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年来,南京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南京经济圈”的发展比过去更快。作为长江下游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南京在产业布局、人才积累、科技竞争力、经济国际化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与上海、武汉、重庆一道,构成了长江流域四大区域经济中心。这种独特的地位,使南京既直接接受上海辐射,又向外、主要是向西传递辐射和直接辐射的综合功能。为此,江苏省还提出了三级中心城市的总体格局,一级中心城市只有一个:南京;二级中心城市有五个:苏州、无锡、常州、徐州、连云港。据此可以肯定地说,苏州的经济腾飞获得了未来规划中的肯定,而南京亦未失去它的龙头老大位置。
所以,尽管上海经济中心的辐射力到南京已经很弱了,但南京可以比较到位地承接和延伸上海的辐射,从而成为长三角地区向中部省份辐射的一个“中转加油站”,并使长三角未来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腹地空间。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富民强市”,要做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甚至做长三角“第二城”,几乎已经成为南京人的共识。而历来不称“经济中心城市”的南京,第一次将“充满经济活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写进自己的城市报告中。由此,南京人跳出南京,开始了构建区域经济中心的新实践。
南京,不再怀旧,而是勇敢地选择了再次PK。
苏州VS无锡
贵族大战暴发户
在今天,中国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对城市,像“他们”一样同出一门,血肉情深;也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对城市,像“他们”一样明争暗斗,口水连天。“他们”就是同位于江苏省南部,被人们俗称为“苏南模式”发源地的苏州和无锡。
中国政坛出现苏州现象:一个地级市成为省长摇篮。
苏州的干部走向全国之前,已经在江苏省内各级党委政府大量任职,执掌诸多重要岗位。频繁的领导更替对于苏州市及下属各县级市的干部来说,早已见怪不怪。到省上开会,台上坐的领导和台下坐的干部一见面就笑了——许多都是苏州出来的,甚至过去就是上下级关系。
无锡是曾经阔过的。自近代以来无锡就一直是苏南的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又处在苏南“井”字形交通网的中心枢纽,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比苏州要强。
无锡的绝对优势在于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近代以来,京杭运河和京沪铁路这“一纵一横”的骨架确立了无锡作为国内外商品在东南地区集散地的地位。
从历史上来看,无锡的历史要比苏州长,早在3100年前,泰伯“断发文身”,建立勾吴王国,开创了无锡作为古都的500年历史。而苏州只是勾吴王国到了末期,才开始的一个新兴的城市,它的历史自然比无锡迟了500年。
集如此煊赫于一身,无锡的辉煌历史可以说不让苏州。但是,为什么在两个城市的口水战中,无锡总是让苏州瞧不起呢?!
无锡人的“暴发户气质”是无锡城市发展的软肋。即便有一天无锡的GDP超越了苏州,只要它城市性格中那种“小”依旧存在的话,它就永远不能让苏州输得心服口服,苏锡口水战也就不可能平息。
“一招先,吃遍天”及无锡的嫉妒
在今天中国,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对城市,像“他们”一样同出一门,血肉情深;也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对城市,像“他们”一样明争暗斗,口水连天。“他们”就是同位于江苏省南部,被人们俗称为“苏南模式”发源地的苏州和无锡。
且看两个城市的档案:
苏州——由于大力发展工业和得益于如AMD这样的众多跨国大型企业在此投资办厂,在经济、科研方面近年来急剧升级。在江苏省已经多次对省会南京呈现出虎视之态。目前的苏州是长三角的腹地,上海的后花园,她的强劲发展也得益于上海对她的辐射。
无锡——长三角的另一重镇,这里有众多的跨国企业,其发展势头不在苏州之下。与苏州不同的是,无锡是一座新兴城市。她的发展与苏州一样,都是得益于长三角在中国的龙头地位。无锡与苏州是长三角腹地的双子星,对江苏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他们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
所以当全国范围的城市竞争拉开序幕的时候,过近的距离导致了两个城市对资源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又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可以竞争的方面。
历史上的无锡,几经辉煌。两次交通的大开发,确立了无锡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心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无锡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跻身中国城市领跑者的行列。
