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工程师-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尔衮挥手说道:“快让信使进来!”

    半晌,三个身穿白漆鳞甲的清兵走进了多尔衮的大帐,正是多铎军中的精锐摆牙喇。那三个清兵进来朝多尔衮屈膝请安,站起来大声说道:“大将军,我家主子多铎按照皇上的布置,已经攻占黄崖口,请大将军率军从那里出关。”

    听到这个摆牙喇的话,大帐中的满蒙贵族们眼睛发亮,一个个激动地站了起来。

    多尔衮站起来问道:“多铎怎么攻下黄崖口的?”

    那个摆牙喇说道:“皇上早就刺探到黄崖口防备空虚,收买了细作埋伏在内。我家主子和细作里外配合,让城里接应的人打开了关门。门一开,我大清兵一拥而入便把黄崖口给占了。”

    大帐中的满蒙贵族们听到这话,知道黄崖口是真的被拿下了,一个个都长舒了一口气。众将暗道这下子终于能顺利出关,能摆脱这个魔鬼一样的李植了。

    多尔衮站在大帐中想了想,也是喜上眉梢。

    黄崖口在西面,距离青山口四百里,多尔衮率军一路向西,十日就能到达。天津的明军即便得了消息追上来,也追不上自己。

    终于能够顺利出关了。虽然这次入关损失惨重,但毕竟劫掠了二十多万人口。有这些人口补充,我大清仍有可为。

    伊拜激动地说道:“大将军,我们快去黄崖口,从那里出关吧!”

    多尔衮点了点头,大声说道:“拔寨,全军往西,从黄崖口出关。”

    ####

    李植站在瞭望台上,看着南、北两面的多尔衮军和皇太极军同时拔寨,浩浩荡荡往远处行去。

    郑开成诧异地问道:“师长,这多尔衮怎么退了,他们要去攻打其他关口了?”

    李植想了想,说道:“恐怕不是,皇太极既然来了,清军就有了刺探长城众关口虚实的本事。说不定清军已经打下了不知道哪里的关口,准备出关了!”

    薛三库说道:“师长,我们要不要跟上去?等待时机打他一下?”

    李植笑了笑,说道:“打野战,我们一万人打不过多尔衮的大军,让他们走吧,我们这次立的功劳,也够大了。”

    郑开成悠悠说道:“清军入塞多次,都是耀武扬威而走。逃得这么狼狈的,这也是第一次吧?”

    周围的虎贲师军官们听到郑开成的话,都是一阵哄笑,十分地畅快。

    李植也笑了笑,说道:“给洪承畴发捷报,报功!”

    ####

    洪承畴这天正站在天津卫城的城墙上,凭栏远望津沽的风物。

    大运河从天津城西穿过。虽然因为清军入塞劫掠的原因,运河上漕船很少。但运河两边那鳞次栉比的茶馆、驿站,还是能让人感受到往日天津的繁华。

    这一次,这些城外的运河附属设施,都保住了。

    清军经过天津时候,并没有攻打大军云集的天津诸城,而是直接越过天津往青山口去了,这也让洪承畴长舒了一口气。如今明军不敢出城和清军野战,也不敢支援被清军包围的城池。要是清军和天津的明军死磕,洪承畴也没法保证各个州县屯堡全部不失。

    如果洪承畴和陈新甲坐拥十几万大军,却还是丢城弃土,那天子震怒之下说不定就会追究洪承畴和陈新甲的责任。清军直接越天津而去,是最好的结果。

    不过李植这个莽夫却自告奋勇地去青山口堵截多尔衮的大军。

    明军斥候的战斗力远逊于清军,因此就不敢冲到第一线去窥探情报。前几天青山口附近的明军斥候来报,说青山口附近还是有不少奴骑,显然清军还没有出关。洪承畴暗道清军这是和李植对上了,恐怕李植那一万兵马凶多吉少。

    洪承畴正在那里思考,却看到一个小校慌慌张张地跑了上来。

    那小校冲到洪承畴的面前,跪在地上喊道:“督臣!捷报,捷报啊!”

    洪承畴愣了愣,想了一圈,实在想不到此时哪里会有捷报传来,问道:“何处的捷报?”

    那小校抬起头,大声说道:“天津总兵李植的捷报,擒斩清兵一万一千,大捷啊,督臣!”

    洪承畴挥了挥手,又把手放了下来,愣了好久都没说出话来。(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一章 升值的人情() 
那个小校又说道:“督臣,李植说,清军已经弃了青山口,往西边开去了。走了两天了。”

    洪承畴没想到李植能在青山口击败多尔衮。听到小校的报捷,洪承畴好久才反应过来。

    李植把一万兵马带到了青山口堵清军的出路,这是事实,如今清军弃青山口往西边去,那李植显然是真的战胜了清军。一万一千首级的数字哪怕有一些杀良冒功,大部分也会是真的——如果清军不是损失惨重,又怎么会放弃现成的出关口子,往西边去呢?

