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皇戚-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但很显然二人想和伏泉抢主将之位,明显很难。

    而朱儁、公孙瓒、孙坚等将,或因资历不足,或因此次平定太平道黄巾蛾贼时,有失利之败,朝廷恐怕也不会轻易授权,终究这凉州的叛乱可不是太平道能比的。

    太平道充其量破坏力大,波及范围广,但只要大汉寻得时机,都可以最终将这些宗教弱兵剿灭。可是凉州叛乱不同,汉羌百年战争,至今分为三次,哪一次不是时间长,汉军损失大,耗空了国库也不能根治,这种乱事,稍有败绩的人估计都不会在朝廷的考虑范围内。

    如此看来,只要让皇甫嵩当不了主将,现下整个大汉,也只有伏泉自己能够去凉州平乱了。毕竟,首先他本身就有在凉州与羌人交战的经历,并且伏泉征讨鲜卑时,面对数倍于己的骑兵,败绩甚少,最终还大胜,这样子对比,满朝文武还真没人能比的过他,除非那人无乱背景后台都极大,并且得到皇帝的许可,这才有资格和他一争。

    至于麴义主将一事,戏志才提起自己从弟,伏泉初时也有些愣住,不会很快便反应过来。的确,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从弟已经大了,快要出仕了,现在有机会帮他,伏泉怎么能不去帮?

    再者说了,随着朝中局势愈发不稳,说不得以后真会提前开启这序幕,自己尚无子嗣,如果日后有了什么变化,比如汉末提前来临,伏泉也得好好提前规划一下,让家族宗族子弟,在麾下文武面前露脸,以防不测。

    想到这里,伏泉挥退戏志才,持笔疾书,快速写完一封奏疏和一封家乡后,检查一遍后,便命兵卒,快马送至雒阳。

    午后,一骑汉军骑士快马加鞭,出了下曲阳县城,在大地的远端,愈来愈远。

    ……

    五日后,京都,雒阳,皇宫西邸内,此刻正从中传来一片歌舞之声,好不热闹。

    大汉皇帝刘宏自太平道黄巾蛾贼被平定后,心情大好,一改先前愁苦之色,日日留连西邸,似乎要补偿前番为了太平道之事,而耗费的时光。

    当然,也不是说刘宏现在没有烦心事,毕竟那凉州叛乱,也是令得大汉朝堂惊动,不过,终因为凉州太远,就是凉州自立,也不过损失西北而已。如同当初的西域一样,这完全不能让刘宏感受到如太平道这般危害江山社稷的切肤之痛,而且汉羌百年大战,刘宏也未体验,所以,刘宏一直并未放在心上,依旧简单认为派出一员大将,率领数万精锐,便可平定乱事而已。

    身处美轮美奂的御花园,被秀丽可人的宫女服侍,刘宏双眼朦胧,享受无比,心里也是大恨那些叛乱的反贼,他执掌国家这么艰难,还要让他伤神这么多,差点坏了他的社稷。

    远处,一阵脚步声传来,刘宏循声望去,顿时脸变一变,鼻音中带着一股粗气哼了声后,对于那手持奏疏的宦官视而不见,而那宦官没有皇帝允许,也是不敢上前半步,生怕做错了事情,再惹刘宏生气。

    眼见刘宏的脸色阴沉如墨,让背后的中常侍赵忠、夏恽、郭胜等人,皆是大气也不敢喘一口,生怕他们又惹得皇帝不悦,从而和那站在外面等候的宦官一样,让皇帝记恨。

    “陛下,张常侍来了……”最终,赵忠为了老友,不得不硬着头皮道,那站着的人正是中常侍张让无疑。

    “不见!让此獠滚!朕不治其罪,已属大恩,其亦有脸面入宫乎?”刘宏一口拒绝,脸上浮出一丝哀伤与愤怒,不过熟知皇帝的宦官们,依旧从他的语气里,听到了一丝不舍。

    之所以刘宏不待见张让,其中原因无怪乎当日豫州刺史王允从黄巾蛾贼处搜到的掌门宾客写给太平道黄巾蛾贼的书信而已。虽然当时那事情闹得雒阳满城风雨,但还是被刘宏一力压下,仅仅是让张让叩头陈谢,并未治其大罪,算是袒护之极。

