个简单!”
郑子文顿时一拍手,然后咧开了嘴笑了起来。
“陛下,咱们大唐每年少说都是上百个大贪官被抓出来,这不但可以增加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为大唐更换新鲜血液,同时这些贪官污吏也可以拿去西域刮地皮,就当是废物利用了,哈哈!”
说完,自己倒是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李世民也扶着胡须笑个不停。
“哈哈,你这个新鲜血液的说法不错!”
这天下午,心情大好的李世民不但留着郑子文吃了晚饭,吃完了饭之后,还让刘炳用小轿子送郑子文出了宫。
李世民的心情好也是郑子文意料之中,毕竟那三十六张纸上的数字加起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就算他们之中只有一半人完成了定下来的目标,那也是将近两千万两银子。
这些钱已经足够李世民再武装起一支超过十万人的精锐骑兵了,而且还是可以长期作战的那种。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骑兵就是实力的象征,颇有些“骑兵在手,天下我有”的感觉。
当然,这确实也是事实,毕竟步兵的战力和骑兵的战力根本没有可比性,毕竟两者所需要的花费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不管在什么时代都适用。
不过郑子文却有了新的想法,并且还专门写了一封奏折让刘炳呈给李世民。
第二天一大早,郑子文就带着人回恒州去了,这边的事情已经忙得差不多了,他要是再不走,到时候那些文官们有了空闲,肯定又要找他的麻烦了。
不说别的,就说这重新启用贪官污吏,而且还是送到西域去压榨异族,单单这一条,就足够群臣天天围在驸马府外面找他麻烦了。
一般的文臣郑子文倒是不怕,他就怕崔贵或者房玄龄这样的文臣来找茬,毕竟一个是他的老丈人,另外一个却是大唐德高望重的老臣,郑子文都不愿意去得罪。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郑子文再次采取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策略。
和他想的一样,他前脚刚走,大臣们后脚就找上门来了,看着人去楼空的驸马府,差点把文臣们气晕了过去。
不过此时的李世民却十分高兴,坐在御书房里的他一脸笑容的看着郑子文的奏折,嘴里喃喃自语。
“弩骑兵?有意思!”
第三百五十二章 弩骑兵的设想()
&nb大唐这一次对西域三十六国的战争,耗时将近一年,不论是在大唐民众,抑或是在李世民看来,这都是一次了不起的胜利了,但是郑子文却不这样想。
&n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老是拿运气当福气的人,都是笑不到最后的人。”
&nb郑子文的思路就是这样,凡事先往坏处想,这样才能做到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nb甚至李世民都不知道,在大唐对西域三十六国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郑子文就开始考虑一个问题了,那就是西域三十六国的背后是不是有大食国的影子。
&nb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子文才做出了让李世民向大食国派出使者的决定。
&nb按照郑子文的想法,如果大食国接受了大唐的友谊自然最好,如果没有接受,那就说明事情已经向坏的一面转变了,这时候郑子文会给李世民一个选择。
&nb第一,撤兵。
&nb这个办法比较简单,而起损失也不会太大,唯一掉的就是面子了,毕竟战争是大唐挑起的,而且没有什么正当理由,要是还打不赢,那么以后大唐在西域就没什么脸了。
&nb第二,让人去进入土番,让象雄国和土番出兵从后方攻打西域三十六国。
&nb这个办法比较难,而且如果大食国公然插手这场战争,那么恐怕大唐还得付出一些代价,才能全身而退。
&nb值得庆幸的是,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出现,大食国二话不说就和大唐结盟了,而且还干净利落的派出了军队和大唐共同作战。
&nb在郑子文看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肯定是大食国早就存着想要吞下西域三十六国的心思了,这一次大唐算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纯粹是运气罢了。
&nb不过郑子文也不打算把以后的胜利都寄托在运气上面,所以他一直在想怎么加强大唐的军事实力。
&nb郑子文不是军事家,也不是政治家,更不是经济学家,但是他却是一个“坐家”,俗称“宅男”。
&nb作为新时代的宅男,自然都会玩游戏,而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要提升角色的能力,要么就是升级,要么就是弄一身好装备。
