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扬天下-第3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咦,这名字还不错,莺儿,真有你的。”
  红娘子不好意地说道:“这不是臣妾想的,是陛下给碧瑶金矿取的名字。”
  “金矿,千金,嗯嗯,总归是好的,就叫碧瑶了,哈哈哈。。。。。。。。”



第818章 寻找平衡点


  雪下了一整夜,大通山上,变成了白皑皑一片。北风吹过,松树上的雪茸花簌簌地飘落下来,这银妆素裹的世界,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当然,达延鄂齐尔即使不流连,也难返了。这洁白的冰雪对他两三千残兵来说,无异于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达延鄂齐尔趁热喝了一碗马血,嘴边一片猩红,那股膻腥味让他难受得想吐。
  山下又传来了秦军的大喊,“降者免死。”“活捉达延鄂齐尔者,赏千金。”听到这些喊声,达延鄂齐尔忍不住一抓头的上毡帽,狠狠往雪地上一甩。
  蒙古人的发形很特别,左右耳上各留一束发,尽量留长结成辫子,前额再留一束短发,其他地方剃光。这种发形看上去充满了野性,在汉人看来,感觉很丑陋,但再难看,他这颗脑袋可值千金呢。
  达延鄂齐尔心知,自已的手下中,想割下他这颗脑袋下山向秦军请赏的恐怕不在少数。
  他摸了摸自己的脑袋,有点歇斯底里地大吼道:“来啊,千金在此,谁要来取赶紧来啊!”
  山上两三千又饿又冷的残兵,面面相觑,达延鄂齐尔望向他们的目光充满了不信任。
  这时一阵风来,松枝上落下一团个雪球,刚好打在达延鄂济尔光溜溜的头顶上,冷得他打了个激灵。
  部将庆格尔泰连忙上来小声劝道:“大汗,别这样。。。。。。”
  “滚开!你也想要我的脑袋下山请赏吗?”达延鄂齐尔虽然封汗了,但还是太年轻了。
  半个月前,他还做着入主中原的美梦,满怀壮志突然间碎了一地,如今被困在这大通山中,要吃没吃,要穿没穿。两三千残兵还望着他的脑袋心怀鬼胎。
  他就象突然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整个人几乎崩溃了,已经快失去理智,他浑然不觉自己的这一系列行为,给手下本就绝望的士兵何样的感受。
  庆格尔泰被他推倒,右手被一颗尖利的石块割伤,红色的血液滴在雪地上,一点、两点、三点。。。。。。。本来还千方百计想突围的他,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随着血液一点一点的滴出来,滴在冰冷的雪上。
  被逼入大通山时。达延鄂齐尔身边还有四千多人马,被围困半个月,数次突围都没成功,已经有近半人做了逃兵。
  能留下来的,本来都是比较忠心的,但昨夜一场雪降下,让大家的处境更恶劣,所有粮食都吃光了,连战马也快杀光了。
  这又冷又饿。还能撑多久?
  这时秦军又开出了条件,降者不杀,擒杀达延鄂齐尔者还赏千金,把这两千多残兵的最后一点抵抗意志也瓦解了。
  他们瑟缩地挨在一起。默默地看着达延鄂齐尔和庆格尔泰,一个个心情复杂,眼神飘忽。
  庆格尔泰坐在地上,任由手上的血一滴一滴地流着。哀莫大于心死。。。。。。。。
  锵!谁也没想到,庆格尔泰在这个时候,突然暴起。拔刀霍然砍出。
  噗!达延鄂齐尔那颗脑袋瞬间滚落在雪上,一双怒目还圆睁着,仿佛至死也不相信自己以往最信任的庆格尔泰真会这么做。
  无头的尸体鲜血狂喷,萎靡倒地,地上洁白的雪花全被染成了红色,一声声惊呼自两千残兵口中发出,山上一阵骚动。
  没多久,山下的韩刚和郝摇旗就看到,庆格尔泰提着达延鄂齐尔的脑袋,带着两千多残兵走下山来。
  韩刚和郝摇摇大为欢喜,说实话,这鬼天气,冷得滴水成冰,山上的残兵不好受,他们围下也好受不到哪里去。能尽快解决这伙残兵,那是再好不过。
  捷报传到回到兰州,秦牧高兴之余,立即下旨,命郝摇旗带两千人马往镇西宁城,余者人马赶紧撤回兰州,以稍稍减轻后勤压力。
  这次征战陇右,大军六成的粮草是由商人转运,大部分是开中法,商人将粮草运来,换取盐引。有部分则是纯粹的承包,就是官府把转运粮草的工作包给商人。
  这么做朝廷花费和自己转运差不多,但效率却完全不一样。
  商人要从中赚钱,只能从效率上赚,在路上花的时间越久,他们损耗越多,赚得也就越少,甚至可能赔本。
  有些商人的效率比朝廷征调的民夫快了近一倍,你很难想象,商人们是怎么做到的。
  兰州府衙二堂里,只有秦牧与司马安二人。
  自从登基以来,秦牧很少单独召见司马安。
  大半年过去了,司马安并没有因为秦牧刻意的疏远而做出什么不智之举,而是不断地退让,尽力配合秦牧一系列的政策。
  对此,秦牧表示满意。
  新帝登基,特别是开国皇帝,肯定要有一个集权的过程,不先加强自己的权威,不但意志难以推行,严重者还会影响国家的稳定,导致初生的政权迅速崩溃,秦牧当然也不例外,集权是必然的。
  司马安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这个时候谁与皇帝争权,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历代开国功臣,多是功成身退,这不是没有内因的。
  今天秦牧突然单独召见他,司马安反而有些不适合。
  秦牧和他聊了会儿内政和战局,才说道:“司马学士大概也注意到了,现在的商队,似乎总在紧跟军队的脚步,两者破有些互相依赖的感觉,对此司马学士怎么看?”
  “这次把后勤承包给商人,开始有不少人反对,但现在看来,效果颇佳。”伴君如伴虎,秦牧突然问这样的话,司马安在没有想清楚之前,只能先敷衍两句。
  秦牧随口说道:“唐朝的都护府,掌兵掌政有财,乃有安史之乱。宋朝立国之后,不光不让军队沾上财字,甚至另设支度使,把财权与宰相的施政权剥离出来,才刹住唐之后蔚然成风的军人割据势头。”
  “陛下所言极是。”司马安自然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但秦牧的态度颇为耐人寻味,让人有点吃不准,“陛下,以眼下的情况,若是军中将领与商人勾结,确实有可能得到财源支持。但臣以为,这与唐朝的节度使掌在地方财政权又不可同日而语。”
  “司马学士请讲。”
  “陛下,商人逐利,只要有机会,他们必然会尽可能买通军中将领,以从中牟取更大的利益,但让他们倾出身家支持将领谋反,恐怕又没几个商人愿意了。。。。。。。。”
  秦牧打断他道:“司马先生忘了山右八家吗?”
  司马安摇头道:“山右八家资敌,这毫无疑问,但说山右八家支持满清入关,那就不尽然了。真论起来,恐怕最不愿满清入关的反而是山右八家。”
  “谁能保证不会有商人觉得支持将领割据,可以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呢。”
  “陛下,这样的人,肯定有,但不多。”
  “只要有可能就得防范。”
  很显然,皇帝是不想一切把商人与军队完全切割开的,否则他根本无须找自己商量,直接下旨就行了。
  那么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商与军形成一个良性的结合,而又不会因此引发叛乱,想必,这才是皇帝要的答案。
  司马安想了想说道:“陛下,关键还是得从根子上预防,臣以为,宋朝的更戍法稍加改良,不失了可行之策。”
  秦牧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这样的词汇:“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他的眉头微不可见的蹙了一下,更戍法在防止将领专权方面非常有效,但它的弊端也很多,如何改良才能消除他的弊端呢?

