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悍卒-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在八月初的时候,长安消息通天的人物就已经得到消息,河北地区的兵力调动频繁,韩王似乎有举动,此时得到确切的消息,才韩王是要出兵突厥。

这些消息的人也自然想到了,韩王其实早就已经调集兵力了,此时这个折子其实只是一个过场。但是谁会傻到此时说韩王的不是,韩王的好坏,此时还不是他们能说的,至少不是他们能拿到朝堂上说的。

况且,他们也,能得到的消息,皇上可能不,看来,皇上也只是在气韩王的做法,不过,当一个人手中的权利足够大的时候,他也就不必要再听别人的命令行事了。这要是放在一些人身上,或许,这道折子都是多余的。谁都明白,其实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乱世之中实力说白了就是军队,谁掌握的军队多,军队精,谁就算话。

而有些人看到折子,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此时的韩王没有和李唐决裂的想法。

而折子上叙说的事情到底是回事,他们此时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韩王让出了河北,这总不是坏事,要,河北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以前都说燕赵男儿,河北是出雄兵的地方,是出豪杰的地方,放眼整个天下,此时的李唐都已经建立了的统治地位,要说大的地方李唐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立统治,或许只有河北和江南了,此时韩王让出河北,无论说都是一件好事。

且不管此时的长安,在长安千里之外,幽州城。

八月的幽州,依然非常的炎热,这里虽然已经靠近北疆,但是幽州的气候更接近中原地区,早上,很少的起了雾气,雾不大,薄薄的雾气缭绕间,清晰的马蹄声踏破了清晨的黎明。黑色的骏马行走在薄雾缭绕的城市街道上,给人一种虚渺的感觉,而黑甲的骑兵端坐在马上,一行一行的骑兵陆续的出现在清晨的街道上,薄雾绕着骑兵的马蹄流动,战马喷着响鼻,没有如雷的蹄音,只有轻碎的嘚嘚马蹄声在薄雾之中传出,像是一阵细碎柔软的音调,而不是动荡震撼的交响。

在幽州的城门口,城门已经在兵士的协力下打开,深沉厚重的幽州城门口,黑马黑甲黑色长枪的骑兵整列整列的从城门向外开去,当先的骑兵手中举着大旗,没有风,但是马步踏动以后,旗帜依然招展开来,旗帜上绣着端正大气的韩字,表明这支军队的所属。他们都是大唐新封的韩王的军队。

而之所以打着韩王的旗帜,大概也是刘山想表明并不想和大唐为敌。

骑兵的队伍开出城门以后,迅速的集结,黑色的战马顿时汇成一片黑色的海洋,而且这片海洋越来越大,越来越厚重殷实。

此时的太阳还没有升起,大军在雾气里集结,没有丝毫的杂乱和喧嚷,能听到的只有马蹄踏动和战马嘶鸣的声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这是一支军纪非常严明的军队。

他们不是别的军队,正是凉州军中的王牌军队,重甲骑兵。

其实,在八月初的时候,河北南部的河北军所部就已经开始调动,河北军分驻南部的军队陆续向北方移动,他们得到了命令,开始向河北北部集结。而且命令说的很明确,是所有军队向北方集结,甚至包括火头兵和勤杂兵。

命令让很多人不解,即使军队调动,也不可能不留一兵一卒,但是这次的调动确实是不留一兵一卒,尽管军令非常奇怪,但是来自夏王的命令千真万确,而且命令本身也没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

开始的时候,这些分驻的军队也考虑过他们离开以后,南部城镇的治安和防守的问题,但是命令已经得到,他们不得不完成命令。

而接着出现的情况就很自然,也很奇怪。一方面河北军陆续放弃南部城镇,向北方开动,一方面,刚刚结束中原战争的秦王军就像尾随着食肉动物的食腐动物一般,紧紧的跟在河北军的后方,迅速的接手了这些河北军放弃的城镇。

这些自然都是在刘山的计算之中的,中原战争已经结束,秦王的大军却还没有离开中原,此时李唐统治下的地区,除了江南就是河北这里还没有真的属于李唐管辖,而很不巧的是,河北周围还有几个小的地方割据势力,这些势力虽然不大,但是也有吞并河北的野心。在这种情况下,的军队一旦撤离,秦王得到消息,就不得不迅速接手这些城镇的防守,他们是不得不接受,一旦他们不接受,那些周边的势力势必会迅速的占领这些地方,要,河北军的撤离是非常彻底的,这些城镇等于不设防的地区,谁先来就是谁的。

