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逐鹿记-第1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高畅的领地是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在那些乡间的人家里,存储着不少过冬的粮食,所以,魏刀儿部若是南下,根本不需要去攻打重兵把守的坚城,只要发挥他们流动作战的优点,大肆劫掠乡间,抢夺粮食和过冬物资,就能解自己的燃眉之急,至少,那些精壮的士卒能够活下来,至于那些老弱,若是受不了,死了也就死了,死了反而能给他减少负担。

两相比较之下,向南还是向北就不是一个难以选择的问题了。

高畅深知魏刀儿将作何选择,为了避免魏刀儿的侵袭,他唯有答应魏刀儿的要求,向他赠送过冬的粮食和布匹,与他订立盟约,协助魏刀儿部渡过寒冬,然后,在来年春暖花开之际,一起出兵去攻打罗艺盘踞的幽州。

权衡再三之下,

的最佳选择。

黄少崇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才消除了自己心中的阴谋论,同时,他也把高畅赠送魏刀儿粮食的举动算在了自己的功劳下,虽然,换任何一个人出使夏国都会得到这个结果,但是,这不妨碍他以功臣自居。

进城之后,黄少崇将凌敬安排在驿馆之内,他立刻赶到魏刀儿的住所,要求觐见。

这时,魏刀儿已经得知他带回粮食的消息,他刚一通报,门口的卫兵就把他领了进去,魏刀儿在自己的金銮大殿上接见了他。

所谓的金銮大殿,不过是原深泽县的县衙,魏刀儿进驻深泽之后,改建了一番,在县衙大堂的房梁和墙壁上贴了一些金箔,故意弄得金碧辉煌,并且,把县令的案子撤掉,换上了一张蒙着白虎皮的大椅,仿佛不这样做,就不符合他魏帝的身份。

他却不知,在其他人眼中,这样的他颇有一些沐猴为冠的味道。

大殿上,除了魏刀儿之外,还有前来作客的他的义弟宋金刚和手下大将尉迟恭,除此之外,魏刀儿的头号谋臣葛舟行,以及他手下的十三太保都位列其中。

黄少崇朝魏刀儿行过礼之后,立刻向他汇报了自己此行经过,然后,转达了高畅的意思。

“这么说,高畅之所以送粮食和布匹给我,协助我部度过寒冬,是想和我订立盟约,共同对付幽州罗艺?”

魏刀儿皱了皱眉头,向黄少崇问道。

“正是!”

黄少崇点了点头。

魏刀儿转向宋金刚,出声问道。

“二弟,你意下如何?”

宋金刚的眉头比魏刀儿皱得更深,他摸着自己下颌的胡须,沉吟片刻,方才说道。

“据黄大人的述说,此事也的确合乎情理,高畅若想攻打幽州,要不和我们兄弟联合,要不就要解决我们兄弟,不然,他是没有机会攻打幽州的,看来,他是选择了和我们兄弟联合,不过,那家伙可信吗?”

“此话怎讲?”

魏刀儿问道。

“高畅只是长乐王手下的一员武将,据说和长乐王的关系并不太好,长乐王怎么会指派他做自己的继承人呢?而且,长乐王的死因也不明确,居然在大胜之后被敌军的溃兵杀死,这无论如何也说不通啊!很难相信他的死和高畅无关,若长乐王真是被高畅所杀,那么弑主自立的家伙,其信誉度如何,值得考究啊!”

宋金刚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魏刀儿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宋金刚的顾虑,他回过头,向另一侧的葛舟行发问。

“葛先生以为如何?”

葛舟行轻摇羽扇,笑呵呵地说道。

“宋将军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只不过,高畅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现在我们不需要考虑,要知道我们现在缺衣少食,而高畅愿意赠送我们一批物资,帮助我们度过这个寒冬,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慨然笑纳呢?”

他继续笑着,环顾四周,说道。

“等我们度过这个冬天之后,等到明年,是不是履行双方定下的盟约,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局势再做决断也不迟啊!”

听完葛舟行所说,魏刀儿哈哈大笑起来。

“葛先生不愧是诸葛再世,还是葛先生看得分明啊!现在和高畅订立盟约的确有百利而无一害,能够获得我们急需的物资,又不需要弟兄们去出生入死,何乐而不为呢?至于盟约是否实行,到时就要看本大帝的心情啦!二弟,你以为如何?”

宋金刚想了想,也觉得这的确是一件对本方有利的事情,不过,出于谨慎的目的,他还是多说了一句。

“大哥说得有理,不过,我们还是要小心高畅,当心那家伙出阴招!”

“二弟无须多虑!”

魏刀儿摆摆手,笑道。

“只要我们兄弟二人精诚合作,区区高畅,不过是跳梁小丑,何足道哉!”

“陛下英明!”

