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第二帝国-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英拍了拍手,便有一名宫廷侍从恭敬地走上前来,手中捧着一个古朴典雅的长条形锦盒。在斐迪南期待的眼神中,清英徐徐铺展开一卷厚实的特质图纸,而后将其挂在了米黄色的鎏金墙壁之前。水晶灯盏光芒闪耀,投射到它的上面。黑灰两色清晰的线条,在洁白的画卷上勾勒出了一幅俊美磅礴的巨舰蓝图;其1比50比例所带来的强烈既视感震慑着大公的眼球,已经可以让他从容遐想它真正建成之后的雄武英容。
  “大公殿下,这便是我德意志帝国设计师为贵国量身打造的全新战列舰,我们甚至已经为她起了一个极富哈布斯堡特色的名字——拉德茨。除了两台蒸汽轮机是来自于美国的柯蒂斯式之外,她所使用的一切子系统都是参考了贵国现有水平、并在今后完全可以实现的技术。贵国设计师甚至根本不用加以更改,就可以直接将它扔给的里亚斯特造船厂(简称stt,奥匈国内最重要的造船基地,超过8成战舰都是在这座船厂中兴建),令其动工开建。”清英顺势将历史上奥匈拉德茨级的舰名给剽窃了过来,也算是为那级混装主炮的末代前无畏弥补缺憾了。
  “英国两个月前下水的无畏号,给之后建造的战列舰划定了一个新的性能评判基础,那便是10门305毫米大炮和高达21节的航速;而这艘德意志为贵国量身设计的战舰,其性能指标便是以这个基准来订造。正如大公殿下所看到的那样,它在前高后低的长艏楼船型上,沿中轴线顺势装备了三座三联装305毫米l45主炮:后部两座主炮塔拥有超过270度的优越射界,全部火炮可对同一舷的目标实施毁灭性的猛烈轰击。尽管它的主炮数量比无畏号要少1门,但由于无畏号的炮塔布局问题,其单侧火力只有8门,因此这份设计的舷侧火力还要胜过英国的无畏号。”不知什么时候,清英手上出现了一根长长的指挥棒,而他正用其指着图纸上那3座威武雄壮的巨型炮塔,面带微笑地对斐迪南简单解说道。
  “在动力上,由于贵国的原油产量远比我德意志来得丰富,因此这级战舰所装备的12台锅炉全部都是重油比重达到30%的煤油混燃锅炉;在降低了重量的同时,也将它的航速提升到了和无畏号相同的21节,并能以14节的速度进行2500海里的高速巡航。”清英说道。对于这艘图纸战舰的实际可信性,他心里有着绝对的自信。
  作为拥有全世界最强重炮部队的重工强国,奥匈斯柯达军工在重炮领域的造诣极其高深,甚至超过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克虏伯。在另一个位面里,奥匈在1907年开工的拉德茨级战列舰上就已经为其装备了45倍径的305米毫米重炮:该炮弹重450kg,初速达到800m/s,威力极为强劲。如果再考虑到奥匈使用的硬被帽穿甲弹的话,其综合性能将远远凌驾于英国的同口径火炮之上。因此让斯柯达开发305毫米l45舰炮,在技术上完全没有任何的难度。至于三联装炮塔的问题,只要这些工业列强有意研发,那么对于他们而言就根本不是什么障碍;更何况历史上的奥匈还是最早应用这一布局的列强之一,仅比大意大利晚了1年的时间!
