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国色江山-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处置还请大人示下。”

    “什么!?”

    史学光当即惊呼起来,叶成章顿感头晕目眩,全身发抖,晃晃悠悠挪动两步扶住桌面,无力地向当值胥吏挥了挥手:“快吩咐下去,备轿,我得立刻将此事禀报尚书大人,快去……”

    慌张的胥吏一溜烟跑了出去,恢复过来的史学光大步过去,小心搀扶正值壮年却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的叶成章:

    “大人,此事大不简单啊!对手并不像我们先前预料的那样见好就收,而是一直在算计我们!如今竟然把东厂也牵扯进来了,局势越来越复杂难测了!”

    叶成章脸色苍白,手捂心口呼吸急促:“本官又何尝不知?何尝不知啊!可事已至此,你……你让本官如何应对?”

    “咱们的对手并不只是紫阳观那个野道士,而是早已暗中联合起来的勋贵和阉党啊……咳咳、咳咳咳……如此强横实力,岂是你我能够应付的……”

    **************

    ps:谢谢熊猫*白鹭大大的月票!

    这是今天的第三更,小火求订阅、打赏、推荐票和月票支持!拜托啦!(。)

第一七一章 狗和马() 
郑三俊听完叶成章和史学光的陈述,脸色变得极为难看,他怎么也没有料到对手的手段竟然如此残酷辛辣,不但给自己狠狠来了个下马威,还将那六个经过东厂审讯并得出供状的“海匪密探”扔过来让自己头痛。↑,。

    非常明显,对手这会儿正在一旁虎视眈眈地盯着,只要一个不慎,很可能又会激起一场轩然大波。

    反复权衡得失利弊之后,郑三俊意识到对手已经不是他能对付得了的了,接下来的斗争将会更加惨烈,更加残酷。

    哪怕他拼着老脸不要,纠集金陵城里所有的东林党人群起发难,也无法在手握军权的强势对手面前讨到半点儿好处,此番的对手同样擅长调动民意,同样精于制造舆论,弄不好极有可能遭致狡诈的对手更为凶残的报复。

    郑三俊在宽大的公事房里徘徊了十几个来回,最后不得不做出停止行动、耐心等待的指示:

    “我们已经无法在圣旨到来之前,给紫阳观那个野道士和他背后的勋贵们制造麻烦了,所以还是暂时停下为好!”

    “你们先回去,把汪家那六个人暂且收监,好生照顾,但千万别急着结案,能拖多久拖多久,老夫这就致信扬州汪家和太仓王老爷子,再将目前局势禀报京城,然后偃旗息鼓,静观其变吧。”

    “老夫以为,各大世家门阀要比我们更着急,如今这种情况,也只有他们出手才行了!”

    接下来几天,朱道临每天清晨和上午都在武馆里教授弟子,下午巡视各大作坊,晚上不是与师傅和师伯、师叔们讨论紫阳观的发展大计,就是在自己的后书房里看书写字。

    但朱道临没有一刻放松警惕,得益于东厂密探的积极配合和高效工作,他每天都能看到金陵城里几名东林党魁首的消息,了解舆论风向。意识到城里的东林党人终于在频频碰壁后偃旗息鼓,他立刻把注意力转到了扬州汪氏家族身上。

    其实,依靠五代人走私食盐、偷税漏税成为百年望族的汪家,早已经被朱道临纳入了视野。此次朱道临特意从现代带回来的500吨海盐,就是为了对付东南盐商可能的哄抬盐价而特意准备的。

    如果贪得无厌的东南盐商敢于群起发难,朱道临就会抛开所有顾虑,换个手法还以颜色,以低价抛出500吨雪白的海盐。要是不够再回去调来几千吨,彻底把东南盐商的嚣张气焰打掉。

    过不了几天圣旨就能到手,对手再怎么上蹿下跳都无所谓了,大不了给崇祯皇帝上呈谢恩奏折的时候稍微解释一下,再奉上些银子、火炮或者几百吨精盐,就能让遍布朝野的东林党人干瞪眼。

    至于目前积攒在印刷作坊仓库里的1;000吨铜料,朱道临不想再给无能的崇祯皇帝,用再多铜料铸钱都无法填补大明朝的无底洞。

    朱道临已经决定,从佛郎机商人手里买到火炮后,挑选几十门质量好的长管铜炮安装在战船上。其余铸铁跑和佛郎机子母炮,一件不留,全部以吴公公的铜元局和南京火器厂的名义送给崇祯皇帝。

    若是崇祯皇帝厚着脸皮伸手要钱,朱道临就让水师战船分期分批地把各大工坊生产的马车、钢刀、大小玻璃镜子、胶底皮鞋、试制成功即将投产的肥皂等商品送往天津港,皇帝有本事自己拿去卖,卖回来的钱随他怎么用,朱道临则可以通过来来回回的海上运输,达到锻炼麾下水师的目的,为水师的扩张寻找借口,打好坚实基础。

