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章完)
第223章 检查刀盾备决战()
所有人愣了一下。李丛嘉马上明白:李璟一定还放飞过其他白鸽,却不知道是谁回的信?
李璟接过那太监手里的黄绢,闭眼思考一会儿:“弘茂暂时随龙卫军防守清凉关,明后年再开府封王。楚国马家那几个混蛋矛盾重重,早晚会打起来,到时候有的是机会!”
说到这儿,他瞪了李丛嘉一眼:“你们俩退下吧!”
李丛嘉向二哥李弘茂告辞,回府收拾一下,带人去了当涂县。
看着李丛嘉远去的背影,二皇子李弘茂嘴角带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忽然仰天一声长叹,嘟囔了一句。如果离得特别近,还是依稀听得清:既生瑜何生亮啊!
这句话来自李丛嘉的第三本著作《三国演义》。这部书李丛嘉在兴唐学院“军武院”讲了几十章,引起了武夫们的极大兴趣。
不少人开始翻阅汉末的资料,甚至在补充中间李丛嘉未讲到的章节。
至于李丛嘉为什么不全讲,众人以为他故意卖关子。其实李丛嘉真的记不起来了:《三国演义》是根据历史改编的小说,人物都不是虚构的,万一自己讲得太离谱,恐怕会成为笑柄。
因此,他挑自己记得准的情节讲了一些,剩下的就由着大家胡编乱凑吧!如果有和原著差不多的情节,再一一补充完整吧!
此时的李丛嘉正和神卫军都虞候陈诲并排而行,边走边谈论着皇帝陛下的旨意。
陈诲和李丛嘉并不客套,二人几乎肩膀相贴,低声私语着。
远处的周仑忽然听到李丛嘉一声低呼:“有这么厉害?你不是骗我吧?”
周仑停了下来,等到二人走近些,听到一个陌生的名字:林仁肇。
陈诲正眉飞色舞地讲着林仁肇的勇猛,如同传奇故事一般,一下子也吸引了周仑的注意力。
“陈虞候,你所说的这个林仁肇,真有那么厉害,怎么没有当将军?”
“他是闽国偏将,对闽王极忠心,何敬洙何将军几次去他家中相邀,都被他拒绝啦!我刚才给六殿下出主意,直接去找羽林大将军王延政(以前的闽王,被灭国后南唐封他为羽林大将军、逍遥王),由他出面劝解,估计林仁肇会来兴唐学院的!”
周仑听了半天,忽然道:“林仁肇和林仁翰什么关系?”
陈诲一愣神:“你是说担任过闽国‘南廊承旨’的林仁翰,他们是亲兄弟,还有一个叫林仁凤的,在大唐卫圣军任营指挥使,与六殿下关系不错!”
周仑得意一笑:“不必找什么王延政啦,我写一封信,你派人去交给林仁翰就可以啦!二人差了快三十岁,居然是亲兄弟,真是想不到!老林如果闲不住,也会来兴唐学院的!”
陈诲接过周仑匆匆写就的白绢,递给身后一个禁军都头:“骑一匹快马去建州,将此信交给南部指挥使何敬洙何大人。如果何大人要留下林仁肇将军,你就说六殿下准备让他带队对抗契丹铁骑,是陛下亲自安排的!对了,听说林仁肇有九个结义兄弟,都一并带来!”
周仑摇头:“陈将军还未等回建州,就已经为自己寻找班底啦!我提醒你一点,福州不宜取!”
“周师傅有什么想法吗?”陈诲现在的心思早就飞到了南唐的建州(现在的福建建安县周围),恨不得一下子就飞回去,早点建功立业,为战死在福州城的上万侍卫军战友报仇。
周仑轻声道:“那个地方离吴越国太近,大唐兵微将寡,攻下了也守不住,白白损失人手!不如将漳、泉二州完全掌控在手更实惠!泉州刺史留从效野心勃勃,如果建州再有失,恐怕……”
说到这儿,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李丛嘉早就听得出,周仑对闽地战事不看好,甚至有些悲观!
难道那里的情势恶劣到如此地步?