    这个李植的兵马,强得有些不可思议。

    李植现在深得天子眷宠,就是因为能打。这次清军入关,十几万明军懦弱避战,而李植的兵马却大杀八方,几次击败清军。天子现在已经十分信任李植,甚至因为李植的一句话就迁怒于被称为杨相的杨嗣昌。如今李植再胜一场,天子要对李植重视到什么程度?

    现在的大明官场,得罪谁,也千万不能得罪李植。

    洪承畴立即走下城墙,带着亲兵往孙传庭暂住的天津中路兵备府走去。

    到了兵备府,洪承畴直接走进了院子,在二堂找到了正在和兵备闲聊的孙传庭。

    “伯雅,李植打胜了!”

    孙传庭听到洪承畴的话吃了一惊,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他惊疑不定地看着洪承畴,讪讪问道:“李植打胜了?怎么胜的?”

    洪承畴倒是没有因为孙传庭的失态而嘲笑他,刚才自己得到这个消息时候的样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洪承畴一挥袖子坐到椅子上,说道:“不知道怎么胜的。但李植报了上来,说斩首一万一千级!”

    孙传庭诧异地看着洪承畴,一脸的不相信。

    一万一千级鞑子首级?那可是国朝少有的大功!和几个月前的范家庄大捷相当!一万人靠一个临时建的寨垒打败七万清军?斩首一万多?这李植还是明军吗?怎么能打出这么不可思议的胜仗出来。

    孙传庭想起李植请命出兵时候自己的持重之言,脸上竟有些尴尬起来。大明确实只有一副家当,孙传庭只能像个小媳妇似的死死守着这家当,而李植却能靠这一副家当横扫四方,把鞑子打得鬼哭狼嚎!

    孙传庭有些后悔没有跟李植一起去青山口了。如果自己那时候相信李植,带一、两万兵马去助阵,那现在自己也早已立下大功了。想到这里,孙传庭有些懊恼地在桌子上一拍,俊朗的脸上满是后悔的神情。

    “若彼时随他同去,如今如何?”

    洪承畴也拍了拍桌子,似乎也在后悔。不过他很快就抛弃了这种念头,说道:“伯雅,你快备马,随我去青山口犒劳李植大军,查验李植的首级。”

    孙传庭点了点头,说道:“好,我这就随督臣去!”

    ####

    陈新甲坐在天津巡抚的大堂内,正在和蓟、辽的众将们议论军情兵事。

    查登备也坐在大堂的上首,仅次于陈新甲。不过查登备属于东林清流,和依附于杨嗣昌的陈新甲有些格格不入。加上如今杨嗣昌失去了天子的信任,倒台只在朝夕,那查登备就更不把陈新甲放在眼里,说话做事都有些轻慢。

    陈新甲把查登备的态度看在眼里,一肚子的火,却又不敢发出来。

    自从李植一句话打败杨嗣昌后,陈新甲就一直夹着尾巴做人。别说是查登备这样的巡抚,就是帐下的总兵陈新甲都不太敢得罪,说话办事绝不敢对这些总兵用强。

    不过好消息也是有的,那就是李植在青山口被多尔衮围住了。

    那多尔衮七万大军围着李植一万人半个月了,那可是七万鞑子,那狂徒李植拿什么阻挡?多尔衮攻下李植营寨估计要不了多久了,陈新甲每每想到这件事,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只要李植一死,大明朝拿什么和清军打?主战派还不是立刻销声匿迹?到时候天子还不是要重新启用主张议和的杨嗣昌?杨嗣昌一得势,自己这些跟随杨嗣昌的外臣还不是要鸡犬升天。到时候陈新甲一个兵部尚书是跑不掉的。

    那个李植,当真是个狂徒,居然要带一万兵马去堵七万鞑子。鞑子的战力,那是明军能比的?就算李植侥幸赢了鞑子几场,但一万对七万,这仗是不可能打赢的。此时李植已经被清军围困半个月,日日苦战,他应该后悔自己的无知无畏了吧?要不了多久,洪承畴就要去给李植收尸了。

    想到这里,陈新甲扫视了一眼查登备,暗道虽然如今你对我轻慢,等我升为兵部尚书,我看你怎么来巴结我!

    大堂内的武将们还在围着地图议论清军的兵马布置。明军的斥候不敢靠近清军,这些武将凭借有限的消息也议不出什么头绪出来,在那里叽叽喳喳。陈新甲看了看地图上的青山口,闭上了眼睛。

    突然,大堂外面一个亲兵跑了进来,拜倒在陈新甲面前喊道:“督臣!三边总督洪承畴派人来传话了!”

