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逐鹿记-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芷和几个侍女远远地站在沙滩的边上,和高畅三人之间隔着一段比较长地距离,她们在忙碌着一些杂事。为一会地野炊做准备。

至于那些亲卫。则被高畅赶得远远的,他们在十几里外布下了几道警戒线,不许旁人随意靠拢。

巨石之下。乃是一片乱石,湖水在乱石建穿行,流速凝滞,水波微微荡漾。

巨石的另一边,生长有一排垂柳,柳枝在湖面低垂。偶尔一阵风吹来,柳枝条随风轻摆,划过湖面,漾起一层浅浅地涟漪。

湖底的落叶一律翘起叶柄,随着水波的荡漾惬意地摆动着,神态极其悠闲自在,高畅的目光正落在这些一片一片如羽毛的水中落叶上,神思恍惚。浮想联翩。

从幽州归来后,高畅应众臣之请,决意将都城从乐寿迁到河间,河间城比起乐寿来。各方面都要强上许多,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和建设后。战火地痕迹,以及对百姓造成的伤害都也慢慢淡化或消失了,荒废的景象随着春天的离开一去不返,如今,一片生机勃勃,一副盛世年华的气象。

原本,高畅是不想迁都的,不管是乐寿也好,河间也好,注定只能是暂时的都城,日后,若他真的一统天下,都不会选择这两处为都城,反正以后还要迁一次,又何必多麻烦一道呢?在高畅看来,这无疑有劳民伤财之举。

不过,考虑再三,高畅还是同意了众臣地迁都之议。

乐寿这座城池的确小了点,由于夏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大好时机,作为都城,它的格局委实过小,再加上,高畅重工,重商,名下有大量作坊,生产各种各样稀奇古怪,有利民生地器具和物事,引来商贾无数,就算是战火隔绝了各地的来往交通,仍然有不少势力强大,来头不小地商家来乐寿办货置业,大量人流涌入,乐寿的城建早就不堪负荷了。

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就要扩大城池的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如此,相当于重新修建一座新的城池,花费的代价远以迁一次都要大,在高畅看来,这不划算。

河间的城池比乐寿大了许多,由于战乱,人口也不多,地理环境也远比乐寿重要,毕竟,现在郡,上谷郡,博陵郡皆已落入高畅之手,比起清河,平原,信都等郡来,高畅在这些地方的根基还说不上牢不可破,将都城迁到距离这些地方稍微近一点的河间城,也有利于对这些领地的掌控和监视。

在这么多因素的驱使下,迁都也就成了必然之举了。

本来,按照礼部官员的规划,迁都之举应该隆重,隆重,再隆重,不仅要祭告苍天,选一个黄道吉日动身,还有许许多多乱七八糟的议事和典礼,各部部门的迁移也要分时日进行,各种典礼缺一不可。

高畅粗粗算了一下,若是按照礼部官员的规划,这迁都之事恐怕要拖半年才能完成,这自然是他不可接受的。

最后,他大手一挥,只在神庙大堂上焚香沐浴,修行了一晚,其他那些乱七八糟的仪式典礼这全部废除,所有的官员和他一道即日北上,反正,河间的官署衙门早就准备妥当了,搬过去就可以做事办公。

即便样样从简,诸多杂事堆起来,整个迁都事宜也花了半月之久。

除了这件事

高畅还要忙着接见那些降臣,为他们安排职务,这些各种性格,各种脾性,各种背景的人都有,饶是他精力非凡,也是忙得焦头烂额。

自从得知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弑的消息后,王琮,杨善会,张玄素等被高畅说俘获的原隋朝旧臣终于放弃了各自的执念,决定为高畅效力。

在他们看来,既然大隋社稷的颠覆已经不可避免,他们也尽到了自己的职责,那么,接下来他们就该为各自的家族以及黎民百姓说考虑了。

诚然,高畅政权以神教起家,和圣人教义大相违背,有许多政策他们都看不惯,但是,不可否认,这个政权现在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高畅平定幽州,击杀罗艺班师回来后,王琮等人心中都隐隐有了这样的一个念头,说不得这天下有朝一日真的会姓高!

和高畅以往的对手,郡兵,流贼不同,幽州的边军可是响当当的虎贲悍卒啊!罗艺也算是一代名将,这样的将,这样的兵都不是高畅的对手,其未来不可限量啊!

杨广死后,徐胜治就不再软禁他们,不但让他们和自己的家人住在一起,在士兵的监视下,还允许他们在城内溜达,也不限制他们和外界的联系,于是,得到了各种讯息的他们,自然对天下大势有着自己的见解。

现在,最有希望夺得天下的势力只有三只而已!



