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马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径直越过两人中间,不紧不慢跟在朱大人身后穿过花园,等两人回过神来细细观察,才发现白马只有龙头没有缰绳,不用牵引也知道乖乖走在朱道临身后。
朱道临领着白马来到正堂前方的院子中间,示意白马停下,吩咐迎上来的亲卫伍长去码头找徐文涛徐大人,把那匹三岁大的河曲小母马送到新马场,然后前往后院找来刷子和两条宽大的布巾,把白马领到左侧假山后的水龙头前方,打开龙头开始为爱马擦洗身上的泥垢。
小影、徐拂和如烟等人听到丫鬟的通报,连忙从西苑跑出来,围观为马洗澡的朱道临。
徐拂好奇地询问这么高大漂亮的白马从哪儿弄来的?媚丫头问能不能骑?柳丫头惊呼完毕,高声询问这匹骏马跑得快不快?素来稳重好学的小影竟然询问是公的还是母的?几个人越问越离谱,越问越滑稽,听得朱道临连连摇头。
朱道临耐心地把白马洗个干干净净,用干爽的布巾为它擦拭身子,边干边和爱马说话。
台阶上围观的美女们惊讶不已,相互间询问过后,大多不相信漂亮的白马能听懂夫君的话。
小影却有不同看法,询问大家怎么忘了把家搬到后书房的爱犬木兰?其他人想起木兰高大的身躯和聪明傲慢的脾性,马上又糊涂了,搞不清楚为什么木兰会如此聪明?眼前这匹高大神骏的漂亮白马会不会也和木兰一样通人性?
没等她们得出结论,朱道临和白马的交流就让她们差点惊掉下巴,朱道临用手比划一下,询问白马“你走前面还是我走前面”?白马立刻用脑袋顶住朱道临,一直把朱道临拱到前面的石板路上才停下。
朱道临哈哈一笑,大步走向前院,白马随即昂起高傲的脑袋,非常优雅地跟随其后,马蹄敲在石板路上发出极富节奏的清脆踢踏声,看得台阶上的一群美女目瞪口呆。
***************
PS:谢谢结尘往事、林鍠、小叶黄杨2、紫星绮月大大的月票!小火继续求订阅、打赏、推荐票和月票鼓励!(。)
第二二六章 报废集装箱()
深幽的苍穹之上,繁星点点。●⌒,
尚未丰满的朗月从中天向西漂移,黔中大地在朦胧的星月光芒渲染下,如同覆盖一层白雾般的轻纱。
朱道临把手搭在陈旧的小桥石栏上,望了一眼清澈水面的星月倒影,在匆匆流水的悦耳声音中把目光投向前方如黛的山峦之间。
熟悉的山形和道路,让朱道临确信自己的记忆没有任何偏差,他准确地来到自己想达到的地方,只要前行一公里,沿着脚下这条沙石公路穿过前方的两山之间,就能看到好兄弟段德铭麾下农机厂的大门。
星月朗照之下,一公里的路程很快走完,越过两山之间的弯道,农机厂大门上的灯光显得异常明亮。
朱道临边走边想,段德铭见到自己半夜三更到来,不知有何感想?
其实朱道临不愿意在这个时候突然到来,但是上百万灾民的滚滚南下令他心有余悸,灾民尚未到来,江南无良富商齐齐限购粮食迅速涨价的无耻行径,令他愤怒的同时也无可奈何。
明知道自己被郑三俊等东林党人算计了,朱道临也无法立即展开反击,不得不尽快返回,采购粮食以防不测,为此他不惜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找个出门接货的理由再次玩起失踪数日的把戏,来到黔中偏僻山区寻求好兄弟的帮助,顺便把一个月前就该弄走的枪炮尽数弄走,以免让本就承担巨大风险的好兄弟压力加重。
令朱道临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时候农机厂里依然传来机器的轰鸣声,不用多想就知道,这是加班加点三班倒的生产节奏。
工厂门口打着赤膊坐在藤椅上的老门卫一边听收音机,一边挥动手中蒲扇驱赶蚊子,猛然发现有个高高大大的身影来到自己面前,禁不住吓了一大跳,连忙站起来细细打量朱道临的面孔,很快露出开心的笑容。扔下蒲扇上前把朱道临请入大门,浓郁的本地口音说出的普通话把朱道临逗乐了:
“哎呀呀!都快下半夜了,做梦都没想到是朱先生突然到来啊!老汉这就打电话汇报,董事长这段时间天天泡在车间里。今天也是快半夜了才回去睡觉的,要是知道朱先生你来了,他不知有多高兴啊!”