    夜色已深。小影和徐拂几个提着灯笼来到后书房,看到朱道临不在书房里看书画图,而是蹲在门廊尽头背风处的漂亮小木屋前,与警犬木兰和它的六个可爱孩子说话。

    小影等人看到这一幕。相视一笑,轻手轻脚地来到朱道临身边蹲下,好奇地打量正在给六个孩子哺乳的木兰。

    “夫君,你说话木兰它能听懂吗?”如烟好奇地问道。

    朱道临立即解释道:“能听懂,就连它的六个孩子也能感觉到我的善意和关心……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最通人性。只要真心对它好,它就会以百倍的忠诚报答你,哪怕付出生命也义无反顾,这种优秀的天性是其他动物难以具备的,哪怕是最好的千里马也没它做得好。”

    如烟频频点头,表示自己记住了。

    提起千里马,许佛顿时来了兴趣:“今早从宁波赶来送信的冯先生也提到骏马,可妾身担心,从万里之外运来的波斯马根本无法适应我们这儿的气候。”

    “之前我曾听不少人说过,经海路送到江南的波斯马很难养活,十匹里面最后能存活两匹就算是不错了,而且非常昂贵,寻常波斯马每匹要价4;000多两银子,上等波斯马要10;000两银子才能买到一匹。”

    “不知道夫君可有办法让更多的波斯骏马存活下来,逐渐适应我们江南的气候?”

    朱道临摇了摇头:“这个没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按照波斯马的习性和习惯的饲料,精心喂养。”

    “不过,即将到来的两批骏马不全是波斯马,西班牙人送来的30匹马叫做安达卢西亚马,是西班牙本土特有的优秀马种,百年前就已带到南洋吕宋岛了,经过上百年的喂养和繁殖,吕宋岛上的安达卢西亚马已经适应东方的气候和水土,所以这批马应该不会有什么麻烦。”

    “唯独让我担心的是,葡萄牙人从印度运来的100多匹印度马可能会出问题,印度马和波斯马一样,都源自阿拉伯马,印度和我们江南在气候水土等方面差别很大,所以我心里七上八下的。”

    “紫阳观庄园那十几个精于养马的老人,不是已经为即将到来的骏马忙碌开来了吗? 有这么多经验丰富的老人精心照顾,到时候定能让所有骏马都好好存活下来。”懂事的柳丫头低声安慰朱道临。

    朱道临摸摸她脑袋站起来:“承你吉言,真要全部活下来,我送一匹最漂亮的小马驹给你。”

    “哇!奴家也要一匹,不要大马,只要马圈里那匹胭脂色的蒙古小马驹就行。”媚丫头的贪心顿时惹来大家一阵笑声。

    ************

    ps:第四更送上!

    看在小火如此努力的份儿上,大家来订阅支持吧!(。)

第一七二章 渐入佳境() 
次日上午,朱道临正在武馆大教室里给乙班的54名弟子上算术课,兼任马术教官的杨大鼎来到教室门口立正报告:“禀报山长,应三公子陪同一位姓阮的客人前来拜访!”

    朱道临一听自己久等的斯文败类阮大钺来了,立即吩咐杨大鼎转告客人自己上完课就过去,请应昌培先陪客人到公事房喝杯茶,然后继续提起教鞭,给孩子们讲解大黑板上两道百位加减的算术题。≤,

    没一会儿,应昌培和阮大钺来到教室门口,应昌培对朱道临笑了笑,拉上阮大钺进入教室找座位。

    坐在靠墙位置旁听的几名年轻教官连忙让座,应昌培也不客气,点点头便和忐忑不安的阮大钺坐下。

    阮大铖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为东林党魁首高攀龙弟子,已逝同乡左光斗为东林党在宪司的领袖人物,也曾是大铖倚以自重的朋友。

    阮大钺曾名列东林党骨干,绰号“没遮拦”。天启四年春甲子,左光斗通知阮大钺至京递补吏科都给事中一职。东林党另几位魁首高攀龙、杨涟、赵南星等人因为与左光斗发生内讧,“以察典近,大钺不可用”,而准备改用高攀龙的另一名弟子同为东林闯将的魏大中。

    经过一番内部交易,等到阮大钺至北京时,赵南星一伙人使之补工科。但各部之中,吏居第一,而工居最末。此时魏忠贤出现,他让阮大钺得偿心愿。但是,阮大钺的吏科都给事中没能做多久,东林党施加的巨大压力就让他上任未及一月便弃官逃回老家。

    魏忠贤当权时,阮大钺先后担任太常少卿、光禄卿等职。他深知自己是东林党出身,又当上了反东林楷模,两面难讨好,因此行事十分小心。

    崇祯二年,魏党事败,阮大钺名列逆案被罢官。避居南京、安庆等地,在东林党人的逼迫下,日益穷困潦倒。

    朱道临向望过来的阮大钺微微点了点头,接着给孩子们讲解算术题。说了五分多钟才停下,向台下坐姿端正的弟子们朗声问道:

    “以上是你们交来的作业中出现最多错误的两道题,刚才我们重新演算了一遍,大家记住了吗?”

