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卫-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鲜海峡的对马岛像一座“桥梁”,联系着日本与欧亚大陆。对马岛民坐收这样的地理优势,依靠对朝贸易为生。对马岛领主宗氏一族在4世纪期间取得对该岛的政治控制。接着,从5世纪早期起,宗氏就在日朝之间的外交、经济联系方面一手遮天。这样的局面曾于世纪90年代被万历朝鲜之役打断,但又在7世纪得以恢复。这都要归功于09年时宗氏自行与朝鲜交换了外交文书(注:已酉条约或称庆长条约)。

    由于朝鲜也从万历朝鲜之役之后强化了锁国的政策,为了更方便进行海贸,对马藩宗氏接受了朝鲜假授的官职,并向朝鲜国王名义上称臣,这样就能在朝鲜和幕府之间左右逢源,谋取最大的利益。而陈雨想做的,就是成为朝鲜方面的总代理,把控明朝生丝和朝鲜人参的货源,在对日贸易中占据主动,把每年流入朝鲜(明国)数以吨计的白银攫取到自己的手中。

    这是一盘很大的棋,涉及明、朝、日三个国家,李倧君臣三人的眼界跳不出古人的局限,以为陈雨只是贪图釜山倭馆每年三十万两白银的进账,思来想去,觉得没有太大的问题,便倾向于答应。三人小声商议了一番,崔鸣吉提醒:“大王、领相,代管之后,他答应每年按三十万两补偿,这样一来,咱们进账上没有损失,而且不用得罪他,臣认为可以答应。”

    李元翼也说:“钱财若能换来平安,这倒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李倧便转头对陈雨说:“寡人答允了。”

    “很好,答应了这两条,第三条就更简单了。”陈雨说,“第三条就是:我要在铁山修建船厂,费用自筹,但是所需船匠由你方从全国范围内调拨。”

    李倧虽然能力平庸,但是也知道本国的水师对于海峡对面的日本而言颇具优势,当年壬辰倭乱中传奇将领李舜臣指挥了鸣梁海战(注:鸣梁海战又称鸣梁大捷,即公元597年0月2日,朝鲜王国海军将领李舜臣指挥朝军与日军在今韩国鸣梁海峡进行了一场海战。朝军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军战船一百三十艘,成为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场胜利有效地),以少胜多,在海上击败了日军,是朝鲜军队为数不多可以拿的出手的战绩之一,而船匠则是维持这种水上优势的基础。他谨慎地问:“敢问陈将军要调拨多少船匠?如果太多,则全罗道那边的水师战船无人维护修葺,本国海上的安危怎么办?”

    陈雨回答:“大王放心,我又不是要把你们全国的船匠抽光,唇亡齿寒的道理我还是懂的,南面维持一支实力不弱的水师,对大家都有好处。只需从各处抽调经验丰富的熟练船匠千人即可。”

    听到只抽调千人左右,李倧松了口气。这个他倒不需要征求李元翼和崔鸣吉的意见,独自做了决定。

    “这个,寡人也答允了。”

    陈雨笑了:“既然谈得很愉快,那么就签订盟约吧,白纸黑字,不得反悔。”。。

    李元翼提议:“可否能请陈将军稍候片刻,我们去偏殿起草盟约后再呈给您过目。”

    陈雨掌握主动,也不怕他们玩什么花样,便点头道:“可以,给你们半个时辰。”

    君臣三人来到旁边的偏殿中。李倧问:“领相,三个条件已经谈妥,还有什么可商议的?直接写一份文书用印给他便是。”

    李元翼面色凝重地说:“虽然釜山倭馆和船厂两件事,臣暂时不能猜透他的意图,但可以肯定他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他的意图未必是针对本国,但是肯定会将本国牵扯其中。尤其是第一条,盟约签订后,铁山一带几乎就成了国中之国,为了朝鲜国的体面,臣建议大王在盟约中再加一条。”

    李倧疑惑地问:“加什么内容?”

    李元翼认真地提议:“效仿对马藩宗氏,授予陈氏官职。这样一来,朝野上下就不会有人抨击大王丧权辱国,将国土拱手让给外人。”

第二百八十章 水军佥节制使() 
朝鲜给外国人封官并不是新鲜事。和对马藩签订了庆长条约后,为了不与禁海锁国的政策冲突,朝鲜任命对马宗氏为太守,双方的贸易模式也是效仿朝鲜向明朝进贡的方式,由对马“太守”派船队来釜山,完成了使团迎接仪式的流程后,再“顺便”在倭馆进行两国商人的互市,达到贸易往来的目的。

