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现在就把你部落的士兵全部着急起来,等一下咱们就要开始你争夺可汗的旅程了!哈哈!”没错,这就是李佑放下85狙击步枪的原因,他要的不仅是杀光这些薛延陀的人,而是要彻底的消灭抹除掉薛延陀这个草原霸主。那么,又该如何才能彻底的消灭整个薛延陀呢?当然不是杀光,是同化!是收为己用!!
(未完待续。。)
第237章 疯狂吞并()
努尔哈勃的大帐里,李佑三人密谋了良久,最终确定了一个方案,同时下手有些人手不够,那就设立一个鸿门宴,挨个击破好了。
“报大首领,努尔哈勃命人前来送信说想要请大首领前去想用他们努尔部落珍藏的上好美酒。”刚刚回来的阿史那普贺屁股还没坐稳,手下的士兵便掀开帐帘进来禀报。
“哼!想那努尔哈勃也是知道了自己的处境,现在想要投靠我大阿史那部。哈哈,既然你自己送上门来,那就不要怪我心狠了!哈哈!”
如果按照正常情况来说,阿史那普贺的想法的确没错,已经走投无路的努尔哈部,也只有拉拢自己才能得到最大的保全。。
“哈哈,努尔哈勃兄弟真是太客气了啊!就是不知道兄弟的美酒课程准备好了啊”一副趾高气昂的阿史那普贺也不等人通报,直接如入自己家后院一样的掀开帘子就往里进。
此时的努尔哈勃还有李佑二人正坐各自的几案前喝着李佑拿出来的美酒大口吃着烤的焦黑的烤羊。。
“努尔哈勃,你不是要请我喝酒吗?哼哼,你就是这么招待贵客的啊!”看到此时的努尔哈勃正在大口吃肉大口喝着酒,阿史那普贺却是不愿意了,原本还很是得意的脸上也顿时就沉了下来。
“呵呵,阿史那普贺,你就是阿史那普贺是吧。就是你的人攻入了居庸关伤了我的沐娘的是吧。”李佑的声音很淡也很轻,不过却透着一股刺骨的寒冷。
“你是什么人!竟然敢这么没跟我说话!哦?不对,你是唐狗?哼!努尔哈勃,这可是你自己找死,那可就莫要怪我不念旧情了啊”。。
阿史那普贺算是被李佑的话激怒了。
【未完待续。。】
。。。。。。兄弟们对不住了,女儿高烧在医院陪护,实在是没有心情码字,不过为了保持不断更,小柚子只好先发一点了,还望大家理解,等到孩子好了,小柚子一定全都补上。实在对不住兄弟们了。。
皇帝的日常办公室——紫宸殿
宣政殿之后有紫宸门,门内有紫宸殿,为寝区主殿。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之所。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紫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
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
由于入紫宸殿必须经过前宣政殿左右的东西上阁门,故入紫宸殿又称为“入阁”。能够“入阁”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在当时是大臣颇为荣耀的事情。
朝参是唐朝在京官员最重要的政事活动。按照制度规定,唐朝朝参有三种不同的举行时间和形式,一种是元日和冬至日举办的大朝会,最隆重,需要有“大陈设”,展宫悬鼓吹,陈车辂舆辇,到时皇帝“服衮冕(冬至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接受群臣客使朝参礼贺(《大唐开元礼》卷97《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其日有“皇太子献寿,次上公献寿,次中书令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令奏云物,侍中奏礼毕,然后中书令又与供奉官献寿,时殿上皆呼万岁”(《唐六典》卷4《礼部》)。朝会参加者最多,有王公诸亲、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地方上奏的朝集使、周隋后裔介公部公,蕃国客使等,朝贺结束后并有宴会。正、冬大朝会本在太极宫的太极殿,高宗以后因为居住大明宫,所以改在含元殿进行;唐朝后期也改在含元殿后的宣政殿举行。
