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卫-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雨大喜,这样一来,今晚不仅粉碎了潘达、王洪栽赃嫁祸给自己的阴谋,还顺带把这两个对头除掉,一箭双雕,真是意外之喜。要不然这两个人躲在暗处一直筹划对付自己,也是防不胜防。

    一场阴谋就这样在陈雨的暴力反击和方正化的帮衬下就有惊无险地化解了,事情回到了原有的轨道,第二天清晨,他们继续踏上了进京的行程。

    天津卫城外的官道上,陈雨对前来送行的赵传宗说:“赵掌柜昨晚受惊了。不过有方公公和我在,你不必担心,潘达和王洪这样的跳梁小丑,掀不起风浪,他们的命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你大可安心地在天津卫继续干你的老本行。”

    赵传宗有些感概,原以为卷入了惊天阴谋,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他会被殃及,没想到最后的结局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这更加坚定了他抱住陈雨大腿的决心。

    他恭敬地说:“有陈大人这句话,小人就放心了。小人在此预祝大人入京一路顺风,仕途平步青云。”

    然后他又对方正化说:“昨晚能化险为夷,一是陈大人行的正坐得端,没有把柄给人拿住,二是公公主持公道。虽然这事情是针对陈大人的,但是处置不慎,小人也会被牵连,现在能安然无恙,也要感谢方公公。我是个粗鄙商人,不会说漂亮话,只能奉上程仪若干,以表谢意,公公上了马车一看便知。”

    他知道陈雨身家丰厚,不在乎这一点蝇头小利,自己只要按规矩缴纳罚银,就能投其所好,所以没有画蛇添足孝敬陈雨,只是给方太监准备了厚礼。

    方正化笑得合不拢嘴,“好说好说,赵掌柜太客气了。”

    

第二百章 初见崇祯() 
与赵传宗辞别后,上了专为他准备的马车,方正化打开车内的匣子,看见满满一匣金灿灿的金条,忍不住笑出了声。这一趟山东之行,收获之丰厚,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陈雨在山东给他的“土产”本就丰厚,再加上这一盒黄金,如果只呆在在宫里,恐怕半辈子都没有这么多进账。而这些都和陈雨有关,看来和陈雨打交道,“钱途”无量啊!

    几匹马,加上两辆马车在兵士们的簇拥下,往京城而去。天津卫与京城的路途也就两三天,陈雨一行很快就到达了京城。

    从南面入京,要从永定门进城。陈雨骑在马上,仰头看着巍峨的城门,只见前方是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城墙高达十余丈,最高处的城台接近三十米,心中叹为观止,在没有现代化建筑机械的条件下,能够建成这样雄伟的城池,古代人民的智慧可见一斑。

    方正化急着带他入宫复命,也没给他时间慢慢品味京城的雄伟,一路穿过永定门和外城,再从正阳门进入内城,穿越承天门进入紫禁城。

    陈卓回京的理由是省亲,自然不能跟着进宫,只能在正阳门和陈雨分手。经过天津卫的生死劫后,陈卓似乎放下了千金小姐的矜持,说话也不藏着掖着。

    隔着马车的窗口,陈卓眼波流转,盯着陈雨,柔声说:“此行多亏陈将军护卫,才能安全抵达京城。大恩不言谢,要是陈将军不嫌弃,有空时请到家中坐坐,我和母亲扫榻相迎。”

    陈雨的心态也从天津卫之行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陈卓话中的期待,他也听出来来了,微笑着说:“陈小姐言重了。保卫你的安全,本就是应该的,再说天津卫的事情,你完全是受我牵连,纯属无妄之灾。等面圣之后,我一定登门赔罪。”

    在陈卓和小环的恋恋不舍中,双方就此分开,各走一边。

    方正化打趣:“陈千户,陈小姐的情意,瞎子都看得出来。估计这一次上门,就是丈母娘看女婿了。巡抚千金,知书达礼,而且品行样貌俱佳,这样的良配,打着灯笼也难找。大好机会,千万别错过啊!”

    陈雨笑道:“承方公公吉言,要真有好事,一定要重谢公公。”

    两人相视大笑。

    方正化带陈雨入宫走得是大名鼎鼎的午门,穿越这颇富传奇色彩的宫门,就进入了大明的心脏之地——紫禁城。

    在去乾清宫之前,方正化引着陈雨来到一处偏殿,这里早有几名太监等候。他告诉陈雨:“陈千户,你从未入过宫,宫里的规矩未必懂,为了避免君前失仪,所以要先熟悉宫中礼仪和规矩,然后再去见皇爷。”

    陈雨点头道:“下官明白。”

    方正化交代:“你就在这里学规矩和基本的礼仪,咱家去禀报皇爷,看他什么时候可以接见你。”

    等方正化走后,陈雨就在太监的教导下学习如何行礼,如何应答等礼仪和规矩。几名太监教的卖力,陈雨学起来也不含糊。毕竟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大明的君王,应对得体一些,印象也会更好,对自己只会有好处。

    毕竟是崇祯亲自点明要见的人,方正化很快就转回来告知陈雨,立刻去乾清宫面圣。

    陈雨跟随他来到一处宫殿门口,一名宦官迎上来,询问:“来人可是山东威海卫千户陈雨?”