    李元翼的提议得到了崔鸣吉的赞同。他说:“大王,领相说的很有道理。既然本国能授予对马宗氏太守官职,那么为何不能授予陈氏官职呢?只要有了这层名义上的君臣关系,不管是自行任命官员管理铁山,还是大肆修建船厂,都有了合法合理的名义,面子上也好看一些。”

    李倧见两位重臣都这么说,便从善如流。虽然为了王位的稳固,他可以放弃部分国土的主权,但是能够粉饰太平、挽回颜面,他又怎么会拒绝?毕竟他的王位本就是抢来的,颇有些得位不正的味道,李氏王族之中,觊觎这个位置的人不在少数,要是失去了民心,被人效仿当年的行为,再来一次类似“仁祖反正”的兵变,自己就万劫不复了。

    “既然两位爱卿都认为可行,那就这么决定了。只是该给陈氏什么官职才好呢?”

    李元翼提议:“对马宗氏是倭国大名,自有领土,所以封为太守,而陈氏却是武将,不宜授予文职。他手中有兵,而且听闻有水师,还要修建船厂,显然是要扩大水师规模,那么不如封一个武职,铁山浦水军佥节制使,如何?”

    水军佥节制使是朝鲜武职中从三品的官职,著名的水师将领李舜臣在出任全罗左道水师节度使之前,也曾任职加里浦水军佥节制使。表面上看水军佥节制使品级不算低,也符合陈雨坐拥水师的特点。但是朝鲜的水师几乎全部集中在南部的忠清、全罗、庆尚三道,铁山所在的黄海道连水师的一条舢板都没有,所以这个所谓的铁山浦水军佥节制使只是个空架子,特意为陈雨创设的官职。

    李倧听明白了这个官职的用意,点头赞同:“领相这个提议甚好,便这么定了。”

    陈雨在外面等得有些不耐烦了,正准备让张富贵进去催促,这时候三人出来了,手里拿着草拟的盟约。李元翼谨慎地说:“陈将军,我们想再加一条内容。”

    听了对方的陈述后,陈雨睁大了眼睛,非常意外。

    “授予我铁山浦水军佥节制使的官职?”

    崔鸣吉怕陈雨嫌弃官职品级,或者不愿向李倧称臣,连忙解释:“水军佥节制使是从三品,与将军您现有的官职品级一致,没有超过大明皇帝赐予的品级,不算僭逾。”

    陈雨沉默了片刻,问道:“铁山以前有水师的建制吗?”

    崔鸣吉尴尬地回答:“没有。”

    陈雨穿越前在办公室混迹多年,穿越后又混古代官场,体制内的经验何其丰富,一下就明白了对方的用意。这个凭空出现的铁山浦水军佥节制使,就是李倧的遮羞布,用名义上的君臣关系来掩饰自己在铁山的强势,以及插手釜山倭馆的贸易的行为,避免被人攻讦丧权辱国。

    对方的用意弄明白了,接下来就是自己是否接受这个“好意”了。

    陈雨心中权衡了一番,立刻就做了决定,接受这个官职。

    以大明卫所指挥同知、海防游击的身份同时接受朝鲜国君授予的官职,对自己并没有坏处,朝鲜君臣可以将这个官职作为遮羞布,自己同样可以利用这个官职名正言顺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披上一层朝鲜官军的皮,能避免许多来自官方和民间的阻力。参考对马藩宗氏向朝鲜国君称臣的做法,这样的选择可以达到两方双赢的目的。

    面子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惠。朝鲜人要遮羞,陈雨可以闷声发大财。而且是否维持这种名义上的君臣关系,主动权在陈雨手中,只要实力扩张到了一定程度,随时可以反悔。

    “既然大王厚爱,那我就却之不恭了。”陈雨正色道,“臣铁山浦水军佥节制使陈雨,参见大王。”

    按照礼节,这时候应该下跪行礼,可是陈雨嘴上说得热闹,膝盖都没有弯一下。

    李倧也不敢让陈雨真的行礼,连忙扶住陈雨:“爱卿甲胄在身,不必多礼。”算是化解了自己的尴尬。

    李元翼在一旁说:“从三品以上的官职,须由吏曹将推荐名单交付廷议,然后提交大王批示,再发下告身、文书,陈将军就是本国西班(注)的官员了。”

    陈雨忍不住想笑,负责拟定推荐名单的吏曹判书、负责组织廷议的领议政以及最后拍板的国君都在这里,他们三人定下的人事决定,谁还能推翻?再一本正经提出走流程,听上去非常滑稽。

    不过陈雨也明白,体制内的事情,该走的过场还是要走,游戏规则不能轻易破坏,心里笑话,可是面上却保持着严肃,正色道:“告身下发后,我就是大王的臣子了,之前的不敬,还请大王与领相、崔判书不要放在心上。”