    陈新甲睁开眼睛,淡淡说道:“让他进来。”

    一个身穿鳞甲的秦军小校带着两个督标营标兵走了进来,拜倒在地,大声说道:“总督大人,我家督臣洪承畴让我来传话。”

    陈新甲点了点头,说道:“你说!”

    那个小校大声说道:“前线消息传来,天津总兵李植在青山口大败东奴伪王多尔衮,擒斩东奴和蒙古鞑子首级一万一千!鞑子大败后已经弃了青山口,往西边逃去!”

    听到这话,大堂里安静了几秒,然后轰地一声炸开了。众将们被这个惊人的消息惊呆了,然后就热烈的议论起来。

    李植打赢了。

    而且还斩首一万一千?

    这可是媲美范家庄大战的大捷,而且这一次的对手是七万清军!这李植怎么越来越神了。这李植是要以一人之力对抗东奴吗?

    蓟、辽的众将们叽叽喳喳的议论,一个个都十分后悔。若那时主动请缨随李植去青山口,如今已是立下大功,升官在望了。

    曹变蛟站在大堂的西侧,因为兴奋而脸上有些发红。李植打赢了!而自己帮李植守卫了范家庄,李植说欠下曹变蛟一个人情,那这个人情如今益发珍贵了。只要李植在天子面前美言几句,最好的位置,甚至升赏岂不都是手到擒来?

    曹变蛟得意地看着周围的诸将,一副自得模样。

    陈新甲听到这个消息,浑身的力气像是一下子被人抽空了,一下子摊在了椅子上,许久都说不出话来。

    李植这么能打,清军落荒而逃,形势对大明来说一片大好,此前一力主和的杨嗣昌怕是要被天子恨上了!到时候自己这些跟随杨嗣昌的外臣,都没有好果子吃。

    查登备看见摊在椅子上的陈新甲,十分刻薄地说道:“督臣怎么这副样子?这可是大捷啊!”(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二章 意气风发() 
洪承畴和孙传庭带着猪羊牲畜,粮食米酒,赶到了青山口。

    两人进李植的营寨前,看到营寨前面的壕沟、木刺,都是暗自惊心,感慨李植防得好严密。

    李植没有到辕门前迎接洪承畴,甚至都没有站到中军大帐门口。李植是站在中军大帐里面迎接洪、孙二人的,这摆出的是迎接平级官员的架势。

    一个营长把洪、孙二人带到了中军大帐,李植冲二人一拱手,说道:“二位军门辛苦了。”

    站在两侧的李植帐下武官有样学样,也都是把手一拱,就算是行礼了。

    对李植的轻慢,洪、孙二人只能忍了。李植是刚获大胜的将官,这次功劳报上去后肯定还要升官。内有天子信任步步高升,外有强兵在手大杀八方。李植作为一个武官,名义上听洪承畴节制,实际上的地位说是和洪承畴平起平坐,甚至说是略高一筹都一点不夸张。

    如今敢因为礼节问题和李植发脾气的大明官员,基本找不到了。

    洪承畴忽视了李植的“无礼”,上前亲热地抓着李植的手臂,说道:“总兵又胜了一回?”

    李植点头说道:“我守在寨垒中,大败攻寨的多尔衮军,擒斩首级一万四千级。不过这其中有三千首级是朝鲜、汉人跟役,报上去有杀良冒功之嫌,就不充为军功了。剩下的一万一千首级,全是东奴和蒙古鞑子。”

    听到李植的话,洪承畴和孙传庭又是一愣,惊讶地对视了一眼。

    按李植的意思,这战功不止一万一千级,竟有一万四千级!是因为担心汉人和朝鲜人跟役在验首级时候过不了关,才报了一万一千级的战功上来。实际上这些年来清军军中汉人和朝鲜跟役越来越多,这些跟役也拥有不低于明军的战斗力。李植能擒杀三千多汉、朝跟役,本来也是一功,只是这份功劳难以明证就是了。李植为了不被人嚼口舌说他杀良冒功,干脆不报这一部分首级战功了。

    这李植的兵马,实在是强盛。这份功劳,实在是浩荡。

    洪承畴和李植寒暄了好一会儿,才装成突然想起来似的,说道:“总兵擒斩的首级在哪里,我去验明!”

    李植笑道:“我带督臣去验!”

    李植带着洪承畴走到营寨中间,走到小山一样高的两堆鞑子首级前面,说道:“东奴首级是五千三百,蒙古鞑子首级是五千八百!”