    “记住了!”

    孩子们的齐声回答把阮大钺吓了一大跳。

    讲台上的朱道临再次问道:“你们谁能告诉我,你们掌握百位以内的加减法之后。会用到什么地方?”

    孩子们一时难以回答,有的挠头,有的东张西望,唯独坐在最里侧那排第一桌的瘦小孩子站起来,勇敢地望着朱道临,用他稚嫩的声音大声回答:

    “禀报山长,学会百位加减法之后,弟子假期回去就教给义父义母,义父学会后,在造船作坊上工时就能知道。每天领取一次的船钉用了多少?还剩下多少?第二天该领用多少?义母就能用公制尺子,准确丈量每天搓了多长的麻绳,计算每月大概能做成多少捆!”

    朱道临非常满意:“很好,陈剑轩听令!”

    瘦小的孩子愣了片刻,挺起单薄的胸膛,大声回答:“弟子在!”

    “下课之后,你可以去找学监领取通行腰牌,未来一个月之内,每天晚饭过后,允许你持牌前往我的后书房。查阅你感兴趣的书籍和画册。”朱道临已经开始针对优秀弟子的特别培养计划。

    孩子们惊呼一片,无比羡慕地望向激动得微微发抖的陈剑轩。

    朱道临却在这时大声宣布:“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

    五十四名孩子整齐站起,挺起胸膛仰起脑袋。举手敬礼,齐声向朱道临致谢:“感谢山长!”

    孩子们整齐的声音和训练有素的动作,令阮大钺震惊不已,一时间竟忘了自己的目的,脑子里飞快揣测朱道临在数术方面的才华和开设紫阳武馆深远用意,直到朱道临来到他面前礼貌致礼。阮大钺才反应过来,手忙脚乱地站起向朱道临深施一礼。

    “午饭时间到了,阮先生如果愿意的话,一起吃个便饭吧。”朱道临客气地发出邀请。

    阮大钺连忙致谢:“能和朱大人一同用餐,是学生的幸运!”

    朱道临亲切地拉着他的手,走向位于操场西北角的大食堂,边走便和跟在身边的应昌培说话:

    “三哥,你来得正好,估计再有三小时,萨懿德先生的四艘货船就能抵达上元码头,此次他不但为我们运来300多吨精铁、铜锭、锡锭、西洋帆布和阿拉伯没药等珍贵药材,还送来我们急需的两船铁力木和两艘九成新的500吨级盖伦船,你若需要什么,卸完货就拿回去。”

    “我要些没药,有没有乳香?”应昌培高兴地问道。

    (注:没药,一种中药,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

    朱道临的记忆力很好:“有,冯先生上午送来的清单上标明80袋,但没写多少斤一袋,估计是寻常100斤装的麻袋,这玩意儿是橄榄科植物的汁液,收割方式和我们熟悉的松香差不多,是治疗脏腑疾病和风湿麻痹的良药,精制配伍之后,对治疗痈肿疮疡有奇效,紫阳观内药房非常需要这种药,还有西班牙人占据的吕宋岛和荷兰人占据的那些岛上出产的血竭,都是我大明缺少的好东西。”

    阮大钺好奇地问道:“大人所说的300吨有多重?”

    “约等于大明的50万斤吧,回头我送你一张换算表,看完你就明白了,不过你得先学会阿拉伯数字。”朱道临提醒道。

    聪明的阮大钺不会以寻常眼光衡量朱道临这样的奇人,非常清楚,想要和朱道临攀上关系,就得按照命令行事:“谢大人,学生定会尽快学会阿拉伯数字。”

    朱道临满意地点了点头:“今后我们之间无需客气,先生有何想法有何要求均可提出来,不用拘泥繁琐礼仪,随便点儿更轻松,我就称呼先生的字号圆海兄吧。”

    “再好不过了,哈哈!”

    阮大钺高兴得眉开眼笑,一声“圆海兄”看似平常,可是从朱道临嘴里叫出来,那就意味着从此接受他了。

    应昌培心里鄙夷不已,可又不能落了朱道临和阮大钺的面子,只好闭上嘴跟随两人一起进入宽阔的大食堂。

    谁知他还没进门,就被一声高亢的口令吓了一大跳,“起立”的口令声尚未消失,数十张大圆桌周围的近400人的各科教官和弟子齐齐站起,向大步进来的朱道临行注目礼。

    朱道临微微点头继续前行,肃立在大门内的值星官再次高喊一声“稍息”,满堂齐齐坐下,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谁也不敢先动筷子。

    朱道临请阮大钺和应昌培坐在空出一半位置的圆桌旁,几位年轻教官很快用托盘送来三份饭菜,整齐地摆放在朱道临、应昌培和目瞪口呆的阮大钺面前。

    “开动吧。”

    朱道临说完拿起筷子,所有教官学员才放松下来开始用餐,朱道临和坐在对面的师弟玉龙说了几句话,转向盯着托盘一动不动的阮大钺:“圆海兄不习惯这些饭菜?”