&nb大唐的军人不是游戏角色,他们升不了级,毕竟身体素质摆在那里,提升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到的,而且古语有云,叫做“穷文富武”,大唐注定不可能拿出多少钱来培养他们,所以就剩下提升装备这一条路可走了。
&nb在这个时代,军人的装备无非就是两种,武器和防具,因为战马也是武器的一种,骑兵冲锋过去的时候,被骑兵砍死的人,一般都没有被战马踩死的多。
&nb这已经属于深入人心的作战方式了,但是郑子文却不这样想。
&nb特别是这一次大唐对西域三十六国的战争,让郑子文看到了大唐军队的劣势。
&nb步兵速度慢,而且死亡率高,弓兵缺乏防护和近战能力,一旦被人围了基本上有死无生。
&nb而骑兵虽然能打能跑,但一旦对方人数太多,也容易被人家用人海战术堆死,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命可不值钱。
&nb但是郑子文却认为人命非常值钱,不是因为他妇人之仁,而是因为没有人口,一切强国之路都是空谈。
&nb当初郑子文就很喜欢玩战略争霸游戏,他和很多人的打发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内发展经济和科技,对外进行战争掠夺,用大量的资源堆出一个强国来。
&nb如今他也打算把这样方法用在大唐上面,幸运的是大唐有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帝和一大批的能臣武将,可以很大程度的帮助他实现这个计划。
&nb来到大唐之后,让郑子文非常用心的也只有两个计划而已,第一个就是当初他的“土豪计划”,如今这个计划已经成功了,作为中山国公的他,拥有良田千亩,食邑千户。
&nb既然第一个计划已经实现了,那么现在郑子文就开始实行第二个计划了,他将这个计划命名为“军事强国计划”。
&nb郑子文很清楚,现在的他已经把根深深在扎在大唐这块土地上了,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郑子文也希望大唐能越来越好,越来越强盛。
&nb那么,既然要实现自己的军事强国计划,首先就需要士兵,而且还是想要强大勇猛的士兵,这个时代的战争,就是那种“以人为本”的战争。
&nb既然知道这一点,郑子文就不能让李世民把十年来好不容易攒下的人口给败光了。
&nb按照郑子文的思路,那就战需要打,但是要尽量避免战争带来的人口损耗,尽量避免士兵在战争中的伤亡。
&nb可能在很多将领看来,郑子文的这个想法不切实际,但是郑子文自己却知道是可行的。
&nb虽然论谋略他比不过大唐绝大部分的将领,但是论见识,他敢说大唐没有人比得过他。
&nb要知道,郑子文可是来自一千多年以后的信息大爆炸时代,从见多识广这一点,他足以碾压大唐任何一个人!
&nb在大唐结束了对西域三十六国的战争之后,郑子文一回到长安就开始考虑以少胜多的方案,用了三天的时间,他终于把这个方案考虑周全了。
&nb在郑子文的认识中,要说自唐往后的几个朝代里,军事最强大的时代,莫过于元朝初期了。
&nb元朝刚刚崛起那时,可以说是势不可挡,逮谁就虐谁,征服之路浩浩荡荡,直接就把欧亚大陆都当成了自己的后花园。
&nb但古话说得好,没有马上打天下,但是却不能马上治理天下,而且还有一句老话,叫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们老大挂了之后,这个统治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不到一百年就灭亡了。
&nb元朝虽然灭亡了,但郑子文却从元朝的征服之路中看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东西——那个以少胜多的战术。
&nb很多人都知道,在那个时代,元朝的国力并不算强盛,元朝之所以能征服那么多国家,而是他们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战争策略——游击!
&nb说到游击,就得说说元朝的兵种了。
&nb元朝的主要兵种是弓骑兵,这些弓骑兵可以说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他们的武器都是一石左右的硬角弓,弓马娴熟的他们,在对敌的时候,可以在交战之前就用手里的弓箭给对方造成很大的伤害。
&nb几万人的弓骑兵,如果遇到的是比自己人少的对手,恐怕只需要一两轮箭雨,就能把对方送回老家去,就算遇到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也有一战之力。
&nb当然,他们也会遇到比自己多几倍的敌人,这时候弓骑兵的特性就出来了,那就是可以打也可以跑。
&nb对于几倍于自己的敌人,元朝的弓骑兵一般都是先放箭射他们,等他们靠近了,就拉开距离,然后再射他们。
&nb如果对方是骑兵,那么元朝的弓骑兵就会直接跑路了,如果对方追上来,然后就边跑边回过头射他们,如果他们不追,就停下来射他们,如果他们跑了,就追上去射他们。
&nb总之,当时元朝之所以能打败那么多国家,用的就是这个字——射!
