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苍茫-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大大节省了时间,这么多的道路屋舍如果都是夯土建造,两年都完工不得。

    赵烈还在海湾东南角建立了一个制盐厂,大明在此时还是煮盐为主,基本没有晒盐,所以人工,柴薪耗费极多,制盐成本颇高。

    而在后世辽宁沿海赵烈见过民间自制的晒盐场地,就是用水泥在海边沿着平缓海岸砌成几个盐池,成阶梯状,当涨潮时海水沿着入口流入盐池,满溢时封闭入口,让海水留在硬化的盐池中,利用烈日暴晒,海边大风蒸发吹干水分,留下盐晶,最上面的较浅池子最先结晶,然后用下面已经较高盐度的海水不断往最上面的池子浇去,盐晶不断增厚,如此往复。

    介于大明坑爹的盐价,介于自家囊中羞涩,赵烈决定复制盐池,多出的海盐还可以向附近贩卖,还可以用盐腌制鱼干。

    张环、蓝三、于强等渔民家庭也是全力开动,军爷发下赏格,采买大量鲜鱼,数量之大令人咋舌,小渔村能开动的渔船全体出动,小船就在湾外近海捕捞,稍大的两艘破败渔船向东到石岛渔场捕鱼。

    赵烈规定早饭是稀粥咸菜,中午干饭海菜汤,晚上加餐海鲜,辽民什么时候吃过如此好的伙食,吃饭时各个如饿狼般勇猛,吃得饱穿得暖,反映在活计上那是大干快上,速度惊人。

    赵烈就和众人摸爬滚打在海湾边,住地窝子,吃海鲜,闲暇时自嘲这一世可过足了海鲜的瘾头,可以一直吃到吐,闻到海鲜的味都是退避三舍。

    十天后,当赵烈带着四十名军余抵达赤山镇官署时,李先生看着满脸灰尘,衣服褶皱酸臭的赵烈是目瞪口呆,李大小姐更是大张樱口,半晌才用手帕掩上,皱眉不已,心道,到底是个粗鄙军汉。王悦、娟儿更是心疼的泪水涟涟。

    赵烈沐浴更衣,饱餐一顿,终于可以不再顿顿吃鱼了,酣睡一夜,一解疲乏。

    ps拜求推荐收藏,多谢各位大大,新人新书实在不易。

第三十六章 折腾不止

    赵烈一回官署就宣布他不在赤山期间,诸事由李先生掌总,当下,即刻开始丈量田亩,徐鸿带领着几十个军余协助。

    同时,由郑益民组织军户疏通排水渠道,毕竟在海边的田亩就怕风雨侵蚀,台风带来大雨,排水不畅,庄稼泡在水里,到时哭都没地方哭去。

    以上两项务必在两个月内完成。其他司等到人员到位后再伺机建立。

    祝英、郑益民、刘平已经是麻木了,这位爷太能折腾了,折腾的全千户所乌烟瘴气,刚刚结束育肥,又开始丈量田亩,真是没有闲着的时候,就是不知道是不是这位小爷瞎指挥,到时没有大的产出且哭去吧,到时只有回家找爹求告去。

    赵烈把祝英等三位的田亩按文档记载丈量,这也是尽量不与这几位地头蛇发生冲突,你们上档的田亩我们无意动,但是,没有入档的田亩明春冬麦收获后请归还吧。

    三人只能是捏着鼻子认了,他们都是有点根底的坐地户,在上面的都司衙门有点跟脚,不过和正掌实权的赵海明比不了,冲撞不起,避让为先吧,让这位衙内可劲的折腾去吧。

    为了千户所的田亩丈量顺利的展开,赵烈在千户所门外通告处贴出大幅通告,向军户宣扬每户不足三十亩地的,此次丈量后,补足三十亩,旱田择地打灌井,新开田前三年不收税,第四年开始十税一。

