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逐鹿记-第2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人讶异道。

“张达将军至今尚无家室,留在晋阳地不过是几个小妾和一些下人,因此,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投降,而我宇文不同,我宇文家乃是关中豪门,虽然出了宇文化及这个叛逆,然而,宇文家在关中一地根深叶茂,李渊也不能因此翻脸,对宇文家痛下杀手,何况,宇文士及和李渊关系良好,两家以前虽然敌对,暗中却也有着许多扯不开理还乱的关系,若我宇文不战而降,宇文家也许不会受到牵连,但是,我的家眷,亲人恐怕都会被我连累,被下到大狱之中,拉到街市上斩首示众,我宇文纵然抱住了姓名,然而,长安的亲人和小儿则何其无辜啊!所以,投降一事断不可为,你也无需多说,不妨回去直言告诉张达,就说我宇文乘他的这个情,但是,上了战场,生死但凭本事,到时,我宇文绝不手下留情!”

“大人!”

那人站起身,大声说道。

“成大事者自然会有所牺牲,大人的家人若是知道大人此刻的处境,知道大人投降,也是会谅解大人的,大人枭雄之资,又怎能如此儿女情长啊!当初,吴起杀妻求将,方成为一代军神,前人既然已经作出了表率,大人又何苦自毁前程呢?”

宇文猛地站起身,脸色变得铁青。

“人若无情,和禽兽又有何区别呢?尔无须多说,自去告知张达,某家和他各

,战场上见真章即是,日后,无须再顾昔日情义,念过我,今日就饶你一命,快快出城去吧,若尔再唠叨不休,莫非我宇文的刀不利否?”

“忠言逆耳啊!”

那人长叹一声,起身离去,大开的门后,传来了他最后地一句话。

“明日,大人就会后悔今日之误了!”



听得此言,宇文冷笑了一声,不以为意。

刚才装扮为小兵前来劝他投降的人乃是张达的副将,曾经做过他宇文的亲兵,和张达一样都是他宇文一手带出来的嫡系,他也知道,对方之所以冒险进城劝说他投降,除了想立下大功之外,也是为了他宇文作想。

明白人都知道,他宇文已经陷入了死地。

城外有虎视眈眈的数万定杨军包围,后面却没有援军支持,反倒有个不怀好意,恨不得他死去地齐王李元吉。

那人走后,宇文有些后悔了,并非是后悔没有投降,而是后悔当初不该自以为忠直,向长安递交弹劾李元吉的奏章,这奏章不仅没有伤害到李元吉分毫,反倒给自己惹下了杀身之祸,毕竟,李渊和李元吉是父子,在父亲的眼中,儿子纵有千般不是,还是比外人好,或许,上了那道奏章后,李渊会认为是他宇文心怀不轨,因为想要夺取晋阳的军权,方才上的那道弹劾奏章吧?不然,又怎么解释他在短短的数天时间,就改变主意,让李元吉恢复原职,再次担任并州总管的行为呢?晋阳的父老乡亲在宫门外挽留他李元吉留任,他李渊只是顺应民情,这样地举动,也只能骗一骗那些无知妇孺和小孩。

眉头紧锁,无论怎么思索,也找不到出路。

是的,在宇文看来,摆在自己面前的无论如何都是一条死路!

哎!

微死而已,只希望自己死后,李渊会看在自己为国尽忠的份上,善待自己地子女!

事到如今,宇文也只能这般想了。

现在接近三更了,连日来,一直为榆次的防务操心,宇文根本就没有睡过一次好觉,经过刚才一番激烈的思想斗阵后,他也感到了疲惫了,于是,吹灭了油灯,躺在软榻上,沉睡了过去。

到了凌晨时分,也就是天未破晓之时,宇文被亲卫摇醒了过来。

睁开眼,映入眼帘的就是透窗而入的火光,就像太阳刚刚从窗前升起一般,最开始,他还以为是天亮了。

不过,很快他就明白不是天亮了。

“大人,快走,定杨军入城了!”

他的侍卫头子不容宇文细想,就匆忙把宇文的甲冑给他披上,几个亲卫簇拥着他匆匆奔出房门,在房门前的院子里,几匹战马早就准备在那里了!

“发生什么事情了?”

上了战马,宇文方才清醒了一些。

“东门的守将于大宝背叛了将军,他和张达里应外合,打开了城门,把定杨军放进了榆次,如今,西门还控制在我军手中,大人,这个时候冲出西门还来得及逃生!”

他的侍卫头子高声喊道,火光中,周遭充满了杂音,声调若不提高,除非就在耳侧,不然很难听清楚对方的讲话。

“逃生?”

宇文惨然一笑。

“丢了榆次,作为守将的我也难逃一死,你们就不用管我,自顾逃命去吧!”