    方正化恭敬地说:“回王公公的话,此人正是陈雨。”然后低声提醒陈雨,“这是皇爷身边的王承恩,从信王府就跟着皇爷,最受信赖,现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千万不要得罪了他。”

    原来这个宦官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承恩啊。陈雨上前一步,作势欲跪:“下官见过王公公。”

    “甭在这虚礼了,皇爷急着见你,进去吧,赶紧地。”王承恩虚扶了一下,陈雨也就顺势没有跪下去。

    进了殿后,陈雨一眼就看到了前方那个身穿明黄龙袍、坐在案几前批阅奏折的年轻人。小山般的奏折几乎把他遮住了。

    这就是大明最后一代皇帝崇祯了吧?陈雨跟在王承恩的后面,偷偷打量着他:根据历史记载,皇帝的年纪与自己相差不了多少,但是过于苍白的脸色和鬓角的白发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纪要苍老一些。

    王承恩禀报:“皇爷,威海卫千户陈雨带到。”

    崇祯从摞得高高的奏折后抬起头,应了一句:“来了?上前一步,让朕看看。”

    王承恩闪到一旁,示意陈雨上前。

    陈雨往前走了一步,然后按照之前太监教导的礼仪双膝跪下——这也是他两世为人,生平第一次向人下跪。

    “臣威海卫备御后千户所千户陈雨,叩见陛下。”

    这时他离崇祯只有两米多的距离,看得更清楚了。望着这个脸色苍白的男人,陈雨有那么一瞬间产生了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自己就这么轻易见到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了?要是在后世,想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恐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吧?

    他在看着崇祯,崇祯也在看着他,两人静静地对视了几秒钟。

    王承恩开口打破了短暂的寂静:“大胆,居然敢直视万岁?”

    崇祯摆了摆手,阻止了王承恩的呵斥:“地方武将,从未见过朕,也不懂礼仪,无妨。”

    对于这个敢于直视自己的武官,崇祯的兴趣更浓了,相比于百官的毕恭毕敬,陈雨的莽撞无礼带给他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给枯燥的皇帝生活带来了一丝趣味。他微笑着问:“你是第一个敢于在这么近的距离直视朕的人,说说看,见到朕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陈雨没想到皇帝第一句话问的是这个,与自己酝酿好的说辞风马牛不相及,错愕之下脱口而出:“陛下看起来很憔悴,平时一定很辛苦。”

    王承恩呆住了,这个愣头青言行举止处处出人意料,直视皇帝不说,居然还敢说皇帝憔悴?你以为是跟亲戚拉家常吗?

    他忍不住呵斥:“大胆,你知道是在跟谁说话吗?”

    崇祯闻言也是一愣,问道:“有人教你这么说话,还是你自己心中所想?”        

第二百零一章 贿赂皇帝() 
陈雨这才醒悟过来,这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不是隔壁邻居,说话都要讲规矩,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唠嗑。可是话已出口,收不回来了,只好顺着说下去。

    “启禀陛下,没人教臣怎么说,这是臣看见陛下的第一印象,实话实说。”

    他看崇祯没有发怒的意思,便大着胆子说“臣在山东就听闻陛下勤政,今日一见,果然如此。想必是朝中大臣不能替陛下分忧,才会让陛下如此劳累。”

    这句话却说进崇祯的心坎里去了。他站了起来,恨恨的说“连你一个刚入京的千户都能看出来,可见朝野上下,百官文恬武嬉,庸碌无能到了何种地步?若是有几个勤勉能干的臣子,朕又何必这么辛苦?”

    陈雨初见皇帝的不适应慢慢消失了,思路也清晰起来。他立刻跟上了崇祯的步调,附和道“臣虽然位卑权微,但愿意尽自己所能,为陛下分忧!”

