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乞丐王-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潘美以并不算高的防御使之职领兵进攻南汉,正是来自晋王赵光义的强烈推荐。防御使说白了就是警备司令,平日里统帅的都是些治安军,实力远不如正规的大宋禁军。赵匡胤一直在培养新的年轻将领,在赵光义的推荐下,潘美进入了考虑的范围,最后更是得到了领兵进攻南汉的机会。

好在潘美不负众望,对南汉这一场战争几乎可以说是完胜。之后,潘美被赵匡胤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真正成了一方大员,这也大大增加了赵光义对大宋军队的干预。

若是潘美成为平南唐的统帅之时,赵光义在军队中的支持将更上层楼。这怎么能不令他激动。

“好,好,好,”

赵光义连说三个好字,大叹道:“赵大人果然不亏为我大宋宰辅。”

王继恩撇嘴道:“赵大人这提议也不怎样!依我看,潘将军还不如王爷您呢。”

“不得胡言乱语。”赵光义板着脸训斥道。不过,看他那笑眯眯的样子,哪有半分的教训之意。

见此,王继恩丹凤眼上挑,语带委屈道:“本来就是嘛!王爷从小跟皇上在军中长大,论箭术,潘将军是拍马也赶不上王爷您呐!”

闻听此言,赵光义哈哈大笑。论拳脚功夫,他比不上大多数的禁军将军,甚至是普通的禁军士卒。若说道射箭,虽说不上百步穿杨,但在当年的禁军中也是数一数二的,这也是他生凭最得意的地方。王继恩说到了赵光义的G点,更加口无遮拦了,又道:“所以说嘛,让潘将军当这平南元帅,还不如让王爷您亲自出马。”

“轰……”

“你刚说什么?”赵光义脑中顿时炸开了锅,一把将身边的王继恩拽起,双眼死死的盯着他,大吼道。

王继恩大骇,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何成见过赵光义如此恐怖的脸孔,那扭曲的面庞似乎欲吃人一般。赵光义对别人发怒也从未有过这种恐怖的表情,更何况是对王继恩自己呢?

赵光义急急吼道。“快说,将你刚刚的话再说一遍?”

王继恩心都跳到了嗓子眼,结巴道:“王爷恕罪……我只是……只是说……不如让王爷您亲自带兵平南唐。”

“就是这个,就是这个。”

赵光义激动的面色扭曲,浑身发抖,口中喃喃自语道:“没错,就是这个,就是这个。”

隋朝晋王杨广带兵过江平南陈,唐朝秦王李世民带兵征战天下,两人均以王爷的身份立下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这两人最后都凭借着手中的兵权得到了皇位。既然他们两可以,为何他赵光义就不可以呢?大宋禁军天下无敌,灭南唐指日可待。

想到自己倘若亲自带兵灭了南唐,赵光义激动得跳了起来,头顶差点撞到车棚。

如此的动作,顿时吓了王继恩一跳:“王爷小心。”

赵光义狂喜,一把抱住王继恩,赞道:“刚刚本王实在是太激动了,吓到你了吧?”

王继恩微微摇头:“让王爷开心,是我的福分。”

“好,好,好。”赵光义搂着王继恩的肩膀,伸指勾起他的下巴,望着眼前媚眼微张的王继恩,腹中忍不住的一团火起,邪笑道:“今晚,本王要好好的疼惜你!”……

第388章四方动(中)

当赵匡胤的圣旨到达金陵皇宫的那一刻,整个南唐朝野震动了。大半个月未举行朝会的李煜,吓得连夜召集大臣入宫议事。

澄心堂,原本只是几间宫里别致的小院,但自从李煜登基以来,一而再再而三的扩建,以其艺术家的鉴赏力,将澄心堂建造成了独具韵味的江南楼阁群,而李煜大部分的时间就在这澄心堂内吟诗作赋。