    当然,虽然刘宏不忍张让受罪,但是这并不代表刘宏会原谅张让,这从这数个月里,刘宏一直在宫中不待见张让一样。明面上,刘宏可以在朝臣眼中,依旧表露他对张让的宠幸,但是暗地里,这等有着背叛他的奴仆,刘宏真是欲除之而后快,但终究是不忍心而已。

    即使那封关于张让宾客写给黄巾蛾贼的信里面,并没有他们参与黄巾叛乱的内容,不过刘宏作为天下之主,从来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若是旁人,刘宏早就举起屠刀,然而张让有所不同。先帝刘志没有子嗣,因大将军窦武企图找一个容易控制的小皇帝,刘宏才幸运的登上帝位。刘宏少失父亲,入宫时年仅十二岁,可以说是被张让、赵忠一手带大的,后来也因为要利用宦官打压士人的原因,刘宏更是常言:“张常侍乃吾父、赵常侍乃吾母”,他和宦官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这也是宦官屡次有事,只是不是谋逆大罪,刘宏屡屡偏袒帮助的原因。

    现在,刘宏视为“父亲”的张让,居然可能背叛他,这实在让刘宏受不了……

    张让眼见刘宏不舍,壮着胆子上前开口道:“陛下……”

    “滚!”

    “陛下,平寇中郎将泉有奏疏上呈。”

    “嗯?檀奴儿?”刘宏听后,犹豫了一下,还是哼道:“尔将奏疏呈上。”

    伏泉往日很少上奏,刘宏很是疑惑,而且他毕竟是刘宏心中的爱将,而此番平定太平道黄巾蛾贼立功甚多,因此即使张让再让刘宏讨厌,还是架不住他手中的那封奏疏。

    “诺!”张让听后,连忙笑着送上,心里面也是松了一口气,事实上今天正是看到这封奏疏,张让才有胆子见刘宏。

    因为张让知道只有这样刘宏才会让他上来说话,而他只有说话的机会,才能想到办法为自己辩解。这几日里,想过种种办法,张让终于想到了办法为自己解脱,可以不仅让他重获刘宏的信任,也可以让那个王允狗贼出事的毒计。

    接过奏疏,刘宏快速浏览一番,脸色偶有变化,但令人看不出其心中深意。赵忠、郭胜等中常侍见此,以为这里面有对何进不利之事,连忙暗中与张让使眼色,希望能知道伏泉这奏疏到底有什么东西,不过很显然,张让自己都没看明白。

    因为那份奏疏,也就两个内容,里面伏泉除了言语中诸多恭维冀州牧皇甫嵩,羡慕他的功劳之大,天下无人可及,而他自己也想立功,并且主动请缨去平凉州叛乱,希望赶超皇甫嵩,也成为大汉功臣而已,根本看不出什么,所以张让也无法告诉赵忠等人奏疏里有什么。当然至少来说,这奏疏和何进无关,因此张让才敢将其带进宫来,否则,就算这奏疏能让张让重获皇帝信任,他也不会带进宫的。

    将信看完,刘宏将那奏疏随意扔于一旁道:“雒阳城中近日可有皇甫义真消息?”

    “有,百姓皆言,皇甫义真乃大汉第一功臣,匡扶社稷之功,无人可及!”

    “未想竟有此事,妙哉!妙哉!”刘宏像是自嘲一样,口中随意说着,但明显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令得左右中常侍皆面面相觑。

    不过,张让可不管这样,他久在禁中,察言观色、洞悉人心之能练就得炉火纯青,见到刘宏说这话,就知道他心思已经不放在记恨自己身上,趁机扑通一声跪倒地上,痛哭流涕道:“陛下,老奴冤枉!”