“来来来,先请到办公室喝杯茶,这大热天的晚上一丝风都没有。闷热闷热的,喉咙像火烧山一样,山蚊子又多,一咬就是一个大包包……”
十分钟不到,段德铭穿着一身印有老部队直属大队字样的篮球服出现在朱道临眼前,进门没坐下就是一顿牢骚:
“老子以为你在非洲或者缅北战场光荣了呢,不声不响快两个月没音讯,这半夜三更的突然出现在老子眼前,二部的精英都没你这么神秘,到底搞什么名堂?你这孙子是怎么来的?”
朱道临嘿嘿一笑:“老子坐出租车来的不行啊?你再敢满口喷粪。老子就说坐牛车来的,你咬我小便处啊?”
段德铭噗呲一声笑出声来,踹了朱道临一脚才骂骂咧咧坐下,从旁边忍住笑的年轻人手里接过包玉溪,抽出一支扔给朱道临:
“还别说,你这孙子来得正是时候,要是再晚几天,恐怕老子就要封存你的所有货物,然后考虑是不是暂时停止生产,飞到南京找你算账。”
“造出很多了吗?”听了段德铭的话朱道临有点意外。
段德铭不在开玩笑。点点头说话的声音小了许多:“火炮全部完工,加上之前山城厂运来的160门,总数为416门,回头再把清单给你。”
“先说燧发枪。半个月前,我把不合格的507支两种长度的燧发枪略作修整,连同34门不合格的铸钢火炮发往汤山影视基地,并将合同副本和你那位宋总发来的确认传真,送交本地相关主管部门备案,然后悄悄把这三个月来生产的9;000多支燧发枪。分批运进后面山体里的老仓库封存,这才觉得心安一些。”
“要是你再不来,干完这两天我真要飞南京找你了,而且离开之前必然停止你的订单生产。”
朱道临非常理解:“对不起了,我这次来就是争取把你生产出来的所有枪炮全部提走,最迟不超过三天,可以吗?”
“三天绝对没问题,你回来我心里就安稳了,三个月都等得起,只是,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把货运走?”段德铭表现出了他的义气。
朱道临问道:“你厂子里有没有能够运送集装箱的平板卡车和吊车?不需要运太远,只需运到小桥北面三公里左右的公路旁,吊下来放到山脚那片荒地上就行,之后的事情我自己来,放心吧!”
段德铭哪里会放心:“这怎么可能?在我们这条十八公里的小路上肯定没事,周边全是大山,连个村子都没有,可一旦上国道那就不同了,万一查到你怎么办?哪怕有合同,你运这么多燧发枪也很麻烦的。”
朱道临自信满满地说道:“放心吧,我自有办法,再说我运的又不是军火,而是仿古道具,你担心什么?”
“哦对了,9;000多支燧发枪体积多大?要使用二十尺集装箱,需要多少个?”
“大概要4个集装箱,我那正品仓库前面就有两个报废的,明天去看看不就明白了?只要把燧发枪运走,剩下的火炮绝对没问题,哪怕1000门火炮摆到国道边上也没人管你。”段德铭的话中透出自己的苦衷。
朱道临立即拍板:“明天能不能陪我到省城走一趟?想办法买回一批报废集装箱回来装货,然后弄到我说的那个地方,我自然有人把它运走,行不行?”
段德铭考虑良久,只好答应下来:“这样吧,明天我和你去一趟省城,去火车站货场、几家运输公司和金属回收公司走走,买几个好点儿的报废集装箱回来,反正最贵也就7、8千块,便宜的2;500一个都买得到。”
朱道临心念一动:“你说的那些报废集装箱,数量很多吗?”
“准确数量我不是很清楚,但各个地方加起来,百八十个还是有的,走吧!喝酒去,喝完睡觉,明天一早我陪你去省城,争取下午运回十个八个集装箱。”段德铭说完立刻站起来。
朱道临摆了摆手:“不喝了,我还饱着呢……上楼睡觉吧,我记得上次就睡这楼上,挺舒服的。”(。)
第二二七章 无影无踪()
次日上午九点刚过,段德铭和朱道临带上厂里的两个年轻销售员,开着大切诺基来到省城铁路服务公司,经过四十多分钟的讨价还价,买下37个新旧程度不同的报废集装箱,平均下来每个3;500元。n∈n∈,
朱道临没带银行卡,段德铭二话没说从预付款里支付这笔钱。
肥胖的服务公司经理处理完积压的报废物品,收回近13万元款项,自然满脸笑容服务周到,主动询问用不用送货上门?
段德铭立刻报上自己的农机厂地址,服务公司经理为难了:“路程算起来快有100公里了,多少得收点儿送货的汽油费,不然很难向上面领导交代。”
朱道临忽然问道:“支付些汽油费没关系,但你能不能帮我装上粮食运回去?”
