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苍茫-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石岛后。济州的几封加急信函早已等候多时,

    一个是皮岛总兵毛文龙派人求援。

    自去年以来,东江、登莱、辽西事权统一归于蓟辽总督袁承焕,而毛文龙向来桀骜,袁承焕的谕令他也是阴奉阳违,袁承焕于是断绝东江后援。严令登莱不可有一粒粮食流入东江,结果就是东江外援断绝,粮价腾升。

    毛文龙向朝鲜敲诈了两万余石粮食,不过相对于几十万的东江军民也就是杯水车薪,因为缺衣少食近两千人死于饥寒。今春数万人面临着断粮死亡的威胁,这不,刚刚开海,毛文龙就向济州求援,当真是急如星火。

    他是不能向袁承焕低头,只要低下头,以后就没有东江半独立的地位,袁承焕定会通过掺沙子步步加紧控制东江,迫使毛文龙降服,这是毛文龙绝不可忍受的,于是两个大人物的对决千万的屁民成为牺牲品。

    赵烈对此只是无奈,东江听命辽西加入大战,肯定是死伤惨重,毛文龙当然不傻,而锐气十足但是战略眼光有限的袁蛮子劲头上来皇帝老子也不在他的心上,双方无关正义,只是大明官场争斗的常态,只不过个头极大就是了。

    只是他们对待大明百姓的态度让赵烈心寒,一个国家的基石就是百姓,而两位大明二品大员却将百姓视如猪狗,大明完了。

    赵烈给济州的命令是要粮食人来换,赵烈目前对于人口的需求当然是无穷的。

    二是济州岛上第二骑兵千总兵员和马匹已经准备完毕,开始操练,从北华岛抽调的第一骑兵千总的人员将会很快回返。

    这让赵烈松了口气,冷兵器时代没有骑兵就像是后世陆战没有装甲兵团一样,心中没底,即使这些骑兵人员操练时日短,战力不强那也是骑兵,也能完成掩护步兵方阵两侧弱点的目的。

    三是,最新一批的十艘五百吨级的唐级战舰下水了,水师兵丁已经上船操练,估计两三个月内成军。

    赵烈的批示是,放缓唐级的建造,加大百余吨的小盖伦和八百吨盖伦战舰的建造,刻不容缓。

    四是江户幕府任用尼德兰人开始建造盖伦战舰,据澳门人探查,已经有数艘小型盖伦下水,日后还有大型盖伦下水。

    这点让赵烈极为警觉,毕竟这是两个海陆强国的合作,必将对破虏军构成巨大的威胁。

    五是介于北华岛开拓的扩大,破虏军兵力欠缺,黄汉建议将济州岛的朝鲜人武装起来组成辅兵开赴北华岛,投入对阿努伊人的战斗,减少自己的伤亡。

    不过马涛很是顾虑,怕朝鲜人战力不足不可信赖,反坏了大人的好事,黄汉则认为阿努伊人骑兵不多,兵器不良,正可让朝鲜人练手,反正即使伤亡惨重流的也不是明人的鲜血。这点让赵烈极为赞同。

    赵烈回复是,组建三千人的朝鲜步军,千总百总都从破虏军抽调,告之朝鲜军兵,如果杀死五个阿努伊人就可退役,并可在北华岛分配给他们五十亩田亩,五年免税。

    赵烈的想法是好的,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朝鲜兵丁们在北华揭起了腥风血雨。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对于北华岛,赵烈的意思是稳扎稳打,争取在两年内将华北平原开拓出来,辽民在此安居乐业,破虏军也能放下这个庞大的包袱。至于全岛开拓,那就是两年之后的事情了。只能按部就班的进行。

    最后赵烈下令组建三个千总的步队,即刻执行,按说破虏军水步军加在一起已经达到了十抽一的地步,好在辽民青壮极多,也是勉力支撑了过来,此次赵烈是介于大明北方的腥风血雨未雨绸缪,不能到了眼前再慨叹兵力不足。