  面对清英略带专业的讲述,斐迪南微微有些尴尬;他对海军的了解仅限于粗浅的表面认识,其日常所做也只是尽可能的为海军发展提供经费,并没有像德皇威廉这种资深发烧友和清英这种bb党穿越者那样的深厚功底。不过这却难不倒身经百战的大公。他嘴角勾起,微笑道:“这真是一艘完美的战舰。殿下,的里亚斯特的豪斯将军对这种新生的全重型火炮战舰有着极大的兴趣,您在前往下一站罗马的路途中,正好可以顺路和他好好交流一番。”(未完待续。。)


第233章 决战型奥匈海军

  的里雅斯特位于奥匈西南部,毗邻亚得里亚海,历史悠久,文化沉积。作为向世界开放的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随着奥匈帝国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变成了一个繁忙的国际化的大都市,在奥匈国内的城市排名位列第四,仅次于维也纳、布达佩斯和布拉格。而一条通往维也纳的奥匈南方铁路线,更是将的里亚斯特这座滨海港口和帝国中枢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大量商品货物的吞吐进出,成为了拉动奥匈这一片区经济贸易的最强劲的动力。
  而的里雅斯特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
  由于其拥有深入亚得里亚海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深港条件,的里雅斯特在吞吐货物享受繁荣的时候,也进入了哈布斯堡军方的眼球。1854年,奥皇弗朗茨之弟马克西米利安大公出任海军总司令,在他的狂热工作下,的里雅斯特作为一个海军基地被建立起来,成为奥地利舰队迈向海洋的落脚点。此后的时间里,奥匈海军遂以此为根基逐步发展,成为了地中海内一支不容忽视的强力存在;一战时期,占据绝对优势的法意联合舰队之所以没能完全控制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正是由于在的里雅斯特内盘踞着由豪斯上将所指挥的实力不俗的奥匈海军。
  当清英抵达的里雅斯特之后,看到的便是熙攘繁忙的壮丽场景。维也纳风格的建筑星罗棋布,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灿烂的阳光下,海浪轻摇。波光粼粼;一大票和德国海军有几分相似作战舰艇。正整齐地停靠在不远处军港中的预定泊位里。高耸的桅杆上。一面面红白相间、王冠点缀的奥匈海军旗帜在风中纷舞招展,向世界展示着它们的独特风采。
  两天之前的那场会晤里,穿越到这个世界已经有十余年的清英,也同样听出了斐迪南在爽朗语调下的那含蓄的话外之音。斐迪南对战舰设计,特别是海战技法等了解不多,他只能保证海军将在他的支持下拥有持续稳定的充足经费,却无法给予清英建造无畏舰的直接决定。末了,他把这个皮球扔给了人在的里雅斯特的豪斯。让帝国的专业人士去评判这两种战舰究竟孰优孰劣。
  对于这一情况,清英不免略微有些尴尬。由于自己便宜老爹威廉二世在海军战舰上的深厚造诣,使得他在此前对德国海军舰艇的强化中都直接是走的从君主攻关的捷径;久而久之,这一行为就成为了固有的习惯了。不过临走之际,斐迪南的一番交底的话语让他心中又充满了动力:奥匈将在1907到1909年度间开工3艘主力战列舰,和历史上拉德茨级的数量完全相同。这意味着只要清英运作的当,那么这3艘历史上的战舰便可完成从前无畏到无畏舰的华丽升级!
  至于奥匈预算可能因战舰升级而变得不足的问题,清英也已经想出了一个帮奥匈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将其中的一艘交予德国船厂来建造。历史上,由于奥匈工业底子远不如英德两国来的雄厚坚实(这会使得工业产品价格大为偏高)。再加上贪婪官僚们在其中大捞特捞,其他们的战舰造价的坑爹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奥匈第一级无畏联合力量的排水量不过2万吨。但造价却高达280万英镑,这比俄国2。3万吨的甘古特花费303万英镑还要来得夸张;而如果让德国船厂来承建的话,1条船至少可以省下三分之一的花销!尽管清英很想让德国船厂来包干奥匈海军的舰艇建造,因为这样一来的话,奥匈海军用于在本国造2艘船的经费便可以在德国造3艘;但考虑到政治因素,以及德国正在同英国进行无畏舰竞赛、本身的额外产能也十分有限,只能放弃这个包干一切的打算了。
  出于让奥匈海军尽早进入无畏时代,在地中海战场能更有效的辅助德国牵制英国的打算,清英便来到了的里雅斯特,于安东?冯?豪斯这位日后将成为奥匈帝国舰队总司令的中将进行会晤。豪斯的专业能力就远较斐迪南大公为甚,在清英向其详细剖析了无畏舰相较前无畏的远程打击、统一射控、和着弹点清晰可辨的各项优势之后,他便如同“精灵似的理解得非常快”,全面接受了全重型火炮战舰的发展理念。而当清英向他展示出那张绘有详尽双视图的设计图纸的时候,豪斯已然保证他将尽其所能,让奥匈军部说服国会为这种新型主力舰划拨款额。
  有了奥匈未来的舰队司令、目前也几乎是海军中排行前三的豪斯的支持,奥匈海军的无畏之路总算是能够提前数年走入,而这段时间对于军舰技术飞速发展的20世纪初而言,无疑将是非常宝贵的舰队积累时间。珍之又慎地收下图纸的豪斯,出于感激以及在德国盟友心目中提升分量的目的,自告奋勇的提议带清英参观奥匈海军舰队,清英随即欣然应允。他也想看看,奥匈海军在自己的此前的影响下,究竟变成了怎样一支有别于历史的舰队?