其次是朔望朝参。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其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依时刻陈列仪仗,“御史大夫领属官至殿西庑,从官朱衣传呼,促百官就班”。在监察御史的带领下,群官按品级于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仪唱赞下行再拜之礼(《新唐书·仪卫志》)。朔望朝参一般也在宣政殿正殿举行。
最后是常参。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常参则在宣政殿再后的便殿紫宸殿举行。
据说玄宗将朔望朝参也改成在紫宸举行,宪宗元和以后,更将紫宸殿改作常朝正殿,而紫宸殿之西的延英殿便作为禁中便殿,宰相、常参官奏事都在紫宸。
常朝虽然照规矩本来每日都有,但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下令“许常参官分日入朝,寻胜宴乐”(《唐会要》卷24《朔望朝参》)。安史乱后“诸司或以事简,或以餐钱不充,有间日(即隔日)视事者”(《唐会要》卷57《尚书省》),这就逐渐形成了皇帝单日坐朝,常参官双日不复入阁的制度。
另外如果遇到假日也不入朝,而入朝日每次的时间一般也是固定的。官员们清晨入朝,拜礼加上奏事需要几个小时。所以据说文宗时每遇延英开日,宰臣及次对官先要奏事,“比及退朝已是辰巳之间”(《唐会要》卷60《御史台》)。“辰巳之间”大体是上午九至十一点钟,在此之后,本来是还会有一些部门长官在紫宸殿前东西松树下等候接见,报告公务,后来被御史台以太耽搁时间而奏请取消。这样看来,朝参再晚,也应在午前就结束,让官员回到自己的衙内去办公。
238分享一下小柚子的学习资料,绝对有意思!()
本章节为免费章节。“枪真看袜光,泥这地涨香。嘎兜蟒仙袜,得兜思过夯—唉,太巴荒……”
这一声叹息真是绕梁三日,幽幽不绝啊……客人您怎么蚊香眼了?听不懂这老儿在说啥?咦,怎么可能呢,他读的可是中国人最熟悉、最亲切,三岁小孩子都能朗朗上口,幼童早教第一篇的那首唐诗啊!咱走近看看,墙上那一笔龙飞凤舞的行书墨字,写的到底是啥?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4'
给您擦擦眼泪,没事没事,中古人的语音是比较坑爹啦,您听不懂也情有可原……您问这老儿说的“太巴荒”是啥意思?呃,他是在叫“太白兄”……
说起来,您觉不觉得这位老人家的长相、穿戴、姿态很眼熟呢?看他这抱膝踞坐'5',四十五度角仰面望天的愁苦姿态,您的眼前不由得闪出了他肩扛卡宾枪、脚踏自行车、踩滑板、骑扫帚、打篮球、扛水桶、玩电脑、弹吉他的种种英姿……杜甫!这不就是最近在网上大红大紫,忙得不可开交的诗圣杜甫嘛!
穿越见到一个历史名人不容易啊!赶紧上去勾搭吧!要怎么勾搭呢?当然是口诵人家的作品,上去表白积攒了一千多年的仰慕之情啦。
什么?您说一时想不起来杜甫有啥名作?
提点一下吧,“两个黄鹂鸣翠柳”您总会背吧?—等等,您先别往上冲,就算会背,您这一口纯正二十一世纪普通话,人家老杜也听不懂,没准儿把您当成哪里来的蛮夷呢!本公司提供中古语音翻译的特别服务,不过要收费的哦……可以先提供一首诗的翻译试用服务,比如这首“两个黄鹂鸣翠柳”,您听好了,上去以后要对子美同志这么念:
“两嘎黄列忙翠柳,一行爸落党蹭滕。香含瑟冷岑秋雪,门爸东挪么里扔。”'6'
看看,杜诗圣果然老脸大悦地起身相迎了吧。下面要说啥呢?—您嫌翻译服务太贵,不乐意买?也成,那您可以装成过来留学的日本新罗学生,只学了“哑巴汉语”,拿来纸笔跟诗圣笔谈吧。
您说您只会写简体字,怕杜甫看不懂?这完全不用担心,要知道我们现在应用的简体汉字,绝大部分并不是生造的,而是从古代的行书草书中选出来的,您哪怕把字写得潦草一点儿呢,只要上下文义通顺,语境清楚明白,老杜同学猜也能猜出这些字是啥。
您需要担心的反而是语法语义问题,中古汉语的某些句子结构和用词跟现代差得太多……
比如说这用词吧,最明显的就是对各类名物的称呼不同。假设您给诗圣写个“我爸爸喜欢您”,老杜大概会一边蚊香眼,一边“白头搔更短”'7'—“喜”“欢”两个字连用,他勉强可以猜出啥意思,“您”字虽然是金元才出现的尊称,但是和“你”字长得这么像,他应该也可以猜对字义,但是“爸爸”……在唐朝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称呼父亲,当时人一般是叫“阿爷”“耶耶”'8'甚至“哥哥”,“爸”这个字虽然已经出现,但只局限于山坳海沿子的方言才用,于是老杜看这六个字看了半天,最后怒而掀桌—你这是考量老子的生僻字词汇量呢!