    同时,赵烈告诫黄汉九月底前结束全部的整训,等待石岛召唤。大战将临。

    当四月中旬来临时,赵海明、赵秦氏、赵锋、赵宏、赵娥驾临石岛,筹备六月十八日的赵烈婚礼。

    赵秦氏虽说对于亚历山德拉是西夷人颇有微词,不过也是深知弗朗机人对于赵烈的重要性,勉为其难的恩准了,两年来她为了照顾赵海明的起居以及自家田庄的经营没有来过石岛,与赵烈、赵猛可是两年未见了。

    赵锋今年也是十七岁了,长得也是高大粗壮。上番惹了祸事后可是小心谨慎不少。

    赵娥如今十五了,也是一个大姑娘了。虽说长得不白净,不过很是清秀,见到大哥、二哥还是十分黏人,很是亲热。对于亚历山德拉还是充满好奇,总是对于亚历山德拉的金发和蓝色的眼睛羡慕不已。

    赵宏今年与赵烈同岁,身量很高。不过有点消瘦,一直在帮助赵秦氏管理乡下田庄。

    此番见面可是母子三人人两年来的第一次见面,赵秦氏看到儿子们长大了,完全脱去了青稚的面相。

    通过赵海明她也是知道两个儿子在石岛、济州岛、北华岛开创了大场面,甚至说是奠基开国也不为过。此时她发现两个儿子都是气势威严,周围侍从、幕僚环绕。

    她和两个儿子相聚一个时辰,已经有三伙人前来请示,她是既欣慰又有微微的哀伤,二儿子就要成家立业,离开她了,由另一个女人负责了。

    只是对于赵猛的婚事她也是急的不行,赵猛强调石岛如今是赵家的根本,这两年尤为关键,婚事过两年不晚,这个理由足够强大,赵秦氏只好先放下。

    对于亚历山德拉,赵秦氏还是很喜欢的,没有太多的心机,笑脸常开,对于身边的人极为和善,深受周围家仆的尊敬。

    当然她这个西夷的身份除外,此番赵秦氏给亚历山德拉准备了全套的嫁妆,毕竟亚历山德拉的父母双亲已经不再了,赵秦氏做主为其在登州采买一切,首饰、衣物、妆容、床铺等等。

    都是女人,这方面的东西说上三天也说不完,赵秦氏、赵娥、亚历山德拉、玛塔就此搭伴在后宅嘀咕起没完,对于此番婚礼做着种种安排。

    赵海明在石岛游历一番后,这日李明峪抽身来到石岛,拜会自家的老东主,自有一番热闹。

    “赵大人,公子数年来在石岛等地开创出大场面,殊为不易,可算是历经激战,赵大人后继有人了。”李明峪恭维道。

    “唉,不瞒李先生,当我得知赵烈在铁山击败建奴时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赵海明后怕的摇了摇头,“本将的兄弟就是战没于辽东,深知建奴之凶猛,这孩子也就是深知此点根本没告之与我,天幸得胜归来。”

    “大人,公子当年所言大多出现了,我大明龟缩于辽西数城,山西陕西民乱不断,甚至有向河南、湖北扩散之势,东南西夷海盗猖獗,我大明可谓风雨飘摇啊。”李明峪慨叹道。

    “是啊,这两年来登莱水师舟船只有折损没有填补,水师饷银每年只是分发大半,日子也是难熬啊,可见朝廷之困顿。”赵海明长叹道,作为一镇指挥他也是暗自担忧,明明登莱因对面建奴凶猛而形势趋紧,却不修兵甲舟船,说明朝廷财赋枯竭,无能为力了。

