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苍茫-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此番破关伐明,各部包括包衣都是收获极丰,毕竟是大明京畿富庶之地,因此,当初皇太极坚持伐明的强硬主张如今看起来当真英明,他的威望因此大涨。

    又因为阿敏向来跋扈,不容于人,此番皇太极颇为荒谬的命令除了莽古尔泰提出异议外,其他人都是不置一词,甚至还有被阿敏得罪过的贝勒贝子私下里弹冠相庆,阿敏相当的孤立。

    于是,阿敏只能领命留守,不过,他还真的不太在意。

    数月来大明腹地的官兵的战力羸弱,远远不及辽镇明军,如今辽镇明军同明庭裂痕已现,而登莱一部确是在涿州不动,其他明军还真不放在二贝勒的心里。

    他打定主意要孤身对敌,定要让皇太极看看,他阿敏就是孤军留明也不是糟烂的大明可以对付的,他皇太极打错了算盘。

    但是,大金的二大贝勒可是小看了明军,两军正面对决也许明军不敌,痛打落水狗可是明军最为擅长的,此番皇太极出关,不过留下数千兵马留守四城。

    当明军探明敌情后,马世龙就不用象前些时日般踢着这般军将的屁股让他们上阵了,如今这般杀才象打了鸡血般请战。马世龙借此整肃各路援军,向东开进。

    三月初,在大学士蓟辽总督孙承宗的催促下,辽镇军兵三万余人在总兵祖大寿、副将何可纲的统领下西进,从山海关入援。

    其他各路援军听闻军心大振,大明边军实力最强的老大来了嘛,只剩数千人的建奴还有什么可怕的。

    于是二大贝勒悲剧了,当阿敏知晓辽镇入援后,他明白此战必败,但是他能怎么办,阿敏即使再是胆大妄为,也不敢不战而逃,他明白皇太极正好可借此良机收他兵权。于是,二大贝勒只能坐困愁城。

    大明腹地烽烟四起,东方帝国陷入内忧外患,同样是东方一员的日本也不平静。

    德川幕府上下并非无能之辈,对于日本如今诡异的局势心知肚明,也明白最大的隐患就是外部的济州明人。

    在江户城内丸的天守阁内,德川家光安然正坐,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坐于下手,此人虽是上了年纪,头发有些稀疏,不过腰身挺直,目光锐利,精神矍铄。

    “柳川大目付,一岐岛海战后,本将军深感各地大名蠢蠢欲动,我德川幕府对于各地大名的掌控还须加强,这也是本将军任命你等大名目付因由,”德川家光看看坐于下首他的兵法师范柳川宗矩,“大目付何以教我。”

    德川家光虽说不是一个合格的武将,不过向来敏感的家光却是灵敏的感到了各地的异动,将本来两年后才任命的监视各地大名的大名目付提前成立,作为他的爪牙监视日本各地。

    “老臣不敢,”柳川宗矩鞠躬回道,“几日来。老臣左思右想。想到了几个法子。其一,对于大名属下有野心的部属分化,让其内部不稳,其二,从臣的众多徒弟中派出各藩任其兵法师范,加强监控各地大名,其三,严控各地大名军伍的数量。不得加强武备。”

    德川家光颔首点赞,世人只知柳川宗矩是个剑道高手,不知柳川宗矩真正的致命武器是他的头脑,他的谋略更胜其手中的太刀,这也是数年来家光亲身体会到的,许多国内事宜,家光都是请教柳川宗矩,因此,柳川宗矩可以说是德川家光的重要幕僚,深得他的信任。

    对于柳川所言派出兵法师范他是深为赞同。不但可加强对于各地大名的监控,同时。也让幕府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大名处派驻人员。

    “将军阁下,只是这般所为只是我国内对策,最紧要的是击败济州明人,没有了这个强敌在外窥伺,国内局势自然安慰下来,当下的各处大名根本没有实力同我幕府抗衡。”

    柳川宗矩老谋深算,他一眼就看出没有外患,幕府几乎没有内忧。

    “大目付可知,两年来,幕府已经花费了二十余万银小判,不过是建造了二十余艘不大的南蛮战舰,同时整训出五千余人的水军,此外还有不足十艘的战舰正在建造。耗费甚巨。”

    德川家光摇了摇头,他是深感肉疼,即使是作为日本的掌控者,他也对于水军的耗银速度极为惊诧,何况如今的战舰数量还不及济州明人的舰只数目。

    “将军阁下,不知我幕府财力能够建造多少南蛮战舰。”柳川宗矩问道。

    “不过是数十艘而已,每艘战舰要配上南蛮巨炮,这些巨炮的造价已是超过了战舰本身。”德川家光无奈叹道。

    日本铁炮口径过小,射程不足,威力远远不够,只能从尼德兰人处购进,尼德兰人趁机狮子大开口,狠狠的宰了幕府一刀,这让家光心疼不已。

    此外,水军补充的数千兵丁的饷银,增加的数万工匠都是吞金巨兽,德川明白这般战舰只能不足百艘,否则幕府就得破产,他如今是暂停了江户城、日光东照宫的建造,全力打造舰队,不过仍是捉襟见肘。