不光是名词有这个问题,动词也有。比如您再写一句“我请您喝酒”,就见老杜又开始眼晕晕了—“喝”在唐代只有“呼喊”的意思,类似于“吆喝”的用法。您要叫杜诗圣去“喝酒”,他琢磨半天,一起身开始以张大导演的风格扯着嗓子高喊“酒!酒!酒!”所以不能说“喝酒”,要说“饮酒”或者“吃酒”啦。
以此类推,形容词、副词、介词、代词……各个词类的古今语义都有不同。再说个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的”吧。您给诗圣写一句“我喜欢你的诗”,老杜盯着五个字琢磨,“我”“喜”“你”“靶子”“诗”啥意思啊?这小子到底是从哪个爪哇国偷渡来我大唐的?
因为“的”在唐朝只有“射箭靶子”的意思,想想成语“一举中的”,“的”是一个纯粹的名词,而不是现代汉语里的助词。您在唐朝说话,如果习惯性地想用“的”,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直接省了,把前面的形容词、代词什么的跟后面的名词硬捏在一起,“我喜欢你的诗”写成“我爱君诗”,老杜就能看明白,笑眯眯了。
如果“的”字的前后部分比较复杂,不用字连起来特别不舒服,那一般可以用“之”来代替,比如“李世民得天下的原因”就要写成“李世民得天下之因由”。
最后说说这个语法差异……唉,客人您已经听晕了?我也快讲哭了啊,语法问题比前面说的语音、语义问题还要复杂得多呢……咱就挑个最简单的说一下吧,动补式。
您来一句“您写了几十年诗啊”,老杜又不懂了,于是咱换成“公作诗数十载”—留意到这两句的结构有啥不同没?关键是在于“诗”和“几十年”(数十载)这两部分的前后位置。
现代人说汉语,“几十年”这种补语,是放在“诗”这种宾语前面的,主语+谓语+补语+宾语。而唐朝人说话,补语要放到宾语后头,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的结构。
不能说“我想死你了”,要说“吾忆汝欲死”;“我吃完饭了”是错误的,要说“我吃饭毕”;“李世民射死李建成”也不对哦,要说“李世民射李建成死”……
咦,客人,您怎么又哭了?算啦,算啦,实在不行,您就在纸上写个—注意,从右到左竖着写—“仰慕杜公已久求教唐音”,然后扯着他给您读诗吧。您看,这院里的墙壁上,褪了色的廊柱上,甚至稍平整一点儿的山石面上,到处都是诗句啊。趁着今天月亮好,让老杜多念几首,回头旅行结束回家,跟朋友们炫耀您的中古唐音是诗圣亲自教的,多有面子的事!。。
继续给你们科普知识,嘿嘿()
,为了回应某些读者对我的攻击,说我不懂大唐的称呼,于是我绞尽脑汁,用着一章节回应你们…上一节我们说了穿越回唐朝以后的语言问题,有客人就说了:我们学个英语,从小学到大,学了十几年都没折腾会,这唐朝汉语一年半载的也不可能学全吧?救急不救穷,你这导游先教我们一些最急用、最有用的唐朝话,怎么样?
说的倒也有道理。这样吧,今天先把人们开口最先用到的“称呼”讲一讲。
根据我的有限了解,穿越回古代的一众男女,除投胎成皇帝以外,投胎成后妃、皇子、公主、贵族子弟的概率最大。那么您投胎成王子、公主、贵族男女以后,睁开眼看到面前的人,都应该叫啥呢?