    “很好!虽然你官职低微,但是能有这份心,就把许多身居高位的大臣比了下去。”崇祯的情绪好转,看着陈雨说,“而且从你在山东的所作所为,也担得起这句话,不算夸大其词。”

    他对王承恩说“给陈雨赐座。”

    王承恩有些吃惊,在乾清宫能让皇帝赐座的,整个大明也寥寥无几,这个小小千户这是享受了大学士的待遇啊。他心里这么想,动作却不敢慢,赶紧命内侍取了个小凳子给陈雨。

    陈雨虽然只是突击学习了一下宫廷礼仪,很多细节不明白,但也知道能在皇帝面前有座位是个很高的荣誉,便小心地坐了半边屁股,恭敬地说“谢陛下赐座。”

    崇祯从案几上翻出一份奏折,举起来扬了扬,说道“你是个聪明人,想必也知道朕召你入宫与何事有关。陈思昌在奏折中提出,只要朕支持,你们的禁海缉私就可以做大,进账也会水涨船高。听说这件事的实际操作者是你,朕想问问你,这话是否属实?”

    陈雨心里彻底放松下来,终于进入正题了。从山东出发到京城这一路,他已经把这件事来来回回想了很多遍,针对皇帝可能提出的疑问也都想到了,已经胸有成竹,当下从容回答“启禀陛下陈巡抚奏折里的话,全部属实。这件事确实是臣的主意,也是由臣一手推动——当然也离不开陈巡抚的鼎力支持——所以臣有这个把握,只要陛下愿意公开支持,彻底消除掣肘,那么明年送入京城的绝不止五万两银子,可以达到十万两,假以时日,将来甚至可以达到十五、二十万两!”

    关于这个上缴银子的数目,陈雨反复计算过,只要保证大部分海商都能按规矩缴纳罚银,以现在刘公岛的流水来看,每年五十万两都是个保守数字,那么取出五分之一左右的收入来换取皇帝的全力支持,完全没有问题。换句话说,其实这就是变相的贿赂皇帝,只不过和贿赂其他官员相比,官员为的是个人私利,皇帝为的是自己的内库。

    而且政治上的帐,不能用简单的数字衡量,只要皇帝信任自己,除了海禁,其它的事也会受益——比如扩军,比如向海外扩展势力。得到最高统治者全方位的支持,这是多少银子买都买不来的。

    听了陈雨的承诺,崇祯原本苍白的脸色变得红润起来。他兴奋不已运河的钞关去年的总收入也不过二十余万两;当年万历皇帝费尽心思,派矿监奔赴全国收取矿税,平均下来一年也不超过十万两。而一个小小的卫所千户,就能上缴十万两,而且将来还有可能增加,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要是朝廷多几个这样的赚钱能手,何愁国库空虚!

    他追问道“你确定能有这么多?”

    陈雨自信地回答“如果不能做到,陛下可免去臣的官职。”

    “很好。朕就喜欢你这样能做事、有担当的臣子。”崇祯高兴地说,“说吧,你要朕如何支持你?”

    陈雨想了想,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得让崇祯下定决心,敲掉自己的拦路虎,不再和稀泥。

    “陛下,据臣所知,这北方海面上的商船,大多和朝中大臣有关,截获商船容易,可势必要得罪其背后的靠山。如果不能杀一儆百,敲山震虎,那么以臣区区一个千户的身份,莫说为陛下献上十万两白银,就是自己的安危,都难以保证。”

    这个问题,崇祯其实也考虑过,陈应元的第一份弹劾的奏折送来的时候,紧接着就是十几名言官集体弹劾陈应元和陈雨——这些言官的背后站着刑部左侍郎惠世扬,他也是一清二楚。当时他既想要银子,又不想为此处置大臣,遭到群臣的攻讦,所以选择了两不相帮,两边的弹劾奏折都被他留中不发。

    听了陈雨的话,崇祯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口问“非得处置大臣不可吗?”

    如果可以的话,他不想因为商税方面的问题对大臣动手,因为这样一来势必会站在群臣的对面。万历皇帝为了收几个矿税,就被群起而攻之,成了百官的公敌,这样的窘境,他不想发生在自己身上。

    陈雨叹了口气“陛下当然是仁义之君,不过这些人未必会体会陛下的苦心。就在臣赴京经过天津卫时,遭到了危险,要不是臣应对得当,加上方正化方公公出手相助,恐怕臣已经没命了。这些人仗着有惠侍郎撑腰,胆大包天,什么事都敢做。”

    崇祯有些疑惑“到底怎么回事?”

    陈雨把天津卫粮仓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崇祯。

    “陛下,发生了这样令人发指的恶行,您还认为大臣们无辜吗?如果继续姑息,他们还会有更恶劣的手段使出来,到时候臣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也就罢了,关键是海禁缉私的事半途而废,不能上缴银子入国库,耽误了陛下的大事,那就是罪过了。”

    “岂有此理!”崇祯果然勃然大怒,重重拍了一下案几,怒喝道,“为了一己之私,居然罔顾国法,焚烧粮仓重地、构陷忠良,该杀!”

