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少年帝国-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剑之仇外,还有一因素不可忽略。那就是:以雷被的郎中身份,他就不宜离开淮南国!

    所谓郎中,就是领导的随从。雷被作为“淮南八公”之一,跟随刘安多年,就算没看到他们父子在干什么,多少也能闻出些造反的味道。换句话说:这么一个掌握王国情报的人投奔中央,对王国来说,那是绝对不安全的!

    于是,刘安就雷被应征参军一事下了一道命令:以后不允许人,以借口离开王国!

    这下子,雷被傻了。然而他马上又想到了一招。这不是什么高招。兵法有云:走为上策。本年,雷被就脚底抹油逃了!

    雷被逃到长安,将刘迁告发。说刘迁太不象话,竟阻拦他参军报国。

    这话一传到刘彻耳里,刘彻二话不说,派出两拨人,准备抓人:一拨人是中央的廷尉,一拨是地方的河南郡守。他们的意见是:先将刘迁抓回长安,然后异地审讯。

    消息马上传回淮南国,刘迁的父母:淮南王刘安和王后蓼荼当即慌了手脚。两夫妻商量一夜,得出一共同的结论:儿子刘迁一旦被抓回长安,肯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如中央真派人来抓儿子,咱就只能撕破脸皮,反他娘的!

    于是,刘安命淮南全国随时待命,准备发兵!

    然而这时却发生了件奇怪的事:刘安等了十余天,竟迟迟不见中央派来的人。难道中央是雷声大,雨点小?

    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首先是河南郡下达抓捕令,传到寿春县。可寿春县丞却将此抓捕令扣下来,没有传达下去。这也就罢了,该县丞还向中央提了一个要求:可不可以不要异地提审王国太子?没想到的是:刘彻竟答应了这一要求,就在本地提审太子!

    刘安听到太子可以本地侯审的消息,心里落了一块大石头。看来皇帝不想为难自己,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既你让我一尺,我就让你一寸吧。于是,刘安暂时按兵不动。

    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就在这时,有个人对太子本地侯审的要求提出了异议。

    这个人,竟然是淮南国相。国相认为:太子本地侯审,不合规矩,更不谨慎。所以这个太子刘迁,一定要异地提审。不然,雷被就白告了,中央也白忙活了!

    半路上冒出个抬扛的?刘安始料不及。想了想,刘安决定委身低腰,向自己的这位国相求情,希望能放太子一马。

    放儿子一马,就等于放我一马。放我一马,就等于放皇帝一马!不然逼得急了,我刘安真反了。到时我不好、你不好、皇帝不好,大家都不好!那又何必呢?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国相一根筋,竟拒绝了刘安的请求!

    意外,实在意外!刘安出奇的怒了。但他没有发兵,也没杀人,而是准备了一份材料,将自己这位国相告到了中央。然而让刘安想不到的是:这份该死的材料,竟将刘安本人拖下了悬崖!

    刘安的举报材料送到中央,刘彻转交给廷尉。廷尉动作很快,马上将淮南国相抓到长安来审。一审,竟审出一大堆问题,国相也将刘安准备谋反的迹象添油加醋的说了出来!

    这才真正是:你让我一个人过得不好,我就能让你全家人死得都难

    然而,当淮南国相将刘安告发后,首先激动的不是汉武帝刘彻,竟然是中央朝廷里那帮公卿。这些人向来对阴谋砸他们饭碗的诸侯王都是深恶厌绝的。所以,他们异口同声的要求皇帝“不管如何,抓起刘安那个败家仔,审了再说”

    可刘彻拒绝了。刘彻从容地安慰他们道“你们不要着急。淮南王到底是不是真有问题,不能由国相说了算。这样吧,朕先派个人去调查。然后,咱们再重新开会讨论讨论”

    当公卿们在朝会上叫喊着要抓刘安时,消息已传回淮南国。谁替刘安搞到了情报?刘陵!刘安不是白培养这个宝贝女儿的,他的钱也不是白烧的。更值得肯定的是:刘陵搞情报的功夫,那的确是没得说的。

    现在怎么办?火都烧到眉毛了。这时,太子刘迁站出来了“形势比人强,如中央胆敢来抓人,那我们就先下手为强,杀掉使者,反他娘的”

    刘迁这个主意,刘安同意了、王后也同意了、同谋也都同意了。他们各就各位,中央派人来查。果然,人就来了。

    负责调查刘安的是一个叫段宏的中尉。让刘安感到很意外的是:段宏没像朝会上那帮撕人肉的公卿那般嚣张。相反,这位大汉使者相当和气,相当客气。

    更让刘安感到意外的是:段宏一见到他,就双手作揖,连连祝贺。然后又大骂雷被不是东西,给淮南王惹麻烦了。直把刘安搞得一愣一楞的,不知道这位中央调查专员葫芦里卖的什么酒?

