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的武士都沉默下来,没有人说话,不少人流下了自怜的泪水。
人群中的小早川突然挥舞拳头大吼一声:“即便是为齐王战死,我们也义无反顾!”
武士们听到这句嘶吼,都看向了小早川。
很快,武士们就被小早川的慷慨感染了,他们都学着小早川一样举起了右手,大声吼道:“不惧战死!”
“义无反顾!”
只有村上名信站在人群的末尾,一声不吭。
宁蓝合看着情绪激动的武士们,哈哈大笑。
“不是让你们上前线去。”
“你们要做的,只是进山区镇压不安分的中南半岛山民而已。任务很简单。”
武士们听到这话,一个个露出迷惑的表情。
宁蓝合一挥手,大声说道:“中南半岛森林密布,山岭纵横,这些山区林区中有许多不服王化的南蛮土著。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但难以管束。你们这些武士到达山区后,就成为基层的武士,负责向这些土著征税,负责维护山区林区的秩序。”
听到宁蓝合的话,武士们诧异地张大了嘴巴。
让武士负责征税,维护地方秩序,这听起来是个很好的差事。
这不是德川幕府灭亡之前武士们在日本做的事情吗?这是个体面的差事,可以别着自己的打刀和肋差威风凛凛地在平民的房屋前巡视,做高人一等的社会上层。
宁蓝合点了点头,又说道:“经过我们的统计,中南半岛有土著一千余万。这些土著将全部迁到山区和林区里。平原地带将空出来迎接江淮省的汉人移民。为了管理山区中的土著,我们从日本征召了十五万失去了生计的武士。”
“你们这些武士大概每个人要管理一百个土著。”
“你们的俸禄从管理区域的农民田赋中抽成。我们在中南半岛实行三成地租制度,也就是土著的收成要上交三成给政府。而这些由武士们收上来的田赋,一成归负责当地秩序的武士私有。”
听到宁蓝合的话,村上名信猛地瞪大了眼睛。
一百人每人收取三成田赋,那这些田赋足以养活四十人。这足以养活四十人的田赋有一成归武士所有,那武士得到的田赋足以养活四个人。
四个人的生活开支归一个武士所有,这听上去是很好的政策。虽然这是以越南土著标准而言的生活开支,可能土著们的生活开支仅够糊口,但无论如何武士也可以娶妻生子,过温饱的生活了。
汉人又给武士们过体面生活的机会?
宁蓝合积蓄说道:“你们可以把你们的梯田和水利技术传授给土著。如果武士能够发展山区经济,这一成的田赋自然也会水涨船高。每个武士都有自己的片区,如果武士管理得好,让片区中人口孽殖,产出提高,武士的收成自然也会越来越高。”
“反之,如果武士不善经营,导致土著逃亡土地荒芜,不但武士本身会承受贫困,我们中南半岛军管政府也会处罚这样的武士。”
“我们承认武士在地方上的治理权。武士是当地的税务官,也是治安官和法官。武士有权处理当地土著的官司和纠纷,除了死刑需要报备,其他对土著的刑罚可以酌情自己决定。”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镇压()
八月二十三,村上名信站在一群越南土著的身后,握着自己的武士刀刀柄。
理论上,这群山区中的越南土著以后就是村上名信的“领民”,或者说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村上名信的领民。而村上名信,以后就将成为这些农民的首领。
这让村上名信有些紧张。他虽然出生于武士家庭,但毕竟只有二十三岁,还从不曾管理过这么多人。
而且这些越南山民明显不好管理,他们对日本武士十分仇视。
这些越南山民实际上并不全是山里的人,实际上一半人是在虎贲军的强迫下从越南红河平原迁入山中的。肥沃的红河平原以后将由江淮省的汉人移民耕作,作为亡国奴的越南人不得不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
村上名信感到齐王对中南半岛土著的政策十分粗暴。和这些越南人比起来,日本的农民就十分幸运了,日本的农民至少仍然在祖先的土地上耕耘。
村上名信认为齐王之所以这么区别对待,可能是因为日本人长得和汉人一样,而中南半岛的居民和汉人长得不一样。而且日本人的文字也和汉人一样。想到这里,村上名信突然对灭亡日本的汉人有了些亲近感。