    “阁下,臣苦思良久,以我日本一家之力建造舰队迎敌太过吃力,因此,我方可联络纵横,让明人四处陷敌。”柳川宗矩深鞠一躬。

    “哦,大目付尽快讲来。”德川家光眼中一亮。

    “将军,济州明人占据济州,这是朝鲜君臣不能容忍的。这就是我军一处助力。”柳川宗矩言道。

    德川家光微微失望,“可惜朝鲜军兵羸弱,不堪一战。”他对于朝鲜军兵真是不屑一顾。

    “将军难道忘了朝鲜向来奉大明为主,朝鲜君臣向大明求援,大明不能不理,此外,济州明人不遵大明号令,形同叛逆,大明怎能不加惩处。”

    “可惜,大明与丰臣秀吉朝鲜一战耗尽财力,此时又陷于同北方蛮族的交战恐没有余力相助朝鲜。”家光甚为可惜。

    “如我幕府出些许银两,朝鲜也出些饷银,让大明助战呢,须知,大明陷于苦战,不过其庞大水师几乎没有损伤,有了饷银,大明想来定会让其水师出战,只要出战折损济州水师就是我幕府的胜利。”柳川微笑答道。

    德川家光听闻大喜,此事可行,当然一切都要朝鲜勾连,日本、朝鲜不过是出些钱粮,坐看明人相残,何乐而不为。

    “大目付所言甚善。”家光一合折扇赞道。

    “此外,尼德兰人不过是觊觎我国商路,就以此诱其袭扰济州明人,尼德兰人定然不会拒绝,如此,济州明人必定四面楚歌,待明人实力受损,而我军整肃完毕,再行决战,大胜可期。”柳川宗矩言罢。

    啪,家光用折扇击掌,他是不禁慨叹柳川宗矩不亏是足智多谋,此计大善。(未完待续。)

    ps:  有读者说女主是外国人,写的时候真是没太当回事,剃发胡服都忍耐下来了,这好像不算什么吧,再有,这个桥段并没有结束,后面的剧情还有交代,还请多些耐心,此外,可以说这里不合理,但是不用语言过激,这样很没有涵养,只能让自己难堪。

    感谢订阅、打赏、推荐的朋友们。

    感谢时翀月票的打赏,祝朋友好运。

第二百五十一章 北华整军

    北华的夏天还是很凉爽的,尤其是早晚的时候,不过午时的温度可是不低,近四十名青壮整齐的站立在烈日下,汗水不断的从他们脸上淌下,身上的衣物大半湿透。

    方顺站在一旁,看着自家的两个儿子黑红的面孔,满身的汗水,心疼不已。

    两个精壮的破虏军士兵身穿黑色的破虏军战袍,也是汗出如浆,他们手拿军棍,目光炯炯的注视着这些青壮。

    啪的一声,“站直了。”一个微微歪斜的二十来岁的青年被打了一棍。

    方顺脸上抽搐了一下,方才方高山许是站累了,站立的姿势有点松,也是挨了一棍,看的方顺直肉疼。

    北华难民大半安置完毕,基本可以做到安居乐业,赵烈下令北华在济州之后,开始施行兵役制,年纪在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青壮男子都要服兵役。

    也就是说加入破虏军或是后备兵役,如果不加入兵役,则被剥夺田亩送出北华。

    为了配合兵役制,万基下令将各个告示贴满了四百余个村屯,详细告之,破虏军兵丁每月可以有一个银元的饷银,如果出战还有奖赏,受伤致残或是阵亡还有二百到三百济州银元的抚恤银,此外后备役人员每年冬天、夏天农闲时各整训两个月,每月发放一个银元。

    同时,告之众人,倭国对北华虎视眈眈,一心想夺取北华,如果倭国得逞,他们将失去田亩家产,成为倭国的奴隶,加入军伍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自家的田亩生计。

    方顺对于兵役制没有什么反感。领着赵大人的田亩,吃着赵大人的粮,不奋起保卫北华和赵大人,那还算是人吗。

    心意如此,不过,不意味着方顺没有自家的算盘。方远山和方高山都是入选青壮,虽说两个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过,方顺还是希望,如果是征召,最好是方高山前去,方远山稳重,方顺还是希望他能留下帮着他持家。

