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卫-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头脑清醒的部将提醒:“伯爷,关宁军靠不住,就甭指望他们了,还是赶紧让神机营撤下去,五军营、神枢营顶上吧,让鞑子冲进来咱们就完了!”

    “对对对,赶紧传令,炮手下,刀斧手护住鸟铳手挡住鞑子骑兵,不能被冲乱了阵脚。”李国桢回过神来,惊慌失措地下令,“还有,让虎大威和杨国柱顶上去,掩护京营!”

    命令下达后,神机营的炮手如蒙大赦,抛下工具和火药、炮子,头也不回地往后方跑了。而鸟铳手们则战战兢兢地站到了红夷大炮前方,端起了火铳。指挥铳兵的把总大声喊话:“不要慌,等鞑子近一点再放,听我号令……”

    “呯呯”几声,已经有人忍不住打响了鸟铳,而此时清军还在几百步之外,根本打不中。把总气急败坏地骂道:“你大爷的,谁让你们……”

    “呯呯呯……”铳声密密麻麻响起,如同过年燃放的鞭炮一般,热闹得很,把总的话被淹没在铳声之中,再也听不到了。在来势汹汹的清军面前,鸟铳手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心理素质忍耐到对手进入射程之内,仿佛打响手中的火器,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只要有人率先开火,其余人像是被传染了,接二连三开火,再也停不下来。

    一眨眼的功夫,将近两千鸟铳手的火器全部变成了烧火棍,而以火绳枪的击发速度,他们是很难在对方靠近前射击第二轮的,与红夷大炮也没什么区别。

    远处的多尔衮鄙夷地撇了撇嘴,京营和其他明军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还是那么孱弱无能,毕竟天雄军那样的硬骨头不多见。看来这一战没有什么悬念了。

    火器失去了作用,战场上暂时平稳了片刻,除了隆隆的蹄声,再也没有其他嘈杂声。随着清军进入了弓箭射程,马甲们纷纷取下骑弓,在快速奔跑中张弓搭箭,斜斜指向半空。

    “嗡嗡嗡……”,密集的弓弦声响起,无数轻箭飞上了天空,像是一群蝗虫遮蔽了天空,然后雨点般落了下来。

    惨叫声此起彼伏,明军的阵列被箭雨覆盖,立刻就动摇了,开始有人四下散开逃跑,军官们挥舞腰刀,试图维持军纪,但是效果并不好。

    很快,“轰”的一声,汹涌的清军骑兵一头冲进了不知所措的明军阵中,挥舞马刀劈砍,肉搏开始了。

    来不及逃跑的鸟铳手们被砍成了肉泥,毫无还手之力,刀斧手们勉强格挡,却也不是强壮的马甲对手,两三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战斗刚开始,整个京营的阵列就出现了全面崩溃的现象。

    两侧的宣大、山西两镇倒是不怂,与清军两翼的蒙古骑兵开始交手,箭来刀往,互有死伤,但是支援李国桢却是有心无力了。

    双方纠缠在一起一刻钟之后,京营毫无悬念地崩盘了,穿着光鲜的勋贵子弟们被凶狠的清兵杀的哭爹喊娘,斗志全无,兵士们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溃散,把后背留给了对手,清兵轻松地跟在后面,居高临下用马刀收割生命,战斗进入了他们最喜欢也是最擅长的模式。

    见此情景,后方的多尔衮仰天大笑:“天雄军后明国再无强军,大清勇士铁蹄所至,不过杀鸡宰牛尔!接下来再收拾了文登营,试问还有谁能挡我八旗精兵?从此大清铁骑纵横关内,无人能敌!”

    官道上,陈雨连打了两个喷嚏,疑惑地望了望北面,不会是有人念叨自己吧?