    阮大钺不好意思地望过来:“确实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用餐方式,托盘里的饭菜非常丰盛,有肉有鱼,还有油亮亮的青菜,寻常小康之家恐怕五天都吃不到一顿这样好的饭菜,而且每个人托盘里的饭菜都一样,实在令人意想不到啊!”

    两个月来应昌培没少在这儿混饭吃,听了阮大钺的话,不屑地炫耀起来:

    “紫阳武馆岂是寻常书院可比?自开办以来,每日三餐均是如此,早餐有包子、馒头、烙饼、米粥和豆浆,每个孩子还必须吃下一个煮鸡蛋,午餐和晚餐都是两荤两素,鸡鸭鱼肉轮着来,还有个强制性规定:所有弟子吃完饭,必须再舀一碗香喷喷的肉汤喝光,圆海兄可知为何这么做?”

    阮大钺隐隐约约感觉到点儿什么,可一时半会儿却又说不出来。

    应昌培得意地笑了:“原因有二:第一,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想有个健壮的身体,必须有足够的食物和营养;第二,孩子们每天不管刮风下雨,天没亮就要爬起来,在教官率领下连续奔跑八里路,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跑完才能避免惩罚,上午读书学习,下午要进行两个时辰的军事训练,所以必须吃饱吃好!”

    阮大钺震惊不已,看了看得意洋洋的应昌培,再看看埋头吃饭的朱道临,最后望向自己面前托盘里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食物,情不自禁咽下一大口清口水。

    *********

    ps:谢谢冠冠怪怪、77白熊大大的打赏,谢谢小小花1大大的月票!小火求订阅、打赏、推荐票和月票鼓励!(。)

第一七三章 日新月异() 
进入崇祯五年四月,老天爷忽然连续两天普降大雨。△,

    小冰河期的寒冷天气,在大雨停歇之后逐渐转暖,基础设施强悍的虎山庄园没有大雪融化的泥泞道路,没有随处可见的浑浊水潭和屎尿垃圾,平坦坚实的大小道路上干干净净,树木枝头发出了新芽,来来往往的人们脸上都挂着开心的笑容,处处显露出勃勃生机。

    萨懿德的船队在时急时缓的海浪中抵达长江口时,令他期待已久的东南劲风忽然刮起,他与等候多时的长江水师三艘战舰核对完信物,当即拒绝停靠崇明千户所休整一天的建议,在三艘战舰的护卫下,扯起风帆逆流而上,仅用两天一夜时间就顺利抵达上元码头。

    上元码头如今已大为变样。

    码头面积扩大近两倍,仓库厂房均已建好,泊位增加了一倍有余,用钢铁和滑轮搭建的六座新式吊塔,整齐屹立在码头边沿。

    码头北面突出江面的那座嶙峋山岗,如今成了厚实坚固的高低两层炮台,尚未安装火炮就已经令人为之侧目。

    炮台后方纵深处,紧靠巍巍大山向南延伸的一排排宽大营房,拔地而起。

    营房正前方的大校场,一片平坦,校场与码头之间有座用青石条和汉白玉石栏砌起的四方高台。

    高台正中央立起了三根高耸粗壮的旗杆,虽然并没有悬挂任何旗帜,但萨懿德一眼就能看出高台的功用和驻扎军队的规模,对于实力强大、背景深厚的朱道临,一时间信心倍增。

    身穿青色道袍、用布条随意挽个发髻的朱道临含笑站在南面的民用码头上,他左边那位文士打扮的年轻人,是萨懿德提前派来联络的雇佣翻译冯升泰。右边那位衣着华丽、似乎越来越胖的应昌培和黑瘦许多的大总管赵训庭,都是萨懿德熟悉的老朋友。

    唯独站在朱道临身后、身材中等仪表堂堂的中年文士之前尚未见过,但这毫不影响萨懿德和身边亲随此时此刻的愉快心情。

    萨懿德乘坐的“西海号”盖伦船,徐徐靠岸。

    整齐肃立在码头边沿的12名年轻军官立即分散开来,6名军官捡起船上扔下来的粗大缆绳,迅速缠绕在粗大的固定铁桩上。另外6名军官抬起宽大的接引踏板,准确地搭在排水量不低于800吨的“西海号”船舷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