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苍茫-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近万人出征对建奴大军的损伤轻微,打死打伤的都是朝鲜人,这让赵烈极为的无奈,无他,破虏军还没有做好同数万建奴铁骑决战的准备。

    赵烈凝望着渐渐退却的铺满平原的建奴甲兵面色凝重,没有胜利的喜悦,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三十六章 破碎的三千里江山

    经历了一场一生难忘的所谓血战,李倧君臣是劫后余生啊,最后还得靠大明援军的救助,虽说就是那么一小撮二百多人,却是拯救了汉阳满城人的性命。

    最紧要的是没有让朝鲜王室落入胡虏的手中,这就保全了全朝鲜人的脸面,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吗。

    如果李倧等人被胡虏俘获,在朝鲜人看来同比中原数百年前的靖康之耻,绝笔可以让朝鲜人羞愧千年的,后世的史书不知道该如何笔伐一众君臣,那真是遗臭千年。

    李倧还算是讲究人,吃水不忘打井人,他在建奴退兵后即刻从西城赶往北城,无论如何都得当面向赵烈道谢不是。

    “多谢大明天子,多谢赵总兵救了汉阳满城百姓,还请受孤王一拜。”

    李倧此番见到赵烈,那个感恩戴德,当然此时他最感谢的还是大明天子,虽说赵烈是驰援的军将,这场仗也是赵烈指挥的。

    但是没有大明天子,他赵烈能前来驰援吗,虽说没有奉召,那也是为大明征战,支援朝鲜抗奴不是。

    “好叫王上知晓,如今大明民乱四起,加上建奴的攻伐,朝廷已经没有财力再次援助朝鲜了,”

    韩建对于李倧一个劲地提天子极为的不豫,心里早将这个所谓的朝鲜王骂个遍,真是感谢都找不着正主,他还能干些什么,

    “此番是我家大人无诏出兵,王上定是晓得无诏出兵的罪名,我家大人之所以如此做,就是因为朝鲜一向是大明的属国,大明不能任朝鲜被建奴欺凌。”

    韩建话里的意思很明白了,你等君臣搞清楚是此番一援朝我家大人擅自出兵的,后面朝廷和天子还有责罚,

    “我家大王和我等臣子对赵大人是万分感激的,没有赵大人及登莱军,汉阳必是不保,我家王上必有重谢。”金鎏闻弦歌知雅意,立即转换了感激的对象。

    赵烈听闻后看了看韩建,韩建立即领会。

    “既然金大人谈及此事,待建奴退兵后,咱们之间就好好谈谈此番登莱军出兵的开拔费、饷银,金大人到时不会反悔吧。”韩建笑道。

    “应当的,应当的,登莱军千里驰援,保全了大明和朝鲜的恩义,我家大王定会重重酬谢。”话虽如此,金鎏可是看着韩建一笑露出的白牙感到心悸,他估摸对面的这个粗汉要狮子大张口。

    这个话题告一段落,毕竟建奴还没有退军,说这个可是有些尚早,但是这里就埋下了伏笔。

    清军全部回返大营,也排出了人手将那些流散野地的朝鲜人押解回来,对于大清来说,什么时候人手都是重要的。

    “皇上,我军是不是撤军为上,毕竟赵烈所部只要入了坚城,我军攻取不易,就怕折损惨重。”

    多尔衮上前进言道。

    此番清军折损真是不多,战死也就是二百余人,还有数百人负伤,但是之所以战损如此少都是因为朝鲜人顶在前方,如今铺满城下里许的可是近两万的朝鲜人尸体,如果没有他们,清军没有数千人不够填的。

