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国色江山-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玄青道长并未说明放假的原因,但依靠紫阳观和虎山庄园过日子的17;000余男女老少都知道,明天就是小朱道长大婚的喜庆日子。

    从放假的第一天起,成百上千的工匠、民夫自发地组织起来。将虎山庄园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因为他们敬仰爱戴的主心骨小朱道长最喜欢干净。

    早在建造四片住宅区和各大作坊的时候,小朱道长就要求工匠们使用最好的石材和砖瓦,先行修建长达三十八里的地下排水暗渠和15座统一式样的公用厕所。

    起初几乎所有人都对这种极度浪费的举动深为不解,可到如今全都体会到了由此带来的好处:

    环境整洁,排水通畅,苍蝇蚊子比其他地方少很多,大小道路干干爽爽,呼吸的空气也变得清新起来。大人孩子常见的皮肤病和头疼脑热越来越少,无论工坊还是民居区。到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比金陵城里住满达官贵人的存义坊好十倍!

    二月初三一大早,金川门刚刚打开。等候多时的紫竹园3;000余名工匠、学徒涌出城外,抵达装点一新的虎山庄园之后,立刻将凑钱置办的贺礼披红挂彩,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地送入山脚下的虎山正院。

    新郎官小朱道长百忙中召见了紫竹园大总管汪佑良和六名管事以及十二名工匠代表,亲手为大家逐个斟茶,请大家代为向紫竹园制鞋工坊和纺织工坊的父老兄弟和姐妹们致谢。

    最后朱道临对大家说:“这里就是大伙儿的家。你们中的许多人搬去紫竹院之前,都在这出过力流过汗,说起来你们也是虎山庄园的半个主人。”

    “等会儿出去告诉父老兄弟和姐妹们,千万别见外,尽可到处走走,随意看看,还要喝得高兴,吃得舒心。”

    朱道临几句实实在在的话没说完,所有管事和十几名工匠代表就已经感动莫名,端坐家长位置上的玄青道长几个频频点头,脸上全是欣慰的笑容。

    午时初刻,方圆六里的紫阳观和虎山庄园奏响鼓乐,鞭炮齐鸣。

    木工作坊特制的八抬大轿来到东院的武馆大门口,随着司仪应大掌柜的一声高喊,徐拂率领的数十娘子军立刻涌出武馆大门,看到身穿大红新郎盛装、头戴双翅乌纱冠的朱道临笑容可掬地站在迎亲队伍前方,那副样子就像等待糖果的孩子,要多老实就有多老实,逗得徐拂和她的娘子军哈哈大笑,差点儿连索要进门彩礼的程序都忘了。

    隆重的仪式在万人瞩目中逐一进行,披红挂彩的朱道临,骑在忻城伯赵之龙赠送的雄健白马上,张德义兄弟、徐文爵兄弟和严义和等狐朋狗友簇拥周围,护卫新郎官和装上新娘的八抬大轿,游走于紫阳观和虎山庄园的主干道上,所到之处喝彩不绝,祝福声声。

    庞大的迎亲队伍足足走了半个多时辰,才绕行一圈,返回嘉宾云集的虎山正院,举行庄重的拜堂仪式,完了小两口还得恭恭敬敬跪下,逐一叩谢前来捧场的魏国公等十余名身份显赫的长辈。

    直到下午三点,徐拂等十余名伴娘才把新娘子送入洞房。

    ********

    ps:第三更送上!

