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皇戚-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摘选自《后汉书》

    永平中,祭肜为辽东太守,诱赂鲜卑,使斩叛乌丸钦志贲等首,於是鲜卑自敦煌、酒泉以东邑落大人,皆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人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以为常。和帝时,鲜卑大都护校尉廆帅部众从乌丸校尉任尚击叛者,封校尉廆为率众王。

    摘选自《三国志》

第四百四十五章 只需段公一人便可() 
    贾诩的话令在场众人皆是一愣,不知他为什么敢说募集羌胡为仆从兵,不需要钱财,要知道羌人当初发动羌乱,除了自身胡人的原因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不了汉人官吏的盘剥,才叛乱西北,自立为国的。

    现在,虽然羌乱已经被段颎平定,但是羌人也不是随意就可以征募的,近年来羌人发生的小股叛乱,多数都是羌人贫困,想要通过武力手段得到更多的好处从而发生的,如果想要征募羌兵,无疑没有一定的钱财是根本募集不到的。

    “文和何出此言?无钱如何募兵?”皇甫嵩反问道,他是越发看不懂贾诩这个显名凉州的文士,今日为什么要屡次说一些他看不懂的话来。

    皇甫嵩说完,贾诩淡淡一笑,然后狭长的眸子带着一股阴冷,目视众人道:“诩未有虚言,此番募集羌胡,不需钱财,只需一人,便可唾掌而决。”

    “需何人?”伏泉随即问道,他知道贾诩不可能在这时候和自己说无关紧要的废话,现在贾诩敢这么说,一定是有绝对把握可以不废钱财招募羌人为兵。兵员,这是伏泉现在最需要的,毕竟出塞远征,多一点儿兵力,也就多一份保证,特别是羌兵,这些多数都是可以自备战马的骑兵,若是随大军出征塞外,简直是如虎添翼。

    “只需段公一人便可。”贾诩走到段颎面前,恭敬行了一礼。

    “仆?”段颎听到贾诩提到自己,面色一愣反问道,不过很快,他便从贾诩的话回过味来,问贾诩道:“文和,仆已不掌边事多年,如何可令羌人臣服?”

    谁知贾诩笑着回道:“段公纵已入中枢,未决边事多年,然昔年平羌之事,段公灭羌胡无数,羌人闻段公之名如鬼神。今若以段公之名,招北地郡内羌胡为兵,羌人闻段公之名,定不敢迟疑,到时必蜂拥而至北地。”

    那边的伏泉也很快明白了贾诩何意,不过就是希望借用段颎的名义,震慑那些曾经被段颎杀的蜷缩尾巴十几年,不敢有丝毫二心的羌人,让他们自愿出兵随汉军出征。

    “段公,此事可行否?”伏泉随后看向段颎道,对付羌人,无疑这位羌胡的梦靥最了解他们。

    “嗯,容仆细细思量一番,再做定夺。”段颎点头回道,他也在此番出塞的兵马数量而着急,毕竟此番汉军孤军深入,虽然八千人都是汉军精锐,但是毕竟人少,很难说出塞以后,远征会不会出现意外。

    本来若不是担心自己抽调兵马太多,导致大军此行出征的人马,不是原本刘宏旨意里派出的五千人,反而大军数量比五千人还多很多的话,段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颎当时都准备直接带一万骑出征,大不了骑兵不够的话,直接再从屯骑营拉人,反正他有刘宏的旨意,也不怕何进不答应。

    会议讨论的结果十分明显,最终众人都同意了贾诩的建议,毕竟羌人崇拜强者,而正如贾诩所言,段颎当年平羌乱,杀的羌人实在太多,直接将羌人杀怕了,至今都不敢忘了段颎其人。而且对于那些羌人而言,如今但凡和段颎有关系的,他们的都不敢有所动作,就怕段颎突然发了疯再灭一次他们。

    段颎平羌之余威,依旧在凉州之地上存,羌胡之人甚至无数人都拜这个大汉的老将,就是希望汉朝人不要再来,不要再让这个杀神继任为将军,对段颎他们是被杀的一点也不敢反抗,所以才有贾诩前面靠着段颎的名声,希望郡署同意征募羌兵的事情。

    翌日,段颎族弟段煨率百骑,入北地先零羌传播大汉越骑校尉段颎之令,得汉骑之令后三日内,诸部羌族豪酋必率本部之兵入北地,为汉军羽翼,否则,三日不至,汉军大军必尽出北地,屠之。