但无锡的光环在20世纪末期却逐渐开始消逝了。“富得流油,脏得要命”——国务院领导的批评似乎预言了这个城市的式微之像。先是牵涉中央神经的特大非法集资案的曝光,后是所谓“苏南模式”的日渐迷航,随后便是经济的停滞不前。虽然无锡在1998年GDP超过千亿,但一觉醒来,“领跑者”的地位已经被苏州、宁波等新兴城市替代。严峻的形势透过一组组资料摆在了人们的面前:1995年无锡和苏州的GDP只相差142亿元,而到了2001年,差额已经扩大到400亿元;更要命的是,自1995年以来,无锡的外向型经济一蹶不振,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迟滞不前,大大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使得苏州在外向型经济上的相对优势转化为对无锡的绝对优势。无锡的城市实力产生衰退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城市之间的竞争,无锡的定位和功能直到20世纪结束时还未能明确。无锡作为经济中心城市所发挥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正在被周边其他城市蚕食。无锡的落后不单单存在于经济,而是凸显在城市的各个方面。
苏州和无锡相比,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坐落在江南水网之中的苏州古城,街道依傍河流,水陆并行;百姓临水而居,前巷后河,“小桥、流水、人家”,精美的园林,娇软的吴音,令人恍如置身天上的街市。
在如此柔美的一座园林城市里,很难相信这里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工业基地,苏州的GDP总量居全国第四,几大主要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出口、外商直接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均列长三角15城市之首,令人侧目。
当然,让苏州人引以为自豪的不仅于此,强大的财政收入使苏州及下属县市有相对充足的经费投入卫生、环保事业,并因此而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环保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旅游城市等一大把荣誉称号。但GDP增长速度、每年的引资额和政府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仍是苏州的重要谈资。并且中国政坛出现苏州现象:一个地级市成为省长摇篮。
据《南方周末》报道:苏州的干部走向全国之前,已经在江苏省内各级党委政府大量任职,执掌诸多重要岗位。频繁的领导更替对于苏州市及下属各县级市的干部来说,早已见怪不怪。到省上开会,台上坐的领导和台下坐的干部一见面就笑了——许多都是苏州出来的,甚至过去就是上下级关系。
区位优势是苏州的第一个“撒手锏”。苏州紧邻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城市上海,就好比广东的深圳和东莞紧邻香港一样。苏州正好落在上海100公里都市圈的范围内,当浦东开发和外资大举投资中国的浪潮掀起时,苏州当仁不让地成为外资投资上海的敲门砖和大后方。1992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到苏州洽谈工业园地址的时候,从上海乘汽车,居然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漫长的旅程对于“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可以说是最大的忌讳。新加坡无法再把园区的地址往西迁了,更不要说距离还多40公里的无锡了。于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在苏州城的东面扎下了根,并彻底改变了苏州在长江三角洲的地位。
当李光耀在苏州建立了新加坡工业园之后,苏州的地位就不同于其他地区了。虽然只是一个地级市,却有了相当于计划单列市的经济权限,创建之初的新加坡工业园更是享有特区的待遇。苏州也成为少有的几个能牵动中央神经的城市。当众所周知的工业园矛盾激化的时候,中国高层毫不犹豫地向新加坡保证,全力支持苏州工业园的发展。正因为当初有这样的政策扶持了苏州的起步,使得苏州终于能够“笑傲江湖”。
苏州和无锡比,比来比去就是比园区经济的优势。苏州是“一招先,吃遍天”。
2001年是“全国学苏州”年。她那绚丽的“羽毛”,让无锡平生几分嫉妒。2001年,苏州的GDP达到了1780亿元,名列全国第六。吸引外资达72亿美元,只比上海少1个亿。但经济强市,并不意味着苏州已经是城市强人。一个城市的实力,还取决于她作为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在这方面,苏州一直意难平。这也是让无锡不服气的地方。
原来苏州所包括的那些令人羡慕的经济指标,其实是包含了五个县级市的“大苏州”。昆山、吴江、常熟、张家港、太仓,这五个虎虎生威的城市,只要少了一个,苏州的排名就会大大地倒退。在苏州的GDP、吸引外资、自营出口额三大指标中,分别有67%、60%、50%是代管的县级市创造的,而无锡相应的比例分别为42%、34%和25%。苏州并没有摆脱“小马拉大车”的局面。让无锡窃喜的是:昆山、常熟和张家港似乎都不满足于经济上的富足,他们或是希望升格成为地级市,或是希望摆脱苏州的影响。未来的苏南,苏州能否傲视群雄?还是未定的答案。
苏南都市圈:谁是中心?
