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工程师-第1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头顶上,身边还落着两颗铁弹丸。

    高台上,五、六个离开花弹爆炸点太近的清兵中弹了。开花弹弹丸刺进了这些清兵的身体,激出大股的血液出来。伤兵们在地上翻滚抽搐,惨叫呻吟,看得格勒录脸色发白。

    这李植的开花弹,实在是太霸道了。

    怎么会有二十发炮弹射向自己所在的这个高台?自己被李植盯上了?格勒录害怕起来,趴在地上不敢爬起来。

    一分钟后,瞄准格勒录的二十门重炮再次开炮。又是二十发炮弹向格勒录射去。这一次炮兵的准头更好,有两枚炮弹落在了格勒录的身边,引信上呲呲冒着黑烟。

    格勒录吓得屁滚尿流,连滚带爬地往没有炮弹的地方冲过去。

    只听到轰隆隆几声炮响,又是二十发开花弹炸响。好在格勒录跑得快,没有被炸到。

    不过格勒录身边有五、六个逃得慢的清兵被炸死了。一个清兵的左手被炸断了,露出里面的白色骨头出来。他惨叫着用手捂着伤口,却掩不住泉水一样涌出来的鲜血。

    这个平台上的清兵已经失去了秩序。他们见两轮炮弹瞄着这个小小的高台轰炸,再不敢停留在此,一个个架起梯子往其他高台上爬。

    格勒录暗道自己是不是被明军盯上了?他也不敢托大,他四处张望了一阵,发现一百米外有一座石头房子看上去结实。

    这个房子是给军官休息用的,修得颇为坚固。格勒录撒腿跑到石头房子后面,却看到那后面已经挤满了躲炮弹的清兵。

    清兵们见梅勒章京发现自己躲在这里,一个个脸色慌张,以为格勒录要教训自己。但格勒录自己也是来躲避的,哪里好意思责斥其他清兵。他一脚踢开挡路的几个清兵,带着亲卫走进石头屋子后面,坐在了地面上。

    不过格勒录却高估了这石头屋子的防御力。

    又是二十发开花弹飞来,狠狠砸在石头屋子上。石头屋子在开花弹的撞击下轰然倒塌,变成了一堆碎石头。

第四百六十九章 攻山() 
几枚开花弹撞塌了石头房子后,被石头埋在了下面。但很快这些炮弹就爆炸了,只听到轰隆几声巨响,石头下面的开花弹炸开,把上面的层层碎石激得四面飞溅。飞溅的石头飞得很快,狠狠撞在后面躲避炮弹的清兵身上。

    不少清兵都被这些石头撞伤了,倒在地上翻滚呻吟。格勒录的两个亲兵被碎石割伤了脸面,捂着脸部大声惨叫着,那声音撕心裂肺。

    格勒录也被两块石头撞在了身上,然而他穿着三层重甲,没被砸伤。

    不过这个地方的石头房子已经变成了一堆废墟,已经不能用来躲避炮弹了。

    格勒录一路被炮弹追杀,明白自己已经被明军的炮兵盯上了。他急着找一个地方躲避炮弹,张皇带着亲兵跑了出去,下意识地往山顶上逃去。

    山顶上多尔衮所在的敌楼修得很坚固,开花弹撞不进去。格勒录已经顾不得考虑擅自逃回去以后多尔衮会怎么惩罚自己了,此时命最要紧。被二十门大炮瞄准的感觉,比多尔衮的惩罚更可怕。

    一路上,格勒录发现刚才被自己赶到高台边缘的清军又都躲到了角落里,一个个全放弃了对高台的防御。然而格勒录已经顾不上这些士兵了,他撒腿在蜿蜒曲折的上山小路上狂奔,只希望最快速度跑回山顶。

    又是一片隆隆炮声响起,山脚下的六十九门重炮再次射出炮弹。二十门炮弹不依不饶地朝格勒录射来,十九发炮弹射偏了,散落在小路旁的各个高台上。不过有一发炮弹却稳稳地射中了格勒录,射中了他的后腰。