能够不流血拿下河北,自然秦王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要,只要他稍微慢一点,这些地方要想拿下,必须靠血战了,这些地方能拿下是肯定的,但是要流血秦王也不想,所以,刘山等于制造了一个让秦王不得不接手的局面。

而秦王是代表的李唐,秦王接手河北的防务,就等于李唐接手了河北的防务,而秦王接手以后,要赶快处理河北的事情,军报发往长安,也要。而刘山送给长安的折子就赶到了秦王之前送到了长安。

结果就造成了一个让李唐很是无奈的局面,一方面,李唐得到了韩王的请求,要求李唐派出军队接手河北的防务,而在李唐朝廷在考虑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的秦王已经着手在干这件事情了。

而到了八月十一日的时候,实际上秦王的军队已经开到了幽州边界,此时的李唐朝廷上李渊还在问他的臣子们他们是否应该接手河北的防务,此时的他还不,他的二早就接手了大半河北的防务。

八月十二日,河北和突厥的交界处,此时的突厥草原,也就是后世的蒙古草原边界上,旌旗漫天,枪林如海,猎猎的边境凉风之中,如同海潮一般的战士布满了人们的视线,举目望去,到处都是军队,到处都是战马。

得到了河北军以后,刘山的军力暴涨,而刘山的军队有一个特点,就是骑兵的数量占据了很大的份额。

凉州军皆骑兵,草原兵也全部是骑兵,这就是十七万的骑兵,而河北军骑兵虽然不多,但是也有近四万,这就是二十余万的骑兵。

从中原走出的刘山,此时的骑兵数量超过总军力的一半。汉人的军队在任何时候,骑兵都没有达到这个规模,二十万铁骑,历朝历代,单论骑兵,刘山无疑已经走到了巅峰。而且这些骑兵之中,凉州军的弩骑兵和重甲骑兵,草原游骑兵,河北轻骑兵无疑都是骑兵之中最精良的兵种。

我,我更新的章节在网站上是不显示的,我看了更新,结果看到红字的VIP更新零。大概上架以后更新免费都是这样吧,不是很清楚。

本身是不想更收费的,我的书赚不到钱,我都,要赚全勤,我没那个毅力。所以更免费的,我也很乐意。但是网站不显示更新我很无奈,想了想,既然上架了,那就开始更收费章节吧。

就不更新了,后天开始更新VIP章节,能在这里看的当然最好了,不在这里看的,我也理解。

这就算上架感言吧,就不开单章写了,我也不是那种喜欢麻烦的人。

第二百二十八节兵临突厥(三)

第二百二十八节兵临突厥(三)

拥有着历史上少有的精锐骑兵力量,刘山军队充当斥候的轻骑兵自然不会缺少。

在刘山军团进入草原,也就是进入突厥势力范围之后,刘山军团的前方,广派斥候,毕竟这个时代打仗,消息的来源非常的少,并没有后世才出现的空中侦察力量,更没有什么雷达之类的先进高科技产品,所以,军队前进的道路上,只能依靠最为精良的骑兵探路,这些骑兵的主要任务就是侦查前路是否有敌人,是否是敌营,以及敌人的分布,布防,军力等情况,当然,地形,周围城镇分布等等也是必须侦查清楚的。

派出大量斥候以后,刘山军团的行进速度也相应的减缓了,毕竟这里是外族的土地,而且,突厥和汉民族在这个时代可不是什么友好邻邦。友好邻邦这个词恐怕也只有后世的政治家才会天天吊在嘴上说,一天不说个几十遍都觉得嘴巴不舒服。比如,中国和某个岛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友谊之类的话。

军队行进,不断有股的斥候骑兵侦查完毕回来报告前路的情况,而这些情况汇总到刘山这里,却往往只有一句话,前路未发现任何的突厥骑兵,而且,连一个人的影子都没有见到。

这是一个非常不妙的信息。刘山知道,草原民族一向居住不稳定,而且,由于地广人稀,居民居住的也非常的分散,在草原上一天一夜不见人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刘山明白,自己刚刚进入的可是日后称之为中国四大天然草场的内蒙古草原,而且还是比较靠近东北的优质草原。而此时才是八月,正是水草丰美的时节,按理说这个时候,这里应该聚集着大量的游牧牧民才对。但是骑兵查探,却没有发现一个人影,这绝对是不正常的。

刘山让人赶紧将自己军队里面几个熟悉草原的人找了过来,在刘山的军队里,这样的人还是非常好找的,突厥人自然此时不要找,但是与突厥草原毗邻的河北本地人很多都曾有过在草原跑买卖的经历,找到他们,从他们的口中刘山确认,自己军队此时行进的地方,确实这个季节应该有大量的游牧牧民才对,但是事实却是这个时候,这里连一个人的影子都没有。