    此言一出,全所轰动,要知道地还好说,地其实是不缺的,但多是坡地、洼地,好田亩都被大小军将占用了,坡地、洼地收成太薄,去了交税没有进项,甚至还得倒贴税赋、加派,于是就都荒废了。

    打井倒是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干旱,不过银钱呢,军户填饱肚子都是奢望,哪里还有钱粮打井。毕竟一口深井就得十两银子左右造价,军户无能为力,千户所也是勉力维持,更不可能有余力支撑军户,于是就凭空让很多田亩撂荒。

    这回听说千户大人给打井,那坡地也有的种了,何况还有减免税。立时下面各个屯堡的军户向这里涌来,官署前的通告处挤满人,听人讲解通告,许多人当场口称赵大人是大善人、活菩萨,气氛热烈,赤山到处是欢声笑语。

    正因为如此,清丈田亩很是顺利的进行下去。当然以徐鸿为首的数十军余也是忙的团团乱转,到处是热情的请他们先去丈量田亩的人们,由于太多的军户排队等待,逼着丈量速度加快进行,李先生坐镇于官署与几个小吏誊抄帐页,核实数目,也是疲惫不堪,就连李霖也被迫出来帮助父亲誊抄、核算,心里不知骂了多少声赵烈这个甩手掌柜的混蛋。

    此时,赵烈可不知有人这般咒骂于他,如果知道,一定会大呼冤枉,他也是没有闲着,岂止是没有闲着,他如今是事必躬亲,许多的庶务没有他的拍板根本进行不下去。

    赵烈此时正在石岛湾带头赶工码头,在几千人的努力下,简易码头以及栈桥就快竣工了。赵烈估算,码头停泊数艘千吨的海船不成问题。

    当黄汉乘着海龙号,以及孟家雇佣的三艘海船返回到石岛湾时,码头刚刚投入使用,黄汉陪同张庭登上码头。

    两个人都是好奇的东张西望,黄汉上次走的时候这里可是极为荒凉的海湾,这次他与张庭看到的是几千人在汗流浃背的忙活的景象,铺在石岛海滩上,着实让人震撼。

    两个人刚走出栈桥,右前方几十人正在挖坑立起三丈高的粗木杆子,黄汉看了一眼,急忙前驱两步,跪拜于地,“大人,黄汉自扬州归来,特来交令。”

    “起来吧,此行顺利否。”当中一个最高大健壮的黑汉问道,只见此人衣衫肮脏不整,头发散乱,脸上还有灰土,一副难民的破烂打扮,哪里有所谓的军将的影子。

    “很是顺畅,这位是扬州客商张庭。”黄汉介绍道。

    “大人在上,小人乃是扬州孟家管事张庭,特来拜见。”张庭跪倒拜见。虽说孟家财大气粗,不过大明是官员仕绅的大明,巨商在官员面前也得低头,地位是最低的,何况他只是一个管事。

    “免礼,起来吧。海陆颠簸不定,张先生一路辛苦了。”赵烈拱手回礼。

    双方寒暄完毕,赵烈把张庭请入大帐,现下赵烈还住在大帐里,没办法,官署地基刚刚打好,窑口开始烧砖,建成就是以后月余的事啦。

    敬茶完毕,张庭看着在寒气中四处摇摆的茶碗的热气一闪神。

    “大人,此次属下带回三万石粮,千匹棉布,两万斤棉花,还有一千铁锅,以及针线等杂货。合计属下带去的货品折价六千两银,其他剩余银两悉数带回,这是账目。”黄汉递上账目,赵烈拿起放到一旁,

    “此事不忙,现下账目由李先生负责。”

    张庭没想到黄汉报账也不瞒他,那只能说这位大人和属下的不在意,是的,这位赵大人对于几万两银子真是很不在意。

    “大人,我家家主让我传话给大人,我家愿同大人互通有无,听闻大人这里不缺银铜,本家却是急缺此物,不知。。。。。”张庭看着似笑非笑的赵烈打个突,没有说下去,按说自己是商场老手,但是给这位年轻的大人黝黑的眼睛一看,仿佛心里的所有都被看个清楚。