  ————————————————
  1898年,为了加强奥匈海军实力,以便更有效地对付来自于法国和意大利的潜在威胁,清英便让提尔皮茨在双方海军进行友好互访的时候,秘密给了奥匈高层一套战列舰的设计总图。在他的记忆里,奥匈海军正是从1899年开始了一个大幅度的发展,在接下来的6年时间里建造了7艘主力舰,总吨位接近6。3万吨,一跃成为地中海传统列强意大利和法国都不容忽视的存在。
  不过,历史上奥匈由于对自己的海军缺乏信心,造出的船都是一票装备240毫米奶油炮、航速与装甲巡洋舰相当的另类舰艇;这摆明了就是要干“敌强我弱转进如风,敌弱我强侵略如火”的猥琐勾当,从来没有想过要同对方进行一场堂堂正正的舰队决战。这对于战舰数量稀少的国家而言固然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奥匈毕竟是欧洲五大强国之一,经济工业实力都绝不算弱,他们造船的速度比他们自己预期的都还要迅速。等到奥匈造了一大票介于战列舰和装巡之间的“装甲舰”之后,海军大员们便尴尬的发现这支舰队的正面战斗力实在对不起它的花费;早知如此,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打造决战型的舰队,这些吨位如果折合成常规战列舰的话,已经足够拥有同意大利海军一战的实力了!
  因此,清英此前给予奥匈海军的那份设计,便是一级标准的地中海型万吨前无畏。当初他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奥匈投石问路,并没有抱有太大的希望,毕竟这帮在传统陆权氛围中熏陶长大的奥匈海军高层对海洋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和谨慎,不能指望他们一下子就能将理念转过弯来。像提尔皮茨那样直接雄心万丈的就投入到战列舰的发展中去的家伙,在整个欧洲也就出了他这么一个!在清英看来,即便是奥匈没有采用这份设计也不打紧,毕竟进入无畏舰时代之后,前无畏能发挥出的作用将大幅度减小;只要他能对奥匈的拉德茨和联合力量加以把关,那么一切就都还在他的掌控当中。
  不过清英显然小看了奥匈海军的精英。在豪斯这位精瘦老者的介绍下,清英对奥匈海军的现役阵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令他惊喜的是,这支舰队已经完全脱离了历史上那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而是真正发展成为了一支以舰队决战为核心目的的现代化高素质海军!除了3艘旧式铁甲舰和5艘在1896年前就开工的240毫米炮装甲舰之外,奥匈在之后造的船都有了改天换地般的飞跃革新;全新的哈布斯堡级战列舰,便是奥匈海军从逃跑袭扰转为进攻决战的典型作品。
  该级战舰标准排水量10300吨,满载排水量11600吨,12台水管锅炉为其提供了12000马力的输出功率,优越的水下舰型设计使其航速达到了18节。虽然该舰吨位较小,但其攻防却是毫不含糊:它装备4门双联装305毫米l40主炮和10门单装150毫米l40副炮,舷侧主防护区域拥有一整块厚度为250毫米的大面积克虏伯硬化装甲,正面战力比起那些英国同期建造的一票1。4万吨标准战列舰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1899到1904年间,奥匈每年都新开工了一条该型舰艇,目前在的里雅斯特军港的核心泊位中,便停靠着这整整6艘粗短壮硕、战力惊人的新锐战列舰。相比于历史同期奥匈建造的那7艘“装甲舰”,哈布斯堡级们在日后夺取制海权的正面决战中,无疑将发挥出远胜前者的作用。(未完待续。。)


第234章 意大利攻略

  在对奥匈舰队进行了一番近距离参观之后,清英那因奥匈陆军战力底下而郁怒不已的心情总算变得和缓了一些。
  与那支庞大臃肿、宛若身患神经末梢麻痹症的陆军不同,奥匈海军虽然也是由各个民族组成的混合体,当地的克罗地亚人甚至占到了军中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但他们却全然没有出现陆军那种无可救药的悲剧。相对较小的规模,让被精挑细选的海军官兵们对哈布斯堡皇朝有着相当高的忠诚;而长年在同一条战舰上的磨合经历,也让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水兵有了正常交流的可能。奥匈海军那完善健全的人才培育体系,更是极大提升了官兵们的战斗素质,即便是相较英国这等传统的海上霸主也是毫不逊色!