要说看到大军前来,这些牧民都匆匆跑掉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自己的斥候骑兵马匹速度和灵敏反应根本不可能看不到匆忙跑掉的牧民,而且,骑兵报告的是根本没有牧民在这里放牧的痕迹,要知道,即使这些牧民看到大军匆忙跑掉,也会在草原上留下很多可以查找的痕迹。

此时,刘山不得不认识到,自己对草原这里的战争认识还是不够,刚刚进入草原,就遇到了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

大军不知不觉加快了行进的步伐,骑兵在前,如同海潮一般席卷过茫茫的草原,步兵在后,震天的步伐踩过如同绿色绒毯一般的草原。

一直到天色转暗,前面侦查敌情的斥候骑兵才遇到了一个活人。

谁也不会想到,在刘山大军挺近草原以后,刘山的斥候骑兵第一次见到突厥本地居民的时候,不是充满敌意,更不是拔刀想象,甚至连恐吓都没有。让人不可想象的十几个骑兵不约而同发出一阵欢呼,继而十几个人都深深的出了一口气,这是如释重负的出气声。接着,他们怕惊吓了这个草原老牧民,并没有一拥而上将他捆绑,而是派出了精通突厥语的河北骑兵和那个老牧民攀谈起来。

能发生这样的场面,实在是和他们一天的经历分不开关系,一天在茫茫的草原上没有见到一个活人,早就让这些骑兵的心都吊在嗓子眼里了。找不到活人,根本就不知道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找不到活人,根本就不能得到一丁点关于草原这里的情况,至少是此时的情况。从这个方面可以想象,当这些一天在茫茫草原上奔驰,只见到草原上偶尔跑动的动物和绵延的绿色草地的人在看到一个老牧民时是什么样的场景。或许,你可以想象在一个高海拔哨所站了几年岗,几年没有见到女人的伙子,在下山以后第一次见到女人的场景。

显然,那个老牧民被吓坏了,他驱赶着自己的羊群开始还想躲避,但是连马都没有的他怎么可能跑得过刘山的精锐斥候骑兵,更何况,即使有马,老牧民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羊群。

河北骑兵用突厥语不断的喊着不要害怕,不要害怕,然后善意的指着自己的身上,示意自己没有带武器。知道自己跑不了,而且对方喊的还是突厥语,老牧民悬着的心才稍微的平定。

此时那个骑兵让老牧民跟着他走一趟,看到老牧民不愿意跟随的表情,河北兵连忙保证他不会有任何的危险,看到老牧民看了看自己的羊群,那个河北兵接着保证他们不会要他的羊。

战战克克的跟着河北兵来到了斥候队面前,斥候队里已经有队员让出了自己的战马,那个河北兵忙问那个牧民会不会骑马。老牧民鄙夷的看了看那个河北兵,那道眼神里分明是对对方看不起自己的愤怒。此时的河北并才反应过来,在一个草原上长大的牧民面前问对方会不会骑马,真的是一个很不该问的问题。

不过老牧民此时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他也只是看了看那个骑兵一眼,然后就跨上了战马,不得不佩服这个草原牧民,即使衰老,但是马背上长大的民族,在面对烈马的时候,依然表现出年少的执着和勇气。

烈马驰骋,很快向着刘山所在的地方奔去。

到了刘山所在的地方,军队已经停下扎营,告诉了刘山的卫兵,刘山的卫兵很快就跑到刘山的帐子里告诉刘山他们的斥候队终于找到活人了。整整在大草原上前进了一天,此时才真正的见到了一个草原上的人,刘山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而此时军队停下,刘山的帐子里已经聚集了十几个军团里面的高层,凉州军的将领,河北军的将领,思南公主带领的突厥军的几个将领将刘山的帐子挤得满满的。此时听到找到本地人,大家都是出了一口气,刘山让人赶快将人带进来。

第二百二十九节兵临突厥(四)

第二百二十九节兵临突厥(四)

本来众人还在担心来人不肯告诉他们这里为何会没有人,但是当那个老牧民进来的时候,大家的这个顾虑就打消了,因为在老牧民进来以后,看到满帐篷的人到时没有什么,只是一些紧张和担心,当然,这是绝对正常的表现。但是当他看到刘山的时候却很快跪在刘山面前他跪的毕恭毕敬,没有丝毫犹豫,这倒是让大家不解。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纳闷为何这个老牧民一进来马上就认出了这里的真正头领,但是当老牧民的目光躲躲闪闪望向刘山腰间的佩刀时,熟知情况的几个人已经心中有数了。之所以老牧民见到刘山就跪了下来,绝对不是老牧民眼力通神,知道刘山是这里的头领,而是他看到了刘山的佩刀,自从进了草原以后,刘山就已经将自己腰间的武器换成了突厥金刀。之所以换成金刀,也是刘山考虑到进入草原以后,自己这把金刀或许还能有些用,刘山也没有想到,佩戴这把金刀的第一天自己就用上了这把金刀。

