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这边330米!”另一位大声喊道。
段德铭和两名老技师讨论片刻,开始二次装药,边干边告诉满脸笑容的朱道临:
“刚才的发射药量是0。8公斤,这次装1。2公斤试试,基本达到了最大装药量,若不是钢瓶管壁够厚,基座结实,真不敢这么干。”
“全炮总重多少?”朱道临问道。
边上的老技师立刻回答:“炮管加上可调式固定基座,总共72公斤,分解之后两个人可以背着走,我们重新画好设计图和分解图,还有发射药和抛射药包的计算参数,回去把实验结果填好后,给你复印一份带走。”
“太好了!谢谢!”
朱道临由衷感谢,心里随之生出一股邪念:要是把这两个宝贝技师纳入金刚圈中带回去,那该多好!
接下来的八轮实验效果令人满意。
以最大装药量发射8公斤药包,射程均在420米至430米之间,臼炮和基座完好无损,弹着点散布直径均在20米之内。
段德铭和两位老技师一致认为,只要药包制作更精良些,密闭性更好些,射程和精度还能提升8%至10%左右。
唯一遗憾的是,由于火箭弹的制造颇为费事,此次无法进行试射,但朱道临没有多少遗憾,火箭弹的制作对他来说非常简单,把火箭炮带回去之后尽可反复试射,获得相关数据后,制定出简捷合理的固定装药量和发射程序。
当天晚上八点,5门连带可调式固定基座的臼炮、2套四联和六联火箭炮样品、4个大木箱包装的二手机床被装进陈旧的集装箱里,与其他3个集装箱里的7;000顶钢盔、2;000支燧发枪和50个木箱的各种机床刀具一起,送到小桥北面的道路旁。
ps:章节一直在审核,这两章更新晚了,请原谅!请大家继续订阅支持小火,谢谢啦!)
第三三七章 最后的调整()
与前几次不同的是,晚上十点刚过,朱道临打着雨伞回到厂子里,说声“送走了”便坐下来,摆上电磁炉火锅继续喝酒。
不管满腹疑惑的段德铭怎么问,朱道临就是不说如何送走的,反而要求段德铭增加燧发枪的产量,最好能够每月制造15;000支,三个月后停止制造燧发枪,转而制造11mm口径单发步枪的枪管、枪机及配件。
段德铭颇为惊讶:“你那边能够制造燧发枪了?”
朱道临点点头:“基本能够仿造了,但还无法批量生产,枪机主弹簧和击发机构主簧片质量不行,我还得购买弹簧钢带送过去给他们加工,估计要琢磨半年时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11mm口径的枪管再给他们一年时间也没办法造出来,所以,需要购买单发步枪的枪管和枪机,送过去让他们生产枪托组装起来。”
段德铭表示理解:“单发步枪的枪管枪机打算要多少?”
“50;000套吧,行吗?”。朱道临小心询问。
段德铭笑道:“这还差不多,50;000套三个月就能完成,不过你要及时提货,这东西太敏感,不能存太久。”
朱道临暗自放下心来:“放心吧,我会及时提货的!有件事问你,你能制造普通机床吗?”。
“怎么?想关照我是吧?”
段德铭乐了,提起酒瓶给朱道临斟满,举杯一碰,一饮而尽:“大半年来,我们为本省和邻省几大制造商加工零配件,无论加工精度还是技术要求。都比生产普通机床高得多……”
“只是,如今的竞争太过激烈,利润越来越薄了,如果能为你长期制造车床、铣床、镗床、冲床等加工设备,对我来说绝对是天大的情分!”
“只要熬过明年,那些难以坚持下去的中小加工企业破产了。我们的日子就会好过许多。”
段德铭的话证实了朱道临的推测,知道段德铭的工厂还是起步太晚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于是朱道临借机提出个双赢的建议:“如果你愿意,就以目前为我制造的几种蒸汽机为动力标准,制造与之配套的各种加工机床!”
“太多太远我不敢说,明年一年你尽可放开干,春节过后,我给你几座机械加工厂、标准件厂和五金加工厂的建设计划,每座工厂的投资都在千万以上。你可以根据计划要求,为我设计、制造或购买全套加工设备,但必须以蒸汽机为动力。”
“五年之内,那边没有条件建发电厂,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所有加工设备都要靠蒸汽机来带动。”
段德铭郑重答应下来:“谢谢!我一定干得漂漂亮亮的!”
