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卫-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卓和苏颖都点了点头,顾影则拍着胸脯说:“放心吧,还有我呢!有刀在手,等闲宵小近不了咱们的身。”

    陈雨忍不住笑了:“知道你厉害,但是双拳难敌四手,真有事的话,不要逞强,保住性命最重要,再大的事情,有相公我在呢。”

    陈卓柔声说:“夫君出征,一切小心,我们在家里等着你凯旋归来。”

    苏颖抱着不足一岁的婴儿笑吟吟地说:“还有他,也等着相公。”

    陈雨心中一暖,伸手把三人都搂住:“为了你们,为了儿子,我一定会打个打胜仗,风风光光平安归来的。”

    交代妥当之后,陈雨带着军官们走向了岸边的“威海”号。码头的士兵们鱼贯登上了福船,拆卸装箱的山地炮、弹药和火箭也被民夫们手挑肩扛运上了船。

    林继祖匆匆忙忙赶来,找到了即将登船的陈雨,气喘吁吁地说:“伯爷,有件事差点忘记跟你禀报了。这次装运的火箭,都是改良过的,准头比以前要强了不少,还按照你的吩咐,弹头里添加了猛火油,到时候够鞑子喝一壶了。”

    陈雨大喜:“那感情好,有了这玩意真是如虎添翼啊。对了,你是怎么改良的,如何让火箭射的更准?”

    林继祖简明扼要地解释:“之前的火箭因为比大炮的炮子轻,在空中受到风力影响,容易乱飞,偏离目标。小的曾想过增加重量来保持稳定,但这样就失去了火箭轻便的优势,造价也高了不少。后来小的试着在火箭的屁股上加了三块曲面的旋板,这样喷射出来的焰火流过这三块旋板,就会让火箭在空中旋转,不容易被风力干扰,稳定了很多,准头就这么增加了。”

    陈雨目瞪口呆,这个和枪炮膛线造成枪弹旋转来增加精度和射程的原理差不多嘛,居然被林继祖用土办法摸索出来了。

    回过神后,他惊喜地拍了拍林继祖的肩膀:“真有你的。准头的问题解决了,猛火油怎么弄的?一定要保证安全,别让火箭还没射出去就把油点着了。”

    “这个不会的,伯爷尽管放心。”林继祖解释,“小的把火箭中间做了个夹层,下半截是火药,中间用薄木板隔开,再开个小孔,以便火焰能穿过,上半截灌入少许猛火油,掺入一些木屑,木板上方垫上几层油纸,以免漏出。火药没有燃完之前,猛火油是不会点燃的。这样改良后的火箭,威力和准头都大幅度增加,造价也没有太大变化,唯一的不足就是工序多了不少,打造的速度比以前慢了些。”

    陈雨大喜:“太好了,这样的火箭就是杀敌利器啊。你干得不错,本官也会兑现承诺,给你一个百户头衔,从今天起,你也是官身了。”

    林继祖咧嘴笑得很开心:“多谢伯爷。”

    带着愉悦的心情,陈雨在军官们的簇拥下登上了“威海”号,浩浩荡荡的船队离开了码头,往北方驶去。

    大军走后,几个鬼祟的身影在码头远处眺望着远去的船队,确认走远以后,互相嘀咕着:“文成伯走了,还带走了大军,威海卫无人主持大局,赶紧回去禀报。”

    “这里是文登营的老巢,走陆路不安全,咱们按原计划从海上绕道登州,再经莱州回去。”

    这些人沿着码头走到偏远的角落,坐上了一艘破旧的渔船,晃晃悠悠地从海路离开了威海卫。

    此时,内卫局总管王为民正在安排人手,准备对威海卫范围内进行一个全面的摸底排查,防止陌生人员潜入搞破坏,面向西三府方向都派出了人手,却唯独忽略了码头。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他悔恨不已,如果时间能够倒流,一定不会再发生这种疏漏。

第四百二十六章 议和() 
崇祯八年秋,天下局势风云变幻,大明王朝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岔路口,向左还是向右,关系到王朝的命运。

    北方,清太宗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副手,统左翼军,成亲王岳托为扬武大将军,统右翼军,安平贝勒杜度辅助,两路征明。岳托从密云北边墙子岭,毁坏长城,破边墙入边,斩杀明蓟辽总督吴阿衡。多尔衮则于九月二十八日于青山关毁边墙而入,两军在北京郊区通州会师。崇祯诏令天下兵马勤王,同时命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卢象升,携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京师,以卢象升督天下援兵,赐尚方剑。

