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帝凰之永夜-第4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忆舒殿外的御林军全部调离了百步远!

    就连深受他们的圣上重用的张玄福……此次也被支到了忆舒殿殿门外守门……

    是以,无人知道冷晴回宫这日和梁儒明说了什么……

    那几位朝中大臣们只知道,就在这位冷昭仪回宫的当日上午,他们的圣上就发了一道懿旨晋封关内侯朱梓陌为彻侯,并赐黄金五百两、白银一千两!

    尽管朱梓陌这件“夷三族”的案子办得有些骇人听闻、惊世骇俗,甚至还因此受到了言官们的弹劾。但无论世人如何评价议论、无论言官如何上奏弹劾朱梓陌,梁儒明依然遵从了他之前当着冷晴的面许下的承诺

    在“夷宋吉三族”一案结案的当日就下旨,晋封朱梓陌为“彻侯”。

    朱梓陌原先就是封了“关内侯”的,此番晋封,封地不变,依然是北桦省华阳县,不过食邑从原先的五百户增长至了一千户。世袭罔替也是原封不动的。

    “彻侯”虽是“二十等爵”位中的最高等,但在如今这种太平盛世,也不过是个空有头衔没有实权的虚衔罢了。因此,无论是最开始册封朱梓陌为“关内侯”还是如今晋封朱梓陌为“彻侯”,那块提着“朱府”二字的匾额始终稳稳当当的挂在朱府府门上方。

    不过,这次将朱梓陌晋封为“彻侯”的同时,梁儒明还大笔一挥,御笔题了一块“朱府”的红底金字匾额赐了下去,匾额还有一圈游龙镶边。

    按“礼”说,这游龙镶边的匾额一般都是宫廷内的殿宇,以及诸皇子、皇孙、亲王、公主……说白了就是只有皇室宗亲的府邸才能用的最高规格匾额。朱梓陌不过区区“彻侯”,是无权享用如此高规格的匾额的。但……

    梁儒明是站在大梁国权利顶点上的人,既然梁儒明说朱梓陌用得起这游龙镶边的匾额,那朱梓陌就是用不起……也得用得起……而那些言官御史们虽爱计较礼法礼制,却也不至于为了一块无足轻重的匾额去跟梁儒明抬杠。

    于是,梁儒明御笔亲题的这块游龙镶边的匾额就这么顺顺当当地赐了下去……

    圣上御赐匾额,还是最高规格的游龙镶边匾额,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朱府的下人们听到消息的时候,简直都高兴疯了他们是朱府的奴仆,与朱府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说白了就是身为朱府家主的朱梓陌越是得圣宠,他们这些奴仆自然能活得越好、越有面子……他们才不管朱梓陌的恩宠是如何得来的呢!

    而话说那块梁儒明御笔亲题的游龙镶边的匾额和晋封朱梓陌为“彻侯”的圣旨送到朱府的时候,朱梓陌还处在昏迷状态。

    前来宣读圣旨的内侍看见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的朱梓陌时,脸都黑了一半。但奈何朱梓陌如今莫名地颇得圣宠,又有个妻妹在宫中做昭仪,也是个莫名得宠的主……

    于是乎,内侍只能强撑笑颜地将圣旨交给了守在朱梓陌床前的慕子儒,留下那块梁儒明御笔亲题的游龙镶边匾额就回宫复命去了。

    尽管朱梓陌昏迷未醒,但圣上御笔亲题的游龙镶边匾额却不能就那么放着不管!