  素质精良的水兵,性能优越的战舰,奥匈海军在经过8年的建设之后,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中海巨头。凭借着6艘新锐的哈布斯堡级战列舰,奥匈海军的高端战力甚至超过了地中海传统海上强国意大利:后者目前的现役阵容中,可堪使用的只有2艘玛格丽特级、2艘海军上将迪?圣?波级二等战列舰和3艘加里波第级装甲巡洋舰;在装上了被帽的305毫米穿甲弹面前,玛格丽特级和加里波第级的152毫米装甲就像纸一样被炮炮穿的节奏!尽管意大利在1901和1903年度又开工了4艘艾琳娜级战列舰,然而由于意大利在列强中排名最末的薄弱工业基底、以及他们出了名的怠工德性,截止到目前的1906年。这些船都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施工才能最终交付军方使用。
  眼见奥匈海军已经走上了舰队决战的王道正轨。地中海型无畏舰更将极大提升他们的战斗力。清英于是把目光投向了亚得里亚海对岸的另一个叫做意大利的盟国。
  ————————————
  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来,意大利在地中海权益及北非殖民地问题上,就和法国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争端和冲突。1881年,法国悍然强占了意大利经营许久、并早就将其视作己方殖民地的突尼斯,这引起意大利方面的强烈愤怒。在这种情况下,国力远逊与法国的意大利选择向法国的世仇德国求助;一年之后,三国便在维也纳签署了秘密的防御同盟条约。
  不过,意大利和德奥之间的联盟却并不稳固。和因俄奥矛盾而破裂的三皇同盟相似的是。意大利和奥匈这两个名义上的盟友之间也有着上百年的恩仇。普奥战争之中,作为普鲁士盟友参战的意大利被奥地利军队一顿胖揍,阿尔卑斯山麓和丽利萨港外的海中埋葬了无数意大利官兵的尸骨;而维也纳继承神圣罗马帝国遗产所拥有的部分意大利北部领土,也让罗马为止耿耿于怀,直欲夺之而后快。
  除此之外,意大利也认为他们加入同盟所做出的投入,并没有获得预想之内的产出。首当其冲的便是于1894—1896年间爆发的第一次埃塞俄比亚战争。在那场进攻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中,德国和奥匈没有给予意大利以援助,害的意大利军队被一群非洲土著打得落花流水,停战赔款。丢尽了作为欧洲大国的颜面。平心而论,这根实际上本不关德国和奥匈什么事。整个欧洲又有谁能够想到,身为“文明列强”之一的意大利竟然会败给当地的非洲土著?尽管全民皆兵的埃塞俄比亚军队人数超过了10万人,较意大利1。7万远征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此前哪个欧洲列强不是用一支小分队就荡平了偌大一片殖民地的?即便是比利时和葡萄牙这种三流国家,别人在非洲也照样打下了一片让德国都为之眼红的殖民地盘!
  而在巴尔干问题上,意大利的扩张脚步则被奥匈所竭力阻挡,这更加深了意大利对三国同盟的不满。随着法意关系的逐渐解冻、和英德关系的不断恶化(意大利高层有很强的亲英情绪,且他们每年所需的煤炭有60%都来自于英国进口),意大利便由同盟国逐渐向协约国方面靠拢,并在1902年和1908年相继同法俄两国单独达成了条约,被德国首相比洛怒斥为“不贞的荡妇”。到了最后,意大利则干脆在协约国所许下的重利诱惑下倒戈相向,对北面的昔日盟友奥匈亮出了刀锋。
  虽然意大利军队战斗力“惊人”,经常刷新被俘人数比死伤人数多出10倍以上的世界纪录,以至于在后世流传着一句“3个师即可打败意大利,5个师便能占领意大利,而她的盟友却要花费40个师来保护意大利”的茶余笑柄;但不可否认的是,意大利这只砝码的站位立场,却足以在地中海区域内的博弈天平中对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翻开地中海地图便可发现,意大利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长筒靴般的条形半岛陆地深深刺入了地中海内部,以南部塔兰托港口为基地的意大利舰队可以轻易威胁到地中海内的任何一条航道。而在东面,意大利这只靴子的“脚后跟”扼住了奥特朗托海峡,几乎将整个奥匈舰队都锁在了亚得里亚海里面。由于意大利舰队本身实力不俗,其立场站位对于德奥而言便至关重要:如果意大利能坚定站在同盟国这一边,奥匈的舰队就能够通过最窄处只有67km的奥特朗托海峡进入地中海,并与意大利海军一道将协约国的地中海局势搅得天翻地覆;然而一旦意大利投靠协约国一方,那么奥匈海军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法意舰队面前将没有任何的作为,只能如历史上一样困守内海一隅,成为一支停泊在港口中等待生锈的“存在舰队”。完全掌控了地中海局势的协约国,甚至可以将部分精锐力量抽调到北海去协同大舰队的封锁,毕竟意大利想要封锁奥匈舰队进入地中海实在太容易了!
  因此,在清英的地中海战略中,该如何拉拢意大利这个两面三刀的骑墙派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对奥匈海军的强化工作。
  历史上意大利背叛同盟国的原因有很多,对英国的好感、对奥匈的愤恨、国王对德国的厌恶……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利益使然。在战争初期,德军于比利时和法国境内狂飙突进、协约国军队节节败退的时候,意大利便直接中止了同英法的谈判,准备等到巴黎陷落之时就立即作为同盟国的一员糅身参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