    西北,洪承畴总督五省军务,崇祯又令熊文灿为五省总理,加大对流民军的围剿力度。在官兵的围追堵截下,流民军接连失败,形势严峻:崇祯八年春,李自成兵败梓潼,守岷州(今甘肃岷县)、临洮,同年,在洮河一带遭洪承畴及孙传庭军袭击,败走岷州,为保存实力,李自成被迫率残部活动于川陕边境山区;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南阳、麻城亦为左良玉军击败,负伤退谷城,熊文灿遂改围剿为招抚。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等流民军首领,先后投降或就抚。从表面上看,剿寇形势一片大好,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似乎成效显著。可是随着清军两路入寇,京师戒严,卢象升、孙传庭等名将率军勤王,西北官军减少,又给了流民军喘息之机。

    崇祯也看到了这种形势,大明的国力不允许两面同时大规模用兵,到底是集中精力剿寇还是全力迎击清军,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虽然勤王兵马陆续从全国各地赶来,卢象升已经领着天雄军、三镇总兵以及关宁军在京郊驻守,与清军相持,大战一触即发,但崇祯还是难以下定决心,于是传召兵部尚书杨嗣昌商议。

    乾清宫内,杨嗣昌侃侃而谈:“……陛下,臣以为,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

    崇祯觉得很有道理,点头道:“爱卿言之有理。然鞑子入寇,迫在眉睫,流寇日渐式微,两者一急一缓,又该如何抉择呢?”

    杨嗣昌正色道:“陛下不可小觑流寇,眼下虽然局势有所缓和,但其如燎原之火,只要放任不管,立刻又会卷土重来。为今之计,唯有攘外必先安内,与鞑子虚以委蛇,腾出手来,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盗,方为上策。”

    崇祯动容道:“爱卿的意思是,与鞑子议和?可是群臣怎么会支持,朕也开不了这个口啊……”其实杨嗣昌的建议附和他的心思,但他历来重视口碑名声,不愿承担向鞑虏求和的骂名。

    “臣提出此议,已经预料到会遭群臣反对、言官弹劾。”杨嗣昌凛然道,“言官空谈误国,只知沽名钓誉,浑然不顾天下大势。陛下当以社稷为重,切勿错过剿灭群盗、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

    崇祯踌躇道:“可是该如何筹办此事才好?”

    杨嗣昌看穿了崇祯既想议和,又怕背负骂名的心思,说道:“陛下,卢建斗功勋卓著,又总督天下勤王援兵,如果他同意议和,大军只与鞑子对峙,不贸然开战,臣再命人私下与鞑子伪汗联络,则此事可成。”

    崇祯听明白了杨嗣昌的意思,只要总督天下援兵的卢象升同意议和的观点,与清军维持出而不战的局面,那么事情就有操作的余地。他想了想,觉得可行,便说:“甚好,朕立刻传召卢建斗入宫觐见。另外,朕再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计,爱卿到时可隐晦提及此事,试试百官的反应。”

    杨嗣昌大喜:“臣遵旨。”

    天津卫码头,船帆遮天蔽日,文登营从威海卫、铁山卫而来的两路军队在此汇集,准备登陆奔赴前线。

    无数士兵成队成队地下船,以营为单位集合,火炮辎重源源不断地从船上被卸下来,在码头上堆成了小山。陈雨在诸人的簇拥下上了岸,站定之后,吩咐左右:“队伍就集合完毕之后,邓范、蒋邪各领两协在前,本官领一协及骑兵营、辎重在后,即刻出发,不得有误。”

    邓范等人应下:“遵命。”

    陈雨又问王有田:“情报司有消息传回来没有?”

    “禀伯爷,属下已经派了几拨人赶赴保定、通州等地,目前得知的情况是:宣大总督卢象升统领各路勤王援军,在通州以西驻扎,鞑子的两路大军分别在通州和顺义劫掠,暂时还没有大规模的交战。”

    “继续侦听消息,每两天向本官汇报一次,我们要随时知道鞑子的动向和朝廷的打算。”

    “遵命。”

    一个多时辰后,完成了集合整编的文登营开始出发,从天津往北面行军。陈雨并不知道,此次北上抗清,他要面对的敌人并不止清军,还有来自大明内部的对手,勤王之役,是对他和文登营的一次严峻挑战。

    济南,曹府。

    曹吉安听完了跪在地上几人的禀报,激动地站了起来:“咱家忍气吞声几个月,终于等到陈雨率军北上了,机会来了!”

    旁边一个头戴尖帽、身着褐衫、脚踏白靴的男人笑道:“曹公公要如何做,尽管吩咐就是。出京之前,厂公交代过,到了山东,一切听曹公公的。”

    曹吉安狞笑着说:“有劳路档头了。这一次,咱家要新仇旧恨一起算,把陈雨连根拔起,永世不得翻身!”