    谢谢忧云情人大大的打赏,谢谢兄弟姐妹们的订阅、推荐票、打赏和月票鼓励!小火继续求一切支持!(。)

第一四九章 依依不舍() 
朱道临回到东厢房脱下沉重的新郎装束,换上一身崭新道袍,挽起个简洁随性的发髻,跟随司仪应大掌柜和一干狐朋狗友返回正堂开始敬酒,本就热热闹闹的喜宴再次掀起阵阵高潮。n∈n∈,。

    外面的两万余父老乡亲欢聚的2;200桌喜宴,用不着朱道临逐一答谢,但设在正堂、前院和后院的108席必须要新郎官前去敬酒。

    朱道临令人震惊地不做停顿走完一圈,用特别准备的五钱牛眼杯喝下一百零八杯美酒中的大半,最后还是逃不掉当场醉倒的欢喜结局。

    一群奸计得逞的狐朋狗友直接把朱道临抬到洞房门外,交给等候多时的一群婆子便大笑而去。

    洞房里的新娘子夏玉颖和徐拂等人担心不已,尚未来得及吩咐六位婆子把朱道临放到榻上,朱道临已经睁开眼,向六位七手八脚把自己抬进洞房的婆子低声致谢,挣扎着站起来快步冲向里侧的大浴室,抱着洁白的马桶上吐了个昏天黑地。

    入夜,虎山正院里依然酒香四溢,欢声笑语不绝。

    送走了所有嘉宾的紫阳观住持玄青道长等四名元勋,以及160余名紫阳观弟子和数十名大小总管再次汇聚一堂,边喝边回忆大半年来的艰苦创业历程,说到艰难处,满堂唏嘘,说到高兴处,笑声四起,经久不绝。

    应昌培和一群留下准备闹洞房的损友听得入迷了,在众人浓郁的情绪感染下,情不自禁加入其中。

    被众人判定至少醉到明天才能醒来的新郎官朱道临,早已沐浴完毕,并且完成了两个小时的入定调整,此刻正与喝过合卺酒掀开红盖头的美丽新娘在一起,幸福地相依相偎,窃窃私语。

    “夫君,妾身到现在仍不敢相信,这一切真像做梦一样。”美如天仙的夏玉颖靠在朱道临胸口上喃喃而语。两只手紧紧抓住朱道临的衣袍下摆,似乎担心一松手自己的丈夫就要飞走,哪里知道此刻的朱道临比她更恍惚。

    “小影,你累吗?”

    “不累。只要能和夫君在一起,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不会累。”

    “那就脱衣服睡吧。”

    “夫君……我担心有人偷听……”

    “放心吧,我都安排了,不会有人敢来胡闹的。”

    “……夫君,妾身……。妾身害怕……”

    “别怕。一切有我呢。”

    “你那……听徐姐姐说,你好厉害……妾身怕受不了……”

    “没事的,到我怀里来,和你说个故事,说完你就不会怕了,嘿嘿!从前啊,有个很有名的和尚,活到九十五快死了,死前他说还有件心愿未了,死不瞑目。于是一群徒弟立马赶到城里的青。楼,花高价请来最有名的花魁,为他们的师傅达成最后愿望,谁知那位极为妖冶美貌的花魁在老和尚面前脱。光之后,老和尚非常失望地说出最后一句话,然后直挺挺地死去了。”

    “夫君好坏……老和尚说了什么?”

    “他说,原来和尼姑没两样啊,害得我足足想了八十年。”

    朱道临怀里的新娘子笑瘫了,窗外很快响起阵阵无法压抑的大笑,朱道临反应过来。翻身跳下床几步走到窗前,拉开酸枝木雕刻的玻璃花窗,冲着飞快逃走的应昌培、张德义、严义和等十余人怒吼起来:

    “狗日的有种别跑啊!老子不弄死几个算你们命大,还有你杨大鼎。别以为你逃得快就没事,明天开始你小子滚去养马,老子废了你这个吃里扒外的东西……”

    次日一早,朱道临照样天没亮就站在武馆操场北面的高台上,和以前一样满脸冷漠,巍然伫立。其实他心里美滋滋的,脑子里全是爱妻小影婉转娇吟的动人颜容。

    紫阳武馆的306名少年弟子是整个山庄唯一没有假期的人,昨晚集体享受完喜宴大快朵颐之后,照样十点整熄灯睡觉,今早五点半,那催人命的铜哨声照样尖利地响起。

    所有孩子都没有一句怨言,因为在昨天下午的喜宴上,他们最尊敬的师父朱道临来到他们身边,允许他们每人喝一杯酒,然后严肃地告诉他们:

    “从明天开始,你们的训练将转入新的阶段,未来一个月里你们将会更苦更累,希望所有人都能挺住不要让我失望,我不愿看到你们中的任何人离开紫阳武馆!”