殿内诸人纷纷出声赞颂,唯有尉迟恭黑着一张脸,沉默着没有说话,他总觉得那个在战场上击败自己的人不会如此简单,想要算计那人?还是担心被那人算计吧!

“少崇,这次你立了大功,本大帝会好好记在心里的,高畅派来的那个使者现在在哪里?你快去将他叫来!”

魏刀儿面向黄少崇,笑着说道。

“是!”

黄少崇躬身应道,抬起头,冷冷地瞄了葛舟行一眼,他知道,短期之内,自己是无法将那家伙赶下来的,不过,他相信,终有一天自己会重新坐在那个位置上。

带着对葛舟行的满腔愤恨,他转身走出了大殿,往驿馆匆匆行去。

第四十章 关于盟约的一点不同声音

三年,十二月。

凌敬从深泽回到了乐寿,他带回了一纸盟约,盟约由他和黄少崇共同制定,上面已经盖上了魏帝魏刀儿的大印,现在,只需要盖上夏王高畅的大印,盟约就生效了。

盟约上的内容非常简单。

高畅尊魏刀儿为兄,缔结睦邻友好条约,两者互助互望,一方受到别的势力攻击,另一方有义务出兵援救。

在本年十二月份至来年元月份这段时期,高畅将向魏刀儿援助若干粮食,布匹,以便使魏刀儿部度过寒冬,这些粮食和布匹有一部分是赠送,无须偿还,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却是借债,需要在来年偿还。

毕竟,这是两个势力集团在打交道,若是全部粮食和布匹高畅都是全部赠送,反倒会使得魏刀儿疑心生暗鬼,会暗地里怀疑高畅在耍什么花招。

到了春季,双方各自出兵十万,联合起来进逼幽州,攻下幽州之后,平分战利品,魏刀儿可以通过转让一部分战利品来扣除欠债。

两人平分幽州,幽州以北交由魏刀儿管理,高畅只需要幽州以南的土地,至于,幽州这座城池则由两人共同管理,在城中只留下文官和少量维护治安的部队,双方的大军都不得驻扎在城内。

就是这样的一个盟约,一张写满字的绢布!

没有什么约束效力!

这一点。魏刀儿和高畅都知道,但是,两人对此都视而不见。

在魏刀儿看来,之所以定下这个对他有利地盟约,那是因为他抓住了高畅的软肋,高畅不得不做出让步,高畅只要想率兵北上攻打幽州,就必须和他魏刀儿搞好关系。既然是高畅有求于他魏刀儿,不是他魏刀儿有求高畅,在制定盟约的时候,他自然要狮子大开口,把价钱喊得老高。

有了高畅援助的这批粮食和布匹,他手下的这十来万人就能度过寒冬。只要度过这个寒冬,他魏刀儿就一定能鱼化成龙,飞上九霄。

与高畅军联合起来一起攻打幽州,然后再平分幽州,看上去不错,但是魏刀儿知道,就算双方真的联合起来,打下了幽州,到了那个时候,也不会是和平收场。

由两者平分。总没有一人独占为好!

魏刀儿不愿意高畅与自己平分幽州,那么。高畅的想法多半也和他如此,既然这样。他就必须未雨绸缪,为将来注定会发生的火并做好准备。

就在他示意手下和高畅地使者凌敬就盟约的条件谈判之时,他向北方派出了使者。

魏刀儿以前长期率部在边塞一带游荡,暗地里做马贼,明面上则做走私生意的勾当,他和突厥人之间一直有所联系,和几个稍微大一点的部落之主都结拜过兄弟,也曾经觐见过始毕可汗。

既然和突厥人的关系良好。那么自然没有不将其利用上的道理,岂不知。现在声势浩大,正在攻打西京长安地唐公李渊也对始毕可汗俯首称臣,而刘武周,梁师都等人更是被突厥人封为了天子,他魏刀儿辖十数万之众,号称魏帝,自然也不能屈居在这些人之下。

魏刀儿本就有胡人血统,他也就不觉得自己将突厥人引来中原是背主忘宗的行为。

突厥人想要什么?不过是金钱,粮食,女子,人口而已!

只要突厥人出兵帮助自己击败高畅独霸幽州,多送一点财帛子女给突厥人又何妨,反正,汉人最不缺的就是人口,有了突厥人的帮助,他不但可以雄霸幽州,甚至可以借助突厥人的力量南下,将高畅的领地一扫而光,统一整个河北,就算恢复昔日北齐的荣光,这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啊!