    于是,那块梁儒明御笔亲题的游龙镶边匾额才一送到朱府,无需等朱梓陌吩咐,朱府的下人们就手忙脚乱却又无比小心翼翼地将旧匾额摘下换上了新匾额。

    虽然梁儒明压下了言官们对朱梓陌的各种弹劾,还对朱梓陌大加封赏,但……无论梁儒明的封赏如何让朱府光耀门楣、让朱梓陌面上有光,因那一道“夷三族”的圣旨,朱梓陌在外的好名声也算是彻底毁了

    此后数年,绉平城中提起朱家家主已无几人知晓是谁,众人只知道,那个手执长剑,从早杀到晚,以一人之力在一日之内杀了上百口人的彻侯……

    也是至此,因梁儒明那一道“夷三族”的圣旨,成就了一个直到十几年后,依然令绉平城、乃至整个大梁国人人闻之色变、甚至可止小儿啼哭的杀神……

    再来说梁儒明这头……

    在下了一道晋封朱梓陌为“彻侯”的圣旨并赏赐了一块游龙镶边的匾额并一堆金银后,梁儒明又派张玄福亲自到礼部传话,让礼部抓紧时间筹办梁笙德和成亦影的殡葬事宜,争取尽快让梁笙德和成亦影入土为安……

    梁儒明的意思是,梁笙德和成亦影已经过世十余天了,即便是停灵,这么长的时间也该停够了,该让梁笙德和成亦影入土为安了……

    之前一直迟迟不安葬梁笙德和成亦影,不过是因为梁儒明一直没有醒来罢了。而如今梁儒明既已苏醒,那梁笙德和成亦影的殡葬事宜,自然也该提上日程了……

    礼部的人办事到是十分利索,在梁儒明派张玄福吩咐下去要尽快安葬梁笙德和成亦影后,礼部当日下午就呈上了近期比较适合安葬梁笙德和成亦影的几个黄道吉日分别是十二月二十四日、十二月二十七日、以及翌年正月初四……

    其实打从梁笙德的灵柩运回绉平开始,礼部就已经在准备一应葬礼事宜了。

    只是碍于那时候梁儒明一直昏迷未醒,固林妤虽贵为中宫之主,却无权越过尚健在的梁儒明去处置一国太子的葬礼事宜,是以礼部没敢大肆张扬,一切事情都办得悄没声儿地。

    等到梁儒明终于下达正式命令的时候,礼部已经将一切殡葬事宜都准备妥当了。

    但即便早已在准备,十二月二十四的日子还是太急了些梁儒明正式吩咐礼部筹办梁笙德和成亦影殡葬事宜的时候,就已经是二十二日晌午了,到二十四日只剩下不到两日,总归是有些匆促的。

    其实礼部提供的三个黄道吉日里,翌年正月初四的日子是这三个日子里最好的吉日,最适宜破土、安葬、祭祀,但时间间隔却太长,还要跨年……

    遂,梁儒明只好折中,将出殡的日子定在了十二月二十七日。

    天成大陆九国虽各自为政,但自这九国建国至今,两百余年来,无论哪一国的帝王、储君、太后、皇后宾天,其余八国都会派遣使者到这一国吊唁。即便是近乎闭关锁国状态的凤鸣国也不例外,依然会遵循旧历。

    二十多年前,梁儒明的第一任皇后固林舒薨逝,其余八国就派遣了使者出使大梁国。

    这一次身为大梁储君的梁笙德薨逝,其余八国自然都在知道消息后就立即派遣了使者出使大梁国。只是碍于梁儒明之前一直昏迷不醒,没有定下梁笙德出殡的具体时间,以至于那八国的使者虽早早就到了大梁,却一直在绉平城外的驿站里住着。

    如今正式出殡的日子既然定下了,大梁国的礼部自然要广发文涵,通知大梁国上下以及其余八国的来使咱大梁的太子和太子妃宾天啦!出殡的日子已经定下了,大梁的百姓们现在起就要准备好行国丧之礼三月内不得喝酒吃肉、摆宴庆祝、禁歌舞丝竹、婚嫁等;其余八国也该来使吊唁了云云……