    十圈跑下来,306名孩子没有一个被拉下,长达半个多月的基础训练和充足的营养,已经为孩子们打下一定基础,每个人的体质都有了明显改善,精神面貌已经与紫阳书院的孩子们大不相同。

    朱道临心里清楚,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孩子们面对逐渐增加的运动强度和更加严格的综合素质训练,肯定有不少人无法坚持到最后。

    三天后自己就要返回所谓的“天枢阁”,再次回来时,不知还有多少孩子能够留下?

    想到这儿,朱道临心中颇为难过,依依不舍望着台下已经能够像模像样整齐列队的孩子,原本准备好的一席话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最后只好向孩子们庄严地敬了个军礼,等孩子们齐齐抬手敬礼,用稚嫩的声音整齐吼出“杀”的一声,朱道临敬礼的手才缓缓放下。

    此后三天,朱道临每天一大早都来到武馆高台上默默站着,一边倾听教习们的训练汇报,一边注视着绕圈奔跑的孩子们。

    没等孩子们集中起来,他便悄然离开,回去和自己的家人共进早餐,然后前往各大工坊和码头,与各级主管召开现场会议解决问题,和工匠们一起干活,一起讨论各种问题,中午饭也和工匠们一起吃。

    下午是朱道临审核博孚钱庄、庄园各大工坊的财务报告和生产进度报告的时间,除了刚接管全院内务的新婚妻子小影陪在他身边之外,其他人都回到临时设置在前院音乐学堂。

    徐拂和如烟要向孩子们传授乐理知识和乐器弹奏技巧,媚丫头、柳丫头需要跟随数名怀才不遇的老乐师学习诗词书画和历史地理,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干,日子过得安逸平和,极为充实。

    二月初七深夜,朱道临与懂事的小影依依话别,再到西苑和爱得他死去活来的徐拂说了会儿话,便独自前往东院的武馆。

    在值夜师弟和轮班的值日弟子陪同下,朱道临提着灯笼逐一巡查每间营房,看望每个或是沉睡、或是装睡的弟子,不时为踢开被子的顽皮弟子重新盖好被子,浓浓情义无微不至,不少装睡的弟子被感动得蒙住脑袋默默流泪。

    将近子夜时分,朱道临才离开武馆,前往尚未完全启用的码头准备启程。

    **********

    ps:第一更送上!

    谢谢、孤独自我狂力澜大大的打赏,谢谢木三水、濂山小民大大的月票!小火继续求订阅、打赏和月票鼓励!(。)

第一五〇章 皇帝的无奈() 
朱道临回到鹤山别墅的二楼书房没多久,忽然发现气温已经大为不同,细细一想立刻明白过来:大明朝这个时候正处于要命的小冰河期,而此时的金陵已是春分之后,过几天就是可以穿单衣上街游荡的清明节了。

    回来之前,朱道临曾想直接空降到老战友段德铭所在的贵阳以西百公里的小镇,可那地方他从未去过,而且此次特意为宋少君的叔叔找回一套十二件的珍贵秘色瓷和两尊战国青铜鼎,加上需要在商品丰富、物流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采购不少货物,其中包括按照合同需要购买的数百吨铜材、5;000匹提花丝绸、2000套欧式骨瓷餐具和茶具等等,所以朱道临最后决定还是返回鹤山别墅,争取十天内处理完手头的所有事务,然后再去段德铭那里实地看一看。

