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启大明-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如直接来一句:正统年间。大明满朝文武智商暴降,统统在三十以下!
    或是说首辅、尚书、侍郎等等,为了成全于谦,他们决定了,不要命,活着干什么?王振权倾天下,为了成全于谦,不倾了,让于谦弄吧,王振的徒子徒孙们。就啥也不干,让于谦折腾吧……
    何必这么麻烦?简单点,于谦习得蛊术,脑控文武百官包括王振及厂卫,不就得了?
    丁一再一次失语。曹鼐搞鬼?看怕是那些“儿郎们”侵吞国有财产“不是吃素的”才对吧?反正丁一是不相信,如果那些王振的手下。真的尽忠职守。单凭文官集团敢把粮草拖到这份上。
    但王振都这么讲了,丁一还能再说什么?
    他也只好尽最后一点努力:“若果战事不利,撤军之时还是从来路走为好……”
    谁知从来在他面前关怀亲切的王振,这回突然变了脸:“放肆!军国大事,安是汝可以插嘴?不须多言,回京去吧!”
    丁一被他训斥得愣住了。完全没有想到他突然变脸。
    而这时帐篷内那灯光之外的角落里,丁一感觉有人隐隐盯上了自己,并且不止一人。
    丁一只好辞了出来,本来还想劝王振听听英国公张辅的意见。但此时看来,却是不适合开口的。
    与胡山往外走时,丁一被夜风一吹倒也清醒了,自己这八品小官,也就是差不多现代一个街道主任或是小镇长的角色,仗着自己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世侄,然后跑去参谋长联席会议跟人说这作战路线不对,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要是不听我的,失败了,要怎么撤怎么撤……
    的确,不论说得对或不对,除了被抽之外,似乎也真没有第二种结局。
    因为丁一完全不够资格来说这个话啊。
    丁一长叹了一声,被喷就被喷吧,只希望自己的话,能让王振警醒也是好的。
    毕竟,从来到大明之后,这位对自己还是很够意思的,并且蛮真诚的感觉,如果可以丁一还是希望王振别把这二十万明军包括王振自己葬送在这里。
    不是丁一自视过高不自量力,而是二十万明军啊!
    这不是史书里那要数一数的几个零,也不是可以存盘重来的数据。
    任谁看着这二十万人的营盘,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都会于心不忍,他们有父母,有妻儿,有血有肉……
    丁一之所以会说出触怒王振的话,不单他不愿一直对他不错的王振就这么死掉,更不希望大明这好不容易积蓄出来的机动力量就这么毫无价值的耗光在这里!他终归还是有热血,仍旧是男儿。
    不论在现代还是正统十四年,骨子里还是那个明知不该说也要说,始终升不了职的丁一。
    “先生?”跟着他身边的胡山,看出了丁一失神,担忧地问道,“不如休息一下?”
    丁一摇了摇头,对胡山道:“再陪我走走。”
    二十万人的营地,也就是四十万只臭脚丫,又是行了一整天路的,弥漫在空气里,味道很难闻,就算抬头能看见星光,也找不出一丝半点的写意。丁一突然感觉这就是自己的写照,那美好的星空就是自己的梦想,而四十万臭脚丫味的营地就是现实。
    “你们是什么人!”巡逻的军士喝住了他们,直到胡山亮出锦衣卫的腰牌,又对上这夜的口令,那队军士才没有再留难他们,但也叫他们快点回营去睡。这时候丁一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已走了有一段路了。
    营地已经不再如白天的喧嚣,除了巡营的队伍脚步声,便只有呼噜声了。丁一本打算回去跟陈三他们会合的,抬头却见前方帐蓬门口,有人背手而立,微微向自己点头,于是丁一不觉行近了几步,却苦笑起来,却便是王振方才在咒骂的曹鼐。
    有说人生而平等,但其实群体之间总是还有差别的。
    例如御营那头臭脚味便会少些,而曹鼐这边也没那么浓烈,大约是喷洒了什么药水之类的吧。
    而且曹鼐这边还有茶喝,入口便知是好茶。
    “曹公,学生刚被训斥了一顿。”丁一苦笑着把方才的经历说了出来,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想找人说说,“我也知道,自己不在其位,不谋其事,的确是我不对。”
    听着他的话的曹鼐没有说什么,只是喝了一口茶,淡然地笑望着丁一。
    丁一也看着曹鼐,他有许多问题要问。
    是不是真的如王振所说,曹鼐专门让经年老吏,去为难要调派粮食的人,使得军粮供给出现问题?现在英国公张辅也在军中,能不能请他出来挂师?毕竟是四平安南的老帅!再说当初在容城,这身躯被逼到上吊,是不是首辅在幕后主使的?为何曹公身为首辅,面对胡乱指挥的王振,却不据理力争?