    格勒录只觉得一阵巨力撞在自己的腰上,然后腰部一凉,整个下身就失去了感觉。

    格勒录身边的亲兵看得清楚:格勒录整个身子被炮弹从腰部打成了两截,上下分开。血肉器官四处喷洒,喷得旁边的几个亲兵一身血红。

    排山倒海的剧痛是格勒录最后的感觉,他张着血红的眼睛看着自己腰部的惨状,就瘫在小路上死掉了。

    格勒录的亲兵们看着格勒录被撞成两截,胆战心惊。但看到落在格勒录身下的那颗开花弹,亲兵们又不敢上去抢救格勒录的尸体。

    过了几秒钟,开花弹在格勒录的两截尸体下面轰然炸响,把格勒录的尸体炸成了一片碎肉和血雾。

    周围的清兵看着格勒录的惨死,一个个脸上发白。梅勒章京被炮弹炸死,被炮轰的清军士气更低,根本就没有守住这座小山的信心了。

    曹变蛟等将领没见到李植炮轰笔架岗清军的场景,此时用望远镜观察大笔山,看到山上冒出的一朵朵爆炸火光,看得是胆战心惊。等他们看到一个清军大官被炮弹炸死,更是惊得瞠目结舌。

    李植的炮兵太犀利了,这样轰炸,山上的清军哪里还有什么士气可言?

    曹变蛟望远镜里看得清楚,山上的清兵已经全部躲在掩体和山体后面躲避炮弹,没有人还守在高台边缘防御。此时攻山,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朝山上炮漫射了两个小时,炸得清军胆战心惊,李植开始组织士兵攻山了。

    大笔山上满是壕沟和高台,虽然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通向山顶,但走那条小路的话要绕来绕去面对整座小山的清军火力打击,并不划算。唯一现实的攻山办法是用长梯架在壕沟上爬上去。曹变蛟的兵马此前已经造好了许多长梯子,此时李植拿来用就是了。

    李植的兵马冲到大笔山山脚的第一个高台前,准备攻打这个高台。士兵攻坚之前,炮兵先对这个小高台进行了炮火覆盖。

    不仅有六十九门重炮进行轰炸,八十门六磅轻炮也拖了上来进行火力压制。六磅炮要抵近到一里以内才能射击,这样就会进入山顶上清军轻型红夷大炮的射程。不过清军的轻炮只射了两轮就被李植的重炮端掉了,什么都没打中。

    一百四十九门大炮全部移到大笔山山脚下一里处,抵近瞄准,分别使用开花弹和实心弹,朝士兵准备攀爬的高台进行地毯式轰炸。只看到抛射的开花弹和实心弹像是雨点一样落了下去,一片片火花在第一个高台上炸响。

    打了两轮后,这个平台上清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没有一个人还敢据险防守。

    陷阵团士兵兵不血刃地爬上了第一个高台。

    爬上第一个高台后,士兵们用步枪对准了山上更高的其他高台,看见清军露头就射击。清军被大炮炸得胆气已丧,在山上乱成了一片,要不是被明军团团围住早就弃山逃了。李植的兵马爬上高台后,山上只有零零星星的清兵往下攻击,大多数清军都趴在地上躲避炮弹,不敢冒头。

    炮兵们则对准了士兵们要攻打的下一座高台射击。

    炮兵不断地朝士兵们主攻的方向上倾泻炮弹,为士兵攻坚扫清障碍。后排的士兵们则用步枪朝山上反抗的清兵射击,瓦解清兵反抗的意志。

    攻坚的士兵们举着手榴弹和火把爬梯子,爬到高台外面时候,就两个士兵合作点燃手榴弹,往高台里面扔去。即便是个别清兵躲在高台边缘的土墙后面准备负隅顽抗,也会被这些手榴弹炸死。