李丛嘉转身询问陈诲,他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分明就是有许多不满在心中。在攻闽战役中,陈诲是参加战斗的侍卫军军都指挥使,属于高级武将,非常了解那次战斗的细节,显然知道一些李丛嘉从未听说过的猫腻。
周仑见他不说实情,马上岔开话题,生怕李丛嘉一激动再当“出头鸟”,平白得罪查文徽等老臣。
陈诲一再保证,他到了建州,定然掌控好神武军右厢,绝不会把这只大唐第一禁军白白牺牲掉。
一行人又奔行半日,到达当涂县外的那个铁矿山中。
半山腰上,一群矿工正推着数辆木轮车向山坡上行走。地势略有缓坡,众人十分吃力。
就在到达一处缓台之前,忽然一车颤抖一下,车轴瞬间折断,整个车倒塌下来,矿石乱飞,一下子把后面的众矿工吓得够呛。
他们颤抖间,自己手中的车也翻了,洒落的矿石砸了不少人的脚,一时间痛苦的嚎叫传向四方。
从山林间奔出数十个妇人,替他们包扎上药,然后又把散落一地的石头搬到缓台上。
足足一个时辰,这条通道才重新恢复正常。
李丛嘉一声未吭,站在山底下看着矿工们辛勤劳作,看着他们吵嚷痛骂,一时间竟然发呆愣怔。
众军士没人惊扰李丛嘉,不知道他又想到了什么。
好久,李丛嘉才从前世的幻想中惊醒过来:在自己生活的时代,这里是漫山的机械车辆,拉矿石的汽车接二连三,整个马鞍山市最大的支柱产业就是它。
结束幻想,李丛嘉一指山上:“走,先看看开矿的条件改善没有?”
矿工看到禁军到来,一下子围了过来。为首的那个断臂中年人,惊喜交集:“各位矿工兄弟,这位就是一直惦记咱们的六殿下!”
人群哄然而至,林中跑出大批百姓,一时间半山腰上人声鼎沸。
李丛嘉挥退身侧的禁军,与矿工们攀谈起来。
他站在井口,查看了他“发明”的“升降机”,查看了运石头的木车,又查看了现在的生活条件。
看着大家兴奋的目光,李丛嘉心头沉重:虽然比上一次自己来时,要改善太多,但是,真正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开矿,主要还是靠人数决定数量。冶炼,还是停留在极粗糙的阶段,浪费的远比使用的多几倍。
看来,超越时代太多的科技有时候也是无能无力!毕竟文化程度、制造工艺达不到要求,就算把爱迪生搬来,恐怕也发明不出什么太有效果的工具!
看着定滑轮、动滑轮、杠杆、轮轴以及轨道基本都废弃了,他眼睛有些发涩:在矿工看来,与其费事费力地搞这些,不如下洞多背几趟来得快!
就在这时,断臂中年人挥手道:“去把我家小胖子叫来,他和六殿下最熟悉。六殿下,他做了一件东西,你看了一定会高兴的!”
(本章完)
第224章 天外陨精铸神兵()
李丛嘉看着面前的少年,一时间竟然有些不敢认了:瘦了许多,个子也长高啦!提着一大包东西,站在哪儿愣怔地盯着李丛嘉,半晌没敢言语。
“骆铜江……小胖子,我是李煜啊!就是那个写《西游记》的六殿下!”
“真是你?真的是你,你来看我啦!”好半天,小胖子猛然蹿过来,一下子抱住李丛嘉,把他举了起来。
周围的禁军们想制止他,却被周仑挡住了:这是一种情谊啊!当时小胖和李丛嘉相见相识在雨夜之中,二人浑身湿透,满脸血泥,根本看不出本来面目。
所以,刚才这小胖子才不敢相认!
二人欢快地笑着,好半天,小胖子骆铜江才把手里的东西递给李丛嘉:“你上次说可以将炼铁的橐改成鼓风机。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都制成一个多月了,能吹出点风,不过效果不佳,还不如那个橐呢!”
橐,是古代鼓风机的雏形,牛皮做成的一个口小腹大的大口袋,压迫橐腹则风从口出。因多个风橐排在一起鼓风,故又称“排橐”。橐开始时是以人力手工操作的,东汉时杜诗改用水力做动力,称作“水排”,还有用马做动力,称作“马排”。
但是,因为局限性,它不可能将炼炉温度提高到非常高的程度。
在李丛嘉的印象中,鼓风机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东西。可是,他提了好几次,那些木匠们就是听不明白。
每一次制作,几乎都是在改进那个橐。
现在,李丛嘉手里拿着的简陋粗糙之物,正是一个小型的鼓风机:整体是用木头抠出来的,里面硬塞进了风扇,大小差得太多,所以出风也极弱。
李丛嘉摆弄了半天,轻声道:“小胖,我带你去京城,你应该学习一些东西!整个矿山挑几百个聪明伶俐的男孩女孩,十二岁以下吧!刘都头,你带几个人护送这些孩子去兴唐学院,让工学院那些老教授挨个考一下,教他们认字,学算学,学手艺!”
矿工们一下子兴奋起来:自己的孩子们离开矿山去读书,意味着从今天起,成为上等人啦!
很明确的分配原则:一家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年龄适当的,就卖这个名额给其他人家!