    茶有清香,但终究帐外还是隐约透一股子臭脚丫子味道。
    捧着手中的茶,那热意却使得丁一如同融化了某处一直没有通畅的所在:
    姑且不论这许多的问题,首辅可愿意回答;
    亦不论这样的问题不应该由丁一来问;
    便是问了,对方又答了,又怎么样?
    重要的不是说的人说什么,而听者愿意相信什么。
    想到此节,丁一自己却不觉失笑,也许自己并没有问题要问首辅曹公,只是面对狂澜无力挽回的此际,瞬时的无奈使得自己变得柔软,而想寻求一根心理上拐杖。不,无论是王振还是曹公,无论他们的阅历如何、能力如何、见识如何,他们都改变不了什么。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只是他的笑,倒是让曹鼐愣了一下:“小友,何故发笑?”
    “算了,刚被训了一通,学生不想在曹公这里,再被训一通。”丁一摇了摇头,对着曹鼐这么说道。
    曹鼐微笑着点了点头。
    丁一很快就告辞了,他没有去问。
    不单因为他的心已恢复坚强;
    更因为,他其实一早就预备着接受这样的结果。
    只不过二十万条活生生、将要逝去的生命,使得他有了方才的无奈。
    他终于证实了,备用方案不可行,那么就按原定的方案来进行吧。
    相对于其他人,他更愿意想信自己。
    历史的轨迹并没有因为丁一这只蝴蝶而发生改变,王振依旧一听前方战败,马上就主张撤退,并且根本就没有因为丁一的进言,而原路撤回,而依然是希望从紫荆关的方向撤兵,可以让皇帝驾临蔚州,以让他光宗耀祖,而行至半路,又是担心作物受损,大军又再往撤退……
    看着成国公朱勇领了五万骑兵,威风凛凛杀将出去,陈三和胡山他们,看着无边无际的骑兵出击,只觉马蹄如战鼓擂在心头,不由得一腔热血沸腾,恨不得也跟着前去厮杀。只有丁一就长叹着摇头:“这五万骑便是这样就死了。”看来,自己所能依靠的,也就是手下这些军士了。
    若果说当时骑兵出战,胡山和陈三此时,只是出于对丁一的尊重,才没有出声反驳,那么到了今日,瓦剌大军包围土木堡的现在,他们对于丁一,已经从崇拜转为盲从了。因为这期间丁一的预测从来没有出过错。
    一开始他们很难相信五万骑兵就这么全部被歼,但事实上,那五万骑兵就没有再出现过,连报告战况的传令兵也没派回来过一个。如果不是被全歼,不论胜败总得遣人回报的。
    而明军派人去寻水源,丁一又说出:“南方十五里有水,但已被瓦剌军马占据。”(未完待续。。)

第二十一章 独立顾八方(四)
    陈三他们不知道丁一是如何知道的,但仓惶回奔的那些明军,无论他们惊恐的表情还是负伤者身上的箭,都在证明丁一预言正确性。
    所以当今日瓦剌人包围了土木堡,也先遣使前来谈和时,丁一下达命令:“大军很快就会溃败,该到我们上场的时候了,准备作战。”六十余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有疑问,纷纷按着马上要作战的节奏,准备武器结束整齐。却听丁一对陈三道:“挑上一个人帮手,马上去找我大兄。”这也是入紫荆关时就定好的方案,陈三一直都在注意李贤那些文官所在方位,此时听得丁一的命令,立时便应了,叫了一个军士,匆匆而去。
    就算也先的使者谈判之后,包围土木堡的瓦剌军队开始缓缓撤离,丁一这边的六十余人依旧毫不放松,“五人一组,到中间去。动作快点。”胡山对着手下军士命令。明军之中,除了皇帝和首辅、王振之外,谁还有水喝,有东西吃的,那么就是丁一他们这六十多人了,因为丁一一早就让柳依依在左近埋设好炒面和食水。
    其他六十人麻麻密密围成方阵,把中间吃东西喝水的五人遮拦起来,否则一旦被人发现他们有东西吃有水喝,绝对会被撕成碎片的。在他们边上的明军,都对这伙锦衣卫很不以为然,觉得他们就是在装模作样,明明瓦剌都撤军了,还在这里摆规矩给谁看啊?