在苏南都市圈中,常州对于谁是中心的问题不太关心,原因是常州在都市圈中地位最弱,只希望常州能稳定在第一梯队的位置;苏州对于谁是中心的问题也不作声,觉得苏州自然是都市圈的中心。倒是身处都市圈地理中心的无锡人,对这个问题比较焦虑。
无锡是曾经阔过的。自近代以来无锡就一直是苏南的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又处在苏南“井”字形交通网的中心枢纽,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比苏州要强。
无锡的绝对优势在于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近代以来,京杭运河和京沪铁路这“一纵一横”的骨架确立了无锡作为国内外商品在东南地区集散地的地位。“二传手”的作用日益明显:来自上海的商品源源不断地从无锡流通到全国各地,而上海急需的原材料也是经由无锡运达上海。进入20世纪90年代,沪宁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新长铁路和江阴长江大桥的相继建成,使得无锡成为中国交通网络的重要结点。可以说,铁路、公路、水路,都在无锡交会了。但作为交通枢纽,无锡还有一个心病:那就是无锡的航空运输至今还是软肋。伴随着硕放机场收归南京军区,无锡这唯一的航空港即将失去功能。这是无锡难以承受之痛。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发展的龙头,处理好和上海的关系必然是苏州和无锡得以加快发展的前提。苏州明确地指出将成为上海的副中心,不光要在经济上和上海“互补”,错位式地发展,更是提出了“工作在上海、生活在苏州”的新思路。苏州将成为大上海的后花园,成为上海成功人士继续创业和普通居民安居的宝地。无锡也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在经济、文化、旅游各方面与上海接轨,组成联盟,支持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航运中心的地位,弥补上海城市功能的不足。上海提出申办“世界博览会”的消息传出之后,居然使得远在128公里外的无锡产生了不小的轰动,原因是无锡希望趁这个机会成为“上海世博会”的分会场。
苏州的经济,经济学家早已概括为两点:一是外向型经济的腾飞;二是县域经济的发达。未来的苏州,必然不可能再靠下属的县级市吃饭,而新加坡工业园和新区就成了苏州发展的最大动力。20世纪末期,苏州新区和新加坡工业园这两只金翅膀带动了古城的腾飞。世界500强的大企业中有81家在苏州落户,苏州被誉为亚洲新的“世界工厂”。在苏州2001年的GDP中,外贸出口所占比重达到58%。同时,苏州又提出了率先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经济的新目标。
苏州不甘愿只是一个外资的“大作坊”,苏州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新兴城市”。于是“自主发展”的星星之火开始点燃了。政府官员下浙江,入广东,目的就是考察如何发展蓬勃的民营企业;政府官员还上北京,去辽宁,目的就是考察如何摆脱国有企业的困境;苏州也开始要求前来投资的外商,把苏州作为技术开发的实验室,建立“产、学、研”的结合体。
在外向型经济的竞争中,无锡目前暂时处于劣势,无锡的外贸出口额只占GDP的22%,这反映了城市经济国际化与苏州巨大的差距。为此无锡提出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口号。国内的四个城市成为无锡新世纪学习的楷模和赶超的目标:
无锡要把自己的城市环境建设得和大连一样漂亮。无锡市党政代表团访问大连,官员们无不为大连的城市建设而惊叹。大连人告诉无锡:“美丽的大连是拆出来的。”于是无锡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开辟了三块巨大的绿地广场,将其作为学大连的开端。
无锡要把自己的名牌企业打造得和青岛一样多。无锡至今还没有一家营业额超过百亿的企业,而青岛虽然GDP比无锡少,却拥有海尔、海信、双星这样的知名企业。无锡制定培育大企业的战略性计划,将在无锡培育出能参与国际竞争,能引领国内市场的大企业。