    这份文涵一经发出,在绉平城外的驿站里住了多日的八国来使自然是不约而同地动身,陆陆续续地进了绉平,在大梁礼部官员的接待下一一住进了绉平城内的皇家驿站。

    话说,自梁儒明正式吩咐下去将梁笙德和成亦影的殡葬事宜提上日程后,第二日一早,长公主梁笙兰就入宫了。

    梁笙兰一入宫就直奔忆舒殿。足足在忆舒殿内呆了一整日才走出忆舒殿。

    而梁笙兰离开忆舒殿出宫的时候,不到半路上就被皇后固林妤派去的人拦住了。

    固林妤的人说是梁笙兰许久不曾入宫,固林妤久未见梁笙兰甚是想念,得知此番梁笙兰入宫,固林妤想留梁笙兰用过晚膳了再出宫……

    大梁国朝野皆知,长公主梁笙兰虽是他们大梁这一辈公主里头最受宠的一位,但这位长公主一直以来都以“宽容大度、以和为贵、与人和善、淡泊儒雅”著称,从未甩过任何人的脸,对身为中宫之主的固林妤更是一直敬重有加。

    但这一次……

第六十三章 最后一程3

    但这一次,大梁国朝野皆知,向来以“宽容大度、以和为贵、与人和善、淡泊儒雅”著称,从未甩过任何人的脸,对身为中宫之主的固林妤更是一直敬重有加的长公主梁笙兰竟破天荒地甩了固林妤的人脸子,直接干脆利落地回了对方一句“不去”……

    面对固林妤的人瞬间黑下去的脸色,一向待人和颜悦色的梁笙兰却是勾唇冷冷地笑了,随即梁笙兰就吩咐给她抬轿子的侍卫们出宫。

    若是梁笙兰真就这样出宫了,那倒也罢了,也不至于让众人如何臆想。可偏偏……梁笙兰乘着软轿扬长而去时,还冷冷地留下一句“时候未到”……

    梁笙兰这句“时候未到”可谓是转瞬就在梁萧城里掀起了一股狂风巨浪

    时候未到?什么时候未到??时候未到的前一句……似乎是……

    众人思及此,具是浑身一抖地狠狠打了个寒颤,当即打住,再也不敢往下想了……

    而自梁笙兰出宫后,忆舒殿内就再也没有动静了。一直安静到十二月二十七日……

    五天时间似乎一晃眼就过去了,转眼就到了梁笙德和成亦影出殡的日子……

    “来人呐!扶朕起来更衣!”这日一早天还没亮,梁儒明就在忆舒殿内殿喊了起来。

    伺候在忆舒殿外的宫女宦人们听见了梁儒明的呼喊,当即一窝蜂地涌进殿内,点亮了殿中烛火后就开始七手八脚地将梁儒明从龙床上扶起来、服侍着梁儒明更衣洗漱……

    因冷晴前两日出宫去了朱府,离宫前与梁儒明说好了十二月二十七日早上回宫,所以到了十二月二十七日,张玄福一大早就去宫门处等着冷晴入宫了。

    是以,等到去接冷晴的张玄福带着冷晴回到忆舒殿的时候,梁儒明已经在一群宫女、宦人的服侍下换上了那身“十二章纹”朝服朝服上共绣有三十八条形式各异的龙,每一条龙都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在朝服的不同部位还绣有“十二章”纹样,即日、月、星辰、山、龙等,所用章纹均有寓意,日、月,星辰,取其照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