    不多时便有多个传令兵从御营驰出,却是王振下令移营就水。
    丁一他们这六十多人,都已经吃完东西喝好了水,纷纷绞合了长枪,盘腿坐于地上。
    明军的大军向南方水源移动,不少营头在经过他们身边时。嘲笑丁一这小小的部队,但根本不需要丁一或是胡山他们说什么,这六十余人没有人去怀疑的判断,丁一说瓦剌军马等一会就杀过来,把这二十万人杀溃,那便一定是真的。
    饥渴难忍的军士在奔走之中,渐渐便乱了阵营,各个营头掺杂混合着,一哄而起奔向河边。如同印证着丁一的话,瓦剌人的牛角声便在这一刻响起。一条黑线从视野里如潮涌来,而正在争先恐后奔向水源的明军,完全失去秩序和建制,也有人觉得死前也要喝上一口水;有人想要换挡抗,却不知道自己该在什么位置;有人觉得往东逃或都活命;有人觉得跳进河里也许更稳妥……
    二十万军队里。整整二十万大明军里,连御营的亲军宿卫也在拔营之中被乱军冲散了;
    只有一支六十余人的小部队。保持着建制在行进。他们的队列后还有几辆辎重马车。
    看着瓦剌军队在屠杀那奔向河边的大明军队,王振站在军帐之外只觉得手脚冰凉,边上的小黄门吓得不住问道:“老祖宗、老祖宗……”他话没有说完,就被丁一劈手一掌砍昏过去,然后丁一不由分说把王振信身边队列里一推,七八人把锦衣卫衣甲往他身上套了上去。
    陈三马上把一辆辎重马车揭开。从里边翻出一个人,不由分说拔刀往颈上斫了下去,将人头扔去丁一,后者把持首级高声呼喊:“为国诛贼!王振已死!”
    这是早就准备好的替身。从一开始丁一就不认为王振能够听从自己的劝解,从而改变历史的轨迹;所以入了紫荆关之后,他马上回京把这个先前王振——在他的再三叮嘱下——准备好的替身带上,这也是他要装扮成辎重兵的一大部分原因。
    他终是不忍看王振死于此地,无论历史上对他如何评价,至少他对丁一,是无可挑剔。
    这时那七八个帮王振换了衣甲的,解开辎重马车上的马,它们本来就是战马,把王振扶了上去,七八骑由许牛领着,冲丁一问道:“先生?”
    “依计行事!”丁一这时根本就没有时间废话,应变对策早已安排好的,如果出错也绝对没有时间去弥补了。
    许牛知道此时分秒必争,也不再多话,扯着王振的马缰,带着那七八骑狂奔而去,不论是谁阻碍于前,刀劈马踏绝不留情,冲了五六十步,人潮尽皆纷纷避让,却又有三骑冲将出来,正是陈三带着那一个军士,护着李贤硬挤到此。
    两队人马合成一队往南冲去,挤出乱军人潮,许牛和陈三便各奔东西,自有去处暂且不提。
    此时在御营之前的丁一,大吼道:“甲!”那几辆辎重车一一揭开,五十来人一人一领鱼鳞甲披在身上。丁一将手中人头扔在御营门前,领着那五十来人,如一块坚硬的礁石,便守在那里峙立不动。
    有一队瓦剌军砍杀明军杀顺了手,砍翻了几个明军却见丁一他们阵列于前,那百夫长看着不禁冷笑道:“明狗就是贱,横竖都是一刀,就不知道让老爷们痛快些!杀了他们!”那一众部下甚至连骑弓都没有摘下,便这么咆哮着策马狂冲而来。
    丁一冷然一笑,对胡山道:“交给你了。”便转身走进了英宗所在的帐篷。
    大帐里的人不多,只有三个人。
    有个看上去就是蒙古人的家伙身上也穿着侍卫袍服,一个奉御的小黄门索缩在一旁,倒是英宗盘腿坐在帐,身披华丽甲胄,战刀置于手旁,看着丁一入内,颇有点让他惊讶。丁一这时一把扯起那小黄门问道:“樊忠去了哪里?”