没有让老牧民起来,刘山走出了人群,来到老牧民的面前。刘山明白,没有必要对这个老牧民客气,这倒不是刘山不尊老,而是刘山知道自己此时的身份,是要用威严镇住这个牧民,而不是靠和蔼可亲来赢得这个牧民的心。或者说,此时刘山用威严比用和蔼更能快速的得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

“你们这里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刘山对老牧民不客气的问道,当然,刘山说的是汉语,他并不会突厥语,他本想着一旁精通突厥语的兵士翻译给老牧民听,但是一旁的兵士还没有翻译,那里的老牧民已经抢先开口说话了。

刘山和大伙都是暗自惊讶,突厥这里虽然学习汉语的风气很浓,初唐时期的汉语,就像刘山所处那个时代的英语一般,但是刘山也知道,这个时代学习外语,是需要身份地位的,或者说需要经济条件的,他没有想到边境附近草原的一个牧民也会说汉语,但是事实却是这个老牧民确实会,而且听口音还带着一些河北腔,他还学的很地道。

此时自然不是追究老牧民为何会说汉语的时候,从老牧民的话语之中刘山和周围的人已经听出一些东西。

自从西突厥的军队进攻东突厥以后,面对刚刚在凉州受到重创,还没有缓过来的东突厥军队,西突厥一开始可以说是进军神速,在开始的进攻中,甚至西突厥的骑兵撒开马蹄子跑的欢的很,有时候,几百里几百里根本就没有军队阻拦他们,而更多的时候,他们遇到的阻拦根本就很,几弯刀下去,阻拦的力量就被砍成了稀巴烂。

可以说西突厥开始进攻的时候是颇为顺利的,但是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在连续屠灭了几个东突厥部落以后,面对满手血腥的侵略者,东突厥的贵族们纷纷行动起来,而这个时候,义成公主也号召突厥各部满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抵抗西突厥侵略的大军。

当然,明眼人都可以看的出来,东突厥的贵族很多人开始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有些人甚至已经准备好西突厥的大军杀到,就投奔西突厥。但是西突厥的屠刀阻拦了他们想要投奔的道路,在面对连投奔都无路的情况,东突厥的贵族不得不拿起武器,一口一个保卫家园,一口一个奋死抵抗侵略的躲在队伍后面,奋力的吆喝。

而义成公主号召大家抵抗侵略的西突厥军队在普通人看来自然是保家卫国的表现,但是放在少有的几个人眼中,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要是义成公主真的在意东突厥的民众,真的要抵抗西突厥的大军的话,就不会在之前将十万的精锐草原兵派到河北了。

听到老牧民说义成公主号召大家抵抗侵略,刘山和思南公主少数几人就知道,这是义成公主在扩大两突厥的流血规模,让两条草原狼奋力厮杀,只有他们杀的越狠,刘山来到草原遭受的阻力才会越

但是除了刘山和思南几个知道内情的人,谁会想到这点,一般人只会看到义成公主为了抵抗西突厥侵略不遗余力的努力,可不会想到义成公主还会包藏祸心。在灾难面前,一个站在所有人面前抵抗灾难的人会受到大家极力的拥护和喜爱。可以说,义成公主这样做不但赢得了牧民的支持,赢得了贵族的支持,赢得了军队的支持,还将自己的计划进行的千衣无逢,各种心计厉害,看似平常,但是真的说起来,真的是非常的可怕。不得罪一个人,却干着让别人毁家灭族的事。这要是放在刘山那个年代,有一句话很能形容此时在突厥发生的事情。那就是别人把你卖了,你还给别人数钱。

从老牧民口中知道,义成公主和东突厥贵族虽然开始联手抗击西突厥的军队,但是在凉州一战之时,东突厥的损失实在是太厉害了,虽然尽力抵抗,但是西突厥依然像是一柄利刃一般深深插进了东突厥草原之中,唯一不同的是,此时的西突厥进军速度慢了下来。

眼看抵抗不住西突厥的进攻,义成公主在草原上的贵族聚会上提出了调拨草原东部力量的提议,本来这个提议通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个时候东部草原正是饲喂牲畜的好季节,一般牧民都是逐水草而居,怎么会轻易离开水草丰美的地方,而且,在普通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