    此时可看出赵烈当时的远见,此刻赵家可算是立于不败之地,可谓坐看风云变幻,底气就是赵烈开辟的济州、北华之领地,后顾无忧了。(未完待续。。)

    ps:  拜谢小猪东南飞、盗紫侠客的月票支持,拜谢各位打赏订阅推荐的朋友们,就不一一列举了,祝各位好运。

    还是呼吁一下正版订阅吧,无关收入,这本书的收入对我无足轻重,但是是对夜半努力认真写书的鼓励和支持,谢谢诸位。

第一百九十八章 石岛夜谈

    “父亲,北华岛约莫两年里就会开拓大半,辽民也会安置完毕,如此我赵家就会再济州和北华确立领地,我赵家也因此立于不败之地,”赵烈、赵猛这晚同赵海明秉烛夜谈。

    “只是济州、北华毕竟人少地狭,又相邻倭国这个恶邻,将来必有大战,此战若胜,我赵家就可在海外建国了。”

    “你们兄弟数年奔波劳碌终于功成,不亏是我赵氏子孙,”赵海明眼中也是难掩振奋,赵家这也算是扬威海外,登莱不是唯一的指望了,他数年来的忧虑可以放下。

    想到此处,宦海沉浮多年的赵海明也不禁在地上来回踱步,精神大振。

    “父亲,孩儿属下探子打探到一个建奴军情,”赵烈一脸沉重,“建奴奴酋皇太极正谋划攻击大明,目的就是大肆抢掠大明钱粮人口。”

    “嘶,”赵海明大吃一惊,“辽西关宁军两次击退建奴,皇太极恐怕打不下宁锦。”

    “不用进攻宁锦,只要过境北掳攻击蓟镇关口南下即可,数万建奴不会打不下数个破败的关口吧。”赵烈干巴巴的说道,这都是后世证明了的。

    “主力奔袭数千里,皇太极就不怕关宁军端了他的老巢。”赵猛疑惑问道。

    “这个问题皇太极肯定左右思量过,”赵烈转向赵海明,“父亲,如此朝廷会如何决断。”

    “建奴破关蓟镇,顷刻就可威逼京师,天子、内阁必定急招各地勤王。尤其是辽镇、宣大、山西、甘陕等九边重镇。关宁军这等精锐首当其冲。”赵海明思量片刻言道。“朝廷如果丢失京师,就是全国动荡,此时就是袁蛮子也得回兵救援,除非他不要袁氏一族的性命。”

    “那么如我是皇太极必定是围困京师,逼各地援军野战,战而胜之,解除后顾之忧,再全力抢掠。”赵烈说道。这已经不只是前世的历史,同时也是赵烈作为军将的考量。

    “烈儿,为父相信建奴能够野战获胜,不过其必是折损甚重,皇太极为何定要冒此风险。”赵海明看着赵烈说道,先不要讨论如何作战了,先说说皇太极为何冒险奔袭数千里吧,

    “须知数万兵丁长途奔袭数千里,深入敌国数月,皇太极乃是知兵之人为何冒此风险。”

    “野猪皮夺得辽东。数年孽杀无数汉民,夺其田亩妻子。汉民要么群起反抗,要么逃入关内,辽东汉民十不存一,田亩大半荒芜,赋税锐减,最初几年老奴有抢掠辽镇的钱粮尚可支撑,皇太极登基以来,钱粮耗尽,田亩凋敝,加上这两年来辽东旱涝不断,田亩歉收,建奴如果再不劫掠恐怕支撑不住了。”

    赵烈一一道来,“皇太极之所以甘冒此险,依仗的不过是建奴野战无敌,即使攻不下太多城池,也能全身而退,为何不敢攻击大明。”

    赵海明良久无语,数年前赵烈就言道建奴可绕道入寇,他是左右思量虽说信了大半,但是心中还是存了万一的思量,谁知今日建奴当真入寇了,大明当真是多灾多难。

    赵猛也是感到极为的搓火,大明如此大国被小小的辽东建奴接连暴打几无还手之力,真是憋屈之极。

    “烈儿,此番建奴当真入寇,为父思量登莱必会出兵勤王,你身为千户必会应召出兵,如此极为凶险。”