    陷阵团的士兵们一层一层地往山上推进,伤亡极小。山上的六千清军守军基本上只有逃跑的份,根本没有组织过一次像样的反击。从下午攻到傍晚,士兵们已经打了半山腰。要不是天色已经暗下来,陷阵团能直接攻上山顶。

    这个时代的晚上是漆黑一片的,作战极为困难。所以李植傍晚时候推进到半山腰后,就不再往上强攻。

    相信明天再攻一天,就能拿下大笔山。

    子时天色最暗的时候,李植已经在营帐里睡下了,却突然听到一片喊杀声。李植跑出营寨,发现附近并没有战斗,喊杀声都是从大笔山北面传来的。

    半天,才有一个洪承畴的传令兵跑了过来。

    传令兵跑到李植面前跪了下去,说道:“兴国侯,多尔衮弃了大笔山,率领六千鞑子从山北突围而出,乘夜色往锦州方向逃去了!”

第四百七十章 锦州() 
二月二十九日夜,多尔衮弃大笔山北逃。大笔山上面一片狼藉,李植率兵搜山,找到了五百多具鞑子尸体,割了首级。

    拔掉了大笔山这个山垒,山海关到锦州之间的四百里道路就全部打通了。明军十五万大军士气如虹,往锦州支援过去。

    清军大军就在附近,明军穿戴着盔甲行军,放出去无数斥候,走得很慢,从大笔山到锦州四十里走了两天。

    清军在大笔山新败,士气低迷,不敢和明军接战,撤了锦州的包围往义州逃去。义州在锦州城北五十里,是鞑子这一年来的屯兵之处。鞑子盘踞在义州不愿离去,似乎还在打着什么主意。

    不管清军如何打算,明军至少解除了锦州的包围,达成了此番大战的战略目的——解围锦州。

    大军到达锦州后,发现城外到处都是清军挖掘的壕沟,修筑的高墙。锦州的城墙上,满是红夷大炮轰炸后的坑洞。锦州被鞑子铁桶般围了四个月,当真是处境艰难。也就是鞑子大炮太少。如果鞑子能有一百门重炮,就要把锦州城墙打垮了。

    明军大军在城外扎营,建设营寨。修好了营寨后,诸将骑马入锦州。

    如今李植的身份高于洪承畴,军中以李植为首。李植打着侯爵仪仗,带着五十个亲卫举着金扇金瓜,打着旗牌带着军中将领,骑在诸将的最前面。洪承畴行在后面,再后面才是八名总兵。

    走到城南三里,李植看到前锋总兵官祖大寿率领锦州官民浩浩荡荡列在城外的道路上,迎接援军的到来。

    祖大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干瘦的脸上满是皱纹,一脸的沧桑。

    祖家在辽东根基极深,家中总兵、参将和游击近十人,可谓辽东将门。祖大寿在袁崇焕被杀后曾经外逃,后来又被袁崇焕书信召回。他曾经降清,但投降后又以借口逃回明国。天子多次召见祖大寿,他都不去京城见天子,是锦州城内军阀一般的人物。

    皇太极包围锦州城后为了劝降祖大寿,给降清祖大寿养子祖可法加官进爵,官至副都统。祖家在辽西举足轻重,如果祖大寿降清,可能带动整个多米诺骨牌,也许整个关宁军都会陆续投清。

    所以锦州之围才那么牵动朝局,引全国关注。

    看到李植的仪仗,祖大寿赶紧迎了上去,一揖及地喊道:“前锋总兵祖大寿见过兴国侯!兴国侯千里援锦一路杀敌,我代得救的锦州一城百姓谢过兴国侯!”

    祖大寿说完这话,他身后几千百姓纷纷跪在地上,朝李植行礼。

    李植在大笔山击退多尔衮后,清军就撤了锦州的包围。前线的消息不断传入锦州,百姓们都知道这场大战中兴国侯是中流砥柱。没有兴国侯,可能大军已经败了数场了。若是没有兴国侯,鞑子攻下锦州城,不知道要屠杀多少百姓,残破多少人家。

    几个老翁举着一壶浊酒走到李植马前,说道:“兴国侯救下锦州一城百姓,我等别无长物,唯有敬兴国侯一杯浊酒!”