    他的身旁,是队型严整的军队,清一色的火铳刺刀和鸳鸯战袄,正在有条不紊地行军。这支军队的目的地,正是鏖战中的安定门。

第四百七十二章 条件() 
“啪”的一声,一只琉璃杯被扔在地上砸得粉碎,崇祯愤怒的声音响彻整个乾清宫。

    “三万京营大军,加上宣府、山西等边军,居然一触即溃?朕不指望他李国桢能击败多尔衮,哪怕能拖一阵也好啊!就算放几万头猪上去,也不会败得这么快吧?”

    空荡荡的宫殿内,除了崇祯,就只有站在一旁不敢接话的王承恩了。因为看皇帝心情糟糕,王承恩把宫女和小太监都支开了,免得万一做错事惹得他更生气。

    崇祯暴躁地走来走去,咬牙切齿,脸色铁青。

    过了一会,王承恩试探着劝道“皇爷,总会有办法驱逐鞑子的,您可千万别气坏了身子,得保重龙体。”

    “办法?”崇祯停住了脚步,瞪着王承恩,眼睛里满是血丝,“王伴伴,你告诉朕,现在京营都败了,城内已经无兵可调,还能有什么办法,总不能把腾镶四卫也派出去?”

    王承恩没想到崇祯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愣了愣,下意识地回答“京营虽然败了,但宣府、山西的大半兵力还在……再说了,不是还有关宁军吗?”

    崇祯恢复了几分冷静,闻言摇摇头“关宁军是朝廷北直隶可以动用的最后一支可以野战的部队,而且辽东边境不能没有关宁军镇守,不到不得已,不能动用,朕不能把手里的底牌全砸在多尔衮手里。”

    王承恩脱口而出“皇爷忘了?还有文登营呢!”

    “文登营?”崇祯愣住了,“先不说陈雨的对错是非,据兵部称,文登营此次北上的兵力也就万余人,这么点人哪够鞑子塞牙缝的?李国桢的京营三万多人,还有两大边镇助阵,几个时辰都撑不住,文登营这万把人莫非个个是三头六臂不成?”

    王承恩心想,整个京城谁不知道,京营吃空饷厉害的紧,对外说是三万人,只怕真实人数一万都不到,也就瞒着皇帝一个人了,而且京营都是勋贵子弟,承平已久,充充门面还行,拉出去和清军真刀真枪干仗,溃败也是情理之中,怎么能和文登营比。

    他斟酌地说“皇爷,不管陈雨此人品行如何,但练兵打仗的本事是毋庸置疑的,何不让他试试?就算也败了,局势也不会更坏到哪里去。”

    崇祯闻言,低头不语,虽然没有开口认可,但已经明显没有了刚才的焦躁情绪。

    王承恩见皇帝的情绪好转,松了口气,继续说“陈雨与曹吉安的事情,还有待查实,虽说擅杀镇守中官有罪,但陈雨这样精明的人,绝不会无缘无故把自己逼上绝路,孰是孰非还很难说。皇爷,眼下鞑子兵临城下,正是用人之际,何不让他戴罪立功?”

    崇祯沉吟一番,然后开口道“传杨嗣昌、陈新甲觐见,朕要听听他们的看法。”

    很快,杨嗣昌、陈新甲联袂而来。

    “陛下,臣认为,文登营战力强悍,先后击败阿济格、豪格就是明证,这样的强军,放着不用太可惜了,不妨让他试一试,戴罪立功!”

    听了崇祯的话之后,陈新甲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听出了崇祯的犹豫,也想趁此机会表现自己,而不是一直躲在杨嗣昌的阴影之下。

    “本兵的看法倒是和王伴伴如出一辙。”崇祯点点头,然后望向杨嗣昌,“杨爱卿的意见呢?”

    杨嗣昌心中对陈雨的印象一直不好,而且得知了巨鹿之战的前因后果之后,弄清楚了陈雨与卢象升是同样立场,都是自己议和大计的绊脚石,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但多尔衮忽然一改之前暧昧不清的态度,悍然领兵围攻京城,议和暂时无望,还要解决围城的难题,却又不能把陈雨怎么样。

    听到崇祯的询问,杨嗣昌心想,皇帝的口气松动了,显然是要解决大兵压境的燃眉之急,之所以问自己和陈新甲的意见,无非是想坚定自己的决心,既然如此,何不顺水推舟,赞成此事,借多尔衮之手除掉陈雨,消除多尔衮的佞气和心结,再找机会谈议和之事,岂不是一箭双雕?

