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卫-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富贵说:“俺听辽河俘虏的张忠旗等人说过,鞑子本以渔猎为生,不会种地,他们的地都是交给抓来的汉人包衣耕种。”

    “所以我才说,吸引汉人来投奔,触及了他们的根本利益。辽东气候严寒,粮食本就匮乏,如果再因为缺少劳力导致土地抛荒,那鞑子就会面临大规模的饥荒。毕竟,靠入关劫掠,不是补充粮食的长久之计,他们入关更多是为了丁口和财物。”

    蒋邪沉默了片刻,问道:“大人是否担心鞑子去而复返,攻打铁山卫?”

    “没错,这个可能性非常大!”陈雨笃定地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如果我是皇太极,身边出现了这么一支能打的精锐之军,而且大肆屯田,还把自己治下的劳力都拐走了,就一定要除掉这个隐患,防止坐大。”

    众人顿时哗然,纷纷议论起来。

    顾大锤担忧地说:“原本以为能够闷声发大财,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和鞑子杠上了。”

    他虽是卫所武官出身,但这一辈子都没上过战场,当初被抽调平叛都不敢去,更别说面对更加凶恶的清军了。这一瞬间,他甚至有些后悔听了陈雨的话,调来铁山卫,动了重新返回威海卫的念头。虽然回到威海卫就意味着碌碌无为、混吃等死,但好歹是大后方,不用直面鞑子不是?

    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压下去了。他虽然胆小,但足够精明,现在自己的命运已经和这个女婿绑在一起了,荣辱一体,真要提出逃离铁山卫,恐怕不仅仅是权力没了,包括官职在内的一切都会失去。这个女婿的铁腕手段,他又不是没见识过,从前威海卫同知杨奇志,到百尺崖的副千户冯守义,得罪了陈雨的人,下场一个比一个惨。

    陈雨看了看顾大锤:“我也想不受干扰,安心发展壮大,可是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既然在鞑子眼皮子底下,而且靠吸他们的血来扩大咱们的人口,就要做好随时面对鞑子报复的心理准备。”

    邓范说:“可是,咱们正……正式的战兵还只有千余人,农兵倒是过万了,但一半以上是没……没有打过仗的,拿什么和鞑子硬拼?”

    顾大锤也附和:“而且咱们农庄所辖的田亩已经上万亩,大半都开始春耕播种,要是鞑子一来,破坏了地里的庄稼,这半年多的心血就白费了。另外,除了当兵的之外,那些拖家带口来的汉人手无寸铁,鞑子来了肯定把他们重新掳走。”

    陈雨镇定地说:“坛坛罐罐多了,当然不能像当初对付马福塔一样,把鞑子放进来打。所以,我们必须制定对策,既要挡住鞑子的进攻,又要保住农庄。农庄的屯田和人丁都是我们的本钱,有了这些,我们才会有充足的粮食和源源不断的兵源。”

    众人都安静下来,等待陈雨的决定。他们也想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在抵挡鞑子兵锋的前提下,保住屯田不被破坏,丁口不被掳走。

    陈雨扫视了一眼众人,缓缓说道:“我决定,以鸭绿江为界,建立一道防线,把鞑子挡在鸭绿江以北,御敌于国门之外。”

    ps:书友们,我是小雨非非,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三百二十五章 鸭绿江防线() 
“御敌于国门之外?”众人面面相觑,这个提法倒是新鲜。鸭绿江可以说是朝鲜的国门,但是由大明的官员口中说出,总觉得怪怪的。

    蒋邪若有所思:“大人这个想法值得尝试,只是夏、秋季节还好,到了冬、春季节江面结冰又如何是好?鞑子的骑兵可以从江面的任何一段过江,防不胜防。”

    陈雨回答:“这是我的构思,具体如何实施还得仔细斟酌。关于不同季节的江面状况,你说到了点子上,不过我暂时不说我的做法,先找人问问鸭绿江沿线的地形再说。”

    他对张富贵说:“上次在辽河不是俘虏了几个包衣吗,其中除了一个叫张忠旗的汉人,还有两个朝鲜人和一个满人,把他们叫来。”

    很快张忠旗等人被找来,几人看着满堂的大人物,有些拘谨,默不作声。

    陈雨问:“张忠旗,你是汉人,辽东土生土长,又在鞑子那边做过包衣,你给本官说说看,鞑子大部队往来朝鲜,主要从哪儿走,为什么?”

    张忠旗不假思索地回答:“回大人的话,鞑子进入朝鲜境内,必走义州。从盛京到义州,距离最短,大约只有四百里,而且沿途多为平原,适合大队骑兵行进。”

    “恩,那么,如果鞑子绕道鸭绿江上游进入朝鲜,是否可行?”