第四百二十七章 卢象升的决心() 
就在曹吉安得到探子回报的当天,大批身着褐色比甲、脚穿尖头靴的番子从曹府鱼贯而出,翻身上马,在曹吉安和那名姓路的东厂档头带领下连夜赶往登州府,一场阴谋就此拉开大幕。

    此时的京城,也在酝酿着一个可能改变大明国运走向的变故。

    傍晚,一名面色白净、身材瘦削高大的中年官员在太监的带领下来到了乾清宫。此人在殿门外矗立了片刻,似乎在整理自己的思绪,然后深吸一口气,抬脚迈过了门槛,进入了殿内。

    进殿之后,他远远地站定,望着前面的皇帝和兵部尚书,朗声说:“臣卢象升,奉召觐见。”

    “卢爱卿来了,快赐座。”崇祯满怀希望地望着卢象升,口气和蔼。能否实现与清军宣而不战并秘密议和,完成集中兵力围剿流寇的计划,卢象升是否愿意配合是其中的关键,崇祯对这个战功卓著的大臣抱以厚望。

    杨嗣昌却没有崇祯这么乐观,他幽幽地望着卢象升,眼神闪烁,似乎暗自打着什么主意。

    王承恩命小太监搬来了小墩子,卢象升却没有坐下,拱手道:“谢陛下赐座。不过臣多年领兵征战,身子骨还算硬朗,站着也无妨,况且京郊大战一触即发,军情紧急,臣也无心落座,还请陛下速速下旨,让臣率领各路勤王大军与鞑虏决一死战!”

    崇祯的脸色立刻就变了,卢象升的态度这么坚决,与他的预想背道而驰,完全打乱了他的说辞,一时不知道如何开口。

    杨嗣昌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军情固然紧急,但是鞑子来势汹汹,十几万大军进逼京畿,事关大明国运,需从长计议。卢大人还是坐下来,慢慢商议吧。”

    卢象升反问:“大明与鞑子势不两立,多尔衮、岳托已经攻城掠地,连下数个州县,京城危在旦夕,除了开战,还有什么好商议的?”

    崇祯不悦地说:“用兵方略是朕说了算,还是爱卿说了算?”

    卢象升心中一凛,连忙说:“陛下英明神武,运筹帷幄,自然是陛下说了算。”

    崇祯面色缓和了一些,继续说:“爱卿在西北与流寇征战多年,现在的局势你是知道的。眼下各路流寇日渐式微,正是一鼓作气奠定胜局的大好时机,偏偏鞑子此时入寇,打乱了朕的全盘计划。如今两处皆要用兵,以爱卿所见,该如何做才是?”

    卢象升毫不犹豫地回答:“流寇要剿,鞑子也要打。”

    杨嗣昌慢慢引导:“然而大明如今的国力无法支撑两面用兵,要么先剿灭群盗,要么先迎击鞑子,你说对不对?”

    卢象升听出了一点味道,不置可否:“本兵所言甚是。”

    崇祯开口说:“杨爱卿提议先与鞑子虚以委蛇,以缓兵之计周旋,集中兵力剿灭流寇,你觉得如何,与鞑子是战是和?”

    卢象升眼神坚毅,回答道:“臣主张与鞑子开战!”

    崇祯、杨嗣昌两人都大失所望,这人怎么脑子一根筋呢?

    “陛下,臣以为,与鞑子和谈,以缓兵之计维持北边数年平安并不是不行,但绝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主动求和。”卢象升坚定地说,“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听说谁能从城下之盟中获利,即使要和,也要先立足于能击退敌人,让敌人感到获胜无望,才能以和谈确保鞑子数年不敢叩关。”

    杨嗣昌长叹了一口气,抿嘴不言,崇祯更是重重哼了一声,坐回了椅子上,毫不掩饰眼中的失望。卢象升的态度,让他们的希望落空了——一个极力主战的督师,怎么可能配合他们宣而不战、秘密议和的计划?

    沉默片刻之后,崇祯摆摆手,示意卢象升退下:“今日之事只是商榷,并没有定论,上述所说切勿传与第三人耳中。”

    卢象升向崇祯行礼:“臣谨记。如果没有其他事情,臣告退。”

    正转身准备退出宫殿外时,杨嗣昌看了崇祯一眼,得到肯定的示意后,补了一句:“卢大人,没有兵部的命令之前,切勿擅自出战,切记。”

    卢象升停滞了一步,回答了一句:“部堂的话,本官听到了。”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望着他走出宫殿后,崇祯皱眉道:“卢建斗执迷不悟,估计你兵部的命令他未必会听。王伴伴,宣高起潜觐见,朕要命他为勤王大军监军。”

    次日,崇祯召集三品以上大臣,在中极殿以“剿兵难撤、敌国生心”为主题策试大臣。大臣们对这种命题作文形式的策论颇有经验,很快就洋洋洒洒提笔写了一篇篇四平八稳的文章,大多是论证了一番剿寇和抗清的重要性不分伯仲之外,无一例外以“吾皇圣明,恭请圣裁”结尾,绕了一通等于什么建议都没有。

    崇祯随意浏览几份后,自然对这种推卸责任的官样文章不满意,“点名”杨嗣昌:“本兵阅览几份这些策论,阅完之后看看可有建议?”