  ps:求月票,求年度作品票,兄弟姐妹们,现在年度作品票还排在历史类第一位,但明显后劲不足,历史之王,美好的天空,美好的愿望,希望大家能伸出援手,扶一把,求年度作品票。。。
  。(未完待续。。)


第820章 将计就计


  安排好陇右军政事宜之后,秦牧开始班师回长安。白皑皑的大雪覆盖了苍茫的黄土高原,寒风似刀,行军很是辛苦。不过刚打了大胜仗的三军士气非常高。
  拜鲁图琥等被押行于大军前头的囚车上,等于是一路示众,同时也是在一路宣示皇帝的武功。
  前方的将领可以放心作战了,不管你再立下再大的功劳,都将会被看着是天子余威所及,都不用担心功高震主了。
  在天山以北,也下了一场雪,广阔的天山草原白茫茫一片。北风吹来,割面生痛。
  就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两千秦军驱赶着八万余蒙古人,而八万余蒙古人又驱赶着两百余万头牲口,浩浩荡荡地在天山草原移动。
  这次两千大军,几乎把漠西各部扫荡了一片,大军到处,所向披糜。
  这对漠西蒙古来说,绝对是前所未有的重创。
  只是阎应元此刻却高兴不起来,冬季如期而至,这穷阴凝闭,苦寒至斯,蹄下积雪没胫,面上坚冰在须,坠指裂肤,还要带上八万余俘虏,两百万余头牲口,要返回大秦根本不可能。
  指挥使张界对阎应元说道:“阎将军,巴图尔汗现在肯定接到了消息,想必很快就会率大军回来。阎将军,咱们带着这一大群累赘,可不是个办法。”
  阎应元问道:“张将军有什么想法?”
  张界把心一横,咬牙切齿地说道:“除了年轻的女子和战马,其余不管人畜,杀!”
  张界最后吐出的一个杀字比满地的冰雪还冷,从这次出兵的目的而论,张界的做法是能最轻松达到目的的。
  但一次屠杀数万人,还有近两百万头牛羊。这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轻易狠得下心的。
  佥事魏明就反对道:“不行,不到最后。不能这么干。”
  张界立即说道:“魏佥事,你想过没有,咱们带着这些人转移,巴图尔一回师,就会把他们夺回去,还有那些牛羊,就算巴图尔不夺回去,迟早也得冻死饿死,与其如此,还不如干脆一点。”
  阎应元知道张界说的不无道理。他表态道:“老人给就不必理会了,每人留几头羊给他们,让他们能撑到巴图尔回来吧。”
  这一点张界没有异议,反正牛羊他们也准备放弃的,留下那些老人也没什么问题,反而能让他们变成准噶尔大军的拖累。
  阎应元也知道,现在不是存妇人之仁的时候,否则两千秦军最后极有可能命丧天山。
  他接着说道:“至于孩子,能骑马的。都带上,不能骑马的。。。。。。。。。。就交由张将军处理吧。”
  如果只带妇女和能骑马的孩子,累赘会少很多。
  但就算把牛羊都灭掉,还有二十多万匹战马。要赶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重新穿越沙漠瀚海更是不可能的事。
  往哪里走?该怎么办?
  魏明说道“如今看来,只能往北走了,趁现在雪还不深,迅速向北转移。能与拜螯他们接上头最好,若是不能,我们到时找个地方先挨过这个冬天。到时冰天雪地的,巴图尔也未必能去追咱们。”
  阎应元道:“如今也只有这么办了。”

  横渡八百里瀚海,袭击准噶尔老窝。这是当初李定国看到了酒泉,想到汉朝大将霍去病率八百人马深入大漠,袭击匈奴右贤王所部的事迹,想到的作战方案。
  历史总有它惊人相似的地方,为将者不可不读史。
  李定国虽是草莽出身,但熟读史书和兵法。
  这天他接到嘉峪关外准噶尔大军突然大举后撤的消息,李定国立即意识到,自己可能成功复制了历史。
  阎应元成功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原因可以解释准噶尔大军突然撤退的原因。