朱道临举起酒杯,与心怀感激的段德铭连碰三杯,把这件对双方都极其重要的大事确定下来。
当晚两人都喝高了。次日起来用过早餐,段德铭的父母和哥哥嫂嫂把五大纸箱的腊肉、腊肠、腊野兔、辣椒酱等土特产送上大吉普。目送段德铭和朱道临驱车远去才返回家门。
段德铭和朱道临一路交谈,很快来到省城西郊的租借仓库,朱道临把车上的礼物搬下来,告诉段德铭他等会儿有事要办,今晚住在这里等彭老哥回来,让段德铭把他送到火车站就可以回去。
段德铭也不扭捏。把朱道临东到火车站,叮嘱几句便驱车返程。
朱道临立刻前往钢材市场,找到上次打过交道的钢材销售公司老板,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买下1;000吨12—20螺纹钢和3;000吨6。5线材。付完货款再多给50%的运费,要求对方尽快把钢材运到西郊仓库。
下午两点,一辆破破烂烂的吊车和八辆载重70吨的平板卡车陆续运来钢材,为了节省时间,朱道临让司机把所有螺纹钢都卸载仓库外面的空地上,成捆的线材全部卸到院子里。
黄昏时分,彭老哥跟随运送5吨马铃薯和红薯的农用车回来,看到里里外外堆满钢材非常惊讶,朱道临没功夫和他解释,让他到粮仓门口找来几个装卸工,把麻袋装的5吨马铃薯和红薯卸下,接过彭老哥归还的2;000元余额,笑了笑再次塞进他的手里,告诉他这是奖金,仓库里的粮食和种子明天运走,半个月内没什么东西入仓,所以放他半个月假。
彭老哥笑眯眯地收下钱,询问朱道临是否要他留下帮忙?朱道临婉言谢绝他的好意,建议他跟随家乡的农用车一起回去,彭老哥立刻答应下来,带上孩子,钻进车头乐呵呵返回家乡。
深夜十点,所有钢材全部运到,天空中再次下起淅沥沥的冷雨。
朱道临将所有粮食和种子纳入金钢圈中,撑把雨伞来到院门之外,把道路旁湿漉漉堆放的钢材全部收走,关上院门锁上大锁,从边上小门入内顺手插上铁栓,回到里侧的屋檐下,环视堆满院子的钢材悄悄松了口气。
若不是下雨,他不会购买这么多钢材,至少要购买2000吨水泥才能满足紫阳医学院的建设需要,如今看来,还得跑一趟栖霞才行。
午夜刚过,朱道临回到明末上元码头纵深处的丙子号仓库,仓库里的大部分武器和军服等物资,已经装备率先北上的龙潭军,因此整个仓库再次变得空旷起来。
朱道临很轻松地将装满武器装备的四个集装箱和所有粮食种子轮番调出,小心堆放在里侧一排集装箱旁,查看完毕走出仓库,关上沉重的大门。
朱道临考虑片刻,觉得紫阳医学院用不了4;000吨钢材,多给紫阳观上下肯定喜欢,但会形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朱道临将500吨螺纹钢和1;500吨6。5线材堆放在院墙下的空地上,打开院门,进入北风呼啸、人影全无的上元港。
上元千户所的船只运送3;500新兵开赴宝山港尚未返回,留守官兵不足百人,此时恐怕大多已经进入梦乡,码头边沿只有两艘陈旧的划桨快船悠悠荡荡,北面宽阔的营区漆黑一片,唯独炮台上的哨位还亮着灯火。
朱道临把最后2;000吨钢材调出金钢圈,按照规格分成三份摆在码头边沿,默默转身穿过萧瑟的码头,边走边考虑5;600名新军官兵的装备与调动事宜。
一直走到自家大院门口,朱道临才拿定主意,决定明天就把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5;600新军官兵,从南大营调到上元码头军营驻扎,再把南大营里剩下的第三批7;000新兵全部调到宝山港。
补充必要的装备之后,新军便会经海路开赴青岛,全力以赴修建营地和物资中转基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自己的后勤供给线,才能赢得时间囤积充足的物资,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残酷战争。(。)
第三三七章最后的调整:
第三三八章 放手去干吧()
随着朱道临签发的一道道命令迅速传递下去,从金陵到长江出海口宝山卫的驻军均被调动起来……
新军炮兵总教官吴季诚率领的首批4;900名新军官兵结束训练,打起背包,携带好所有武器装备离开狮子山下的南大营,进驻上元水师军营,开始战前的休整和思想动员。