    主意打定后,杨嗣昌拱手说道“陛下,臣也认为,国难当头之际,其他事可以先放一边,让陈雨戴罪立功。”

    崇祯闻言不再犹豫“既然两位爱卿都这么认为,那就传朕口谕,让陈雨领兵入京勤王。只要能击败鞑子,解京师之围,他做过的事情,既往不咎!”

    固安县,文登营军营。

    “呵呵,走投无路就想起本官了,当初想要抓我入京领罪的那股劲哪去了?”陈雨冷笑着说。

    站在他对面的是一个太监和一个兵部的主事,听了这话颇为尴尬。

    “文成伯,雷霆雨露皆君恩嘛!再说了,皇爷亲代,您和曹吉安的事情既往不咎,都已经翻篇了,就不要揪着不放了。”太监陪着笑说。

    兵部主事也帮腔“文成伯,您是朝廷重臣,食君之禄,为君分忧,眼下鞑子围困京城,这可是关系到大明江山社稷的大事,还望您不计前嫌,发兵驱逐鞑子。”

    “一句既往不咎就让本官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那好,这件事暂且不提,本官带你们去看一个人。”陈雨抓着两人的袖子,一路拖到卢象升所在的大帐内,指着气若游丝的卢象升厉声说,“这就是忠君爱国的忠臣下场!谁能保证本官赶走多尔衮之后,不会被卸磨杀驴,落到和卢大人一样的田地?”

    两人看了卢象升的惨状,吃了一惊,期期艾艾地问“那依文成伯的意思,究竟怎么样才肯出兵?”

    “两个条件!”陈雨伸出两根手指,态度强硬地说,“第一本官和曹吉安的事情,不能含糊其辞,我才不稀罕什么既往不咎,曹吉安仗势欺人,还伙同东厂掳我妻儿,背后靠山是东厂提督曹化淳,本官受了委屈,还要被泼脏水,这件事必须要给个说法!”

    “东厂曹公公?”两人听得胆战心惊。

    “第二卢大人忠君爱国,与鞑子打仗才受此重伤,如今生死难料,却还要被朝廷认定为畏战自残,让我们这些带兵的将领都心寒不已。朝廷如果承认错误,替卢大人平反,本官才敢出兵,不用担心步他后尘!”

    。

第四百七十三章 炮灰() 
传旨的太监和兵部使者带着陈雨的“条件”灰溜溜地绕道广渠门回到了京城,入宫向崇祯禀报。

    “真是岂有此理,朝廷如何处置大臣,什么时候轮到一个武人来指手画脚?”崇祯气不打一处来,“再说曹化淳身为东厂提督,替朕监察百官,即便做得有不妥之处,也不是一个臣子能质疑的,指责曹化淳,不就是指责朕吗?”

    崇祯来回踱步,生着闷气,却没有下旨训斥陈雨的意思。

    一旁的王承恩看着这一切,暗中叹了口气。他从信王府时期开始一直伺候崇祯,这么多年下来,对所有有悖常理的事情早就见怪不怪了,这年头,只要手里有兵,就敢对圣旨阳奉阴违,甚至拥兵自重,陈雨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样“苛刻”的条件也算不得什么。也只有卢象升这样饱读诗书、文臣出身的将领,才会乖乖地听从圣旨号令。

    崇祯踱了半天步,发现没有什么好法子约束陈雨,不由得长叹一口气。一个羽翼丰满的军头,只要不公开造反,朝廷也没什么好办法,辽东那帮人如此,左良玉之流如此,陈雨也不例外。所以之前崇祯打算追究陈雨擅杀曹吉安罪责的时候,只能曲线救国,“引诱”其入京,然后以关宁军加三大边镇围困文登营,而不是直接一道圣旨让陈雨主动入京领罪。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今朝野内外文恬武嬉,各怀心思,满朝文武又有几个真正忠心?”崇祯焦躁地自言自语,“朕若不能中兴大明,全都是这些臣子的错,非朕之过!”