魏刀儿之所以悍然自称魏帝,将自己放在隋王朝的对立面,其中,也不无向突厥人表露自己心迹的原因,只有他这样做了,和杨广有仇地始毕可汗才会全力相助于他。

现在,高畅自然不知晓魏刀儿打的这个算盘,和突厥人联系地事情魏刀儿分外小心,除了他的义弟宋金刚之外,就连他手下地十三太保都不知道。

毕竟,突厥人要是能出兵,也只能是在明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之前,万不能走漏风声。

魏刀儿是这样盘算的,若是他和高畅联手击败了罗艺,那么就在大局将定之际,埋伏在一旁的突厥人突然杀出,与他联手,必定能打高畅军一个措手不及,要做到这一点,隐秘性就非常重要了。

按下魏刀儿和突厥人之间的联系不表,让我们把视线重新投回乐寿。

对于这个盟约,在高畅的文臣武将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赞同,其中,以宋正本,秋长天等人反对得尤为激烈。

在高畅治下,有河间,清河,信都,平原四郡,其中,河间郡才经历过战乱,当地农业凋零,田地荒芜,治下那些贫民百姓需要朝廷援助这才能度过寒冬,而信都郡和清河郡两地,在今年年初之时都遭受过战乱,同样百业凋零,需要休生养息,在这四个郡中,唯有平原郡的情况稍好一些,今年并没有饱受战乱,并且,高畅的新政也顺利地推行了下去,民间稍稍有些富余。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向魏刀儿这样地流贼屈服,支援粮食和布匹给他,在宋正本等人看来,殊为不值,并且这样做,无疑拖慢了自己领地的恢复速度。

宋正本等人认为高畅不应该屈服于魏刀儿地武力讹诈,宁愿与之开战,也不能这样软弱。

秋长天为此还制定了作战计划,他建议高畅派一员上将率一支人数不多的精兵北上,先行攻打魏刀儿,拖住魏刀儿南下的脚步,使其无法率部南下,烂地方,待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为此,就算那支精兵全军覆没也在所不惜。

不过,高畅并没有认同他们的建议,依然一意孤行,决定和魏刀儿制定盟约。

高畅对他们是这样说的。

我们的目标是幽州,而魏刀儿这股流贼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若是我们不答应他的条件,他为了求生,只能率兵南下,一旦开战,我方仍然需要消耗钱粮,说不定,战争的损耗还为比援助给他的那些物资要多,既然如此,何不一开始就答应他的条件,助他度过寒冬,然后利用他的部队一起攻打幽州,这岂不是两全其美之策。

要想争霸天下,我们就必须站稳自己的根基,如今,我军地处乐寿,管理着四郡之地,而

都处在河北中腹,周遭都是敌人,暂时还看不出有什但是一旦危险降临,那就是覆灭之势啊!

为此,我们必须要向北发展,解决掉后顾之忧之后,再调头向东,夺下滨海之地,然后南下扫荡,一直进抵河阳,河内两地,凭借黄河天险与强敌周旋,进可攻,退则可守,如此,方有资格和那些天下豪强对峙。

如今,中原一带,瓦岗李密正与东都的官兵对峙,瓦岗军虽然占据天下粮仓,人多势众,但是,东都的王世充军也有自己的优势,东都物资众多,又有坚城可依,短时期内,是无法分出胜负的,两者之间的对决,不是一次战役的胜负就可以解决的。

而在江淮一带,杜伏威,李子通等豪强势力正牢牢地困住江都,使得杨广的十几万精锐骁果坐困孤城,势力范围不得出江都一步,暂时,义军无法攻下江都,官兵也无法剿灭义军,两者同样处在相持阶段。

而荆南一地,萧铣以梁朝后裔的身份建立梁朝,以梁帝自居,正和以楚帝自居的林士弘打得不可开交,无暇北上,也无力西进夺取巴蜀。

至于,正在攻打西京长安的李唐大军,就算攻下长安,他们也不是毫无隐忧,他们的老家太原正处在那个定扬天子刘武周兵锋的威胁之下,而在长安以西,还有西秦霸王薛举地大军。薛举绝对不会坐视李唐占据关中,必定会派兵来攻。

现在,天下各路豪强都在各自厮杀,无暇他顾,正是我军积攒力量,扩大势力之时,要想迅速扩大本方的势力,我们就必须解决掉幽州罗艺这个心腹大患。

罗艺自号幽州总管。这证明他并没有争霸天下的雄心,他在等待天下局势明朗之后,以便率领所部投靠那个有机会夺取天下的明主。

而一旦他选择的不是我军,那么就会成为敌人安排在我军后面的一个棋子,随时会来扯我们的后腿,所以。必须先解决掉他。

他起兵反隋的时日不长,才被薛家兄弟引入幽州,其在幽州地根基还不是很稳,先出兵攻打他,总比等他站稳脚跟之后再去攻打他为强。

而魏刀儿是什么?