    李植看了看那浊酒,有些不敢喝。这锦州距离沈阳很近,城内奸细最多,谁知道酒里有没有毒?

    场面一时有些尴尬,李植后面的李老四走了出来,接过那碗浊酒喝了下去,大声喊道:“老人家!好酒!”

    钟峰斜一步抢上来,大声说道:“咱也喝一碗!”

    众人这才露出笑容。祖大寿哈哈大笑,说道:“兴国侯国之干城,谨慎些情有可原。”

    他撩起官袍的袖子,大声说道:“我为兴国侯牵马入城!”

    在祖大寿的引导下,李植的仪仗队伍行进了锦州城。锦州城被围了四个月,城内十分萧条。各家人家的门板窗户都被拆下来做守城器械了,道路两侧的房屋都破破烂烂的。百姓们这几个月都没吃饱,一个个瘦得皮包骨。

    然而现在终于把苦日子熬到了头,救援的王师赶走了鞑子。城中的百姓们听说援军将帅们入城了,一个个十分激动,挤满了道路两侧观看。

    前天鞑子一撤兵,兴国侯大杀八方击退鞑子的消息就传遍了全城。如今百姓们看到李植华丽的侯爵仪仗,知道这是兴国侯来了,纷纷跪在地上不敢大声说话。

    道路两侧只看到黑压压一片脑袋,十分安静。

    钟峰喝了点酒十分兴奋,骑在马上朝两边的百姓喊道:“诸位百姓协助官军死守城池四个月,守住我大明的疆土,都是好汉!”

    “都是好汉!不必拘礼!”

    听到钟峰的话,百姓们才敢抬起头来看兴国侯的样子。等他们看到李植年轻的模样,一个个暗自心惊,暗道兴国侯当真是英雄少年。

    在祖大寿的引导下,众人横穿锦州城,进入总兵府。

    总兵府大堂里已经摆下了酒宴。锦州城被围四个月,猪羊早就被斩杀了。但是腊肉米酒腌白菜还是有的,祖大寿好说歹说张罗了一大桌,也算是犒劳犒劳诸位支援锦州的将帅。

    众人入席,李植坐在主位上,左边坐着总督洪承畴,右边坐着监军张若麒。然后两边依官位大小坐着其他八位总兵,祖大寿自己则陪坐在末席。

    众人也好久没有喝酒了,此时大战两月终于解除了锦州之围,都十分高兴,喝得觥筹交错。

    宣府总兵杨国柱有些好酒,别人敬他他来者不拒,还有事没事找理由和别人喝,喝得满脸通红。大同总兵王朴的酒量极好,喝了两斤米酒脸上还是一点事情没有。吴三桂似乎对这种场面极为擅长,时不时恰到好处地敬上别人一杯,让人生出好感。

    曹变蛟一点酒都喝不得,喝了两杯就手脚发红,李植知道这是酒精过敏。

    洪承畴喝得极有风度,抚着长须一杯一杯喝着,他敬了李植一杯,还敬了祖大寿一杯。洪承畴敬祖大寿时候赞扬了祖大寿的死守之功,把祖大寿激动得满脸通红。

    酒过三巡,洪承畴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如今鞑子被我们连败四场杀伤近两万兵马,退守义州!支援锦州之战,我大明大获全胜!”

    众人听到这句话,轰然叫好。

    等众人安静下来,洪承畴又说道:“但是鞑子并未退去,据我们的细作回报,鞑子似乎还在增兵,要举国攻来。不消说,还有最后一场决战要打!”

    “如今我大军齐聚锦州城,有兴国侯在,还有九名总兵,共计十七万大军。诸位觉得,我们与清军此战,该如何打?”