    羌人其实没有所谓的种族观念,他们的认知其实和草原民族一样,势力强盛者,就可以自立为酋豪;而实力弱小者,便只能依附强者,他们各部落之间,互相劫掠侵暴,以力为雄。

    不过,北地先零羌和其他羌人有所不同,他们是当年先零羌首领滇零的后代,七十二年前曾自立天子,建立过先零王朝,虽然仅历两帝,王朝守门十年时间,但也让无数先零羌人为之自豪。也正是有了这种特殊的历史,除了一些只愿意得过且过,依附强者而生的小羌人意外,大多数充满野心的先零羌人都会以滇零为目标,屡屡试图重建先零王朝,然而至今皆为大汉扼杀。

    得段煨所传之令后,北地诸部先零羌人纷纷大骇,因畏惧段颎“杀神”之名,当下便有无数小部羌族立马展现了他们依附强者的个性,在留下足够护卫部落的兵力后,便有无数羌人豪酋或本人,或令儿子率本部落勇士前往北地郡署,依附段颎。

    当然,有被段颎之名吓到立马投靠的,也有即使惊吓,却死死坚持不肯去北地的,虽然很多豪酋不知道段颎征召他们的具体意图,但是既然征召肯定要死人的。和汉朝打交道多年的他们知道,汉人不会好心让他们当兵的,纵然以往付钱财让他们做雇佣兵,往往部落损失的兵员,根本也不是那些汉朝赏赐的金钱财物可以弥补的。

    因此,很多自私自利的羌人酋长为了自己部族的发展,以及自己的利益,自然不会愿意把族人给汉军当炮灰的,所以一直迟迟未至。

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塞先定北地羌() 
    自段煨归来三日后,北地郡郡治富平县城外,聚集了约五千余羌骑,共有大小二十余部落酋长或者酋长儿子带兵前来听调段颎只会。

    这些部落的豪酋一到富平县,立即只带随从前来郡署官舍拜见段颎,诚惶诚恐的模样,足让伏泉吃惊,暗道真如贾诩所言,段颎若在凉州,羌人一点反叛的胆子也没有,毕竟段颎平羌时所创造的诸般战绩,实在是太吓人了。

    在知道还有部分羌胡畏缩在部落,不带兵前来依附时,伏泉自然不能忍受,而且大军新募羌胡之兵,自然需要人来练兵整合兵力。

    况且清剿他们,一方面可以震慑北地羌人,削了羌胡势力,避免他们在知道汉军出塞征讨鲜卑后,生出不臣之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完美的利用清剿羌胡的名义,迷惑前来打探汉军在北地真实意图的鲜卑探子,所以,清剿这些不听话的羌胡自然是当务之急。

    八月五日,大汉巴郡太守伏泉,持节,行征北将军事,率越骑校尉段颎等八千步骑,并先零羌胡杂骑五千余,出北地,直入西羌先零羌之地。汉军步骑人人乘马,放弃牛马毡帐,轻装而走,仅一日夜,深入羌地两百余里。

    两日后,大军进入最近一处羌人庐落外十里外,看着前方近在咫尺的羌人庐落,伏泉冷笑,这里是最近的一处并未听段颎之令,前来依附汉军的羌胡聚居地。

    据依附的羌胡酋长道,这处羌胡聚居地有千二百落,“落”指的是“庐落”,相当于大汉“户口”中的“户”。当然,大汉一户除非边境战乱,人口损失,户口多以一户五口算,而羌胡一落却是多则十几二十人,少则七八人,所以这处羌胡大庐落,也是远近一方霸主,有人众数万,兵卒近万。

    今日,这处大庐落不来依附汉军,那就只能等着汉军来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世界上没有一种药叫后悔药了。

    羌人多骑马,而且崇尚进攻,再加上羌寨很少有正经的防御措施,除了四处巡逻的步卒,也就只剩下那些角楼上有弓箭兵而已,此番汉军精锐尽出,又有羌胡杂胡为仆从,伏泉自然无所畏惧,而且又有段颎这军神在,所以汉军就算见到对面羌寨有所防御,也是丝毫不惧,纷纷在各部校尉司马的指挥下,进行战前强攻准备。

    “杀!”

    “杀!”

    “杀!”

