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涌起波浪……”一首《鼓浪屿之歌》唱遍大江南北,可以说,多年来,中国人对厦门都有一种恋结。所以厦门人常常会自豪地宣称:厦门是中国最好的地方。可不是嘛?北京天太冷,上海人太挤,深圳生活太紧张,福州气温太高,宁德太偏,只有厦门恰到好处。
漫步厦门街头,处处是公园的景观:茂密的林木,裸露的山石,可以拾级而上的台阶。住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家,几乎每天都能听到鸟儿的歌唱,那些住在海边的人家则有另一种享受:随便什么时候推开窗户,一眼就能看到湛蓝的天空和湛蓝的大海。
其实,如今的厦门鼓浪屿呈给国人的不仅有“海上花园”,从某种意义上说,“钢琴之岛”更能激发人们对其的向往:面积只有1。78平方公里的厦门鼓浪屿风光秀丽,环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全岛1。6万多人口,拥有500多架钢琴,密度居全国之冠,许多蜚声中外的钢琴家、音乐家都从这里走上国际舞台。
小小的鼓浪屿拥有全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有音响效果一流的鼓浪屿音乐厅,有由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执棒,并担任艺术总监的厦门爱乐乐团,有培养出大批音乐人才的音乐学校。在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奖晚会上,中国音乐家协会又授予了厦门鼓浪屿“音乐之岛”的称号。
一座现代城市,如果缺少一座名校的文化浸润,就会无形中影响它的吸引力乃至发展潜力。如同纽约有哈佛,洛杉矶有斯坦福,伦敦有剑桥,西安有交大,厦门的魅力也离不开厦大。与厦门相比,厦大在地理气度上完全可以称得上“大”字。依山傍海,光这姿势就令人震撼。不仅国内,放眼全世界能有这样得天独厚条件的大学也屈指可数,不是有山无海,就是临海无山。在这里,山之巍峨,水之妩媚,竟能调剂得如此阔气。
但事实上,福州的优势也很大。福州不跟厦门玩虚的,而是来实的。如今的福州,依靠师大、福大、农大等院校及众多的科研机构,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得天独厚,是福建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状况就算是在全国也属中上水平。这里有一组数据,最能体现福州在这方面的优势:福州市近年来组织实施各级火炬计划100多项,已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崭露头角,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60家,涌现出福建实达集团、福建新大陆集团、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一大批产值上千万的民营科技企业和一批知名产品,其总数约占全省总数的4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300亿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20%。
特别是高科技的“园区经济”,真正让福州在全省各兄弟市面前有了些许“老大”的感觉。近几年,福州工业示范区和科技园区、福州软件园、福建留学生创业园、海峡科技城、台西科技园区、福州光电园区、新大陆科学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走廊”和高新技术产业带。这些产业基地的建立,大大增强了福州对高科技产业的吸收、消化功能。以电子工业基地为例,福建现有的四个基地就有三个在福州。
坐落在福州市西北隅五凤山麓的福州软件园,规划用地1200亩,是我国唯一的生态型山水园林式软件园。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该园现有注册企业198家,入驻企业80家,年实现技工贸收入达21。3亿元,涌现出一批在金融、通讯、火电等行业软件开发方面极具潜力的软件企业,成为福建省最大的中小软件企业孵化中心、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软件园还与清华大学协作,建立清华大学硕士培养福州站,为软件产品出口和吸引软件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福州科技园作为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兴办各类高新技术企业200多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00多亿元;福建留学生创业园更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被国家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九家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单位……