崇祯五年十月十七,龙潭北山大营中的第二批新兵进过三轮选拔,3;800名新兵被正式编入龙潭军守备各营,开始承担防区内的巡逻任务,展开高强度的军事技能训练。
落选的1;172名新兵开赴上元水师军营,组成附属金州卫的辎重营和补充营,完成注册登记后立即领取武器装备,接受新任长官的训练。
十月十九上午,署理新军统领徐文涛与120名新军各科教官组成临时军官团,率领训练仅三个月的第三批7;0名新兵离开南大营,进行为期七天的野外行军训练,他们将以连续行军的方式,开赴东面300公里的宝山卫休整待命。
原本冷冷清清的上元水师军营再次热闹起来。
吴季诚麾下的金州卫经过陆续补充,官兵总人数已经达到满员的5;600人,所有官兵都领到镶嵌独特军徽的制式钢盔,穿上结实暖和的军用棉大衣和高帮棉鞋,正、副队长以上军官率先获得防御力惊人的新式锁子甲,营级以下军官统一更换天枢阁制造的绣春刀,朱道临新近带回的2;000支燧发枪,尽数装备这支被各方寄以厚望的新军。
为了方便指挥,朱道临在码头纵深处的独立仓库大院里设立临时办公室,面对院门的乙字号仓库成了最为繁忙的核心之地。
三个月前,从两万余受训新军中秘密挑选的200精锐,在紫阳武馆文武教习的精心传授下,经过80天的军事技能训练和基础理论学习,正式进驻仓库大院承担巡逻警戒任务。成为朱道临直属亲卫营中的一员。
朱道临在赵训庭和冯升泰等十余名大小总管的簇拥中,来到人来车往的甲字号仓库门口,耐心地向大家解释:
“让各大工坊把存在这里的各种物资搬回去,不仅是军队的需要。也是让你们通过这次物资搬迁清理一下家底……”
“年底将至,年终报告你们要填写吧?一年来赚了多少、亏了多少、库存多少,总该心里有数吧?”
“你们抱怨库房不够用,在我看来全是小事,龙潭新区的大片厂房和库区陆续竣工。虎山庄园近半工坊、分厂、车间下个月就要陆续搬过去,大把事情等你们去做,还和我计较这点儿小事干什么?”
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的龙潭机械厂总管朱启能连忙解释:“将军千万别误会,属下只是觉得,把50多台贵重的机器搬到老车间一时半会儿用不上,也没人会用,放在那里让人担心啊!”
朱道临立刻指出他的错误:“谁让你搬回去当宝贝供着的?让你搬回去是让工匠们提前熟悉各种机器设备,把这些机器设备拆开看个究竟,熟悉它的工作原理,否则将来怎么用这些机器制造各种加工设备、零配件和军队需要的武器装备?”
“别和我啰嗦了。快点儿把所有机器连同配件、专用维修工具统统搬回去吧,组织工匠们放手拆卸好好琢磨,把燧发枪研究小组和百余名工匠也叫过去一起干,彻底弄清每一台机器的设计和功效,学会怎么拆怎么装,一次不行就多来几次,反复琢磨很快就会熟悉。”
“放手去干吧,拆坏了也没关系,回头我给你买新的回来!”
众人惊呆了,谁也没想到朱道临竟然让他们拿如此宝贵的机器来练手。
朱道临没时间和这群诚惶诚恐的总管多做解释。吩咐大总管赵训庭负责搬迁事宜,拉上商业总管冯升泰走向正在清扫的乙字仓:
“本月底或下月初,萨懿德的阿拉伯船队肯定要到,此次交易之后。我们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萨懿德的贸易就会转到淡水港,所以年底之前你需要完成天工商贸公司的经营报表,对外公布公司业绩,给股东们分红,哪怕分红的不多,也要让购买我们股票的民众看到希望。”
“没问题。公司业务就海贸和内贸两大块,南面开发区是独立经营的项目,虽然归公司管理与核算,属于公司产业,但不计入公司经营范围,与发行的股票没关系,账目很好计算。”冯升泰自信地回答。
朱道临点点头:“五天后,我将率领吴季诚所部5个火枪营,乘坐改装好的两艘运输船和那艘500吨战舰前往宝山卫,家里的经营就靠你了,你还要抽调一批年富力强的经营人才进行培训,春节后调往淡水港组建分公司和贸易船队。”
“未来两年之内,我们的海贸大多在淡水港进行,所以需要你到瀛洲待一段时间,月亮山北麓靠近基隆港的三个硫磺矿、淡水河口北面的万亩盐田陆续投产,汪大总管组建的木材公司已经砍伐数千棵造船的大树,通过几条小河和淡水河送到淡水河口堆场。”