最后竟然凑了七百多人。看着大家渴望的眼神,李丛嘉干脆又放宽了一点,一千人随着刘都头、骆铜江去了兴唐学院。
李丛嘉对开矿提了一些想法,天未黑前又赶到制作重盾、陌刀的“升焰炉”。
这里离当涂县城不太远,上百名团练兵和一都禁军守护这里,上千铁匠日夜不停地打造,各种兵器源源不断运往各地。
可以说,这里是整个江宁府附近最大的冶炼和制作兵器的所在。
看着摆了一地的大小盾牌,李丛嘉满意地点头:比自己想像的要薄!在他印象中,重盾,必然厚实沉重,提之不起举之不动。
可是,那最重的大盾,也不过八十多斤。
看李丛嘉点头,周仑立即泼了一盆冷水:“六殿下恐怕不太了解此物。彭排(就是盾牌)之物,多为木、藤所制。军中所用,均为闽地所产藤牌,效果极好。此次为应对契丹铁骑突袭,才想到用铁盾。但这些东西,还是太重啊!”
细问李丛嘉才知道,一般步兵盾牌,最多不超过十五斤,加上衣甲、兵器,算下来得三十多斤,已经极不灵活。如果再加重份量,对敌时就太缓慢了!
他皱眉半天:铁盾再轻,恐怕也得二十多斤吧!
似乎明白李丛嘉的想法,铁匠师傅中走出一老者,面带笑容:“六殿下来这么半天,就光看兵器啦,不知道看望我老人家一趟?”
李丛嘉这才想起这位最早跟着自己的铁匠李涛洋。他现在负责整个炼铁工作,很少回兴唐学院,所以二人见面不多。
一面寒喧着,一面研究着这盾牌。
好半天,李涛洋站了起来:“殿下说把它降到十斤以下,倒不是没有可能,不过那样的话,恐怕得用精铁。还有,内侧的把手、外侧的彩绘都不容易!最主要的,这东西在冷天没办法用!”
是啊,冬天寒冷,谁拿着这铁片子不冻掉手!
李丛嘉思考良久,转身对周仑道:“如果单纯是应对契丹骑兵,我建议制两盾。重铁盾和轻铁盾。重铁盾用车推着,可以拆开,需要防守时立即落地,支在地面上防御。而轻铁盾则正常大小,尽量的薄,当然中间把手位置要厚些!”
说到这儿,他在地面上画着,对盾面、盾身、藤条、木板绑缚等一一提出要求。众人七嘴八舌,好久才定下两种新式盾牌的大小、用料和样式。
对于李丛嘉提出的“车载重盾”,周仑更是提出,用独轮车,上面还可以安置一床弩。
所有人都乐了:这就是摆明要欺负骑兵啊!反正是对战,又不是真正冲到战场上,因此不用考虑地形、过河、上山等问题,相对就简单了许多。
至于藤盾,一致认为,中间的薄铁片越薄越好,只要一刀砍不断就行,主要是防止对方斧击!
看完长盾,众人又来到了陌刀区。
数十柄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大刀摆在地面上!李丛嘉挨个问用途、限制。好久才明白:这些实际上是各种不同用途的砍刀。算得上是陌刀的,就有十几种。
大唐用的陌刀,各军种根本就不一样。力气大的,用又长又宽又重的长柄砍刀。而南方和沿海的唐军,则用长柄轻刀。水军用的陌刀则没有长柄,但前部却是尖形的……
在冷兵器战争不断发生的古代,各种冷兵器近乎达到了极致。
李丛嘉想改良陌刀的想法完全破灭——没有什么武器是全天候的、适应各种环境的!唯有适合才是最好的!
结合契丹人马速快、箭如雨发、弯刀锋利等特点,长柄轻刀虽然斩杀对方机率大,但起不到一刀连人带马都砍断的震悍效果。
如果光是沉重的厚背长刀,恐怕追击、转身也要麻烦!
最后,李丛嘉决定厚背长刀配给“都长”等壮汉,长柄轻刀则配备给身体灵活的人员。
最后,他又提出,每人打造五支短矛,要求只有一个,两侧为尖,越锋利越好!
周仑明白他的想法,摇头道:“最好的办法是弓箭!契丹人箭射得极远,想用短矛射穿他们,只有一次机会,相反弓箭却有三四轮的机会!”
“这些矛不仅是射杀它们,更是屠戮马匹的好东西!等着看吧,我会让契丹人惊喜若狂!”
谁也没注意,站在铁匠人群中,有一壮汉侧耳细听,他低下头的瞬间,脸上透出一丝狰狞的笑容。
(本章完)
第225章 神枪引起回忆中()
当李丛嘉提着鼓风机走进李涛洋的木屋时,脸色凝重:“李大师,人多嘴杂,我有些话没说!那些铁盾不合格啊!斩马刀,噢,就是你们说的陌刀,锋利程度不够!”