    王承恩正想宽慰几句,此时门外一个小太监却匆忙而入,打断了他的念头。

    “皇爷,安定门那边传来消息,奴酋多尔衮驱动大批京畿百姓来到城下,似乎要攻城,守军不敢杀伤太多百姓,派人来宫城奏报,请示如何应对。”

    “鞑子居然如此无耻?”崇祯吃了一惊,要是真的以大批百姓为炮灰掩护攻城,那么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真真难办了。他对自己的名声口碑极为看重,“残害子民”这样的事情,轻易不会做的。

    思索片刻后,崇祯抬脚就往外走。

    “王伴伴,备轿,朕要亲临安定门指挥,不能眼睁睁看着朕的子民死在守军的手上,亲者痛仇者快。”

    刚出了乾清宫殿门,杨嗣昌、陈新甲等人就匆匆赶来,碰个正着。

    杨嗣昌在十几步外就高声说“陛下,安定门外出了事情,臣要向陛下请示。”

    “朕已经知道了,你们来得正好,跟随朕一道过去。”崇祯说,“另外,让四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到永定门会和,违者以欺君论处。”

    在城外的喧嚣声中,崇祯带着群臣来到了永定门城楼,居高临下往外望去。

    只见清军骑兵驱牛赶羊一般驱使着大批衣衫褴褛的百姓往城门过来,这些百姓男女老幼皆有,大多手里抱着麻袋,似乎装了泥土之类,一边走一边哭啼不止,还不时被清军鞭打,凄惨不已。

    崇祯看到人群中还有怀抱婴儿的妇女时,心有不忍,环顾左右“众爱卿可有良策,破解鞑子的无耻行径?”

    大臣们集体保持缄默,无人接话。鞑子驱赶百姓作为炮灰的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历来对守军都是个极大的考验不杀这些百姓吧,会给清军攻城的机会;杀了吧,就要背负屠戮百姓的骂名。这种情况下,不论提出什么建议,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谁愿意出头?

    果然,大股清军步弓手缓缓跟在百姓的后面伺机而动,再后方就是扛着云梯的汉军旗,看样子做好了攻城的一切准备,只要守军犹豫,就会乘虚而入。

    百姓越走越近,哭喊声清晰可闻。

    “军爷不要放箭啊,我们都是通州一带的百姓,是大明的子民啊!”

    “我们上有老下有下,拖家带口,求军爷放一条生路!”

    ……

    守军看着苦苦哀求的百姓,犹豫不已,转头看着指挥的将领,将领们又把征询的目光投向皇帝和大臣这边,不敢擅自下令。

    杨嗣昌提醒“陛下,须得早作打算,再晚鞑子就要攻城了,如果任由他们逼近,会失去先机,守军损失必定惨重。”

    崇祯纠结不已“可是城下都是朕的子民,朕如何开得了这个口?”

    杨嗣昌察言观色,猜出了崇祯的意图,心中暗叹一声说不得,这恶人只有我来当,皇帝是不肯背负这个骂名了。

    他无奈地拱手道“请陛下将守城的指挥之权交给微臣,造成的一切后果,都由臣来承担!”

    崇祯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表情,转瞬即逝。

    “那就辛苦杨爱卿了。”

    你自己不愿背负骂名,却要让我来扛,真是不地道。杨嗣昌心中腹诽,却不敢表露半点不满的意思,转过身,对守军将领下令“本官封圣命接管城防,众将士听令喝令闲杂人等不得靠近城门,违令者格杀勿论!”