    朱道临整理完此次需要采购的货物清单,天色已经大亮,他收拾好所有银行卡和分开罗列的采购清单,随意扎起披肩长发,换上身春秋休闲装,开始给相关客户一个个打去电话,驾车出门时已经是临近中午的十一点二十分。

    朱道临驱车前往印刷公司的半路上,没来由忽然想起吴公公吴景贤,不知道他是否顺利抵达京城?想了片刻他自嘲地笑了笑,把另一时空的所有事情压在心底,专心办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情。

    几乎同一时刻,朱道临念到的吴景贤正与担任东厂提督的老兄弟曹化淳一起,双双跪在养心殿大门口。

    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很快带来崇祯皇帝的口谕,宣布可以入见。

    昂首挺胸宣完口谕,王承恩立刻上前将自己师傅曹化淳和久别数年的师叔吴景贤扶起来,压低声音简要通报:

    “万岁爷刚散朝回来,在朝会上让周延儒几个阁臣气得半死,叛贼孔有德占了登州,糜烂胶东数月之久,统兵十万前去平叛的文臣武将却屡屡战败。西北数十万暴民又在这要命的时候杀入山西,朝臣们却在相互推诿,内斗不止,户部干脆一两银子也拿不出来。万岁爷难啊!”

    “昨晚万岁爷还在盼着师叔您老人家早点儿到来,尽快把押送的百万贯铜钱和16万8千斤紫铜送入内库呢。”

    吴景贤丝毫不敢在三十出头的师侄王承恩面前倚老卖老,闻言立即鞠身致谢:“昨天傍晚接到您的密信后,咱家看水路难行,立马命令手下崽子们卸船。转陆路连夜赶回京城,终于在天亮之时把所有铜钱铜料送入内库。若非你曹师傅一路相助,恐怕现在还到不了呢。”

    辈分极高的信王府老人曹化淳微微一笑,说句“快快进去不能让万岁爷久等”,吴景贤立即把带来的小木盒子送到王承恩手上,和曹化淳一同跟在王承恩身后,弯腰低头,一路走到御书房门口叩见。

    等候多时的崇祯皇帝扔下手中奏折,大步走到匍匐在地满脸泪水的吴景贤面前,细细打量他衣袍上拍不掉的尘土污垢和脚上唯一干净的发黄布袜。禁不住幽幽一叹,亲自把这位犯错被贬之后仍然忠心耿耿的信王府老人扶起来,望着吴景贤被寒风吹裂的嘴唇和两鬓花白头发,和蔼地说道:

    “辛苦你了,要不是你押送的都是朕急需的东西,朕不会催你这么急,如今也只有你们几个能为朕分担点忧愁了。”

    “奴才该死!奴才还是来得太晚了……”吴景贤再次跪下,激动得双肩耸动,语不成声,弄得边上的王承恩和曹化淳都止不住流泪。

    崇祯皇帝眼珠子也红了。再次弯下腰把吴景贤拉起来:“别跪了,站着说话吧,内库已报来消息,百万贯铜钱和16万8千斤紫铜清点无误。还有三面从未见过的磨花大镜子和一座比人还高的西洋大摆钟,朕心里又是安慰,又是愧疚,不知道去哪儿找银子让你填上这笔账呢,唉!”

    “好了,不说这些了。吴景贤你给朕说说,老曹和王承恩你们也说说,南京民乱到底是这么回事?为何首辅周延儒和那么多文臣,一致弹劾魏国公等人和茅山教派那个姓朱的道士聚众闹事,搅乱社稷?温体仁一派和多位勋臣武将又为何纷纷站出来,指责南京六部和应天府官员滥用职权,激起民怨?南京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

    吴景贤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如实禀报,最后极为无奈地说道:“如今整个东南就像魏忠贤临死前说的一样,早已在各地世家豪强控制之中……”

    “世家豪强在背后扶持的东林党人上台之后,三年不到就占据南京六部和各府各州县近半官位,他们动辄就说体恤民情,闭口就是仁义道德,一旦有人提出开源节流,他们立刻跳出来说决不能与民争利。”