    “冤枉?”刘宏回过神来,诧异道“王豫州为何诬陷汝?”

    “陛下,王允与吾有私怨。”

    “哦?有何私怨,一一道来。”

    “老奴有一门生,名为王球,曾任太原郡守。郡里有路佛者,少有名声……陛下,王允此报复老奴也!”张让哭着把他门生王球和王允之间的恩怨说了出来,而后故意将这件事情,说成王允为了打击报复他这个王球的后台,从而引得刘宏谅解。

    “果有其事?”刘宏一脸狐疑,要说张让背叛他,他是怎么也不信的。张让一个阉人,自己视其如父,掌握朝中权柄数十年,朝中敢与其作对者,除了自己安排的伏氏、宋氏等几人,再也无人,就是大将军何进乃至三公九卿,谁见了他不是客客气气的?而太平道黄巾蛾贼能给他这些吗?

    “老奴岂敢隐瞒陛下?”张让指天发誓道:“如有谎言,天打雷轰!”

    “如此说来,朕错怪让父了!”

    张让大哭道:“只要陛下不弃老奴,老奴所受冤屈再多又如何?”

    刘宏取来手巾递给他,笑道:“莫哭!莫哭!当朝中常侍,一把年纪哭于宫中,倘若朝臣知晓,尔脸面何存?”

    “陛下,老奴心中实在太委屈!”

第五百七十九章 不其侯府孩童事() 
    恋上你看书网 W。630BOOK。LA ,最快更新汉末皇戚最新章节!

    在皇宫里享乐的皇帝收到了冀州的快马奏疏,而与此同时,雒阳城内的不其侯府,也同样收到了一封来自冀州的家书。

    后院的书房之内,伏完放下了手中的书信,脸色转而露出深思之色,时而愁苦。他却不知自家那侄儿到底想要如何,不知如今正是收敛声息,静待时局一过,党人与何进一伙,声势渐灭,再有他们宋、伏老牌皇戚复起之时吗?

    毕竟,皇帝绝对不可能一直让党人和何进主导时局,只待他们在太平道黄巾大乱的用处过去,肯定会有伏氏、宋氏崛起的机会,至于这么急吗?

    这些年来,自国丈、车骑将军宋酆死后,伏完其实在政治上,有所弱势。随着何氏借助朝中士人的势力崛起,又在前番太平道起事时,靠着士人党人一系列的手段支持下,登上了大将军的宝座,伏完在朝中的声势其实锐减,甚至不少原本投靠宋氏、伏氏的墙头草,也都转向何进一派。

    没办法,形势比人强,莫看士人因为党锢,被宦官打压的抬不起头,但是这天下、这朝堂的中坚,依旧是那些士人无疑。宦官再厉害,也不可能让所有基层的官吏,全部变成士人,所以,何进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又有太平道起事这百年难得一遇的大乱,实在是恰逢其时一跃冲天,伏完想打压何进都没有办法。

    其实,说起来,伏泉虽然在政治上有所弱势,但那也是和何进这种一跃冲天,飞黄腾达的人比的,与其他人比起来,其实伏泉真的晋升不算慢。

    毕竟,自从伏完任职司隶校尉满期后,在刘宏“政绩斐然,有才实干”的评价下,他已经被刘宏升为卫尉,成为当朝九卿之一,可以想见,只要有机会,三公空缺,伏完不是没有机会登上那无数人都渴望的大位的。

    而这一切,还是建立在伏完如今才四旬不到的年纪,这样的升迁速度,着实比一般人好的多了,要知道,这个年龄,有不少世族之人还在州郡为吏了!