    “啊?”张忠旗顿时傻了眼,愣了片刻之后说,“也不是说不可以,可是为什么呢?鸭绿江上游是长白山,周围都是高山密林,鞑子都是骑兵,他们又不傻,干嘛放着坦途不走,偏往老林子里钻?”

    陈雨又问:“这只是个假设,本官只需要知道这条线路的具体情况。”

    “小人只清楚盛京以南的状况,过了辽阳就不清楚了,不过满泰知道,他是海西女真,对那片熟悉。”

    满泰说:“大人,您说的这块地方属于奴尔干都司建州卫,建州女真之名也由此而来,努尔哈赤当时还是建州三卫之一的建州左卫指挥使,后来因为和北边的部落争斗,开始南迁,在赫图阿拉一带定居,后来又把都城迁到了辽阳。建州左卫临近长白山,正如张忠旗所说,此处都是高山密林,不利于大队骑兵行军。”

    陈雨追问:“那么从鸭绿江上游进入朝鲜以后呢,路是否好走?”

    张忠旗指着两个朝鲜人说:“这个可以问他们。小人记得金在石是平安道的人,离那边很近。”

    金在石说:“大人,小民确实是平安道宁边大都护府的人,从建州卫那边往南,整个平安道北部,方圆几百里都是多山地形,比起京畿道和南边地区,人烟相对稀少,鞑子如果非要走这条路线,跋山涉水、补给不便,显然是很艰难的。”

    陈雨点点头,面向众人:“你们都听到了吧?鞑子进军朝鲜,最佳的路线是从盛京直扑义州,渡过结冰的鸭绿江,整段路程只有四百余里,对于骑兵而言也就是十天半个月的事;如果想避开鸭绿江主流域,从北面进入朝鲜,沿途就要经过长白山脉和平安道北部山区,不仅路途艰难,而且补给不便,路程也要多上几倍。真要走这条远路,鞑子就算不累死也要脱层皮。”

    众人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但又不是很明白,唯独蒋邪跟上了陈雨的思路。

    “大人的意思是:咱们只要守住义州到平安道北部的鸭绿江沿岸,就能把鞑子挡在朝鲜国境之外?”

    陈雨点点头:“我问过朴昌永,这段江面延绵三百多里,大体是直线,到了上游,也就是平安道北部临近长白山脉区域,才拐了个大弯,而且河道变窄。所以,我们只要设法守住这三百里的江面,就能达到御敌于外、保住铁山不受侵扰的目的。”

    邓范问:“可是就算是这三百里江岸,对咱们来说也太……太长了,把兵力均匀分布,过于分散,而且全是步军,调动不便,鞑子照样可以集中兵力在一点突破。”

    蒋邪说:“兵力过于分散的确是兵家大忌,但是邓千户别忘了,咱们有水师,只要派出战船来回巡逻,鞑子不管在哪一段江面渡江,一两条船、几百人的规模也就罢了,大规模的军队调动必定会被发现,到时候船上的大炮一架,给他们来个半渡而击,把渡船击沉,他们就只能望江兴叹了。”

    陈雨击掌叫好:“蒋千户说得好,咱们扬长避短,用水师应对,就能以最小的代价守住鸭绿江。我不妨再考考你,这是夏、秋季的战术,到了冬、春季江面结冰的时候,船舶无法航行,而鞑子的骑兵却可以从冰面长驱直入,又该怎么办呢?”

    蒋邪想了片刻,试探着说:“既然冰面是鞑子的坦途,那么咱们只要破坏这条坦途就行了——用炮轰击,炸碎冰面!”

    张富贵也反应过来:“对了,咱们有大炮,无论多么坚硬的冰面,几十炮、几百炮轰过去,冰面必定碎裂,到时候看鞑子怎么渡江?”

    顾大锤忍不住说:“办法是好办法,只是三百里的江面,都要靠炮子炸开冰面,那得耗费多少银子啊?”

    张富贵呵呵笑道:“顾同知,你是不知道大人的风格,能用银子办到的事,那都不是事!比起和鞑子正面交锋的死伤,这点银子简直花得太值了,更不用说保护了铁山的屯田和丁口,那可不是用银子能衡量的。”

    陈雨冲张富贵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跟在我身边的人,知我者莫若猴子你了。”

    这个点子打开了众人的思路,连张忠旗也忍不住插嘴:“小人是辽东人,知道这冰的特点。其实并不用花费重金,用大量炮弹去砸碎三百里水域的所有冰面,只需在鞑子来临之前,每隔一段距离,砸出一些洞就行,有洞就会有裂缝,一路延伸。这江河上的冰壳子,看着结实,但是如果裂了缝,小股人上去还好,要是成千上万的人踩上去,冰面承受不住,就会大段大段地裂开,到时候鞑子大军自然会沉入江底,一命呜呼!”