福州在新兴投资热土“金山工业区”内,现又划出一块近1平方公里的土地,拟利用台湾微电子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契机,集聚台商来投资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这已引起了两岸微电子专家、厂商的注意。包括马尾、洪山、仓山、台西科技园和福州软件园在内的福州科技园区作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域和重要载体,住园的科技型企业已达360多家,每年平均有30多家申请入园。整个福州高科技园区内仅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就近百家,其中中华映管去年产值达35。7亿元,比增86%,爱普生、JVC电子、日立数字以及新入园的飞毛腿电子、大都照明、日本理光等项目科技含量比重增大,为园区带来新的发展。
面对福州省会城市带来的高科技优势,厦门也毫不示弱。近年,来厦门投资的多了,厦门的多项经济指标都走在福州前面。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中国外企500强中福建16家上榜,仅厦门就占了10家。戴尔计算机(中国)公司就是因为厦门有着良好的港口和一流的环境,1998年把中国总部移到厦门的。而去年,这家公司一年销售收入就超过120个亿,为厦门在整个福建省兄弟各市核心竞争力中能排上NO。1,做了一个有力的注解。
总之,福州和厦门这两个冤家城市正在各个层面上PK得你死我活。
相似的性格不同的命运
从深层次讲,福州和厦门的城市实力PK取决于各自城市的人文性格。性格决定人的命运,也最终决定城市的命运。
但奇怪的是,这两座城市的性格却有些相似。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年历史的城市。继省内的泉州和长汀之后,1986年,福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翻阅福州的历史文化,每一个生活在福州的人都会感到骄傲:远的,距今5000-7000年前,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著居民。而在距今4000年前,福州居民就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公元前202年,汉封无诸为闽越王,这时福州就成了闽越国的都城。近的,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近代史上,福州曾经是我国海军、造船业的发祥地。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福州,更是英才辈出。历史上著名人物灿若群星,如汉闽越王无诸,晋代太守严高;自唐、宋、明、清以来,福州籍进士达4100多人,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城市的前列。到了近现代更是出了严禁鸦片的林则徐,创办福州船政的左宗棠、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家林纾。
可以说,在当下的中国,还没有几个省会城市像福州这样富有文化内涵,但也可以这么说,也没有一个省会城市像福州这样令人惋惜,因为,过去的灿烂似乎只剩下了残存,过去的文明也变得暗淡,甚至是倒退:
如今福州的文化遗存,除了城中心的两塔外,最为完整的就剩下几座山的石刻了。鼓山、乌山、于山,每座山上都镌刻着古往今来文人的墨迹。似乎只有这些难以被风雨冲刷的文字,才保留得最为彻底。不是吗?在福州,闽越故都文化早已荡然无存;闽腔,准确点讲是福州话,连福州人自己都不敢在粤语、闽南语中争强斗胜;闽调,在国内也是连闽南高甲戏都比不上。
与许多城市经常举办各种文化博览和高雅演出不同,在福州很难看到什么大规模的文化展出,即使是免费观看,看客也是寥寥无几,更别说什么歌剧、芭蕾舞之类的艺术了,福州人看不懂不说,人家压根就没打算在福州演出。为什么?是地偏一隅还是城市太小?都不是。这两项指标都不比自己强的厦门,不仅能办国际音乐节,连乐团都组建得有声有色,在国内音乐界成为美谈。