凡事总要经过对比,才知道好歹。
对于日本的武士,汉人们也给了一条活路,让武士进山管理越南土著。
虽然这是个危险而报酬不高的活,但比起在日本完全失去生计靠打杂赚取食物,这工作看上去就显得还可以了。至少在这山区里,武士能昂着头别着刀,做他们引以为豪的“上等人”生活。
不过要过上这样的生活,首先要压服这些桀骜的越南农民。
村上名信被文吏宁蓝合大人分到了顺山谷这个村庄,和小早川以及另一个武士“留守为清”分为一个组。三个陆奥来的武士将瓜分这个三百多人的顺山谷村。
文吏宁蓝合并没有给三个武士任何文书和证明,在这个有些混乱的中南半岛军管区,尤其是在更混乱的越南山区中,实际上没有任何机构控制着越南百姓。三名武士不需要和任何人做交接,他们只是一人带着一大袋行囊,别着自己的两把武士刀就进山了。
只要山区越南人不爆发大规模的骚乱,虎贲军就不会进山接应武士们。他们三个人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三把打刀和三把肋差。
而现在,村上名信相信他很快就要拔刀了。
小早川站在山民的最前面,手舞足蹈地比划着,试图让越南的山民们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小早川说的是日本话,越南人只听得懂越南语,沟通很艰难。足足用了半个小时,小早川才让越南人明白了他们以后的三成收成要作为税收上交。
越南的山民们明白这一点后,就发出了各种怪叫声和咆哮声,显然是极为不满。
他们很快就拒绝再听小早川训话,而是齐齐转身往村庄中走去,朝押后的村上名信这个方向走来。
小早川看到越南人的举动,明白自己的征税政策被越南人拒绝了。他大喊了一声“混蛋”,大步冲到了村上名信的旁边,指着想离开的越南人大声呵斥。
“笨蛋!不交税是死罪!”
留守为清也踩着木屐冲了过来。
这群越南人有一百多男人。仗着人多,他们并不把只有三个人的武士放在眼里,他们企图越过村上名信和小早川防守的一线,回到村庄中去干活。
村上名信皱了皱眉头,一把拔出了打刀,将刀锋对准了这些蔑视自己的越南山民。
“回去!”
留守为清和小早川也拔出了武士刀。
“抗令者死!”
村上名信和小早川对视了一眼,暂时不再纠结于两人之间的矛盾,准备联手对付这些越南山民。
显然不杀几个人,三名武士是无论如何控制不了这个三百多人的村庄的。
越南的男人们对视了一阵后,也从腰上拔出了镰刀和砍刀,对准了三名武士。
越南男人去掉老人和孩子也还有七十多个。七十多人对付三个人,越南的山民们无论如何不愿意认输。
三成地租意味着一百多人的口粮,意味着越南山村要少养活一百多个孩子。在越南人的理解中,这就是一百多条人命。
武士们举着锋利的武士刀,一点点压向了人多势重的越南山民。
被三名武士的杀气震慑,越南的山民们有些害怕,竟齐齐往后退了几步。
但很快他们就回过了神。
“杀了日本人!”
七十多山民男人举着镰刀和砍刀扑向了武士。
村上名信往前迈了一步,猛地一刀砍向了冲过来的一名瘦弱越南山民。他使用了最简单的劈砍方法,砍完这一刀后迅速撤回脚步,将砍出去的打刀收回来,准备砍向下一个目标。
血花猛地溅开,穿着棉布短衣的越南山民胸口被武士刀狠狠割开,皮肉下面的肠子都爆了出来。
三名武士开始杀戮这些不懂得如何使用武器的越南人。
一转眼,三名武士已经杀了八人。
再杀下去,越南人就要被杀光了。村上名信大叫了一声“收刀!”,往后连跃了几步跳出了战局。
小早川和留守为清下意识地服从了村上名信的指挥,往后跳出了战线。
越南人这才发现,仅仅是十秒钟,地上已经有八具山民尸体。
武士们的战技优势,不是越南人可以用人数优势抵消的。
还活着的越南人脸色发白,双腿开始颤抖起来。他们是农民,何曾见过这么多人被砍死?恐惧已经完全笼罩了他们的意识。
村上名信拔出自己的肋差,示范性地将这把短刀扔在地上,大声吼道:“弃刀!”
越南人完全没有了斗志,他们显然明白了村上的意思,一个个把自己的镰刀和砍刀全部扔在了地上。
村上名信又示范性地跪在了地上,大声吼道:“跪下!”