    赵海明军伍多年,深知登莱是辽镇、宣大之外靠近京师的重镇,必会接到勤王的旨意,而赵烈作为千户所主将也会在征召之列。“彼时兵凶战急,未雨绸缪计,不如先告病为上。”

    “父亲勿忧,孩儿济州属下足以重创建奴,此在铁山已是明证。”赵烈先安抚一下老父,“现下要思量的是我赵家要不要全力参战,以及如何参战。”

    赵海明、赵猛正容以对,都想听听赵烈所言。

    “大明如想全力击退建奴,国内必得安定,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政不修,大明根本没有钱粮整军备战,须知没有精良兵甲和精骑无法战胜建奴。只是如今大明山西陕西内乱不止,为了剿灭乱民被拒建奴大明只有加征辽饷、剿饷、练饷,加上大小官吏士绅上下其手,孩儿断言,大明北方还会有更多百姓为此家破人亡,加入乱民之中,”赵烈语气坚定,信心十足,让人信服。“如此内忧外患不绝,大明内政定会大崩,”

    “烈儿断言大明必失江山,那么谁能鼎革?”赵海明问道。

    “战乱如此持续多年,大明北部残破不堪,建奴定可跃马长江,至于能否占据南方,那就要看长江以南大明备战是否得力,能否与建奴划江而治。”赵烈言道。

    “建奴只有区区数十万人,如何定鼎中原,”赵猛摇头道,他认为弟弟看好建奴所言太过。

    “建奴每逢两三年劫掠大明一番,让大明流血不止,而其辽东腹地却是安然无恙,从大明抢掠人口钱粮用以开拓荒地,恢复耕作,如此数年国力大增,得修兵甲,而大明陷于内外交困愈加困窘,此消彼涨,结局不言自明。”赵烈叹道。

    这是历史的真实,大明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如赵猛所想,只是认为建奴在北方只是不断劫掠,不过不可能入主中原,结果却是建奴夺取汉家江山,令人扼腕叹息。

    “粗鄙蛮夷,不善修政,努尔哈赤所为即是明证,百万辽民被其逼的弃家逃亡,纷纷入关,须知丁口才是国力保证。”赵海明还是有疑虑,建奴有些作为不象是能成事的模样。

    “父亲大人恐怕不知,皇太极命令汉官带领汉民开荒种田,由汉官管理汉民屯田,汉民交付五成的租子,留守的不少汉民加入其中,甚至有东江汉民逃往辽东屯田,这就是去年的事情。皇太极登基汗王,乃是建奴之幸啊。”赵烈言道。

    这是杜立通过种种途径从晋商那里打探到的消息,这已经不是赵烈的臆测了。

    “此言为真?”赵海明惊问。

    “千真万确,东江被袁蛮子断粮饿死无数,不少人蹈海逃回辽东开荒,袁承焕这是变相资敌啊,当年袁承焕敢面圣狂言五年复辽,恐怕也是看到建奴不修内政的弱点吧,不过,如今袁承焕可是作茧自缚,日后如何了局。”赵烈讥讽道。

    袁承焕敢放大炮,崇祯就敢放权,当真是敢想敢干,不亏是十七八岁的皇帝,锐气十足。

    可惜袁承焕的专权造成了东江的分崩离析,建奴是弹冠相庆,事实证明五年复辽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也只有未经世事的少年天子才能如此笃信一个口无遮拦的大臣。

    “如此大明危矣,当年蒙元忽必烈重用汉臣辽臣方能灭宋定元,如今皇太极如此重用汉臣汉民,待国力大增之日,就是大明灾祸之时。”赵海明当然明白,皇太极走出这一步建奴已是大不同。

    以往建奴不过是同北掳相似,只顾劫掠大明,眼光有限,眼里盯着眼前的丁口钱粮,抢到分赃而已,最多造成边地糜烂对于中原没有大的威胁,从今而后,建奴可用抢来的丁口钱粮长远布局,拓荒耕种,国力渐增,同时以待大明变局。这就像利剑悬顶一般让人不寒而栗。