  早已期待着这一个消息的李定国,当机立断,不顾严寒,下令两万五千大军全面出击。
  邓三桥,韦松、李从智、李晟、卫南天,方原等游击以上的将领,皆被一一点名,可谓是倾巢出动。
  都佥事郭宁还有些不放心,向李定国建议道:“李都督,这万一是巴图鲁设下的圈套,那可不得了。是不是再等等看,加派细作,等进一步确定了消息,再行动比较稳妥一点。”
  “细作一早我就派出,相信很快就会有确切的消息传回。”李定国搓了搓冰冷的双手,说道,“但如今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等不得。若是让巴图尔大军顺利撤回去,阎应元他们两千人马处境将非常危险,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两千奇兵,横渡瀚海,九死一生才到达漠西草原。如果放任巴图尔大军回去围攻他们,这是极大的不负责任,今后秦军将士,谁还愿去执行这种艰巨的任务?
  因此,不管是真是假,李定国都不能坐视不理。
  两万五千大军迅速开出嘉峪关,冒着严寒滚滚向西推进,尤其是邓三桥率领的五千前锋骑兵,呼啸驰过白雪覆盖的荒野,过赤斤城而不入,向瓜州狂奔而去。
  马上的秦军将士,全部戴着黑色的头套和皮手套,只露两只眼睛和鼻孔在外。
  别小看这小小的两件物什,它对骑兵来说,是了不起的创举。
  手套在战国时就有,但因汉服袖子大,可以遮挡暖手,所以两千年来手套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普及开来。
  以前戍边的士兵,常常有被冻掉手指、耳朵的记载。
  尤其是骑在战马上,如果没有防护,被冻掉手指和耳朵一点也不奇怪。
  有了这种头套和手套,能起来良好的保暖作用。邓三桥他们才敢在寒风凛冽的荒原上放蹄狂奔。
  以前在赤斤城附近,有大量准噶尔游骑在游荡,现在全不见踪影了。邓三桥不敢大意,派出大量侦骑,撒开如网,五千骑兵,隆隆奔腾,战马口中喷着热气,地上雪泥飞溅。
  瓜州城里,巴图尔汗刚下令收缩兵力,就接着李定国大军倾巢而出的禀报,心中不禁更加烦躁。
  僧格急得团团转说道:“父汗,快下令吧,等不得了呀。。。。。。。”
  留在天山以北的族人,被秦军一窝端了,这对巴图尔父子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僧格发现自己的父汗竟然还在犹豫不决。他急得两眼一片血红。
  其他手下将领也纷纷促请巴图尔赶下令,回援漠西。
  巴图尔汗不愧是个雄才大略的人,到了这个时候,竟然还能压抑住内心的惊躁,他正在努力分析着,眼下应该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
  回援漠西,救回族人,这当然是必须的,但从传来的情报看来,只怕要救回族人已经很难,更大的可能是抢回一大堆的尸体。
  秦军九死一生渡过瀚海,已经成功控制了留在莫西的老弱妇孺,岂会再轻易让你夺回来?
  但是不派兵回去,别说杜尔特部以及其他小部族,就连他的准噶尔部士兵恐怕也不干,毕竟谁不牵挂父母妻儿呢?
  “僧格,你立即带一万大军回去,击败秦军,救回族人。”
  “是,父王。”僧格片刻不留,立即飞奔出去。
  杜尔特部首领克尔台见马图尔只派一万兵马回去,立即说道:“盟长,我也要领兵回去救回族人。”
  其他小部族的头领,也纷纷叫嚷着带兵回漠西,大帐里叫嚣声响个不绝。
  巴图尔心中已经有一个计划,他不认为现在过多派兵马回漠西是明智之举,他料想那样只会两头落空,不但救不回族人,连西域也会丢失。
  他有意将错就错,利用这件事给李定国一个迎头痛击。
  但如何说服克尔台这些人呢?无法说服他们,军心大乱,就谈不给李定国重创了。