    看到那两堆鞑子首级,洪承畴和孙传庭对视了一眼,又吸了一口凉气。

    那些鞑子的首级,一眼看过去就像是真的。

    两人的兵马守在天津,闻东奴的警报就色变,看到几百鞑子游骑就紧张,什么时候见过这么多鞑子首级?这一万一千鞑子若是聚在一起,会是一支多么强悍的兵马?怕是几万明军都顶不住。如今这些鞑子却全被李植割头于此,做了刀下鬼。

    这个李植,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洪承畴有些感慨地摇了摇头,一挥手,便有二十个幕僚走了上来。那些幕僚和李植的士兵讨来水盆河水,开始查验首级。

    乘着幕僚在看首级的当头,孙传庭走上一步,好奇地问道:“总兵兵马如此强盛,却不知道是如何练出来的?”

    孙传庭在营寨外已经看到了李植的壕沟、木刺,知道李植是靠这些东西防住东奴的,但他依旧对李植兵马感兴趣。毕竟李植是防住了七万清军,换做其他明军,靠一个临时营寨绝对是防不住的,更别提擒斩这么多鞑子首级了。

    听到孙传庭的发问,洪承畴也好奇地转过了身子,听李植的回答。

    李植想了想,说道:“我的兵马以火铳,大炮成军。我的火铳七十步上可以杀人。”

    孙传庭点了点头,各式火铳大明的军队都有装备,也是稀松平常之物。造的好的精良鸟铳,七十步上破甲都有。李植的火铳七十步上杀人,也不算稀奇事情。

    当然,大明军队管理混乱,这精良鸟铳一百把里也没有一把。一般的鸟铳别说能七十步破甲了,就是想打一百发不炸镗都是极难的。

    李植又说道:“为了提高火铳兵的命中率,我的火铳兵每天打靶十次。一把火铳造价十五两,一个士兵三个月就打坏一把火铳。我雇佣了大量的铁匠,日夜不停制造新火铳。因为如此,我的士兵才能在战场上弹无虚发。”顿了顿,李植又说道:“那些红夷大炮,也是如此。”

    听了李植的话,孙传庭感慨地抚了抚长须。

    这李植的兵马,是用银子堆出来的!训练三个月就打坏一把火铳,这是绝无仅有的训练强度,每个月光着训练报销的火铳就要折银好几两。

    比较起来,大明军马装备的鸟铳大炮容易炸镗,士兵根本不敢操作,每次射击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哪里有什么训练?一个月也打不了一、两次。

    李植的火铳能全部不炸膛?想让匠人们用心造出合格鸟铳,那工匠钱、材料钱可是一分都不能贪墨,要下得足足的!

    这样的训练强度,那士兵在战场上的命中率得有多高?鞑子冲上来,这边万铳齐发,鞑子怕是一下子就要乱成一片。

    难怪李植的兵马如此强盛,这样说起来,全是用大把银子换来的。听闻李植是用私产养军,不但不贪墨朝廷的兵饷,还从自己腰包掏海量的银子出来报效朝廷,这份忠心大明独一份。这支强军无法复制,在大明也是独一份。

    听到李植的话,洪承畴和孙传庭抚着胡须,若有所思。

    洪、孙二人和李植说着闲话,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几个时辰。到了晚饭前,首级查验的结果出来了,一万一千一百七十九具首级,全是真的。

    听到这个结果,洪承畴眼睛放光。他名义上是李植的上级,李植立下这样的功劳,他是有帷幄之功的。捷报到了天子那里,自己的赏赐自然也少不了。不说别的,就说天子对自己的信任,恐怕都会提高不少。

    洪承畴红光满面意气风发,便要和李植告辞。

    李植说道:“我已经命人备好酒菜,督臣不留在寨中用饭么?”

    洪承畴翻身上马,抱拳说道:“不劳总兵了,我这就赶回去写捷报!”

    说完这话,洪承畴就焦急地一甩马鞭,带着亲兵冲了出去。

    孙传庭看着洪承畴的焦急模样,哈哈大笑,也抱拳朝李植一拱手,追了上去。(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子太保() 
大明天子朱由检坐在乾清宫的书房里,叹了一口气。

    如今这局势,实在令人心焦。范家庄大捷后迎来的曙光,因为李植的莽撞消灭殆尽。

    一个月前,清军撤了对济南的重重包围,往青山口退去。七万清军押着二十多万百姓和劫掠来的无数钱粮财帛,走得极慢。可即便是这样,一路上大明的十几万大军没一人敢上去邀战。洪承畴和陈新甲十分“持重”,守在天津的堡垒之中,只看着清军安逸地往青山口去。

    在这样的关头,李植却突然跳了出来,率领一支孤军要去青山口堵清军。其他的明军,没有一个和李植同去的。朱由检知道这是明军怯战。

    然而朱由检这次却没有为李植的敢战而欣喜。虽然朱由检没上过战场,不通军事,但也知道,这一万李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