三百多越南男女老少不敢怠慢,扑通扑通全部跪在了地上。
村上名信站了起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碎步擦干了打刀上的鲜血,将打刀收进了刀鞘。
“小早川!留守君!我们三人先不要分开,一起管理这个村庄吧。”
小早川突然间觉得村上名信远比自己强大,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第一千二十二章 聚宝盆()
九月十七,李老四骑马走在暹罗的湄南河平原上。
李定国骑在李老四的旁边,向李老四介绍山区中的情况。
“伯爷,如今山区中的日本武士已经基本控制了局势。各地的中南半岛土著都基本被镇压,除了极少数武士失败被土著赶了出来,大多数武士都成功成为了山区中的管理者。”
李老四好奇地问道:“还有武士打不过土著,被赶出来的?”
李定国笑道:“总有滥竽充数,武艺不精的武士。”
李老四点了点头,看向了北方。
在山区里使用武士作为基层管理者是十分划算的事情:中南半岛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这里的农民也没有汉人那么勤劳,一年到头只能糊口。这里的土地虽然肥沃,但这里的人却得过且过,成年人人均只耕作两、三亩的水田,每人平均只收获五、六石的稻子。算上老人儿童,每个人仅仅有三石左右的粮食做口粮。
所以武士们虽然能够获得总田赋的十分之一作为俸禄,也不过是获得四个土著的生活资料,十二石粮食而已。这些粮食按照范家庄的粮价来说不过是三十两。
也就是说,武士们为李植维护大山中的秩序,每个月月钱只有二两五钱。
而且这些武士们要能文能武,不但要武艺精湛镇得住大山中的山民,还要有算术能力能够收税算账。
放眼望去,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同时具备这样文武才能的群体也只有日本的武士了。
每个日本武士每年都要为李植输送近三百两的田赋收入。而且日本武士还往往擅长水利和梯田技术,能够督促懒惰的东南亚土著发展农业。所以说李植未来的中南半岛的田赋收益还会继续扩大。
李老四觉得,真田信之临死前提出的用武士管理山区的建议当真是一个好建议。
最关键的是,武士们也喜欢做这件事情。武士们很享受作为基层管理者的风光。把失业的武士从日本运到东南亚,极大降低了日本爆发武士起义和战乱的风险。
这是一箭三雕的安排。
李老四觉得随着计划的顺利展开,王爷一定会夸奖自己这个安排。
未来几年,随着迁入山区的东南亚土著渐渐开发出山谷田地和梯田,中南半岛每年将给一镇九省输送以千万两计的田赋。随着这笔收入的逐渐增加,王爷的实力也会有上一个台阶。
王爷可以养更多的虎贲军了,听说王爷最近已经有了扩军的计划。
但是王爷显然不是一个醉心于钱财的人。对于李植来说,更重要的是让汉人在新的土地上孽殖。也就是说,最关键的是安置好从内地迁来的汉人移民,真正把东南亚变成汉人的土地。
李植大笔地投资于移民的迁移,大量补贴愿意南下开垦东南亚的汉人农民。
李定国指着前面的一片树林,大声说道:“伯爷,过了那一片小树林,就是湄南河第一百七十九殖民地了。”
现在齐王在各地广泛宣传移民东南亚的好处,民间的轮船公司像是倾销货物一样将一船又一船的移民,一船又一船的移民物资送到中南半岛来。这些新移民到达的地方甚至来不及取名字就开始建设了,中南半岛的军管政府只能以数字来给这些汉人殖民地命名。
李老四在马上坐直了,顺着李定国的手指看了过去。
湄南河平原的绿野葱葱,便映入了李老四的眼中。
到处都是低矮的热带雨林和树林之间的稻田,地势十分的平坦。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条小河流过,让整个平原显得极为富饶肥沃。
在平原上有很多地方还未开发,树林很多。
如果单论农业生产条件,东南亚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日照充沛降水充足,平原地区土地平坦河流众多。然而在十七世纪,这里的土著民族却没有大力发展农业的组织能力,白白浪费了这样沃野千里的大平原。
比如说,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在这个时代基本是无人的沼泽地区。
不过这样的局面就要被一船一船迁来的汉人改变。
李老四“驾”地一声,策马冲了出去,朝前面的第一百七十九殖民地驰去。
越过那片树林,李老四看到了一个五、六十间砖瓦房子组成的村庄。
村庄的附近有几十个儿童在那里蹦跳玩耍,几个老头老太在那里守着孩子。
村庄的外面,是一眼看不到尽头的水田。那些水田蔓延在一条小河的两侧,不知道有多少亩。小河上已经架起了龙尾车,龙尾车旁边有水牛在不断地转动,河水不断地通过灌溉渠流入水田中。
李老四看到一些农民驱赶耕牛,在水田里插秧。
和江南的水田不同,湄南河平原这里的水田位于热带,最冷的冬天温度也有十度以上。一年四季都光照充足,水稻一年可以种三季。所以即便是现在九月,农民仍然在种植第三季水稻。
李老四对那些蓄力驱动的插秧机有了些兴趣,停马下来看了看。
那些机器由蓄力驱动,随着水牛不停往前走,机器将一个大铁盘上密密麻麻的秧苗插进了水田里。李老四仔细观察了一番那些田里的秧苗,发现秧苗插得很正,秧苗和秧苗之间的行距保持得很好,看上去十分整齐。
李老四跳下了马,走到了田垄深处,朝那些农民喊话道:“老乡,你们这机器叫什么?”