两年前大周后周娥皇香消玉损,李煜伤心欲绝之下,竟然有了出家为僧的念头。若不是群臣极力反对,估计此刻金陵城外的清凉广慧寺将会多了一位皇帝和尚。虽然李煜暂时放弃了出家的念头,可还是在宫内修建了几处寺庙,常常是佛衣僧帽,勤加礼佛。

为了彻底断绝李煜出家的念头,在已故宰相严续的主持下,李煜娶了周娥皇的妹妹周嘉敏,人称小周后。

小周后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男人的身影,那就是当年的大宋淮扬节度使韩旭。可周家的兴衰和南唐皇族密切相关,在她老母亲的哭求下,满朝文武的压力下,再加上大宋朝廷传出来的韩旭已死的消息,周嘉敏不得不同意了李家的求亲。

李煜当然知道自己的这个小姨子,或许是因为之前周娥皇的存在,又或许那时的周嘉敏还小,所以他也并未太留意。可自周娥皇故去,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这个小姨子身姿灵动,貌若天仙,完全不输她姐姐周娥皇,且年轻水灵更胜一筹。于是,对周嘉敏是疼爱有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着手里怕摔了,出家的心思也渐渐淡了下去。

然而,周嘉敏却知道周娥皇是被摩尼教给毒杀的,而摩尼教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因为周娥皇为了李煜背叛了摩尼教。她恨摩尼教,同时也对李煜心存不满,一个堂堂的南唐国主竟然连自己的皇后都保护不住,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因此,虽然周嘉敏为了南唐周家,嫁给了李煜,可她对李煜似乎总是不冷不热。最后更是心思日淡,大多数时间都在宫内佛堂渡过。

李家皇族,满朝文武没想到李煜娶的小周后,竟然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这下可好了,好心办坏事,李煜在小周后的带动下,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礼佛之心更胜当年。一皇一后诚心礼佛,带动了整个南唐佛教的兴盛,颇有当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迷离。

澄心堂内,灯火辉煌,照亮的确实众人一张张萎靡不振的脸。

李煜面色苍白,身披袈裟的样子,似乎刚从宫里的庙宇内出来,此刻望着面前的南唐文武,叹道:“赵宋的圣旨诸位爱卿也都听到了,不知诸位有何良策回复上国使者?”

吏部尚书徐铉起身道:“皇上,不妨还是依照往例,借病推脱,再派能演善变之士,带上重礼前往汴梁游说!”

枢密使殷崇义一听这话,冷哼道:“重礼,重礼,每次都是重礼。赵宋皇太后故去,派人送去金银丝绢;赵宋平定荆楚,派人送牛羊酒肉;赵宋灭巴蜀,派人奉上金银珍宝无数,牛羊美酒犒军;赵宋灭南汉,又是我朝数十万贯贺礼……每一次赵宋大事,我朝均是重礼恭贺,这样下去,即便江南再富庶,也经不起这个送法。”

话匣子一打开,殷崇义憋不住了,身为南唐的枢密使,这些年他受到的压力前所未有。外部赵宋的大军压力,内部百姓骂军队的不作为。

身为除皇帝外的军队最高统帅,殷崇义气得胸口急剧起伏,大声道:“徐大人,如今我朝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每年大量的进贡,时不时的特别贺礼,我朝的金银铜钱大大的流逝,如今百姓手里的可是铁钱啊,这铁钱上面可是你徐大人亲手的小篆‘开元通宝’。”

南唐失去淮南之后,缺乏盐铁。要知道这两样自古可是一个地区势力能存在下去的致命法宝。

盐关系民生,没了这东西,就知道能高价从赵宋手里购买。

铁关系农耕武备,大量的铁被用去铸造钱币,不仅影响农耕用具,更是影响南唐军队建设。盔甲,战刀……所有的一切可都会铁息息相关。

徐铉一生精于书法,尤善小篆,南唐富商常有出千金求其小篆字画之事。将自己的书写的“开元通宝”这四个字的放在铜钱上,可以说是徐铉今生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事。