&nb而元朝弓骑兵所使用的硬角弓的射程远,威力大,往往是对方的弓手还没有进入射程,元朝的弓骑兵都开始射了。
&nb这些元朝弓骑兵的士兵都会在轻甲外面披上一件丝质斗篷,可以有效的防御那些因为射程不足而威力大减的箭雨。
&nb这样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我能射你,但你却射不了我,既能有效的杀伤对方,自己却没有多少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的弓骑兵自然越战越猛。
&nb有时候郑子文都会恶意的想,元朝的寿命之所以那么短,就是因为前期射多了,所以后来都虚脱了。
&nb尽管如此,却不妨碍郑子文那它来进行学习,用元朝的经验来武装大唐。
&nb大唐的骑兵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别说弓马娴熟了,能在胳膊底下夹着一根长枪往前冲就算是合格的骑兵了,所以完全照搬元朝的经验是不行的。
&nb但这并不能难倒郑子文,经验不足,可以用装备来补嘛!
&nb大唐出不了弓骑兵,李世民和郑子文也没那个闲情雅致,用十几二年的时间来从小培养一批弓骑兵出来,所以郑子文提出了另外一个设想。
&nb那就是弩骑兵。
&nb弩比弓更容易掌握,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基本上可以射得准,而且最重要的是,弩的威力非常大!
&nb曾经有人测试过,一把复合硬弩的威力,在五十米之内,相当于一把五四手枪!
&nb唯一的缺点就是这样的弩很重,想要拉开想要加装滑轮组,否则一般人是绝对拉不开的。
&nb当然,这个问题就更难不倒郑子文了,因为他一开始就已经把这个问题想好了。
&nb“不就是一个滑轮组吗?老子造不出强迫,也弄不出玻璃,但是弄个滑轮组却是没有问题的,再次感谢中学的物理老师,哈哈哈哈。”
&nb为了说法李世民,郑子文不但把弩骑兵的设想都写在了奏折上,甚至连当初蒙元的打发都写在了奏折上,让李世民越看越惊喜,最后甚至忍不住拍案叫绝。
&nb“好!好一个游击战,好一个游击四十六字策略,没想到朕还是低估了郑子文这小子!”
第三百五十三章 兵法家和诗人()
早在十几年以前,郑子文在崔府给只有五六岁的崔茵茵讲三十六计的故事时,崔茵茵的母亲崔卢氏就已经把郑子文当懂兵法的人了。
要是不懂兵法,怎么可能这样深入浅出的把兵法当成故事讲给一个孩子听,甚至还让她听懂了。
当程咬金从崔府里得到的那份不完整的《三十六计》稿,他也把郑子文当成了一个懂兵法的人。
而李世民先是从程咬金那里得到了这份稿子,而当郑子文做了太子太师之后,又从他那里听完了《三国演义》,并且还从《三国演义》里把这份三十计给补齐了。
此时在李世民的心里,郑子文已经不是懂兵法的人了,而是一个有一定水准的兵法家
所以在后来大唐对高丽正式开战之后,李世民才会把郑子文带上。
结果当然是令李世民满意的,因为郑子文识破了泉盖苏文的计策,免去了大唐在作战上的巨大失误,保住了大唐的胜利果实。
其实郑子文也是占了见识广博的优势,因为他知道泉盖苏文是个硬茬,所以也加倍小心,像防贼似的防着泉盖苏文,如果李绩等人也知道这一点,这个功劳也就没郑子文什么事了。
而这一场战争,也正式铭定了郑子文的“文武全才”之名,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才会这么大方的给了他一个国公的位置。
毫无疑问,李世民对郑子文是十分看重的,所以对待郑子文的奏折也会更加用心的去看,同时去考虑这个可行性。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郑子文的策略完全是有理有据,因为他借鉴的可都是名人
首先弩骑兵借鉴的是横扫欧亚大陆的元朝弓骑兵,而战略却选择了十九世纪末那位伟人的战略——游击战。
此时的李世民就被这个战略所深深的吸引住了,他一边捧着奏折,一边忍不住轻声念了出来。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他一边念一边回味,最好更是兴奋的满脸通红
到了最好,他甚至开始亲自动笔把这四十六个字抄下来,然后贴身放好,而郑子文的那份奏折则被他扔到火盆里付之一炬。
“此等绝妙兵法,万万不能让其他人知道”
想到这里,李世民就立刻写了一份密旨,然后交给了刘炳,让他火速去追郑子文,并向他传达这个旨意。
看着李世民挺着急的样子,刘炳也不敢耽搁,拿上密旨一溜小跑的就出了皇宫,去追郑子文去了。
郑子文离开长安的时候是早上,不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