    接到明确指令的守军齐声喊话“闲杂人等不得靠近城门,违令者格杀勿论!”

    百姓们惊慌起来,纷纷喊叫“军爷,不要动手,要不然我们性命难保。”

    杨嗣昌探出头高呼“既是大明的子民,便拿出血性来,掉过头去和鞑子拼了,还能得个名声,否则就要死在守军箭下,却落得个通虏的罪名。何去何从,你们自己掂量!”

    百姓不敢回头与清军搏斗,只是在皮鞭的抽打下和刀斧的逼迫下继续前进,苦苦哀求“我们手无寸铁,无力反抗,还请军爷放条生路!”

    眼见百姓的大队伍离护城河越来越近,最前面的人已经把装着泥土的麻布袋丢入了护城河中,看样子是要填平护城河,铺出一条道路来,后方的步弓手和汉军旗脚步也逐渐加快,准备发动攻击。杨嗣昌心知不能再犹豫了,硬着头皮下令“放箭!”

    “嗡嗡嗡……”守军纷纷拉开弓,向下方射击,乌压压一大片的箭矢如瓢泼大雨般覆盖了行进中的百姓,除了泥袋手无寸铁的百姓惨叫着倒在箭下,瞬间就倒下一大片。正打算开始冲刺的步弓手和扛着云梯的汉军旗兵士们见状,不由自主放慢了脚步。

第四百七十四章 攻城() 
守军居高临下的箭雨让大批百姓倒在血泊中,同时造成了骚乱,清军步弓手和携带攻城器械的汉军旗被迫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后方观战的清军将领将这一切尽收眼底。阿巴泰对多尔衮说:“睿亲王,驱赶百姓攻城的招数用来对付一般州县可能有奇效,那些书呆子县令顾忌名声,不敢下手,可是放在这里不会有什么用,毕竟是明国京城,没人敢为了虚名冒这个险。”

    多尔衮微笑道:“七哥所说,本王又何尝不知。崇祯和他那些大臣们再沽名钓誉,也不会拿京师的安危作为赌注。”

    阿巴泰奇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睿亲王这是作甚?”

    多尔衮望着远处的城门缓缓说道:“天聪三年,皇上率军亲征,绕道蒙古,以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从喜峰口入关,一路避过袁崇焕等部的拦截,直逼明国京师,与明军在广渠门外大战数场,虽然没能攻下北京城,但影响深远。此役之后,蓟辽督师袁崇焕、兵部尚书王洽、工部尚书张凤翔、遵化巡抚王元雅、总理蓟辽保军务刘策等一批重臣或死或下狱,文武百官借机倾轧,进行党争,钱龙锡等阁臣去职,周延儒等巧言令色之徒入阁,六部九卿几乎换了个遍,崇祯即位以后所谓中兴大明的‘新政’就此终结,从此陷入举全国之力防御大清入关的泥淖……可惜崇祯花费重金打造宁锦防线,却根本无法阻挡大清铁骑南下,只要绕开山海关,不管是从喜峰口、墙子岭还是得胜堡,都能轻易突破边关。”

    一旁的鳌拜钦佩不已:“睿亲王果然博学,对明国朝廷的事了如指掌,难怪皇上赐号墨尔根代青。”

    多尔衮轻轻一笑,继续说:“所以说,皇上当年攻打北京,虽然没有一鼓作气拿下明国京师,但取得的效果却是极好的。如今我们击败卢象升之后,挟大胜之威卷土重来,进逼京城,也未必要攻入城内,以今日驱赶明国百姓攻城为例,崇祯为了城防,不得不射杀自己的子民,不管命令是不是他亲口下的,这件事对他这个皇帝的名望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一个皇帝连自己的子民都保护不了,可谓昏庸无能。从长远来看,对我大清将来入主中原终究是好事。”

    “睿亲王说的对,明国皇帝越无能,以后皇上入主中原,大清站稳脚跟的把握就越大。”鳌拜咧嘴笑道,“中原地大物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