    因此多尔衮从心里讲是绝对不愿意攻打破虏军把守的坚城,就是攻下来也会是得不偿失。

    “不能这么撤军,皇上此番南征朝鲜是为了逼降朝鲜,如今势如破竹兵围汉阳,朝鲜王近在咫尺,如何能就此撤军。”豪格大为不满,他真心不甘。

    这一路上,清军顺风顺水,所遇到的朝鲜军简直不堪一击,可说折损轻微,比上番丁卯之战要顺利多了。

    这说明清军的军力大增,而朝鲜军还是一如既往的战力渣渣,清军已经取得了碾压的优势,可说局面一片大好。

    但是又是赵烈在汉阳阻挡了大军的兵锋,简直是大清的最大祸患,到哪里都少不了这个混蛋,豪格当然极为的郁闷。

    “不撤军,难道攻坚,城下数万尸首就躺在那里,你难道让我大清甲兵白白死在汉阳城下吗。”多尔衮对豪格极为的看不上眼,他认为豪格有勇无谋,向来不能审时度势,不过就是身份尊贵些罢了。

    “为何不能围城,虽说这附近的粮秣不多,但是可以多派出骑兵向东向南夺些粮草,围城两月,汉阳城内这么多人最先挺不住的就是他们,到时就是赵烈所部主动出城野战了。”

    豪格反驳道。

    “下面的牛录早就报来,我军到来之前,朝鲜军出动大批人马就是从方圆百里内征粮,据说数量很是不少,坚守几个月没有问题,怎么围城,恐怕最后当先没有粮草的恐怕是我等吧。”

    多尔衮据理力争,他对豪格的弱点一清二楚,过于刚愎自用,等闲听不去建言。

    多铎看着两人的争吵很是不以为然,他就是在一旁听着,他虽说没有那么多的缜密的心思,但是他可是知晓最后还得皇太极一锤定音。

    “好了,不要吵了,休整几日,然后派出人手征集粮草和朝鲜人,既然攻不下汉阳,能多收拢朝鲜人回辽东开荒也是好的。”

    皇太极打断了。两人的争吵。

    “至于赵烈,既然一时我等奈何不了他,那就另想法子,总要取了他的性命。”

    “皇上难道说用间,让大明天子同赵烈自相残杀。”多尔衮询问道。

    皇太极心中一凛,这个老十四是个人物,他只是开了一个头,多尔衮就已经猜出了结尾,豪格恐怕不是这个人的对手,何况还有阿济格和多铎帮衬多尔衮。

    “正是如此,既然赵烈总是躲在城内,不敢同我大军野战,那就是对付袁承焕和熊的老法子,让他们明人自己掐去吧,我大清只要先点把火就是了。”

    皇太极点点头,赵烈对大清威胁太大,简直是老天派来专门同大清作对的,皇太极如今的最大念想就是无论用什么法子只要能除掉赵烈就行。

    “还是不如斩杀了这个尼堪爽利。”多铎摇了摇头,很是不情愿。

    皇太极看着多铎笑了笑,“老十五你多用些脑袋,不要就知道手里的刀枪。”

    对于多铎这个有些混不吝的性格,皇太极很是喜欢,是个猛将的苗子,爱新觉罗的年轻人中这样的人真是不多了,而老一辈又大多凋零。

    况且多铎没有大多城府,同多尔衮极为的不同,对皇位几乎没有威胁。

    既然皇太极做了决断,那么其他人就是只能服从,于是接下来的半月内,建奴铁骑将朝鲜京畿道弄的是天翻地覆,烧杀劫掠无所不为,在朝鲜还算是安定富庶的京畿道成为地狱般的存在。