“叮咚”一声,您跟原宿主的灵魂斗争胜利,占据了他/她的身体,醒来时感觉到自己躺在一张被褥柔软华丽的大床上,鼻子里闻到浓烈的熏香味和煎药味。床前屏风外面有人喊:“皇后,郎君/公主终于醒转啦!”随后床帷掀起来,一位穿戴华贵的妇女俯身来看您—
这时候,您亲热地喊“阿娘”也行,严肃地喊“皇后”也行,最好不要喊“母后”—这个词在唐代不用作当面称呼,她老人家没准儿会以为您烧糊涂了。
唐代儿女当面呼唤母亲的用词,现代人倒是不陌生,以“娘”的衍生称呼“阿娘”“娘娘”(不是用来专门称呼后妃的,只是普通的儿女叫自己的母亲)等为主。如果您觉得自己是个有身份的成年人,在母亲面前需要规矩严肃,那么就叫“母亲”。
如果被您穿越上身的那位皇子或公主,跟皇后感情很亲密,那在非正式场合可以像普通平民人家一样直接叫“阿娘”,唐代宫廷里的礼法规矩并不像后世那么冰冷严格。如果是正式场合,或者您惹皇后生气了需要小心赔罪,那么就得跟着外人一起,当面称她为“皇后殿下”—不是“皇后陛下”,只有皇帝可以称“陛下”。
您叫了“阿娘”,皇后答应一声,叫您的小名,或者“儿啊”之类,娘俩儿正谈心,外面奴婢通报:“圣人至。”
来的不是孔夫子,也不是关二爷,是您的亲爹当朝皇帝。
唐代一般人等对皇帝的当面称呼,较流行的有“圣人”“主上”“大家”(皇帝身边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传统的“陛下”当然也可以使用。至于“皇上”这个穿越流行词,在唐代似乎是一个书面用语,没看到活人这样当面称呼皇帝的例子。“万岁”则是群众情绪激动时给皇帝拍马屁用的,日常并不把这个词当作一种称谓。
至于您这个刚穿越上身的王子公主嘛,不建议叫“父皇”,这个词在唐代也未见作为称呼语出现。同样,如果感情亲密,您就像平民家庭一样直接叫唤“父亲”或者“阿耶”就行了。
跟叫母亲的“娘”系列相比,唐代对父亲的称呼,我们看上去会觉得比较陌生、比较乱,也比较坑爹。最流行的称呼是“耶”(爷)的各种衍生,如“耶耶”(爷爷)、“阿耶”(阿爷)。父母合称“耶(爷)娘”很常见,如老杜《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但是还有一种对父亲的称呼,是“哥哥”。《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这里的“四哥”,指的是玄宗的父亲睿宗(在同母兄弟中排行第四)。《旧唐书·棣王琰传》:“惟三哥辩其罪人。”这里的“三哥”也是指他父亲玄宗(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李世民有一封写给儿子李治的信,文末署名也自称为“哥哥”。
“哥哥”这称呼,在唐代既指父亲,又指兄长,如唐玄宗还曾经在公开场合称他长兄宁王为“大哥”“宁哥”'10'。据说这称呼是从草原民族传过来的,在唐代还没有定型。所以我郑重建议各位穿越者,不要随便管路人,甚至自己亲兄长叫“大哥”“哥哥”,这称呼很容易让人家在辈分上占您的便宜—唐代对兄长的安全称呼是“阿兄”“(排行)+兄”,建议使用。
我们回来还说对父亲的称呼,口语上可以亲热地叫“耶耶”“哥哥”,书面语或者严肃场合,自然要叫“父亲”或者“大人”。
“大人”作为一个当面的口头称呼语,在唐代,只用来呼父母,个别情况下可用来呼直系血亲尊长,绝不能用“张大人”“王大人”“李大人”来称呼各种官员。比如李世民在太原劝他爹李渊起兵反隋时说:“大人受诏讨贼……”敦煌变文'11'《舜子变》里也有:“舜子叉手启大人:若杀却阿娘者,舜元无孝道,大人思之。”
其实用“大人”来称呼父亲,直到近代,还一直保存在书信习惯当中。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从《红楼梦》里看到清代人在口语上已经不叫父亲为“大人”了,贾宝玉叫他爹“老爷”,贾环和贾蓉是叫“父亲”,但是一写书信,比如认了宝玉当干爹的贾芸,就写“不肖男芸恭请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大人”是什么时候变成对官员的称呼语呢?具体的时间,我也说不清,但是“大人”和“爷”的称呼演变过程一样,都是从“称父亲”逐渐扩大、外延,一种叫作“亲属称谓语外化”的现象与谄媚风气相结合,最后“大人”的语义变化为称呼官员,“爷”(老爷)变化为称呼主人、贵人。
好吧,您这就问了:既然在唐代不能用“张大人”“王大人”来叫官员,那我面前站着姓张姓王这两位大官,我该怎么叫他们?总不能直接叫名字吧?这也太不礼貌了。
嗯嗯,懂礼貌的是好孩子……唐代称呼官员呢,大致上有以下这么几种叫法。
一是“姓”+“官爵”。这里的“官爵”不必是全称,比如刘某人任职“散骑常侍”,往往只呼为“刘常侍”。基本上各个官爵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姓赵的“兵部尚书”和姓钱的“礼部尚书”都被称为“赵尚书”“钱尚书”,姓王姓李的“司勋主事、考功主事”被叫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
二是“姓”+“公”之类的尊称,应用广泛,民间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