“大人,留在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啊!只要大人留的性命,日后总会报了此仇!”

没有理会侍卫头子的劝说,瞧着熊熊燃烧的榆次城,听得此起彼伏的喊杀声,再想到回到晋阳即将瞧见的李元吉那狰狞的笑容,宇文长叹了一声,抽出腰间的横刀,就要往脖子上抹去。

他的侍卫头子早把他的举动瞧得分明,宇文刚将横刀拔出,那人眼疾手快,竖起手掌,斜劈在宇文后颈,将其劈得昏了过去,随后,解下一条腰带,把宇文绑在马背上,穿过燃烧中的榆次城,朝西门的方向冲了过去。

夏五凤二年四月初,唐军叛将张达与榆次的东城守将密谋,引定杨军宋金刚部进入了榆次城,守将宇文率领数十亲卫狼狈逃回晋阳,被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下入了大狱,斩监侯!

第五十四章 偷笑的温彦博

月中,信都郡,冀县。

从南门出城,大约行上十里左右,乃是一片连绵的小山坡,还没有走到山脚,就能听见嘈杂的人声,转过山脚,人声更是鼎沸,就像在海岸观潮一般。

大概有一千多民夫正在山坡上热火朝天地干活,他们的任务非常紧急,务必要在这个月之前在山上修筑好一个九层的高台,在这些干活的民夫身边,并不像从前修筑运河或长城一般,站着许多手持皮鞭,或是战刀的监工,若是他们稍有偷懒,那皮鞭就会落在他们身上,甚而丢掉性命。

还是有一些士卒在现场,不过,他们在这里并不是来监视那些民夫有没有卖力干活,至少,那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

修筑这座高台,高畅动员了千余民夫和数百工匠,如果在月底前能够将这座祭祀苍天的天坛建好,每个工匠和民夫都能得到工钱,若是不能,那么他们的工钱就会减半,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民夫自然要拼命干活,从前,杨广征召民夫修建大运河,之所以会派军队去监工,无非是因为那些民夫都是白做工,没有报酬,又担心家里的田地无人耕种,自然不会尽心做事,若是没有军队在一旁监视和督促,早就跑了个精光。

像高畅这样,每个为国家做事的人都会得到报酬,不会做白工,自然无须军队在一旁监工。

这些士卒之所以出现在这里。为地是保护建造这座天坛的文官大臣们。

这座天坛由户部出钱,工部监工,负责这件事情的官员乃是户部尚书孔德绍,以及侍郎新近从幽州投降高畅的温彦博。

今日天气良好,几丝白云飘在蓝天之上,阳光也还没有毒辣到无法忍受的地步。东南风从山岚拂过,微微有些凉意,对站在山头上观察工地的温彦博来说,这是一个难得地踏青日子。

这样好的天气,他心中一股诗意上涌,忍不住就想开声做起诗来,然而,他刚一张嘴。那满腹的灵感却荡然无存,不知溜去了哪里,最终,化为了一声叹息消失在了徐徐吹来的山风之中。

之所以建造这座天坛,乃是为五月初的大典做准备。

乱世之中,王侯将军多如野草,自称为帝的更是数不胜数,像李渊这样皇帝也算不得名不副实,更不要说那些草寇盗贼了,有的只占据区区一城。又或是占据一个小小的山头,打上皇帝旗号,接受属下拜见地也大有人在,就在十来天前,东都的王世充在杨的禅让下,取代隋杨。建立了大郑帝国,登基为帝。

在东都敌情司探子的打探下,王世充登基为帝的迹象在三月的时候就非常明显了。

三月中的时候,有一个在东都非常有名望的道士叫恒法嗣,他向王世充呈献了一本书,那书叫孔子闭房记,书的内容荒诞不羁,中心思想则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天zhishi4世充当代替杨隋,成立政权,当上天子。

随后,在恒法嗣的操作下。王世充命人捉来许多飞鸟,用绸缎绑在飞鸟地脖子上,上面写着各种祥瑞,为他登基为帝造势,他把飞鸟放了出去,凡是捉到这些飞鸟来进献的人,一律赏官封爵。

随后,王世充命令韦节,杨续,孔颖达等人制定禅让的仪式,让段达,云定兴等武将带兵入宫逼迫杨禅让帝位,理由非常之充分,上天改变了心意,所以,现在理当郑王位居大宝,希望杨能像唐尧,虞舜那样将天下禅让给有德之人王世充。

杨虽然年幼,却无惧众人,大声向那些无耻之徒喝骂。

“如果大隋还不会覆灭,那么这些话不该出自你们这些大臣之口,如果,上天注定大隋覆灭,那么,又需要什么禅让呢?”