    

第三百二十六章 扩军() 
听了张忠旗的主意,人人都对他刮目相看。蒋邪忍不住说:“这个以点带面的法子,比炸开所有冰面要省事多了,而且更损。这么干的话,河面远远看着没什么问题,可是大队人马踩上去看到冰面裂开,已经晚了。”

    张忠旗嘿嘿笑道:“小人祖籍盖州卫梁房口,气候和朝鲜北部差不多,年幼时常在结冰的河面上凿孔钓鱼,所以才知道这其中的门道。这个法子还有个关键,炸开的洞不能太小,要只是个**大的冰窟窿,第二天又会冻上,起码得炸得跟水缸那么大,才会产生裂缝,而且再也冻不上了。”

    邓范若有所思:“如果不需要用大炮轰开所有冰面,只是炸些洞出来,那么也未必要动用大……大炮。只需在冰上凿个小眼,用火药去炸就是,这比用炮节约多了。而且说是三百里江面,但未必要炸……炸那么宽,既然越往北越不好走,咱们重点守住义州这一段,其余地方派人驻守警戒即可。”

    陈雨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人多主意果然也多。邓范说的不无道理,只要能达到目的,能节省银子当然更好。但江面炸冰这种事,咱们都没有经验,要实践之后才知道,等江面结冰了再试试吧,那种方法能行得通就用那种。至于是重点守义州还是三百里江面全面开花,到时候勘察地形再做决定。”

    蒋邪问:“大人肯定不会把希望都寄托在鸭绿江上吧,肯定还有后手。”

    “这个当然,就算鸭绿江是天堑,也需要人来守护。”陈雨说,“我打算效仿迎击马福塔的做法,沿着江岸一路修建墩堡,不用青砖,也是用夯土垒建即可,里面设炮台,还派兵驻扎,配合解冻时的战船巡逻、结冰时的炸冰手段,双管齐下,让鞑子插翅也飞不过来。退一步说,即便炸冰出现了漏洞,也可以直接攻击渡江的鞑子,拖慢鞑子进军的步伐。墩堡之间再设烽火台,用于示警。”

    “这不就是咱们威海卫备倭的墩堡吗?”张富贵说,“这玩意如果只用夯土,不烧砖,花的钱倒是不多,可是需要的人力就海了去了,抽调的青壮太多,会不会影响咱们屯田的收成?”

    “呵呵,人的事不用担心,这事有先例可循,按老办法,找朝鲜官府征发徭役就是,咱们的屯丁和农兵可不是干这事的。”陈雨说,“不过防线在平安道境内,不在咱们的地盘上,徭役也要平安道征发,交涉起来要费不少手脚。”

    邓范提醒:“大人,既然要设墩堡,派什么人、派多少人驻守,都要有个章……章程。”

    “说到这个,我正好也要提,讨论墩堡怎么守之前,先把正式扩军定编的事定下来。”陈雨说,“我决定,从一万三千农兵中精心选拔五千有战斗经验的,与原来的老兵混编为六千人,中下层军官均以老兵担任,这是作为主力部队的战兵;农兵则补充新鲜血液,重新扩充到一万五千人,作为预备兵源,仍然保持半兵半农的性质,平时耕种、闲事操练。”

    顾大锤赞叹道:“以前在威海卫只是雾里看花,不知道这屯丁、农兵、战兵的区分到底有什么用。现在身处其中,才明白其中的奥妙:战兵主攻,屯丁耕种,农兵则介于两者之间,既能保证屯田的劳力,又能随时征调补充战兵,藏兵于民,打仗、屯田两不误,这卫所的优势被发挥到了极致,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起鼎盛时期的卫所,更要胜出一筹。”

    “老泰山谬赞了。”陈雨谦虚了一句,接着说,“扩军之后,编制也要细微调整。原来伍、什、队、旗、营的编制不变,仍然分别为五人、十人、百人、五百人、千人的单位,但是为了称呼方便,并与旧式卫所军区分,旗改为哨。另外,在营以上,增加编制,两营为标,两标为协,两协为镇,官职分别为标统、协统、统制。”

    他看着邓范和蒋邪:“你们都以千户衔,出任标统,各领两千人,轮流驻守鸭绿江防线。至于农兵的操练,基本上已经走上正轨,也培养出了一批出色的教官,就不用邓范时刻盯着了,就由你们两人轮流督导照应。剩余的那两千人,作为我直管的机动部队,暂时只设营官,不设标统。”

    两人很高兴,兵多了,权力大了,地位也就提高了,齐声应下:“遵命!”