    。

    

第二百零二章 换个角度看问题() 
崇祯坐回龙椅,提笔拟下一道旨意,然后唤方正化进来,交代道:“持朕旨意返回天津卫,将兵备道潘达、总兵王洪押入京城问审,同时将二人家产全部抄没充公、男丁充军,女眷为婢,由教坊司发落!”

    方正化大喜,抄家可是一等一的肥差,这下发达了。他抑制住惊喜,恭敬地回答:“奴婢遵旨。”

    “至于惠世扬”崇祯沉吟片刻,对陈雨说道,“不管是出海还是天津卫粮仓之事,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参与其中,即便朕答应你,也不能以潘达等人犯下的这些罪名给他治罪。毕竟是朝廷重臣,没有合适的理由,不能轻易去动他。”

    陈雨解释道:“陛下,潘达等人焚毁粮仓被抄家灭族是罪有应得,而惠世扬也并非没有罪名。只要咬定禁海是祖制,惠世扬是潘达之流的幕后指使者,根据‘擅自出海以通倭论处’的规矩,直接打入大牢。至于证据也容易,潘达和王洪就是人证,为了减轻罪责,只要略微示意,他们肯定会攀咬惠世扬,不怕惠世扬狡辩抵赖。”

    崇祯回答:“你说的我都明白,只要把天津总兵和兵备道押入京城,交由三司会审,为了自保,他们一定会把幕后主使惠世扬供出来。可是给潘达和王洪定的罪名是焚毁天津仓,这个罪名无可非议,如果要以违反海禁私自出海的罪名处置一个刑部侍郎,恐怕会引发众怒。”

    他斟酌了一番措辞,谨慎地说:“以禁海为由处置一个侍郎级别的重臣,本朝从无先例,更何况是为了向海商收取商税?你知道前朝神宗皇帝为了收取矿税,朝野上下是如何反对的吗?朕现在支持你,已经冒天下之大不韪,还要处置重臣,你想让朕也面临满朝文武的反对,政令不出紫禁城吗?”

    王承恩也忍不住帮腔:“陈千户,皇爷愿意支持你向海商收税,并且惩治天津总兵和兵备道,已经是很难得了,就不要再得寸进尺,让皇爷为难了。当年神宗派出税监奔赴各地收取矿税,银子没收上来多少,却遭到百官的攻讦和百般阻拦,地方也是阳奉阴违。从首辅以降,无论浙党还是东林党,异口同声反对收税,指责神宗与民争利;万历二十九年及三十四年,苏州和云南先后民变,打砸烧毁当地税监房子,击杀税监及随从多人,皇帝亲自下令严惩,地方官却百般袒护,事情不了了之。神宗皇帝为此气得绝食数日,却又无可奈何。所以,收税要谨慎,闷声发大财才是上策。”

    从崇祯的谨慎和王承恩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当年万历收税触动了整个官僚阶层的利益,让热衷党争的文官站到了统一战线,朝野上下万众一心,这样的局面,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无可奈何。看来万历皇帝收取矿税留下的阴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皇帝,崇祯也不例外。崇祯和王承恩话语中的意思,陈雨也听明白了:皇帝拿下一个兵备道、一个总兵,就已经是极大的支持了,拿下侍郎以上的官员,就别想了。

    可是仅仅做到这样的程度,并不能满足陈雨,他想要的是杀一儆百,用个体来震慑整个群体。

    插手海贸的绝不仅仅是潘达、王洪和背后的惠世扬这几个人,说不定涉及人数更多、职位更高,只不过暂时隐藏在水面下,没有暴露出来而已。这次焚烧粮仓陷害自己的危机侥幸渡过了,那下一次,再下一次呢?为了巨额的海贸收入,谁知道这些权贵会使出什么手段,除了陷害这样的伎俩,直接刺杀自己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不把这些人彻底打压下去,自己的是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

    他组织了一下措辞,说道:“陛下的忧虑,臣能理解。不过,臣向海商收取的是罚银,是对他们违反海禁之策私自出海的惩罚,并非收取商税。只要站在祖制、国策的道德制高点,从源头上否定私自出海的行为,然后集中精力打压出头鸟,相信文官们也就没有合适的理由来反对,更不会争当出头鸟。”

    “罚银?”崇祯心中一动。

    在批阅陈应元的奏折时,虽然也看到了“罚银”之类的字眼,但是崇祯先入为主的把这个看做海上商税的代名词,不过是换个说法而已,也就没深入去想。现在经过陈雨的提醒,他醒悟过来:对啊,海禁是祖制,也是大明的基本国策,穆宗虽然短暂开放了福建月港,可是其他地方仍然没有解禁。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