    可惜,这点他说了不算。今晚就要在打谷场抽签决定十名前往破虏军服役的人员,在方顺的心里最好两个儿子都别去。

    本来此时是北华征召各地青壮建设华都的日子,由于兵役制的施行,只能是三十岁以上的男子前往,而方顺作为村长则是必得留下来,陪同破虏军军兵整训青壮,因此有几家前往华都的青壮家人托他照料自家儿子,方顺也得看护着。

    “向前走。左右,左右。。。。。。”粗壮一些的霍什长喊道。

    整个队伍向前整齐的前行。都是遵照左右的行止前进。

    方顺点点头,经过一个月的整训,总算队伍成了模样,刚开始的时候,许多青壮连左右都是不分,为此挨了不少的军棍。这两个破虏军军兵背地里不知道挨了多少骂,都是骂他们心太狠,动辄棍棒相加。 不过,经过这月来整训,青壮们顺过架来后。就很少为此挨打了。

    方远山走在队伍中可是松了口气,总算是走起来了,他是宁可走动起来,也不愿意在原地站队,太特么折磨人了。

    经过一天的整训,傍晚申时末,所有的青壮都返家了,不过,青壮的家人都留了下来,他们将共同参与抽签决定谁家的孩子前往服役。

    方顺气不顺的走在回家的路上,经过自家已经打好地基的新建家宅时,他没有了以往的好心情,因为他抽中了下下签,方远山被抽中了。

    他宁可是方高山去,他可是知道二儿子可是个不安分的,不甘心留在这小村里,总想着出外闯荡,而大儿子稳重多了,为什么偏偏是大儿子被抽中了呢,为此他愤愤不平,埋怨起霍什长抽签的那个臭手。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于哲没有抽中,毕竟老于头不在家,他家里只有于哲成丁了,小儿子还没成丁,于哲留下来对于家是个大好事。

    当方顺说出大儿子被抽中时,方吴氏登时也泄了气,方高山直嚷着不公平,一心想出去闯荡的他很是失望,不过,让方顺诧异的是方远山确是很高兴。

    “老大,你高兴个啥,这军兵多苦,这一月你也晓得了,入军后还得与倭奴、建奴交战,这可不是个好差事。”方顺诧异道。

    “爹,俺同霍什长早就问过了,军中军兵若是作战勇敢可升到什长、百总、千总,霍什长每月就是两个银元,百总是是十个银元,千总那是百个银元。”方高山眼中放光。

    方顺听的目瞪口呆,娘啊,这饷银这般多啊,方高山听的这个羡慕嫉妒恨,方明山也是听的聚精会神,他也十三了对于破虏军很是向往,只有方明娟陪着母亲掉泪。

    “爹,比起过去挨饿的日子,这些苦算不得什么,俺早就想出去闯荡一番,家里不过是五十亩地,等二弟、三弟长大了,这些地定是不够,还不如出去当兵吃粮。”方远山别看平时不爱吱声,心中却是有数。

    方顺一听也是,等三个孩子都大了,五十亩地三兄弟均分真不够做什么的,还不如让孩子闯一闯。说不定能闯出一个好出路。

    只有方高山还是梗着脖子不服,大哥一去四年,意味着四年里他还真不能出门,毕竟家里此时只有老爹和他是耕种的主力了。

    “二弟,俺听霍什长说,破虏军外面敌手众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继续征召,你且等着吧。”方远山安慰了一下弟弟。

    方高山听到此处,心中一动,总算是消停下来了。

    “他爹,秋上建好房子,小燕就要过门了,远山这一走,老刘家说不定得悔婚。”方吴氏担心起大儿子的婚事。

    如今北华女子稀少金贵,如果不是方顺下手早,早就奉上了三十两的聘礼,定了亲,如今聘礼最少都是五十两银元,老刘头一直喊着亏了,今日有了这个借口,说不定当真悔婚。

    “他敢,万大人发下的告示言明,已经订婚给军兵的女子谁都不能悔婚,否则就罚百个银元,哼哼,他老刘头也敢。”对于贪婪的老刘,方顺可是极为的看不上,不过小燕可是个本分孩子,这可是方顺亲自打听选中的。

    “这就好,这就好,”方吴氏总算放下心来,“不过,远山当差,什么时候办婚礼啊。”

    “这不算个事,听说他们两年可以返家一次,到时办就是了,就是四年老刘也得等着。”方顺眼睛一横,全然不把老刘放在心里,有了万大人撑腰,他老刘那个鼠胆出不了什么幺蛾子。