    事实证明:段宏是真的和气,也是真的客气。他在淮南国装模作样转了两圈,找了几个无关的人,问了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然后就回长安汇报情况去了。

    刘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中央使者这个样子,应就是走走过场的。没事吧?或许是真的没事了。大家都这样叹道…不过,刘安等人都上当了!

    段宏回到长安向刘彻汇报有关情况。据调查,的确没找到刘安谋反的迹象。然而这都是不的。段宏先生已准备好牙齿,朝刘安一个伤口狠狠的咬去!

    刘安的这个伤口,就是阻拦雷被参军一事。于是他向刘彻上奏道“淮南王阻挠雷被参军,抗旨不从,理应砍头弃市。请陛下不要手软,不要宠坏了刘安这只老狐狸”刘彻笑了,态度坚决地说了一句话“不行”

    众公卿一听,发起进攻。又对刘彻提议道“既陛下舍不得诛杀淮南王,至少也得将他废了。就算不废王爵,也得削他几块地盘,以示惩罚吧”这次,刘彻终于同意了。然而他却打了一个折扣。公卿们提议请削刘安五个县,他只批准削了两个。

    闹了半天,汉朝这些高官总算没白忙活。尽管只削刘安两个县,但也够本了。于是刘彻下诏削地。负责将圣旨传达给刘安的人,仍是中尉段宏。

    当段宏再次来到淮南国,宣布削地一事时,刘安怒了!

    在刘安父子看来,他们一直寻机会造反来着。所以我今天还不造反,就已够给你中央面子了。现在你反下来一道诏书,说是中央给我面子,只削我两县?

    好啊,没想到你们还有这一手!你做初一,就别怪我做十五…刘安父子决定:这次无论如何,一定要反!

    和刘安一样想着造反、为自己父亲报仇的是他的亲弟弟、衡山王刘赐。然而这两兄弟的关系似乎实在不怎么好。以致于刘赐听说刘安要造反,他就先高度紧张起来了。

    刘赐之所以紧张,就是害怕他的好哥哥刘安一旦造反,会第一个将他灭了。

    当然,刘赐不仅是防着刘安,更防着汉朝中央。话说五年前,衡山国有个叫卫庆的方士随刘赐入朝,在长安城内听说了刘彻也好这个,于是上书想调往中央工作。刘赐听说后很是不满。想出一阴招,治了卫庆的罪。然而他的内史却认为此做法不妥,不应治人家的罪。

    王国的内史都是由中央任命的,刘赐拿他没辙。只好上书中央,将内史告了。内史当然也不服,反告刘赐。

    中央司法部门立即准备组织人马抓捕刘赐。但刘彻不许。按汉朝法律,诸侯国内两千石以上的官员是由中央任命,而两千石以下的官员,诸侯们可以自己任命。所以刘赐无罪,但也不能便宜了他?于是刘彻削夺了刘赐任命地方官的权利,衡山国内两百石以上的官员,刘赐都没资格任命了。

    就是这个陈年臭事搞得刘赐一直对刘彻耿耿于怀,做梦都想赐刘彻两脚。从那以后,刘赐就纠集一帮人,整天在夜里喝酒观天象,策划造反。

漠南之战篇() 
那时候,刘赐是想单独干一票大的。所以他连皇帝玉玺及三公九卿的印章,都叫人刻好了。没想到刘安也想造反,且两人关系紧张,属于同行竞争,所以不得不防着对方。

    这一年,刘赐又到了该入朝的年份。顺路经过淮南国时,亲哥哥刘安热情接待了他。让刘赐没想到的是:刘安竟主动提出了结兄弟恩怨。更让刘赐没想到的是:刘安还提出兄弟俩一起承包造反工程。

    造反犹如打架斗殴,总是人多益善。刘赐就同意了刘安的方案。同时上书称病不朝。

    只不过这兄弟俩在共同造反前,还必须先做一件同样的事:要把自己家里那些烂人破事先摆平了再说。

    元朔6年BC1232月,卫青率大军出征。此次出征,几乎集中了汉朝的精英。名单如下:中将军公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

    此六大将军,全都是久经沙场,能征善战者。同时,张骞充当汉军首席向导。他们统一归大将军卫青节制。

    十余万骑兵从定襄郡出征。此情此景,可谓汉军豪华版阵容。但在众人当中,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新面孔。此时,他像一只猎鹰,静静的站在卫青的身边。

    漠南大战拉开序幕。卫青行军数百里,与匈奴单于搞了一场遭遇战,歼敌数千人。接下来,卫青没有乘胜追击,突然做了一意外的决定:休战!