    “如此局面明了,山东与北直隶相邻,一旦建奴抢掠京畿,早晚有一日南掠山东,登莱是我家在大明的根基,万不可失,毕竟我家在大明的收入占据大半,如失登莱,钱粮丁口大减,我赵家实力大损,恐倭奴趁机来攻,济州、北华必乱。”

    赵烈没有言过其实,如今私盐等收入占据大半,立足登莱也方便引入大明庞大的流民,说到底,如今北华和济州的近三十万人口还是太少,不堪大用。

    “烈儿言之有理,没有数年的开拓,北华不成大器,如此登莱此地不但不可放弃,烈儿能够升任要职方能便于赵家行事。”赵海明听懂了赵烈的意思。

    如今小小的千户所还是太小了,手里掌控的势力有限,不堪大用,要想升职,以赵烈的小小年纪,除非立有大功,大功何来,武将只有斩将夺旗。

    “建奴入侵倒是好机会,不过刀枪无眼,为父还是望你平安为上,不要执泥于眼前。”赵海明长叹一声,他还是希望家中平安为好,只是他也知晓作为乱世中的武人,经历战阵是不可避免的。

    “多谢父亲挂怀,只要济州诸军随孩儿行事,孩儿可保平安,毕竟建奴入寇只是为了钱粮丁口,如果吃下我军让其死伤惨重,建奴只有不足十万的成丁折损不起,只是这明目嘛,极为麻烦。”赵烈言道。

    “这个无须多虑,到时为父假意多派家丁随你出征就可,你所在千户所可有兵丁一千,以为父的名义援助你两千兵丁,他人如之奈何。”

    大明军将就有这点好处,只要你有财力蓄养家丁,他人也是没法说出什么,如李成梁最多时蓄养六七千的家丁,朝廷也是捏着鼻子认了。

    其他高阶军将养个一两千家丁并不鲜见,只要你养得起,朝廷点你出征时,才有战力,否则只靠乞丐军户,定是大败而回,不是让敌人砍了脑袋,就是被朝廷事后追责问斩。

    所以,明末军将的家丁就是他的最后依仗,这点督军的文臣也是纷纷效仿,默认了军将所为,谁让卫所军兵不堪大用呢。

    “待为父回返后大肆招募家丁,造出声势,这名义嘛不就有了,不过是有些不开眼的文臣御史参上数本,出不了大事。”

    赵海明这是首肯了赵烈所为,没法子,富贵险中求,赵家如今是逆水行舟不进就退。(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九章 内兄驾临

    两日后,赵海明折返威海,毕竟身居要职,不可久留,婚礼前再折返回来。

    婚礼将近,不过赵烈看到亚历山德拉和玛塔的孤单阵容也是发愁,这娘家人也太少了点吧,好在亚历山德拉和玛塔毫不在意,整日里笑容常开,忙碌着倒也充实。

    很快,赵烈就不愁了,因为亚历山德拉有人陪了,而且还是他的至亲,亚历山德拉的哥哥、赵烈的大舅哥驾临石岛。

    实际上,弗朗西斯科早已到了济州,他是随同商船给石岛运送马匹抵达的,黄汉当然不敢怠慢,这是大人的未来的大舅哥,当然得好生招呼。

    但是对于弗朗西斯科要到石岛的要求,黄汉找了各种理由拖延,这是因为弗朗西斯科的话里话外的意思对于赵烈强拉硬拽的行径很是不满。

    黄汉可是清楚赵烈返回石岛是因为卫所有变,此时大人一定很是头疼,就别让这位大舅哥前往添堵了。

    于是他借口石岛封海,将弗朗西斯科滞留济州数月,知道半月前,闲的浑身长毛的弗朗西斯科在济州港见到了运送辽民的舰队,遇到了葡萄牙的船员,这才知道所谓封海根本就是没影的事,于是找到黄汉一通乱喷,当场暴走。

    黄汉这下没法了,再说离婚礼只有两个多月了,他心道大人,属下也就帮到此处了,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