肥胖经理眼珠一转:“这样吧,我派车把37个空箱运到你指定的地方,你有什么尽管往集装箱里装,能装多少是多少,每个箱只收你380元运费,也就比汽油钱多那么一点,但是不开票,怎么样?”
“那咱们一言为定!”朱道临没等段德铭开口,就向肥胖经理伸出手,双方握个手这生意就成了。
朱道临和段德铭在肥胖经理引领下,来到车站边上的银行完成付款转账,约定中午通过手机确定装粮食的地点。
段德铭被朱道临逼着开车前往中粮下属的分公司,一路上反复询问朱道临发什么神经,竟然在这地方买粮食?朱道临解释不通,结果就是一句无赖话:“老子闲得慌,愿意,你咬我小便处?”
下午两点,铁路服务公司的车队如约开到西郊粮食仓库,获得双倍工钱早已等候多时的三百多搬运工立刻动起来,从三个储存粮仓里扛上一袋袋两年前的库存大米登上踏板,把100公斤一麻袋的沉重大米送入集装箱。如同走马灯似的麻利快捷,看得朱道临钦佩不已,段德铭则是瘪瘪嘴,不屑地说他们厂的工人同样能干。
两人看了半小时。留下两位年轻销售员负责后续工作,开车赶赴中午联系好的金属回收公司,支付32;000元现金之后,回收公司爽快地调来三辆平板大拖车,把8个外形尚好颇为坚固的报废邮政集装箱吊上车板。
半小时不到。装运空集装箱的三辆大拖车跟随段德铭驾驶的大切诺基,一同驶向西面98公里的农机厂。
晚饭过后,运送37个满载粮食的集装箱车队抵达小桥北面3公里的宽阔荒野地,早已等候的吊车立即把一个个满载集装箱往下吊,足足忙了两个多小时才完成,其中一个销售员跑了几公里路,回去汇报说37个集装箱全部堆放到指定地点。
朱道临感谢之后,让他骑个摩托去把另一位同伴叫回来,37个集装箱的大米就放那行。
段德铭也同意了,既然朱道临一意孤行就满足他。反正放那几天也没人偷。
次日上午,段德铭再次被朱道临催促进城购买报废集装箱,大半天跑下来,再次买到52个报废集装箱,几乎把省城所有没散架的报废集装箱收罗一空,然后继续跟随神神叨叨的朱道临挑选最结实的12个集装箱运回来。
两位年轻的销售员则留在省城住了一晚,以便次日随同约好的车队前往西郊粮库,把再次购买的800吨陈年大米装进集装箱运回去。
下午五点刚过,40个装载800吨陈年大米的集装箱也卸到了没剩多少空位的荒地上,两名经办销售员一同返回厂里汇报。朱道临掏出向段德铭借来的4;000元人民币,作为辛苦费送到两位年轻销售员手里。
两位年轻人看到段德铭点点头立刻收下,再三向朱道临致谢后兴奋地离开了,40个集装箱的大米和前面的37个集装箱一样。扔在荒山野地没人看管。
第三天深夜,农机厂纵深处西面山脚下,朱道临和段德铭指挥工人完成最后的任务,把仓库和车间里所有的12;000支燧发枪、24门装上炮车的锻造钢炮、20;000个装着燧发枪易损件的修理包和15;000把燧发枪配套刺刀,尽数装进三辆中型平板货车上横着摆放的6个集装箱里,和下午三次装运火炮的14个集装箱一样。继续送到小桥北面3公里的荒野地上。
深夜十点四十分,三天来陆续运来的97个集装箱堆满了荒野地,所有车辆人员尽数离开,赶回去吃饭填肚子,满腹疑惑的段德铭最后一个离开留下的朱道临,驾驶大切诺基缓缓返回南面的农机厂。
段德铭开出一公里之后,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感觉自己这几天在朱道临的忽悠下,好像也有点儿不正常了。
于是他缓缓刹住汽车顺手熄火,钻出车厢走到车后,遥望星月朗照下的那堆集装箱,从头到尾将三天来的经历回忆一遍,再结合朱道临的话反复分析,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想不明白,朱道临到底会用什么方法,调来什么样的车队,把97个满载1;500多吨陈年大米和12;000燧发枪、150门锻造钢炮以及诸多零配件的集装箱运走。
朱道临眼神很好,远远看到段德铭站在汽车屁股后面,默默吸烟张望不愿离去。
考虑片刻,朱道临忍不住笑了,他非常熟悉段德铭坦率耿直的性格,知道他既然离开了,短时间内就不会回来,要回来也是吃饱喝足之后回来看自己的热闹,所以也不去管他,优哉游哉地围着装满先进燧发枪和优质火炮的集装箱慢慢转悠。
段德铭等了半个小时,也苦苦思索了半个小时,仍然不见一辆车到来运走哪怕一个集装箱,心里更加怀疑朱道临是不是疯了?