杨虽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王世充的狼子野心,然而,面对掌握了大权的王世充,他无法可施,最后,被段达命令士卒将他和自己的母亲囚禁在了含凉殿,让旁人用杨地名义,写诏书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随后,他假模假式地拒绝了三次,方才显得极其勉强地接受了。

随后,他派遣军队进入皇宫,整顿清扫,让巫师和道士在皇宫内做法,驱散邪气,在四月七日那一天,他乘坐着皇帝的法驾仪仗入宫,登基为帝,国号郑,改年号为开明。

在登基为帝前,王世充让人去见杨,告诉他说,现在天下大乱,四海还没有平定,帝王需要年富力强的人才能担当,所以,我这才勉为其难登基为帝,实在是众人所迫

得已,。发誓,若是天下平定,一定会将皇你!

这样的话,恐怕连猪也不相信。

当初,王世充发动兵变,诛杀元文都,段楚等人时,也曾经向杨发誓,一定尽心保卫大隋,绝不背叛,一年的时间不到,他就忘记了自己的诺言,这一次立下的誓言,谁还会相信?

人能够无耻到什么样的地步,王世充做出了最好地诠释。

王世充登基为帝,建国为郑后,天下各地那些隋王朝残余的郡县,以及许多变民军首领,前后相继,争先恐后地向关中李唐投降,占据江都的留守将军陈棱也派人向长安递出了降表,至此,李唐的版图扩大到了四面八方,虽然,它们被众多豪强势力分割得有些七零八落,李唐地中央政府并不能真正在这些地方行使行政权,不过,李渊还是向那些大一点的势力集团派出了安抚使。

连王世充都登基为帝,那么,高畅若是继续为王,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除非他没有争霸天下的念头,那么还可以如杜伏威那样自任总管,或是继续当他的王爷,若是高畅要想和群雄一起逐鹿天下,就必须名正言顺,和对方处在同一个高度才行。

登基为帝,虽然是一个名义上的东西,却势在必行!



就算高畅没有这个意思,他手下的那些文武百官也会劝进,这表明大臣们已经决定和高畅绑在一起了,进则生,退则死!

何况,高畅若是登基为帝,他们也会水涨船高,官位,爵位,赏赐什么的都会应有尽有。

在冀县城外建造的这座天坛就是为高畅的登基大典做准备的,在下个月的一个黄道吉日,高畅将率领文武百官在此祭祀苍天,登基为帝。

国号为华夏,高畅将为神皇帝,意思很明显,只有他的那个皇位才是至高无上的,其余的那些皇帝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和他不在一个级别上。

温彦博之所以负责协助孔德绍来监工这天坛的建筑,这天坛对大典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对夏国的这些官员来说,必须把这事情当作政治性的任务来抓,稍有差池,必定万劫不复。

温彦博知道,高畅对自己还不会完全放心,毕竟,他的两个兄弟在李唐那里担任着高官,若高畅对他能放得下心,把他当作心腹使用,他就不会凭借一己之力爬到这个位置上来了。

之所以被安排到这里来负责监工,无非是把自己从重要的位置上调开,不然他参与机密,这个,温彦博非常了解,他也表现得非常恭顺,无论高畅叫他做什么,他都没有异议,总是非常漂亮,干净地将交付给他的事情办成。

接触夏国政务的时间越长,温彦博对这政权就越发反感,他非常清楚,若是让高畅夺得天下,按照他那套旁门左道治理天下,世家大族和王共治天下的最佳治世之道当荡然无存,以后家族的繁衍将难以为继,若是让那些贱民都掌握了知识,登上了朝堂,那时,也就国将不国了!

果然是乱世天下,必出妖孽!

为了天下大义,为了捍卫圣人学说,他必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务必要铲除高畅这个国之妖孽,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这一次,高畅之所以登基为帝,温彦博在背后也很做了一番功夫,虽然,是乘势而为,却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当然,他这样做并不是为现在自己正在效力的夏国政权作想。

现在,淮安王李神通正率领大军在猛攻宇文化及驻守的聊城,李唐方面通过细作传来消息,让温彦博把高畅的最新动向及时传递到济北郡,如有可能,能够拖延高畅南下的步伐更好,本来,温彦博还在担心无法完成任务,后来,王世充篡位为帝的消息传来,这给了他一个极好的拖延高畅南下步伐的机会。

高畅若是在冀州(也就是信都郡)登基为帝,那么,大军南下的步伐自然就会往后拖,这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温彦博不费吹灰之力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他当然会尽力推进这件事情。

也的确如他所想,高畅决定在冀州举行登基大典,大典后方才挥师南下。

有了这么多充裕的时间,淮安王此时恐怕已经攻下聊城了吧?瞧着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温彦博忍不住如此想,下颌的胡须随风轻摇,他面带微笑。

第五十五章 神出鬼没的高畅

城西北十里唐军大营中的淮安王李神通的心情和温彦并不一样,他也没有像温彦博所想的那样攻下聊城,反而,至今仍然面对厚实的聊城城墙徒唤无奈。

他感到很烦恼。

铜镜拿到了身前,面对镜中模糊的人影,李神通发出了一声长叹,放下铜镜,他将耳边飘拂的一缕发丝抓到了手上,从中找出了一根银亮的头发,咬了咬嘴唇,将它扯了下来。

华发早生啊!