    “他爹,村里好几个的后生的父母都找俺问咱家的明娟,毕竟明娟也十三了,一两年也该出嫁了。”方吴氏从方远山的婚事又瞬移到女儿的婚事。

    “不忙,前些日子,万大人发下文书,以后男女只有十六岁才能结亲,慢慢找个好后生就是了。”方顺其实心中属意的是于哲,很是老实听话,想来不能慢待了明娟,老于头两口子已经几次试探了,不过当真是不急,再好好看看。

    同方远山一样好心情的是赵广,他也幸运的被抽中服役破虏军了,尽管去年因为他要当兵吃粮,他母亲要死要活的,让他没能如愿,此番老妈可是实在没法拦阻了,一旦被抽中,要不丢弃田亩离开北华,要么只能进入破虏军服役四年。

    当赵利民回家后将赵广被选中的消息一说,赵广立时兴奋的跳了起来,而老妈登时泣不成声,都说小儿子是心头肉,在赵家听话勤奋能干的赵广才是父母的心头肉。

    一听到赵广要去当兵,登时老妈泪如雨下,赵家的气氛立时凄惨起来。

    “行了,收声吧,”赵利民到门口四下看看,回道屋里,“儿子被选中当兵吃粮,你在这大哭,让别人听到了,说不定传出去什么不好听的,这可是赵大人万大人的命令,你这是自找祸事呢,想让咱们全家被赶出北华嘛。”

    婆娘立时收了声,只是不断的落泪。

    “行了,俺都打听清楚了,广儿此去,每月一个银元的饷银,能够出征还有奖赏,如是升到什长,百总每月最少四个银元的饷银,也不全是坏处,说不定广儿将来能有个大出息。”呵斥完了,赵利民安慰了一下婆娘。

    “当真。”婆娘不信道。

    “万大人的告示上都言明了,什么时候赵大人、万大人的话有假过。”赵利民一瞪眼,这个婆娘连赵大人万大人的话也敢不信,真是混了头。

    “信,俺全信。”婆娘一缩脖子,也晓得自家有点掰不开,赵大人是谁,整个北华的人在有自家田亩之前吃的用的穿的都是赵大人的,赵大人在北华百姓心中可比万家生佛,怎么敢乱猜疑。

    “俺爹说的都是真的,告示俺看了三遍,都背下来了,还有两年可以返家一次,此外,如有婚约的,谁都不许退婚,违者严惩。”赵广的字可是习得不错,告示上的字大致认得。

    老妈听闻心中总是安稳一些,总算饷银丰厚,总比皮岛时饿着肚子搏命强的太多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二章 得偿所愿

    万基、顾五岳、白士第是头一遭在华都新建的政务厅会商,大家心情都是不错,眼看着北华从无到有,欣欣向荣起来,作为北华事物的几位执行者当然心情愉悦。

    “万大执政,华都建的很快嘛,如今可算是初具模样了嘛。”白士第笑道。

    “两位喝茶,”万基可是晓得白士第可是个人来疯,不搭理他还好,一旦搭上了废话没完,难怪赵大人给他起了个外号碎嘴子,干脆不予理会。

    “老万啊,啧,这政务厅可是真够大的,看看你这官厅、公事房,方茂港那里真是比不了啊。也就是方茂新建的银行总部能同你这一比。”顾五岳也是笑道,他也是真的羡慕嫉妒恨,看看华都政务厅的规模,方茂的一切真是比不了。

    “我说两位,别乱惦记,这可是赵大人交代的,作为北华政务厅一次建造到位,免的到时再行扩建,你们两个心中不忿去找赵大人喊冤去。”万基不为所动,赵烈赵大人可是亲自交代了华都的一切。

    “好了,两位,今日好不容易会商一番,言归正传。”万基正容道。

    顾五岳、白士第也是面容一整,今日要商议的事情确实不少。

    “白总办,讲讲吧,银行开业以来情形。”万基道。

    “万大人,劝业银行自营业以来,共计收取存银合计三十一万八千余两银子,将其转换银元流通,仅此一项。就收入二百六十七万银元。此外还有二十余万的金元。数百万枚的铜元,可谓是一本万利,此外还放贷了二十余万银元,仅凭这些钱息就能回返银行运作的花费。”白士第笑着言道。

    “还是大人英明啊,啧,只是这个银行开业以来,就是为大人创收二百余万银元,想来济州也得有一百余万银元入账。啧。几年的开销都有了。”顾五岳不禁惊叹,几年前紧衣缩食的日子总算熬过去了。如今这般人等后世经济用词张口就来,都是让赵烈拐带的。

    “应当说是夫人英明,大人不是说了嘛,夫人想到了发行金银币的法子。”白士第言道,“为此,我劝业银行准备发行夫人纪念币一套。。。。”

    “咳咳,”万基这个腻歪,白士第这张破嘴,什么时候都得注意被他带偏。不过,逢迎功夫也是精深。这不夫人纪念币都出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