那些农民抬头看了看李老四,见李老四一身血红色军装像是个大官,便恭敬地答道:“官爷!这是王爷给我们发的畜力插秧机啊!”
李老四问道:“插秧也要用机器?”
那个老农停了身边的耕牛,笑着答道:“官爷,这王爷的插秧机真是神仙机器。以前我们一个人一天最多插七分地,插不了一亩地,所以一个人只能照看二十亩庄稼。”
“如今有了这畜力插秧机,我们一天可以插五亩水田,插秧这个最忙的事情变成最轻松的事情了。再配合王爷给我们贷款买的畜力收割机,我们一个人照看四十亩水田不成问题。”
“有了王爷新发明的机器,这暹罗的平原当真要变成我们的聚宝盆!”
第一千二十三章 萨菲皇朝()
畜力插秧机的需求,是和农民的人均耕作面积高度相关的。
在后世的中国,畜力插秧机并没有成为主流。因为在后世的中国,农民的耕作面积极为有限,人均只有几亩田。这样的条件下,购置动辄几万元的插秧机就显得得不偿失了。明明可以辛苦几天就坚持过去的事情,当然没有购置高价机器的必要。
但是在李植的经营下,十七世纪的汉人在东南亚高速扩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辽阔土地,这就导致了人均耕作面积的急速膨胀。
李植目前已经占有了东北三省、台湾、吕宋等大粮仓。如今又占领了农业条件极为优秀的中南半岛。第一批迁居到中南半岛平原地带的移民随随便便就能分到几十亩水田。
这些农民的人均耕作面积在四十亩左右。
在这样的人均土地占有量上,农业机械的需求就出现了。因为对于人均四十亩水田这样的量级来说,完全使用手工劳动会把人累死。即便是每天只睡六个小时拼命干一个月,也无法把四十亩水田的秧苗全部插好。
一个月能插三十亩秧就很不错了。如果用手工操作,总有十亩田会荒废掉。
而购买一台手扶式小型插秧机,价格也不过一百一十两。一台插秧机一个月可以插一百五十亩水田,可以满足差不多四个农民的需求。插秧机避免了四十亩水田的荒废,带来的收益是二百多两银子的收益。
这样算下来,农民们毫无疑问会大量装备插秧机。
所以在李老四的面前,人均耕作面积可观的中南半岛移民普遍使用农业机械。这是由土地数量决定的。
####
阿巴斯二世戴着红色的头巾,头巾上面镶嵌着一颗巨大的红宝石。他身上穿着红色的对襟长袍,腰上别着锋利的波斯弯刀。这一整套行头让这个波斯帝国的沙赫,或者说皇帝,显得高贵而英武。
他跪坐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跪坐在厚厚的波斯地毯上,看着巴尔迪普送上来的米尼步枪和瞄准镜。
这些装备是荷兰人卖给莫卧儿皇帝胡马雍的。胡马雍用这些装备武装了莫卧儿的大军,包括贾坎德邦的巴尔迪普。然而此时莫卧儿二十万大军兵败缅甸,胡马雍战死沙场,刚刚统一的莫卧儿帝国再次陷入了分裂和内战中。
巴尔迪普很聪明,他明白印度北部的任何一个贵族都没有短时间统一北方的实力。而李植的大军就在缅甸,随时可能侵入印度。所以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