    当然,伏泉能这么快升迁,自然是有着外戚身份的优势,不然,以大汉虽没有特别规定,但相当于默认的潜规则一样,三公九卿没有五十岁的年纪,一般人是很难被提拔的。自光武中兴以来,在大汉的历史上,三公九卿除非是名声特别大,功绩特别高的臣子,才有可能提前升任这些职位,现在,伏完以不足四旬之龄,升任九卿,的确算是晋升不慢。

    而且,卫尉可不是九卿之中的闲职,其可是雒阳的实权九卿之一,甚至在宫中,何进即使成为大将军,也不能和伏完相比。

    卫尉之名,始于秦,为九卿之一,掌率卫士守卫宫禁。后汉朝兴起,承其制度,沿袭卫尉之名,为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至汉景帝时,其一度改名中大夫令,后又恢复旧名。新莽时改为大卫,东汉时仍称卫尉。卫尉即卫将军。

    按汉制,卫尉设一人,官秩中两千石,掌宫门的卫士和宫中的巡逻。当然,同样是在宫中领兵,卫尉的职责不同于光禄勋。光禄勋掌管站岗的卫士,即宫中郎官、虎贲郎、羽林郎这三郎,并负责皇帝的贴身侍卫。而卫尉则掌管守卫宫门的士兵,并负责宫城内的巡察。

    总之,二者之间,一个保护的对象是皇帝,另一个头保护的对象却是皇宫,这也是在宫中伏完比何进有权势威信的原因。

    终究,何进虽然成为大将军,而大将军乃是将军的最高职位,但其朝中资历不足,又无可靠功绩,仅仅有个生了个皇子的妹妹依靠,显然不足以令天下兵马信服,毕竟在她妹妹之上,还有个生了皇太子的宋皇后不是?

    再则,大将军自古皆为职掌出征征战,仅战时临时受封,遇战则命,战毕即除,并非常设之职。本朝初,大将军原位,本在三公之下,之所以如今位列三公之上,却是在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窦氏权势太大,朝廷震动,故而群臣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这才有如今大将军的威势。

    不过,何进就算成为大将军,但也只能管天下郡国之兵,却管不了宫廷兵马。宫禁之兵,自古就只听从皇帝命令,保护皇帝安全,护卫皇宫,如何会对何进这个大将军有所顾忌?

    自然,在宫中,身为宫禁之兵,除了早就有所预谋被收买插入宫中的兵卒,其他忠于大汉之兵,如何会对大将军假以颜色?后来,宦官借机杀了何进,若非宫禁之兵只尊皇室命令,不受大将军指挥,说不得何进在皇宫中还能免受宦官暗中雷霆之击了。

    当然,宫禁之兵,还有个称呼,那就是南军。不过,南军虽不受大将军节制,但自光武中兴以来,大力裁军,宫南军至今唯有数千人而已。而这数千人,不仅要护卫偌大的皇宫,还要守卫皇室诸陵园寝庙,如此一来,兵员更少。否则,若是兵员数量,有前汉南军时的数万人规模,恐怕也就没有后来袁绍等党人,有敢带兵入宫诛杀宦官的勇气,自然也就没有后来董卓等边兵入京的事情了。

    需知,南军虽然并非汉军主战兵马,但也不容小觑,刘宏虽然将羽林郎、虎贲郎这些数百石郎官贩卖,但从未将护卫他安全的南军的选拔标准降低。而倘若南军兵力充足,以他们的战力,只需皇帝一纸诏书,护卫雒阳却是绰绰有余。

    至于南军是否忠诚,古有明证,前汉周勃、陈平等人设计合谋智夺吕禄军权,铲除诸吕,是谁最后还在皇宫之中,保护前汉后少帝刘弘,唯有南军而已。只可惜,相对于兵马远胜自己的周勃、陈平等人,南军只能用自己最后的尊严,用性命去维护正统皇权了。