    “你家的铜价如何,”赵烈问道。

    “我家愿比现价高两成收购。王大人成全。”张庭回道。

    “你家有钱庄吧,”赵烈又问了一句。

    “呃,”张庭身形一晃,“大人识得我家。”

    “从未听说,不过,以这个价拿回黄铜只有钱庄才有妙用吧。”赵烈慢悠悠的说道。

    张庭猛一抬头看向赵烈,一时无语。要知道铜回去后钱庄翻砂成铜钱,那是几倍的利润,不过,这钱见不得光。所以赵烈一说,张庭心中一跳。

    “我这黄铜常年都有,铜我可市价与你,不过,铜钱之利你家让与我两分。”赵烈点点张庭:“我知你不能做主,回去与你家家主知晓再议。”

    “大人,小人一定把大人的要求带回家主,并处成双方的合作。小人以为家主多半赞同。”张庭不亏商场老手,话说的滴水不漏,合作成功,我是努力处成的,日后以功臣见面,如不成功,那是家主不同意,而我是赞同的。

    “好吧,黄汉,准备酒宴为张先生接风。”赵烈吩咐道。

    张庭再三推脱,赵烈只是不许,于是张庭留下赴宴。

    此后,在一个时辰的时光里,张庭见识了什么是日理万机,这个时段里,只见各色人等走马灯般的求教赵烈。

    有的是窑口出砖的分配,有的是地基的石料已是不足,有的是木料供应已是断了,还有是今日可否为一队辽民发饷,林林总总让张庭眼晕,这是千户大人,怎么这般像孟家家主,方方面面的人物都要大人掌总。

    可偏偏年轻的千户驾轻就熟的分配,让众人尽皆满意而去。至此,张庭拜服。

    ps感谢余贾、回归平衡、头疼的幻想、恒九儿、大荒土著、中华白寻侠、马良与美人鱼、安慕云、苦瓜熟了、抬头天无涯、萌姐的打赏支持,谢谢。

第三十七章 初现模样

    时间在忙碌中逝去,一个多月转瞬即逝,当第一场大雪来临时,石岛海湾全部变了模样。

    海湾正北出现了几条笔直的大街,官署、街市、医馆、军营,甚至还有公共浴池,不过这些都是主要建筑,在几条大街上孤单着矗立着,西面则是大片大片的窝棚,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威海的难民已经全部转移到石岛。

    赵猛、万基都来到石岛,破虏军也进入军营,匠户营也投入使用,赵烈把威海水师的匠户头袁义、郭福等匠户抢到石岛,只有船厂沿海规划出大致的框架,黄汉、汪全早已是奔赴闽南重金雇佣造船作匠,冶铁作匠,大量购进闽铁以及玉米种子。

    砖窑、石灰窑口黑烟吞吐,忙碌不已,里面还在不停的烧制砖瓦和石灰石,这些物件在不停建造的石岛都是急需的。

    相邻的匠作坊,也是整日响声不断,动静不小,兵甲和火铳、火药都开始试制了。

    成衣厂也已经全速运转,为难民制作成衣、鞋袜,为将士们制作战袍也排上了日程。

    在赤山镇的官署里,赵烈抿着热茶在听取田亩的丈量结果,

    “大人,此次田亩合计二万六千余亩,其中上田六千余亩,洼地五千余亩,坡地一万四千亩,其中坡地,洼地大部撂荒。”徐鸿响亮的声音回响在大厅,“另外,各个军户田亩已是重新登记在册,不足三十亩者已是尽数补足,按大人要求,还从辽民中挑选了几百户两千余人发放了田亩。”

    “大人,各地催肥尽数完成,现下只是每隔数日察看热度,添加热水,个别军户懒惰怠工,属下连着百户一起打了板子。罚扣了饷银。”刘平把催肥的事项禀报一番。

    “好,非常好,”赵烈也是非常满意,官署中几十人都是廋了一大圈,赵烈也是不吝赏赐。“奖赏每人十两白银,尽忠国事者就应不吝奖赏。”