不过福州在某些方面的“文化”却是全国的一大特色。“麻将文化”确实让外地人望尘莫及。入夜,只要你进入某个街巷或小区,“修长城”传出的噼啪声此起彼伏,期间,偶尔还夹杂着笑声和脏话。人们的夜生活总是休闲与创收融为一体。
福州另一个文化“特色”,当属殡葬。哪家有人驾鹤西游了,大清早,居民楼下就有一支甚至几支西洋乐队在吹拉弹唱,但他们奏的不是《风中之烛》,而是《常回家看看》之类的流行歌曲,令人啼笑皆非。周边的居民是骂在嘴上,气在心里。
这就是当今福州的世俗文化。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是城市的灵魂。人们到了北京,立即感受到京韵的喷涌;到了陕西,感觉到黄土高坡中原文化的浓厚气息;到了四川,能感觉蜀文化的奇异,当然,还有江浙人的勤劳,上海人的精明,等等。但在福州,却没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要一个地道的福州人说出自己的城市精神是什么,这就难为他们了。爱拼就会赢?那是闽南人的。
如果按人口数量将一个城市划分为三级的话,那么福州绝对属于百万人口的二级城市,二级城市的特征是喜欢模仿。20世纪80年代,广东领导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广东的生活方式就成了时尚青年的效仿对象。当时的福州青年人是开口闭口总爱带个广东的“啦”腔;而今,上海经济热火朝天,福州的年轻人换口也快,广东“啦”马上一阵风地改嘴上海的“阿啦”、“侬”。这从福州经贸会展中心等各展销会隔三差五地组织“上海流行服饰展销会”、“上海羊毛展销会”可以看出来……凡有沾上“上海”两字,组织者招商就变得容易,商家挣钱就似乎来得有号召力,这多少可看出福州人对经济发达地方的崇拜。福州刚开张两年的大洋百货也打着“与上海同步流行”来做自己的卖点。即使是买日常生活用品的超市,在福州也得挂上“上海”的羊头来卖福州的狗肉。据说投资十七亿巨资的亚洲第一室内步行街——福州中亭街,也只是后来招来了上海“联华”,才觉得有了对外招商宣传的底气。上海人都来了,我们这里还会差?
不知是福州“生得起养不成”,还是什么原因,几乎所有的福州人杰都“星光”在外,只有走出福建这地方,才能大发异彩。林则徐如是,严复如是,林觉民、冰心等无不如是。有人这样解释闽人,在家“门里”是条“虫”,只有出外才能成龙。看来福州人还真不幸被言中了。“福州人”做事一向是满足于小打小闹。福州企业家的开拓精神老是成不了气候,也许与“福州人”骨子里早就生有着的硬得化不开的“保守病”的疾瘤不无干系。在平常的老百姓中,土著福州人是最保守的一群人:“福州人”没有冒险精神,常喜欢坐而论道。
家门口有一间位置不错的店面,“福州人”从来不是留为自用,而是把它租出去给别人经营,以稳稳地赚那一个月几千元的租金。所以在福州经济界的上层人物中,少有土生土长的福州人。看那些操着外地口音的人士住洋房,开名车,许多“福州人”心里就不是滋味,并总时不时地来一句:“现在这社会,撑死胆大的。”
“福州人”保守,还表现在择业观念上。现在许多底层的“福州人”,他们宁愿让“那些四川人什么都肯干”,抢走饭碗,而自己去领低保金。前几年,福州市政府为了安置下岗的“4050”工,为这些人找了许多“嫁”出去的婆家,可这些新媳妇们在婆家却都呆不了多久。虽然招人单位也有应政策之举的嫌疑,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福州人”那种“宁关在家里饿,也不在外乡人前窘”的思想在作怪。
另外很奇怪的一点,大多数外地的“福州人”,不自认是“福州人”,究其原因,是在许多人眼里,福州人小气,不承认自己是“福州人”,这样好像能在外人面前赢得好的第一印象。
但是在这场城市口水战中,厦门人在福州人眼里也是半斤对八两,彼此彼此。事实好像也说明了这一点。易中天先生在《读城记》里写道:“厦门岛厦门岛,厦门既然叫岛,就具有开放和封闭的二重性。因为岛所面对的大海,既可能是畅通无阻的通道,又可能是与世隔绝的屏障。厦门总体上说是既开放又封闭。其封闭之表现,就是抱残守缺于一隅,自我陶醉于小岛。厦门有一种奇怪的观念,就是只承认岛内是厦门,不承认岛外辖地(如集美、杏林)是厦门。至于鼓浪屿上人,则坚决否认自己是‘厦门人’,而坚持说自己是‘鼓浪屿人’。看来,越是‘岛’,而且越‘小’,就越好,越自大。这可真是地地道道的‘小岛意识’。”