然而,听殷崇义这么一说,这四个字或许反而成了徐铉今生最大的侮辱。

是人都有脾气,徐铉顿时勃然大怒,指着殷崇义的鼻子大骂道:“殷大人,这还不是你们武人的无能?倘若你们能抵抗赵宋大军,我朝又何须进贡,何须去看赵宋的脸色行事。”

殷崇义顿时吃瘪,如今南唐军队从士兵到将军,远不如赵宋大军。这倒不是说军队的数量,而是军队的质量。自家人知自家事,南唐的军队并不少,问题是往往上万的南唐军,竟然抵挡不住赵宋的数千人。当年赵匡胤率领两千铁骑纵横淮南大地,在数十万南唐军中来去自如。

军队不如人家,就得老老实实进贡;进贡多了,国力巨降,军队建设更加落后。如今的南唐就陷入了此循环当中。

殷崇义一声叹息道:“徐大人,以赵匡胤这封圣旨来看,此次和往常不一样,言辞激烈如斯,恐怕……”说着,两眼朝着李煜望去。

徐铉也感觉到了此次和以往的不一样,同样的抬头朝着李煜望去。

感觉到两人的目光,李煜顿时吓了一跳,同时心里很是愤怒,难道这两人想让自己去汴京送死?

“咳咳……”

一阵咳嗽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李煜转头望去,一见此人,心下大喜,激动道:“老大人可有何良策?”

此人正是当今南唐宰相游简言。说来也奇怪,除了之前的宰相宋齐秋,南唐的其他宰相都当不长,严续病死,而如今的游简言也是满头白发,今日甚至是抱病前来澄心堂议事。

当游简言见李煜的样子,就知道李煜会错了徐铉和殷崇义的意思。他可不想搞得君臣不和,于是赶紧以咳嗽打断李煜的胡思乱想。

想了想,说道:“皇上,徐大人和殷大人一心为国,此刻想必他们也是拿不定主意,唯有请皇上圣裁。”

闻听这话,李煜顿时老脸微红,尴尬的笑了笑。转而岔开话题道:“那老大人有何想法?”

游简言看了眼殷崇义,叹道:“殷大人所言甚是,今日这圣旨明显与往日不同,皇上得加紧打算。”

“什么打算?”李煜茫然道。

游简言枯瘦的脸庞上,一双智慧的双眼精光闪过,肃然道:“加紧备战。”

“轰……”

此言一出,满场震惊。

备战?自淮南一战以来,这两个字就是南唐朝廷的禁忌,从来就没人在论证之时,堂而皇之的提出。

殷崇义激动了,这可是宰相第一次提出和他枢密院同样的意见。

李煜害怕了,他最怕听到的就是这两个字。

徐铉傻了,南唐的文人宰相第一次站在了武人的身边。

唯有两人面无表情的静静看着这一切,一个是礼部尚书韩煕载,另一个就是南唐齐王李从善。韩煕载现在只看着礼部这一亩三分地,而大部分的事情又都交给礼部侍郎去办,他自己乐得轻松,回家后抱着爱姬王屋山饮酒作乐,快活似神仙。李从善自打李煜登基之后,也变了个人,倒有七八分韩煕载的模样,只不过他更喜欢流连于秦淮河那八百里风月之地。

“这……这……这……”李煜两眼瞪得老大,那还有半分以往的潇洒之态。备战?他压根就没想过这两个字。

瞧着李煜的反应如此之大,游简言暗自摇头叹息,缓缓说道:“老臣的意思并非要和赵宋一战,但……皇上,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恩?”

闻听游简言话语的意思似乎有变,李煜大喜,忙问道:“那老大人的意思是?”