长江以南还是诸强并起,短时间内,无人可以一统南方,就算有人能够一统南方,最多也只能芶安一地,南方缺乏战马,要想争夺天下,有其心无其力。

至于高开道,郭子和,刘武周,薛举,李轨,孟海公这些只是跳梁小丑而已,不足道也!

宇文化及,弑主之徒,天下之共敌,无疑插标卖首之徒,离死不远,虽有十万强兵,却大多为关中人士,回不得故乡,早晚尽散无疑。

真正能夺得天下的只有占据关中的李唐,雄霸河南的瓦岗李密,以及一统河北的夏国高畅。

这三方势力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各有自己的依仗以及困难,谁要想击败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天下,要想真的统一,一个字,难!

最后,多半会陷入群雄割据,各自交战的境地,就像二十年前的南北割据一般。

因为对时局有着这样的判断,既然,他们身处在河北,宗族的根也在河北,唯一投靠的人也只能是高畅了,纵然对高畅的许多措施政令看不惯,却也在忍受的范围。

高畅的政权现在欠缺大量文官,得到王琮等人的投效,高畅自然喜出望外,这些人成为了他的臣子,自然也成为了别的隋官的榜样,往后,他的军队再去攻打还打着大隋旗号的城池,在北方一带,就不会受到殊死抵抗了。

千金买马骨,王琮等人就是他高畅的马骨啊!

王琮和张玄素以及幽州降臣温彦博很快就被高畅任命为政事堂官员,负责参政议事,杨善会擅于带兵,他就进入了军机处,不过,这些人虽然身居高职,暂时却不掌实权,高畅目前还只是借助他们的名声而已。

政务上的大事也就是以上这些,军务上的事情到没有这么麻烦,现在,以夏国的钱粮无法进行远征,要进行大规模的战役,还要等秋收之后才行啊!

不过,高畅也没有就此止步不前,他命令李靖率领三千人东进,前往攻打北海郡,把苏定方派到了博陵,监视太行山以西的唐军动向。

他自己则指挥部属按部就班地进行国内的生产建设,修建农庄,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加宽驰道,加快百工坊的生产,加速进行商业流通,加强灵宝神教的宣传教育。

在忙乱之中,他偷得浮生半日闲,和阿岚和苏雪宜两人到河间城外四十里的镜湖来踏青,多日征战在外,又老是忙得不可开交,他对她们两人隐隐有些歉疚。

再过一段时间,他就要秘密南下,在南方,有一场大战即将上演,那场战役的结果对夏国政权有着一定的影响,他不可能无视。

他长叹了一口气,微笑着望着正在戏水的两人,目光中微微带着歉疚,俯身在这人身上的时间越久,他受到这人的影响就越大,他发现,自己是越来越有人味了!

人味?

他苦笑了一声,抬起手,向沙滩上挥挥手,然后,从巨石上跳了下去,在那里,阿岚正笑着向他喊着什么,苏雪宜站在一旁,浅笑盈盈地望着他。

第二章 酒楼听说书

五里坊,醉仙楼。

辰时末,巳时初,阳光从东面临街的窗户照射进来,将酒楼底层的大厅照得亮堂堂,尘埃像小虫子一般在光柱中翩翩起舞。

未至晌午,还不是用膳之时,大厅内的二十来张胡桌,却已坐了不少人,人人一碗清茶,桌上放了几碟小吃点心,人们大多面朝一个方向,在大厅南侧正当面的高台上,摆放着一个小木桌,在木桌之后,一个身着灰袍,唇上留着两撇老鼠须的中年人正手拿惊堂木,抑扬顿挫地讲述着一段传奇。

全天下,也只有在夏国境内的酒楼中,才会摆放这些上不得大雅之堂的胡桌,胡椅,虽说,比盘腿跪坐要舒服一些,不过,这大违祖宗之道,也只有在夏国这种离经叛道,不以圣人学说治国的地方才会如此。

在夏国,一般的酒楼都有两层或三层高,那些待在底楼用膳的家伙多是些寒门子弟,商贾人家,对这些人来说,只要能坐得舒适,哪管得了什么礼仪传承,离经叛道。

一般的世家子弟,官宦人家多是上二楼的雅间,他们根本不屑与楼下的粗人为伍,楼上的布置则符合传统之道,冬日,房间内大多铺着毛毯,夏日,则铺着草席,一人一座,一张矮几,一个蒲团。

不过,凡事都有意外,新近投靠高畅担任政事堂高官的幽州降臣温彦博就不喜欢盘腿坐在二楼雅间,而是和那些底层百姓一般,喜欢坐在底楼大厅。幽州。与胡人的地方接壤,在那里,胡桌胡椅。甚至一些胡人的文化都甚为流行,温彦博在那里待了数年,受其影响颇深,自然不像这冀州一带地世家子弟一般假模假式地遵守什么礼仪之道。