李涛洋脸色微变:“殿下,那盾一薄了就……陌刀也是因为考虑重量。如果太轻、太锋利,怕用不住啊!除非能有最上层的陨铁!”
李丛嘉心头一动:陨铁?难道还有天外飞来的陨石铁?它是炼制绝世兵器的宝物?
李涛洋从自己的床铺之下翻找好久,人头大小的一块青石头显露出来:“殿下帮忙推过去!”
李丛嘉一搭手,脸色急变:那石头的重量竟然超乎他最大程度的想像。二人连拉带推,满头大汗,才挪动一点地方。
李涛洋可是会武功的,最起码不比一般武将差!可是,以他的内力和劲道,一人竟然无法推动。李丛嘉估量着,此物密度恐怕是普通钢铁的十倍都不止。
前世的记忆中,李丛嘉知道地球上自然存在的金属中,锇的密度最大,也不过铁的3倍多。可是此物太沉重,一时间竟然让李丛嘉拿不准它是什么啦!
李涛洋脸上全是笑容:“这块石精就是天外陨铁。说来也是机缘,我刚到此矿,那个少只胳膊的老骆就告诉我,被抄家灭门的王鲁曾经抢过他一块石头,肯定是好东西。”
我一个人赶往王鲁家,挖遍住宅,终于在厕所底下找到此物。我没敢让老骆知道,用棍子一点点撬着挪回来的!你不知道,足足一个月时间,白天埋进土里,晚上用铁板铺路,一点点搬运。
李丛嘉可以想像,这东西如果掺进铁器中一点,会是多么沉重。至于其他属性,他还不好判断。
李涛洋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王鲁把此物埋在地下,他无法带走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此物咱们根本就弄不开!”
李丛嘉用手敲击它的表面,细听声音,忽然向后猛地跳开:“老李,这东西没有辐射吗?”
说完他自己笑了起来:“我是说,你没有感觉哪儿不舒服吗?比如掉头发、眼睛干……”说完他盯着李涛洋,视线好久都没有离开。
李涛洋现在似乎更年轻了一点,体力也充沛不少,完全没有被辐射的症状啊!
李涛洋长叹一声:“这肯定是一种金属,而且应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神物!今天我把它搬弄出来,就是希望你有办法把它切开。每件兵器里加一点点,肯定极为坚硬。”
李丛嘉围着它转了好久:“那个王鲁得到它几年了?有没有什么不适症状?”
做为现代人,他深知一些金属是有放射性的,别贪图一时舒爽好用,留下什么后遗症,伤了身体可就是大麻烦了!
“应该有六七年啦!估计此物一直藏在王鲁身边,在他们跑路前藏起来的!应该无害!”说着,又要把石头挪回去。
李丛嘉盯着石头看了好久:“理论来讲,任何金属在高温下都会变形融化。越是坚硬,熔点越高,估计此物得有几千度。”
李涛洋听不明白。李丛嘉解释了好久,他才理解什么样的温度是几千度。
听说连铁扔进去都会马上融化,李涛洋张大嘴巴:“怎么可能达到这么高温度?那这个东西岂不是中看不中用了?”
李丛嘉摇头:“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让它与什么东西化学反应!不过咱们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更不知道它有什么特性啊?”
听着李丛嘉的解释,李涛洋笑得花开灿烂:“这个办法好,这个办法好啊!你不知道它和什么融合在一处,我知道啊!你来看!”
随着李涛洋的指点,李丛嘉惊奇发现,那球形金属表面竟然如镀铜般,青色的外壳竟然是后形成的!
抡起大锤子狂砸几下,李涛洋捡起手指甲大的一小块:“这里面一定含有那种金属,暂时就叫‘煜金属’吧,也算是纪念你了解它!”
李丛嘉笑了:叫什么无所谓,最关键这东西有什么用处没有?
二人马上动手,用木板、牛皮、牛筋等物,制成了一个半人高的大鼓风机。李丛嘉扛着它,二人钻进了一处炼钢炉。
此时的炼钢炉,已经极高大,红土透着焰红色,里面铁火飞溅,数个壮汉不时将其抽出,浸在冷水中,然后反复打折,让其花纹更加细密。
“他们用的是十辟之法。我祖上曾言,最高超技师可以打造百辟,号称百辟宝刀。汉末的曹操手下便有此等能人,打造出上等神器。”
李丛嘉看了好久,才弄明白他们反复锻打的过程中,不断叠压铁纹,让其更加紧密厚重。渐渐的,那钢剑上竟然有了一个接一个的浅纹。
足足一个时辰,所有刀剑打造“小冶”完成,剩下的就是进一步打磨,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