反复考虑过后,失去耐心的段德铭毅然决定:先回去吃饭,然后好好洗个澡,完了再慢慢开车过来,看看朱道临这个狗日的玩什么花招!
凌晨一点,段德铭开车赶到小桥北面3公里的荒野地,震惊地发现97个集装箱和好兄弟朱道临已经无影无踪。
段德铭急忙跳下车四处张望,四处查看,哪还有朱道临和集装箱的影子?惊得他下巴差点掉下来,揪着脑袋上油光铮亮的头发,原地转了几个圈还是想不明白,朱道临和97个满载集装箱怎么能在短短2两小时内离开的?(。)
第二二八章 江南时报()
六月初十,《江南时报》的头版头条消息再次引发金陵城一片轰动,“黄河决堤,一片汪洋,百万灾民滚滚南下”加黑加粗的标题,瞬间夺走无数人的眼球,1;000份免费散发的报纸不到半个时辰,即被各大商铺、牙行和饭庄酒肆抢夺一空。☆→☆→,
《江南时报》于崇祯五年六月初二创刊发行,每五日发行一期,首期头版头条的大新闻“新军威武”描述了新军大阅盛况,至今仍为金陵各界文人和广大市民津津乐道,《江南时报》因此名声鹊起,短短数日就创下令人惊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普通民众眼里,属于新生事物的《江南时报》非常新鲜,令人好奇,金陵城里城外和大江南北近期内发生的大小事情,报纸上都会详细记载,重要消息后面还会附上一段简短短评论,令人耳目一新,没事的时候凑在一起听识字的人朗读,倒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遗憾的是,这份报纸前十期为免费散发,之后就要十文铜板一份,让希望能够获得报纸的绝大多数民众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可是在各界文人特别是官员们眼里,这份横空出世的《江南时报》所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刊登其上的所有消息。
《江南时报》发行到第三期的时候,金陵城中所有关心天下大事、关心官场和民生动态的文人都坐不住了,不管是官场各派势力,还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楚翘,都对《江南时报》这一新鲜事物及其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展开讨论,对其蕴含的政治目的和潜在的意义,进行反复探讨,深入探究。
六月十四日中午,皇城东南方的户部尚书公事房里茶香四溢,身穿二品官服的郑三俊和九位五品以上官员围坐在宽大的公事房里,商议如何应对陆续抵达大江北岸的成千上万灾民。并对《江南时报》初十日发行的第三期报纸和针对百万难民增加发行的《江南时报特刊》展开分析。
半个多时辰的紧张讨论过后,十名东林党干将形成统一思想,就如何应对滚滚南下的百万灾民达成共识,确定“静观其变、顺其自然”的鸵鸟之策。上至官居二品的户部尚书郑三俊,下至五品官阶的礼部郎中魏伯贤,似乎都松了口气,众人的注意力随即转移到茶几上的两份报纸上。
今日一早发行的《江南时报特刊》令人有些意外,细观之后发现。所谓特刊仍旧坚持粗鄙直白的行文风格,第四版仍旧以表格方式,刊登三日来十二种粮食肉类布匹食盐的价格,以及推销各种商品器物的充满铜臭的“广而告之”,可其余三大版面全是对愈演愈烈的“难民潮”进行报道。
“灾民所过之处,各地城池紧闭城门,绝望灾民哭嚎震天”、“田间稻谷、路边树皮草根,均被数十万饥饿灾民吞噬一空”等等消息非常详细,令人触目惊心,整个金陵城都因为这份特刊的突然发行陷入恐慌之中。
郑三俊在与会者的担忧目光中。捡起茶几上的第三期《江南时报》,非常客观地进行评论:
“实话实说,本官对这张开历史先河的《江南时报》非常欣赏,抛开各自立场不提,各种消息还是比较真实的,至今为止,三期报纸一份特刊,均是就事论事,涉及广泛,尚未指名道姓攻击某个衙门某个官员。”
“更为难得的是。该报采用新颖的四开四版格式,印刷相当精美,字迹非常清晰,无论大小字体的精确排列。还是分门别类的独特版式,都令人禁不住为之拍案叫绝啊!”
“诸位,本官近日一直在想,我东林党人历来引领风气之先,敢为天下所不为,可谓人才济济。俊杰辈出,为何至今无人想到办一份如同《江南时报》的刊物呢?”
“如此看来,《江南时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