    “可是,等朝廷需要用兵需要银子的时候,他们为了撇清自己的无能,不惜搬出之前被他们自己骂得一钱不值的各种捐税,让万岁爷下诏明令天下,把所有税赋摊到一无所有的平民百姓头上,他们却不用上交一文钱。”

    “不知底细的大明百姓都以为是万岁爷缺钱用,因此大明百姓纵有怨气,也不会算在东林党人和那些世家豪强头上。”

    崇祯皇帝满脸愕然,尽管此前他也收到过诸如此类的密奏,却从未有一次如同吴景贤所说的这么详细,这么严重。

    曹化淳和王承恩同样惊讶不已,一边替吴景贤担心,一边又想了解更多真实的东西,用以印证自己从东厂密报和其他地方获得的消息。

    吴景贤早已做好倾力一搏的打算,因此毫不胆怯地继续禀报:“实际上,东南世家豪强和东林党人早已控制浙江、南直隶、江西等地八成以上的土地,这些土地均被各级官府记在有功名的士子和朝野文官身上。”

    “这百余年来,根据祖制这些土地从不上交朝廷一文钱赋税,致使朝廷税赋一年不如一年,这三年几乎已经收不到各地的土地赋税,商税更是一文没有,就连前年万岁爷万不得已重开的宁波市舶司,也在东林党上上下下的愤怒声讨和东南豪强世家的暗中打击下,始终无法收税。两年来上缴朝廷的海贸税赋不到10万两银子。”

    “一旦有人和东南世家豪强的做法不一样,多上缴一些铜料和银两给朝廷,他们就群起而攻之,百般打压。为保住他们享受了两百年的好处无所不用其极。”

    “魏国公几个和紫阳观小朱道长就是因为这样,才得罪了贪得无厌的东南世家豪强,从而遭致东林党官员派遣金陵两县一府500衙役前去大肆破坏,致使60余名工匠和民夫被打成重伤,紫阳观一怒之下。召集所有工匠和附近农夫进城抗议,期盼把事情闹大能上达天听!”

    崇祯皇帝本就没多少血色的瘦脸更为阴沉,他缓缓走回书桌后坐下,呆呆看着桌面上堆起一尺多高的两摞奏章一动不动。

    王承恩和曹化淳吓得够呛,连忙上去又是递水又是连声请罪,好一会儿才让崇祯皇帝抬起头来。

    “吴景贤,你走近点儿,过来给朕好好说说,魏国公除了给朕上呈密奏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举动?那个姓朱的茅山道士又是什么来路?”崇祯冷静地问道。

    吴景贤连忙回答:“奴才临行之前。魏国公到码头相送,情绪颇为低落,没有提及如何应对东林党的问题,倒是托奴才转告圣上,若是南京兵部再不发给长江沿岸水师各卫拖欠了一年多的军饷,恐怕大明水师最后这点儿力量也保不住了。”

    “几十年来长江水师没添过一艘战船,如今上至九江卫,下到长江口的宝山千户所,所有水师官兵加起来不到8;000人,兵器不足。士气低落,不少士卒要靠去码头当苦力才能养活家人,四百石以上的战船和运兵船只剩下11艘,而且都是几十年前留下的旧船。其他各种小型兵船已经不到200条。”

    “此次奴才委托魏国公调来运送18万斤紫铜的两艘沙船,还是向当地商人借的呢。”

    “怎么会这样?我堂堂大明长江水师,怎么落到如此境地?若是西北或者四川的暴民冲到湖广顺水而下,江南半壁江山岂不危在旦夕?”崇祯激动得拍案而起。

    王承恩连忙上去解释:“圣上,自去年开始,魏国公和江南一些武将就上过不少这方面的折子。圣上日理万机,全副精力都放在北面的满清鞑子和西北叛乱上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