    “去、去、去取水……”那小黄门哆嗦了半天,上下牙齿打战才挤出这么一句。在这马蹄声、喝杀声、惨叫声、刀刃入肉声、弓弦崩响声里,这个小黄门和外面的溃兵并没有太大分别,他的精神明显也已崩溃了。
    英宗此时抬头道望着丁一,平静地说道:“逃命去吧
    并没有大难临头时的仓惶,也没有说出一些类如加官进爵的诱惑,来让丁一替自己卖命。英宗的眼中也没有惊慌,有的只是平静,他又再重复了一次:“逃命去吧。”倒是那被丁一扔下的小黄门,抱着丁一的腿,流露出乞求的神色,似乎希望想让丁一带着他离开,大多数的宦官都习惯于是依附强者,并且他们吃相都不太好看,例如司礼监的大太监手下总是有许多的“孩儿”、“孙儿”之类的阉人,而一旦这大太监失了势,这些“儿孙”们,多数便又急急改投门庭。
    丁一在此时就是小黄门眼中的强者。
    但回应他的,是被他视为强者的丁一,一脚就将他踹开。
    “你是我的朋友,尽管我对你来说,只是路人、臣子,还是其他什么杂七八糟的身份。”丁一微笑着弯下腰捡起皇帝身边的那把战刀,把它塞到皇帝的手里,然后对他说,“我不会扔下自己的朋友。”
    英宗挣扎开丁一想要搀扶他的手,自己站了起来,看着丁一没有说什么。
    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更知道此时什么也不必说。
    当丁一和英宗走出大帐时,“王振”,或者说他的替身的头颅已经不在那里了,因为丁一安排的计划中,这个头颅将被送到首辅或英国公他们面前,如果他们并没有那么快于乱军中死掉的话。
    而先前向胡山那五十余人冲杀过来的百夫长,已经和他的部下死于前方,只留下十余匹战马被胡山他们所缴获。当然胡山他们并没有全歼这百来人的小部队,在密集的弩矢给予了对方二成以上的伤亡、并且干掉了他们的首领之后,这支来自草原上的小部队的崩溃了。
    但这改变不了什么,大明军队依旧在溃退四逃,丁一护着英宗出来时,正看见胡山拉扯着每一个从小方阵边上经过的士兵,对他们呼喊:“不要慌!瓦剌人也是一个头两只手……”很少有人听他的,那些溃兵喊叫着甩开胡山,甚至有人向他挥动手里的刀枪,以求胡山不要再阻止他们逃亡,尽管他们压根也不知道要逃到哪里去,但远离这个屠场,是心中唯一的愿望。
    “大势已去。”英宗站在帐前看着这些奔逃的溃卒,望着不远处提马横刀肆意砍杀的瓦剌人,淡然说道,“朕不逃,你自去吧。”看着丁一压根就没理会他,英宗不觉有些气闷,“身为朝廷命官,为何不从君命?”
    丁一没有回头,却是笑道:“得了吧,还朝廷命官呢?”英宗不禁愣住了,他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敢这样对他说话,只听丁一又说道,“知道为什么我会在这里没有逃?我视你为知己;知道我为何视你为知己?因为你一出世便是太子,享尽锦衣玉食,却依旧有血性。如此而已。”
    他没有再说下去,不是他不想说,本来现在就是洗脑、攀交情最好的时节了,正常来说,人的意志在这个时候最为薄弱。丁一是不敢说,因为英宗绝对不是好忽悠的人,反而,英宗是一个非常强悍无比的大忽悠!(未完待续。。)
    ps:  列位看官,弄点月票来行不?弄点推荐票来行不?打滚撒泼卖萌卖腐求月票求推荐票求收藏求打赏啊!

第二十二章 独立顾八方(五)
    历史上同样被俘的皇帝,有赵佶爷俩、李后主等等这些人,李后主就不要提了,连自己女人都保不住,最后还被毒杀;赵佶父子比李后主更苦逼,不单自己被百般折辱,同被俘的后宫、宗室之女被任意糟踏,最后也是屈辱死在五国城。
    英宗却就不同了,他去瓦剌虽说被俘,但他能忽悠,虽说生活是苦点,也没受什么折辱,身边还有服侍的人,感觉被当活佛供着一样;连背叛他投向瓦剌的卖国贼汉奸喜宁,都能被他用计杀了,并且也先也并没有因此发作而为难英宗;最后还能忽悠得也先把他送回大明。
    什么谈判专家、心理医生能和这位比忽悠?
    丁一是真不敢说太多,在这位面前,说多了怕就露怯。
    周围狼狈逃窜的明军足足是瓦剌军队的十倍,但数日来的粮草短缺已经让他们的体力跌到了谷底;至于士气那更是不要提了,当初在京师出征,作为跟随御驾亲征的士兵斗志昂扬自然是有的,但去到大同又听着前方战败,然后就灰溜溜地撤军,向紫荆关走了一段,又生生被叫回头换成出京的路线撤退,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么折腾之下来,哪里还有士气可言?
    更别提成国公带了五万骑出去,到此时一点声影也没有,倒是瓦剌人大军逼近。
    若说还几分意志在支撑着,这边厢皇帝又与瓦剌人议和,眼看瓦剌军马都撤走了,没饭吃还说咬牙死撑着,没水喝呢?
    正常来说是七天,没水喝七天基本就脱水死了;也有说三天。就是不进食任何含水分的东西,例如水果等等;若是沙漠,一天左右,就差不多了。
    不论七天还是三天,这些明军还要行军啊!
    多少人都在喝自己的尿撑着了,没什么羞噪的,都快渴死了。真是连尿都拉不出的时节,一看瓦剌人撤军,河水就在边上,谁还撑得住?
    就这十多万明军都是现代军队。都是铁人,也扛不下啊。
    丁一是暗暗庆幸自己知道这情况,事先做了准备,这也是为什么先前喝水进食,全都是列出阵势把那几人围在中间的原因——边上人是连尿都没得喝!丁一感觉要不是事先做了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