    徐鸿激动的跪下拜谢。十两银子那是近一年的饷银啊。

    祝英、郑益民、刘平也是感慨万分,几个月前,几人以为赵烈大张旗鼓的丈量田亩,以为是为自己贪墨田亩做足功夫,谁成想赵烈竟是真的把田亩全数分给这般泥腿子,在老官场来说,实在想不明白赵烈求的是什么。

    这位小爷大冬天的来回奔走,风尘仆仆,吃的是大锅饭,穿得是破衣烂衫,没有克扣粮饷畜养家丁,也没贪墨田亩敛财,这般的军将几人从未见过,几人整日家胡思乱想也没弄明白赵烈此人,在大明官场赵烈可算是独树一帜了。

    李先生则是暗自点头,多半年前,赵烈激辩大明形势时,可谓有苏秦、张义之辩才,张良之远见,这几月来则是具备张太岳之实干,诸葛亮之事必躬亲,阅历颇丰的李先生也无法确切的评价赵烈,从未风闻过此等样人,文武皆通,执着实干,将来成为戚爷?岳爷?

    都不像,实无法明了此子将来的成就。赵海明真是好福气啊,自家儿子年纪比赵烈大上不少,如今还是拘泥于书堆中缺乏阅历,纯粹的书呆子。两者差距不足道。

    赵烈吩咐官署调派好人手整修灌渠,开春三月挖掘灌井。此事还由刘平、徐鸿负责。

    千户所招募百名文员,这些文员将会成为学堂先生,教习辽民儿童粗识大字,同时在军中教授兵丁,此事由李先生负责,数十年苦读,最后金殿唱名光宗耀祖的只是极少数,三年一殿试只取三百名而已。

    而全天下在科举之路上奔走的生员不下几十万人,不中之人不知凡几,许多人变卖家产才勉力支撑着学业,如此数次不中,即是贫困不堪,因此能当个吏员有份粮饷则是许多寒门子弟的心愿,赵烈不愁招不到人手。

    最后,赵烈又一次做出了令众人震惊至麻木的决定,春季坡地全部种植番薯,洼地全部种植高粱。

    这是神马东西,高粱向来都是种在坡地上的,赵大人能不能不这般胡闹,要知道田亩产出乃是千户所根基,一旦产量大损,全千户所都得闹腾起来。李先生也咔吧着眼睛把赵烈归入还须历练的行列。

    不过,李明峪没有多说什么,赵烈正在兴头上,也许遇到点挫折反而是好事,左右是损失些钱粮,赵海明赵大人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的,区区数万两银子还赔得起。

    在一片静默中赵烈满意的回到石岛湾,正式整训破掳军,组建水师。

    组建水师,是着眼将来,水师是赵烈心目中的首要,作为后世中人赵烈太明白水师是自家生死的关键,目前这点根基实在是不足道,南方几大势力都是数百艘海船,当然大船少,大多是百吨,甚至几十吨的小船,不过这也不是赵烈可以比拟的。水师组建必须是立足长远,宁可人等船,不可船等人。

    赵烈从辽民中召集了三千多名渔民后代,或是海边长大的粗识水性的青壮组成水师,只是这般水师只有几艘鸟船、沙船,一艘苍山可以操练,只好分批整训,在石岛湾内外这通乱转,闲暇时间让他们走队列正军纪,他要的是水师劲旅,不是简单的水手,一定要用严格的军纪和艰苦的操练磨练出来,才能可堪大用。

    水师兵丁们在石岛湾的熙熙攘攘的整训倒也让冬季的石岛湾不是太过空旷,有了一些人气。

    海船啊,还是太少了,可造船就必须先备好木材,本地的木材只有石岛西北山上还有一些原始林木,赵烈打算派人砍伐下来,但是还是太少,杯水车薪。赵烈早已派顾五岳雇船到朝鲜购入,在大明沿海人类几千年的砍伐,合用造船的树木真是太少了。福建、两广木材还不够几大势力瓜分的。