游简言现在是知道了。说句难听的话,那就是李煜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在没得到大宋切实出兵过江的情况下,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整兵备战的。于是,说道:“皇上,此次赵匡胤严辞训斥,其中的意味耐人寻味。如今我朝当从两面着手。一方面和以往一样,派人前往京城游说,带重礼。用重重的大礼结交赵宋朝臣,以他们来影响赵宋朝廷的舆论。二来,就是老臣刚刚说过的话,我朝不能将希望全寄托在赵宋朝廷的身上,理当加紧战备以防万一。”

“微臣附议。”

徐铉闻听游简言最终还是提出以派代表进贡的方式来平息此次赵匡胤的怒火,当即表示赞同。

殷崇义能得到游简言支持加紧战备的提议,已经是喜出望外了,同样的表示支持。

李煜暗自松了口气,只要自己不去汴京,进贡点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至于加紧战备的问题,想了想,说道:“殷大人,这加紧战备的事你枢密院去办。朕送你四个字‘适可而止’。”

适合而止?避免惹祸上身。

殷崇义瞬间明白了李煜的意思,李煜这还是怕南唐加紧武备的举动引起赵宋的注意。于是,深叹道:“微臣遵旨。”统一了臣子的思想,李煜紧张的心情微微缓和了些,让人送上茶水,略作休息后,又道:“那这去赵宋的人选,该派何人为好?”

第389章四方动(下)

定下了决议,那剩下的就是人选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事实上并没有太多的人选。

徐铉略一沉吟,率先开口道:“皇上,按理来说应该是礼部侍郎为首选,但此次微臣认为应该派遣礼部尚书韩大人。韩大人才学出众,威望甚高,乃此次不二人选。”

礼部不派人去?谁去?一听徐铉提起韩熙载,李煜二话不说,当即同意了徐铉的建议。

韩熙载身为礼部尚书,他知道自己躲不过去,这趟汴京他是去定了。可他总却觉得此次实在事关重大,搞不好很可能引发两国的冲突。于是,拱手道:“皇上,微臣建议此次以齐王为正使,微臣为副,共同出使赵宋为上策。”

派一国之礼部尚书,算是足够的诚意了,可这次去汴京真的够吗?

当韩熙载说出这样的话,众人陷入了沉思。

李从善是南唐皇族中除李煜外的第二人,只有李从善才能作为李煜的最终代表,也只有李从善或许能代表得了南唐国主李煜。

片刻后,游简言大叹道:“哎……韩大人说得不错。”

“这不太妥当吧?万一……”李煜面露为难之色。

对自己这个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李煜也确实是照顾有加。虽然没有明显的说出来,但他也没有否决的意思,在他自己和李从善之间,李煜当然还是倾向让李从善代替自己前往汴京。

“为皇兄办事,这是臣弟应该做的。”

一旁的李从善面带微笑,他是个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放弃了心中的那片野望,此时的他说不出的洒脱,俊逸不凡。

望着李煜担心的面容,李从善呵呵笑道:“皇兄放心,臣弟当年可是去过汴京的。再说了,在汴京城,如今还有位臣弟的老相识在呢。”

韩熙载微楞,随即哈哈笑道:“齐王殿下说得是,那位也是微臣的小老弟呐!若不是齐王殿下提及,微臣差点倒忘了这事。”

“齐王说的是?”游简言当年去了南唐南都,是以并不清楚两人口中所说之人。

徐铉语带迟疑道:“难道殿下说的是当年那位既贪财,又好色的淮扬节度使韩旭?”

“贪财?好色?”