    钱粮被抢夺,青壮男女被劫掠,老弱被斩杀或是自生自灭,朝鲜中北部烽火处处。

    而从全罗道、庆尚道赶来的援军则是在数千建奴的铁骑的攻击下脆败,数千朝鲜军或是战死或是投降,负责领军的多铎大出风头。

    朝鲜君臣则是坐困愁城,只能眼看着建奴在朝鲜土地上肆虐而毫无办法,他们心里只能感到无比的屈辱和愤怒。

    除此之外,他们毫无办法。

    直到二十天后,建奴大军押解着十余万青壮男女以及数百车得钱粮开始了北返的路程。

    这一趟清军俘获了二十余万朝鲜青壮,对于解决辽东开荒人手大为不足的情况很有裨益,同时也劫掠了十余万两银子,这是大清朝廷的收入,其实军兵们隐匿的银两比这个要多。

    这些对大清算是一次收益丰厚的抢掠了,虽说同攻伐大明没法比,但是朝鲜这样的小国,这些收益可是不少了。

    但是皇太极逼迫朝鲜投降,抛弃大明倒向大清的作战目的没有达到,也就是说大清侧后的朝鲜还是同大明藕断丝连,是个隐患。

    倒不是说朝鲜那些战力羸弱的军兵有什么作为能威胁大清的侧后,而是朝鲜还在大明一边,允许大明的军兵从那里入境攻袭辽东南就是个大隐患。

    尤其是如今赵烈所部就在登莱,赵烈可是个不老实的,说不上什么时候就偷袭大清一下。

    如今登莱落入了赵烈手中,对大清的威胁会加倍,这绝不是大清愿意看到的,但是如今没法子,在朝鲜又是赵烈坏了好事,只能徐徐图之了。

    建奴半个月间撤出了朝鲜,留给朝鲜君臣百姓的是哀鸿遍地,几十万青壮就是几十万户百姓被毁,这将使得百万田亩的耕种大受影响,这还不算那些被抢掠的钱粮,此外还有十余万嗷嗷待哺的妇孺老弱。

    唯一的好消息是京畿道附近的仕绅家族大部分消失了,无他要么反抗被族灭,要么被全部俘获向北去了大清,大部分收拢的米粮如今都不用归还了,没有主人了还换什么。

    这也印证了赵烈所言,对于赵烈如今朝鲜君臣那是极为的信服了,赵烈所言的一一印证,可见对胡虏所为极为的清楚,是个久经战阵的悍将。

    但是也让朝鲜君臣万分的头疼,无他,赵烈所部如今就在汉阳休整,很是清闲自在,就是不提回国的事宜。(未完待续。)

第五百三十七章 有账不怕算

    为了顺利的让大明登莱军能顺利的离开朝鲜的国都,返回隔海相望的登莱,李倧终于想起了亲明派金尚宪,这个事还得交给亲明派啊,如果是其他官员去,看那天赵烈对李圣求的态度,很可能赵烈连人都不见。

    于是乎金尚宪在这天前来拜见登莱总兵赵烈,当然打的旗号是代表朝鲜王前来****。

    见面寒暄是必不可少的,金尚宪趁机说起他当初经过登莱山东直达大明京师时受到沿途文武官员热情款待的经历,一路上他还做了不少诗词。

    金尚宪作为朝鲜的使臣跨海登陆登莱,前往大明京师,陛见崇祯帝的事情,赵烈时清楚的,毕竟他当时就在登莱。

    当时金尚宪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官员士绅的热烈欢迎,天天饮宴,各种美酒美食流水架的摆上来,宴席上两国官员是吟诗作对,畅谈兄弟之邦的感情,留下诗篇无数。

    此是被很多中朝书籍记录下来,传为一时佳话。

    金尚宪简直是喝着喝着就到了京师,这也让金尚宪对大明的感情极深,能不深嘛,到哪里都是热情接待,美酒美女不断,从此,本来对大明极为向往的金尚宪被大明的广袤、热情所淹没,成为了根正苗红的亲明派。

    赵烈就此也同金尚宪好好聊了聊,毕竟朝鲜官府上层的亲明派必须扶持,打压的就是亲清的一系。

    “不晓得赵总兵何时才能回归大明,我王打算派出使臣前往叩谢,事前也好有个准备。”

    看看双方谈的很融洽,金尚宪觉得到了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试探登莱军什么时候回返大明。