    在北方,只有东北有大量的原始林子,后世的黑吉两省地界上原始林子无边无沿,可惜,赵烈只有眼馋的份了,如今那里的主人是建奴,和赵烈不对付,那么就只有朝鲜林木可用了。

    好在山东距朝鲜真是不远,木材也是不贵,否则赵烈得愁死。

    造船的木材用窑口烘干出来,也得放置三两个月才能使用,自然干燥的木头那是三五年后的事了,因此木料大规模下来那是数月以后的事情了。

    由于没有太多的船匠,也没有太多的老料,赵烈只是让几十名船匠带领千余辽民学徒开始建造渔船,现有的渔村的小船出海不远,收获的鱼量有限,远不能满足需要,几万人的肉食暂时只能从海里来,每天所需巨大。

    现在船坞上建造着五艘几十吨的渔船,速度极慢,没有多少人是会造船的,大量的时间在作匠讲解、示范、开工、出差子、停工、讲解、返工等轮回中消逝,加上缆索、棚帆、铁钉、铁索、锚具、防锈等都要从无倒有建立,赵烈怀疑明年开春能不能见到渔船下海。

    这一日,赵烈在船厂巡视时终于听到了近一段来最好的消息,船队回来了,是晒得黑红的张鼓声乘福海号来报,赵烈心中的大石终于放下。心头肉回来啦。

    ps对不起,有事在身,晚到了,但还是厚颜求取推荐收藏。

第三十八章 诸事纷扰

    赵烈乘坐福海号来到大山子岛,看到多出了四艘福船,还有两个船型怪异的海船,登上码头,李虎以及几位船长,各船头目跪迎赵烈。

    随后众人先后进入议事厅,张鼓声奉上此行收获的账目,赵烈大约看了一眼。

    收获了十五万两白银,铜六万斤,硫磺八万余斤,粮食一千余石,太刀七百余把,棉帛七千余匹,丝绸一千余匹,折扇一千余,倭磁两千余,大小金银判两千余,具足十余副,铁甲六副,皮甲三十余,铁炮四十余,朝鲜火铳二十余,大筒六具,铁枪六十余。福船四艘,朝鲜海船两艘。

    “人员损失。”赵烈大略一看放下,他首先过问人员,对于初建的水师来说每一个海员都是珍贵的。

    “大人,我等还是沿用上次方略行事,朝鲜船不战而胜,而倭奴船中第一船,第二船没有抵抗,反而是最后的三号船拼命抵抗,被我等三船夹击俘获,我军损失六人,受伤八人,其中致残两人,朝鲜,倭奴皆无活口。”李虎施礼禀报。

    “阵亡人员详细登记了吗。”赵烈问道。

    “大人,阵亡兵丁的姓名、家眷、子女、亲族尽皆造册。”张鼓声近前禀报。

    “下发此次赏银、饷银、抚恤银与家眷,衣冠葬在石岛忠烈祠,我亲自拜祭。”赵烈吩咐道。

    “谢大人怜悯。”一众人等齐声拜谢,都是久经沙场,以往都是海葬了事,发点抚恤银两,至于忠烈祠,不是没有,但都是有品阶的军将,至于船头、小兵入忠烈祠从没听说过。从今日始,普通一兵也可进忠烈祠,配享香火祭祀,值了。

    “致残人员入千户所,各分得五十亩田亩,田亩由公中派人打理,收益归个人所有。”赵烈再加把火。

    “多谢大人,谢大人怜悯。”众人尽皆跪拜于地。

    “起来吧,”赵烈眼含热泪对着众兵将说道:“诸位为国为民奋勇杀敌,本官为你等所做菲薄,惭愧至极。”是的,来至后世的他对于这等为国献身的勇士深深感激,他们的死带来的是难民的希望,大明万民的希望,也是他赵烈的希望。

    众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