殷崇义苦笑道:“贪财好色之人能带着数万军队平荆南,灭后蜀?”说到这,他摇头苦笑道:“听说三年前他在剑阁战死,宋廷追封他为平西王。只是没想到他如今活着回到了汴京,这回赵匡胤更是将追封而改为正是的册封。当年的那位浪荡节度使,如今是真正的赵宋平西王了。唉……当年我们都小看他了。”

“赵宋一直秉承异姓不得封王,看样子这韩旭深得赵匡胤赏识。”游简言略一思索,又道:“依我看,韩旭如今恐怕也没有了实权,只是个闲散的王爷而已……不过,能够较好这赵宋唯一的异性王,说不定对我们的游说会有莫大的好处。”

众人纷纷点头。

平西王这个名头就够吓人的,即便韩旭是个闲散的王爷,但那功劳和威信明明白白的摆在那呢。

你一言我一语。

李煜此时似乎更加有了信心,大手一挥道:“从善,单独给韩旭备份大礼,这礼不能轻,一切花费可尽从宫里单独支出。”

……

定下方针,李煜高高兴兴的离开了澄心堂。

韩熙载一把拽住前面的徐铉,没好气道:“徐兄,你这不是让老夫有去无回嘛!”

对韩熙载的抱怨,徐铉毫不在意,认真的盯着韩熙载的眼睛。好一会后,这才高深莫测的笑了笑,说道:“韩兄,为弟可是为你着想哦。”

两人在南唐朝廷被人称为“韩徐”,皆因二人均是才学风流,趣味相投之辈。平日里互相插诨打科也是常有之事。

此时,徐铉拍了拍韩熙载的肩膀,认真的说道:“韩兄有多少年没回中原了?”

说完,他直接就离开,独独留下韩熙载一人发呆。身为韩熙载的老友,徐铉自然知道这位老友最难忘的是什么?

韩熙载乃中原人士,后唐同光年间的进士。唐末中原战乱,其父被李嗣源所杀。韩熙载受到牵连,为躲避李嗣源的追杀,渡过淮河,来到了当时的南唐境内。一晃间,他从一个满腔抱负,欲领南唐军挥军中原,荡平乾坤的青年,变成了如今垂垂迟暮的老人。

自李煜登基后,韩熙载虽得到重要,可惜时过境迁。

浑浑噩噩几十年,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人到晚年,总想着叶落归根!

无论这人的地位有多高,人老了之后,总会回想过去。回想当年无忧无虑的小时候,或许是一座小村落,或许是门前的一条小河,或许是村口的一颗老槐树。

不知不觉间,韩熙载已泪流满面,嘴唇不住的颤抖,喃喃自语:“回去看看?回去看看也好!”

“老大人,你这是?”

一声清吟的问候唤醒了回忆中的韩熙载。

韩熙载抬头间,见一绝色宫装女子站立身前。待看清来人面容,赶紧一抹眼泪,拜道:“老臣见过娘娘。”

周嘉敏宫中听闻李煜召集众臣议事,打听之下这才知道是宋廷的责问圣旨来了。待知道所谈内容之后,赶紧赶了过来。而且,她就是奔着韩熙载而来的。

此刻,见韩熙载一副老泪纵横的样子,不禁担心道:“老大人,你没事吧?”

“没事,没事,呵呵,一时想起了过去的一些事情。”韩熙载连连摆手。转而疑惑道:“这么晚了,娘娘怎么还不回宫就寝?”

周嘉敏在确认韩熙载确实没事之后,她自己反而陷入了迟疑,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

见状,韩熙载微笑道:“说句大不敬的话,娘娘在老臣心中还是当年那个调皮捣蛋的小丫头。娘娘有话尽管吩咐,老臣定然替娘娘办到。”

闻听此言,周嘉敏心下大动,忍不住的两眼垂泪。

“娘娘,到底何事?”

周嘉敏左右看了看,伸手从怀中掏出一封信函直接塞到韩熙载的手里,哽咽道:“老大人,帮我将此信交给韩旭。”说罢,头也不回的跑了回去。

她之所以会找韩熙载,倒是往日里韩熙载和李从善是她最熟悉的人,可以说她是韩熙载看着长大的。而她和韩旭之事,当年韩熙载可是一清二楚。

“冤孽啊!”韩熙载暗自叹息,赶紧将信函塞入怀中。

第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