    也因此,当冷晴见到梁儒明的时候,看见的,就是一位站在灯火通明的殿宇内,头戴前后垂着十二旒冕冠,身着玄衣裳“十二章纹”冕服,脚踩乌皮上绣五爪缠足龙靴的帝王……

    许是因为梁儒明多日没有上朝,这身代表着大梁国权力巅峰的服饰闲置得久了的缘故,冕服上便起了不少褶皱。

    是以,冷晴和张玄福一前一后地踏进忆舒殿内殿的时候,已经换好了冕冠、冕服的梁儒明正静静地站在殿中那面有一人高的铜镜前,任由几名宫女为他整理冕服上的褶皱。

    而在踏进忆舒殿内殿的殿门,看见梁儒明换好了冕冠、冕服的那一瞬,冷晴就已经明白了梁儒明的想法。所以冷晴没有吭声,只沉默且淡然地站在一旁静静地垂首看地。

    而相较于冷晴的淡定或者说是漠然,张玄福则是当即就急了

    就见张玄福一边疾步朝着站在殿中那面有一人高的铜镜前的梁儒明的方向走去,口中一边语气急切地说着:“皇上您怎么起来了?御医们不是说了皇上您要静躺休养吗??”

    话毕,张玄福恰好走到了梁儒明身边。下一瞬,张玄福伸手就欲去搀扶梁儒明。

    然,张玄福伸出去的双手却被梁儒明轻描淡写地挥开了,而回应张玄福的忧心忡忡的,是梁儒明那苍老又淡然的声音:“今日……是仲卿和太子妃出殡的日子……朕……没能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孩儿……至少……朕,要亲眼看着他们入土为安。”

    闻梁儒明此言,站在梁儒明身边的张玄福愣了愣,呐呐地张了张口,可是除了语气怔然地唤了一声“皇上……”外,张玄福再无它言……

    梁儒明都如此说了,张玄福还能说什么?

    一个垂垂老矣的老父亲想要送自己的儿子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这有错吗?

    即便梁儒明是大梁国高高在上的帝王,可今时今日,梁儒明……也不过是一个想要送自己的嫡长子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老父亲罢了……

    等到身边的宫女将冕服上的褶皱都整理好了,梁儒明这才转眼看向始终安静地站在殿门边的冷晴,神色平静地道:“冷丫头,扶朕去太子府。朕,要亲自送仲卿这最后一程。”

    闻梁儒明此言,冷晴没有任何迟疑,当即就恭敬地应道:“好……臣扶您去。”

    言罢,冷晴迈步走到梁儒明身边,伸出双手扶住梁儒明一侧的手臂,步履缓慢地搀扶着梁儒明朝着忆舒殿外殿走去。

    也不知是因为躺得太久,身体四肢不协调的缘故;还是因为今天是梁笙德和成亦影出殡下葬的日子……总之,冷晴扶着梁儒明走到忆舒殿内殿通往外殿的殿门处时,梁儒明竟被那低矮的门槛拌得脚下步子一个踉跄……

    若非有冷晴在一旁搀扶着,只怕梁儒明这一个踉跄就该直接摔扑到地上去了……

    跟在梁儒明和冷晴身后的张玄福见状,只一瞬间,张玄福忽然觉得心酸得厉害,眼眶也有些酸涩发胀……

    说起来,张玄福幼年时家境本是不错的,至少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温饱住行都不成问题。

    张玄福的母亲也算是颇有一点姿色,年少时也是名扬一方的美人儿。张玄福的母亲尚在家中做姑娘时,追求她的青年才俊不下十余人,最后张玄福的母亲在众多追求者中选择了张玄福的父亲……

    张玄福的父亲原是一家小酒楼掌柜的儿子,是家中独子,无任何兄弟姐妹。娶了张玄福的母亲后,张玄福的父亲也的确是对娇妻爱护有加,二人成婚的第二年就生下了张玄福。

    到了第三年,张玄福的父亲就继承了家中酒楼,和娇妻一同打理酒楼产业。店面虽小,但收入到也足够养活一家人,除去一家人的开销外还能有点盈余。

    如此日子,到也算是令人羡慕了。

    而张玄福的母亲原也以为一家人能如此安稳、幸福地过一生,哪成想张玄福的父亲后来竟染上了毒瘾,变成了一个嗜赌如命、且是逢赌必输、越输越赌的赌徒,于是……原本不错的家境就这么被他那个赌徒父亲输得家徒四壁……