第四百七十一章 对峙() 
听到洪承畴的话,众人停下了吃酒,开始思考军国大事。

    不过众人都没有什么头绪,想了好久,也没有人说话。许久,杨国柱才说道:“鞑子举国来攻,不善战阵的民夫包衣全部上阵,看上去势大,然实际战力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可怕。我们只要妥善应对,还是有可战之机!”

    众人听到这话,纷纷点头。

    过了一会,李植笑道:“本侯有一计。”

    洪承畴抚须说道:“兴国侯有什么教我们?”

    李植说道:“鞑子全国总动员,耗费巨大,不是那么简单的。鞑子也要吃饭,也要耕田。如今所有东奴壮丁都聚到义州,且不说兵饷粮草,光说东奴家中荒芜的田地,都不知道多少。”

    “鞑子如此竭斯底里,就好像是咬人疯狗,看上去可怕,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无法持久。只要拖他三、四个月,恐怕东奴就要弹尽粮绝,秩序崩溃。”

    众人听了李植的话,一时都沉默了。

    想了想,众人觉得李植说的十分有道理。鞑子也要耕地吃粮,如今壮丁全部征召上战场,谁耕田?鞑子岂能承受几个月没人田间耕作?没人耕田,来年吃什么?

    李植说道:“我们在锦州城外挖掘战壕,修建矮墙,把锦州变成一座大堡垒,和鞑子耗在这里。最近打的这几仗,鞑子的大炮几乎被我们全部摧毁,鞑子拿什么攻打我们营寨?拿什么和我们拼消耗?”

    众人听到李植的话,眼睛一亮。

    所谓上兵伐谋,李植说的话都是高屋建瓴的战略谋算,字字珠玑。众人暗道兴国侯百战百胜的威名不仅仅是靠兵马强盛得来的,这李植的谋略计算,也远强于其他大字不识一个的大老粗总兵们。

    洪承畴抚着胡须想了一阵,对李植的谋略越想越高兴,脸上欢喜起来。

    其他总兵一直担心要和几十万鞑子厮杀,怕寡不敌众。此时听到李植的谋略,仿佛看到一条赢下大战的明路,都十分高兴。

    杨国柱拱手一礼,说道:“兴国侯老成谋国,某佩服!”

    曹变蛟说道:“兴国侯说得一字不差,我看我们就按兴国侯的说法操作吧!”

    王廷臣、王朴等总兵也纷纷点头,极力赞赏李植的建议。王朴拍了拍桌子,笑道:“我已经看到皇太极求战不得,在义州城内跳脚的样子了!”

    众人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合。

    笑了一阵,总兵们都看向了洪承畴,等他做最后决定。

    洪承畴点了点头,说道:“上兵伐谋,兴国侯之计确是高明!本督明日便报上朝廷,拖他几个月,横竖要把鞑子拖垮!”

    ####

    三月十五日,装饰得富丽堂皇的义州卫城守备府内,皇太极听着各路兵马的汇报,忍不住咳嗽了几声。

    皇太极很焦心。

    自从大笔山大败之后,皇太极就在大清发布了总动员令。诏令满洲、蒙古凡年满十六岁男丁,悉数赶赴义州,充军为兵。

    皇太极这一纸命令,是要和明国拼命了。八旗满洲有两百多牛录,每牛录有三百户人。以每户人出两、三个男丁的平均值估算,这就是二十万人。蒙古的各部落也有人丁不少,虽然蒙古人执行皇太极的命令会打些折扣,但十万人估计还是会拉出来的。这就有三十万人。

    虽然这些新征召的壮丁不是披甲人,战力不高。但满洲是渔猎民族出身,人人习武。蒙古是游牧民族,人人骑射,这些壮丁都能上阵厮杀。刨去配置在后方运输辎重粮草的老弱,皇太极可以拉出二十多万人马和明军对敌。

    这样的数量,十分惊人。这一次,皇太极动员大清所有能动员的力量,要发动雷霆一击,一举击垮明军。

    这些天,满洲的兵马已经响应号召,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