    “金大人,我登莱军何时能回返登莱,还得看大王的旨意,上番说了,登莱军近万跨海而来,为朝鲜保卫都城,可谓浴血汉阳,登莱军付出这么的损失,不知道朝鲜王有何赏赐。”

    如今这个扮白脸的事情都是韩建来做,此番也不例外。

    “我王已经为登莱军备下了五万两银子,还特意为赵大人备下了一千两银子、八位侍女,并任命赵大人为朝鲜国右议政,朝鲜水师西三道水师节制使。”

    金尚宪提出了朝鲜国的条件,****五万两银子不多,近万的军兵只有五万的****银子,去除各级军将的银子,每个军兵估摸就是三两银子。

    但是给赵烈的赏赐可谓极重,不是银钱,而是给予赵烈的官职,虽说右议政、水军节制使都是名誉的官职,非是实职,但这也是朝鲜国赐予大明官员最高的官职,也算是朝鲜王室对赵烈的极端的敬重。

    “按说,我登莱军在汉阳折损不多,只有数十人战损,但是此番从千里之外驰援,所耗费的钱粮,雇佣的海船的费用不下十五万两银子,此外,在海上还有一艘海船夜间沉没,三百余军兵葬身大海。因此我登莱军此番损失可谓惨重。”

    赵烈沉痛道,面无表情,眼中微微含泪。

    “因此,此番就是抚恤这些军兵也须七八万两银子,还有折损的西夷海船也须两万两银子,这些林林总总耗费甚巨,本官不过是一个小小总兵,每年米粮俸禄不过数百石,着实无法筹集烧埋银两。”

    赵烈表情很是无奈,要不是韩建晓得根本没有海船沉没,他也能信了,心说赵大人能到如此地位真不是侥幸。

    “当真,当真有这般多。”金尚宪不禁磕绊起来。

    “金大人既然去过大明就该晓得,大军开拔,军兵每人得发下三两银子得开拔银子,这是规矩,这就是三万两银子,加上为出征征集火铳兵甲钱粮,向西夷人租赁海船运送,十几万两银子真是一点不多啊。”

    韩建又开始进入他的角色,

    “再有,损失的近四百名军兵每人二百两抚恤银子,还有五十亩田产,这又是十万银子,有帐不怕算,金大人你说是不是。”

    金尚宪一合计,确实得有近三十万的开销,只是朝鲜国实力弱小,对于这么大笔银子一时恐怕也拿不回来。

    “此事本官即刻报秉王上,由王上定夺,还请赵总兵见谅。”

    金尚宪一看,得,这事如今太大了,他是决定不了,上呈王上吧。

    这就是将难题上送,得,大王你看着办吧。

    赵烈当然是端茶送客,你们君臣回去商量吧。

    金尚宪将赵烈得要求回报,立时朝鲜朝野大哗,这简直是不可想象。

    要知道在壬辰倭乱得时候,除了米粮外,其他军饷兵甲抚恤银两都是大明自掏腰包支付的,大约花销了大明数百万两银子,之所以朝鲜感谢大明数百年,甚至明亡后对大明君主还是念念不忘,年年祭拜万历帝,说白了就是对救护朝鲜的恩德以及大明为了朝鲜洒下的海量钱财感恩戴德。