无锡要把自己的开发区建成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相匹敌的一流园区。无锡的新区虽然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在规模和效益上都与无锡的城市地位不相称。无锡的自营出口只有苏州的1/3,合同外资只有苏州的1/6,这些都大大制约了无锡在外向型经济中的竞争力。为此,无锡新区宣告将要进行二次创业,要将现有新区规模扩大到50平方公里,每年的引资额要比上年增长40%。
无锡要把自己的民营企业培育得和温州的一样强大。无锡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发源地之一,蓬勃的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曾经是无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支起过无锡的“经济半边天”。但在新世纪的经济大潮下,无锡的民营经济却逐渐裹足不前,国有企业的改制也困难重重。为此,无锡两次召开“千人大会”,部署发展民营企业工作,彻底解放思想,鼓励民营化的浪潮。
谁是苏南老大?苏州与无锡的较量,一切才刚刚开始,随之而来的城市口水战也注定会跌宕起伏。
太湖竞争中的无锡之道
好在无锡有太湖。太湖周边的四个城市,没有哪个像无锡这样离太湖这么近,也没有哪个像无锡这样集中了太湖丰富的生态和旅游资源。
太湖,成为无锡和苏州城市博弈的另一个战场。
苏州曾经雄心勃勃地要把太湖变为和苏州园林一样的“私产”。但是,从城市的竞争和资源占有角度来看,无锡的突出表现及成绩,不可不谓城市竞争的一个经典案例。现在来看,业内人士公认的太湖竞争被分解为四个阶段。一是旅游资源竞争,二是知名度竞争,三是城市实力竞争,四是竞争的未来趋势。
首先来看看无锡在这几个阶段有何作为。第一阶段,旅游资源的竞争。在省内,无锡的旅游资源相对匮乏于南京、苏州、扬州、镇江等地,然而每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无锡旅游业的各项指标几乎与苏州不相上下,直追南京。当然,旅游业发达其文章并不全在旅游这一块;但若是单论旅游,无锡至少做了两件事。一是狠抓现有资源,诸如“太湖佳绝处”的诗词、“包孕吴越”的石刻等,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给人的感觉是太湖的精华好像都集中在无锡了,这就是他们包装的成功之处。二是花大力气以小搏大或无中生有地开发建设无锡太湖旅游资源,如当时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太湖乐园、央视影视基地、灵山大佛、阿育王柱、太湖仙岛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断推陈出新、改革创新,每个景点(其实都是景区)都加强了营销,不断推出的新景点带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在环太湖诸市中,应该说,无锡的太湖旅游做得最好。
第二阶段,在知名度上的竞争。在当今市场竞争机制的条件下,一个城市的知名度极为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注意力经济。尽管无锡拥有盛极一时的工商业大腕级的荣誉,但其在外名声之于苏州等市,似乎稍逊一筹。不过,无锡的明智之处在于,能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集中宣传太湖,宣传太湖和无锡城市的湖城一体。无锡一度有过一个口号,叫做“打太湖牌,唱山水歌”,新景点的不断推出,加上太湖大道、太湖明珠、太湖新城、太湖博览会、太湖学院等称号,不仅推销了无锡太湖独特的山水资源,在旅游领域创造了辉煌,而且一举叫响了无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甚至人们误以为太湖是无锡的内湖。虽然苏州发现了这一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