厦门人的对生活外的一切态度,就像厦门泡久的绿茶一样,很淡很淡。他们对待新鲜事物是那种见怪不怪、满不在乎的派头。老外来了不围观,歌星来了不追逐;随便什么事在厦门都形成不了热潮,所以厦门的足球门票就一直来不高。在厦门,如果你对厦门人说,你看,同是特区的深圳如今经济怎样怎样,他们大多会不以为然地说,深圳特区是很好,但厦门也不差,没有可比性呀!厦门人对事,一向看得很开,他们不会为一件事争得面红耳赤,就像厦门不会在公共场所争吵甚至大声叫喊,不会为了一个公交车上的位子在上车时挤得很不绅士一样。所以厦门人对待外来客人总是很友好。就是外国人,厦门人也是以一种平常心对待他们,不像国内的一些与厦门差不多大的城市居民,见到洋人就驻足、围观。
总之,厦门的生活节奏慢慢悠悠,根本不像所谓特区“三天一层楼”的火箭速度。人们按部就班地上班、吃饭、午睡、下班,周末休息,日子缓缓前行。虽然厦门的立交桥很少,道路也不宽,也没有高架桥,但却很少塞车。
但厦门也有与福州不同之处,那就是为人的豪爽与大度。厦门对于钱财不很在意,这点上有点像北方人。厦门人到菜市场上买菜不太为那一角八分的磨嘴皮,小贩也不会为几个小钱和你过不去。如果缺个一两毛的,甚至一张百元大钞为了五角一块的找不开,他们大多会没关系算了,或者说,要是下次还记得就再补吧。弄得你以后想不到那摊上买东西都不好意思。
厦门还很有人情味。在厦门人的心中,纽约人、上海人,越南人、甘肃人没什么两样,他们都是厦门人的客人。所以每到逢年过节,在厦门工作、求学的外地人,要是有厦门的同事、同学,他们肯定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感,因为大都会被厦门人请进家里一起过年节的。在厦门把朋友放在外边独自过年节,是一个很不绅士的行为。是的,厦门人这种很有人情味的风尚确实很让外地人为之感动。
那么,既然这两座城市的性格相差不大,厦门为何还有今天的发展呢?这要从厦门的历史说起。尽管厦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很久,但真正让厦门被世人熟知,还是因为三件事情:
一、17世纪中叶,郑成功以厦门为基地,坚持抗清,并从厦门出发,在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二、20世纪初,陈嘉庚、林玉珠等爱国华侨,在厦门大兴教育,兴建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双十中学等赫赫有名的现代学校。
三、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厦门湖里区成立经济特区,此后的20多年间,厦门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很快超越了历史更为悠久的福州、泉州等城市,成为闽南人心中的海上花园和生活天堂。经过20年的建设,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厦门经济特区已从昔日的“海防前哨”发展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开放性海港城市、重要的商贸旅游口岸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正因为厦门的发展更多地依靠了外力,所谓天时地利之便,人的作用相对小一些,所以才导致福州的不满与不服。
厦门——凭什么呀?!
三坊七巷福州乏力
这么多年来,福州这个被压抑得太久的省会城市一直想打翻身战。
就提升城市知名度,反制厦门的咄咄逼人而言,福州有一张底牌迟迟未能出手。
那就是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虽然与福州最繁华的东街口只有几步之遥,但仿佛是两个世界,它静谧地躺在高楼大厦之中,散发出古老的芬芳。三坊七巷,福州的城市孤本。它承载着福州太多的历史与人文,如果它消失,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将有不保之虞。
作为全国最大的古街坊,三坊七巷中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个,是福州市乃至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度集中的地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同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生活过四五十位历史名人,有儒林学士、名宦望族、民族精英,如林则徐、洋务运动先驱人物沈葆桢、启蒙思想家严复、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黄花岗英烈林觉民及著名女作家冰心、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