    而赵烈所统带的不过是登莱镇一镇之兵,近万人援军的驰援就要让朝鲜付出三十万两银子的代价,真是太沉重了有没有。

    很多大臣纷纷呱噪向大明天子上书,让大明天子约束其麾下总兵,说白了朝鲜就是希望如同上番壬辰倭乱时一般,大明自己能买单。

    但是,李倧等人可是晓得今时不同往日,大明如今财政极为困难,能派军援助已经是太大的面子,如果不拿出****的银子,这关恐怕过不了。

    此事就此拖宕起来,过了两日,朝鲜西道节制使金自点回朝廷交令,西道就是负责抵御建奴来犯的这一路,但胡虏一路轻装南下,不攻坚城,金自点说实话也没什么办法。

    不过他就是西道节制使,抵御胡虏是其职责所在,如此让胡虏大军长驱直入,金自点也该到了回朝待罪的时候了。

    李倧也知道他有些冤枉,意图将其责罚得时候延后,如今就是待勘。

    李倧之所以优待金自点,那是因为金自点是亲清派的主要人物,说白就是胡虏势大,朝鲜不敌,大明也是有心无力,不如虚与委蛇,顺从胡虏一时。

    这是好听的说法,说白了就是先降了吧,要不胡虏总是来范,朝鲜就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对朝鲜王室极为不利。

    这个说法其实同李倧的想法极为得类似,但是基于民间和士林中对大明一贯亲切和好感,这个说辞还不能明目张胆的说出来。

    也就是可以做,但是不能说。

    李倧对于金自点这个同他心思接近的大臣还是极为看重的,不迂腐、有担当,因此对于金自点他是要力保的。

    金自点一回朝立即反对对明军****,也反对对赵烈封赏,理由就是此举瞒不过胡虏,这会极大的刺激胡虏,胡虏为此还会大举入寇朝鲜,得不偿失啊。

    这个理由够强大,如此做,胡虏深恨之是肯定的,为此因怒兴兵再犯,也是极为可能的,这让朝鲜君臣又开始为难摇摆起来。

    为难也得将事情办出个眉目,否则登莱军不走不是。

    这日,李倧召集了几个主要大臣,并且派人请来了赵烈,他想采取车轮战,让赵烈降一降这个****款,朝鲜真是有些吃不消了。

    毕竟胡虏留下的烂摊子没有大量的钱粮应付,绝对是解决不来的。

    赵烈在余大宝和赵达的陪同下步入大殿,在门口按照规矩,他们将随身的佩刀交给了王宫宿卫。

    这个所谓的主殿在赵烈看来不过就是大明巡抚衙门官厅的大小而已,毕竟朝鲜国的规制国力就在这里,没有实力如同大明般在宫殿上过多的破费,更不要说还有南京畿北京畿之分。

    “拜见王上。”赵烈向李倧拱手施礼道。

    李倧和煦的笑笑,“赵大人无须多礼,来人,看座。”

    一旁的太监急忙将椅子送上。

    看到赵烈没有跪拜见礼,其他的大臣都是习以为常了,这些天都是如此,赵烈就是不跪拜,你敢拿刀威胁他不成。

    所谓的皇家威仪前提就是无上的暴力,如果不从如果不跪拜就是殃及家族的结果,因此人们才遵从,不敢反抗。

    但是这条对赵烈全无用处,赵烈根本就是无惧朝鲜君臣的威胁,不说他是大明的二品大员,就说如今近万的破虏军就在城中,比城内的朝鲜军兵都多,那么暴力压服谁呢。

    但是金自点是头一遭看到,金自点此人极为的现实,他对于局势的判断就可以看出来,建奴强大,他就建议朝鲜依附建奴,看到大明强大,他就建议朝鲜依附大明,不会因为以往的恩仇行事,他只看如今。

    但是这不意味着金自点不是一个忠臣,相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朝鲜的利益,他之所以建言向建奴称臣,也是为了让朝鲜国以及王室存续。

    此时他看到赵烈如此跋扈,心中大恨,

    “赵烈你不过是大明一个总兵罢了,见到我王竟敢不跪,在我朝鲜王宫还敢如此目中无人乎。”

    金自点戟指赵烈吼道。

    “本官乃是****大明的来使,只可跪拜大明的天子,其他君臣一概不行跪拜。”

    赵烈傲然道。(未完待续。)

第五百三十八章 无信无义无耻之徒

    李倧仿若没有听闻,脸上毫无表情,其实他心里也是憋屈,但是憋屈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