    ……

    随着伏泉右手利剑狠狠斩落,汉军将士齐齐大喝起来,往前面羌寨稳步前进。

    是的,汉军是稳步前进,并没有急于冒进,因为有更加迅猛的羌胡杂骑,呼啸着往对面的羌寨攻去。他们是汉军所征召来的炮灰,也是汉军此次用来练兵的主力,对于不想让自己麾下精锐折损在羌胡营地的伏泉来说,用羌人来攻羌人,自然是自己最佳的选择。

    在决定攻取羌寨之前,伏泉便已经和二十余部投效汉军的羌胡各部统帅谈好,由他们作为攻寨先锋,汉军押后,破城之后,寨内财帛粮食汉与羌人对半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寨内人口任诸羌瓜分。

    这些投效汉军的羌人部落,本来就多是中小部落,因畏惧段颎及汉军声势而投靠,自然不敢拒绝作为炮灰的任务。更何况,汉军也许诺了将寨中人口全部让给各部投靠羌人,这更是让他们无法拒绝的动力,因为每一个羌族部落都想自己壮大,从而在羌族站稳脚跟。

    而想壮大,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其他,唯有他们部落的人口,现在汉军把这么一份大礼放在眼前,他们怎么能不去接受?即使明知道他们是作为炮灰,但也毫无怨言,因为他们知道,在自己和汉军的攻击下,对面的羌寨只有一个下场,破寨之后,彻底从这个世界中消失。

    眼见寨外穿着羌族衣服的汉军羌骑汹涌而至,城楼上的守寨羌胡此刻也不管对面是不是自己同族,纷纷拿出手中弓箭,往汹涌而至的汉军羌骑射来,一时间汉军阵中,不断有冲锋的羌骑落马。

    然而,他们射箭射的是痛快,可是汉军压制的弓弩也是一点也不差,很快在他们射箭之后,汉军后阵的箭矢也纷纷往城楼射来。一下子,就有不少羌寨的弓箭兵,被汉军的箭矢射下城楼,重重摔在地上,彻底没了生息。

    其实这场战斗早有结果,不是守城的羌人弓箭兵,手中有多少箭矢发射出来能够决定的,只听得“嘭”的一声,原本结实的寨门,在羌骑悍不畏死的冲锋撞击下,直接被巨大的马匹冲击力撞断,接着便听到后方的汉军纷纷用汉语大喊,以壮士气,加快着自己进军的脚步杀进营寨。

    “汉军威武!”

    “杀!”

    “杀进羌寨,胆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

    当汉军铁骑冲入营寨之中时,此刻寨中早已纷乱不堪,看着好像无数羌人自相残杀,大有一种分不清敌我之势力。

    好在,来时伏泉便命汉军诸羌以红布系于胸前,其色与汉军流苏相仿,倒也不会太乱。加之,各部汉军羌骑见到汉军也有意避开,而是与其他未系红布的羌人厮杀,倒也未出现误杀情况。

    自从寨门被攻破,这场战斗也就被注定,随着寨门被攻破,汉军铁骑全部武装式的重重冲锋,羌寨里的羌兵就没有多少胜利可言。毕竟,现在可不是他们近百年前,靠着简陋的武器,和悍不怕死的勇气,就能和强大的汉军对抗的时代,在“凉州三明”之后,羌人再想靠着老方法反叛,击败汉军,显然是不可能的。

    寨中羌人被破寨以后,多数不愿束手就擒,纷纷成群聚众抵抗。汉军各部骑兵,纷纷在各部司马校尉的带领下,左突右冲,见哪里有大部羌人抵抗,就奔到哪里,猛冲猛杀,直到击溃为止,然后再去寻找另一个目标,确保羌人不能有效集中力量,不给他们任何翻盘的机会。

    结局早已注定,羌寨说到底只是寨子而已,如果汉军不为了节省时间,选择用炮灰的人命来填冲破寨门,而是自己打造攻城器械,羌人只会败亡的更快。

第四百四十七章 被桑椹干摸黑的袁绍() 
    光和三年,八月,北地先零羌多部不从汉命,大汉巴郡太守伏泉,持节,行征北将军事,率越骑校尉段颎等八千步骑,并先零羌胡杂骑五千余,出北地,直入西羌。

    数日间连战连捷,尽灭羌部无数,汉军伤数人,俘羌人近二十万,牲畜无计,后汉分归化羌人入北地,其余羌人分所投效之先零诸羌,自此北地大定,羌人闻伏泉、段颎之名,皆不敢犯也。

    八月中旬日,伏泉率麾下八千步骑,并羌骑一万两千余骑,人人乘马,皆带双骑,放弃牛马毡帐,轻装简行,出北地,过长城,深入漠南,远赴绝域,长途绕袭鲜卑后方,往击鲜卑后方受降城。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中,只见远远地升起一根直指苍天的烟柱,万里黄沙,宛如河水一样,自西向东,玉带般的从大漠里流来,黄沙上空,一轮浑圆的红日,正悬挂在西边天际地平线上的河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后世王维所描写的大漠景色的千古名句实在令人叹服,汉军为了不在并州动作,引起鲜卑细作注意,从北地突入漠南,伏泉可算领教了大漠的广袤无垠。