    李倧连忙说:“都是误会,过去了就不必再提。”

    李元翼和崔鸣吉也“亲热”地说:“以后都是同朝为官,过去的事情就让他去吧,大家共同辅佐大王。”

    “哈哈……”双方笑逐颜开,仿佛之前兵戎相见的一幕从未发生过。

    一场大军入城的兵乱,就以这样奇葩的方式化解了,双方各怀心思,共同促成了这样的结果。

    三日后,国君李倧召集两班文武大臣,亲自欢送新鲜出炉的铁山浦水军佥节制使陈雨出城,返回铁山“驻地”。君主和两班大臣送行一个从三品的武官,这样隆重的场面,在朝鲜立国几百年来是从没有过的。

    经历过景福宫那一幕后,朝鲜君臣都十分忌惮陈雨,能够用这样的方法化解彼此的矛盾,并和平相处,让他们如释重负,送行时,所有人都是真心实意的,没人愿意陈雨再带着重兵滞留汉城。看着陈雨和麾下的大军消失在地平线上,所有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

    注:朝鲜的“两班”一词指上朝时,君王坐北向南,以君王为中心,文官排列在东边,武官排列在西边,即“文武两班”。

第二百八十一章 凯旋() 
陈雨率领军队满载而归,浩浩荡荡从陆路返回铁山。

    这一趟汉城之行,陈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同时也在朝鲜君臣面前成功立威,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称得上大获成功。而麾下的士兵们,也是高兴不已。

    从威海卫跟来的老兵经在异乡扬威,固然是兴高采烈,那些加入不久的农兵更是洋洋得意。他们在几个月前,还只是饭都吃不饱的难民,挂着“辽东逃人”的标签,低人一等,现在居然可以大摇大摆冲入朝鲜的王城,从大臣到官兵屁都不敢放一个,最后还在国君和满朝文武的恭送下离开,这样的感觉实在太美妙,宛如梦中。

    虽然几千人的队伍在规模上无法与清军十万人大军相提并论,但是得到的待遇却天差地远。皇太极撤军时,沿途军民如见瘟疫,避之不及,陈雨凯旋时,接到了汉城命令的地方官府打起十二分精神接待,沿途的汉城府判尹、黄海道观察使、开城府留守、海州牧使均出城十里相迎,以猪羊酒肉劳军,唯恐招待不周,以至于从汉城到铁山两百多里的路程,居然没有动用一粒军粮,一路吃吃喝喝回到了目的地。

    回到铁山后,陈雨召集手下开会,总结消化这次汉城之行的成果。

    “诸位,这一次鞑子入侵,对朝鲜来说是兵灾,对于咱们来说,却是难得的机遇。”陈雨意气风发地说,“从现在起,咱们在铁山就可以大展拳脚,不必再顾忌当地官府和朝鲜朝廷,光明正大招纳辽东汉人,屯田扩军,把铁山彻底变成自己的地盘。”

    邓范很高兴:“这样一来,打造数万大军也不是不可能。”

    “银子咱们不缺,而且拿下釜山倭馆的贸易线后更是金山银海一般,加上屯田可得的粮食,十万大军我也养得起。”陈雨傲然说,“并且我和朝鲜国王签订的盟约中,约定在铁山可以自行委派专人管理屯田和农庄,其实就相当于自治,铁山郡守、海州牧使甚至黄海道观察使都无法干涉,咱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邓范负责农兵的训练和农庄的管理,知道日渐扩大的农庄体量之巨大,朝鲜的原住民已经成了少数民族,如果自行委任官员管理,那就彻底架空了当地官府,铁山就成了国中之国。他笑道:“比起咱们的农兵和屯丁,当地百姓才多……多少人?这样一来,朴郡守他们还能管什么?”

    陈雨说:“官府就管一管朝鲜的百姓好了,咱们的人和事,他们无权指手画脚。”

    张富贵说:“其实有一点俺不太明白,反正都已经把队伍开进汉城了,为什么还要接受朝鲜的官职,向那个怂包大王称臣?照俺说,想要什么,一路打过去便是。”

    陈雨解释:“其实说起来,我的目的和鞑子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丁口和财富,只不过他们是靠抢劫,我是靠恩威并施、逐渐蚕食。虽然目前朝鲜的军队孱弱,挡不住我这几千军队,但要是一味靠蛮力,与整个朝鲜为敌,那就得不偿失了。毕竟是一个国家,惹得天怒人怨,处处是敌人,寸步难行,那我们还怎么发展?皇太极七年前入侵,也不过是逼着朝鲜国君签订城下之盟,这次领着十万大军卷土再来,也是打着让李倧投降的主意,并没有打算在朝鲜杀个血流成河。鞑子都知道擒贼先擒王,我们为何要用野蛮原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陈雨穿越前的那个时空,当年日本侵华,军事实力孱弱的中国在正面战场根本无法抵挡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日军,可是依靠广袤的国土和庞大的人口数量,硬生生将日本拖入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为后来日本的战败奠定了基础。有这样的前车之鉴,陈雨不可能会一意孤行,妄图纯粹以武力征服整个朝鲜,何况目前根本没有这个实力。