都是被聊城城内的那帮乱臣贼子所闹的,若是攻入城去,一定将那些家伙统统杀光,断不可饶。

其实,李神通怪不得别人,之所以唐军围攻聊城数十日,一直无法攻下聊城,其直接原因和他绝对脱离不了干系,在战略和战术上,由于某些私人的原因,他放下了很多错误。

对李渊来说,真正能让他放下心来的,还是他自己的宗族,就像并州(也就是太原郡)由齐王李元吉驻守,就算知道李元吉不胜任,他依然一意孤行;南下经略巴蜀的则是他的侄子李孝恭;东进招抚元宝藏,李世绩的则是李神通和李道宗;驻守苇泽关防御高畅的是他的女儿平阳公主李秀宁;统率着主力唐军,自建天策府的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在李唐的政权中,凡是统率大兵团作战的必是李姓皇族出身,其麾下的骁将悍将,谋臣幕僚,除了像李世民这样极少数地统帅对出身寒门的依然重用外。基本上都来自其他的贵族门阀,尤以关西人为多。

这其中,对血统和身份尤其看重的正是淮安王李神通,在他的军中,能得到他信任的几乎全都是出身关陇门阀地子弟,关东人不在他的信任范畴中。关东的寒门子弟则几乎是无视了!

当初,清河赵君德身先士卒爬上了聊城的城头,然而,只因其出身寒门,又是关东子弟,再加上是新近投降李唐的旧隋官员,为了不然第一个进入聊城的巨大荣誉被其所夺,李神通很无耻地鸣金收兵了。通过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李神通对关西人,对血统身份的迷信,已经到了非常可笑的一种地步了,只是,他自己却浑然无知,依旧执迷不悟。

然而,李神通所寄望地关西人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却一点面子也没有给他留下。

接替赵君德攻城的大唐禁军在聊城城下被突然打开城门出击的宇文成都率领数百精骑打了个措手不及,不要说攻上聊城城头,前军甚至因此而崩溃。若不是唐军人多势众,出城的宇文军兵力单薄,这一次突袭,就会把李神通打得后退三十里,往日的心血也将一朝散尽。

原本聊城缺粮,所以。宇文化及才向李神通乞降,然而,李神通拒绝了他。

唐军采取的是围三缺一的战法,对三个城门不停地发起了攻击,故意对东门网开一面,然而,在距离东门数十里的一个山谷里,李神通将攻城所用不上的骑兵全部安排在了这里。若是宇文化及支撑不住,从东门突围逃跑,这只事先安排好地骑兵也就能起到作用了!

这个安排不管怎样说,也算不得错漏。宇文化及有几次在唐军险些破城的时候,准备率领大军从东城突围而出,只是被宇文成都劝止了而已,在宇文成都看来,唐军这样安排必定有所蹊跷。

宇文化及没有率军突围,他的兄弟宇文士及却率领驻扎在聊城东面的军队押送粮草,躲过了唐军的斥候侦骑,进入了聊城,解了城中军民的缺粮之苦。

有了粮草地支撑,宇文化及的腰杆又挺了起来,不再派人向李神通乞降,城内宇文军的士气也变得高涨起来,在守城作战的时候,面对死亡,毫不畏惧,每一次攻城,面对这些作战勇猛的士卒,唐军都会在城下丢下数百具尸体,然后,灰溜溜地撤军了事,再也没有像赵君德那样攻上城楼的壮举了!

连日来,几乎没有一件事情顺利,李神通的心情又怎不会烦闷不堪呢?

李渊乃是一个美男子,儿女也都是俊男美女,故而,对大臣们的仪容要求也很高,如果你姿容不美,纵然是才高八斗,也断不能得到李渊地重用,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像李神通这样的宗族贵冑,自然对自己的姿容也非常注意了,李神通一向为自己和李渊的相貌有所相似而感到自豪,虽然他地年龄也不小了,却仍然有着一头黑亮的头发,这一点,尤其让他感到骄傲,可是,现在这种骄傲已经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搞得没有了,如同掉落在地上的精美瓷器,摔了个粉身碎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