    张玄福的父亲不但将家中银钱输了个干净,还将家中唯一的酒楼输了出去,甚至到了后来,张玄福的父亲竟赌到将张玄福的母亲拿去抵债……

    而在得知张玄福的父亲竟将她卖给当地的花楼抵债后,不等捉她的人上门来,张玄福的母亲当日就上吊自尽了……死时还留下一封血书,上面多余的字一个也没写,只写着“悔不当初”四个血淋淋的大字。

    张玄福的母亲无论在内在外,向来柔弱似水,周围的乡里乡亲见到张玄福的父亲时,都会夸一声张玄福的父亲当真是娶了个温柔的好媳妇。但其实张玄福的母亲性子烈得狠,只是以往从未被逼到那一步罢了……

    张玄福的母亲死后,张玄福的父亲却不知悔改,依旧每日赌得昏天黑地。

    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被张玄福的父亲陆陆续续地拿去卖了换了赌资,直到家中最后卖得没有东西可卖了,张玄福的父亲就将主意打到了唯一的也是仅剩的儿子张玄福身上。

    张玄福被他那个赌徒父亲卖掉的时候,才七岁多不到八岁。

    张玄福的父亲起先是将张玄福卖给了附近镇上的一家大户人家做下人,为了拿钱多,签的是死契。可是那家大户时运不济,不知怎的得罪了权贵,被抄了家,家中凡是签了死契的下人全部被充入官奴,张玄福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辗转之下,张玄福便入了宫净了身,那一年,张玄福尚不满十岁。

    不过也算是苦尽甘来,张玄福入宫后,因为“年幼好养熟”这一特点,当年就被分到了东宫,被当做当时仍是太子的梁儒明的贴身内侍培养。

    再后来……张玄福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如今的地位,成为了梁儒明身边最得力的宦官。

    细细算来,张玄福伴在梁儒明身边,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了。

    四十余年的光景,张玄福算是陪伴着梁儒明成长起来的。

    可以说,张玄福是看着梁儒明从当年的小太子,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如今这一国之主的高位。张玄福更是看着梁儒明与固林舒大婚,看着梁笙兰和梁笙德的相继出生,又看着梁笙兰和梁笙德的成长,最后看着梁儒明因固林舒的逝世而颓然难过……

    如今,张玄福又看着梁儒明白发人送黑发人……

    在这个名为“梁姓皇族”的庞大家族里,张玄福一直站在一旁,亲眼见证了梁儒明与固林舒的相爱、结合、诞下他们爱的结晶与最后的永别;张玄福见证了梁笙德的出生、成长、与成亦影的大婚,如今……张玄福竟还要亲眼见证梁笙德的死亡……

    若说梁儒明的难过是因为他最疼爱的嫡长子从此将与他天人两隔;那么张玄福的难过,就是因为见证了一切之后的无能为力……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张玄福虽比正常男人少了块东西,但张玄福终究也是个人啊!!张玄福体内流的血是红色的,那颗心也是热的!!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就这么去了;眼睁睁地看着梁儒明白发人送黑发人……张玄福如何能不心酸难过??

    尤其是……即便张玄福知道那些腌不堪的往事,张玄福也无法改变什么,这种无能为力的痛苦,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切身体会……

    话说回来

    古代帝王出行时,多设仪仗扈从,前拥后簇,车乘相衔,旌旗招展,以此来充分显示出帝王的至尊地位。而卤簿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也是直接为帝王的重大活动服务的。自汉代起称为卤簿:“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

    卤簿制度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日趋完备,在车驾、护卫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仪仗(即仪卫兵仗,执举金瓜、宝顶、旗幡)和乐舞(音乐演奏和舞蹈表演)。

    帝王出行时,需要护卫及官员随从,以防不测。根据帝王出行的等级,确定随从护卫及官员的数量、规模以及各种装备等,并编制成册籍,即为卤簿,以此作为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