    杨嗣昌装作意外地站出来,翻阅了一下那些文章,沉吟一番后,开口道:“陛下,臣有些话想对同僚说。”

    崇祯伸手示意:“你说,朕也听着。”

    杨嗣昌转身面向众人,昂首挺胸道:“前几天河间府、顺德府、大名府均上报辖地有大疫,号称‘瘟疫传染,人死’、‘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诸位,以往这种大范围的疫病,从没有在京畿周边发生,现在突然爆发,可否有人想过其中的曲折?”

    大臣们疑惑地望着他,不是说剿寇和打鞑子的事吗,怎么扯到瘟疫了?

    杨嗣昌继续自问自答:“东汉初年,天降异象,日蚀火星,光武帝以此为戒,决心与匈奴议和,边疆数十年无战事,百姓休养生息,乃有光武中兴;宋朝太宗时,也有月蚀荧惑之警示,但太宗未引以为戒,兴师伐辽而战败……如今京畿恰逢百年难得一见的大疫,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众人恍然大悟,绕了一圈,原来是这个意思——不就是转着弯提议跟鞑子议和嘛,连天降异象的理论都搬出来了。

第四百二十八章 夺情入阁() 
杨嗣昌为了引出议和的论点,引经据典,搬出了东汉光武帝和北宋太宗的典故,殿中众人都是人精,自然听出了他的意思。但是与鞑虏议和的事情太敏感,即便有人赞同,也不敢当出头鸟,持反对意见的有心想驳斥,但杨嗣昌并没有捅破议和的窗户纸,想辩论也无从辩起,一时间殿内无人作声。

    崇祯环顾一圈,对大臣们的态度很不满,点名温体仁:“长卿,你是内阁之首,朕的股肱之臣,对文弱的话有何见解?”

    温体仁向来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选边站,讲究的是中庸之道,听到崇祯点自己的名字,心中哀叹一声,硬着头皮站了出来,斟词酌句地回答:“东汉初年国弱民贫,与匈奴议和,休养生息,是韬光养晦的明智之举;宋太宗时经过太祖的数年治理,国力不俗,且辽国铁骑自燕云十六州频繁南下,威胁大宋边境,为收回国土,兴师伐辽也是利国利民之举,奈何兵败高粱河,功败垂成,也不能说做错了,打仗嘛,本来就没有必胜的道理……”

    崇祯一听非常失望,让你站出来是帮忙的,不是探讨古人的对错,要说钻研典故、以古鉴今,群臣大多是满腹经纶,比你强的人多得是。现在这一通废话下来,不仅没有帮上忙,反而隐约有赞同与清军开战的意思。

    他看了看其他大臣,似乎没有站出来提倡议和的打算,决定实施事前另一个计划,迂回前进。

    “今日除了考校一下诸位爱卿,另有一事也一并商议。兵部尚书杨文弱,无偏无党、勇于任事,朕拟提拔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仍掌兵部事,诸位觉得如何?”

    崇祯的想法是,引导大臣提出议和的建议一时半会没有效果,那就提拔杨嗣昌入阁,以大学士身份继续掌管兵部,加强话语权,通过他逐步推动议和的计划。

    这个决定顿时让群臣不满了,杨嗣昌被皇帝宠信,早就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了,现在他又隐约有议和的想法,还加强权力和地位,岂不是让他更容易得逞?与鞑虏议和这种让人戳脊梁骨的事情,说什么也不能让他杨文弱干成,让文武百官跟着一起背锅。

    少詹事黄道周立刻站了出来,大声说:“陛下,杨文弱父母先后逝世,尚在丁忧期内,免行守丧出任本兵一职已经是于礼不合,如今再夺情入阁,礼乐崩坏,如何能堵天下悠悠之口?”

    不少内心反对议和的大臣也纷纷站出来:“臣附议。”

    崇祯大怒,朕为大明殚精竭虑,夺情任命大臣也是为了国事,你们这些庸臣在军国大事上出不了主意也就是算了,现在居然揪着礼制的小问题不放,当真是一些误国误民、尸位素餐的废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