    向北狂奔数日,眼前风景一直就没什么变化,除了沙子也就是烈日,不是偶尔有灌木,矮坡,溪流掠过,伏泉还以为自己一军在原地奔驰一般。幸好大军此行有着向导指引,所带干粮减少,而是多带水袋,否则,说不得会半路就缺水,当然,就算是伏泉禁令大军严格注意饮水,可是大军的水袋在这边彷如绝域的地方,依然是不断减少。

    “唤向导来。”眼前走了数日还是未到地方,伏泉心中不由焦急,再不到,大军士气真不知会如何,连忙让身边亲兵,快马去将此刻正在大军前方带路的向导带来。

    “流川勿急,此番北往绕行,于今日已有所预料。”段颎一边吃着桑葚干,一边宽慰伏泉道,毕竟是经年老将,对于这种长途远袭早已习以为常,当年他数次千里奔袭灭羌,根本毫不在意这大漠绝域。

    伏泉在段颎面前,为了不想丢面子,强自装作镇定,点头道:“段公所言甚是,此番远袭,还望段公不吝赐教。”

    “一定。”

    此时向导还未至,伏泉见段颎吃这桑椹,肚中也是顿觉饥饿,便也从自己马上取来早就装好的桑葚干食用。皇甫嵩不愧是大汉朝廷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在知道汉军出塞以后,便准备好了各种军粮,其中这桑椹干便是其一,它不仅是粮食,还是汉军一种另类的“水源”。

    被晒好的红得发紫的桑椹干酸甜可口,在这大漠之中,也算是一种难得的美味,而且又能生津止渴,极大的减少了汉军水源的用量,当然也不能多吃,多吃了歪嘴,喉咙也会生厌,到时候要多喝清水来润嗓子,在这大漠也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看着手中这桑椹干,伏泉想起后来一事不由发笑,后来曹魏为了摸黑袁绍,不断在史书写到袁绍治下的河北,兵卒百姓皆靠桑椹干活命,似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要靠着伟光正的魏武帝才能救活,真是可笑之极。

    桑椹,不只是在汉代,甚至在先秦,都是百姓嘴中难得的零食,若是遇上荒年,收成不好,甚至是一家没有余粮的穷苦人,那一岁荒年用来充饥的希望,如何就成了河北百姓在袁绍治下的日子过得不好,处于水深火热的地步?而袁绍,这位抛却其他因素只谈论其治理内政的辉煌功绩的枭雄,却成为曹魏史官笔下的昏庸之辈,真是令人贻笑大方。

    至于那魏武帝,姑且不论其军事功绩,只谈内政,拿下袁绍的冀州,知道冀州有三十万人,兵甲装备无数,为天下九州的大州,便喜形于色,这点意识真的却是不能和袁绍相比。更何况,袁绍出征,自得冀州从未缺粮,固然有冀州富庶的缘故,同样也有他治理的功劳,否则仅凭当时北方不到百万人的人口,能供应其麾下数十万大军出征,不缺粮食,足可见其治理内政的能力。不像曹操,即使得了同为富庶大州的兖州,却最终治理不力,要靠着吃人肉来维持军粮,甚至之后一统北方,还同样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况,两相对比,袁绍纵然后期糊涂,也不该被如此批判,这般行为,不令人贻笑大方,还能如何?

    当然,想到真实历史上,官渡之后,冀州这曾经的光武崛起之地,大汉富庶之州,竟然只成为三十万人的大州,就不由的令伏泉一叹,毕竟就算冀州士族有私兵黑户并未统计,但也不可能藏了太多,这样看来后世所言三国全国仅有数百万人所言非虚。

    可是,桓帝时全国有近六千万人,而短短数十年便只剩一成,战乱的灾害何其之大。想到此处,伏泉握紧拳头,他明白纵然不能阻止汉末的大乱,但他也要让汉末的百姓不至于受损太多,毕竟没有这次大劫和之后的八王之乱,汉人也不会有那一段沉沦的五胡乱华的历史。

    还在深思,伏泉便见几个明显匈奴人模样的骑士策马而来,他们都是从为大汉朝廷守御边塞的南匈奴那里要来的。据说都是在塞外混不下的匈奴后裔,逃到关内,加入自己亲戚南匈奴的鲜卑人,此番在伏泉的老上司,并州刺史赵苞的命令下,前来为汉军引路的。

    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摘选自《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初,太祖乏食,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摘选自《三国志》

第四百四十八章 受降城() 
    光和三年,八月,北地先零羌多部不从汉命,大汉巴郡太守伏泉,持节,行征北将军事,率越骑校尉段颎等八千步骑,并先零羌胡杂骑五千余,出北地,直入西羌。

    数日间连战连捷,尽灭羌部无数,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