    “鸭绿江防线,不仅要鞑子的骑兵,也要防鞑子的细作。”陈雨说,“但是咱们要接受那边过来的汉人,想阻止细作借机混进来是不可能的。除了王为民牵头继续在内部筛查抓捕细作之外,从现在起,封锁鸭绿江,以江面为界,只准进,不准出,未经我允许,任何人想要去鸭绿江对岸,杀无赦!”

    王为民说:“大人英明,这个计策甚妙。无论鞑子派多少细作过来,刺探了多少消息,回不去也是白搭。然后属下就一个屯一个屯筛查,慢慢跟他们耗,管叫他们无所遁形。”

    顾大锤提醒:“征发徭役要靠平安道,封锁鸭绿江也要平安道配合,那边官府毕竟不是铁山郡,不归你管,是不是要好生交涉?”

    陈雨点头:“老泰山提醒的是,不光如此,整个鸭绿江防线都在平安道境内,这么大的事情,平安道也做不了主,说不得,我还得跑一趟汉城。”

    他想了想,露出了一丝狡黠的笑容:“把那个鞑子的细作也带上,然后大肆渲染一番鞑子再度来袭的危险,吓唬吓唬朝鲜君臣,让他们把朝鲜军队的指挥权临时移交给我,如果不行,最起码黄海道、平安道两处的军队要归我节制,军事部署也要由我来安排。”

    众人低声惊叹,大人的胃口还真大,被朝鲜封正二品的官职还不满足,居然要掌握朝鲜的兵权?

    

第三百二十八章 得寸进尺() 
接管黄海、平安两道的军政?

    一语既出,举座皆惊,不仅李倧傻了眼,东西两班官员都惊呆了。陈雨以一个明朝武将的身份,短短半年时间内接连授予从正五品到正二品的官职已经是非常惊人了,更别说铁山郡事实上已经成为其治下的国中之国,有这样超然的地位还不够,现在居然还觊觎兵权?

    看着笑吟吟的陈雨,百官心中五味杂陈。虽然他们不喜欢这个跋扈至极的家伙,可是必须要承认,就是因为这个家伙存在,鞑子才会退兵,朝鲜才避免了向蛮夷俯首称臣的耻辱,保住了这个延续数百年了的王朝的颜面,甚至,有他的军队在挡在京畿道之前,从国君到两班文武官员,才会有一份安全感。

    但是,这个家伙未免也过于得寸进尺了吧?要知道,兵权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是多么重要,整个朝鲜就只有八道,他一口气就要掌握两道的军政,几乎去了半壁江山。如果答应他,下一步是不是要觊觎王位了?

    李倧茫然四顾,期待有一位不畏强权的忠臣站出来驳斥对方的荒谬请求。可是放眼望去,群臣虽然脸色愤懑,但没有一人站出来。他这才想起,最强硬的右议政金尚宪,已经在之前的“逼宫”事件中,为了平息陈雨的怒火,撤职查办了。

    就在李倧硬着头皮准备自己开口说服对方放弃这个念头时,终于有人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定睛一看,是工曹判书李兴立。

    李兴立义正言辞地说:“陈守御使,你的正职是黄海道水军节度使,五军营守御厅的职务只是荣衔,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接管黄海、平安两道的军政,一来不合规矩,二来从无先例,还请收回这句话。”

    陈雨似乎对这样的反驳早有心理准备,不慌不忙地说:“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说句不客气的话,贵国那些不堪一击的军队,我并没有什么兴趣,所谓的兵权,我也不放在眼里。”

    群臣哗然,这句话就有些过了。好歹你也是领着朝鲜正二品官衔的人,开口闭口“贵国”也就忍了,居然评价朝鲜军队不堪一击,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兴立脸色也是一变,正想反驳,陈雨却伸手制止了他,继续说:“听我把话说完。我之所以说是两道的军政,而不是单提军权,是因为想借助鸭绿江打造一条阻挡鞑子南下的天堑,但鸭绿江主要流域都位于平安道,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为了更好地指挥、协调此事。”

    李倧有些糊涂,开口问:“鸭绿江?鞑子?究竟是怎么回事,还请爱卿说清楚。”

    “臣让大王见一个人,大王就知道前因后果了。”

    被包裹的像个木乃伊的李尧被人用担架抬了上来,放在大殿正中的地板上。他受刑之后,浑身没有一块好肉,站都站不稳,只能这个样子来面见国君了。。。

    来之前李尧已经被反复“教训”过,知道该怎么做,不等朝鲜君臣询问,就直接开口:“大王,小人是受大清皇帝派遣,潜入贵国境内,目的是打探铁山境内这支强军的底细。大清皇帝对之前被迫撤军一事耿耿于怀,多次对左右说,这一役半途而废,未竞全功,影响了他的全盘布局,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