    是时,长安的宫门为之血变,南军无一人活命,这才有后来汉文帝刘恒入长安,登基为帝后,有大肆扩充自己宫禁兵马的理由。否则,仅凭那些为了权利,连皇帝都敢杀的大臣,如何会在那关键时候,同意刘恒任命亲信护卫皇宫,并且扩兵呢?实在是因为,皇宫、皇城的护卫兵马,自他们剿灭诸吕时,已经被剿杀的所剩不多了,里面大多数还都是刘恒入京登基前,他们或多或少自己掺了沙子的亲信兵卒。

    “也罢!便助尔耶!”伏完悠悠的叹了一声道,他知道自己拉不住伏泉的性子,既然伏泉想在此时和何进都,他这个伯父只能助他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下一句为何?”

    “有……有……”

    书房之外,传来一阵读书之声,惊醒了正在冥思的伏完,这才想起,接到家书之时,他还在大堂里教授孩子读书,连忙出去查看。

    之所以如此急迫,实在是家里那几个孩童太闹腾了,伏完现在想起,自己答应侄子伏泉教授他安排来的几个武人将领孩子学问的事情,就一阵后悔自己当初没坚持不收他们做学生。

    早知如此,就应该坚持自己所想,这些武将孩子太顽劣了,不该教导。若非伏泉去求自己家里那母老虎刘华,硬逼着自己答应,再加上那几个孩子的父亲也都有不错的前途,日后可以大用,他打死也不想教授这些顽劣孩童读书,他们可比伏氏家教严厉的孩子顽劣了百倍不止。

    果不其然,伏完刚一出们,便见到那几个顽皮孩童,又闹腾起来了。

    只见,一个八、九岁的儒服少年,正在树下,教授一个应该和他同龄英俊少年读书。

    这被提问的少年,长得虎头虎脑,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贼溜溜的很是讨人喜欢,而出身凉州的他体格雄壮,不同于同龄之人,也很招旁人注目。不过,他的学问显然和他的外貌成了反比,连最简单的书籍,这个虎头虎脑的少年,应是根本不用功,此刻被面前问得根本背不出那最简单的《论语》名句。

    “听着,下句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啊……”

    就在那大龄少年还在教授读书的时候,却见天上,突然射来好几个树枝,结结实实的往那儒服少年头上的羊角扔去,引得正自顾自读书的少年连声叫唤,头发也是脏乱不堪。

    “哈哈哈!三兄又被打了!三兄又被打了!”

    “耶耶耶!”

    ……

    却见,两人所靠近的树上,正有一男一女,两个幼龄孩童拍手叫好。这两人手上都是脏兮兮的,显然,刚刚那无辜飞来的树枝,正是两人的杰作。

    而此刻,被弄得满头脏乱的儒服少年,本来一脸仇恨,正准备和闹事者拼命的他,抬头看见那一对幼龄男女后,却是立马焉了,脸色愁苦的道:“小妹,莫要折腾为兄,让父亲知晓,受苦之人,亦为兄长也!”

    深知因为自己那个堂兄的原因,整个不其侯府家里,都对这个堂妹如同掌上明珠,这个少年知道,除非有明确证据,自己那父亲肯定会把妹妹顽劣的原因说成是自己管教不严,好好批评他一顿。

    当然,就算有明确证据,这少年也确信,自己父亲不会为难自己时,同样,也不会为难自己那小妹,一切的原因,还是因为他那个堂兄。

    为什么?为什么堂兄会这么爱护小妹?想到自己堂兄每年即使远在外地赴任,不给他们带东西,也都要给小妹带东西,这个少年就是一肚子怨念。

    “不不不!就不!三兄为何读书?和小妹一起玩树枝可好?”

    树上,稚嫩的哄笑声中,那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拍着小手在那里咯咯笑,而她身边,比他大几岁的小哥哥,却是一脸苦笑的在那里和下面被砸的儒服少年还以善意的抱歉。若非他帮助这女孩上树,又怎么可能让这女孩拿起树枝砸她的三兄呢?

    当然,其实这少年的内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