    此战中,张骞因熟门熟路,向导得当,使得大军没有缺粮断水之虞,立下大功。于是被封为博望侯。

    卫青的十余万大军全部撤回,分别驻在定襄、云中、雁门三郡。这时有人突然发现:卫青身边的猎鹰不见了!

    事实上,卫青这只猎鹰正在数百里之外追逐着猎物。随卫青出征的那只猎鹰,就是让汉人骄傲、让无数后人一想起来都热血沸腾的霍去病!

    关于霍去病,无论是他的身世或他的勇气,怎么看都像是升级版的卫青。首先,与卫青一样都是私生子;其次,胆略与卫青相比,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平阳公主的封邑内有一小县吏,叫霍仲孺。这位霍先生简直就是卫青老爹郑先生的克隆版本。霍先生也看中了平阳公主家的一女奴。不同的是:郑先生当初看中的是卫青的老妈、而霍先生看中的是卫青的二姐卫少儿。两人你情我愿,播种不久,就收获了霍去病。

    但没想到的是:当霍去病生出来后,其父霍仲孺却不敢承认霍去病是他的劳动成果,拒绝接收。于是,霍去病便糊里糊涂的成了只有生产日期,却没有标签的产品。从伦理上讲,这样缺乏相关手续的产品,未经权威部门认可,是不能上市流通的。于是霍去病只好被捂着养,一直养到了他的小阿姨卫子夫被刘彻宠幸,才敢公开露面。

    因三妹受宠,卫少儿这个当二姐的门路也通了。不久嫁了一人家。而霍去病这个有娘生没爹教的孩子,其教育便被同病相怜的舅父卫青承担。在卫青的调教下,霍去病总算茁壮成长。十八年这年就参加工作,当了刘彻的随从。

    刘彻听说霍去病善骑射,便让他在这次漠南之战中,随舅舅卫青出去历练。卫青就奉诏带上霍去病出征。没想到的是:卫青突发奇想,提拔霍去病当了票姚校尉,率八百轻骑远征偷袭匈奴老巢。

    此时,霍去病这只年轻的猎鹰,正游晃在沙漠深处,寻找匈奴老巢的影子。很幸运,他找到了!霍去病这一远征战绩辉煌:斩杀敌虏2028级;生擒匈奴相国、当户。还有一个伊稚斜单于的祖父辈、藉若侯产被斩首;一个叔父辈、罗姑被活捉。

    这下子,伊稚斜单于火大了:卫青,咱们走着瞧!

    卫青等的就是这句话。4月,卫青率六军再次出动,直扑伊稚斜单于。卫青向来凭啥出兵?情报是他的常胜之道。然而此次,卫青的情报却失误了。因他所遇到的不是匈奴大部队。遭遇伊稚斜骑兵的,是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二人。

    单于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多。人多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汉军人少。苏建、赵信两军合起来,才三千人。而匈奴主力骑兵竟有数万人。三千挡数万,除非天助汉军,不然想赢?做白日梦去吧!

    苏建和赵信与匈奴血战一天多,眼看匈奴来势凶猛,已准备死拼到底。然而这时却发生了一件意外:赵信反了!

    准确地说,赵信不叫反了,而叫跑了。因赵信本就是匈奴人,投降汉朝,在八年前被刘彻封为翕侯。投降的不可靠,可靠的不投降。这个道理,相信伊稚斜是懂的。于是他临时做了一降低成本的计策:诱降!于是,赵信又投回匈奴怀抱,还带走了八百骑兵。

    这下子,就只剩下苏建的一支孤军。本来他们二人加起来也不过3000多人,现在战死千余,叛去800。还剩千余,怎堪再战?但苏建没放弃,跟匈奴打。当然寡不敌众,苏建仅以身免,逃回卫青处。

    卫青就怎么处理败军之将苏建,跟参谋们交换了意见。以周霸为首的一派主张杀,理由是卫青自任大将军以来,从没杀过将军。此次苏建兵败,便杀他立威,一举两得,挺好的事。另一派以闳、安二人为首,主张不杀,理由有三:1以小兵力对战大军团,神仙都挡不住,何况苏建?2苏建与匈奴血拼一天多,打到最后,连一个兵都没剩下,还记得跑回来。光这点就不错了,总比叛逃的赵信强。3如真杀了苏建,有此先例,以后将军们打输了,哪还敢回来?全跑匈奴那里去了。这叫有百害而无一利。

    两派人争得脸红脖子粗,僵持不下。最后他们干脆把目光投到卫青身上,看大将军表态。这时,只见卫青缓缓开口“我不赞同第一派意见。如说杀将就是立威。那么请问:我一外戚领军在外,还缺军威吗?另外,尽管我卫青受宠于陛下,也不能不经陛下允许,就拿败将开刀。所以我的意见是:暂时将苏建关起来,送往长安,交由陛下处置。以此为天下树立一个不敢专横的人臣,不是一件挺美的事吗”高,实在是高!于是苏建被装进囚车,押回长安。

    这一回合,卫青输得够惨的。前军、右军全打了水漂。然而他马上又狠狠扳回一局:卫青率领的主力部队击斩匈奴一万九千人!