不过是一个草莽之辈,一个沐猴而冠的跳梁小丑,不管我如今送多少东西给他,最后都会从他那里拿回来,此人不足为虑,打下幽州之后。就是他的死期。

高畅的这番话语说服了宋正本等人,在这些士大夫眼里。魏刀儿不过是流寇头子,一个只知道烧杀劫掠没有远大目标的家伙。的确如高畅所说,不足为虑,他们之所以反对高畅和魏刀儿订立盟约,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在盟约上,高畅尊魏刀儿为兄,这让作为士子地他们深以为耻,第二个原因则是粮食问题,他们担心将这批粮食送出走后。粮仓将再无存粮,一旦发生别的意外情况。无法支撑下去。

关于粮食的问题,高畅并没有向他们多说什么,只是说这批粮食并不是由官仓所出,让他们放下心来。

若是将官仓中的粮食都给了魏刀儿,待到明年,没有军粮的高畅自然无法开展攻打幽州的方略,所以,他早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

在九月份,于高畅领地内发生了匪盗袭击农庄的事件,后来,在高畅军的大力镇压下,剿灭了这批以豪族的精壮为基础的匪盗,有一些豪族遭到了官府地大力镇压,不过,被官府公开镇压的豪族并没有多少家,毕竟,能被监察司抓住证据地只是极少数。

对于那些派出家丁冒充匪盗攻击农庄,却又没有被监察司抓住确凿证据的豪族,高畅地做法是以其人之道还致其人之身,他手下的官兵也冒充成匪盗袭击了那些豪族的庄园和坞堡,既然匪盗能够袭击农庄,自然也不会放过豪族庄园,等这些人袭击成功之后,城里的官兵才姗姗来迟,等他们赶到时,那些豪族的全家都死光了,既然主人都死光了,土地也就成为了无主之地,除了少量的土地分给那些豪族还未死去的亲戚之外,其他的都收归国有,被划分给农庄。

在这些豪族地庄园中,储存着大量的粮食,而这些粮食并没有进入官府地统计之中,官府对外是这样声明的,说是这些粮食全部被匪盗抢光和烧光了,实际上呢?那些粮食被军队运到了一个秘密的地方隐藏了起来,这次,高畅援助魏刀儿的粮食就取至那个秘密粮库。

这些事情,高畅自然不会向宋正本等人解释,当他向宋正本等臣属承诺不会动用官仓的存粮时,宋正本等人也就不再追究这事。

在高畅的这些臣下里面,文臣和武将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些文臣经常针对高畅的某些决议向他提出反对意见,像宋正本有时候太过激动了,甚至当着高畅的面向他大声疾呼。

高畅的武将们,除了徐胜治,偶尔会就他的一些军事决议委婉地提出不同意见外,其他武将都对他言听计从,就算他命令他们去死,他们也不会多加考虑。

对文臣们来说,高畅是一个明主,因为他从来不会因为某个人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发怒,动辄棍棒相加,就算是宋正本当着他的面大声吼叫,他也只是笑着说了一句,宋大人的口水真多。

所以,高畅若是召开政事堂会议,朝议就会非常热闹。

而那些武将们则把高畅当作了神,他要是召开军事会议,除了徐胜治偶尔会说点什么外,大部分武将都鸦雀无声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他们只要等待高畅的命令,按照高畅的命令去做就行了。

从某方面来说,这也证明了高畅处缺乏了独挡一面的良将,只有一个徐胜治是万万不够的,现在处在发展阶段还没有什么问题,等真的和李唐,或者瓦岗军交手之时,就会发现缺乏良将的难处了。

所以说,高畅才对李靖另眼相看,毕竟,这是他在这个时空记得的为数极少的良将之一,所以,等李靖在武邑征召好军队之后,高畅就命令他率军回到了乐寿。

有了高畅的加入,这个时空的历史和人物已经变得似是而非了,没有投靠李唐的李靖还会是那个战无不胜的战神吗?

高畅对此,深表忧虑。

第四十一章 难堪的故友重逢

三年,十二月上。

乐寿,陶然居。

陶然居是位于乐寿西永业坊中的一个酒肆,高畅取代窦建德占据乐寿之后方才开业的新型酒肆,和平原城的醉仙居一般,酒楼的格局同样是汉胡两种风格都有。

酒楼是木制建筑,一楼一底,底层全是胡桌胡凳,数十张桌子摆在大堂上,在此饮酒进食的多是贩夫走卒,当兵的军汉,他们并不讲究虚礼,不耐跪坐,盘座,觉得众人坐在胡凳上,围着胡桌,一起饮酒取乐既方便,又畅快。

楼上则是雅座,被分为十来个雅间,全部按照汉人的习俗布置,每一个雅间都铺着竹席,如今天冷,则在竹席上铺着厚厚的布匹,在竹席上摆放着几张低矮的案几,供放酒食所用,若是客人需要,还有专门的丝绣乐师,侍酒美女提供。

李靖虽然出身世家,却不怎么讲究虚礼,成年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