“以上三种物资必须牢牢地控制在我们手里,你和汪大总管商量一下,看两个公司之间怎么做更好些,下去半年我需要长期坐镇北方战场,恐怕我俩见面的机会都不多。”
冯升泰重重点头:“请将军放心,年底前属下会将这边的所有事物办妥,春节后带队前往淡水港。”
朱道临拍拍冯升泰的手臂,把他带到北面的丙字仓前方:“靠墙摆放的12个集装箱是这几天清理出来的,里面是从天枢阁买回来的高产水稻、玉米等数十种农作物种子,其中一半送到八卦洲交给屯田总管老方,另一半你想办法运到宝山,与下月中旬的两万移民一起送到瀛洲,每个箱子里我都留下说明书,你看了就明白。”
“院墙下的2;000吨钢材全是建筑用的,这两天你组织人手送去八卦洲,交给负责新船厂建设的刁总管,昨天视察八卦洲的时候,他提出需要建造几座大型仓库,否则开春之后雨水渐多,许多物资没办法保存。”
“属下这就去联系水师运输船,先把八卦洲需要的种子运过去。”冯升泰说完立刻去办。
朱道临对兢兢业业的冯升泰非常满意,吩咐亲卫把吴季诚找来交代一番,立即乘马车赶赴城中瞻园,与魏国公徐弘基、隆平侯张拱薇和镇守太监吴景贤闭门密谈,直到傍晚时分才匆匆出城返回家中。(。)
第三三九章 北上青岛卫()
随后数日,上元港各码头一片忙碌。◇↓◇↓小说。¥f
600余名训练有素的水师官兵从宝山卫和龙潭千户所赶到造船作坊,在三位新晋舰长的率领下,登上两艘崭新的700吨级远洋运输船和维护一新的500吨级战舰,随即在附近水域展开适应性训练。
军营中即将出征的新军官兵停止了日常训练,各营官兵获得轮流休假两天的机会。
码头纵深处,掩映在绿树和翠竹中的军用库区戒备森严,亲卫营300官兵和码头护卫队500队员尽数出动,将分散存放在不同地方的2;170吨铜料、850吨锡锭和1;400吨铅条运到乙字仓统一储存。
随后,亲卫长郭中骏率领200亲卫,将购自天枢阁的300多吨大米、玉米和腊肉、腊肠等特产,分成三份分别送到紫阳观、紫阳武馆和虎山正院,再把包装严密的150吨印钞纸从东院老印刷厂仓库转移到军械重地丙字仓。
四天后的子夜时分,消失多日的朱道临悄然回到空荡荡的甲字仓中,十分钟不到,一排排不同规格的木箱和纸箱占据整个空间。
这些木箱和纸箱里面装着大明海军21万套军装、8万套黑色警察作训服和黑色作训鞋,陆军的10万套丛林迷彩作训服和20万双07式军用作训鞋,还有为海陆两军准备的500万套军衔及军种标志、450万个银色军徽和特别定制的2;200万颗镜面铜扣等物品。héiyaпgě
朱道临几乎把存放在栖霞北郊印刷公司仓库里的所有军用物资都带了回来。
深感疲惫的朱道临长出了口气,看了一眼脚边用绿色帆布绑带捆绑的40捆定制绣春刀,轻轻拉开虚掩的仓库大门闪身而出,反身锁上门,然后顺着幽暗的墙脚缓缓绕向后方的山岗,途中两次停下脚步屏住呼吸,躲过两组交叉巡逻的精锐侍卫,无声无息登上植被茂密的山岗,沿着特别开辟的小道返回虎山正院。
崇祯五年十月二十五,大雪,西历1632年12月6日,星期一。
大明帝国的北疆此时已是风雪交加,冰冻三尺,江南地区同样寒风刺骨满山白霜。
令无数农民担忧的是,所有沟渠水塘冻结了数寸厚的冰层,时晴时阴的苍天却没有下过一场雪。
这种极为罕见的异象,令无数人惶恐不安,“来年大旱”、“定有蝗灾”的流言尘嚣直上,好不容易恢复常态的江南米价再次上涨。
上午九点,暖阳高照。
繁忙热闹的上元港万众聚集,头戴黑色钢盔、身穿绿色毛领军大衣的三千新军将士列队而出,在万众瞩目之下列队陆续登船。
从城中赶来的数百乐户、青楼女子和各业代表,手提装满煮鸡蛋和米饼糕点的竹篮挤满码头,将礼物送到走过眼前的官兵面前。
让人倍感无奈的是,新军官兵除了不断致谢外,谁也没有接过百姓送上的礼物,身穿闪亮锁子甲的军官们不得不走上前,向民众连连作揖大声解释,然后加快速度追上自己的部队快速登船。
军用码头的彩棚下。
头戴钢盔身披黑色大氅的朱道临,这会儿仍然在与送行的金陵勋贵们低声交谈,朱道临此次率军北上没几个人知道,不知谁把消息传出去,竟然引来这么多民众送行。
吴景贤紧紧抓住朱道临的手叮嘱好一会儿,这才退到玄青道长等人身边,一边叹息,一边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