    按人头来算,汉军得到的人头远多于匈奴失去的人头。特别是霍去病以八百勇士拿下两千余颗人头及一堆匈奴有头有脸的人。怎么算,汉朝都不亏本?但汉武帝刘彻却不是这么算的!

    跑了赵信、损数千兵,怎么算,也只能功过相抵?所以不但卫青无功,其他诸将军也通通无功!全军除已被封侯的张骞外,只有两人被封侯:4月,霍去病封冠军侯;5月,郝贤封众利侯。大将军卫青则只赏赐千金。

    那么,苏建该怎么处理呢?这是一个麻烦问题。刘彻的处理意见是:按罪,苏建当死。但如拿钱来赎,就可以回家。

    于是苏建一家交钱提人,总算保住了一命,但贬为庶人…

    苏建赔光了,赵信却赚大了。伊稚斜单于给了这个再度叛逃回来的匈奴人以极高的待遇:封赵信为自次王,并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他。

    当然,王不是白封的、姐姐也不是白嫁的。马上的,伊稚斜单于就向赵信问计:怎么对付汉朝?

    没想到,赵信却提出了一个让伊稚斜目瞪口呆的建议:要想对付汉朝,一个字:跑!

    伊稚斜怒了。我给了你那么多,等来的就是你这句叫我跑?然而等赵信将话说完,伊稚斜就不得不佩服赵信之高瞻远瞩“匈奴想跟汉朝打持久战?那是不可能胜利的。首先,汉朝很有钱,皇帝刘彻很大方,不怕烧钱。匈奴想跟他玩,得先看看自己有多少家当。其次,汉朝那帮将军很牛。像卫青、霍去病之流,能一路打到你老家,还能知途而返,简直是匈奴的克星”

    总结以上两点,得出一结论:惹不起,总躲得起吧?匈奴只能暂时先委屈自己,将单于总部从漠南迁往漠北汉朝找不到北。漠南则留左贤王及河西走廊一些将军驻守,前后照应。

    赵信主张不迁左贤王庭,这不仅是战略问题,更是战术问题。交战仿佛就像是钓鱼,想钓得大鱼,就得放长线。如汉军想拿下单于,必须深入漠北。到时,匈奴便可趁汉军疲惫之际打他个措手不及。这就是所谓的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仔细考量赵信这番话,真不是鬼话。留得青山在,多啃些沙子算什么呢?于是,伊稚斜单于果断决定搬家,悲壮北迁…

    匈奴单于被迫搬家,算是尝到了汉武大帝刘彻的厉害。如要阶段性总结汉朝这场对匈战争,只有十二个字:成果是辉煌的,代价是惨重的。

    据统计,这十一年对匈战争,仅给立功的将军、士兵赏赐黄金,就花了二十余万斤,汉军人马死亡也达十余万。特别恐怖的是:文景之治四十年来积攒的财富,仅仅十余年,就被刘彻挥霍的精光!

    但要想扩大战果,就必须对匈奴作战。要想作战,就必须找钱!国库空空,粮食无存,去哪找钱?

    这时,刘彻想到了一招筹钱的办法。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后患无穷,却又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那就是:卖爵!

    6月,汉武帝刘彻下诏:凡是有钱的,都可以买爵;凡是犯罪的,都可以拿钱赎罪。多钱多赎,少钱少刑。

    刘彻所卖爵位称为“武功爵”共分17级,但现在所知的仅有11级。由低到高分别为:造士、闲舆卫、良士、元戎士、官首、秉铎、千夫、乐卿、执戎、政戾庶长、军卫…军卫以上应还有6级爵位,但现在已不可知。

    爵位按级论卖,每级2万钱,17级共34万钱。刘彻规定:凡买到第五级“官首”的,都可到基层去当干部,称为吏。别把吏不当干部,如表现好,就可被到中央当郎官。当上郎官,与皇帝接触的概率大增,将来发达与否,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凡买到第七级“千夫”的,享受之前商鞅爵制中的第九级“五大夫”的待遇,有罪减刑二等。刘彻同时还规定:买爵最高可买到第八级“乐卿”,这之上的爵位授给立功的将士们,他们可以把这爵位卖钱、抵罪…都可以。

    刘彻这个卖爵生意挺红火,仅此一项就进帐30余万金。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打个比方:官场就像一辆公共汽车,凡有钱的都可买票上车。久而久之,挤上车的人越来越多,有一天肯定严重超载。此情此景,赶人下车是不合理的,不赶下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