    蒋邪悠悠地说:“接受朝鲜的官职也没什么,彼此有个台阶下而已,他们要脸面,咱们要实惠。所谓君臣关系,也只是纸面上的名义而已,等到实力到了一定程度,盟约随时都可以撕毁。”

    陈雨赞道:“蒋邪看得通透,正是这个道理。日本的对马藩好歹是个大名,也是一方诸侯,为了海贸的利润,都能向朝鲜称臣,每年进贡,接受太守的官职,我一个三品同知为什么不行?”

    张富贵恍然大悟:“闷声发大财,给他们面子,咱们要里子。”

    “正是如此。”陈雨说,“铁山变相自治,釜山倭馆也落入我手中,地盘有了,人口也会有,银子更是赚不完,有这样的好处,接受这个官职,让李倧安心,也没什么。”

    原本不作声的苏大牙问:“大人,属下也有事不明白。咱们已经有了水师,为什么还要建船厂?听富贵兄弟说,还要从朝鲜各地调拨船匠到铁山来?”

    “水师现在的船都是买来的,一方面来源不够稳定,数量也不够,咱们将来要和海峡对面的倭人打交道,为以防万一,水师肯定要扩大规模,不可能维持在目前的小打小闹的水准上。”陈雨解释,“另一方面,沙船固然是不错的船型,但是作为战船还是有不小的缺陷,重炮都无法上船,以至于这次攻击阿济格的营地还要冒险进入弓箭的射程,所以必须要改良船型,建造适合咱们的战船。综上所述,自建船厂势在必行。在大明境内,想找到足够的熟练船匠太难,但是在朝鲜可以办到。朝鲜以水师闻名,造船水准应该不错,有了船匠,就能建造更多更大的战船。”

    苏大牙眼睛一亮:“建造更多更大的战船?”作为水师的实际指挥者,这样的发展路线显然是他喜欢的。拥有更强大的战船,水师就能立下更多的功劳,他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就越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二百八十二章 船厂() 
对于陈雨的决定,无人表示不同意见。

    虽然古人没有百年海军的概念,古代的风帆船也不像现代海军战舰一样是吞金兽,但内行的人都知道一支上规模的水师比起陆师更费银子:船匠的工钱、适合造船的木材、招募水手、铸造舰炮无论哪一样都花费不菲,换做其他人根本撑不起这样的消耗。

    但是陈雨有这个底气。现在刘公岛那边有源源不断的银子进账,等到釜山倭馆运作起来之后,收入会更多,完全有足够的财力在支撑大规模招纳移民的前提下建造大型战船。所以,建造船厂,自行建造适合自己的战船,以应付将来可能出现的海上冲突,是非常有必要的。

    苏大牙站在一个资深海寇的角度提出了技术方面的建议:“朝鲜的船匠属下没有见识过是什么水准,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注意:朝鲜水师的主力船型是板屋船,这玩意听说出自咱们的大明的楼船,可是楼船这种船型已经淘汰了,平低高楼、吃水浅、重心高、禁不起风浪,江湖里转转还成,出了海,一见大风就容易沉。如果是这种船,还不如用咱们自己的沙船呢,要想出远海,买些福船也行啊。”

    陈雨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我也听说朝鲜人吹嘘的龟船就是从板屋船改造而来,航行速度慢、成本偏高,碰到重炮就是活靶子,这样的船显然不是咱们想要的。但是招纳朝鲜的船匠,只是用他们的手艺,建造什么样的船,并非听他们的,而是咱们自己说了算,所以你不必担心招纳朝鲜船匠就会造出一堆板屋船来。”

    苏大牙好奇地问:“那么大人想要造什么船,沙船、广船还是福船?”

    陈雨皱眉道:“你说的这些船都有各自的缺陷。沙船远洋不如福船,福船近海不如沙船,等到船厂建起来,船匠到位后,你帮着我斟酌一下,看看如何在现有的船型基础上进行改良。改良的目的,既要保证不错的航速和机动性,还要确保重炮能上船。”

    “属下遵命。”

    “建造船厂需要一些时日,船匠的调拨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所以这事不急于一时片刻。”陈雨说,“当务之急,除了做好接手釜山倭馆的准备,另外就是向皇帝请功了。”

    众人纷纷说:“那是,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