当然,他每次来此用膳,或是饮茶都是轻车简从。只带了随身侍从两三人,衣着也不见华丽,和一般商贾子弟没有什么差别,众人皆不了解其身份,只知他是一个很和气,不管对什么人都非常有礼貌的读书人,人称温三爷。

温彦博端起茶盏,隔着腾腾的热气。瞧着盏内碧绿地茶梗在水中漂浮,他轻轻吹了一口气,将热气荡开,随后。将茶盏举到唇边,轻啖了一口。随即放下。

接触这茶不久,温彦博已经喜欢这茶香了,每日若是不品,就觉得心中空落落的,甚是不舒服。

这个时代的肉食来源大多来自牛羊等物,猪肉在这个时代还不是主食,就算是一般的寒门也不屑食用,认为猪肉是低贱之物,只适合低贱之人食用。

牛羊之物大多腥味较重,对人的消化功能有一定的伤害,这个时候,茶这东西就派上用场了,它能够帮助消化,之所以,茶叶成为草原胡人必需地战略物资,和盐一个地位,这就是其中的原因。

从晋到隋,饮茶才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民间饮品。

不过,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

隋末大乱之后,民生凋零,百姓连饭都用不上,一般人家,也就与茶无缘了,直到高畅占据河北,夏国建立,生产慢慢恢复,商业开始流通,各地新建了不少酒楼,因为粮食匮乏,而造酒则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高畅因此颁布了禁酒令,禁止在民间制造美酒,除了极少数钦点的酒楼外,别的酒楼一概不许卖酒,使得那些嗜酒之人不得不转向饮茶,这饮茶之风才盛行了起来。

而且,这饮茶之道也与过去有所不同,茶叶的制作流程,茶树地栽种方式都与过去大不相同,也与大江南北的其他地方大不一样。

这个时代的饮茶之道多为煮茶法,方式极其粗放,将茶末放到水中煮沸即可,若是细致一点,则在茶水中放入牛奶等物。

高畅改变了制作茶叶的方法,先是将茶叶放在锅中炒熟,炒到一定程度时取出再放入特制地竹编片上,揉成团在上面来回搓揉,然后放到铁锅上烘烤,烘干后即可贮藏了。

这种炒好的茶无须煮沸,而是放入盏中,用开水冲入,即可饮用,如此,保持了茶地清香,煮茶法煮出来的茶,与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温彦博甚是喜爱这种方法制出来的茶,在他看来,这或许是除了雪纸和印刷术之外,高畅对世人最大的贡献。

放下茶盏后,温彦博有些厌恶地瞧了一眼在高台上夸夸其谈的说书先生,不过,他很快就调整好了情绪,做出一副甚是赞赏的神态,目不转睛地望着对方。

说书先生,这也是夏国境内的特殊产物,不过,现在已经有慢慢扩充之像了,据说,在长安,晋阳,洛阳等大城的酒楼内,也已有了说书先生



对说书先生在酒楼说书这种形式,温彦博其实并不厌恶,他觉得这也是教化世人的一种手段,贫民子弟大多一字不识,说书先生可以说一些故事和传奇来宣扬忠孝节义,让世人明白圣人之道,这何尝不可。

然而,在夏国的酒楼中,每一个说书先生都必须宣扬灵宝神教,用一些奇怪的传奇故事来宣扬灵宝神君高畅,在说书先生的故事之中,高畅这个转世的神灵乃是世人唯一的救世主。



“啪!”

惊堂木一拍,静默的大厅内,那说书人略略有些沙哑的声音缓缓响起。

“话说盘古开天,以自身的血肉化为日月星辰,我们身下站立的这片大地也是其血肉之一,乃一颗不停滚动的大球,名为神州,之所以名为神州,实因其为盘古眼睛所话,因其精气凝结,故而产生了万物之灵的人类……”

温彦博嘴角微微一撇,这段传奇他已经听过许多次了,接下来那人将要说的什么,他都一清二楚,甚至能够背下来了。

无非是说盘古的一缕魂魄流连于九霄之外,化为灵宝神君,掌控世间万物,日月星辰变化的规则,由于神州禀盘古精气为生,人类相当于盘古后裔,故而,灵宝神君时常注目人世间,一旦人世间出现了大劫,他便化身下凡,帮助世人度过劫难。

这是封神榜的开头,接下来,那人将讲到商周时期的第一次大劫,说是妖物九尾灵狐化为美女,迷惑商纣王,随后,妖孽横行,乾坤颠倒,人类面临灭绝的处境,这个时候,灵宝神君化身为太公姜子牙,辅助周文王,周武王,召集能人异士,征讨商纣,铲除妖孽,行那封神之举。

简直是一派胡言!