第819章 更戍法(求年度作品票)


  更戍法可以避免将领专权割据,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后果,是军队的战斗力严重下降。
  在古代,军队作战多用各种阵形,需要士兵与将领密切配合,同时将军也要非常了解士兵的纪律好坏,战斗力高低才行。
  否则你发出一个命令,士兵执行能力有限,根本没办法及时按指令转变阵形,立即就露出巨大的破绽,成为敌人突破的缺口。
  司马安说道:“陛下,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军功授爵制使先秦横扫,但到明朝张居正重施此策,不但未能取得成效,反而成为边将谋私的手段,杀良冒功者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不管什么样的政策,关键是看它合不合时宜。随着世异时移,以前的良法,可能会变得弊端重重;而以前弊端重重之法,也有可能会变成良法。”
  秦牧听了不禁点头道:“司马学士所言甚有道理。”他也觉得,宋代的更戍法还真有可取之处。
  司马安接着说道:“宋代之更戍法,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这对防范将领因领一军过久,而形成专权乃至尾大不掉的非常有效。而此法最大的弊端,是导致军队战力大减。
  若是以前,无论你如何改良,更戍法都难以避免军队战力下降的弊端。但如今却大不一样,随着六九式步枪的逐步装备军队,我军的作战形式势必因此改变,再不是象以前那样,注重阵法配合,步骑协同等等。
  枪兵的训练,更加简单,作战时号令也大大简化,只要士兵体能跟得上。能熟练操作枪支,基本上就行了。
  如此,所谓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弊端,对战斗力影响也就不大了。也就是说,在宋代行不通的更戍法,到了我大秦,却能把它的利发挥出来,而又能让它弊降到最小。”
  确实,热兵器与冷兵器的作战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异;
  冷兵器时代,没有一两年的训练,只能算是乌合之众。
  热兵器时代,无论是训练还是指挥,其实都简化了很多,受更戍法的弊端影响自然也就小。
  “陛下,宋代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
  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如此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
  再看明代之京营,因长驻京城,久无战事。糜烂不堪,空有二三十万大军,真有战事却不堪一击。如果实行更戍法。内外轮换,如此对保持军队战斗力很大的帮助。”
  秦牧说道:“如此内外轮换,耗费巨大,恐怕也难以长久施行。”
  “陛下,主要是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