温彦博知道这是说书先生说讲的这段封神传奇完全是一派胡言,经不起丝毫的推敲,恐怕,是神庙的那些神官的大作,这些说书先生不过是些棋子而已!然而,那故事的确精彩,就算明知荒谬,温彦博听得第一次的时候,同样听得津津有味,一早抱着成见的他都是如此,那些凡夫俗子就更是不堪了,恐怕大多对此深信不疑吧?

那些说书人宣称,现在这个乱世表明,人类的第二次大劫即将来临,隋亡之后,连绵了一百多年的黑暗乱世又将来临,并且更为变本加厉,人类几将不保,灵宝神君正是预知到了此事,方才转世为人,以便一统天下,将世人从永恒的黑暗中解救出来。

只有灵宝神君才能解救世人,只有信奉灵宝神君的信徒,日后才能进入天堂,得到永生,凡是不信者,死后都会被打下地狱黄泉,永沦黑暗。

厉害啊!

能够想出这个办法来宣扬灵宝神教,加强对高畅的个人崇拜的家伙还真是个天才,像以前流传的那些“李花开,杨花落……”,“十八子,主神器!”之类的箴言,童谣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没有丝毫的可比性。

虽然,心里面一点都不相信那些荒唐言,糊涂话,不过,温彦博表面上还是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有时听到激昂处,还手拍桌面,与之相应。

之所以表现出这个姿态,无非是做给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监察司探子去看而已!

虽然,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自己在暗中为罗艺和李唐牵线,不过,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是不会将他供出来的,一是没有确实的证据,而是这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处,高畅不见得因为这事动他,反而会被他们温家视为仇敌,这样不智的事情,是没有人会去做的。

至于,他的两个兄弟在李唐身居高位,这算不上什么大事情,有许多世家都是如此,子弟分属各个势力,毕竟,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道理,人人皆懂。

虽然,知道自己目前没有什么危险,但是,温彦博知道高畅肯定对他不会彻底放下心来,例行的监视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句话套在自己身上还真是蛮合适的!

说书先生讲完一段书后,就退了下去,接下来是酒楼准备午市的时间了,除了少部分留下来准备在此解决午膳的人,大部分人都离开了醉仙楼,温彦博也是其中一位。

他和一些熟识的人在门外拱手道别,随后,带着随从安步当车地往自家的宅邸慢慢行去,谁也不知道,一个蜡丸被他放在了袖子里,而这个蜡丸乃是酒楼的一个伙计神不知鬼不觉地在给茶盏注水的时候递给他的。

他之所以每天在同一时间出现在醉仙楼饮茶听书,无非就是为此而已!

第三章 赵州桥

月一日,申时时分。

赵县城南,一辆马车在十来个全身甲冑的卫士簇拥下缓缓驰向横跨狡河之上的安济桥,在马车前带路的侍卫的吆喝下,道上的行人纷纷避让,退到道路两旁,低头弯腰,不敢直视。

安济桥,俗称大石桥,由工匠李春所建,历时十余年,方于年初建成,该桥全由石料建成,桥长二十余丈,体型轮廓雄奇壮观,寓秀逸于雄伟之中;它的雕刻绚丽多彩,桥面两侧栏板、望柱上的各种蚊龙、兽面、绣节、花卉等浮雕图案,无不精致俊秀。

其中的蚊龙各具不同的形态神情,或二龙相互缠绕,嘴里吐出各式各样的水花;或二龙前爪相抵,各自回首遥望;或二龙作观珠状,无不维妙维肖。

前头探路的卫士过桥之后,守住了桥头,禁止行人再上桥,这时,那辆马车方才驰上桥来。

“慢一些!”

一个低沉舒缓的声音从马车内传来,马车夫轻喝了一声,拉车的两匹健马步子缓了下来。

张道源掀开马车一侧的布帘,从车内探出头来,仔细凝望着安济桥一侧的栏杆,目光在那些雕饰上细细流连。

“美哉!壮哉!”

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声感叹,原本有些紧锁的眉头也舒缓了开来。

李渊占据关中之后,派了不少人前往各地招抚当地郡县,说服他们向西京政府,也就是向现在的李唐帝国称臣。

其中。太常卿郑元寿(王旁那个打不出来。用这个代替)率军从商洛出发,前往南阳郡;左领军府司马安路人马元规则率军前往安路郡,南郡。襄阳郡一带,夺取土地;而张道源则被受命前往关东,争取招降各地郡县。

张道源不负李渊所望,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内,赵郡,襄国郡。武安郡就纷纷易帜,归降了李唐,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